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宫案中杨涟左光斗对天启皇帝是有恩的而天启皇帝后来恩将仇报纵容太监害死他们是这样吗
他就是乐意做甩手掌柜呗。
魏忠贤被喊九千岁,被鼓吹加九锡,被首辅认爹,被尬吹比肩孔圣,遍地生祠,家财万贯什么的,他不是不知道,但一点都不敏感。
魏忠贤抢了袁崇焕的功劳再踢飞袁崇焕叫什么事?
排挤赵南星孙承宗叫什么事?
连怀着皇家骨肉的妃嫔都能被迫害得一尸两命。
也就保住了张皇后本人算天启大帝没有交白卷。
就算魏忠贤是皇帝的一条狗,狗咬人的时候显然没有被拴绳,狗主人也没打算给狗拴绳。
参考:
感谢
从表面上看,东林党的激进派杨涟、左光斗等“东林六君子”是有恩于天启皇帝的,而最终他们确实为天启皇帝通过纵容魏忠贤所害。
由此,史书中留下了“东林六君子”诤臣之名和天启皇帝、魏忠贤的恶名。
但是,放在明朝末年辽东局势严峻、政治生态败坏的背景下,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天启皇帝是被清朝所编《明史》丑化黑化最为严重的皇帝。
明明一个年青有为、好学勤奋和善于用人、精于军事的皇帝,却被主流历史舆论贴上了木匠皇帝、文盲皇帝乃至昏君的标签,留下了玩物丧志、庸懦无为、宠信妇寺、陷害忠良的恶名。
通过分析史实,我们可以指责年青的天子有不成熟的地方,有施政不当之处,但不可否认的是,通过短短七年的努力,天启皇帝已经扭转了明朝末年败坏的政治局势,建立了稳固的辽东防御体系,朝政正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所以,天启皇帝留给崇祯皇帝的绝不是一个“烂摊子”,而恰恰是被东林党洗脑的崇祯皇帝从根本上彻底破坏了天启皇帝的布局,才导致政治生态恶化,朝政失措,明朝灭亡。
东林党于明末三帝的恩来自于万历时期的“国本之争”等一系列政治事件,而所谓红丸案、移宫案甚至天启皇帝落水致病而早逝只不过是东林党勾结太监插手宫中事务的例证。
东林党对光宗父子当然是有恩的。
没有东林党的力挺,光宗父子一系可能将失去坐上皇帝宝座的机会。
但是,客观上说,正是因为文官集团的“大礼仪”“国本之争”败坏了明朝中后期的政治生态,使得朝廷陷入了残酷的党争,为明朝灭亡埋下了祸根。
“移宫案”与“英宗复辟”一样,本质上都是没有意义的政变或者政治事件。
天启继位本来就名正言顺,没有任何争议,东林党的激进派杨涟、左光斗等却急于争拥立之功,活生生把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搞成了一个政治事件,这恩从何来?
郑贵妃在万历去逝后,本就失去了最大的靠山,加上在光宗病逝事件中的种种作为,已经失势,而李选侍名份低下又不是有权势的内宫妇人,怎么可能会依靠“庶母”的身份干政?
东林党勾结太监王安推动“移宫案”的发生才是真正的干政。
天启皇帝落水致病而早逝,其中疑点重重。
是谁勾结宫中太监行此不忠之事?
