什么是府兵制

府兵制,简单来讲实际上就是一种征兵制度,不过不是全国征兵,主要在折冲府的民丁中征召,由官府挑选时任组成一组,之后就是一日为兵,终身为兵,21岁入伍,到了61岁才能退休。
宋人陈傅良在所著《历代兵制》中写道:“其制虽始于周、齐,而其效则渐见于隋,彰灼于唐。
”唐代的府兵征召上来就是中央直辖下的最基本的武装力量,主要的任务是守卫京城长安,并且在战争时期再临时奉命出征。
说起来,府兵制的建立与均田制离不开,一般来讲,府兵都是来源于均田户,平时没有军事需要的时候在家里务农耕田,农闲的时候则要参加军事训练,有了战事以及军事需要的时候再出征。
朝廷一般会给府兵分配一定量的永业田作为耕地,并且还有相应的减免税,但是府兵同时也要自己装备以及准备粮食等等,也就是真正的自费出征。
自费这一点倒是跟欧洲的骑士有点相像,不过其他方面差别比较大。
募兵制,实际上就是职业兵,因为府兵虽然保证了相对稳定的兵源,但是数量上以及战斗力上面仍然不能保证。
因此很多的军事行动仍然要依靠“兵募”。
这就是早期的募兵制的来源,这些兵募一般是在皇帝的政令下达以后,地方政府按照需求以及政令临时征召的军人,一般军事任务结束就解散了,所以倒是很像现在的雇佣合同一样,一些戍守边境的兵募还可以“续约”,并且他们所需要的装备和器材都不需要自己准备,而是由州县来提供。

参考:
府兵制是一种兵员组织制度,它源于西魏,北周、隋、唐一脉相承,并在唐朝时臻于化境,是当时的中原王朝军事强盛的基因所在。
十六国及北魏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中,大多采用胡人当兵、汉人耕种的分工。
北魏孝文帝的全面汉化改革后,这一情况有所改观;
但到了北魏末期,随着六镇起义爆发,这种情况再度上演,东魏、北齐的奠基者高欢曾经献上了一番经典描述。
作为一个鲜卑化的汉人,他曾这么要求手下鲜卑将士:“汉民是汝奴,夫为汝耕,妇为汝织,输汝粟帛,令汝温饱,何为陵之?
”意即:汉人耕地种田、养活了你,怎能欺负他们?
扭头对汉人训话时,他又要求不得排斥鲜卑人:“鲜卑是汝作客,得汝一斛粟、一匹绢,为汝击贼,令汝安宁,何为疾之?
”鲜卑人只是需要你一点点布匹和粮食,就冒着生命危险替你杀贼、保你平安,哪能讨厌人家?
高欢有底气任由汉、胡这么分工,毕竟东魏的控制区,经济发达、人口密度高,以前可是北魏的统治核心地带,北方六大军镇的军事资源也大多被他继承,最不缺的就是熟练、优质的鲜卑将士。
但西边的宇文泰就郁闷多了。
早在公元530年,奉尔朱荣之命,贺拔岳辅佐尔朱天光进入关中平乱,麾下的鲜卑等胡人将士不到2000人;
他们随后却横扫关陇,队伍规模越来越大,主力自然由当地的汉、羌等本地人组成。
尔朱荣死后,高欢击败尔朱氏残余,并在公元534年指使侯莫陈悦暗杀了时任关中领袖贺拔岳,意
在贺拔岳余部的一致拥护下,宇文泰继承了指挥权,从此与高欢势不两立、常年血腥搏杀。
但是,相对于东魏,宇文泰的西魏不仅综合实力处于下风,军事力量也差了很多。
东魏坐拥十余万久经沙场、骁勇善战的胡人将士,西魏除了高层主要来自武川镇(六镇之一)之外,还有孝武帝元修入关时带的近万鲜卑禁军,其他的则良莠不齐,数量、质量都处于下风。
于是,在形式的迫切需要下,宇文泰只好主动求变。
他重用苏绰,推行了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列制度改革,其中在军事方面的重大创举就是设立“府兵”。
所谓府兵,首先“籍六等之民,择魁材力之士以充之”,当时的百姓按户分为九等,六等及
此外,宇文泰本人也是柱国大将军,由他统领其他六柱国;
北魏宗室也安排了个藩王元欣打酱油,所以西魏共计8个柱国大将军。
这就是西魏、北周赫赫有名的八柱国、十二大将军的形成。
隋末瓦岗领袖李密的曾祖父李弼、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李渊外公独孤信都位居八柱国,隋朝杨坚家族则出自十二大将军之列。
起初,这些府兵满编制还不到5万人,他们一旦被挑为府兵,不编入普通户籍,由兵府自行管理,本该交纳的赋税、劳役全部减免;
“置屯田以资军国”,平时有自己的耕地,闲时训练、每年服役一个月,战时出征,所有的装备、武器、马匹、粮草都由政府提供。
西魏创立的府兵制有三大优点:其一,并非追求数量、全民皆兵,而是经过精挑细选、严格训练。
这样既没有占用过多劳动力,又打造起一支相对专业、高质量的精兵队伍;
其二,“抚养训导有如子弟,故能以寡克众”,相对于以往那些被征调的军人相比,府兵的待遇极高,不仅免税免役,而且在长官那里得到了“子弟”般的待遇,被尊重、关爱的色彩浓厚,这样的军队凝聚力、战斗力更强。
公元554年,宇文泰赐给军队高官以鲜卑姓氏,各人统辖的军人也随之改姓,进一步以宗族色彩强化军队向心力。
其三,府兵的挑选对象涵盖汉、胡各族,“西魏大统九年,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经过府兵制的推行,武川军事集团与关陇本地豪强彻底融合,后世津津乐道的“关陇集团”由此而来。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战争的消耗加大,后来的北齐征兵也打破了汉、胡之别。
“男子十八受田,输租调,二十充兵,六十免力役,六十六退田免租调”,这就是西汉时期的全民兵役制;
高洋还精挑细选,建立了胡人猛汉组成的“百保鲜卑”、汉人壮男构成的“勇士”,但总体而言,虽然军人主体都逐渐转变为汉人,但北齐是全农皆兵、北周是选农训兵,这也体现了双方迥然不同的军政理念。
