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如果美国不参战单凭英、苏等国可以打败德军吗
可以的,但是这个过程会异常艰苦,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更长!毫无疑问,二战时期的德军,无论单兵素质还是装备以及战术思想,都是非常超前的,这也是他们能够在战争前期横扫西欧等国的最重要原因。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德国是不可战胜的,莫斯科会战的成功就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今天的很多人将美国看作是决定二战走向的决定性因素。
也就是说,如果美国加入轴心国,那么轴心国将统治世界;
如果美国加入同盟国,同盟国将最终击败法西斯。
而最终美国加入了同盟国阵营,所以同盟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那么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没有美国的参战,英国和苏联真的拿德国法西斯没有任何办法吗?
当然不是,静夜史认为
1、德国的海军和空军实力不强我们知道,海军和空军一向是非常烧钱的存在,舰艇和各种飞机等,一般小国是玩不起的,所以相比之下陆军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终力量。
但是想要打败英国,没有海军和空军是不行的。
一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被凡尔赛体系牢牢束缚着,无法拥有自己的海军和空军,而陆军只能保留10万的规模。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虽然极力扩充装备,特别是陆军和空军,以期在战争中能够迅速击垮对手。
但是从33年到39年时间,对于“白手起家”的德国海军和空军而言,显得太过仓促。
这就决定了在二战开始后,虽然德国的陆军横扫欧洲大陆,但是海军和空军却始终相对弱小。
很快,这一劣势就在不列颠之战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丘吉尔拒绝了希特勒和谈的“好意”后,德国开始了进攻英国的“海狮计划”。
但是因为雷达技术的落后,加上德国的海军和空军实力不及英国,使得狭窄的英吉利海峡成为阻挡德军推进的天堑。
空军不强,意味着没有制空权;
海军不强,意味着无法将士兵运达彼岸。
而没有陆军的占领和巩固,就没有彻底征服英国的希望,所以海狮计划宣告失败。
虽然英国在二战前期走向了衰落,但是仍旧保持了一支可观的海上和空军力量,这使得英国在面对德国对本土的打击时,能够从容不迫。
而只要英国不投降,它就可以源源不断的对苏联等同盟国进行支援,和德国展开漫长的消耗战。
2、苏联拥有纵深和制度优势虽然在二战前夕,苏联国内掀起了规模宏大的大清洗运动,使得苏联大量军事指战员被处决,军队建设受到了相当严重的影响。
但是这场运动客观上统一了党内思想,提升了斯大林的权威,并巩固了斯大林模式。
从苏联建立开始就一直受到西方国家的疯狂围堵,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下,斯大林模式应运而生。
在今天看来,以斯大林为中心的独裁模式,不利于国家的长久发展。
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斯大林模式对于保卫苏联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虽然苏德战争爆发后四个月内苏军损失武装力量达到300多万,国土丧失超过150万平方公里,有1/4的人口沦陷。
但是斯大林还在,斯大林模式还在。
这就意味着苏联即使一溃千里,在斯大林的号召下,也能够利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迅速组织武装力量进行反抗。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德军进攻苏联后,苏联利用制度优势,号召广大青年参军,迅速组织起来数百万的武装力量,终于在莫斯科城下遏制了德军的凌厉攻势。
而即使苏联丢了莫斯科,其庞大的国土纵深也会彻底拖垮德国。
3、轴心国队友并不给力除了一如既往坑德国的猪队友意大利,德国在进攻苏联时可以依仗的亚洲伙伴日本,也同样不靠谱。
莫斯科会战之所以能取得胜利,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朱可夫调集了远东军区超过30万的兵力驰援莫斯科,最终击退了德军,保住了首都。
