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心学伟大的地方是什么
看待历史人物,最好不要平面的去看待,否则你会看到一个金光闪闪的“圣人王阳明”。
一王阳明是圣人吗?
是的!他是后世传颂的圣人。
注意,我说的是“后世”。
也就是说他活着的时候并不是圣人,去世了之后才成了圣人。
多久呢?
大约55年的时间,超过半个世纪。
此话怎讲?
儒家的圣人有个硬门槛,就是“进孔庙”。
如果进不了孔庙,就等于没得到儒家的认可,所谓圣人就更无从谈起了。
确切的说,王阳明应该是“儒家的圣人”。
早知道阳明进孔庙的过程其实并不顺利。
要经历十八年中三次大规模的朝廷会议之后,再在内阁大学士申时行的运作之下才获得成功。
但阳明一旦获得从祀而被朝廷认定为“真儒”,他的学说和他对儒家经典的诠释也变成了正统之学 ,并且可以用于各级科举考试的答题上。
也就是说,王阳明的心学原来是科举的业余读物,一直到考试必考,其实经历了漫长的时光。
二王阳明是谁?
其实他是根正苗红的精英阶层,甚至高于我们所知晓的大部分人,简单描述:状元的儿子。
这个标签要高于我们现在说的“国民老公”们,因为商人在明朝的地位虽然有所提高,但是依然不高,同时状元的确是稀缺资源。
而王阳明他爹王华就是状元。
很显然王阳明是不服气的,他向他爹发起了挑战——当圣人。
因为只有圣人才能打败状元,状元已经是科举考试里的最高级了。
三圣人的路好走吗?
很难!王阳明遇到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成为圣人。
这就好比我们想当首富,想法是好的,具体怎么做呢?
明朝的官学是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甚至明太祖朱元璋都想跟朱熹攀亲戚,心甘情愿的当朱熹的后人。
很显然,王阳明试
结果呢?
他失败了,他发现外理实在太多了,自己完全不知道怎么做,也就是“阳明格竹”的试验。
这里要说一下,理学是儒学的分支,是一个非常严肃甚至残酷的作学风格,理学认为理在外,需要不断的学习,才能获得理。
可是,王阳明对此表达了质疑。
他发现理在心中,也就是心学里,著名的哲学命题:心即理也。
我心就是天理。
这是王阳明心学的第一个伟大之处,因为每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明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人们开始追求自我解放,而心学提倡的就是个性解放。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明治维新时代,日本人学习心学了,因为天皇需要缓解幕府过后的社会意识。
四心学就是心性之学,讲究的是“去人欲,存天理”,那么如何存天理呢?
王阳明的方法是“知行合一”,啥意思?
理学把行和知分为两截,先学后行。
对此王阳明表示非常的不以为然,因为他认为“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体的,不能分为两截。
如何理解呢?
举个例子,小张知道做人要孝顺,你读了四书五经,懂了很多大道理。
但是你根本没有去实践,也就是嘴上说说而已,请问:小张是个孝顺的人吗?
很显然不算。
对,王阳明提倡的就是知行合一,把知和行合二为一,提倡的是:知道就能做到。
比如他说“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这是心学第二个伟大的地方。
五就这些吗?
当然不止,实际上心学成为了明中后期的主流思想,也就是显学,成就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比如徐阶,聂豹等人。
他们都是王阳明致良知的拥趸。
什么是致良知?
其实就是致吾性之良知,我们可以浅显通俗的理解叫:做个有良心的人。
单从这一点就足以说明心学的伟大,而且对现代社会有巨大的启迪作用,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变的很物质,所以追求的是利益,但是如果你学了心学,你会时刻告诫自己:做个有良知的人!
参考:
张居正为什么要禁了心学?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盖起了一间房子,后来这个房子漏雨了,有人把房顶补好,再后来这个房子墙裂了,有人糊好。
有一天这个房子实在撑不下去了,有人推倒重建。
房子就是历朝历代,补房的人就是各家学说,汉朝之后儒家成了公司跟开发商签订了垄断合同,以后儒家独家补房。
从周朝开始兴盛于汉朝的“天命”之说认为统治者的执政合法性在于天命。
历经五代十国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之后这套说法几乎站不住脚了。
房漏了。
隋唐一统,科举取士之后,诞生了“人治”之说,依托人治之说,赵普问赵匡胤“可否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北宋赵匡胤勒石为证“大宋不杀读书人”。
但是当读书人与统治者站着对话之后产生下一个问题,为什么读书人不能干掉统治者?
