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杀功臣的时候如果有人造反会成功吗
有这么一个笑话,有人问朱棣为什么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不造反?
朱棣回答道:开局一个碗,你行老子兵权给你你来?
要说历史上哪个皇帝开国最难不好说,但是朱元璋绝对是能排前几名的,毕竟他真的是开局一个碗,而且还顺利的取得了天下,拥有如此通天能耐的人想要造他的反,难度可想而知。
开局一个碗开启开挂人生朱元璋出生非常贫寒,穷到什么地步呢?
穷到连名都没有。
在元朝末年的时候,穷苦人民是没有资格拥有名字的,这一点和日本有点像,为什么日本人门口都会挂着自己的姓氏,就是因为曾经拥有名字是一种荣耀。
朱元璋的祖父名叫朱初一,他的父亲名叫朱五四,而他和他的三个哥哥就更简单了,直接就是五六七八,俗话说烂命好养活,但是朱元璋一家人名字都烂大街了都没活好。
1344年这一年对于朱元璋来说是最悲痛的一年,父亲没什么本事,就会一身苦力活,这一年天降大旱,颗粒无收,元朝末年社会动荡,兵荒马乱,朱家很快扛不住了。
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在这年初六的时候被饿死了,紧随其后的是朱元璋的大哥朱重五也在初九饿死了,而后母亲或许也是因为受不了父亲和大哥的死,终日忧郁,食不果腹,不久之后也撒手人寰,至此,只留下了年幼的朱元璋和二哥朱重六。
父母和大哥死后,因为家穷,连埋葬的地方都没有,还是同村的刘继祖实在于心不忍,把自己家的一块地允许朱元璋挖了个坑把他一家埋了进去。
三哥朱重七早些年倒插门不见了踪影,二哥朱重六远走他乡,而朱元璋为了活下去进入了寺庙,开始端起了碗。
朱元璋还有两个姐姐,不过朱元璋和大姐的关系并不好,因为在他被追杀时大姐害怕被连累选择了不帮他,二姐就很幸运了,而且二姐夫一直和朱元璋起义,也算是开国元老了。
朱元璋后来虽然是得到了天下,但是却是家里的人却基本上都死完了,大多数都是因为兵荒马乱饿死的,和他最要好的二姐却是在三十六岁的时候因病去世了。
朱元璋的前半生哪里是悲惨二字能够形容的了的,简直就是惨绝人寰,但是人命由天,有些人生下来就是干大事的,朱元璋愣是把这一手烂牌打出了王炸的效果。
朱元璋都杀了哪些功臣 朱元璋虽然是出身贫寒,但是其心狠手辣却是令人闻风丧胆,除了对敌人不留情之外,对于为自己征战多年的功臣也是大开杀戒,那么,他究竟杀了一些什么样的开国元老呢?
德庆侯廖永忠:廖永忠1355年跟随哥哥廖永安投奔了朱元璋,从此为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鄱阳死战(1366年),平定两广(1367年)以及西灭明夏(1370年)。
罪名:刘辰《国初事迹》,俞本《纪事录》亦载“德庆侯廖永忠,卧床、器用、鞍辔韂镫僭擬御用。
”洪武二十九年宁王朱权奉敕编《通鉴博论》,罪名又加了一条杀害小明王:“是廖永忠沉韩林儿于瓜步。
大明恶永忠之不义,后赐死。
”永嘉侯朱亮祖:此人从1356年——1357年间多次叛变,由宁国叛变为朱元璋,而又由朱元璋叛变为元朝,而后又被朱元璋活捉,但是朱元璋爱才,便是又一次让他带兵出征,朱亮祖也是骁勇善战,逐渐上位成为了开国元老。
罪名:洪武十三年九月,因为“镇守岭南,作为擅专,贪取尤重,归责不服”,被朱元璋“怒而鞭之,父子俱亡”。
十年后的洪武二十三年,因为清理胡党运动,朱亮祖又被拉出来批判一番,被追论为胡党,以死除爵。
1379年,朱亮祖前往广东任职,与当地土豪地痞为舞欺压百姓,当地有一个正义感十足的道同不愿与他同流合污便被他反咬一口,被朱元璋赐死,当朱元璋反应过来之后道同已死,1380年,朱亮祖被朱元璋鞭死,而后更是连他的儿子朱昱也杀了。
蓝玉:要说明朝开国元勋谁是最牛的,那恐怕非蓝玉莫属了,蓝玉若是不死,恐怕他在史书上的位置要和关羽吕布相提并论了。
此人骁勇善战,能力过人,且与朱元璋的太子朱标关系非常好,但是此人后期拥兵自重,口出狂言,而且再加上朱标一死,朱元璋彻底放弃了他,直接给他扣了个谋反的罪名,将其剥皮,而牵连进来的人竟然是高达数万之多。
蓝玉死的有多惨?
据传二百年后张献忠打入四川时曾经问人城门楼上是个什么,随行的人告诉张献忠那就是蓝玉。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功臣或直接,或间接的死在了朱元璋的手中,罪名也是五花八门,可以说是朱元璋想杀谁就杀谁,没有人敢不服,更没有人敢起义反抗朱元璋,这就是一只碗带来的魄力。
朱元璋对兵权的掌控想造反,得有人,朱元璋本身就是造反起家的,所以这一点他是祖宗,他非常明白拥有军队的人对自己就是一种威胁,今天不造反,没准明天造反呢?
