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专权47年她有哪些过人之处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慈禧?
慈者仁爱和善,禧者吉祥福气。
这俩字拆开了挺好,可凑一起哪有仁爱,哪有福气,整个就是一祸国殃民的主。
虽然如此,但作为一个女人,能在一个男权社会里掌握实权,戏弄了咸丰,架空同治光绪,临门一脚还捎上了一个溥仪,这没点过人之处,这要是一般人压根就办不到。
咱从俩数字就能看出这一点,慈禧足足活了七十三岁,就这岁数都赶上她最崇拜的乾隆了,掌权就掌了四十七年,满清风起云涌的晚期就是在她的手里上渡过的。
她这辈子,一辈子都在算计别人,到死的那天都没有放下算计这俩字,咱就说这都七十三了,这脑袋瓜还是那么的好使,一帮子大臣依然围着她转。
所以慈禧要是没有一点子过人之处,就这局面压根就办不到。
那么她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第一,揣摩人心的能力。
第二,心机和城府不是一般所谓的精英权臣可比的。
第三,帝王的平衡之术玩弄的很溜。
尤其是第三条的帝王的平衡之术,是她可以纵横半个世纪的致命法宝。
咱想要更加深入的了解,不妨从事情的本身中剖析一下。
慈禧十七岁入宫,她和慈安也就是后来的东太后一起在咸丰二年的二月份入的宫,但到了六月份慈安已经被拟定为皇后。
这俩人的差别不可谓不大,毕竟慈安的姓氏是钮钴禄氏,那可是满人八大姓之一,满清小三百年的历史,就这姓出的皇后就有六位。
所以慈安一出生那就是带着主角光环的。
慈禧和人家那叫没得比,她家是下五旗最末的,老爸为了自己那点子前途到处给人打点。
至于帮忙?
拉倒吧,只能各顾各的,家里条件压根就帮不上慈禧一星半点儿。
话说后宫这块历来就是美女扎堆的地,要想从这帮子美女中脱颖而出,您没有显赫的娘家人,再没点手段可不成。
尤其是这咸丰还特别的好色,今天和你甜如蜜,明天也许就奔着别人甜如蜜去了,八头牛都拽不回来。
也就是说在咸丰这里,相貌只能留一时,却留不下一辈子。
那慈禧咋办呢?
在这后宫里四四方方的天空之下,人能嫌贵,这就得往皇帝的身边凑,这是唯一的出路。
就在后宫里的女人们,为自己捯饬打扮的时候,慈禧开始了学习咿咿呀呀的江南小调,目的只有一个——留住咸丰,不仅如此她还阅读了不少的历史典籍,学习书画。
至此慈禧将那帮子只知道女红的后妃们,在才学上拉开了一大截,也就是在这个时间上,她为以后积累丰富的政治手段。
留住了咸丰的心,也就留住了咸丰的身,至此为她慈禧能在后宫中站立奠定了基础,但这还不够,必须有一个娃,一个男娃才成。
您还别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同治就是在这种环境中,种到了慈禧的肚子里。
母以子贵的道理大家都懂,这成为了慈禧第一笔政治资产。
其后咸丰这个贪色的皇帝,加上本来身体就不好,再前脚被太平天国挤兑,后脚又被列强欺负,这直接就垮掉了。
病恹恹的这就成了一号喘气都困难的病人,得咧,这个时候,就显示出了慈禧的准备,会写字又会伺候人。
打这里开始慈禧就代咸丰批复奏章,咸丰还允许她发表
所以从这些个事当中,大家伙不难发现慈禧的心机和城府,以及她揣摩人心的能力,没这两样东西,她压根留不住咸丰,也不会有同治这个男娃。
平衡之术此后慈禧就和三种人捆绑在了一起,第一种,太监,第二种,贪官,第三种,汉臣。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就要歪嘴要说了:“啥玩意,汉臣咋就和这两种人放在一起,还放在最后,啥意思啊?
压轴呢?
”别,没那意思,大家伙听俺接着说,就明白是咋回事。
好接着说。
首先大家伙都知道慈禧是个极度恋权的人,权利不在她的手上,她就浑身的不自在,就想着法的把这东西弄到手上。
当年咸丰崩了,给同治留了八个辅佐大臣,就这数,那就是为了防止辅佐大臣过于少,造成一家独大的局面,就这他还不放心,把披红的权利交给了慈禧和慈安,形成两强对峙的局面,就等着他们破局的时候,同治也就长大了,这心思不可谓不重。
但就是这披红的权利,让同治的这小心思几十天的时间就破了干干净净,满清再也没有出现一个实权皇帝,谁让他培养出个慈禧呢?
而慈禧想要把胳膊伸出这被祖制重重包围的紫禁城,想利用娘家人,几乎不可能,他们那娘家人压根就没进入紫禁城的资格。
那么慈禧身边能用的人有谁呢?
就剩下一窝子太监了。
所以慈禧能把胳膊伸到外边,太监的功劳功不可没,这不后来不就有了安德海给牵线搭桥,引了鬼子六恭亲王奕欣出来。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慈禧为嘛要找鬼子六呢?
找别人不行吗?
”你还别说,还真不行,毕竟这事可是掉脑袋的事。
而鬼子六是甘愿为这事出力,想当年这鬼子六原本是最有资格在道光之后当皇帝的,结果道光就瞅着咸丰,感觉这娃孝顺,就把皇位给了咸丰。
咱就说了,您那满清都快成筛子了,你不选个有才能的出来,您选个孝顺的出来,结果也证明了让咸丰潇潇洒洒过一生还成,他压根就撑不起皇帝的字号。
所以这鬼子六老早就憋着一肚子气,慈禧给点火星子,这一点就着,他就等着像当年的多尔衮当个摄政王,尝尝权利的滋味。
这不有这鬼子六在外围整顿备战,慈禧搁边上行事她的披红权利,只要时间把握的好,这八大臣迟早就的玩完。
结果大家伙都知道,慈禧就是通过这场辛酉政变成为了满清的实际权利拥有者。
好吧,鬼子六这就准备当他的摄政王,开头慈禧也确实如他的愿望给他一个议政王的字号。
那么鬼子六的愿望能达成吗?
您觉得在慈禧的手上,他能玩出花来吗?
慈禧历来都是拉一派打一派,当这一派成长起来有了威胁的时候,她又会启用另一派打击这起来的这一派,历来如此。
当鬼子六志得意满感觉自己能再进一步的时候,一个编修的弹劾,鬼子六分分钟钟就被拿下,免去了他所有的职务。
鬼子六在成长,慈禧何尝不是,毕竟最关键的披红权利依然在慈禧的手里,这就是绕不开的坎。
那么作为他们之间争斗的牺牲品就是那个胆大妄为的安德海。
其实除掉安德海又何尝不是她慈禧心里的想法。
安德海知道的太多了,而且为人也开始跋扈,要知道人一旦跋扈了很多的秘密可就守不住了,有些个事是不能捅破的,一旦捅破你有披红又如何,外界的力量足够压垮慈禧的。
鬼子六为了报复,慈禧为了除根,安德海就没有活下去的理由,不然杀死安德海的丁宝桢事后为嘛一点事都没有呢?
毕竟慈禧可不是一个心大的人:“你让我一时不高兴,我让你一辈子不快乐。
”这话可是慈禧自己说的。
这何尝又不是拉一派打一派的局面呢?
后来伺候慈禧的大太监那个不是小心翼翼的藏起了小心思,嘴巴严的连根针都插不进去,这就是效果。
鬼子六走了,这又有新的势力崛起,朝堂上掌权者能玩的就只有平衡,这俩字玩脱了,慈禧分分钟钟就得离开她的座位,还政给同治。
所以鬼子六就在这种局面当中,起起伏伏给慈禧当了一辈子的奴才,到最后都没能玩的过慈禧。
但一条线永远是不行的,毕竟慈禧是个女人,她不可能真正的坐上龙椅。
这掌权的时间久了,难免会引起满人宗室的不满。
而此刻汉臣势力的崛起成为了必然,毕竟这个时候,就算是压制汉臣那也是不可能了,兵权因为太平天国的原因已经流到了汉臣的手里边。
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左大人的甘军,已经开始代替绿营成为了满清的主力部队。
用汉臣压制已经高高在上两百多年的满臣,形成了新的平衡,就成为了慈禧底牌。
好吧,慈禧毕竟是满人,不可能让汉臣一家独大。
所以曾国藩和左宗棠左大人的双簧开始上演,至于李鸿章和曾国藩以及左宗棠左大人的矛盾,那是真的,这里不提也罢!从这些个事情,大家伙其实不难发现,慈禧能够统治四十七年,最为重要的就是帝王的平衡之术弄的还可以。
后来的溥仪之所以能上台,慈禧是感觉自己还能撑上几年,就想着像当年的乾隆一样,不舍得撒手手中的权利,所以弄了啥也不懂的毛孩子,搭配了一个根本玩不了政治的载沣。
载沣这人压根就没啥主见,慈禧就是为了方便控制而已,结果没成想,慈禧毒死光绪之后,她自己连一天都没有撑下去。
所以这架子是搭起来了,瞅着能用,实质上是一副瘸腿架子,压根撑不下去,走不远的。
事就是这么个事,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
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最好能有个由头。
由头越大,助力越多,阻力越少。
陈胜、吴广起义,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呼百应;
刘备多年颠沛流离,终成帝业,靠的是“复兴汉室”大旗不倒;
就连朱棣起兵夺侄子皇位也得打着“清君侧”的旗号。
而那些公开声称为钱为权抢地盘而挑起战火的,从开始就low了,结局自然与流寇无异。
同理,如果想反对什么事,最好也能搞个大帽子,弄个大盾牌,一扣一挡,效果杠杠滴。
在最爱君看来,晚清帝国中枢,“祖宗之法”就是这样一个存在。
1898年,维新派推行新政,遇到所谓顽固派的种种阻挠。
“祖宗之法不可变”成了康梁难以翻越的大山。
此时的太后、老佛爷慈禧正在颐和园静静地看着这帮后生“瞎折腾”。
要不是30多年前摆平“祖宗之法”,哪有慈禧今日?