同为出自关陇集团的军事贵族,隋朝也继承了北周府兵制。
到了唐代,李世民结合现实情况,对府兵制进行了完善。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唐朝全国设立10道,634个兵府,仅仅关中地区就有261府。
但这个数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杜牧曾说:“凡府五百七十四,有四十万人”,陆贽则称:“诸府八百余所,关中殆五百焉。
”至于关中兵府多,显然是为了强本弱枝、避免外重内轻。
每300人为一团,领导是校尉;
50人为队,领导称为“正”;
10人为火,归“长”管理。
但与北周不同,唐朝府兵的装备粮草都是自己负责的,平日里放在兵库,打仗时才统一发放。
不过,马匹由于比较昂贵,所以由朝廷发钱到
府兵制的推行是与均田制挂钩的。
府兵是从农民中精挑细选而来,他们除了每年按要求进京宿卫外,平日里在家耕地、奉命统一训练,需要打仗时领武器、粮草出征,统帅则由朝廷临时指派;
打完仗后,各回各家,所谓“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既避免了将领与士兵长期相处、形成固定隶属关系,又不用长期养着一群脱离农业生产的专业军人,极大减轻了朝廷财政负担(更别说唐朝还让府兵自备装备粮草)。
另外,在唐朝时期,府兵制也是农民改变人生的重要渠道。
但凡有一定财力自备后勤物质、身强力壮且头脑机智的,都能进入府兵,通过战功加官进爵乃至拜将封侯。
最典型的,我认为是薛仁贵,他正是主动参军、跟随李世民远征高句丽,从此一鸣惊人,成长为青史留名的传奇名将。
可以说,府兵制与科举制,分别从武、文两方面,为普通人提供了突破阶层的机会,进步性值得肯定。

参考:
府兵制是西魏宇文泰创立、北周武帝承继发展、隋唐两代君主不断改革完善、最终在唐玄宗天宝年间消亡的军事制度。
公元543年,西魏权臣宇文泰大败于邙山,西魏军被东魏军斩杀六万余人,可谓惨败而归。
正因为当时,缺兵少人的西魏有被东魏举国灭掉的巨大风险。
所以为了保家卫国,防止被敌国所灭,宇文泰便迅速搜集兵源组织壮士集结成军,即大规模招募关中陇右的汉人豪强家族子弟来当国家的正规士兵,史称其广募关陇豪佑以增军旅。
创建府兵制的宇文泰一时间,为了保家卫国这一共同目的,西魏的汉人和鲜卑人在宇文泰的统筹兼顾下,逐渐改变原来汉人种地、鲜卑人打仗的一贯做法,开始共同参军保家卫国,胡汉交融的府兵制便由此而生。
宇文泰创建府兵制的具体措施是确立名为八军、实为六军的总体军制,以暗合鲜卑的八部制和西周的六军制,借机广收鲜卑人和汉人的人心。
西魏六军的编制为:最顶层设八个柱国,除总统军权的宇文泰和充当摆设的元欣外,其余六柱国,每柱国下辖两个大将军,共十二个大将军;
每个大将军下辖两个开府,共二十四个军;
每个开府下有两个仪同,共四十八仪同。
府兵制的领导机构就这样,整个金字塔形的军事领导机构便初步形成。
领导机构有了,还得有士兵给这些军事领导管带,府兵制创立初期,宇文泰编制的一个柱国大将军领兵八千,一个大将军领兵四千,一个开府领兵两千,一个仪同领兵约千人,这样算来,六柱国合计需要筹集精兵四万八千人。
为了选到真正能打仗、能保家卫国的士兵,宇文泰虽然将选兵范围定得很广泛(汉人、鲜卑人都可入选),但将选兵要求定得很严格。
入选府兵的第一个条件是家产富裕,有入选府兵资格的家庭,得身居六户中等
宇文泰将要求定得严格,是因为府兵待遇很好,这样才能激励士兵奋勇作战。
宇文泰规定:只要入选府兵,其全家免除苛捐杂税,府兵本人在建功立业后还可按功劳受赏。
眼看待遇如此多利少弊,关陇豪佑便纷纷响应宇文泰号召入选府兵。
招收完府兵后,宇文泰规定,全体府兵,每月的上半个月要操练步伐、巡防之类的基本功;
下半个月,则要在同州一带进行大规模军事演习。
如此一来,府兵在士兵身强体壮的基础上训练,便熟能生巧得专业善战起来,同时,府兵家属可免除徭役赋税,建立军功后可升官发财,所以府兵接受训练、领命作战时自然可心无旁骛地热情训练、光宗耀祖地拼死奋战。
凭借创意满满的府兵制,本来大败亏输有亡国之危的宇文泰重新振作起来,他和他的侄子宇文护、儿子宇文邕,靠府兵制的巨大潜力和巨大威力,先后扫平巴蜀、攻下荆州、攻灭北齐。
而后,隋文帝杨坚凭借府兵制攻灭南陈,完成了天下的统一。
将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在一起的隋文帝杨坚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隋炀帝对府兵制进行了改革,最主要的一点是将府兵制与均田制挂钩,隋文帝规定,府兵除原有军籍、隶属军府外,还要与其家属一同列入州县的户籍,如此一来,府兵军人及家属与一般百姓一样,也可以按照均田制获得一份田地耕种。
隋文帝杨坚将府兵制向兵农合一(府兵制下的军人,亦成为均田制下的农民)方向发展,即规定府兵平时在家务农,发展经济,遇到战事时,就紧急集合,放下锄头,拿起武器,为国家而战。
此项改革,虽然解决了府兵的土地安置和国家的物资生产问题,但也为府兵制的没落和消亡留下了隐患。
到了唐代,府兵制进一步得到完善,其基本单位变为折冲府,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府1200人,中府1000人,下府800人。
折冲府的长官是折冲都尉,副长官为果毅都尉。
唐朝府兵制下级隶属关系全国折冲府分别隶属于十二卫和东宫六率,十二卫指左右领军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东宫六率指左右司御率、左右卫率、左右清道率。