房又漏了…程朱理学基于人治思想缝补出了理学“存天理灭人欲”。
蒙元之后,朱元璋开局一只碗要来江山如此多娇。
两宋的灭亡,蒙元的入侵,朱元璋的最强逆袭使得人治之说,理学补房法失效。
所以明朝的合法性只能是抵抗外来侵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所以也有大明战神朱祁镇被抓,瓦剌要赎金,于谦陈兵九门,另立新帝。
阳明先生基于对理学的修补诞生心学,但是基于补房的心学到底是什么?
什么叫不假外求?
天理在你心里,不要去问别人,别人的天理告诉你你也接不住,不是你思到悟道的东西给你也没用,你用赤诚之心去追求真理,你也可以是圣人,人人都可以是圣人。
在发展下去就是唯物主义了…但是明朝的社会结构硬件设施不允许发展出唯物主义,所以张居正把心学禁了。
心学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这是一套补房学说,但是是挑了房顶换墙体的补房法。
以当时的社会结构,以及知识,研究出心学的哲学思想,阳明先生足够伟大。
参考:
王阳明即王守仁,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对于王阳明的了解,起源于我们贵阳的“阳明祠”,位于贵阳城东扶风山麓,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
阳明祠是三组古建筑的总称,它包括阳明祠、尹道真祠、扶风寺三部分,是贵阳景色秀丽的风景区,也经常去玩。
当然“阳明祠”是后人为了纪念明代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1472年—1528年)而建立的祠堂。
王阳明的著作有《大学问》、《王阳明全集》、《传习录》。
其中《传习录》,深入浅出地阐释阳明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核心理念,旨在让今天的读者轻松领悟阳明心学的神奇智慧精髓,修炼内心强大的自己,开启与生俱来的正能量,获得幸福完美的人生。
最伟大的地方即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
简单的说就是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该理论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行合一。
喜欢的
这是王阳明心学大厦的基础。
心学有三大核心思想:1.心即理(价值存在)2.知行合一(价值判断)3.致良知(价值归宿)。
三者是必然的递进关系。
“心即理”,即本性与天理是一体的,理之所以成为理,根本就在于被本心所接受,如果不接受,我心与理便没有联系,这个理与我何干?
同理宇宙万物皆是如此,首先我们承认事、物、理都是客观存在的,但与我无关,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人们常把心学归位主观唯心主意是不恰当的,它只是从心与理联系的角度论述了心与理的关系。
就像王阳明的一则逸事: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个故事就很好的阐述了花一直开在那,只有当你看到它的时候,它就走到了你的心里,没看到它的时候,它对你来说存在与否又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说,对我们的生命具有价值和意义的天理才能真正走进你我的内心,为我们所认同,心与理必然走向统一,此即古人所言“心理合一”“天人合一”。
正是我们时刻遵循我们的本心,不盲从于权威,获得心灵的自由,使心成为了理的价值依托和价值存在,使理具有了价值。
但是现实呢?
我们往往臣服于知识、经验、规则与权威。
举几个例子,我们受到侮辱的第一反应是愤怒,最想做得便是立刻反击,但是经验告诉我们冲动是魔鬼,理智告诉我们需要隐忍,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我们换工作的时候,通过分析发现选某个工作更好,那这些分析是基于什么呢?
待遇好,晋升快,有钱途,这些优势也是别人的经验告诉你的。
从小我们中国人被告知要用右手拿筷子,不然会被认为没家教,吃饭的时候会和别人打架,因为大家都是右手执筷,你用左手会影响别人,而西方人根本不在乎。
现实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之所以按照我们后天习得的知识,经验来行事,是因为这样更符合规则、经验、利益,会让你少走弯路,进步更快,获得更多的好处。
但是这些东西都不是真正的知,是一种被装扮过的知,这种知指导你的行动,你的行动也非真正你想要的行动。
就如同不管你怎么整容,外表多么美丽,多么的取悦自己与他人,但是骨子里你还是你,你的内在本性是不变的。
而王阳明想要告诉你怎么做呢?
按照你本性的知去做,因为你的行动是你本性的精准反应,有知必有行,有行必有知,知行是一体两面,互为表里,知和行是必然统一的。
这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
就如同你已经知道自己是某一楼层的某扇门钥匙,那么你必然会去开那扇门的锁,根本就不会去开别的锁。
这时候问题来了,既然我知道自己的本性如此,那我为什么还要奋斗,一切都是宿命呀,又或者你会觉得这不就是性格决定命运嘛?