▲慈禧太后,叱咤晚清政坛近五十年的女人1. “半吊子”遗嘱古代中国是一个“男人当家”的社会。
走出家门在政坛搞搞震的女性少之又少,登上权力巅峰的,更是凤毛麟角。
影响比较大的就两个:一个是唐朝的武则天,另一个就是清朝的慈禧。
1852年,年方十八的慈禧入宫,4年后(1856年)生下了咸丰帝的长子,也是唯一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淳(即后来的同治帝)。
慈禧本就受咸丰帝宠爱,因工于书法,常常为咸丰帝代笔批阅奏折,并在咸丰帝的准许下评议朝政。
现在又有了皇子,母以子贵,慈禧在后宫的地位可以与皇后慈安比肩了。
▲咸丰皇帝,刚接帝位就遇到太平天国运动,尔后又是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9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火烧到北京,仓皇中咸丰帝“木兰秋狩”,带着懿贵妃慈禧母子二人、皇后慈安,还有一干亲王大臣跑到承德。
一年后的8月,暑气刚退,咸丰帝就在避暑山庄撒手人寰了,留下一个被内乱和外敌折磨得千疮百孔的帝国,以及年仅6岁的继承人。
怎样才能让年幼的皇子顺利继位,并在皇位安全的前提下保证帝国的运转呢?
咸丰帝煞费苦心。
临终前,他做了几件事,大概把后事交代好了。
第一件事,托孤。
“著派肃顺、端华、景寿、载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
”这个安排在咸丰看来是吸取了祖宗教训的。
想当年,顺治帝6岁继位时,由济尔哈朗和多尔衮两
这次,咸丰一口气整了八个,史称“顾命八大臣”。
然而,如果大臣们势力太强,架空了皇帝怎么办?
所以第二件事,授印。
咸丰规定,皇帝的谕旨由顾命八大臣拟定,但要生效,须盖“御赏”“同道堂”两枚印章。
皇后慈安保有“御赏”印,皇子载淳则保有“同道堂”印。
这样,帝后和顾命八大臣之间就可以制衡了,既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也不会有大臣争权,专擅朝政了。
可惜咸丰帝人美心美,想得更美。
历史上,权力平衡又平稳的时期有多少?
谁又不想大权独揽呢?
2. 祖宗之法同治帝一登基,就尊生母慈禧为“圣母皇太后”,尊慈安为“母后皇太后”。
现在所说的“慈禧”“慈安”就是这两位皇太后的尊号(徽号)。
▲同治皇帝,然而他最初的年号并不是“同治”,而是“祺祥”按照咸丰帝的遗命,帝国最高的权力被分成了三份:顾命八大臣、小皇帝、皇太后慈安各享其一。
不过,因为小皇帝年龄小,所以小皇帝的那枚“同道堂”印,实际是由其母慈禧保管的。
这是慈禧参预同治政局的资本。
然而,只有印章这个资本远远不够。
一座大山,横在了她的面前。
咸丰帝虽然给身后的政局分了权,但这些权力该怎么协调,相互之间该怎么制衡,咸丰没说清楚。
为此,在咸丰死后第二天,两宫太后就跟八大臣争执起来。
八大臣认为,“谕旨由大臣拟定,太后不得更易,章奏亦不呈内览”。
意思就是,今上的谕旨由八大臣拟定,而谕旨的内容两宫太后不得更改,甚至大臣们的奏折,也不拿给两宫太后看。
大家都知道,在一家公司里,出方案的是员工,但方案过不过,拍板的是领导;
领导说不错,这方案过了,才签字盖章。
若把这种情况放在同治初的政局里,身为员工的顾命八大臣,负责替小皇帝拟谕旨,通过皇帝的谕旨管理帝国的运行;
而两宫太后却不是领导,倒像是专职“签字”的:把八大臣的意见上升为国家意志就行了,至于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了会有什么影响,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等等这些“国是相关”,就不劳两宫太后操心了。
或者说,在八大臣的眼里,两宫太后本就无权操心。
要给一份自己一无所知的文件签字?
多尴尬啊。
再者,一切都你们说了算,那先帝干嘛不把印章也给你们?
这还制衡个毛线?
对此,慈禧、慈安两位新晋太后大为不满。
史载慈安“优于德”,与慈禧相比低调不少,存在感也不高,但若论才智,恐怕慈安不在慈禧之下。
在出奔承德时,慈安就与慈禧母子一起受了八大臣之首肃顺的气。
而今咸丰一死,最大的靠山倒了,只剩她们孤儿寡母三人。
面对八大臣的咄咄逼人,慈安也感到不安。
两宫太后都很清楚此时自己想要什么,敌人是谁,应该团结谁。
所以,在这件事上,两宫太后抱团取暖。
这次争执的结果,八大臣退了一步,但两宫太后也仅获得“阅览奏章”的权力。
数日后,御史董元醇上了个折子,把事情推向高潮。
董御史在折子里说,现在是多事之秋,皇上年龄尚幼,多亏太后“宵旰思虑,斟酌尽善,此诚国家之福也”。
虽然本朝此前没有“太后垂帘之仪”,但审时度势,不得不做出这样“通权达变之举”。
这折子就一个意思:什么都别管了,恭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然后,顾命八大臣炸了。
肃顺等人“勃然抗论,以为不可”。
八大臣以皇帝的名义拟谕旨批驳,说“我朝圣圣相承,向无皇太后垂帘听政之礼……何敢更易祖宗旧制?
”又说先帝(咸丰)驾崩前曾特别嘱咐他们八个“尽心辅弼……何敢显违遗训?
”如最爱君前面所说,所有的谕旨由大臣拟定,但若要下发得两宫太后盖章才行。
两宫太后看到这样的谕旨,心里非常不爽,扣下不发。
于是,剧烈的争吵爆发了。
史载:声震殿陛,天子惊怖,至于啼泣,遗溺后衣。
争吵声音太大,一边的小皇帝都被吓哭了,甚至还尿了裤子……次日,八大臣“罢工”,以示抗议。
慈禧也不示弱,坚持要临朝。
最后还是慈安“转弯”,劝慈禧先忍忍,姑且将就。
随着两宫太后的妥协,谕旨下发,董御史谪发披甲奴。
就这样,在“祖宗之法”“先帝遗命”,还有“罢工”的压力下,关于“垂帘听政”的第一次交锋,两宫太后败下阵来。
与其说她们败给了肃顺,不如说是败给了“后宫不得干政”的“祖宗之法”。
正因为有这样的“祖宗之法”,肃顺一伙才敢理直气壮,在两宫太后和小皇帝面前横行霸道,“全无人臣之礼”。
该怎样击破“祖宗之法”呢?
3. 主角们慈禧冷静下来。
毕竟帝位刚刚更替,两宫太后此前都久居宫中,纵使慈禧曾帮咸丰批过折子,但与朝廷百官实无来往。
此时别说党羽了,就是大臣们穿着朝服站一排,两位女士能从中分辨叫出名字的都没几个。
所以这时候顾命八大臣的“罢工”还是很受用的,毕竟这个帝国得运转呀。
在承德,他们不干活,谁来干呢?
问题的关键就是承德。
年幼的皇帝、两宫太后,以及先帝咸丰的梓宫到那时都还在承德。
而当初跟着咸丰帝跑到承德的亲王大臣,大多是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的圈子。
肃顺等人不喜欢的人,跟他们政见不和的人都被留在了帝都。
咸丰帝的临终嘱托,事实上是将留在北京的一干大臣排除在外的。
对此“北京帮”自然心有不甘。
这些被留在北京,以嘴皮子面对英法联军枪炮的人,个个都很生猛。
▲恭亲王奕䜣,皇帝没做成,却做了议政王恭亲王奕䜣[xīn],稍微看过一点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他。
横亘晚清政局的“洋务运动”便出自他手。
想当年,作为道光帝第六子的奕䜣,足智多谋,号称“鬼子六”,各方面都比他的四哥奕詝[zhǔ]强太多。
然而争储的时候,奕詝却在其师杜受田的指点下,巧施“藏拙示仁”“藏拙示孝”之计,成功获得道光帝的认可,继承帝业,是为咸丰帝。
而奕䜣只得以恭亲王的身份参预朝政。
后来咸丰帝重用肃顺,也有打压奕䜣的考量。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奕䜣主和,肃顺主战。
后来打不过了,肃顺说,奕䜣既然你当初主和,那你现在就去跟洋人谈吧。
当咸丰帝“木兰秋狩”的时候,奕䜣被留在北京跟洋人交涉。
除了奕䜣,还有一个狠角色也被留下了:军机大臣文祥。
这人有多狠?