十二卫分别设置一位大将军,并直接服从于皇帝;
东宫六率则效命于太子。
府兵的选拔,每三年进行一次,征选的原则是“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皆均,先取多丁”。
府兵一般21岁入军,到60岁退役,在服役期间,府兵可免除赋税徭役,但出战时的军资、衣装、轻武器(弓箭、横刀)和粮食、均需自备。
此外,每十人还得共同准备供运输的马(或驴)六匹,即所谓“六驮马”。
自备军资对于府兵来说,是很沉重的负担。
府兵平时的职责是轮流到京城宿卫,号称“番上”,遇到特殊情况,府兵会出征或戍防外地。
府兵在和平时期在各自的家乡从事农业生产,到了冬季农闲时便集中参加军事训练,如此唐朝府兵便实现了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双重目的,此举既保证了府兵的安全生产和战斗力,也减少了国家的军费开支。
从总体来看,唐朝府兵制的意
这种厚此薄彼的军府布局,体现了唐朝统治者居重驭轻,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的政治、军事意
最重要的是,府兵的调遣权是皇帝通过尚书省兵部牢牢掌控的,中央十二卫长官和地方的州县长官均无权私自调兵。
国家遭遇战争时,一般由皇帝临时任命将军统率府兵出征,打完战争后,将军回到朝中任职,府兵回归各自军府。
一般情况下,将帅没有统兵之权,在战时,将帅会临时与府兵们结合在一起,作战完毕,将帅就得立刻将府兵们遣散回各自军府,将兵符交还兵部。
府兵的调兵权由尚书省下辖的兵部管辖总之,兵部调兵权和将帅临时统兵权的严格分离,确保唐朝统治者对府兵能够做到绝对控制,能够强有力地维护国家的安定和统一。
前面提到,隋文帝将府兵制下的军人,改革成了均田制下的农民,府兵军人便极为依赖均田制,因为他们的军资需要自备,所以田地粮食产出便是他们的必要收入,用以购买军资。
唐朝前期,国家施行的均田制还能确保官僚贵族和百姓均能分得田地耕种。
但是,由于官僚贵族可得到的土地很多,而百姓常常得不到充足的土地,特别是,永业田和口分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买卖或转让,所以官僚等贵族的大规模土地兼并渐渐抬头,因为越来越多的百姓为不时之需(婚丧嫁娶)或意外之患(瘟疫灾害)而变卖各自的土地,这导致官僚贵族和富商、寺院争相强买百姓的土地。
曹操曾认为,百姓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均田制就因为官僚贵族、富商、寺院的强买式壮大而变得分田不均,导致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社会矛盾因此加剧。
所以均田制的崩坏,也导致府兵制度逐渐走向衰亡。
因为一旦均田制下的田地被大贵族、大官僚、大商人垄断了,大多数府兵便没有田地生产粮食,没有用以购买军资的收入,就会自残逃役、随意逃跑;
同时,府兵本来实行着三年轮换守边的制度,但由于西方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不断壮大,在唐高宗和武则天的统治下,唐朝边防战争越来越频繁,长期驻守边疆的府兵数也越来越多,府兵的戍期也越来越长,甚至远远超过三年,边疆将领也频繁克扣兵士的军饷、掠夺兵士的军资,驻守长安的府兵还被达官贵人随意奴役,就这样,依附在均田制上的府兵制便因为均田制的崩坏、统治者严令的延期戍守、边关将领的克扣掠夺、京城豪族的随意奴役而消亡。
天宝八载(公元749年),鉴于军府无兵可交,唐玄宗遂下令停止折冲府的征发府兵,府兵制终于废止。
宣布废除府兵制、采纳募兵制的李隆基综上所述,府兵制兴于西魏危急存亡之际,后帮助宇文家族扫平了北方,帮助隋文帝扫平了南方,隋文帝鉴于军府人数众多后勤供应不足,便将府兵制与均田制联系起来,后经唐太宗李世民的发展壮大,府兵制极于全盛,可是由于唐高宗李治、武则天的随意糟蹋,由于人口的大规模增长和官僚、贵族对农民田地的强买式兼并,均田制逐渐遭到破坏,同时,依附于均田制上的府兵制便如无根之木般逐渐消亡,最终被募兵制取代。

参考:
府兵制其实是鲜卑部落化军制 从游牧变为农耕方式对府兵制最早雏形的记录北齐魏收所编撰的《魏书》:“既定中山,分徙吏民及徒何种人、工伎巧十万余家以充京都,各给耕牛,计口授田。
天兴初,制定京邑,东至代郡,西及善无,南极阴馆,北尽参合,为畿内之田;
其外四方四维置八部帅以监之,劝课农耕,量校收入,以为殿最。
”各给耕牛,计口授田,是均田制;
其外四方四维置八部帅以监之,则是府兵制是雏形:以鲜卑部落的形式进行农业耕种。
北齐人狩猎
”西魏542年,宇文泰在关中六镇的基础上,仿照八部大夫,设立八柱国,重回鲜卑部落化军制。
同时东魏采取的是鲜卑人当兵作战、汉人耕种供给的兵民分离制:高欢经常在战前用鲜卑语对六镇士兵说:“汉民是汝奴,夫为汝耕,妇为汝织,输汝粟帛,令汝温饱,汝何为陵之”564年,北齐出现了兵民合一原型:“男子率以十八受田,输租调,二十充兵,六十免力役,六十六退田,免租调”18岁时国家给予田耕种,66岁时国家收回,并免除赋税;
20岁到60岁需要服兵役。
590年,杨坚正式建立兵民合一的府兵制:“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
”唐朝继承隋朝,先是以车骑府来管理府兵的耕种和练兵事宜,后设立折冲府进行管理,并固定编制:火——队——旅三级编制。