明天不造反,没准后天造反呢?
哪怕是自己死了,万一威胁到自己的后代呢?
所以,朱元璋在对于兵权这方面把控的死死的。
朱元璋手下有一个部门名为兵部,此部门就是专门为了掌控兵权而设立的,他废弃了许多流传来的老制度,开展了自己的新制度。
朱元璋做到了让这群带兵的司令员给自己打工的目的却又制约了他们用兵的权利,想要指挥士兵?
可以啊,得先通过我朱元璋的同意,否则的话,你指挥不动。
一个指挥官指挥不动士兵,拥有再多的人也是徒劳,也是无济于事,倘若你想强行动兵,那完了,士兵武器还没捂热乎朱元璋的兵马就该把你脑袋砍下来了。
蓝玉为什么会死?
他是否要谋反我们不清楚,但是他手持重兵却是非常不争的事实,一位从战争中砍杀出来的将军,身边的亲信都是从刀口上一起滚过来的生死兄弟,蓝玉效忠能够达到完全统一兵权的效果,可若是其有二心的话,那这大统一可就便宜了别人了,所以,朱标一死,蓝玉必死,因为朱元璋不敢保证其他人能镇住蓝玉。
朱元璋的情报系统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个时候,情报工作就非常重要了,而在明朝时期这样的情报机构简直是多如牛毛,类似于东厂,西厂,锦衣卫,内阁以及六扇门。
1382年,朱元璋开设了古代情报部门锦衣卫这一部门,锦衣卫由朱元璋直接掌控,专门从事收集情报,侍卫仪仗、侦缉廷杖、对外情报,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等活动。
而这项部的设立紧紧围绕着当时的所谓的功臣而设立,也是朱元璋为了保障自己权威的一种绝对手段。
锦衣卫的能力有多强悍?
和如今的窃听器监控器相比起来毫不逊色。
有一个故事讲述了锦衣卫的可怕程度,一名大臣在大殿之上被朱元璋询问其昨晚吃了什么晚饭,大臣惊恐如实作答,朱元璋嘿嘿一笑,开口道:“你没有骗我。
”而此刻的大臣早已是满头大汗,其他大臣纷纷惊恐不已,由此可见,锦衣卫的情报工作已经做到了可以精准到大臣每日所食饭菜之上,更别说其见过什么人以及说过什么话,这也大大的降低了别有二人的大臣,也就没有造反的可能性了。
朱元璋的情报部门主要是针对自己手下的这群大臣,为的就是把控所有大臣们的心思和将其生活状态完全尽收眼底,在如此强悍的情报部门之下,所有人整日惶恐就足够心惊胆战了,整日上朝都恨不得把遗书写好,谁还敢有造反的心思,那绝对死的飞快。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功臣俗话说,天下本是将军平,不许将军享太平。
历朝历代的皇帝似乎开国之后就开始着手排除异己,大肆杀害曾经陪伴自己左右的功臣,巩固自己的政权。
朱元璋杀害功臣主要有两点,第一点是巩固自己的政权,第二点是巩固后世的政权,从而保证自己的朝代千秋万代。
首先朱元璋是造反起家的,所以他不允许在自己的创立的国家之中发生这样的事情,而这些功臣们在战争之中积攒了太多的威望,万一哪天揭竿而起,便是造反失败也会对自己造成一定的影响,与其等着对方造反,倒不如一了百了,直接杀了拉倒。
其次便是巩固后世的政权和地位。
朱元璋非常喜欢自己的儿子朱标,并且从一开始起就把朱标当做了接班人来培养,结果培养的差不多了,朱标实在没有那个福分坐江山,与1392年感染了风寒而去世。
朱标生前与大将蓝玉关系非常不错,朱元璋也有意让蓝玉做朱标的保镖,结果朱标一死,朱元璋害怕蓝玉无拘无束起兵造反,更害怕自己的孙子朱允炆干不过蓝玉,所以干脆趁着蓝玉居功自傲的时候将其杀死,并且杀死了蓝玉还不行,连带着蓝玉关系不错的人一并杀了,以防他们日后为蓝玉报仇,威胁到朱允炆的皇权地位。
结尾:朱元璋的这一套方案施行下来效果可见一斑,朱棣足够强悍,也得是受朱元璋的安排之下装疯卖傻才得以喘息,所以说,朱元璋杀功臣的时候没人敢造反,哪怕是朱元璋死了之后有人想造反也不是那么的容易。
参考:
可以很明确地告诉你,不会成功的。
至于为什么我能这么肯定,主要是基于下面几个理由的。
朱元璋就是造反起家的,他很熟悉造反流程,造反人的表现,以及怎么才能成功。
就是因为他对这个太熟悉了,所以他在杀功臣的时候,懂得如何去预防其他人造反。
明朝开国大将朱亮祖,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朱亮祖是明朝赫赫有名的开国大将,参与灭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明夏政权的战役,平定两广地区。
被封为永嘉侯,镇守广州。
朱亮祖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骄狂。
当时的番禺县令叫道同,是一个清廉正直的官员,与当地的土豪劣绅发生了矛盾。
这些人就通过各种手段搞定了朱亮祖,有了朱亮祖这个后台,他们就变得更加肆无忌惮了。
对于道同来说,他根本就不畏惧朱亮祖,照样执法严明,很快就把恶霸罗氏兄弟给抓起来。