仅举一例便知:刑、户、礼、兵、吏、工,六部的工作,他全做过,妥妥的全能选手。
当英法联军兵锋逼近北京时,咸丰帝有意出奔承德,大多数亲王大臣都附和赞成,然而位列五个军机大臣之一的文祥却反对,说担心咸丰帝一走,人心涣散。
好的,既然你文祥说不要走,那你留下吧。
所以文祥也被留下了,另外四个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杜受田之子)、焦佑瀛跟着咸丰去了承德,成了顾命八大臣其中的四个。
被坑的奕䜣和文祥惺惺相惜,在与英法联军交涉时,共同的工作让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在后面的事件中,王室背景的奕䜣和身为军机大臣的文祥,通力合作。
当然,只是这样还不够。
有一位伟人不是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吗?
巧的是,在京畿一代驻守的将领恰好是僧格林沁和胜保。
僧格林沁的部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打残了,但这
他与奕䜣的关系很好。
胜保呢?
虽然能力不咋样,但此时京畿一带数他兵强马壮,而且,慈禧少女时候曾跟胜保的姐姐学诗画,慈禧的弟弟跟胜保关系也相当好。
更巧的是,这两
以“敢任事”闻名,主张“乱世务必用严刑峻法”。
初次受到咸丰帝召见时,肃顺力请“严禁令,重法纪,锄奸宄[guǐ]”,深受咸丰帝赏识,累次破格任用。
顾命八大臣中,数肃顺脑子最好使。
而论政绩,肃顺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咸丰一朝的大部分政策都有肃顺的参与。
即使后来肃顺在政变中被杀,仍是“人亡策存”,就像先秦的商鞅那样。
只不过,他的人缘,比商鞅还差。
且不说他主导的政策动了太多人的蛋糕,触了太多人的神经,仅与人相处这一点上,肃顺就让许多同僚心里直呼受不了。
史载:(肃顺)心胸狭窄,作风霸道,刻人宽己,行事暴戾,廷臣衔之刺骨。
咸丰帝死后,奕䜣去承德哭祭,又应召去见两宫太后。
奕䜣邀八大臣之一的端华一同前往,肃顺则说:老六,汝与两宫叔嫂耳,何必我辈陪哉!跋扈程度,可见一斑。
历史告诉我们很多次了,太狂妄的人,往往没有好下场。
4. 密谋咸丰帝死后,奕䜣无视顾命八大臣的阻拦,奔赴承德“哭祭”咸丰帝。
史载:伏地大恸,声彻殿陛,旁人无不下泪……(自咸丰帝死后)未闻有如此伤心者。
哭完了,奕䜣便受两宫太后召见。
八大臣虽有阻拦,但“究迫于公论,而西太后(慈禧)召见恭亲王之意亦甚决,太监数辈传旨出宫”。
八大臣最终妥协下来,放奕䜣单独与两宫太后见面。
叔嫂相见,一片欢喜。
两宫太后尽诉在承德受到肃顺等人种种欺负:什么来的路上不给好东西吃啊,什么先帝驾崩后胆敢跟我们娘仨大吵大闹拍桌子,还把小皇帝吓哭吓尿了啊。
奕䜣也说,北京、承德两地,因肃顺等人阻挠,时常消息断绝。
这下叔嫂一合计,肃顺这帮人,必须除掉。
可是,承德是肃顺的地盘。
奕䜣说,要动手“非还京不可”。
对于回北京这事儿,不仅肃顺不愿意,两宫太后也有顾虑,毕竟洋人还在那。
奕䜣回答:外国无异议,如有难,惟奴才是问。
这下两宫太后放心了。
待奕䜣一离开承德,便与八大臣商定回京日期。
八大臣当然不愿回去啊,所以就今天一个理由、明天一个理由敷衍两宫太后。
后来,胜保带兵来到热河“护驾”,京师廷臣、直隶总督等也纷纷请求皇帝早日回京。
两宫太后又以按照祖制,要回北京举行新帝登基典礼并安葬先帝等为由,一面催促八大臣尽早定下回京日期,一面大赏八大臣,令其“大喜过望”。
返京之事这才再无异议。
▲美丽的承德避暑山庄,见证了清朝好几件大事5. 定乾坤1861年9月23日,同治帝、两宫太后、顾命八大臣,还有咸丰帝的梓宫,起驾回銮。
慈禧的机会终于来了。
两宫太后和小皇帝在送先帝梓宫上舆之后,便与八大臣中的载垣、端华从小道星夜兼程,赶往北京。
而肃顺等人则陪着咸丰帝的梓宫,从大路缓缓向北京行进,其间还遇到大雨,道路泥泞,诸人狼狈不堪。
论行程,肃顺比两宫太后她们慢了足足4天。
9月29日,刚到北京,慈禧就在前来迎驾的朝臣面前涕泗横流地哭,把娘仨在承德受的委屈全吐了个遍。
朝臣大多苦肃顺久矣,经太后这么一说,朝臣们心里不禁共鸣起来:肃顺面前,太后尚且如此啊。
9月30日清晨,回京还不到一天的慈禧,联合早已准备妥当的奕䜣,以小皇帝颁布的诏谕为据发动政变,直指顾命八大臣“矫诏擅权”,当场将载垣、端华二人逮捕下狱,随后又命人前去捉拿尚在路上的肃顺等人,解送回京。
抓肃顺的时候,肃顺睡得正香呢。
10月1日,两宫太后大赏政变功臣。
命恭亲王奕䜣为议政王、军机大臣;
尔后军机大臣文祥上奏,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10月5日,改年号“祺祥”为“同治”。
10月6日,命载垣、端华自尽,斩肃顺于市,其他顾命大臣皆革职,永不叙用。
斩肃顺时,京城欢天喜地:人士闻将杀肃顺,交口称快。
儿童欢呼曰:“肃顺亦有今日乎!”或拾瓦砾泥土掷之。
顷之,面目遂模糊不可辨。
昔日飞扬跋扈的肃顺此时却仍骂不绝口,慨然赴死。
半个多月前,肃顺还依仗“祖制”“遗命”,与两宫太后争于殿堂,何其狂也。
但他始终没弄明白,只要方法得当,总有东西可以凌驾于“祖制”之上。
至于“遗命”,死人安足恃?
就这样,辛酉政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达到目的后又迅速收场。
干净利落,稳,准,狠。
自此,26岁的慈禧开始登上权力的巅峰。
1881年,慈安太后暴死于宫中,两宫太后只剩慈禧一极。
1884年,甲申易枢,议政王奕䜣被削夺权力。
此后,在大清的权力中枢,再也无人能阻拦慈禧独掌权柄。
以洋务派、保守派相互制衡,以帝党、后党相互制衡,以汉人用事,以满人制衡汉人,又什么“祖宗之法”,什么“本朝先例”……在慈禧的手中,权力如玩具,没有人玩得比她高明。
回到开头的场景,戊戌变法中的康梁之辈,如何是她的对手?
到了1908年,历三朝,左右朝政48年的慈禧,死了。
也许,这样一个狠角儿,只有老天能收了。
再三年后,大清亡了。

参考:
中国历史上两个女人最厉害,一个是武则天,一个就是慈禧。
慈禧专权47年,没有两把刷子是无法做到的,豫有得把她过人之处归纳为四点:善揣人心咸丰皇帝,后宫妻妾成群,却没有孩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孩子皇位就无法传承,这成了咸丰的最大心病。
嫔妃之中谁能为咸丰生下儿子,谁就有机会宠冠后宫。
提高生孩子的概率,必须保证播种次数足够多,地还要足够肥。
可这两点慈禧都不具备。
咸丰后宫人多,他根本不知道兰贵人是谁,而且慈禧有痛经的毛病,这毛病严重影响生育。
为了让咸丰宠幸,慈禧重金贿赂咸丰的当红太监安德海。
安德海在咸丰散心时不经意间把他领到了慈禧的住所。
慈禧用江南小调成功把咸丰勾引身边。
慈禧做足了功课,她把咸丰的爱好弄得一清二楚,咸丰爱喝茶,她拿最好的,咸丰最爱喝的茶来,把咸丰伺候得舒舒服服。
咸丰心里美滋滋的,当然愿意经常宠幸慈禧。
慈禧地位低没权力请太医,趁咸丰高兴,慈禧说自己经常肚子痛。
咸丰说,好办,叫太医来,就这样慈禧顺便解决了痛经毛病。
最终慈禧胜利了,他为咸丰皇帝生了唯一的一个儿子。
善抓机遇咸丰皇帝驾崩,临终把同治小皇帝托孤给了八大臣,但是咸丰对八大臣不放心,为了制约八大臣,他弄了两个章让慈安和慈禧管着,八大臣下达政令必须盖上两个章才生效。
按照咸丰的意思,慈安和慈禧的两个章仅仅是制约八大臣,但是,慈禧却看到其中存在的巨大商机。
慈禧首先做通了慈安的工作,因为慈安是正宫太后,是大清名义上的最高权力者,她必须争得慈安的支持。
要扳倒八大臣,光慈安的工作做通了还不够,后宫之中,两个女人不能出头露面,她们必须从外部寻求支持,这时她想到了小叔子恭亲王奕訢。
奕訢渴望权力,对咸丰安排的辅政大臣没有他极为不满,慈禧派安德海与奕訢联系,很容易就达成同盟,叔嫂联手发动辛酉政变干翻了八大臣,夺得权力。
制衡有方得到权力后,慈禧垂帘听政,恭亲王奕訢成为议政王。
他们搞辛酉政变是同盟,但是他们的理念不同,奕訢是维新派,慈禧是保守派,两者之间有斗争是必然的。
慈禧紧紧抓住保守派力量,来制约奕訢。
保守派力量比如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荣禄等,这些保守派坚定地站在慈禧一边,成为慈禧的坚强后盾。
中法战争期间,慈禧罢免了奕訢的官职,接班的就是醇亲王奕譞。
慈禧还把奕譞的儿子载湉和孙子溥仪弄来当皇帝,让奕譞的儿子载沣当摄政王。
慈禧通过抬高保守派,打压奕訢和光绪等维新派,来平衡权力,保证自己权力稳固。
杀伐果断慈禧做事决不拖泥带水,辛酉政变时慈禧才26岁,每一步做得都干净利索,政变成功后,该杀杀,该流放流放,毫不手软。
戊戌政变时,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逮捕并杀害了六君子,把光绪囚禁瀛台。
奕訢工作干得应该说很不错,但是慈禧看他不顺眼,借中法战争失利就把奕訢罢了官。
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西逃,临走还把光绪喜欢的珍妃投进井中。
光绪是慈禧的亲外甥,慈禧病重,自觉生命不久,担心光绪在她死后掌权,对她不利,临终还要毒死光绪。
慈禧的杀伐果断,让人望而生畏,不敢轻易觊觎她的权力。

参考:
慈禧太后(1835-1908),叶赫那拉氏,出身于满洲镶蓝旗一个官宦世家。
这个粗通文墨的女人统治庞大的大清帝国近半个世纪,那么她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女性执政者?
