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国营的店员为什么态度很“牛气”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六七十年代,凡在国营或集体单位工作的人员自豪感很强。
每天工作轻松,工资旱涝保收,相对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真有天上地下之差。
参考:
六七十年代,国营的一切端铁饭碗的在广大农民面前的态度都是很“牛气”的!因为他们工资有保障,生活就有保障,所以他们在广大农民面前就显得特别很有“牛气”!
参考:
六七十年代,能进大型国营单位工作本身就牛!我们那里有个转业的刘团长(参加过渡江战役),北方人,南下干部,担任清江氮肥厂的党委书记,娶了个小他十岁的在银行工作的美女,一口气生了五朵金花……五朵金花像貌不错,但读书都不行,三个初中毕业,两个高中毕业就陆续参加了工作!2个分在百货公司,一个分在国营粮店,一个分在供销社,一个分在氮肥厂……在那个年代,这些都是响当当的单位!五女长成开嫁,二女婿是食品公司(下辖全区各乡镇屠场和县肉联厂)的科长,三女婿在百货公司销售科,四女婿在粮站,幺女婿在氮肥厂上班,尽是好单位,唯有大女婿陈涛是个教师,华东师大毕业,父母是农民,用丈母娘的话说,“是我们家条件最差的,但老头子喜欢读书人”!当时教师社会地位排名垫底,被称为“臭老九”。
在老丈人家,大家当面称老师女婿为大哥,背后却戏称他为“九哥”!攀上这家人后,陈涛是学校里第三个(只有校长和教导主任有自行车)骑自行车上班的!当时自行车凭票供应,普通人买不到!那个年月,农村人每人每月供应半斤猪肉,可他父母及弟妹们,每月要比别家多吃两次回锅肉,那香喷喷的肉味随风飘散让邻居羡慕不已,以后又是村里第一个买黑白电视机的……计划经济年代,物质匮乏的年代,国营店员工有多牛可见一般……不过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改革开放后,百货公习,食品公司,粮站和氮肥厂等单位相继破产,原来趾高气扬的金花们相继成为下岗工人,自谋出路……大哥真正成了大哥,先后评为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还出版了几本教学专著,后来在正高的职位上退休……这是后话。
参考:
本人是那个伟大时代走过来的,那个时代各行业,各单位服务都很和气,都很贴心,一个原因,都秉承毛主席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念,从党员干部做起,我举两个小小的例子加以证明那时代的服务态度,第一个例子我们村有个残疾人,右脚板向上翻起,他买不到雨胶鞋,消息传到益阳市胶鞋厂,厂长派设计专家到两百里外的山村,找到这位残疾人,给他设计了一双胶鞋,又派人把特制的两双胶鞋送到残疾人手中,当时残疾人及家人感激涕零!第二个例子,七几年我儿子三岁感冒发烧,到医院治疗,打针硬不肯,那时看病是医生打针也就是医生,姚医生忙从白大袿袋子里拿出几颗糖哄孩子,儿子接过糖接受了打针,当时感激得不知怎么谢,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为什么网上总是说那时代伟大的时代,就是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参考:
实际六七十年代国营店员并不太牛气,照比现在的各行业的职员比强百倍,要牛气还是现在的职员比地主资本家还牛气[大笑]
参考:
六七十年代在老百姓当中,流行一句顺口溜叫“大壳帽,方向盘,听诊器,售货员”,那时是计化经济时代,买有些物品都凭票,物资相对短缺,就造成了走后门现象,有了后门,就是有关系的人,无论是买东西看病等,就方便多了,有一相声就是讽刺这种走后门现象的,是高瑛培范振钰说的,这个相声在当时引起很大的反响,但实际效果没有,因为当时的社会氛围,就是那样,所以无奈的老百姓才编出那段顺口溜。
参考:
六七十年代,由于种种原因,国家贫困,物资匮乏。
各种票据,占领市场。
没有票要想得到生活物资,试比登天。
而国营商店的店员,粮店的职工,菜店的售货员,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最吃香的一类人。