我们都知道龙生九子子子不一样,每
要不然孔子也不会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试错,拿着自己这把钥匙不断去试每一扇门,终会找到与你对应的那把锁,注意这个过程不简单,是漫长的,在一次次失败中去发现的,其中的失望和痛苦可想而知。
为什么这个过程这么困难?
这就涉及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意念,每当遇到问题和事情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不是如何通过经历这件事发现自己的本性,而是条件反射的去计较利害得失,搞笑的是,计较利害得失的念头一起,你就根本找到自我,甚至迷失自我。
就如同打账,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你既不能掌控别人,又不能准确认知自己,这仗还怎么打?
相反,即便我不能掌控敌人打败敌人,至少我能掌控自己,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这时候“诚意”就显得尤为重要,简单的说就是排除利害得失的心思杂念,每一次发念都直指本性,那么你就能在寻找自我的路途上一路凯歌。
所以我们努力奋斗的意义就在于,在一次次诱惑中审视自己,了解自己,坦然接受自己的优与劣,做自己擅长的回避自己不擅长的,这就是生命的不断升华。
也不要轻易去说性格决定命运,其实我们只要在一次次试错中,审视自己的意念和行为,那么我们一辈子都在不断的去接近本真,既然我们没有达到本真,有何谈决定了命运呢?
只要你我能接近自己的本性,掌控自己的内心,即便改变不了环境,我们也能做到我命由我不由天。
至于具有偶然性的运就不是你我能决定的了,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好了,当你我达到良知(本质就是价值的寻求与确立),那么必在一次次的思想和行动中(价值的展现和完成),做出符合本性的价值判断。
那么请记住,无论世界如何变化,我们如何改变,我们的心是不变的,只要不在一次次诱惑中迷失自我,那我们就不会慌乱和恐惧,我们就能按照我们的本心去行事,就能做到泰山崩于前,我自岿然不动。
正如王阳明在剿灭宁王叛乱中说过的:“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此心妄动,随性而动”。
那么王阳明最终希望我们该如何生活,三个字“致良知”,这是知行合一的必然要求,也是必然结果。
凭借着我们与生俱来的美好本性映照世界,去弘扬真善美;
同时这又激励我们不断去除内心的污垢,光复我们的良知,还原我们本有的赤子之心。
我们不一定非要荣誉等身青史留名;
只要我们能从容淡定的活着,没有忧惧和迷茫,那么人这一辈子也就够了,这也是我们的价值归宿,一句话活明白了。
就如同王阳明在弥留之际,学生问他“老师您还有什么要交代的嘛?
”王阳明:“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
参考: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极少有的,做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伟大人物。
王阳明最伟大的地方是他创立了心学,而阳明心学最伟大的地方是王阳明以一己之力扭转了宋明理学的走向。
王阳明之前的理学,朱熹是一个巅峰,是理学的代表。
那么,朱熹学说的主旨是什么呢?
朱熹认为,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体——理,理是宇宙的本原,万物的根坻。
理在气(物质)之前,然后和气结合,两者运动产生万物。
理就是阴阳二气的运动规律。
生成万物后,理就散在每一件事物之中,成为事物的运动规律,包括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以及伦理道德等。
人心中也有理,就是人性。
但是人性在心中是不显露的,因此学者必须去研究身边的每一件事每一件物,弄清楚每一个具体事物中的理。
研究得多了,学者有一天会豁然贯通,认识到全部的理。
这就是朱熹的“格物致知”,即研究事物来达到对理的认识。
所以朱熹的著作中,有很多对于自然事物的讨论,比如他会讨论日食、月食怎么回事,讨论春夏秋冬怎么回事。
朱熹为世界设定了一个统一规律——理,他的想法是很好的。
但是他将伦理道德与自然规律直接等同起来,想用阴阳变化的规律来解释一切事物,未免有些牵强。
比如,植物生长自然有一定的规律,但是这种规律和伦理道德真的能统一起来吗?