没想到,朱亮祖竟敢动用军队围攻县衙,直接把犯人给抢了出来。
朱亮祖怕道同把事情捅到朱元璋那边去,就恶人先告状向皇帝上奏,弹劾道同一大堆罪状。
没想到朱元璋头脑发热,一看到朱亮祖的告状信,就立马派人去斩杀道同。
道同死后,朱元璋才知道事情的真相,此时心里已经起了杀朱亮祖的心,但表面上又不显露出来。
事情败露后,一开始朱亮祖还是有些担心的。
但是转念一想,道同只是个小小的知县,而自己却是开国大将,想来朱元璋不会为了一个芝麻官对自己下手的。
过了一段时间,始终未见朱元璋有何反应,他才安心。
当大理寺的官员手持朱元璋的手谕来抓他时,朱亮祖非常的吃惊和被动,毫无准备的他就是想造反,也来不及了,于是只能乖乖交出兵权和大理寺的官员一起入京。
洪武十三年九月初三,朱亮祖与长子朱暹被押到朱元璋的面前。
朱元璋没有跟他废话,上来就用鞭子抽了朱亮祖,并且命令侍卫一起抽,一代开国大将就这样被活活抽死了。
朱元璋想要杀功臣的时候,都是不落声色的,他喜欢搞突然袭击,让你完全没有准备的机会,最后只能束手就擒。
明朝的兵权制度,让那些功臣想造反的难度非常大,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在废除丞相制的同时,朱元璋宣布撤销大都督府,改设前、后、左、右、中军都督府(即五军都督府),分领天下都司卫所。
以前的大都督就是全国总司令,不仅拥有全国军队的调兵权,也有统兵的权利,要是里面的核心将领想要造反,那朱元璋确实会比较头疼。
改成五军都督府后,权力一分为五互相制约,并且调兵的权力收回到兵部。
从此,那些将领只有统兵的权力,而没有调兵的权力。
从大都督府到五军都督府的改革,虽然都督府的最高统兵权得到了保留,但失去了调兵之权,仅能对卫所的官兵进行日常的管理。
打仗的时候,皇帝给兵部下令派谁出战,然后兵部签发调兵的命令。
将领拿着兵部签发的命令和兵符才能调动军队,打完仗后就要立即把兵符和印信交回。
这种制度下,军队就只能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兵部的命令。
就是有将领想要造反,他也没有办法调到大量的军队。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后来诛杀蓝玉等大量功臣将领的时候,他们虽然手握兵权,但是却没办法反抗的重要原因。
锦衣卫的设立,让那些想造反的心,无处躲藏。
锦衣卫的大名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他是明朝重要的情报机构,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
直接向皇帝负责,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
有一次,太子朱标的老师宋濂,觉得自己年老体迈,因公务繁忙得不到休息而抱怨,于是在自己的房间里做了一首诗。
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就亲自点评了宋濂昨晚做的诗,还提出了修改意见。
并且还附上了一张他躺在床上,面色疲惫地
这下把宋濂吓得半死,从此不敢乱说话了。
从这个故事就可以看出,明朝的锦衣卫的厉害了,真的可以说是无孔不入了。
在这样严密的监视下,朱元璋不出门就可以知道自己臣子的近况,以及他们的思想动态。
当有人出现想造反的心思,第二天锦衣卫就可能把他带走了。
最后,朱元璋的威望是通过多年征战建立起来的,不管是在军队中还是朝堂上,都是很难被挑战的。
那些想造反的人,不仅需要聚合一帮敢于挑战朱元璋权威的人,还得保证这些人不中途叛变,这种情况基本是不可能发生的。
参考:
可能性微乎其微。
因为皇权时代,皇帝杀大臣,却玩砸了,搞到反被大臣干掉。
那只能说明这个皇帝的统治基础不牢。
只是空有皇帝之名,缺乏皇帝之实。
比如,五代十国时期的那些乱世皇帝。
而朱元璋是谁?
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二的平民皇帝,开局一个要饭碗,却坐上了龙椅,综合能力爆表的狠人。
如果说,另一个平民皇帝,汉高帝刘邦是五边形战士,其它方面都是一流,但在军事素质上还弱于韩信和项羽。
那朱元璋就是妥妥的六边形怪物。
他没有任何短板。
哪怕是打仗,他也不逊于同时代的职业将领,如徐达、常遇春。
像
并且,抛开朱元璋本身的超强威望来说。
他对开国功臣和文官体系的清洗,也是一个系统且精细的过程。
别看在这个过程中,朱元璋心狠手辣,弄得朝野人心惶惶。
但他始终都是借力打力,牢牢控制着局面。
没给任何人留有造反的空间。
凭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从头来捋一遍洪武年间的四大案。
1370年,也就是明朝建国第三年,中书左丞杨宪被朱元璋处死。
杨宪为什么被杀?
