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楚国为什么不向北方扩张

1.时代背景,披荆斩棘三千年前的中国,文明的核心区域在中原地区,主要在陕西、河南、河北、山西、山东这些地带。
楚国当时定都在湖北荆州,偏安一隅,距离文化发达地带还是有比较大的距离的。
所以,楚国在中原诸国都不受待见,被称为南蛮。
这一点,让楚国比较恼火,所以就会拼命地想要和中原文化接轨,于是一代代楚王开拓边疆,但注意力几乎都是在北边和东边,灭了一个又一个姬姓诸侯国。
(西周初期,楚国领袖不过是子爵,属于低等爵位。
而且辖地甚小,所处深山老林,就连给周天子的贡品都是抢的或借的。
)楚国最早开始兼并附近的小诸侯国和部落,然后进军中原,灭蔡国,立马进入了河南。
即便是春秋末期的霸主越国、诸侯国里的“常青树”鲁国,都难逃它的魔掌。
另外,楚国后期把都城迁到了今天安徽的寿县(当时叫寿春)。
熟读楚国的历史,数百年的国家战略都是东进北上,问鼎中原。
南边自然是无暇顾及了。
(明显看到中心在北方)2.山高水长,国力不足三千年前的中国,交通不便,且楚国往南去,都是原始森林,山高阻险,难以逾越。
即便往南有人群,大多都是生产力低下,还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即便征服了也没有多大的用处。
况且,那个时代,只有粮食、人口、城池才是最重要的。
那时候的楚国,云梦大泽还没有消失,两湖地区还没有开发,可以说还是蛮荒的状态。
即便秦始皇派六十万精锐大军攻伐南越地区,第一次还是惨败,最后还是修了灵渠,把士兵、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岭南,才打下这块地方,那可是灭六国后,倾全国之力才做到的。
即使时间倒退一百年,楚国也没那么大的雄心、魄力,更别说能力了。
3.价值不大,难以管控岭南地区即便打下来,也不好控制,而且成本巨大,稍一不慎,前面做的努力就打水漂了。
比如楚王派兵进军古颠国(云南),结果将领做了国王,再也不回去了。
所以,南方即便有大片空白之地,还不如北方高素质国家,打打它们,有固定的城池,大量的人口,何乐而不为呢?
毕竟,前期的楚王都是枭雄,人自然要向高处走。
4.疲于战事,祸起萧墙战国时期的楚国,已经不是春秋时期那个楚庄王霸主时代。
早在春秋末期,楚国就被吴国打残了。
后来,君主一届不如一届,早已没有开拓进取之心,而且君王的权力很小,朝政被三大氏族把持,吴起变法都半途而废。
可怜的楚怀王被秦国耍的团团转,最后气死在了秦国。
最后一代,君主都变成了外姓人的遗腹子。
虽然这里说楚国方圆千里,精兵百万,不过是明面上的吹捧,在战国时期,它已经没有了争霸的实力,主角是秦、齐并列二帝,魏、赵相继称霸,楚国只是充当救火消防员,比如毛遂自荐,楚王那个怂啊。
所以说,战国时期,楚国整政治上已经不会考虑南边的不毛之地。
(安徽寿县博物馆,陈列楚国最后一座都城的遗珍)再到了战国后期,楚国的首都两度被秦军战神白起攻破,楚王被迫向东迁移,寿春(今天安徽寿县)成为了楚国最后一座都城。
它的主要精力已经放在江淮之间。
楚国实权派领袖项燕最后的决战也是在江淮大地上。
所以说,楚国最后的国运走势还是向东走的,而不是往南扩的。
到了秦代,陈胜、吴广、项梁、项羽、刘邦等楚地的人揭竿而起,逐鹿中原,举着旗号“张楚”。
可是,他们都是哪儿人呢?
都是河南、江苏一带的,是楚国的东中部,可见楚国东进北上政策卓有成效,而同时期的故都湖北湖南一带发声难寻。
所以,说明了楚国百年计划的正确性。
(巨鹿之战,楚国再次威震天下)
参考:
好啦,废话少说,先上
而你现在看到的这张地
可以看到楚国的南部已经没有任何小国了,如果你非要说有的话。
那我告诉你,那不是周天子封的【手动滑稽】那为什么地盘这么大的楚国为什么不继续向南扩张了那?
那是因为,地盘大 并不代表有人啊!可以说,整个战国时期都是北方人多,南方人少。
更何况被称为“蛮夷”的楚国的更南部那其次,从自然地理方面讲,当时的南方边邑并不适合人口居住,我们可以在看张
这些地方在以前都是干嘛的啊?
在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时期,这些地方都是流放犯人的啊!所以,再向南扩张也就没必要了。
我们再来看看北方,哇!不得了!北方在当时是战国这个世界文明的中心,统治了华夏800年的周天子居于其间。
人口众多,文化灿烂,经济发达,交通灵活,更是我华夏文明的起源地。
就好比 一个去非洲大陆当酋长,一个去美国当总统。
这种事搁你,你会选谁?