而如果日本能在远东地区持续对苏联形成威胁,那么这部分苏军不会被轻易调走。
莫斯科会战德军也不会输这么惨。
和德国陆军强悍,海空军实力相对不足的情况不同,日军的海军实力也相当强悍,这使得日军在扩张的过程中和德国并不在一个步调,日本不仅着眼于陆地,更倾向于海洋。
而对于日本而言,夺取东南亚的油田比万里跋涉到中亚地区抢石油划算的多。
所以对于配合德国夹击苏联,日本高层并没有太多兴趣。
加上张鼓峰和诺门坎事件的惨败,日军更不敢贸然北上。
而没有日军在远东地区的威胁,苏联可以从容地将主力放在西线同德国决战。
同样是没有日军在远东的威胁,苏联庞大的纵深成为拖垮德国的最恐怖力量。
日军的南下路线和美国发生冲突,所以促使美国参战是历史必然事件。
况且即使美国不参战,但美国也同样可以通过《租借法案》等方式对同盟国进行大量的军事援助。
因为美国本土未受二战战火波及,这使得美国仍旧保持了相当强大的工业能力,这是同盟国能够最终打败法西斯的重要原因之一。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在欧洲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是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苏联人民怀着无比的爱国热情与侵略者血战,人人抱着必死的决心。
这个时候,美英还没诺曼底登陆。
美国远离欧洲战场,在隔岸观火,有坐收渔翁之利之嫌。
在亚洲战场,中国已把日夲拖住,众所周知,日夲一岛国,资源贫乏,与积贫积弱的中国,久战不胜。
势必引起日夲政局动荡,與论哗然!在万般无奈之下,只有偷袭珍珠港成功,才能稳住日夲的政局,安抚日夲的民心。
这个时候的日夲,已是灯尽油枯,即使美国不参战,日夲失败是早晚的事。
参考:
二战如果美国不参战,只依靠英苏等国是无法打败德国的。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原本以为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斯大林过分的相信了纳粹德国希特勒,起码斯大林所希望的德国晚进攻苏联一至两年的的梦破灭了,近五年的战争令苏联根本无暇抽出一兵一卒去对欧洲战场进行支援。
苏德双方参战兵力为苏联1700万人,德国900万人。
早在1941年9月斯大林就向英国首相丘吉尔提出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对德国进行夹击的要求。
斯大林希望借此减缓德国对苏联进攻的态势,从而减小整个苏联所面对的压力,同时可以对东部日本进行更好的防范,但是苏联失望了。
英国之所以没有答应苏联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要求,一是因为英国希望借德国之手大伤苏联,坐收渔利;
二是英国也根本就没有能力组织大规模的登陆,期间为回应苏联英国也曾组织过6000多人的部队登陆法国,但在伤亡5000多人的悲剧中草草结束,当时的美国还未参战。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美国被迫参战。
于是登陆欧洲,开辟第二战场才被提上了日程,在经过了数年的协商、准备之后,终于在1944年的6月6日早晨打响了诺曼底登陆的第一枪。
当时盟军登陆部队共287.6万人,这个规模仅仅依靠英国或者法国等国根本不可能完成登陆舰船运输和空中的制空保护,如此大规模的登陆行动在当时也只有美国才能有这个巨大的战争潜力。
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也直接决定了纳粹德国的失败已成定局,苏联为国战争也因此由被动防御转向进攻。
由此可以很肯定的说没有美国的加入,只依靠苏联、英国、法国等国家根本无法击败德国。
参考:
如果美国不参战,英国和苏联照样能够打败德国,只不过这场战争结束之后,整个欧洲都会变成比美国参战更为惨烈,很可能会损失三分之一人口。
美国不参战,但是不影响美国把武器装备等物资卖给英国和苏联赚美刀,就像他在一战前期做的那样。
而且,美国在这方面早有准备。
早在二战全面爆发前,罗斯福就宣布要让美国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虽然当时美国人不愿意介入到旧大陆的战争中来,还曾经一度为了罗斯福说的这句话而提出严正抗议,搞的罗斯福只好不停解释。
即便如此,美国仍然在想尽办法提高武器的生产能力,因为罗斯福深知这场战争的规模将会是空前绝后的,而美国作为当时世界第一工业国,无论参战与否,都不会成为看客。
假如美国想不参加世界大战,日本也不想偷袭珍珠港,那么当时的情况应该是这样的。