明代,程朱理学占据了统治地位。
王阳明一开始也是相信朱熹的,因此有一个王阳明亭前格竹的故事,即王阳明为了验证朱熹的说法,在亭子前面对着竹子坐着,思考竹子中的理。
他苦苦思索了几天几夜,一无所得,最终病倒了。
“理”是什么,从此成为王阳明心中的一个大大的疑惑。
后来,王阳明在龙场解决了疑惑,史称“龙场悟道”。
其实王阳明顿悟的内容,用三个字就可以概括:“心即理”。
王阳明的全部学说,其实都是从这三个字上来的。
当然,这个心指的不是你我日常的心念,而是指每
王阳明指出,每
比如每
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并非外在的“理”,而是来自人的本心。
道德不是客观规律,而是人的主观情感。
所以阳明心学不研究客观规律,只告诉人们如何去践行心中的理,这就是“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理”,更接近伦理道德的本质,从此风靡天下。
理学发展到朱熹,已经到了顶峰,之后的理学家,只是在朱熹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没有什么创见。
唯有王阳明,在朱熹之外奇峰突起,在中国思想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丰富了中国传统思想。
参考: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包括三点: 一、心即理;
二、知行合一;
三,致良知。
35岁时,当时任兵部官员王阳明因为仗义执言触怒当权的臭名昭著的大太监刘瑾,被打了四十大板投入监狱,之后又被发配贵州龙场做驿丞,类似于现在的乡镇级招待所所长。
37岁时,他来到贵州龙场这个蛮荒之地,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但王阳明始终很乐观地对待这一切,并开始有时间和精力苦苦思考人生的真谛和天地之道,终于有天夜里顿悟,当时他发狂似的欢喜雀跃手舞足蹈,说“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即每
王阳明悟出的其实就是天理就是人的本心,人的本心就是天理,这就是王阳明心学的一个核心——心即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与当时的儒家主流派朱熹的见解“格物穷理”从万事万物中求理是大相径庭的。
王阳明主张求道于心,故曰心学。
龙场顿悟之后,王阳明致力于自己的心学思考外,同时开始在当地讲学,讲授自己对于儒学的体会认识,并建立了书院传道解惑,他把讲学授业的过程也作为自己体悟天道人心之理的功夫。
之后的许多年里,王阳明因为对传统儒学的见解与朱熹理学迥然不同,这为他招致了相当多的质疑和骂名,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拜在他的门下,为他的心学所倾倒。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体系中的重要论述,基本上属于是王学的方法论。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所针对的是朱熹的“知先行后”说,按照朱熹的思路,必须先博览群书苦苦钻研掌握了万事万物的道理后,然后才能去进行有效的实践。
长此以往,人往往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一旦面对实际问题,就会束手无策。
王阳明希望能改变这种读书人死读书的毛病。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主旨是:知与行是一回事,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不可分离。
“龙场顿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心即理”的提出奠定了王阳明之后做学问的方向,从此王阳明和当时占据主流统治地位的朱熹理学正式决裂,开始了自己“为往圣继绝学”的求索旅程,所以说他真正矢志与儒学圣贤之道是从“龙场顿悟”开始的。
参考:
有什么伟大地方?恕我愚钝,实在看不出高明在哪里,更看不出伟大在何处。
最近这几年,到处都是王阳明热,把王阳明思想吹上了天,请问,如果王阳明思想那么厉害,为何官方不倡导?
为何不能阻止大明覆灭?
又为何在晚清时不能救中国?
有这时间,不如多研究马克思主义,毕竟,马克思才靠谱,用事实说话,用实际行动和结果,才救了中国。
旧中国,在西方坚船利炮的打击下,所谓的王阳明思想有什么用?
搞阴谋秘计就叫知行合一吗?
在那高谈阔论,不如搞几项实用发明,在科技面前,王思想显得很孱弱。
我说上面的话,估计会有人搬出日本人崇拜王阳明的例子。
平心而论,日本维新成功靠王思想?