所以,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向南发展?
NO!根本没有必要好伐!对了,有人可能要问,那它不还是扩张了一些吗?
我来告诉你,向南扩张更多的时候是为了稳定后方,不腹背受敌。
跟赵灭中山,秦伐义渠是一样的道理,你懂了吗?
好了,有什么问题
更主要的是当时中国政权科技、经济、制度等各方面落后,周朝建立时,全国至少仍有七百个国家(部落),尽管各大霸主在长年累月中兼并了许多,可是春秋时期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官僚制度,主要还是由贵族掌权,战国时期七雄才以变革争锋,其中以秦朝变革最为彻底脱颖而出。
其中秦国虽然占据巴蜀之地,不过主要还是取其人口,对巴蜀仍没有太大开发,可见当时开辟荒凉之地有多困难。
蜀地的经济、文化、科技大幅度上升是在刘焉、刘璋、刘备、刘禅割据政府时期,那时各方面才逐步追赶中原。
​按说楚国鼎盛时期已然够大,单一版
倘若当时楚国能大幅度开发长江两岸地区,并妥善控制各地势力,中原无一政权是楚国敌手。
所以版
南方地区文明远不如中原,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科技都逊于北方,蛮族部落因文化关系,大多也不服从政府。
楚国为了管理广阔的领土,催生了县制,借此消弱贵族以达到中央集权。
至于中央集权有多么重要?
在春秋时期国家的力量不集中,国君没法动用国中所有军事和财力,空占有诸多领土而不能使用,战国七雄的变革方向都是以消弱旧贵族为方向,以此巩固中央力量,真可谓成功者胜。
楚国的衰弱时期通常被认为是在楚怀王变革失败开始,没有完善的制度,楚国盲目扩张领土只会因为无法消化而陷入长久内乱中,甚至还多增添人力和财力去维持地方稳定,却得不到任何好处。
也请
如果《史记》记载属实,王翦灭楚时总兵力六十万,而楚国有记载的兵力是项燕十万,根据两国的体制而言这是合理的。
并非楚国出不了更多部队,楚军应当有与秦军相若的军队,只是动员力远远不如秦国,一次性能集中的军队有限。
秦国对楚国属于文明对野蛮的碾压,不信
汉武帝刘彻消耗国力主因不是与匈奴交战,而是强行开拓陇西各郡,打通前往西域的道路,为此消耗大量财力在没有经济基础的地方建立经济区域,人口迁移就导致民怨不断,送过去的钱粮在短时内有去无回,若非有文帝、景帝留下的家底,根本耗不起。
数百年前的楚国又怎么可能向刘彻学习?
再说真正开辟两广的秦始皇,任嚣和赵佗的十万秦军历时四年才平定南越地区,打下以后为满足秦兵需求,还要从中央请求派遣女子下来与秦兵婚配,高贵的中原男子与蛮夷地区女子婚配还是有心理障碍。
后来赵佗治理越地,作为表率与越地女子结婚,才令中原势力在本地扎下根基。
说来历史上的版
南越国建国93年,实际上是相当于该地区的武林盟主,而不是能够统一支配全境的中央集团政府。
刘彻后来使用牛头人之计,让邯郸樛氏与她的情人安国少季策动南越国内乱,轻易就瓦解了赵氏与当地土著势力吕嘉的关系,最终在大汉的铁骑前进下,吕嘉亦不过是个螳臂当车的歹徒。
汉将路博德将吕嘉首级献给刘彻时,刘彻正在汲县,他大喜之下,改新中乡为“获嘉县”,并置县,属河内郡。
刘彻将吕嘉的子孙宗族全部迁徙到了四川一带,置不韦县,以彰先人之恶。
这是又一次文明战胜野蛮的经典案例。
到了清代的林则徐那时,广州已成为通往海外的门户之一,意义截然不同,而那时中国人口多达四亿,而秦国统一中国时的人口不到三千万。
林则徐当时才深感于国人对海外世界的无知,有意识加强对西方各国认识,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评论下知友赵紫纠正,实为魏良
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
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意思是指林则徐出门时总是心怀坦荡,并不显得悲哀,可谓是谈笑风生的人生态度。
显贵的身份并非生来就有,也是要靠自身努力。
三岛是指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意思是说回想我在广东身经百战的日子,实在见得多了。
你们这些小朋友轻薄的语言想把我批判一番?
幼稚!赵老送灯台,一去无回。
林则徐鄙视这种无聊的话,回复说:“你死我都未死啊!”当然,后面还有两句诗,我就不念了。
中国数千年发展史是一步一步走科技、制度、文明中走过来,中国的意义绝不只是领土大小而已,前人打下的根基非常重要。