一、 会生这不是开玩笑,慈禧太后的丈夫就是咸丰皇帝,此人早期还有点励精
咸丰的女人有很多,但这么多年却只留下了一个龙种——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
而这个孩子成为了日后慈禧太后掌握权柄的首要条件,因为她是皇帝的亲妈,这比什么都重要。
二、长寿慈禧整整活了73岁,这是她能够掌握大清国运的第二个条件,在古代平均寿命不高的情况下,这绝对是高寿了。
慈禧太后可谓是养生有术。
她十分注重奇药异术,例如气功、针灸、按摩、引导、服食、珍摄等出自民间的术法。
她熬过了同治、光绪两位皇帝,熬死了政敌奕和慈安太后,连李鸿章都没活过她,足见其强劲的生命力。
如果没有足够的寿命保障,任何权力都是浮云,可以参考西汉的吕后,吕后是出色的政治家,但就是寿命太短,导致后来吕氏一族的覆灭。
三、 政治敏感度慈禧太后虽然不是出色的政治家,但绝对有着灵敏的政治嗅觉。
但咸丰死前留下的政治遗嘱出现后,她就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
咸丰的目的无非就是达到一种政治平衡,让八大臣拟定旨意,并由皇太后盖章同意。
而慈禧认为两宫太后同样可以拟旨,为何还要这八大臣掣肘呢?
因此,她联络恭亲王发动政变,足见其天生的政治敏感度。
还有,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无论是同治还是光绪的婚姻,都由她一手包办,这样可以保证权力一直在自己的手中,即使在自己弥留之际,也安排了隆裕太后与摄政王载沣共同斧辅政的局面。
四、御人之术要说慈禧太后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她那登峰造极的御人之术。
从奕、荣禄到曾国藩、李鸿章等一时豪杰,都被她安排的明明白白。
“辛酉政变”后,慈禧马上着手打击恭亲王奕的权力,不给奕任何机会反击;
对于曾国藩、李鸿章这种立下大功的封疆大吏,也是萝卜与大棒兼用,一方面给与高官厚禄俘获人心,一方面也不断的敲打,防止恃宠而骄。
而慈禧从未选择“兔死狗烹”那一套,因为她知道,自己的才能无法管理这个庞大的帝国。
现在来看慈禧,她三度垂帘听政、两决皇储、乾纲独断、运大清国脉于她的股掌之上,确实有过人之处,但她却多次恶化了近代中国的前途,应对中国的历史承担其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

参考:
慈禧的过人之处很多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拿下咸丰,发动辛酉政变!慈禧,赐号兰贵人,笔贴士之女,满洲镶蓝旗,从出身看,慈禧的出生并不高贵,比不上同期进宫的慈安!但慈禧有手段,最终完成了逆袭!咸丰二年,慈禧被封为兰贵人,起初慈禧因为身份卑微,又不得宠,很长时间咸丰都没有搭理她!如果放在其他人可能每天都会胡思乱想,而慈禧却没有,她每天除了日常请安以外,就开始在家里研习书画,练习写字,听说咸丰还喜欢听小曲,慈禧就整日的排练以达到最好!功夫不负有心人,慈禧的努力终于迎来了回报!一天,咸丰翻牌子终于翻到了慈禧,慈禧一边收拾着自己一边练习着小曲,想靠着这次机会让咸丰刮目相看,果然,在慈禧的运作下,她终于在咸丰面前脱颖而出,从那以后咸丰整日的和慈禧在一起,不是听他的小曲就是和她探讨书画,玩的不亦乐乎!就在慈禧与咸丰玩的不亦乐乎的时候,慈禧也看到了一个时机,就是怀孕,因为母贫子贵,只有这样自己才有机会完成逆袭,所以她为了让咸丰临幸自己,整日除琴棋书画外,慈禧在打扮上也变得阿娜多姿,引的咸丰直发晕!就在慈禧一面用才艺吸引咸丰整日和自己在一起,一面用妩媚吸引咸丰临幸自己后,慈禧终于完成了逆袭成为了懿贵妃!并成功生下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1861年,咸丰在热河驾崩,作为唯一的儿子载淳,顺利登基称帝,史称同治皇帝!就在咸丰驾崩之际,咸丰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事,就是做了两枚印章,一枚是“御赏章”由慈安太后掌管,一枚为“同道堂”由同治保管!与此同时,还任命了八位顾命大臣来辅佐年幼的同治!之所以这么做,咸丰主要考虑同治年幼,一旦顾命大臣专权,朝政肯定不稳,一旦后宫专权朝政依然不稳,因此用两枚印章同八位顾命大臣相互制衡,以永保朝政稳固!可想法很丰满,现实却很果敢,就在咸丰驾崩没多久,他所制定的计划就因为慈禧弄权而宣告破产!慈禧生下同治之后,其地位就开始变得越来越高,以至于开始插手朝政!比如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后,咸丰逃到了热河,本来对于逃出紫禁城这件事上慈禧根本没有发言权,可她居然当着大臣的面强烈要求咸丰留下,这不明显在干预朝政嘛!还有在逃到热河以后,由于咸丰体弱多病无法书写,慈禧直接接过笔替咸丰写起了诏书!更让大臣们感到可气的是,慈禧居然替咸丰主持起了朝政!所以,自咸丰到热河起,慈禧的弄权把戏昭然若揭,以至于很多大臣向咸丰弹劾慈禧,可咸丰毕竟身体已经不行,又暂时离不开慈禧的照顾,因此也没有就大臣的弹劾而处置慈禧!不过,咸丰对慈禧的弄权还是有所警惕的,因此,他在赐印章的时候,并没有给慈禧赐,这说明,咸丰对慈禧的行为也早已动若观火!虽然咸丰防着慈禧,可并没有阻止慈禧弄权,所以,最终造成了辛酉政变的发生!1861年,咸丰驾崩,此时慈禧为了弄权就让 御史董元醇上奏请求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可当即就遭到了8位辅政大臣的反对,认为应该按咸丰遗命行事!慈禧听了,也对他们的主张不同意,双方剑拔弩张,以至于矛盾升级!1861年,咸丰灵柩返京途中,慈禧暗中联络了恭亲王奕訢,顾命大臣僧格林沁和军机大臣文祥等人!想借助他们来反对8位顾命大臣,因为他们三人在咸丰驾崩后就一直被排斥在最高权利之外,因此拉拢他们对于慈禧掌权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在联络好奕訢等人后,慈禧又将慈安太后说服,最终在慈禧的主导下,奕訢等人在返京途中发动了辛酉政变,一举将8位顾命大臣全部逮捕!并杀了他们,从此,大清朝政就开始了两宫垂帘听政!慈禧也从背后正式走向了台前!第二阶段,重用汉臣,开创“同治中兴”两宫垂帘听政以后,虽然是慈安在前,可大小事务基本由慈禧和军机大臣奕訢主导!因此实际大清的统治者就是慈禧!也开始了她长达47年的执政生涯!慈禧当权以后,她就开始重用汉臣,发展洋务,比如汉臣当中有名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都是这个时候被启用的,而洋务,在军机大臣奕訢的主导下,开设了江南制造局,天津制造局,发展铁路,开办煤矿,最让他们引以为傲的就是打造了两支强大舰队,一支是以李鸿章为首的北洋舰队,一支是以张之洞为首的南洋舰队!在这12年的时间里,是清朝发展最好的12年,因此也被称为“同治中兴”!很多人不免会问,此时不是太平天国,捻军在作乱吗?