一言以概之,他得罪了李善长和胡惟庸,被淮西派搞死了。
虽说下令杀杨宪的是朱元璋,但在背后推波助澜的人,是李善长等人。
所以杨宪被杀,其他人,尤其跟杨宪有仇的是淮西派开国功臣,不仅不会感到害怕,反而还会觉得皇帝圣明,杀杨宪杀得对!类似的借力打力事件,后来还有很多。
1375年,朱元璋赐死了德庆侯廖永忠。
朱元璋为什么杀廖永忠?
张廷玉编写《明史》时,给的解释是廖永忠因僭越而死。
但这个解释明显不靠谱。
真正原因,恐怕是廖永忠知道的太多了。
而他又管不住自己的嘴,总是叨逼叨,埋怨朱元璋亏待了自己。
自己当年立了那么大的军功,替朱元璋背锅,干掉韩林儿。
结果自己却只封了个侯爵。
他一次两次的这么说,朱元璋也就忍了。
但他说了七八年,搞得人尽皆知,朱元璋也就只好让他“永久性”得闭嘴了。
像廖永忠这种自己作死的人,被杀了,谁会觉得兔死狐悲?
相反,很多人反而会觉得他是个傻叉。
皇帝怎么不早早干掉,留到现在才杀?
廖永忠被杀的同年,刘伯温病死。
具体死因,不知道。
有观点认为是朱元璋授意胡惟庸,让御医用慢性毒药害死了刘伯温。
但这只是猜测。
当时的人,普遍都认为是胡惟庸害死了刘伯温。
甚至包括刘伯温本人,也认为是胡惟庸下毒谋害了自己。
所以刘伯温的死,时人的矛头,一直都指着胡惟庸。
没人会觉得跟朱元璋有关系。
类似的事,后来也有很多。
廖永忠、刘伯温死后第二年,明初四大案之一的“空印案”爆发。
这起事件,朱元璋杀人甚多。
坊间有杀了几千人或几万人的说法。
弄得人心惶惶。
不过,由于被杀者多是新进文官,与开国功臣和武官系统搭不上关系。
加之,官员为了省事,在文书上预先盖上印章的行为容易导致腐败,本来就不妥。
老百姓对此,很是反感。
所以别看“空印案”期间,被杀的人很多,但对于旁观者而言,这事跟他们没关系。
压根感受不到压力。
而对于被杀的官员而言,他们都是些不顶什么大用的文官。
哪有造反的能力?
“空印案”后,又有多个大佬被杀。
1379年,左丞相汪广洋被杀。
1380年,左丞相胡惟庸,御史大夫陈宁。
以及开国功臣永嘉侯朱亮祖先后被杀。
汪广洋和胡惟庸的死,也是借力打力。
先是汪广洋攻击李善长,气的李善长协助胡惟庸搞垮了汪广洋。
朱元璋借机,用胡惟庸取代汪广洋,接替中书省左丞相。
紧接着,朱元璋找茬,整胡惟庸。
等胡惟庸也被干掉后,朱元璋又下旨,请回了李善长。
让他暂理御史台事务。
这个操作属于很典型的先打你一巴掌,再塞给你一把糖吃。
虽然朱元璋杀了两个丞相,但以李善长为代表的淮西派功勋觉得不吃亏,自然不闹。
相比而言,朱亮祖是带兵的,属于勋贵。
但朱亮祖是因为贪赃枉法被杀,活该。
谁会不要脸到为一个贪赃枉法的官员而惋惜?
并且,朱亮祖早年背叛过朱元璋,还帮助元朝打伤过常遇春。
很多开国功勋一直都瞧他不顺眼。
他被处死,跟随朱元璋的那一批最资深的开国元勋,怕是高兴还来不及呢:皇上的心还是向着我们濠州旧人的呀,那些叛徒,那些攀龙附凤的马屁文人,早就该杀了。
所以“胡惟庸案”和汪广洋、朱亮祖的死,在当时也没掀起什么波澜。
“胡惟庸案”后,又爆发“郭桓案”。
这个事件,起因是户部侍郎郭桓等人,通同各省的官吏作弊,盗卖官粮。
后被揭发。
由于朱元璋向来痛恨官员贪污,所以这一事件也是牵连甚多。
中央层面,六部的官员,除了尚书和左右侍郎外,皆被处死;
地方上,全国各地的地主,遭到抄家破产的不计其数。
由于牵连甚多,导致很多地主怨恨极深,痛斥朝廷滥杀无辜。
所以这件事给朱元璋的统治造成了一定影响。
朱元璋可谓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不过,朱元璋的政治城府极深。
他见到士绅的意见极大,立即处死了审刑官,把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
而由于功勋们不在被屠戮的范围内。
所以“郭桓案”虽然牵连甚多,但朱元璋的统治还是很稳固。
值得一提的是。
正是因为“郭桓案”,促成朱元璋修改了汉字记账数字的书写。
所以我们现在的手写记账汉字,便是“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而不再是传统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
“郭桓案”期间,徐达和李文忠先后去世。
坊间一直有传言,徐达和李文忠的死,是朱元璋的授意。
但这些传言,证据都不充分。
特别是徐达。
他死前,与朱元璋不存在利益冲突。
当时朱元璋也没有大开杀戒。
朱元璋根本没有杀他的必要。
徐达病死后,朱元璋有五年没有杀人。
期间,只有常遇春的儿子常茂遭到流放,冯胜的兵权被收缴。