10人一火,50人一队,100人一旅。
一个折冲府,就是一个府兵。
1200人为上折冲府,1000人为中折冲府,800人为下折冲府。
折冲府有木契、铜鱼作为调发凭证。
朝廷要调发府兵,需要有敕书、木契、铜鱼三个凭证,有都督、所在郡府共同勘验,才能发兵。
唐朝时最多有600多处折冲府,总兵力高达68万人。
府兵制的训练,杜牧诗词写到:“三时耕稼,一时治武”即:一年四季,春、夏、秋三季耕种,冬季练兵。
练兵由折冲府负责,教授军阵、战斗之法。
但是作战所需的兵器、弓箭、马匹、粮饷等,国家并不配发,由士兵自备。
这和草原部落在形式上基本一致。
一个折冲府,就是一个部落。
因此,府兵制,其实就是鲜卑部落制,其内容从游牧打猎变成农耕,其首领从酋长变为部大人、柱国、车骑府、折冲府,生产、作战融为一体的本质并没有变。
府兵制的衰落府兵制的优点有:1、防止大将拥军自立。
兵不识将,将不知兵,将军有名无实。
2、养兵成本低廉。
平时不需要出军饷,战时的兵器、装备、马匹、粮饷等无需提供。
比起募兵制的高额军饷,府兵制可谓是太低廉。
3、巩固治理,缓和社会矛盾。
府兵平时种田,有吃有睡,不会闹事。
府兵制的缺点:1、相比募军,一年只有一个季度的练兵时间,作战技能不够熟练。
2、只能周边作战,不能远征——大家还要回去种田、割麦的,不能去太远,一般以15天往返路程为作战范围。
府兵制衰落的原因:1、均田制被破坏,导致无田可授给府兵;
2、北方边境面对突厥、奚、契丹等骑兵的进攻,需要长期驻守的军队,府兵不能担任这个职责,只能招募;
3、唐朝人口流动,朝廷掌握户籍能力下降,府兵脱离户籍太多,导致折冲府内无兵可征。
综述府兵制是一种生产、战斗相互融合的鲜卑部落军制,是游牧文化在农耕文化的直接应用。
明朝的卫所制、清朝八旗制,都和府兵制一样,本质都是生产、战斗为一体。
唐朝、明朝、清朝三代都在中期出现了招募制:安史之乱后,招募制成为主导;
明朝抗倭、辽东战事都以招募军为主;
清朝太平天国、西北回乱的平定,都是靠汉人的招募军。
唐朝的府兵,是以折冲府为单位,即每个单位800——1200人。
如率兵10万出征,就意味着是100多个折冲府单位。
这和明朝5000人一个卫所、清朝2万多兵力一个旗是相同。
对于将军而言,如何让10万大军、100多个折冲府单位配合作战,就是胜负的关键——因为他们平时互不来往,不会为对方搏杀。
因此,协同作战、将领引领士气这两个问题是府兵制下作战胜负的关键难题。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
在北魏六镇起义之后,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被打破,北朝有一种逆汉化的趋势。
为了对抗东魏丞相高欢,西魏宇文泰将关中六镇军人和原在关中的鲜卑诸部编入军队。
也就是说,鲜卑为兵,汉人为民。
当兵,是鲜卑人的专利。
但是公元543年,西魏与东魏作战,败于洛阳邙山。
西魏鲜卑军队损失巨大,回到关中的宇文泰不得已,开始收拢关中陇右地区的汉人豪族加入军队,形成利益共同体。
于是,八柱国十二大将军的府兵制应运而生。
宇文泰为八柱国之首,为全军统帅,西魏宗室元欣挂名。
其余六柱国是实际上的军队统帅。
八柱国分别是:1.使持节、太师、柱国大将军、大冢宰、都督中外诸军事、安定郡开国公宇文泰2.使持节、太傅、柱国大将军、大宗师、大司徒、广陵王元欣3.使持节、太尉、柱国大将军、大都督、陇右行台、少师、陇西郡开国公李虎4.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宗伯、赵郡开国公李弼5.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马、河内郡开国公独孤信6.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寇、南阳郡开国公赵贵7.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空、常山郡开国公于谨8.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少傅、彭城郡开国公侯莫陈崇八柱国手下实际掌权的六柱国,每人掌管2个大将军,这就是著名的十二大将军。
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就位列十二大将军。
十二大将军每人手下再控制2个开府将军,每个开府将军领的军队就是一个基本单位的府兵。
一个府的兵员大概在1000人左右不等。
府兵,是兵农合一的军人。
但是,很多人都不了解的是,府兵与之前北魏六镇那种世袭的军户是不同的。
府兵,更类似西方的“骑士”与日本的“武士”。
在西魏,虽然允许汉族人当兵,打破了鲜卑人对军队的垄断,但是,府兵所谓的府籍可不是军籍,他们的后代不用世代当兵,是可以自由选择从事职业的。
在西魏直至隋唐初年,当府兵是一种荣耀,而且至少是家境殷实的人家才能当府兵。
所以,所谓的“兵农合一”,不是说这些兵战时打仗,闲时务农。
而是战时被征召起来打仗,闲时在家当地主。
这就与北魏时期六镇军人那种世袭的被压迫的,需要同时承担兵役和劳役的近似奴隶的军人有很大不同。
府兵,由于地位高,战斗力也高,因为军功可以给军人带来荣誉和官职。
这是后来北周灭北齐,隋朝统一天下,初唐再造盛世的基础。
府兵制被破坏,是唐玄宗年间的事。