参考:
楚国在长达八百年的征战史上,确实把主要精力放在北上问鼎中原。
对于南边的大片疆域,并没有非常用心去征服。
楚国南边的大片疆域,那时候称为百越之地。
这个百越之地,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为了获得更广阔的地盘,派屠睢和赵佗率领50万大军前往征讨,又经历了多次失败,才得以征服。
接着秦朝很快被农民军推翻,那时屠睢已死,赵佗自立为王,称为南越王。
后来刘邦建立汉朝后,赵佗表示臣服汉朝,称为汉朝的藩属国。
但是吕后专政的时候,赵佗又与汉朝交恶,于是又宣布独立。
到了汉文帝的时候,汉文帝派人去和赵佗联系,两国关系又搞好了,南越国又表示臣服。
此后南越国往下发展到第四代时,终于被汉朝所灭,这个南方的百越之地,才因此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楚国区位
第一,南方百越之地价值不大,征讨困难。
南方百越之地,属于蛮荒之地。
没有什么出产,而且瘴疠横行。
这种情况,直到宋元时候,依然如此。
宋朝的时候,要惩治一个大臣,就把他发配到这样的地方去受苦。
苏东坡得罪了章惇,就被章惇发配到这样的瘴疠之地。
蒙古人想攻打南宋,南下把安南都打败了,但是在穿过这片地域进入湖南(楚地)的时候,却因为被瘴疠侵染,而不得不退兵。
所以,楚国虽然和百越之地交界,但是对于这样的地域,其实兴趣不大。
除了兴趣不大外,这些地方还很难打下来。
秦始皇当时派50万大军前往进攻的时候,有30万大军直接对阵广西那一带的百越之地。
但是打了三年,都没有打下来,主帅屠睢还战死了,由副帅赵佗带领继续征战。
秦朝那么强悍的军队,尚且打得如此艰难,何况楚国。
(楚武王剧照)第二,周朝前期楚国一直想提高自己的地位。
楚国原本是黄帝的后裔,后来在商朝败落,周朝崛起的时候,楚国首领鬻熊率领部落投奔周文王,和他一起共同灭商。
灭商后,楚国被周武王封为“子爵”。
这是一个非常低的爵位。
之所以封得这么低,一是楚国当时的地盘确实比较小,二是楚国处于“蛮夷”的位置,不大被中原地区的国家瞧得上。
这也就因此让周楚结下了矛盾。
此后,楚国的地盘渐渐扩大,渐渐不听周朝的招呼。
后来,周昭王的时候,率领大军攻打楚国,没想到全军覆没。
因此楚国的势力更加强大。
但是,就算势力变大,楚国的爵位依然很低,这是楚人心中的一个梗。
他们一直想提高自己的爵位,让自己居于正统地位。
熊通的时候,向周王室提出了升爵的要求,但是周王室并没有答应,熊通一怒之下,干脆自封为“王”,一下把爵位提到与周王室分庭抗礼的地步。
显然,要想提高地位,只能向北发展。
因为向南发展,不管你占有多大的地盘,政治待遇也没有得到提高。
(楚庄王)第三,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想取代周朝问鼎中原。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由于在战争中兼并了非常多的诸侯国,无论地盘和国力,都有了空前的提高。
从熊通的儿子楚文王开始,历经楚成王、楚穆王、楚庄王、楚共王、楚康王,楚国与中原国家,尤其是晋国发生了数次大战,目的就是要争霸中原,问鼎中原。
尤其是在楚庄王的时候,他打到周王室边界地方,还问了“九鼎”的大小、轻重,明显有取代周朝的意思。
由此可见,楚国作为周朝的一个诸侯国,他和其他强国一样,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取代周朝,成为中原的霸主。
既然是这样的想法,因此,楚国显然不会把兵力和精力,放在那对于他们来说没什么意义的南方了。
(参考资料:《史记》《楚居》)
参考:
战国时期,楚国不是不向北方扩张,相反,其很想向北方扩张,但是,却是不能。