其实这正是凸显慈禧有过人之处的地方!因为在这个时候,内忧外患,是大清最难的时候,可就是这个最难的时候,却让慈禧创造出了一个“同治中兴”!比如在对付太平天国上,慈禧重用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创建了地方武装湘军,淮军!如果搁一般的统治者,他们肯定还会相信旗人而不相信汉人,因为此时作乱的太平天国就是汉人武装,一旦新组建的湘军,淮军再作乱,那大清可真就完了!就在这进退两难的时刻,慈禧力挽狂澜,大胆起用汉人,最终为消灭太平天国创造了条件!如果当时不是慈禧下定决心,那大清可能真就完了,因为除了南方太平天国,还有山东的捻军,甘肃的回军,还有新疆沙俄也在虎视眈眈,正是慈禧大胆使用汉臣,最终这些危险全部化险为夷,也为清朝继续统治打下了基础,不得不说,这个时候的慈禧,才是最厉害的时候!在解决了内忧!外患也被慈禧轻而易举的解决了,就是同洋人合作!发展洋务,在这期间,清朝开设了两个制造局,引进洋人的先进设备,与此同时,清朝又和洋人发展贸易,买他们的枪和炮,还买他们的军舰,以此来稳住洋人,让他们不要和太平天国勾结,因为在太平天国作乱期间,太平天国为了获得洋人的支持,也曾答应洋人一些条件!可随着慈禧一系列措施,最终洋人也看出了趋势,最终没有和太平天国合作,反而和慈禧合作!在双方战争中,洋人还私下帮助清政府,不得不说,慈禧的手段高明,不但对付了太平天国,还把洋人也拉来帮助自己!在解决了太平天国,捻军等叛军后,慈禧又想出了一个计策,就是想法设法稳重自己的国民不要让他们作乱,比如免税,兴农等!与此同时,慈禧还对淮军,湘军开始了裁军,深怕他们尾大不掉,伺机作乱!所以,在整个“同治中兴”期间,尤其在慈禧的带领下,清朝出现了难道的上升期,虽然很短暂,但也为慈禧能执政47年打下基础,因此,这个阶段的慈禧,是她展示自己过人之处最好的时候!第三阶段,平衡各方势力,粉碎一切危害自己统治的势力,并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慈禧中期因为要对付太平天国,因此重用了很多汉臣!但也遭到了许多满清大臣的不满,尤其让宗室里的王公贵族不满!慈禧知道,满臣不满,还好说,可王公贵族不满,她就要做出一定的让步了,毕竟这大清还是属于爱新觉罗的,自己要想继续统治下去还得靠他们,因此在剿灭太平天国结束以后,慈禧就对那些曾经权倾朝野的汉臣开始了大清洗,比如李鸿章远离朝廷中枢,任直隶总督,张之洞任湖广总督,而朝廷中枢则由满清宗室把持!在一系列的改革下,宗室和慈禧之间的关系总算有了缓和,而汉臣这边,慈禧为了安抚汉臣,也给了他们一些自主权,比如在兴办洋务方面,给了很大的权限,还有在品级上,慈禧也修改了以往对地方官的限制,比如湖广总督,直隶总督都是正二品或从一品,而给李鸿章和张之洞却是正一品!所以,在满汉之争中,慈禧都不想得罪,为此,才会想出这么一个办法,可见慈禧的平衡之术有多高明!慈禧一生玩的平衡术很多,也是她引以为傲的一点!比如“戊戌变法”!1898年,随着甲午战争失败,学习西方,改革的浪潮就越来越高!为此,光绪急需一些思想进步的人来管理国家!起初慈禧对光绪的做法并没有干涉,但随着满族大臣,守旧大臣思想腐化,不想失去对中枢的主导权,开始整日的向慈禧跪奏,希望朝廷能停止这一系列改革!慈禧此时也很为难,因为她答应了光绪不干涉他,所以,对于满族大臣守旧大臣的意见,慈禧一直都置若罔闻,甚至压根都不见他们!本想着,改革有朝一日会实现,可没想到慈禧还是插手了,她在一些关键节点和光绪产生了分歧!此时,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改革派认为只有慈禧死了,改革才会成功,因此,他们上书让光绪发动政变以此来推翻慈禧的统治!按理说,慈禧已经不管政事好几年了,理应没有什么兵权,可实际上呢,像荣禄,袁世凯等都还是唯慈禧马首是瞻,最终在荣禄,袁世凯的协助下,“戊戌变法”宣告失败,紧接着光绪被囚,谭嗣同被杀!其实,慈禧能够很快的摧毁戊戌变法,从新掌握政权,与她的平衡术,防人之术离不开!比如平衡之术,虽然慈禧没有见那些守旧派,也没有干预维新派,但她暗地里还是站在守旧派这边,时不时也会给守旧派传话让他们等一等,目的无非是给光绪一点面子,好得是皇帝!但最终,光绪的一举一动还是在慈禧眼里,当他们的政策侵犯了慈禧的利益的时候,慈禧不用守旧派说她就站出来了!提醒他们!当维新派的政策符合慈禧的时候,守旧派即便站出来,慈禧也会压下去,所以,一切都在慈禧的掌控中,就像一根木头一样,慈禧不会让它只偏向于一边!还比如防人术,就我上面说的,虽然慈禧久居深宫,但主要事务还是慈禧说了算,她暗中还在把持着朝政,即便说让光绪亲政,自己不闻不问,但这些也只是装装样子,最终,只要不符合自己的想法,还是会想方设法否定,所以,大清实际的掌权者还是慈禧!既然掌权者是慈禧,自然兵权也得掌握,否则一旦有事,那慈禧不得失去控制了,就像戊戌变法一样,之所以这么快失败,就因为慈禧牢牢掌握着军权,而光绪则没有!而慈禧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在防别有用心的人,危害自己统治的人!所以,自“戊戌变法”以后,慈禧的统治就更加稳固了,最终让她专权了47年!喜欢的朋友记得评论转发加
一般,说起她来,总是争议纷扰,不绝于耳。
那么,她究竟有哪些过人之处?
值得太多人对她念念不忘,评头论足?
很显然,慈禧掌权近半个世纪,就是她的最大凭仗了。
期间,她的为政举措,自然被摆上了台面,供人们不断检视,连带着本人,亦成了被审视的对象,从而衍生出了太多与之相关的问题。
当然了,这都是后话,若放在当时,那可是完全不敢说的。
要知道,太后垂帘听政,震慑了多少的不稳定因素。
且不说,“辛酉政变”的果断安排,就说太平军,也是在她手底下被镇压的。
随后,过继光绪,开创“同光中兴”局面,让多少人明白,天下还是大清的,而大清又是太后说了算的。
因此,太后的过人之处,众所周知,好似上天保佑一般。
另外,随着太后登上人生巅峰,她的奇闻异事也被传扬了出来,大家都觉得这个太后,命中注定不一般。
刚入宫的时候,竞争压力很大,一不小心就会沦为冷宫的预备役。
可是,事实却是慈禧,终究还是慈禧,深宫正是她的舞台。
于是,步步为营,深得主子宠爱,渐渐入了佳境,以至不可自拔,深陷其中。
彼时,她的过人之处,显露无疑,不断成就了她,进而活成了后来的她。
总之,慈禧“垂帘听政”那么长时间,

参考:
慈禧这个女人估计是近代历史上被大家口诛笔伐次数最多的历史人物之一了。
她在历史上可以用“臭名昭著”四个字来形容了。
她为了
可是抛开她的所作所为不谈的话,慈禧的
慈禧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说到底只是一个女流之辈。
可是一介女流慈禧能够掌控清朝政局达47年之久,期间还经历了无数惊涛骇浪依然屹立不倒。
由此可见慈禧不是一般的人、不是一个简单的女人。
我们一起来分析两个问题:一是,慈禧一辈子经历了哪些惊涛骇浪呢?
慈禧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能够在这些惊涛骇浪中屹立不倒,而且统治清朝达半个世纪之久呢?
慈禧剧照慈禧这一辈子的经历,说句浮夸点的话:几乎比历史上任何一个皇帝经历的都要复杂、都要严峻、都要不一样1835年慈禧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官员家庭,父亲叫做:叶赫那拉.惠征,官位最高做到了四品的道台。
1853年,也就是慈禧进宫当上了兰贵人的时候,其父亲由于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擅离职守被革职,后来郁郁而终了。
慈禧和咸丰剧照通过慈禧的背景分析的话,我们发现慈禧完全是靠“白手起家、母凭子贵”上的台。
慈禧自从和咸丰帝生下后来的同治皇帝以后,就开始在政治上进入了快车道了。
1861年,咸丰帝驾崩,慈禧发动了著名的《辛酉事变》一举捕杀了“托孤八大臣”之后,成为了大清事实上的领导者。
这一领导就领导了47年之久,一直到1908年慈禧病逝,大权始终没有旁落。
洋务运动、甲午海战、太平天国运动、庚子事件……我们一起来看看慈禧在统治大清这47年里遇见了哪些重大事件呢?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慈禧这一辈子经历的事情加起来,估计比古代任何一个皇帝都多。
1860年年仅25岁的慈禧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她和丈夫咸丰不得已出逃承德避暑山庄。
往后的慈禧发动过《辛酉事件》夺得了统治权;
主持了洋务运动,企
大家仔细地想一想,慈禧作为一个女人她所经历的事情,是不是比历史上任何一个男人皇帝都多。
慈禧面对的事情极其复杂多变,例如:内部的权力斗争、如何在改革和守旧中平衡、如何与外国列强打交道、如何面对农民起义等等。
总之一句话,晚清当时面临的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慈禧恰恰就是这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漩涡中的核心人物。
我们一起来看看:慈禧能够统治晚清达47年之久,到底有哪些过人之处呢?