而常茂和冯胜被朱元璋拿下,也是因为他俩关系不好,跑到朱元璋面前相互告状,伤了朝廷体统,朱元璋不得不对他们进行惩戒。
所以这事也不会让功勋集团感到兔死狐悲。
其实,朱元璋在位的31年里,真正让新老功勋们感到兔死狐悲的,是他晚年的几次滥杀无辜。
一是1390年,朱元璋为了彻底铲除丞相制度影响,找茬弄死了以李善长为代表的十几名淮西派勋贵。
(老勋贵)二是1393年,朱元璋在朱标死后,搞出“蓝玉案”,对以蓝玉为首的太子党(新勋贵)进行的大清洗。
三是1394~1395年,估计是觉得虱子多了不嫌痒,朱元璋又无缘无故弄死了颖国公傅友德和宋国公冯胜。
经历这几次事件后,明朝开国功臣基本被杀干净。
仅有汤和、耿炳文等几人幸免。
据《明史》记载,汤和去世前一年,已经病得站不起来了。
朱元璋亲自慰问,与他详细叙谈家乡故旧以及这些年来创业之艰难。
汤和不能对答,便只好不停地叩首。
当时的场景,就仿佛一头老牛祈求主人不要杀自己。
令朱元璋见此情形,泪流不已。
故而打消了杀汤和的想法。
从这则记载中,不难看出,明朝开国功臣被朱元璋是真的杀怕了,杀寒了心。
如果有条件,开国功臣们能暗中形成“统一战线”。
他们之中,肯定有人会造反。
只是,就如前面说的。
朱元璋有超强的控场能力,他对李善长等老勋贵下手时,兵权都被蓝玉等新勋贵掌握着。
老勋贵们面对朱元璋,毫无还手之力。
新勋贵们虽掌握兵权,但因为他们与老勋贵不是一个利益团体。
听说老勋贵被干掉,说不定他们还会觉得老家伙都死光了,正是自己大展拳脚的时候。
而等到蓝玉等人也被杀时,他们的兵权也被朱元璋提前剥夺了。
他们面对朱元璋,也是毫无还手之力。
而剩下的人,要么是傅友德、冯胜、汤和这些老家伙,要么是盛庸等小辈。
都没有反抗朱元璋的实力,也无反抗的勇气。
综上可以看出,朱元璋的大开杀戒,并不是自己冲上前,陈诉对大臣的愤怒厌恶。
而是站在幕后,借势,操纵一帮人去搞倒另一派人。
在整个过程中,朱元璋大多数时候,都是有理有据。
哪怕是晚年,朱元璋没理没据,莫名其妙杀了傅友德和冯胜,他也提拔了一批新人。
牢牢得控制着局势。
保证自己始终站在胜利的一方。
面对如此有城府有手腕的皇帝,谁敢反抗?
反抗又能有多少胜算呢?
参考:
朱元璋以一介布衣出身,从小兵干起,历时十六年,定鼎天下,建立明朝。
以他的资历和出身,根本不足以成为起义军的领袖,可为什么恰恰是他当上皇帝?
都说成功没有偶然,特别是在元末群雄并起的乱世之中,要想脱颖而出绝对是要有过人之处的,朱元璋既然能笼络一大批诸如徐达,常遇春等旷世名将,又能驾驭李善长,刘伯温等绝顶文臣,可想而知,朱元璋的权谋手段与用人之道必定是非比寻常。
朱元璋长年征战于疆场,领兵作战的能力自不必言,尤其是他对战场局势的把控能力非常有远见,在平定江南的过程中朱元璋选择了先战陈友谅,再攻张士诚,后平方国珍的战略决策,这成为他能够问鼎天下的关键。
可以这么说,要论打战,朱元璋平生唯一畏惧过的对手就是陈友谅,所以在他大杀功臣的时候没有人胆敢起兵造反,因为他们都知道,造反成功的概率太低,低到几无可能的地步。
再来说说朱元璋滥杀功臣的问题。
从利益联盟的角度来分析,草创时期,君主都需要把大伙聚拢起来,形成联盟,君主的任务是为了获得权力;
等到朝代建立,权力已经取得,这时君主的任务变成了保住权力,这时的联盟成员已经成为累赘,君主必须想法设法把联盟成员减少,最后形成自已一家独大的局面。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这句话道尽了其中深意。
朱元璋由于出身低微等原因,在心态上对于贪赃枉法的行为深恶痛绝,一部分功臣是因为行为不法而被诛杀,如朱亮祖,蓝玉,另一部分是因为结党乱政,如胡惟庸。
当然,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因政治因素被诛杀。
综观史册,历朝历代在立国之后,都会存在一些居功自傲,倚老卖老的开国功臣,汉高祖刘邦同样也诛杀功臣,唐太宗较为开通,处置合理,宋太祖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决,这都历史必然,只不过是君主集权采用的方式方法问题。
所以,为人臣者,最好的方式是在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颐养天年。
一杯清茗侃历史,半壶佳酿论古今。
更多精彩内容,请
纵观中国的历史只有开国皇帝杀功臣的,没有皇帝杀功臣造反的。
即使有人造反,凭借开国皇帝的文治武功也可以粉碎叛乱。
参考:
我来回答这一问题。
先说答案。
如果有人造反,肯定不会成功。
为什么呢?