经过莫斯科保卫战之后,苏联虽然能够稳住阵线,但是他们的武器生产能力还远远没有达到战前的水平,士兵们在前线缺少武器装备,只能靠自己的血肉之躯与德军作战。
苏联只好向美国进口武器装备,于是美国的兵工厂开始没日没夜的生产起来,然后让远洋船队将这些武器运到苏联。
(美国强大的军工生产能力)而英国人在德军的封锁下也损失惨重,不得已只好向美国购买大批船只,美国人的造船厂也出现在满负荷运转。
除了武器装备的供应,无论是英国还是苏联他们物资的储备已经见底。
到1940年底,英国国内的物资储备仅能支撑半年,这还是在大西洋航线没有被掐断,他们能够不断从海外运进物资的前提下。
苏联自从苏德战争爆发之后,就立即进入全国总动员状态,国内的一切资源都在为战争服务。
男性被征召入伍参加对德军作战,妇女走进工厂生产武器装备。
即便如此,仍然留下了巨大的劳动力缺口。
再加上最富裕的欧洲地区大部分已经沦陷或者沦为战场,导致苏联的物资也变得极为匮乏,即便是工厂能够满足开工,但是原料也已经不足,即便大后方还拥有辽阔的土地用来生产农产品,但是已经没有多少劳动力来完成这一切了。
这个时候,英国和苏联不仅需要美国的武器支持,还需要从美国采购大量的原料,例如钢铁、橡胶、铝、黄油、面粉、服装、机床设备等等等。
就拿铝来说,苏联自产26万吨,而美国支援了32万吨,还有每月400架飞机,假如美国不参战,那么会提供更大量的铝和飞机。
一如在一战时期一样,两国也会对美国的大规模采购,将会让美国全国上下各行各业受益匪浅,它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会让美国再次迎来巨大的繁荣,从而一扫1929年以来经济危机所造成的萧条。
实际上,即便美国参加了二战,由于需要消耗大量物资用来维持庞大的军队和支持盟友,美国在二战时期经济都在以每年20%的速度在快速增长。
而这一切不仅刺激了国内的就业,也让美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
二战结束之后,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占到了全球的60%
因为没有美国的直接参战,德国将会把陆军和空军的大部分用来与苏联作战,把潜艇部队完全用来封锁英国上。
其实,就算美国参战,他歼灭的德军也不过20来万,而苏军共击毙了381万,相比苏军,美军的战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不过,如果没有美国在西线开辟战场,那么德国在战争后期,将会缺少一个投降的对象,由于他们知道自己在战争罪行恶劣将会遭到报复,会继续进行强烈抵抗。
战火将会烧遍整个欧洲,到时候每个国家都会像波兰一样损失惨重。
当二战结束之后英国和苏联也将会变得奄奄一息,正所谓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而美国将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估计那个时候苏联和英国把自己整个国家都卖掉,也无法偿还欠下的债务。
参考:
美国不参与二战,英国会被打残,直到投降,因为希特勒没有海军军事力量,而苏联必死无疑,苏联的后勤是美国在供应,没有美国,德国的第一次攻势,苏联都要亡国,苏联的冬天不仅仅冻德国人,照样冻他苏联人。
参考:
英国和苏联的军队数量,远多于德国,英苏耗得其苏德战争初期,苏联被德国打的落花流水,损失了几百万军队。
可苏联马上又集结了数以百万计的大军顶上去。
在四年的苏德战争中,苏军死亡、被俘以及失踪的总人数差不多有2000万人左右;
到战争结束的时候,苏军还拥有1300万人。
都加起来的话,苏联在二战中动员了超过3000万人。
英国在二战中动员了300余万兵力,再加上120万加拿大军队、95万澳大利亚军队、33.万南非军队以及印度、新西兰、纽芬兰等一大票英联邦小弟。
英国在二战中能整合的军队超过了600万。
再回头来看德国,德国不想苏联那样国土宽阔,也不想英国那样殖民地众多,全国上下只有7000余万人口。
二战中,到最后德国连未成年的孩子都送上了战场(希特勒青年团),就这样压榨人力,整场二战,德国也不过共动员了1700万兵力。
只苏联一家的工业实力句超过了德国,再加上英国的话,英苏两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完胜德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前人总结出的至理名言,一语道破了后勤与战争的关系。
如果说古代战争很大程度上是粮草和粮道的比拼,那么到了工业时代,战争更多的是交战双方在工业生产上的比拼。
苏联成立后,俄国的国力增长可以说是突飞猛进。
斯大林上台执政之后,通过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超越了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