因为很少东西,都有一定的机动数量,也就是比票据的数量要多,这个数量,就给这类人造成了可乘的机会。
除此之外,还可以提前购买,挑肥捡瘦,内部处理,适当照顾等等多种优惠。
本人曾当食堂管理员多年,对此深有体会。
正因为物资的匮乏,造成了社会的畸形现像,造成了各类商业店员的“牛”气。
参考:
不是一般的牛气,比现在公务员都牛逼!这么说吧,去饭店就这个饭,你爱吃不吃!去供销社就这个货,你爱要不要!别说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就是买布头买油渣都得走后门!走后门这个词就是那个年代产生的。
参考:
那个时代,正是文革时代的前期之前,前期中期和后期。
也是国家刚解放十年之后的二十年里。
那时很穷,要饭逃荒的地方及人群尚多。
自然灾害也频泛。
国家一穷二白,人们文肓成群,没有机械化,电器甭提,基本就没有电。
用上电的地方不上十分之一。
农业耕作用人力及牛马驴骡。
生产资料欠缺,也没化肥,粮产量极低,人需难以糊囗。
国家一切按计划经济政策安排和供应。
粮油煤布等一切凭票购买,供应不上。
无有商贸粮市场,不允许做私人经商买卖。
劳动生产大集体,记工分,年季结算入支与分配。
那时学生小学生最多,中学生极少,七十年代普及五六年级及初中,高中凭村推荐上学,考分再高无人势推荐上不成高中。
半耕半读的走读中学生个例。
那时的高中生都成了后期的农村小学民办老师或代课老师(后大部分转正)。
那时的一个高中生或是一个当兵的都是人们羡慕的对象。
所以他们都有自豪感。
那时,谁能穿一身褂子裤子,上衣兜上别支钢笔,或谁能戴个眼镜,镶个金牙,或能戴个手表,听个收音机,甚或能骑个自行车等,那都是民间的上等人了。
而小公路上能看到谁能坐一个吉普车,那就是一个大人物。
因此,人们每每上街上市看到那些各个门店的营业员等,那人们就羡慕的不得了的。
因为她们是正式工,是吃商品粮的人,是国家人,和农民就是两个阶层。
人家养的细皮白嫩,不下一点劲,不受风刮日晒。
月月拿近30元的工资,你看这些人哪个不欣赏哪个不羡慕?
那些年代,供销社营业员,粮店粮所职工,医院医生,机械厂工人,拖拉机站工人,煤建工人,铁路工人,烟站工人,各工厂工人等,都是百姓们眼红和羡慕的正式工对象,因此,因为大众的羡慕才显示出了他(她)们的自豪和高贵。
不是她们牛气,实是历史时代产生的原因!
参考:
那个时候是计划经济,买什么都需要票证,用现在专家的话来说叫“卖方市场”,国营商店掌握着人们所有的生活资源和命脉,因为一般的百姓居民,都要仰望着居高临下的店员脸色行事,所以才显得他(她)们的态度非常地”牛气”!我在乡下的一个堂叔,他的女儿在六十年代初期,嫁给了城里一个副食品商店的售货员,他经常把一些卖剩下糕点条酥的渣子,悄悄地帶回乡下,给我的堂叔、堂婶充饥,有时候也抓给我家一把。
那时候农村很多的老弱病残都饿死了,唯独我的堂叔一家,全靠着店员女婿的偷偷接济,家中并没有饿死过一口人。
七十年代初的一天,我在家里切好萝卜、泡好粉条。
让大女儿拿着肉票去买点肥猪肉,等着她买肉回来好炼猪油炖萝卜菜,岂料等到中午,她也并没有买回来,我赶快跑去看望,原来卖肉的店员看她不是熟人,卖给她的全部都是精瘦肉,她正坐在肉铺前面嚎淘大哭……我的一个堂侄女,当时都十六七岁了,因为长年劳动,衣服已经破烂不堪,两个肩膀膝盖,还有胸前的两个聳起处和两边的屁股上,都磨出了破洞,但是也找不到布补,如果能有一个卖布的店员熟人,就可以买到一点不要布票的布头,可惜没有,只好那样继续地裸露着……那个时候,如果能结识巴结上几个国营的店员,比认识商业局长还強上十分,因为中心商店在往下面配货的时候,要给予一定的损耗,加上很多店员在零售的时候,往往会剋扣尺寸和斤两,所以他(们)会有很多“计划外”的余地,用于拉关系或者卖给缺少票证的親朋好友。
那个时候,国营店员们手里还掌握着很多紧俏商品,例如只要三寸布票就可以买一尺的“人造棉”布,以及不要布票的“回纺”布,那都是留给关系戶的!如果你(妳)不愿意去吃“嗟来之食”,不愿意“为五两米折腰”,会生活的非常艰难困苦!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综上所述,那个时候的国营店员的形象,都是非常“高大尙”的,至于说其牛气冲天,肯定是势在必然滴。
😂😂😂😂😂😂😂😂
参考:
矛盾论岀生好时辰。
如上中下贫富与(文化)知识成分之分,左可腾雲驾雾上天下地,右便当老黄牛牛棚马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