按照动机和得益两方面来分析,东林党很难摆脱嫌疑。
杨涟、左光斗等被害惨死,是政治斗争的结果,而不是天启皇帝的恩将仇报和初衷。
天启作为皇帝,在国家治理中自然有他的考量,在推出了以叶向高为首的东林党内阁的同时,再以魏忠贤制衡东林党本就是正常不过的措施。
可见,天启皇帝并非一味打压东林党,而是依靠东林党中的务实派,打压东林党中的激进派(主要是针对只会空谈而不干实事的清流)。
从天启皇帝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实际上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
他对帝师孙承宗、首辅叶向高等大臣十分敬重,对皇后、弟弟关爱保护,对魏忠贤、客氏等内宫扶助之人始终信重。
回到本题,东林六君子之狱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起因在于,东林党利用天启三年京察的机会,将反东林党有关大臣都辞退了。
魏忠贤面对这一结果,于天启四年拿出非常手段,逮捕汪文言下诏狱。
而这个汪文言是叶向高提拔的内阁中书,实际上是为东林党出谋划策、四处奔走的关键人物。
黄尊素以“汪文言虽非当惜之人,但不当将其祸波及东林党人”为说词,对镇抚司刘侨做了工作,故汪文言仅受廷杖就被释放了。
在这种情况下,杨涟于天启四年六月上了《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状》,网罗罪名对魏忠贤发动了激烈攻势。
其实,东林党内一些有识之士对杨涟的激攻方式并不赞同。
比如叶向高、黄尊素、缪昌期等,他们主要不认同其中的一些涉及内宫秘事的风闻猜测,认为不宜与魏忠贤产生激烈冲突,避免祸及东林党。
这必然引起了魏忠贤的反攻和弹压,于是叶向高以及大批东林党人或者东林党派相关大臣不得不辞职或者去职。
最终,杨涟、左光斗等在诏狱被害惨死。
不仅奸臣权臣会勾结太监、施行阴谋,所谓以天下为己任的正人君子也会勾结太监、施行阴谋。
不仅奸臣会误国,在特定条件下忠臣也会误国。
这就是一个恶性党争的结局。
到了崇祯朝,一切又都反转过来。
一来二去,此起彼伏,明朝终于灭亡。
正因如此,明亡于党争才成为公论。
当时的皇帝是天启皇帝朱由校。
按正常的情况下,他应该为杨琏和左光斗的死负责任。
说他恩将仇报也未必不对。
但是,常常不是这么简单。
晚明的这段历史恐怕很难说是正常情况。
朱由校虽说是皇帝,限于格局和能力,他对处理政事根本没什么兴趣,国家的大权完全掌握在魏忠贤的手上。
从某种意义上说,天启皇帝对杨琏和左光斗的死,根本不太关心。
对于一个有志气有血性的人来说,有恩报恩,有仇报仇是理所当然的。
但对一个平庸懦弱之人来说,恩也好,仇也好,转眼之间,也就不放在心上了。
明熹宗朱由校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人。
看到网上有明粉鼓吹天启皇帝怎样英明神武。
但他们拿不出任何证据来,于是只好说,现在的明史是被清朝人篡改了的。
但再有本事的篡改者,也不能把一个天才凭空改成傻瓜。
在没有更好的证据出来之前,我们只能以正史的记载为参考。
下面我们先说说杨琏左光斗在移宫案中对天启皇帝的恩。
“移宫”案是明末三案之一,这三个案件互有联系,非常复杂,三言两语很难说明白。
但这三案都与万历有关,也都与万历在立太子一事上的犹豫不决相关。
万历的长子朱常洛的母亲原是其母李太后的宫女,万历一心兴起宠幸过之后,生下了皇长子。
但万历并不喜欢这个女人,她喜欢的是郑贵妃也为他生了个儿子叫朱常洵。
万历想立朱常洵为太子,群臣不同意,因此闹出了一系列问题。
移宫案是其中之一。
移宫案前后有两次。
所谓称宫,就是不该住在乾清宫的人,要从乾清宫搬出去。
万历和群臣斗了很多年后,只终只好立了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万历四十八年,皇帝病重去世,皇太子朱常洛继位。
按照礼法的规定,皇帝应该住在乾清宫。
万历当皇帝,自然是他住乾清宫,万历喜欢的郑贵妃也陪伴皇帝一起住在乾清宫。
现在万历死了。
朱常洛要登基做皇帝,进住乾清宫,这就需要郑贵妃从乾清宫搬出去。
郑贵妃以此事要挟,想要新皇帝封自己为太后。
朱常洛一辈子被父亲打压,已经形成了懦弱的性格,就同意了郑贵妃的要求。
这事引起了朝臣的反对,其中反对最激烈的,就是杨涟。
当时的杨琏只是一个小小言官,兵科给事中,大概只有六品,按现在的级别,顶多也就是个厅级。
杨涟认为请封太后一事不合礼法:“尊以嫡母,若大行皇后何?