据统计整个二战大规模爆发时期,德国在战时一共生产了23467辆坦克。
而苏联在整场苏德战争中仅T-34坦克就生产了超过5万辆,这个数字已超过德国所有型号的坦克和总和。
虽说有德国坦克比T-34精密的原因,但苏德两国生产力上的差距还是不能忽视的。
单单一个苏联就已经超过了德国不少。
再加上一个老牌工业强国英国,以及英国身后一票工业实力不俗的英联邦国家(二战结束时,加拿大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工业强国,其工业实力仅次于美国、苏联和英国)。
英苏在工业生产上,就算没有美国帮助也可以呆打德国。
自然资源上,德国只有英国和苏联的零头资源不足,是导致德国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特别是用来冶炼钢铁的铁矿石,和炼制汽/柴油的石油这两种物资一直都是二战德国最短缺的。
由于没有足够的铁矿石冶炼钢铁,德国不得不将原本用于建造战列舰和航空母舰的钢铁,用来建造坦克和装甲车。
而处于德军食物链末端的德国海军,为了顾全大局,不得不将主力舰项目下马,转而去建造吨位小的潜艇。
油料短缺更是二战德军的最大弱点。
油料供应了陆军部队,空军飞机就无法起飞作战,比如诺曼底登陆当日,只有一架BF109起飞作战。
没有足够的燃油,德国海军的舰艇就无法远洋作战,俾斯麦号战列舰的战沉就是因为油箱不满,无法开足马力逃跑所致。
而德国最精锐的装甲部队也未能幸免,经常有德国军队的坦克在推进途中,没油了抛锚在路上,1944年的法莱斯战役,党卫军王牌第二帝国师所损失的200辆坦克中有30辆是因为燃料耗尽而被迫丢弃的。
甚至有这样一种说法,二战德军的战斗力水平很大程度取决于油料的供应。
而对于英国与苏联来说,资源从来都不是问题。
苏联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是全世界少有的资源能够自给自足的国家;
煤、铁、石油、天然气等必须的资源,除了天然橡胶,苏联一样都不缺,而且储藏量都很大。
英国曾经的“日不落帝国”,二战时虽然衰落了,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英国依然控制着很多原料产地,如盛产石油的中东地区当时就在英国的控制之下。
没有美国,英国无力在西线开辟第二战场,欧陆战场只能靠苏联一点点推进,会打的非常艰苦1944年的诺曼底登陆,极大的加速了纳粹德国的覆亡。
可是,想要进行一场如“诺曼底登陆”一样的超大型登陆战役,除了兵力上的集结外,所需的军需物资也是海量的。
1943年5月,英美华盛顿会议,决定于1944年年中在欧洲大陆实施登陆,开辟第二战场。
到1944年6月6日发动诺曼底登陆。
美国与英国以及一票英联邦国家,为这场登陆以及后续的行动,准备了整整一年。
要知道当时美国的生产能力可以说冠绝世界,就算英国就算再加上一帮英联邦国家都无法与之相比。
可假如美国不参战的话,单就英国一家在西线的话,凭英国的实力很难搞出一场像“诺曼底登陆”一样的大型登陆战役,。
不说别的就登陆所需的大量物资,英国想要生产出来,就得等到猴年马月。
那时再开辟第二战场,黄花菜都凉了。
如果不能再西线开辟第二战场的话,那要是想打败德国,就得靠苏联红军在东线输死拼杀。
而没有西线的牵制,德国可以将自己力量大部分都集结在东线。
这时想要打败德军,不多放点血出来是不可能的。
此外,由于美国的参战,盟军对德国境内目标的轰炸力度也会大为减弱。
兵工厂、炼油厂、后勤仓库、交通枢纽、水库等重要的工业、军事、经济设施没有被炸烂的德国,战争潜力更大,想要将之打败就得下极大的气力。
就到这里,
参考:
二战期间美国有强大的工业能力(本文由桌面战争兵棋原创撰写,
“桌面战争兵棋”专注于军事领域的耕耘,坚持原创,坚守初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无疑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其战争的结果对战后世界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冷战时期的两大巨头美国和苏联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胜国。
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本身的进程也是回环曲折,波澜不断,有太多的经典战役为后世所研究,也有太多的转折为后人所惊叹。
对于历史,人们总喜欢进行一些假设,想象在假设的条件之下历史又会如何改变,今天我们就来设想一下,二战期间如果美国不参战,单凭英、苏等国,可以打败德军吗?