纯粹在胡扯!日本人是全盘西化,从制度,思想到科技乃至生活方式,都照搬西方,如果真的靠王阳明思想指导,估计早就做了西方殖民地。
对于老大帝国来说,总希望有几个所谓圣人,走出去,代表中国,这样觉得自己脸上有光,不至于全军覆没,哪怕有点心理安慰也好。
说到底,还是自己不够自信,需要抬出老祖宗给自己长脸。
王大师泉下有知,他也不希望看到这样。
大家要长点脑子,不盲目崇拜好吧。
欲望的膨胀速度远远超越了收入增长的速度,这样就与近在咫尺的幸福擦肩而过甚至背道而驰。
王阳明心学给了我们修行的指南,一条通往健康心灵的途径,这是走向人生幸福的必由之路。
参考:
王阳明,明代伟大的思想家、军事家、书法家,是我国古代心学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人物,曾在贵州修文阳明洞天居住,后号为“阳明子”。
王阳明本名王云,后改为王守仁。
明代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1472年10月31日)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这一支王家号称能够追溯到东晋名相王导。
王阳明自小受到父祖熏陶,养成了较好的文化素养与道德情操。
王阳明不仅袖手读书空谈义理,还爱好兵法,熟读兵书,曾跟随父亲出游至居庸关、山海关一带,熟悉兵备地要,这在潜移默化中为后来王阳明著书立说、建功立业奠定了基础。
王阳明画像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岁的王守仁参加礼部会试,中殿试赐二甲第七名进士,自此步入仕途。
王阳明在武功方面最为人称道的莫属镇压南赣盗乱和平定宁王叛乱。
自明代中期以来南赣地区由于种种原因民变屡起,为患数十年,历任官员均束手无策。
正德十一年(1516年),兵部尚书王琼举荐王守仁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
当时匪患横行的地区不仅仅在江西省内,还波及福建、广东等省。
起事山民依靠山地据洞筑寨,自建军队,方圆近千里。
王阳明采取多种手段,排查出官府内的奸细,使用计策掌握叛匪情报,逐个击破这些自立山头的匪帮。
王阳明念及战争残酷,在收复一些营寨后奏请朝廷招安叛匪。
到正德十三年底,南赣盗乱基本平定,解决了大明王朝数十年的心腹之患。
《传习录》书影王阳明刚刚平定南赣,南昌的宁王朱宸濠又举旗造反,王明阳利用假情报扰乱宁王的部署,为大部队的集结争取时间。
宁王反应过来时为时已晚,连战失利。
王阳明在地方官员吉安知府伍文定等人的配合下攻占宁王老窝南昌城,又用火攻击败了宁王的水军,南康、九江等反叛之地纷纷收复前后三十五天,王阳明就平定了声势浩大的宁王之乱。
堪称有明一代的天才级军事指挥。
王阳明《与郑邦瑞尺牍》,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王守仁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
他继承宋代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提倡“反求诸己”。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王守仁的传世之作包括《传习录》、《阳明全书》、《大学问》等。
这些著作都是中国哲学史、文化史上永远值得后世学习和体悟的经典。
王阳明也和他的学术及事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完人。
参考资料:张廷玉等:《明史》滕妍、曹大伟:《漫谈王守仁的军事成就》吴长庚:《王阳明在江西》江凤兰:《浅析宁王宸濠叛乱之原因及准备》回答者:雷晓凡,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抗日老战士口述史资料抢救整理”采访与资料整理工作。
目前研究方向为民国政治史、抗战金融史。
参考:
在程朱理学等教条泛滥的封建社会里,阳明心学就好像一股清流,可以称为封建社会下的“心灵鸡汤”。
心学是满满的正能量,其核心要素“知行合一”掌握后,不论人生遇到怎样的坎坷,都能过去。
心学讲究从道德出发,善于发现自己,塑造自己,每
虽然在现代社会,人作为独立的个体越来越得到认可与重视,每
但在封建社会,人与封建王朝捆绑在一块,几乎没有人身自由可言,更别提发挥
参考:
首先创始人王阳明大德,从小发心,励志成为圣贤,从儒释道不断深入研习,无数次又自我否定,有一次次推倒从来,终于通过结合人生的种种艰难遭遇,最终在龙场悟道,这也只是开始,后来又不断完善心学,及理论,不管其他反对者和执政者带来的压力,再次把心学发扬光大,这样矢志不渝坚韧不拔的精神首先就非常伟大!现在国家可以强大,不正是有像先生一样伟大的民族脊梁无私奉献和坚持理想不放弃的结果呢!心学不同的人学习就会产生不同的见解和效果,日本就是最好的范本,世界承认日本是东方明文最高的代表,但是在明末他们还是为了生计坐着随时可能沉没的小船漂洋过海前来抢劫的状态!注意这是他们从盛唐开始起一直学习到明朝接近尾声时候的文明成果,还是这么野蛮落后,但是这一切从心学传入日本以后都为之改观了,为止从二战的失败到现在早已从回世界之颠才几十年功夫,有些声音说是他们学习了西方列强的思想,对多少是有一些理念学习的是西方,但是日本文献中多次提到心学思想对其改革成功带来的强大助力!说的小一些,对于我们
也就是引申了这个道理,这只是作为后学的我一点点微末的理解,前人留下的东西是宝贝,外国人为了防止我们复兴总是灌输他们的普世观给我们,他们怕的不是我们的新式武器,而且我们克服了文化的断代,从新正视像心学这样伟大的思想和武器,从新为世界输出新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正真从回世界之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