尊以生母,若本生太后何?
请亟寝前命。
”杨涟上此疏后三天,朱常洛召见大臣,要求杨涟一起进见。
大家都认为他会因此得罪,但杨涟是忠直之士,并不害怕。
见了朱常洛之后,并没得罪,对他的意见很认同。
并撤销了封郑贵妃为太后的做法。
郑贵妃没有理由赖在乾清宫,也只能搬出。
这是称宫案的前半部分。
朱常洛继位整一个月,自己也一命呜呼了。
临死前召见大臣的时候,又点了杨涟的名。
因此,杨涟以一个小小给事中的身份成了顾命大臣。
在这古代算是殊遇,杨涟也因此很是感激,更加忠心耿耿了。
朱常洛之后,他身边的一个宫女李选侍也跟郑贵妃有样学样,想让新皇帝封自己为皇太后。
并把太子朱由校控制在身边,做为要挟。
这时,也是杨涟带领大臣们一起从李选侍手中抢回了朱由校,在大臣们的主持下,朱由校继位登基,成为天启皇帝。
这就是杨涟对天启皇帝的所谓恩。
左光斗当时是都御史,官位比杨涟高得多。
在称宫事件中,左光斗引用儒家经典说明李先侍,赖在乾清宫不走是不对的。
他说:“内廷有乾清宫,犹外廷有皇极殿,惟天子御天得居之,惟皇后配天得共居之。
其他妃嫔虽以次进御,不得恒居,非但避嫌,亦以别尊卑也。
选侍既非嫡母,又非生母,俨然尊居正宫,而殿下乃退处慈庆,不得守几筵,行大礼,名分谓何?
……”总之,杨涟和左光斗是在移宫事件中出力最多的。
于朱由校来说,当然是有恩的。
李选侍失败之后,宫内他的党羽们便到处制造谣言。
说是新皇帝上位之后,虐待父亲的贵孀,又说皇八妹跳井而死。
李选侍的党羽之中就有后来有名的魏忠贤,当时他还叫李进忠。
内廷有谣言,外官也有配合,比如御史贾继春就是支持李选侍李进忠的人。
他写了一个有名的奏疏,弹劾杨涟左光斗,其中有名句,“伶仃之皇八妹,入井谁怜;
孀寡之未亡人,雉经莫诉”引起很大的反响。
使得天启皇帝亲自辟谣。
最后,此事以杨涟和贾继春同时罢官告终。
天启二年,杨涟被重新起复,两年之后他就升为左副都御史。
这些经历,都说明天启皇帝并非忘恩负义之人。
这时,魏忠贤的势力越来越大。
掌握了朝政,在他的周围,形成了阉党集团。
贾继春许显纯等都是阉党中的骨干人物。
杨涟看不惯魏忠贤专权,便上疏弹劾魏忠贤二十条大罪,结果,魏忠贤没事,他自己先被魏党害死了。
现在网上有许多人给魏忠贤翻案的。
其背后的目的大概和为秦桧翻案是一样的。
魏忠贤的统治,在本质上就是流氓黑社会式的统治。
杨涟和左光斗被阉党污陷入狱之后。
受到许显纯的严刑拷打。
污蔑他们贪污。
追赃二万两,杨涟至死不承认,被活活折磨死。
左光斗也受到同样待遇,他玩了个手腕,当许显纯污陷他受贿的时候,他吸取了杨涟的教训,心想先承认了。
这样,锦衣卫就会交给三法司审理,先保住命,到时再翻供。
谁知君子之心很难度小人之腹,许显纯根本不按常理出牌。
左光斗认罪之后,他们还是照例追比。
最终左光斗也被打死。
杨涟和左光斗的死是不是天启皇帝纵容的呢?