二战期间美国援助示意
众所周知,美国正式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在日本1941年12月偷袭珍珠港之后。
但实际上,早在这之前,美国就已经开始援助英国以及苏联等国,著名的租借法案从1941年3月就开始了。
根据资料显示,在整个二战期间,美国向英国提供了312亿美元的援助,向苏联提供了112亿美元的援助,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我们以美国对苏联援助为例子,根据苏联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的整理,苏联获得的援助包括14018架飞机,22800辆坦克及装甲车,501660辆卡车,30000辆摩托车,13041辆火车,7944门高射炮,108293挺枪支,130713吨无烟火药,132237吨炸药,2589766吨钢材,26110吨铝,2622357吨石油,631017吨各类化学品以及672艘各类舰艇。
卫国战争中的苏联红军一眼就可以看出,这些援助可不是随便就可以忽略的小数目,别的不说,就卡车一项来讲,苏联在战争期间自己生产了343624辆卡车,正是依靠着援助来的卡车,苏联才能够将大部分产能集中用于生产坦克来对抗德国的装甲力量。
对苏联来说这些援助不是可以随便忽略的,那被援助金额为苏联三倍的英国就更不比多说了,作为一个国土面积较小且孤立于海上的国家,这些援助对于英国能够坚持战争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
所以如果说美国的不参战是指不仅不直接参加战争,同时还不给予同盟国支援的话,那我认为英国和苏联就很危险了,战争前期德国确实取得了重大的优势,英、苏都需要坚持度过一段艰难时期,等待德国力量削减一些,自身力量壮大一些才能反击,而这些物资上的支援无疑是支撑英、苏度过艰难时期的重要保障。
毕竟,如果英、苏能够轻易地坚持下去的话美国也不至于在还没参战时就急急忙忙地向他们提供物质援助。
如果没有美国的援助的同时,再加上美国不参战日本腾出手来加入欧洲战局的话,我
日本偷袭珍珠港接着上面来讲,既然我认为英、苏如果完全脱离了美国的援助就难以抵挡德国,那就算有美国的援助战争肯定也不是那么容易赢的,这就要说到如果美国不正式参战会影响到的另一个国家——日本。
既然要让美国不参战,那珍珠港事件就不能发生,那日本就不会开启太平洋战争,也就是说日本的“南下”战略无法实施了,那取而代之的就只能是“北上”战略了。
在太平洋战争中,日本可以说是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在巅峰时期日本的参战人数高达550万人,总计阵亡人数达到了150万人,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绝大多数精锐力量也全部投入在了太平洋战争中。
那如果日本没有和美国交战,这些太平洋战争中的参战力量的大部分就可以空闲出来,而一旦日本腾出手来掺和一手欧洲战局,那对于苏联和英国来说都是雪上加霜,很有可能就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太平洋战争局势
一方面,日本可以将太平洋地区的大部分陆军抽调回来,用以执行“北上”战略,只要在德国开始大举入侵苏联之时,日本再集结百万兵力向西伯利亚方向进攻,从背后捅苏联一刀,与德军形成东西夹击之势。
本来在德国入侵之初,苏联就难以招架德军的进攻,被一路打到莫斯科,如果日本再在西伯利亚方向发难,那苏联就很难从西伯利亚调兵支援,反而可能需要分兵防守西伯利亚方向,虽然日本陆军装备不行,但起码牵制苏军还是可以做到的。
这样的话,苏联在西线方向的压力无疑会明显增加。
德国巴巴罗萨计划示意
如此强大的海军一旦进入欧洲海域,同盟国与轴心国在欧洲海域的力量对比瞬间就会发生反转。