这就导致楚国的政治军事实力分散,如果在位的是强势的君主,能够很好的整合各方力量,楚国的实力就相对强大,其对中原各国的威胁就大,其影响力能够向北推移;
相反,如果在位的是平庸或者昏聩的君主,楚国的弱点就暴露无遗,其很难突破中原各国的封锁。
2.从楚国的地缘结构进行分析,春秋末年,战国初期,楚国消灭越国后,楚国的东北方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齐国;
三家分晋之后,楚国的北方面临的是变法之后强大的魏国;
商鞅变法之后,楚国的西北方面临的是强大的秦国。
这三个国家,无论哪个总体实力都不弱,楚国面临哪一家都会觉得压力很大。
3.楚国疆域内人口构成并非全部是华夏民族,其少数民族的人口比例明显高于中原国家。
所带来的的后果就是文化向心力不足,境内经常会发生异族叛乱,楚国的国家实力也在平叛中内耗。
4.楚国虽然也接受过吴起带来的变法,但是吴起死后,变法便被废除,变法的不彻底性导致了楚国的旧有落后生产关系没有被打破,老百姓的参军与农耕积极性没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军队战斗力和粮食产量就不如中原诸国,特别是在与秦国的战争中,楚国军队无法打消耗战的劣势便暴露无遗。
5.进入战国时期,秦国已经占有巴蜀之地,其通过巴蜀和商於方向直接对楚国构成了威胁,而且楚国在战国时期,在国家实力上,已经明显对中原诸国产生了守势,已经无力向北发展了。

参考:
答 | 江隐龙 以国土面积来评价一个古代国家的综合国力,是一个常见的史学思维误区。
我们看战国形势
其实同样的误解也存在于三国时代。
从版
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
如果版
古代(当代也一样)的国力,国土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口。
有人口则有民有兵,也容易孕育出更多人才。
王夫之说得明白:“
得其地,非得其险要财赋之谓也,得其人也;
得其人,非得其兵卒之谓也,得其贤也。
”也就是说,占土地是为了占人,而占人是为了占人才。
没有人才,空有人就无用;
没有人,空有土地就没用。
中国文明发源地在黄河流域,也就是中原;
人才最兴者也在中原。
比之于战国,赵、齐、魏诸国虽小,但人才密度却高于楚国;
比之于三国,曹魏的人才密度便高于占有江东、荆州的孙吴,更远高于只占益州的蜀汉。
楚国不南扩,正如蜀汉不欲得南中、孙权空劳师征夷州是也。
如果楚国真的向南扩张,在战国时代,那真如同驱百姓至荒野,不但不利于国力的提高,反而会稀释现有的国力,真可谓倒持太阿了。

参考:
楚国的南方边境止于南岭,其实在楚国八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其一直是向南面缓慢扩张的。
最后止于南岭的崇山和崎岖地形。
楚国的南方一直没有什么像样的政权,大都是濮蛮氏族部落联盟。
进行征伐的意义不大,收获甚微。
楚国本部的核心在湖北荆门襄阳一带。
但是看屈原的诗词,会发现里面不断提到潇湘,最后甚至投汨罗江而死,这些河流全都在湖南境内,由此可知,楚国实际控制湖南大部的。
如上
既然楚国南向扩张受到秦岭制约,又全是部落,意义不大,所以在楚人抵达南岭后便停下了南扩的脚步。
主要是北方和西方。
楚国问鼎中原的故事便是北扩的最好例子。
但是西进运动一直不为人知。
蜀国大部分地区和巴国都被楚国兼并,并且由此据有了重庆和四川东部部分地区。
到楚宣王和楚威王时期,楚国疆域西至巫山,东至东海,北至伏牛山,南到南岭。
关于楚军西进的历史,《史记·秦本纪》有记载:楚南有巴渝,过江南有黔中、巫郡。
楚威王时代,楚威王攻占了巴国国都江州,及其北面的陪都垫江。
并将势力深入云南。
关于楚国向南方扩张,主要是向南方的濮人、越人、苗人进行进攻,并大规模开发占据的土地。
《后汉书·南蛮传》记载: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
所以足见楚国势力已经深入湖南及南岭一带。