此时,大唐富强,临时的战事逐渐减少,而军队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戍守边疆,需要士兵长时间驻守在遥远且漫长的边境线上。
而府兵本身就属于“骑士类”的精兵,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很多府兵不愿意因常年驻守在边境线上而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
于是,府兵越来越难以召集。
这种兵农合一的府兵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唐玄宗天宝十节度使手下的招募的职业军队,常年驻守边疆。
这些兵来源就多了,当兵也不再是某些阶级的特权。
最后,府兵制完全被募兵制所取代。

参考:
府兵制起于西魏宇文泰而盛于唐,正式定型于在唐太宗贞观十年。
府兵本泛指军府之兵,北魏在经六镇起义后分为东、西魏,为了与东魏相抗衡,西魏权臣宇文泰把流入关中地区的六镇军人和原在关中的鲜卑诸部人编为六军。
但在以后与东魏作战中损失很大,为了补充和扩大兵源,他不断收编关陇豪右的乡兵部曲,选任当州豪望为乡帅。
后来建立起八柱国(大将军)、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又称二十四军)的府兵组织系统。
府兵制最显著的特点是兵农合一。
府兵平时为耕种的农民,农闲时训练,战时从军。
府兵参战时武器和马匹自备。
后来全国设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
府兵制其实是一种“部分征兵制”,被征为府兵的家庭一般可以免除徭役,退役后还可以优先得到口分田,战死了口分田由子孙继承,还能免租调。
府兵制历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趋完备,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
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停废,历时约二百年。
府兵制源于北魏时期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
当兵成为鲜卑人的专利,府兵全家可以免除赋役。
汉人从周到两汉三国魏晋时期传统的上马为兵,下马为农的耕战三军制度变为纯耕种农民。
这种政策明显地带有民族隔离的意思。
北周后期,汉人也被招募为府兵。
杨坚担任北周大丞相时就下令西魏受赐鲜卑姓的汉人可恢复汉姓,破除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规定。
府兵制在很长一个时期不仅节省了军费开支,还保障了农业建设,有其积极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历史上著名的“北府兵”与上述府兵制不是一个概念。
北府兵是东晋孝武帝初年谢玄召募徐(治京口)、兖(治广陵)流民所建。
谢玄以刘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
太元四年,谢玄加领徐州刺史,镇京口。
东晋称京口为“北府”,所以称这支军队为北府兵。

参考:
府兵制是西魏宇文泰假借恢复周典,采取北魏六军制的军事制度。
南北朝后期,北方分成东西魏,分别由权臣高欢和宇文泰掌握朝政大权,高欢承继鲜卑六镇的军事,实行鲜卑化和西胡化,南方有萧梁政权存在,为了吸引天下士子人望,大力推行衣冠礼乐和佛教中土化等事,形成强大的政治攻势,东西魏几次交兵,西魏都落于下风,急需一场改革以对抗南朝和东魏,在此情况下,府兵制应运而生。
府兵制本质是鲜卑化,高欢宇文泰都是北魏反对汉化起家的有力者,不过至此在北方大地,汉化已深入人心,骤然持反调容易造成分崩局面,于是宇文泰让苏绰等人,假借要恢复周典,占住汉化的大义名份,私底下却挟带私货,先实行六军制“周太祖辅西魏时,用苏绰言,始仿周典,置六军”,在此之前,宇文泰受封柱国大将军,这一官职源于尔朱荣,因他功高跋扈,故设此职以安其心,位在丞相之上,后来又陆续封了七人,至此西魏有了八位柱国大将军,分别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
(今日
(今日
府兵制是一种新型的兵农合一兵役制,府兵制度下,全国各地被分成若干军府,平时府兵就是地主或自耕农,作战时朝廷征召各地府兵集中,由六柱国及各大将军统领出战“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故士兵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这样,府兵因家道殷实,又事关生死,负担干粮马匹兵器精心悉备。
(今日
府兵制依附在土地实行均田制的基础上,随着社会发展,人口增加,阶层的急剧变动,到了一定程度,土地兼并就不可避免的到来。
到了唐高宗时期,土地兼并逐渐盛行,大量的府兵失去了土地和受到将帅压榨,开始逃避兵役。
唐玄宗时期,不少兵府出现了无兵可调的情形,府兵制的败坏,发展到无法向中央提供宿卫的地步,唐玄宗下令在长安附近招募士兵解决这一问题,由国家招募丁男当兵,供给衣食,免征赋役,就是募兵制。

参考:
在研究古代兵制的时候,府兵制是一个最典型的制度,历朝历代都有采用过府兵制,它与募兵制应该是古代军队的两种常见的制度,募兵我们都清楚,是招募职业的军人,那么府兵制到底是什么呢?