咱们慢慢往下聊。
朱元璋诛杀功臣一共有三次。
咱们先看胡惟庸案。
胡惟庸,安徽定远人,李善长老乡,1356年投奔朱元璋。
此人有才又善于钻营,升迁极快。
1373年被朱元璋提拔为右丞相,1377年上升为左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风光无限好。
胡惟庸这
你看他为人豪爽,有大局观,但是实际呢,嫉贤妒能,器量狭小,容不得别人超过他。
在工作中更是独断专行,飞扬跋扈,锋芒毕露。
这样做很容易得罪人,这是悄悄地给自己埋雷。
如果下面有了过失,他不请示自己就办了,而且不管什么事,都要处理得令他满意才行。
胡惟庸由于做得过火,最终导致老朱废了丞相一职,并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
1380年,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大兴冤狱。
老朱先把胡惟庸斩首,第二天又觉不解恨,把尸体挖出来,肢解喂狗。
财产全部充公,妻妾分给军士,男性后代全部斩首,与胡惟庸关系密切的大批官员也被处死。
甚至朱元璋因为上元、江宁两县百姓与胡惟庸关系密切,不分男女老幼,全部杀光。
这玩意儿,听着吓人不?
老朱也太凶残了。
其实不然,在胡惟庸案中,胡氏与一些将军们的勾结,令朱元璋胆战心惊。
这才是他凶残的主因。
按理来说,胡惟庸案杀了那么多人,又过了十年,这事早该了结了,想不到老朱又扒了出来。
1388年,蓝玉北征,在捕鱼儿海蒙古军队中俘获了封绩,将其押解回国。
据说此人要与胡惟庸里应外合推翻朱元璋统治,又传李善长包庇此人,没有告诉老朱,结果引出来了一场屠杀。
老朱面对这子虚乌有的案子,酝酿一场屠杀。
他首先审问封绩,并且拿话敲打封绩,逼其就范,然后按照自己的意愿,把十年的胡惟庸案,由普通“心怀不轨”上升到勾结蒙古、串通李善长等功臣谋反,老朱的屠刀在功臣们毫无心理准备下突然落下。
这个时候,老朱的心理很好理解,蓝玉北征胜利,标志着蒙古威胁解除了,同时朱元璋的儿子们也长大了,翅膀也硬了,能独当一面了,凡是他不放心的人都要杀掉。
这一案一共诛杀了三万多人。
凡是与此案沾边挂拐的公侯,一律收拾。
说实在的,这些人根本没有反叛之意,只是朱元璋晚年多疑,又担心朱标懦弱,驾驭不了这些文臣武将。
当然,功臣不能都杀掉,边境不太平,留着一些人还有用,但这也是权宜之计,一旦情况有变,又将是一场血雨腥风。
但是,这事儿变化太快。
1392年4月25日,38岁的太子朱标死了,您说老朱闹心不,白白培养了那么多年,此时老朱65岁,能受得了吗?
万幸的是老朱没死了,但是有的人就不一定了。
同年九月,老朱立朱标16岁的儿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
这个孩子长在深宫之中,性格还赶不上朱标呢,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为了保证大明江山的万无一失,我老朱还得杀人啊,那些功臣你们可别怪我啊,你们都是为朱标准备的,现在朱标没了,你们活着也没什么意思了。
随后老朱确立了死亡名单:蓝玉、冯胜、傅友德……蓝玉,安徽定远人,勇猛又有才略。
在常遇春、徐达死后,他死了武将之首,当然也成了老朱的眼中钉。
北征之后的蓝玉,一时间忘乎所以,飞扬跋扈,眼里没谁了,但是他不知道,老朱正向他头上举刀。
1393年2月,蓝玉以“谋反”的罪名,被老朱逮捕,第三天即处死蓝玉,让所有人措手不及。
随后老朱有计划有步骤的将案件扩大化,凡是他认为对朱允炆有威胁的,他有怀疑的,一律杀掉。
这一案老朱又杀了二万多人。
经过这次屠杀,功臣宿将里,只剩下了耿炳文和郭英。
这直接导致了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失败。
老朱杀功臣的突然性,叫人始料不及。
当你觉察出来,刀已经架到了脖子。
像第一次屠杀,胡惟庸案虽然说是冤案,但却得不到同情,这反映了人们对胡惟庸的痛恨和精神麻木。
接着第二次屠杀,属于老朱的突然袭击,文臣武将都蒙了,都想着解脱干系,哪敢造反。
而且朱元璋还留下了一部分文臣武将,好言安慰,使人觉得一切都没有事了。
而第三次屠杀,也具有突然性,谁想到蓝玉能造反,逮捕第三天就被处死。
老朱动作之快,使人防不胜防。
这时候老将就剩耿炳文和郭英了。
他们还能造反吗?
还敢造反吗?
周围的一左一右都是老朱的人。
老朱不杀他们,就算捡到便宜了。
哪有心思造反!