之前英国仗着皇家舰队实力强盛,德国的水面舰队很难有大作为,只能依靠潜艇进行破交,但日本联合舰队一来,再配合上德国的海军,就算是英国皇家海军也要避其锋芒,就可以实现对英国海上生命线更严重的打击。
如果英国皇家舰队稍有不慎,在海战中遭到重创,那英国直接就会被海上封锁,到那时,就算美国有心想援助英国物资,恐怕运送得到也只有十之一二了,同时连带着想要向苏联运送物资也会变得困难。
一旦没了物资,英国的战争决心就会受到严重的打击,时间一长就难保会发生什么了。
巴巴罗萨计划中进军的德国军队所以,如果美国不参战,无疑会对欧洲战场的局势产生重大的影响,英、苏两国坚持不住的概率就会大幅上升,而一旦两国中有一个崩溃,唇亡齿寒,另一个也难以独自支撑下去。
当然,也并不是说美国不参战英、苏就完全没有希望,战争中总是充满了戏剧性的发展,可能几个关键战役的胜利就足以扭转整个战争的局势。
说了那么多,其实也只是开开脑洞而已,历史没有如果,战争结果也是受多重因素所影响的,铭记历史,借古鉴今才是我们更应该做的。
参考:
完全不可能,有人说苏联寒冬救了苏联,其实呵鲁晓夫自己都说了,没有美国援助的梅林肉罐头,苏联自己要冬天全部饿死,别说打仗
参考:
美国在未加入二战前,英国和苏联虽说是大国,但在战争前期已与德国交战消耗了过多。
英国当时已经没有盟友,只能在西欧单独对抗强大的纳粹德国,而其命脉海上交通线已经因德军潜艇的存在遭到了严重的打击。
苏联在战争初期遭到了德军重创,莫斯科战役一时的胜利并不能扭转前线的整体形势,因此两国早在美国参战前就曾向其寻求帮助,而美国受制于国内的孤立主义与对英、苏两国缺乏信心,即使英国以领土、苏联以黄金相许,美国也并没有提供两国需要的帮助。
美国参战后,在军事物资和资金方面都以《租借法案》的形式对两国进行了大量援助,通过这些援助,苏军得重建摩托化部队与空军,而英国也通过美国提供的护航舰艇与巡逻机,很快在大西洋战役中占据优势,挫败了德国海上破交战的企
如果缺少了这些援助,英国和苏联的国防工业是无法保证前线的消耗的,难以击败强势的德军从而影响二战的整个进程。
当然,德国要打败英国和苏联也很难。
笔者认为,没有美国的参与,欧洲很可能出现大片区域被德国长期统治的局面。
参考:
诚邀,如题。
二战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一次战争,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为首的轴心国集团以反对共产主义为名,几乎向整个世发动了侵略的魔爪,为了保家卫国,中国,苏联,英国,法国先后拿武器,成立了盟军与之对抗。
由于轴心国战前准备充分,战斗意思强大,因此盟军的抵抗一度陷入了不利的局面,直到1941年美国参战之后,盟军才勉强稳住了局势。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二战期间如果美国不参战,单凭英、苏等国,可以打败德军吗?
小编以为,就算美国不参照,英法一样可以打败德国其实在欧洲战场,德国也没那么简单打败英国和苏联。
英国和苏联都是死硬不可能屈服的国家,英德隔着英吉利海峡,德国海军由于一战的条约限制,实力比英国差不是一星半点,英国皇家水兵仍是非常凶猛的。
再说苏联,苏联的地面部队也不弱,国土面积大,前期是丢掉了很多土地,但是用空间换时刻仍是给苏联喘息之机。
寒冬降临,给了德军重创。
假设美国不参战,欧洲战场对德军最豁达估量就是占有苏联一半边境和英国在英吉利海峡隔海对望,至于日军会从东方围堵苏联,这个很好解释,直接把西伯利亚铁路一断,日军根本就不可能威胁苏联。
与之相对的,是亚洲战场上,中国面临的处境十分严严肃没有美国的限制,日本能把所有的兵力全部投入中国战场,那么整个东南亚都会被鬼子占有,虽然鬼子陆军的配备比较差,但是东亚的国家根本没什么实力抗衡具有强大海军和凑合陆军的鬼子。
不过这仅仅假设,美国在二战为什么那么晚才参战,原因就是闻到了利益的滋味。
所有老牌强国全都打残了,美国才出手收拾残局。
美国不参战也没有今后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