这就与古代的兵制发展有着一定的关系,早期的军队其实都是一些农民组成的,平时大家都在民间从事农业各方面的生产,等到要打仗的时候,政府出示公文,受到召集的这些农民,自己准备好铠甲和武器到指定的地点集合,就这样集结完毕直接上战场。
什么是府兵制?
后来社会生产力提升,随着秦朝的建立,各项制度也有明显改善,军队制度也开始发生变化。
府兵制度与之前的这些体制有着一定的关系,它最大的特点是兵农合一,看起来与之前没有什么区别,但府兵体系内的这些农民与一般的百姓不一样,他们是属于军户。
府兵制最早是在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当时北魏分裂之后,宇文泰带着自己麾下的精锐到西部成立西魏,也正是他开始完善府兵制度。
但府兵的起源还是在北魏时期,早期府兵是有些种族歧视的色彩。
北魏是鲜卑人主导的政权,北魏统一北方之后,内部鲜卑人与汉人之间的矛盾非常大,他们国内对于汉人也有一系列歧视的政策,比如说当兵的事情,汉人之前是没有资格来当兵的,只有鲜卑人才是军队的主力,汉人只能是专心去务农。
宇文泰在到达关西之后,他与东部的高欢俩人长期对峙,可他的实力很难与高欢抗衡,在交战中他的军力损失非常大,宇文泰他的主要军力是六镇起义后跟着他过来的军人,还有一些鲜卑的部族。
后来关西本地有大量的豪强,他们也加入到西魏的军队中,为了能更好去整顿军队,宇文泰就专门改组军制,他仿照之前北魏的拓跋八部,专门成立了八柱国。
根据《后魏书》记载:“西魏大统八年,宇文泰仿周典置六军,合为百府。
每府一郎将统之,分属二十四军,开府各领一军。
大将军凡十二人,每一大将军统二府,一柱国统二大将军,凡柱国六员,复加持节都督以统之。
十六年籍民之有才力者,为府兵。
”当然,目前真正有关府兵制的资料还是非常有限的,我们所熟知的更多是隋唐府兵。
西魏到北周的府兵制度到底是怎样的,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演变记载。
当然,从上面这段记载我们能大概分析出府兵的整体架构,西魏,北周主要统领军府的是八柱国,底下具体分为二十四军,这就是北周全国的军队,之前宇文泰是总帅。
随着北周政权渐渐稳定下来,府兵制也渐渐发生改变,之前的府兵制其实与部落兵是有些相似的地方,汉人仍然是没有当兵的机会,政府在民间开始训练整顿乡兵,加入军府之后,自己全家就都是军户,有专门的田地与身份,和一般民众就不一样。
府兵制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在隋朝府兵正式完善,隋文帝将全国的这些军户彻底废除,军人可以保留自己的军籍,归当地的军府管理,而他们的家人是归入州县户籍,平时就照常务农劳作就行。
隋朝采用这个做法,就是为要把自己的农业生产给搞好,因为全国经过长期的内战,田地荒芜,人口数量非常少,为了让国家恢复,采用这种方法也让全国人口大量增长。
唐朝把军府改为折冲府,士兵是没有办法随意脱离军户的,也不能随意去别的地方。
没事的时候这些军人就在田里务农,他们不需要承担什么别的徭役,等到打仗的时候,他们就带着装备去当地的折冲府报道参战,等打完仗之后,这些府兵就解散各回各家。
但也有一种情况不一样,从北周开始,中央需要有足够强大的军力,尤其是皇帝身边是需要有可靠的军队来负责护卫,因此一些府兵是专门来护卫皇城的,离长安近的地区,军府数量也相对多一些,因为隋唐成立之后,军事重心都是内重外轻,先要稳定自己的统治,才能去治理国家。
比如在唐朝时期,府兵的主要征集地点就是在长安附近,因此唐初的中央军队战斗力非常强,长安地区有着大量的军户,他们的基础战斗力也很强。
而负责皇城防御的北衙禁军,相当一部分是从这些军府中选择的府兵。
在府兵巅峰的时期,全国上下是有六百多个军府,这些军人一方面在家务农,一旦有事就可以随时集结起来,他们的战力也非常强,保证国家的军力不会太弱,隋唐的军府主要是集中在关中地区,这里毕竟是隋唐统治核心地区。
隋唐所采用的府兵,不仅让全国快速恢复农业生产,还让国内的汉胡融合做得非常好,同时,府兵也将大部分的民众都给牢牢控制在土地上。
政府也因此有了非常强大的动员能力,比如在隋朝时期,隋炀帝打高句丽一次性就动员了百万军队。
唐初,在府兵制的基础上打造出无敌的唐军,四处扩张去把唐朝的地盘扩大到巅峰。
那么这么好用的府兵制,为何在后来玄宗时期就被废黜了呢?