参考:
不了解朱元璋履历的人,肯定会认为他建国之后,乱杀功臣制造冤案,是生性极其多疑之人。
自朱元璋25岁加入由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之后,其治军严谨战功无数,深得百姓和部下的拥戴。
朱元璋最终以集庆(南京)为大本营,先后消灭陈友谅、张士诚和元朝残余势力,建立起以汉民族为主的大明王朝。
从
至于朱元璋杀功臣的真正目的,向来是众说纷纭争议颇大,但史料记载中的蛛丝马迹,更无形影射出朱元璋强硬的军事统治风格。
军纪严明不讲情面的统帅仔细翻阅《明史》太祖本纪,凡有关朱元璋治军的事迹,无不证明朱元璋此人,一向奖罚分明恩威并施,并不给任何人一点情面。
公元1356年,朱元璋统兵进攻集庆,活捉陈兆先,降其众三万六千人。
因古代自秦朝开始,掩埋屠杀投降士兵的事迹多如牛毛,众降兵降将无不疑惑会被朱元璋借故斩杀。
朱元璋此人作为一军统帅,当然懂得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道理。
所以在降军中挑选500壮汉,作为护卫自己就寝的贴身卫兵,这才让众降军心服口服拼死效力。
以此来看,朱元璋向来有一套,既能鼓舞士气,又能令人心服口服的军事管理手段。
公元1360年,朱元璋在应天府(南京),采纳刘基所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的建议,严令禁止军中造酒饮酒,以减轻粮食不足的问题。
谁知,朱元璋手下大将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不仅私自屯粮酿酒,而且还贩卖谋私。
最终被朱元璋亲手斩首,严明军纪以儆效尤。
以此来看,朱元璋一向在治军方面是不讲情面的,也不怕手下大将因私仇而反叛自己。
其实朱元璋最怕的是,军纪涣散军心动摇,而危急到整个军队的建设和战斗力。
说到这里,就算朱元璋卸甲归朝,成为明朝的皇帝,其治国的手段其实和治军是一模一样的。
至于后来朱元璋为何要在晚年之后诛杀开国功臣,其实在时间上早已暴露出问题的所在。
“胡党蓝党”背后的影射明初四大血案,如“空印案”“郭桓案”都与贪污受贿有关,这是无可非议之事。
至于公元1379年“胡惟庸案”和公元1393年“蓝玉案”的背后,其实无形影射出一股畏罪反叛的“味道”来。
众所周知,朱元璋出身布衣,深知天下百姓的生活疾苦。
从《明史》太祖本纪中,大量记载各地因战乱和天然灾害,而被朱元璋下旨发放救济款救济粮和免除赋税来看,朱元璋无疑是个体谅百姓生活疾苦的好皇帝。
胡惟庸从归附朱元璋起,就一路从元帅府奏差干到权倾朝野的左丞相,其从基层起就一路为官,说其党羽和势力遍布大明朝上上下下并不夸张。
首先胡惟庸十分记恨大将军徐达,在朱元璋面前说自己收受贿赂的罪行,所以胡惟庸想联合徐达的守门人福寿谋害他,但被福寿接发。
至此朱元璋并没有治胡惟庸的罪,谁知《明史》胡惟庸传中还记载他毒死刘基的事情,这无形证明胡惟庸案并非是空穴来风子虚乌有。
主要还在于胡惟庸的儿子,坐马车招摇过市,坠死于车下,胡惟庸却将驾车的人给杀了。
朱元璋知道后大怒,便命令胡惟庸偿命,但胡惟庸坚持以钱财替人消灾,但向来军纪严明的朱元璋不准,这使胡惟庸有些怕了。
但如今朱元璋依旧没有动胡惟庸。
直至胡惟庸等人隐瞒占城国向明朝进贡的事开始,朱元璋彻底发现胡惟庸他们不止这一件事欺骗了自己。
朱元璋规定被没入官的妇女必须赏赐给功臣,如今却成了右丞相汪广洋的侍妾。
也在于汪广洋因隐瞒进贡的欺君之罪,被朱元璋赐死,这名侍妾却面见朱元璋请求与汪广洋同死,而东窗事发。
至此,曾经和胡惟庸密谋反叛的涂节,害怕胡惟庸鱼死网破供出自己,便提前向朱元璋告发胡惟庸的反叛阴谋。
就这样互相接发举报,一下子在胡惟庸死后多年,总共牵连被诛杀人数达到了三万人。
连77岁的李善长一家也被统统诛杀。
至于“蓝玉案”就在于锦衣卫的检举,蓝玉的谋反和胡惟庸一样,都是目无王法怕被朱元璋治罪,所以暗中勾结党羽死党,意
最终蓝玉案也牵连诛杀了一万五千人。
至此朱元璋才下诏,“胡党蓝党”之徒,一概赦免,不再追究。
从
虽然后世对朱元璋诛杀功臣的事件,两极分化评论不一,但在正史《明史》中却没有指出朱元璋所做的不对。
朱元璋之所以发动如此大规模的诛杀问罪行动,而在明朝没有引起百姓和将领的造反,一在于兵权都握在朱元璋众藩王儿子手中,二百姓并没有因为明初血案而遭到牵连,三被治罪的丞相大臣将军无不是接连犯了死罪被诛,四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所以明初宫廷内斗中的事,并不像秦朝那样会导致众百姓揭竿而起。
尤其朱元璋对百姓的恩惠和安抚政策,在《明史》太祖本纪中记载的最为详细。