我觉得不是。
他本身就是一个懦弱之人。
魏忠贤玩弄而毫不自知。
有人说,魏忠贤是忠于天启的,我只想问一句,你真正对一
天启是一个平庸懦弱的人,他父亲因为立太子的事,一辈子不得安定,他也没有人管,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懦弱胆小怕事,是他的特点,他一生只信任一
在他幼小的时候,客氏给了他陪伴。
他当皇帝的时候已经十五六岁了。
康熙皇帝比他少两岁的时候就能除掉权臣自己亲政了。
而十六岁的天启离开了乳母客氏还会哭。
这样的一
便可以一手遮天,成为站着的皇帝了。
因此,我的观点是,杨涟和左光斗是魏忠贤害死的。
没必要非扯到天启皇帝朱由校的身上。
参考:
天启皇帝为什么要杀这些人我认为一方面与天启皇帝早年的经历有关。
天启皇帝早年登基时对东林党人很是器重,结果在东林党人一手操作下冤杀熊廷弼,辽东战事惨败,国内经济也不见好转。
此后天启皇帝撤换东林党派系的人员,经过多年努力才使得局势好转。
这就导致在天启皇帝眼里一直有文官不可信的概念,此后他纵容魏忠贤实际上是为了达成权力的制衡。
或者说利用魏忠贤将权收为己有。
杨涟左光斗想要除掉魏忠贤,这很容易在天启眼中变成文官集团对于自己的反扑。
另一方面在于杨涟上书时候的作死。
杨涟上书时为了一举扳倒魏忠贤将市井消息中关于张裕妃死胎和宫女“胡贵人”的传闻写了进去。
正所谓“宫闱事秘,莫能明者”。
杨涟写这种宫廷秘事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会触动统治者神经。
天启会想,这事你怎么知道的,我都没公开说过。
如果是假的,你这就是造谣中伤,伤的还是帝王权威,如果是真的,你小子连我皇宫内都敢安插间谍啊!这件事后来成为了魏忠贤反击的一个理由。
还一方面在于魏忠贤的狡猾。
杨涟左光斗们攻得太急。
此时魏忠贤还没露出真正的马脚。
杨涟左光斗也承认魏忠贤也就“把持朝政”一条罪。
人家能被你抓住的就一条,你却要整24条。
你自己尚且说不出具体理由,难道你指望天启就这样信你?
况且你这样造谣朝廷内其他人会咋想,天启皇帝听了他们的进言会咋想?
杨涟和左光斗的斗争手段太年轻了。
事实证明在随后的对质阶段魏忠贤完全占据了上风,朝廷内不少人都愿意站在他这边。
最后,杨涟什么的,虽然有功,但天启毕竟是皇帝。
魏忠贤是他培养的一条狗,这条狗能帮他做很多事情,在没有一个替代品的情况下他轻易是不会动魏忠贤的。
毕竟魏忠贤死了谁来制衡文官集团。
难道东林党就是好人?
(当然杨涟至少在政治操守上是个好人)杨涟左光斗错就错在只想杀贼,没有找到另外一个替代者。
如果有一个替代者,再对罪名啥的好好整理一下,不是没有机会。
真正的天启皇帝也不是一个昏君。
杨涟和左光斗完全没有看破朝堂真正的局势胡乱开炮,其精神令人赞叹,结果令人唏嘘。
参考:
还真不是,东林党在祸国殃民方面是认真的。
东林党撒泼打滚把那个短命鬼光宗扶上来,接着就发生了三件大事,众正盈朝,收矿监稅监还有一个就是复辽东军饷!多少呢680万两,接着呢光宗皇帝一月游又修了朱祁钰的那坟给光宗放进去,又花了150万两,然后就是把小皇帝天启绑架出来!又花了230万两买马。
这算的出名头来了的就1060万两,万历三大征花了多少呢1160万两,也就是说从1620年到1621年不到8个月的时间东林党就把万历三大征30年的对外战争的总和花完了!结果呢1621年大浑河之败,1622年广宁哗变,东北丢了三分之二,500万关外难民内迁,10来万明军伤亡!打出了1894甲午战败的战绩!1623年东林党看外面实在折腾不动了,就在北京搞了个癸戊京查大案,把所有非东林党的官员一律打成劣等。
天启皇帝实在看不下去了,这才有了魏忠贤1623年的掌印,1624的东厂督工!魏忠贤实际就干了一件事,杀东林党,这还没杀完,这才是最大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