从1861年的《辛酉事变》慈禧走上大清朝的前台开始,往后47年的激荡岁月里,不管风云如何变化,慈禧始终是晚清历史上当仁不让的“女主角”。
我们一起来看看:慈禧到底有哪些过人之处呢?
一、慈禧有着比男人更加当机立断的魄力慈禧虽然是一个女流之辈,可是其魄力却是让很多男人都汗颜的事情。
我觉得慈禧之所以能够屹立47年不倒,果断和当机立断的魄力很重要。
慈禧剧照例如:《辛酉事变》中的慈禧一开始是非常孤立的,咸丰帝撒手人寰的时候,慈禧一点优势都没有。
上面慈安太后比她地位高,而且据说还有咸丰的秘旨在手;
下面有“顾命的八大臣”虎视眈眈在左右。
这时候的慈禧如果稍一犹豫的话,可能孤儿寡母立即就会被人给干掉了。
慈禧没有犹豫、没有彷徨,而是立即联系在京城的六爷(恭亲王奕忻)迅速的发动事变解决了一切问题。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戊戌变法的时候,慈禧在得到维新派要抓捕她的时候,慈禧也是当机立断干掉了维新派。
我认为,慈禧能够统治大清几十年,做事不犹豫、当机立断是个重要的过人之处。
慈禧和李鸿章二、慈禧非常会用人,而且是不拘一格降人才慈禧之前的历代大清皇帝们都有一个特点:重用满族大臣、防备汉族大臣,一些关键的岗位上从来都是满族人把持着。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清朝皇帝们根本就不相信汉族的大臣。
慈禧当时面对的局面是异常严峻的,内有太平天国起义已经占据了最富庶的江南地区、满八旗军队又完全的不堪一击、外面还有西方列强的虎视眈眈等等。
眼看着大清江山就要毁在慈禧手里了,这时的慈禧开始了“不拘一格降人才”之路。
这样的例子那就太好举了,例如:文武全才,被称为古今第一完人并平息太平天国运动的曾国藩、具有改革意识和谈判专家李鸿章、洋务运动中著名人物张之洞、收复新疆的左宗棠……这些人个个都是人中龙凤、个个都是当时的大才,但是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汉族人。
大家试想一下,如果不是慈禧慧眼识英雄、如果不是慈禧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话,没有这些人的帮助,恐怕大清的江山早就一命呜呼了。
三、慈禧的谋略手段、平衡之术、提前布局的能力堪称超级一流我们一个一个来介绍慈禧的三大超强
首先,慈禧的谋略手段非常的高超。
慈禧刚进宫的时候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兰贵人,咸丰又是好色之人,所以慈禧如果按部就班地过下去一定是毫无前途可言。
慈禧通过买通咸丰帝身边的亲信得知:咸丰皇帝喜欢兰花和喝茶。
慈禧便通过这两个皇上的喜好,使用了各种方法引起咸丰的注意,仅仅用了1年多时间,就从一位深宫里的贵人成为了皇帝的宠妃,这速度不禁叫人惊讶!慈禧还通过各种谋略手段取得了慈安太后的极度信任,最终让自己大权在握。
其次,慈禧的平衡之术玩的是炉火纯青慈禧深知在大清朝中没有人会真正的臣服与她,她必须要能充分利用官员之间的矛盾和利益点,相互制衡彼此,才能在这男人统治的时代,让一个女人统领江山。
自满族入关建立大清朝之后,汉人就处处被满清贵族压制着,所以在她主政期间,全面提拔年轻有为的汉族官员,给与其一定的权利和职务,与慈禧同路一起制约着参政的满族官员。
除了拉拢这些新势力外,慈禧对其的发展和控制也是做得很到位,一面提拔一面制约,各个势力范围都在其掌控之中。
最后,慈禧的提前布局能力也是绝对杠杠的。
慈禧很多次都是提前布局、提前安排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例如:甲午海战失败以后,慈禧为了推卸责任决定归隐颐和园养老了。
当时的光绪帝开始启用康有为们进行变法。
慈禧表面上是不问世事的状态,可是暗地里早就布局完毕。
当时的荣禄就是慈禧提前布下的一颗关键棋子,最后就是荣禄帮助慈禧摆平了维新派的势力。
四、慈禧具备翻脸不认人的素养很多人说翻脸不认人是一个贬义词、是一个不好的做法,可是我想对大家说:“历史上凡是干大事的人一般都是翻脸不认人的”。
例如:朱元璋杀了那么多功臣,难道不是翻脸不认人吗?
刘邦当年也是一样一样的。
慈禧翻脸不认人最集中的一个表现就是在义和团运动中了。
当年慈禧利用义和团来保住大位,对十一国宣战的时候,慈禧和义和团那是一伙的。
可是后来眼看打不过外国列强的时候,慈禧在逃跑的半路上就下达了剿灭义和团的指令。
还有就是慈禧一开始是主战派,然后把主和派给杀了;
后来慈禧是主和派的时候,又把主战派给杀了。
总之一句话,慈禧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大位是可以立刻、马上翻脸不认人的。
五、慈禧还有很强大的“

慈禧的身边就有这样一群人,例如: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以后手握重兵,可是只要慈禧让其交出兵权,曾国藩毫不犹豫的交了;
庚子事件的时候,李鸿章原本就是极力反对和十一国宣战的。
可是慈禧只要一道旨意,即使万般不情愿的情况下,李鸿章依然拖着病躯为慈禧去和列强们谈判,哪怕最后“血溅在谈判桌上”也在所不惜。
为什么这么多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愿意死心塌地地跟着慈禧混呢?
我觉得慈禧还是有点“
总之,慈禧的过人之处还有很多很多。
如果用一个最直接的现象来表示的话,那就是:慈禧在世的时候,大清朝不管遇到了什么大风大浪,最终都没有灭亡。
可是慈禧去世才短短的几年时间,大清朝也就一命呜呼了。
最后我想说,没有人会为慈禧洗白,慈禧干的这些破事也是洗不白的。
可是如果我们单单只看慈禧的
慈禧治国确实是不行,可是搞斗争、搞权谋、搞手段、那真是可遇不可求的绝顶的天才。

参考:
专注历史的中国小贱,与你分享。
善于笼络人心,为己所用。
安德海,是咸丰身边的心腹太监,常年累月跟随在圣驾左右。
慈禧才进宫没多久,就多次有心拉拢安德海,虽然安德海是皇帝的心腹,但是身份上毕竟是个太监,说白了就是皇家的奴仆。
年轻的慈禧对安德海不卑不亢、恭敬有加,逐渐就收服了安德海的心。
从安德海那里,慈禧得知咸丰特别喜欢兰花,因此就刻意在自己的居所,种植了很多兰花;
又通过安德海在中间搭桥牵线,咸丰帝闻着兰花味,来到了慈禧的居所。
从此以后,慈禧深得咸丰的宠幸,没过多久就赐封为“兰贵人”。
善于示弱和伪装自己临死前的咸丰,也曾考虑过效仿汉武帝——“立子杀母”,就是为了防止年幼的皇帝被架空,政权旁落到母家。
慈禧心里很清楚自己的境遇,在咸丰帝和皇后慈安面前,一副很佛系,与世无争的模样;
并且温文尔雅、知书达礼,毫无争斗之心。
这幅示弱的模样,骗过了咸丰和皇后的眼,安然度过最危险的时刻。
霹雳手段,该出手时一击必中咸丰驾崩后,留下八个顾命大臣辅政,这一手安排,咸丰认为完全可以防止大清政权旁落他人之手。
他低估了慈禧,这个未来掌控大清命运近半个世纪的强人。
八个顾命大臣欲架空皇室的权利,这对权力欲极强的慈禧来说,是无法忍受的底线。
她暗中联合郁郁不得志的恭亲王奕訢,利用咸丰帝棺椁回京的机会,果断出手,一击必中,设计逮捕了八大臣,判处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自裁、肃顺斩立决。

参考:
慈禧从1861年辛酉政变上台,到1908年去世,前后在位长达47年,差不多半个世纪。
(慈禧)中国古代的皇帝中,能够统治这么长时间的,也是绝无仅有的。
而且就算皇帝能统治这么长时间,也只不过是因为皇帝活的时间稍长一点而已,并不是皇帝有什么特别的统治诀窍。
而且这些活得长一点的皇帝,在政治上其实都遇到了很大的麻烦。
比如梁武帝虽然当了48年皇帝,但是他最后被叛臣侯景囚禁,而且是被饿死的。
乾隆当皇帝到60年的时候,他还没有死,没办法,他不得不把皇位传给嘉庆,自己当太上皇。
因为他明白,若不及时传位,就会出乱子。
而康熙当了61年皇帝,结果他的儿子们早就闹翻了天,把他搞得心力憔悴。
但慈禧不一样。
慈禧在掌权的47年中,权力基本上没有遇到过挑战。
虽然光绪在进行戊戌变法的时候,试
但实际上他并没有给慈禧带来任何威胁,慈禧不用动军队,轻轻松松就把光绪搞定了。
在古代,和慈禧一样拥有很大权力的另外两个女人武则天和吕后,都没有慈禧那样有权势。
武则天曾在朝中唯我独尊,而且僭越当皇帝。
但是当她身体衰朽的时候,大臣们立刻拥戴武则天的儿子李显,囚禁了她。
吕后曾经在朝廷中掀起腥风血雨,刘邦的儿子们,以及朝中的大臣们,没有一个敢对她说一个“不”字。
但是,最终的结果是,吕后一死,她尸骨未寒,刘邦的儿孙们就与朝中大臣们联合起来,对吕后的娘家人进行了洗劫。
但是,慈禧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阻碍和挑战。
给人的感觉,她的权力十分稳固,死后也没有人对她进行秋后算账。
总之,慈禧统治中国半个世纪,虽然把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清朝在她去世三年后就覆灭了,但是,慈禧的权位倒是一直固若金汤。
(光绪画像)那么,慈禧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
很多人可能会给慈禧找到很多理由,不过,我这里只想说一点,而这一点,也是慈禧最关键的一点。
这一点是什么呢?