参考:
今天我不做回答,我从你的问题想到了一系列楚国为何不向南扩张的原因。
(战国时期城市分布

所以说楚国上层统治者一直就有一种通过自身实力得到中原诸侯们承认的心态存在。
毕竟象征中华正统的周王朝也位于中原。
事实上楚国人也做到了这一点,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楚国都是霸主之一。
通过学习中原文化,还发展了具有南方特色的楚辞 更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技术层面:当时南方地区尽管拥有广袤地区 但是凭借当时的技术水平还不能对大片的丘陵山地 原始森林 河流湖泊 进行有利的利用。
反观北部 黄河流域不光有大量已经被利用的肥沃土地,还有众多的人口,相对于南方吸引力更大。

参考:
战国时期打仗的诉求一是土地,二是人口。
这里的土地是适合耕种的有产出的土地,具体说就是中原地区,通过战争获得直接就有赋税收益的土地才是楚国想要的。
这里的人口密集地区也是中原地区,通过占领人口密集区就可以补充兵员,以战养战增强国力, 所以楚国一直向中原地区扩张。
而楚国之所以不向它南方的大片空白带扩张,就是因为岭南地区山上基本上都是原始森林,原住民是虎豹熊猫野猪蟒蛇等猛兽,平原低地布满水道湖泊,原住民是鳄鱼、鼍鳖,到处都是有毒的瘴气,根本不适合大量人类生存,楚国如果向这些地方扩张,不只是没有得到赋税和兵员,而且需要大量人手开荒 ,只是开荒这些地区就能生生的拖垮楚国,即使拖不跨楚国,楚国短期内也没有能力争霸中原了。
就是一千多年后的唐朝,岭南地区一直都是发配罪囚的地方,死在岭南的罪囚不计其数,可想而知战国时期岭南是多么的荒僻。
像这种无用的不能增强国力的土地楚国要来何用。

参考:
谁说没有的?
只不过是因为一直受北方强敌的压制,没有向往南往西的扩张那般顺利罢了。
而事实上,从春秋到战国,楚国一直都有向北扩张。
其中,成语“问鼎中原”的来由,正是楚国强盛时期向北扩张反映。
实际上,整个春秋时期,除了早期齐恒公时期,国力强势齐国率先称霸之外,其余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晋楚两国之间的争霸。
但是,晋楚的百年争霸期间,大部分时间晋国都能有效压制楚国,并联合中原诸侯,共同阻挡楚国的北上。
但到了楚庄王时期,楚国国力强盛,在他的带领下,楚军得以击败强晋,不断向北扩张。
楚庄王是春秋时期的楚国明君,也是春秋五霸之一。
他在位期间重用了伍举、苏从等忠直之臣,整顿吏治,训练军队,最终使得楚国国力进一步强盛。
有了强大的国力作依托,楚庄王开始北上争霸。
公元前607年,楚国攻打陆浑之戎,军队进至洛,陈兵于周郊。
周大夫王孙满奉周定王之命前往劳军。
结果,楚庄王直接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意思。
这就是典故问鼎中原的来源。
公元前597年,晋楚两大强国爆发了邲之战,最终楚国一举击败晋国,不仅一雪城濮之战的耻辱,还让楚国在晋楚争霸中占到了上风,使得楚国的势力范围进一步北扩,饮马黄河,问鼎中原!因此,八百年的楚国可是一直都在扩张。
楚国征服西南,东吞吴越,北灭陈蔡,饮马黄河……之后的秦朝,横扫六国,一统天下。
而秦朝疆域的一半,却又是楚国给打下的。
本文作者:小贱贱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