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土地兼并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封建王朝一般的寿命是在2-300年中,历朝历代都会面临着严重的土地兼并,唐朝在发展的过程中,土地兼并更加严重,而府兵基础就是田地,这些军户世袭下来,就靠着那点固定的土地来生活,一旦田地越来越少,这些军户就失去生活的资本,毕竟国家是不会给府兵发工资的,他们想要养家只能是靠着这点田地。
而府兵他们的地位并不是非常高,时间一长他们的田地就被豪强大户给侵吞,他们自己也成为大户们附庸。
更要命的是,府兵自己不仅收入越来越低,他们的牺牲也越来越大。
唐朝在高宗时期开始,战线就越扩越大,西部都已经到葱岭这些地方,东部则是到高句丽这些地方,战争也越来越频繁,也就是说府兵需要不断去被征集到遥远的地方去打仗。
玄宗时期,军人们被征集过去打仗,不仅要自己准备一些武器铠甲,而且还需要自己准备马匹,这个成本就太高,唐朝军队的装备是有着严格的规定,这些军户们生活已经是非常困难,再加上他们的负担越来越严重,也没有人愿意不断去上战场,活都快活不下去,肯定没有人会愿意去为国家打仗的,最终府兵在玄宗时期被彻底终结,取而代之的就是募兵制。
参考文献:《后魏书》《旧唐书》【
隋唐之后,府兵制退出历史舞台,也是因为“均田制”退出了历史舞台。
才让募兵制登上了历史舞台。
什么是均田制?
首先是土地国有,农耕时代,土地是最根本的生产资料,老百姓们的活命之本,天下财富的柱石。
北魏之时,中国北方多年战乱之后,田尽无主,民缺地耕,一边土地荒芜,一边饿民遍地。
历史上有名的雄才大略的北魏“冯太后”,招纳流民,计口授田,活了千万百姓,亦强大了北魏政权力量。
哪有白给的土地呢,是不是,种地主的地也还要交租子替打更呢,种国家的地更要交租子服兵役,这是府兵制的开始。
到了大唐,天下一统,人口丁户政府也调查清楚了,土地更是“率天之下莫非王土”。
于是,大唐也就一脚把地主阶级踢进了历史垃圾堆,全天下“计口授田”,政府直接管理全部的小自耕农,没有中间人赚差价。
这亦是大唐强盛的最根本原因。
小自耕农们需要不需要感谢大唐政府呢?
需要,需要就为大唐当兵站岗去呗!府兵制大体就是这么回事。
最近很热的《长安十二时辰》中右相与太子之争,争的就是大唐是否继续“均田制”、“租庸调制”,也是反兼并与兼并之争。
所谓的“大案牍术”,也就是现代意思上大数据,“大案牍术‘除了有帮助不良帅破案的大功用之外,亦是大唐实行”均田制“,实行”府兵制“的根本。
当然了,孰胜孰负我们都已经知道了,兼并土地的豪强们战胜了试
大唐后期,均田制成了摆设,百姓和大唐政府之间增加了中间商。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真理:“种谁的地,服谁的管,情愿当地主的家兵,宗族的打手,也不愿意为国家出力当兵。
”府兵制崩溃,国不可一日无兵,募兵制也就出现了,募兵是很费钱的。
募兵是有一

参考:
府兵的前身,是以贺拔岳武川军团,和侯莫陈悦军团的一部分,以及随魏孝武帝入关的北魏宿卫劲旅这三个基本部分组成的,原是鲜卑化非常彻底的军队。
其中尤以构成府兵核心的武川军团,它的前身是六镇鲜卑,六镇鲜卑的前身大都是拓跋部氏族成员。
宇文泰在接收贺拔岳的以六镇中武川镇军户为骨干的军团时,这一军团人数不过数千人。
侯莫陈悦兵溃后,李弼率众万人来归,随孝武帝入关的也不过万人,合起来,西魏的兵力大概在三万人左右。
宇文泰命十二个将军分别统领。
大统三年(537年)沙苑会战,高欢以二十万众进犯西魏,宇文泰迎击的军队还不满万人,大胜以后,不断补充,人数增多。
大统八年,正式成立六军。
到了大统九年,西魏的军队就发展到十万人左右了。
同年与高欢在邙山会战中失利,宇文泰的军队被东魏歼灭的就有六万人之多。
经过这次惨败,西魏实力大伤。
而且事实上,关陇地区的六州鲜卑人数本来就不多,战争的长期持续使兵员的补充更困难,宇文泰不得不从汉族方面补充军队,来充实自己的力量。
为了更好的配合建军工作,宇文泰对他的统帅部也略加改组。
形式上采取鲜卑旧日八部之制,除自己已在大统三年由西魏文帝任命为柱国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为西魏政权中的实际最高统帅外,又在大统十四年任命西魏宗室广陵王元欣为柱国大将军,但也只挂虚名,并不授予实权。
却用赵贵、李虎、李弼、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等六人为柱国大将军来实际分头统帅六军。
每个柱国大将军下有两个大将军,共十二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下有两个开府,共二十四个开府,是为二十四军,每个开府下又有两个仪同,共四十八个仪同。
根据西魏末、北周初的记录,一个仪同当时领士兵一千人,一个开府领兵二千人,那么一个大将军,领士兵四千人,一个柱国大将军领士兵八千人,六柱国合起来就有四万八千人。
这支军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府兵。

参考:
  府兵制,其基本的特点就是兵农合一,平时士兵都是在均田制分配下耕种的农民,农闲时进行训练,战时根据中央政权的需要从军打战。
这个从我们熟知的南北朝时期的《木兰辞》中,我们也能窥见府兵制的一些身影,比如战时听从政府的号令,准备好自己需要的武器和马匹(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平时其会编入府户(军户),耕种分配的土地,只缴纳很少的赋税,但是战时需要军户派人出征(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其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
  一般现在的主流的观点认为府兵制由北周实际创建者宇文泰建立,历经北周,隋朝,在唐朝初期达到完备和鼎盛时期。
唐玄宗天宝年间,由于均田制被破坏,这种征兵制越来越满足不了实际的军事需求,因而在这段时间逐渐被废止,其兵制被募兵制所取代,在时下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中张小敬就是唐玄宗时期第一批募兵制下的士兵,可见一般。
  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主要是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正确,北魏由于是拓跋鲜卑建立的政权,其基于对汉族的歧视和压制,其推行鲜卑人为兵,汉人务农的政策,但是北魏分裂之后,东魏和西魏相互攻伐,特别是西魏在邙山之战中兵士损失严重,再沿袭以前兵制已经不能满足征兵的需求,这时候征用汉人为兵势在必行,期间其建立起的八柱国,十二大减价,二十四开府的军队组装系统,更是为府兵制的建立打下基础。
加上隋朝杨坚代周之后,其推行府兵全家归入州县户籍,仍有军籍,但是士兵本人由军府统领。
  军府所在有地团,兵士不能随便迁徙出界;平时务农,农闲练武,有事出征,其主要任务是番上宿卫和征防。
番上宿卫,即轮流到京师宿卫,按照距离长安的远近分别给番。
法令规定:百里外五番(即各府内兵士以五人为一组,此五人轮流上长安宿卫,
内府卫士(三卫)除两京及其附近诸州必须番上宿卫以外,余州都纳资代役。
府兵到长安宿卫,由十二卫将军分领。
出兵征防则由朝廷命将统率,调遣时必须持兵部所下鱼符,经州刺史和折冲府将领勘合后,才得发兵。
战争结束则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这样,将帅就不能拥兵自重。
  唐朝初期,其设立折冲府,折冲府置折冲都尉﹑左右果毅都尉、别将(后置),作为府一级的将领,并且其沿袭了不少隋朝的军制,由于废置不常,唐代军府总数也有增减,较多时有六百三十三府(一作六百三十四府)。
军府遍布全国,关内道多达二百六十一府,占三分之一
这种布局体现了居重驭轻,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的政治、军事意
随着唐朝前期频繁的战事,国境从西南的南诏,吐蕃,到西北西域诸国,突厥,以及北方回鹘,东北的契丹,高句丽等等,国境线广,导致的兵役繁重,加上唐高宗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的破坏等等原因,其导致了府兵制失去了其最为重要的经济条件,导致各地府兵逃逸以及士兵缺员的情况严重,战斗力下降,以及征兵困难。
最终在唐天宝年间,府兵制逐渐没落,募兵制开始成为主要的兵役制度。
  下面我们来说说府兵制的优缺点  府兵制的优点显而易见,由于其最初起于西魏,经过了两百多年的北方战乱,其人口锐减,废弃的土地较多(地广人稀),这就为均田制的出现提供了好的条件,由于征兵不需要政府出钱招募,只需要提供给府兵土地,优惠的赋税正常,以及战时少量的补助,其就可以建立起一支军队。
同时其由统治者掌握兵权,比如西魏的柱国,大将军,开府等等来掌握军队,将帅无握兵之权,避免了将领拥兵自重导致的地方割据的情况,同时优厚的经济条件可以保证军队的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保证。
  缺点的话,其建立的基础是均田制,所以后期由于人口的恢复,加上富裕地主的土地兼并,其府兵制就很难维持,同时随着疆域的扩大,府兵的调配也较为困难,协同不变。
  府兵制作为中国古代,特别是盛唐时期出现比较频繁的词汇,其为唐朝的强盛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不过其被废止,也是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
这个世界和历史上没有哪种军制是能一直发挥最大效用的制度,其都是根据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所以很多人在缅怀府兵制优点的时候,并且在想唐朝以后再也没有恢复传统意义府兵制这点可以看出,其实很多军制无所谓优劣,只是看其是否符合当时当下的环境和要求而已。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