我认为,就是慈禧始终能够找到缓冲矛盾的办法。
在古代王朝社会的政治斗争中,很多人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很重要一个原因,是因为这些人深陷矛盾的漩涡之中不能自拔。
矛盾太尖锐,这些人无法消解,因此最后就是玉石俱焚。
但是,慈禧在整个掌权的半个世纪里,在遇到的每次政治危机中,总能找到缓和矛盾的办法。
比如,慈禧在位的时候,与外国列强打过不少仗。
包括英法联军入侵、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等等。
这些战争,虽然每次都足以摧毁中华民族。
但是,慈禧每次都及时向外国列强求和,割地赔款。
通过这种方式,缓解外国列强全面侵略中国的步伐。
只要外国列强不全面入侵,那么,慈禧就能保住她自己的权位。
在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一开始慈禧与八国联军针锋相对,支持义和团和他们作战。
不过等八国联军往北京城打的时候,她立马转变态度,不但过河拆桥反过去镇压义和团,而且立刻命令李鸿章和列强签订割地赔款的条约。
这样一来,慈禧就把矛盾转嫁给了义和团,把八国联军与清朝的矛盾,变成了八国联军与义和团的矛盾。
这样,慈禧便不会被赶下台了。
(李鸿章)再比如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等等。
本来这些起义军是针对清朝朝廷的,不过,慈禧却不由朝廷出面镇压起义军,而是让汉人地主武装自行组建队伍与起义军对抗。
这样一来,就把矛盾转移成汉人地主武装与农民起义军之间的矛盾。
又比如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中,本来是慈禧和光绪的权力争夺,慈禧也很快挑动旧贵族和旧大臣。
也就是说,慈禧一下就把戊戌变法,变成了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六君子等新贵与荣禄、奕劻等旧臣之间的矛盾。
总之,慈禧每次都能找到办法来缓冲,或者把矛盾转移出去,从而让自己的身上并没有堆积起尖锐的矛盾。
以至于在国内,反对她的人并不多,想要把她推翻的人也并不多,最终并没有形成大的政变。
当然了,慈禧这种“打太极”的办法,虽然把她自己保护起来了,却损害了国家和百姓的利益。
而最终国家和百姓,也被她推入了即将亡国灭种的深渊。
(参考资料:《清史稿》)
参考:

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从 1861 年至 1908 年,慈禧太后统治了中国将近半个世纪, 权倾一时。
她争强好胜,行事果断,也不乏天生智慧,但她没有 受过多少教育,见识有限,对近代世界的本质一无所知。
从根本上讲,她是个狭隘、自私的女人,视
她必须对未能振兴王朝、创新国家负很 大责任。
人们自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妇道人家怎么能违反 朝纲祖规,掌握这样至高无上的权力,而且在权力颠峰稳居这么长的时间。
答案可能部分地在于她炉火纯青的权术伎俩。
一、惩戒恭亲王 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出于权宜之计,在辛酉政变及其后时期内彼此合作。
慈禧太后利用恭亲 王在前台与列强打交道和赢取国内的支持,同时她本人也可以趁机争取时间了解政务。
恭亲王当然也需要她来保住强大、显赫的地位。
他是个野心勃勃的人,实际上他希
但是慈禧太后太精明, 不让他成为唯一的摄政者。
她十分精明地赐予他尊荣高位,但却十分戒备地把国家的最高权力抓在自己手里。
恭亲王的美梦破灭了,也就自然而然地在其志得意满的背后心怀一些不满。
恭亲王是道光皇帝(1820 年-1850 年)的第六子,故咸丰皇帝(1851 年-1861 年)的弟弟,为人精明机敏,但文化素质不足。
1861 年政变之后,他遽升为政府首脑,得到两位皇太后的信任和外国外交使节的支持。
他的权力和地位 尽管不如王朝初年多尔衮那般居高临下和显赫,但在朝廷内也是罕有其匹。
作为议政王、首席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内务府总管大臣,他是京城最炙手可热的人物。
每天有几百名官员和拜访者在官邸外排队等候他的决定和恩宠,不少人要通过贿赂才能 接近他。
他对其成功洋洋自得,沉湎于权力的享受中,傲慢有余而谨慎不足,就连慈禧太后在会见中都觉得他盛气凌人。
朋友劝告他要谨慎、自控和节制,但他毫不在意。
迫在眉睫的灾难笼罩着他。
1865 年,一位翰林编修上疏弹劾他,其时慈禧太后觉得完全有能力管理国家政务,于是决定惩罚他。
她把大学士周祖培和吏部、户部、刑部的高官召集到皇宫中,要给恭亲王订定收受贿赂、任人唯亲、窃取权力、组党结派和专横跋扈等罪名。
然而,这些官员不敢卷入在他们看来主要是皇叔嫂之间的家庭纠纷之中,便请求两位皇太后自行决断。
慈禧对他们的胆怯行为恼怒 异常,亲自起草了一道懿旨,解除了 恭亲王的所有职位。
由于突然失去强力领导,政府的正常运作受到严重损害。
惇亲王和醇亲王以及其它高官代恭亲王向两位皇太后求情,强调在公众面前保持『家和』的重要性。
慈禧认识到惩 罚的目标已经达到了,并且她还需要恭亲王与外国人打交道,于 是恢复了他总理衙门大臣的职务。
这样,慈禧向恭亲王显示了宽 容胸怀,保存了那些求情人的『面子』,也展示了绝对的权力。
当恭亲王忏悔地来到宫廷感谢她恢复其部分职位之恩典时,她又故做宽大姿态,重新任命他为军机大臣。
然而,『议政王』的头 衔还是没有授予给他。
受到这个教训之后,这位垂头丧气的王爷 对政务失去了热情,在行动上变得缩手缩脚了。
1869 年,恭亲王遭受了第二次打击。
这件事关系到自 1861 年政变前起就一直是慈禧的亲信太监安德海。
安德海曾在第一次惩戒恭亲王后插手不授予其议政王的决定,这是众所周知的。
更令恭亲王恼火的是,越来越多见风使舵的官僚摩肩接踵地来到安家谄媚讨好。
1869 年,复仇的机会来临了。
这位太监离开北京为 慈禧办理采购任务,这是与朝廷的规矩相悖的。
朝廷规定, 太监不能离开京城,否则就要杀头。
在途经山东时,被巡抚丁宝桢逮捕,丁向朝廷征求指示。
另一位皇太后慈安在与恭亲王掌管的军机处协商后,命令立即将其处死。
慈禧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慈禧谴责恭亲王背后操纵此事,这使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
受此挫折,恭亲王就过起深居简出的生活来了。
当他的得力助手文祥于 1876 年去世时,政府也就失去了重要的领导。
慈安太后在 1881 年去世,据说她是被慈禧毒死的。
恭亲王失去了一位支持者,他在政府中的位置更加岌岌可危。
1884 年中法战争期间,保守派官僚谴责他优柔寡断,另外的四位军机大臣被慈禧不问青红皂白地撤职。
经过这第三次打击,恭亲王对政务完全失去了兴趣,逐渐淡出政坛。
礼亲王成为名义上的领班军机 大臣,而慈禧太后的妹夫醇亲王则在 1885 年成为海军衙门的大臣。
两人均庸碌无能,自此以后,由于缺乏有力的领导和有效的指导,政府每况愈下了。
二、控制王位继承 1872 年同治皇帝成年,他挑慈安太后推荐 的一位年轻女子做皇后,而没有挑母亲慈禧替他选择的那位。
慈禧用尽各种手段,阻挠皇帝去见皇后,相反鼓励他经常到她选中 那位妃嫔处去。
皇帝对其干涉很恼火,他报之以对皇后和妃嫔一概抵制,而且经常到宫外风月场去寻找慰藉。
1873 年 2 月,他开始亲政,由于讨厌母后干政,他突发奇想要重建圆明园,原来 的已经于 1860 年被额尔金勋爵烧毁,作为慈禧归政之后的居住地。
但是,1874 年 9 月,由于涉及一位投机的广州商人和一位 法国木材商的丑闻事件,建设工程被迫停止。
不久之后,年轻的皇帝就疾病缠身,于 1875 年 1 月 12 日驾崩,时年 19 岁。
在患病期间,慈禧太后非但没有帮助他康复,反而极尽其能地促其速 亡。
同治皇帝无嗣而亡,尽管此时皇后已怀孕。
王位继承问题变得十分微妙,充满密谋。
慈禧立即看到了重新摄政的机会,早在同治帝驾崩之前,她就开始谋划了。
他鼓动廷臣请求两位皇太后重新垂帘听政。