晶叔聊文化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朱元璋的力量在明朝建国的武将中,基本每个都比朱元璋能打,但是都没有朱元璋脑子好使。
这就是为什么朱元璋是老大。
朱元璋杀人不会大张旗鼓的杀,不但摆事实讲依据,还很注意节奏,这一点很值得朱允炆同志学习。
在众多武将中,徐达常遇春不说了,尤其常遇春死的早,之后的武将朱元璋逐渐杀的。
比如冯胜,牵连蓝玉案被杀,当时他在西南,就算起义也需要时间。
李善长因为胡维庸案牵连,当时老李都七十岁了。
朱元璋的智慧
其实当时的武将叛变也没用,手上没兵,有兵也打不动耿炳文这路守将,打得过也没用,自家老婆孩子很有可能都在朱元璋手中。
参考:
朱元璋早就防范功臣会造反,所以采取三个步骤!第一步,与功勋联姻,最著名是常遇春之女嫁给太子朱标,徐达之女嫁给燕王朱棣和代王朱桂,李善长之子迎娶临安长公主等,朱元璋用联姻表达与功勋“共富贵”决心,功勋武将谋反失败要株连九族,成功也未必比当下风光,利益权衡下不会主动谋反,随着徐达和常遇春英年早逝,明初军中将领威望难与朱元璋抗衡,朱元璋册封诸子统军镇守边疆,更削弱功勋谋反的军事能力。
第二步,用制度制衡,从秦朝起,君主用后勤粮饷遏制前方将领,诸葛亮五出祁山便受制后方,唐朝藩镇割据弱化中央财政,朱元璋建立明朝各地粮饷尽归国库,将领若敢截流或贪墨处以极刑,没有粮饷军队难以长久支撑,而国库最初由丞相代为管理,随着1380年(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以\"谋不轨\"株连九族并牵连诛杀3万余人,朱元璋顺势废除丞相制度,使国家财政只服从皇权。
第三步,温水煮青蛙,《明史》朱元璋诛杀功勋证据确凿,如“蓝玉案”“胡惟庸案”,虽有夸大但基础事实明确,源于朱元璋长期纵容使其骄狂,锦衣卫的安插情报搜集发挥作用,功勋旧部面对实证只能置身事外,朱元璋趁机将实权将领铲除,再用亲信青年将领补充缺额,面对皇权、诸侯王与青年将领,朝堂开国功勋日渐式微难以抗衡,何况群臣相互之间亦有矛盾难以完全信任。
综述:朱元璋采取联姻之策,稳住开国功勋徐达与常遇春等,使皇权与功勋利益进行捆绑,继而废除丞相制收回财政大权,除朱氏诸侯王各地武将难以掌握军权,皇权稳固后用铁案诛杀涉案勋贵,将领察觉却没有领军抗衡之人,只能任由朱元璋肆意诛灭,皇权,军权,财政和各地手握重兵的诸侯王联合组成的防范网,明初武将想造反绝对是难比登天,倒不如安心受死尚能为子孙留富贵!
参考:
朱元章杀功臣的时候,国家政权已经基本上稳定了,国家的军政大权已经掌握在他的手上,而且他杀功臣的方法都是先造成舆论,收集到他们所犯罪行的“证据”,然后在所谓“确实的证据”下堂而皇之的宣布各个功臣的巨大罪状,然后再进行诛杀。
基本上都是做到被杀的人有口难辩,只能是引颈受诛,有的还被诛灭三族、五族、九族的。
无论什么功臣胡达海、常遇春、兰玉、李文忠、郭英等等,都是百口莫辩.....,因为只有朱元章才有理。
也就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历史上有很多帝王就是这样对待为他打江山的功臣的。
在这件事情上还只有宋太祖赵匡胤做得很大度,他干脆用“怀酒释兵权”的方式让功臣们交出兵权,每
这些大臣跪在地上谢天谢地,让他们平安回家养老,既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又保住了家族的生命。
为什么朱元章不学一下宋太祖赵匡胤的办法呢?
而是对功臣大开杀戒,想保住朱家的天下万子万代。
结果仍然是在他的后代崇祯被李自成攻陷北京,在煤山上吊自杀,朱氏的万子万孙也被诛杀干净。
朱元章大肆杀功臣,受株连被杀的有45000多元。
综上所述,朱元章在诛杀功臣的时候,如果有人造反是不会成功的。
因为朱元章已经控制了一切国家的军政大权和国家的一切资源,虽然有人想造反,但是没有任何资源可资利用,即使造反也必败无疑!
参考:
朱元璋杀功臣,手下一个敢起兵造反的都没有。
威慑力比刘邦李世民都要强。
如果有人造反会不会成功,要看时间段。
蓝玉如果洪武二十四年回师就动手是有可能成功的。
前面那些没啥可能。
但是洪武二十四年太子还活着,蓝玉毫无造反必要。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死了,次年二月朱元璋就对蓝玉下手了。
蓝玉的时间窗口只有半年。
实际上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太子死后三个月,朱元璋就杀了叶升,拉开了大清洗的序幕。
这时候估计蓝玉就已经处在严密监视之下了。
他得在这之前动手才行。
那时间窗口真是太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