她认识到,挑选一位成年亲王继承王位就排除了摄政的必要性;
而如果选择一位大行皇帝下一代的年幼亲王,就会使她成为『太皇太后』,即与权力的合法来源皇帝隔 两代。
这两种方案都应该避免。
为了保持她的摄政地位,新君必须是大行皇帝同一辈中的年幼者, 这样她与皇帝也就只隔一代 了。
基于这些考虑,她抛弃了大行皇帝的临终选择, 对恭亲王关于王位继承应拖延到皇后生下小孩的建议也置之不理。
1875 年1 月 12 日,在 27 位亲王参加的会议上,慈禧主动宣布了她的选 择:外甥载湉。
此人是她妹妹和醇亲王(奕让)的儿子,年仅 4 岁, 和大行皇帝同辈。
皇位在同一代人之间传承,违背王朝的继承法, 然而没有人敢挑战她。
只有一位莽撞的汉族吏部主事吴可读白缢 以示抗议一这种行动被称为『尸谏』。
讽刺的是,新皇帝的年号命名为『光绪』,即『光荣延续』 之意。
1875 年 1 月 15 日,两位皇太后『恩准』各位亲王和高官 的『谏请』,同意皇帝未成年时仍共同摄政。
同时还发布了一道 懿旨,大意是皇太后将在皇帝成年时归还政权,而新皇帝以后生 的儿子也应过继为大行皇帝的儿子。
通过这种伎俩,慈禧保证自 己再度摄政,又一次垂帘听政,执掌权柄。
但是,她控制不了的 一件事情是:孩童皇帝会长大。
1886 年,光绪皇帝 16 岁,宣布了要于下一年亲政的意
他的父亲醇亲王非常了解慈禧,知道她不愿放弃权力,于是他机智的建议推迟权力过渡。
1887 年 2 月 7 日,皇帝到达了他久已期待的成年,但是亲政时间又被推迟了两年,在这两年内,他要接受皇太后的训政。
1889 年 3 月 4 日,皇太后最终宣布『退居』颐 和园,但是没有人怀疑她仍控制着国家的最高权力。
她强迫皇帝按照她的选择与他表妹成婚,以保证她自己能监督并且直接参与政务。
她通过亲信太监李莲英牢牢控制着宫廷及通过军机大臣孙毓汶牢牢控制着政府,皇帝只是个摆设而已。
为了使朝廷不受她的操纵,光绪帝和醇亲王重启再建颐和园 的工程,希望她在此颐养天年,放弃对国事的把持。
兴建资金大约三千万两,来自海军衙门的预算,这是由醇亲王点头同意的。
因为造船资金被挪用, 1888 年之后就没有再购买新船。
因此, 1894-1895 年的中日战争中,中国海军惨败也就不令人惊奇了。
有人可能会间,一个女人怎么能掌控如此大的权力,官员又 为什么不拒绝她的颐指气使。
她的得逞可以归结为三个策略:首 先,尽管她本人违背朝规祖制,但她强迫所有其它的满洲人严格 遵守。
她以帝室宗法严厉约束帝室成员,毫不留情地将违反者送 到宗人府惩罚。
她对他们待之以残酷,施之以恐怖,使他们对其 唯唯诺诺,俯首帖耳。
第二,对汉族官员,她强调儒家君君臣臣 和以孝为本的重要性。
她的意思很清楚:假如两个儿皇帝对我言 听计从,敬我毫厘不爽,那么你们官员更应尊敬我!第三,她充分认识到满洲人的腐化和堕落,便依赖汉族的得力干将,如曾国 藩、左宗棠和李鸿章,尽管她也担心他们势力提升、与洋人为伍, 及控制新式陆海军与近代企业。
为了保护她自己的地位,她以高 官厚禄迁就他们,但暗中又纵容保守派攻击他们,以作牵制。
慈 禧太后用这些方法,成功地控制了中国达半个世纪之久。
然而, 她
在她的专横 统治下,清王朝未能振兴,中国越来越深地陷入外国帝国主义的 绝境。
她 1908 年去世,刚过了三年,清王朝就被推翻了。
(正文完)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

参考:
提到慈禧,很多人就会咬牙切齿,觉得她是历史一大罪人。
慈禧的功过我们暂且不论,但一个女子,竟然能在中国几千年男权社会达到顶峰的清朝,执掌最高权力几十年,其过人之处真的值得说道一下。
论出身,慈禧并不算多尊贵。
她家族所属的满洲镶蓝旗叶赫那拉氏,是八旗中最底层的一旗。
其父惠征,长期在各部担任八品笔帖式、六品主事等小官,后外放四品道台,总算“出人头地”,但放在王公贵族满街走的京城,这还是不足一提。
所以,这种家世不能给慈禧提供什么帮助。
尤其是在慈禧入宫被封兰贵人的第二年,惠征就因为害怕太平军来袭擅离职守而被撤职,不久病逝。
可是,作为罪臣之女的慈禧似乎没有受到多大影响,又过了一年居然晋升懿嫔,成为一宫主位,并在两年后生下皇长子载淳,再次晋升懿妃,又一年,晋升懿贵妃,迅速完成三级跳。
于是,我们可以推断出慈禧的两个过人之处——得宠、能生!这两点看似与掌权无关,却是掌权的敲门砖。
慈禧作为一个后宫女子,要通过选秀入宫,必须美貌端庄,而要在佳丽如云的后宫获得皇帝的恩宠,则更需她
这还不算,咸丰皇帝子嗣单薄,只有两个皇子,次子才出生两个时辰便夭折。
所以慈禧所生的载淳,就成为咸丰了实际上的独子,顺理成章继位为同治帝,慈禧也能以太后身份掌权,这是一切的基础。
当然,如果仅仅是个得宠的妃子,在丈夫死后恐怕被大臣们玩弄于股掌之上,不过上天给了慈禧一个机会。
咸丰身体不好,加上内忧外患,很快卧在病榻,无力处理政务。
慈禧可能是受到父亲从小的教育,有一定文化知识,又写得一手好字。
于是,咸丰好死不死地学起唐高宗李治,让慈禧代他批阅奏章,那慈禧也就难免变成又一个武则天了。
这就是慈禧的第三个过人之处——有处理政务的能力。
这是咸丰给她培养出来的,当然也证明慈禧本人有这方面的天赋,一学就会。
基础能力具备了,终于到了临场发挥的时候,是骡子是马要拉出来溜溜了。
1861年,咸丰驾崩,临终传位载淳,以肃顺、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等八大臣共同辅政。
八大臣的实际核心肃顺,不将两宫太后放在眼里,专权行事。
慈禧不甘心任人鱼肉,于是怂恿慈安与八大臣抗争,又敏锐察觉到受到排挤的恭亲王奕訢、军机大臣文祥、蒙古名将僧格林沁等重臣的不满,加以利用、笼络,最终乘咸丰梓宫回京的机会发动辛酉政变,将肃顺斩首,载垣、端华赐自尽,其余五大臣革职发配。
从此,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实际上都由慈禧做主,开启了她的掌权时代。
这就又体现出慈禧的两个过人之处——洞察人心、大胆果断。
光靠自己肯定敌不过八大臣,所以就要找到盟友,奕訢等人的不得志被慈禧敏锐捕捉,而在关键时刻又能果断行动,不畏首畏尾。
这才是能做大事的人。
八大臣被扳倒了,但奕訢成了议政王大臣。
如果慈禧从此对朝政不管不顾,怕是又要重蹈覆辙。
这时候,慈禧展现了高超的玩弄权术的能力,利用一些言官御史对奕訢的小问题进行弹劾,又恩威并施,经常降爵、夺俸,又时而赐还,再加封,让奕訢几经沉浮,被拿捏得服服帖帖。
与此同时,慈禧又对醇亲王奕譞、礼亲王世铎、庆亲王奕劻等等王公加恩,让他们先后担任首席军机大臣等要职,让他们对自己感恩戴德。
这就是慈禧第六个过人之处——懂权术。
让王公重臣们只能依靠自己。
除了最顶层的王公贵族,中坚力量也必须笼络。
于是,在几十年的掌权过程中,慈禧大力扶持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汉族大臣担任各地督抚,发展洋务。
同时提拔荣禄等亲信担任直隶总督等关键要职。
各个关键岗位的人都是自己信得过的,还怕你们翻了天吗?
这就是为什么光绪皇帝想发动政变囚禁慈禧时,袁世凯会倒戈、荣禄会报信,慈禧可以及时赶回来收拾局面,这都是她多年经营布置的结果。
这是第六个过人之处——会用人。
不得不说,这些大臣成了后来晚清的中流砥柱,也算是给清朝续命多年。
由于晚清处于一个风雨飘摇的时期,列强虎视眈眈,政权随时有被颠覆的危险。
慈禧也能察觉到这一点,所以才有了后来扶植义和团来对抗列强。
从理智上来说,这是愚民;
但从实际利益来讲,确实达到了“民心可用”的效果。
至少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前,慈禧的
这是第七个过人之处——利用民意。
最后,义和团搞事情搞大了,八国联军兵临北京城下。
慈禧知道闯祸了,马上转变态度,“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时候她就不讲尊严了。
虽然这是她无耻的地方,但不得不承认,很奏效。
这是最后一个过人之处——能屈能伸。
就是凭借这种态度,终于平息了列强的怒火,让自己继续掌权,未被清算。
试想一下,如果慈禧没有遇到几千年不遇的大变局,以她的过人之处,成为一代英明女主,似乎也未可知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