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舍得牺牲数百万军队的代价强攻莫斯科和斯大林为什么却不舍得强行登陆英国
因为陆军是德国的强项,欧洲大陆几乎无人可敌。
可强渡英吉利海峡非得有制空权和强大的海军输送能力,德国的海军相对于英国来说是弱项,不列颠空战又未能取得制空权,再强大的陆军也填不满英吉利海峡。
参考: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德国靠什么登陆英国?
安装德国的最初设想,那将是从拉姆斯格特延伸到怀特岛以西的广阔战线上进行的一次击袭性军事行动。
以挪威、荷兰、比利时和法国为基地的大机群——总共三千架飞机——将摧毁防御工事,在空战中击落皇家空军,并用火力压制住皇家海军。
德国的护航运输队将从两边布雷区的航道中开过去。
希特勒打算派二十五个至四十个师在尽可能宽阔的战线上登陆,这样,入侵部队就能有一个辽阔的战场。
陆军要求海军第一批运送十万人连同重型装备及防空武器,在随后的三天内,接着运送十六万人。
结果第一步,德国空军夺取制空权的战斗就被英国人打得焦头烂额。
英国部署了1200门重型高射炮,还有雷达网络,以及一支善战的空中力量。
此外,他们还破译了德国昼夜轰炸机的控制系统,并找到了扰乱它的办法。
在十八天内,德国空军出动七千五百架次,在8月31日一天内,就出动了七百九十架次。
英国的防空兵器火力强大,在敌机飞抵目标前就击溃其一部分。
喷火式战斗机则收拾余下的敌机,击落将近五百架。
从10月起,英国沿岸都设立了雷达站,更重要的是,由于电子学的应用,这些雷达站都能精确地把音响标
此外,到了1940年12月,英国已有高射炮两千一百门,超过了空袭前的数目。
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德国的国力都投入到了装甲部队和空军建设,导致,德国海军没有能力,掩护登陆船队登陆英国。
英国海军可以轻松把德国所有登陆船队都送进大海游泳。
在1940年4月,登陆挪威的战役当中,德国出动了沙恩霍斯特号等2艘战列舰,还有重巡洋舰和10艘驱逐舰,这基本上就是德国海军水面舰队的几乎家底了。
结果英国一个小小的分舰队,就打爆了德国海军主力,追着德国海军满北海的逃窜。
德军不光2艘战列舰被打伤,还几乎损失掉所有驱逐舰,从此一直到战败,德国海军再也不敢出动主力参战。
这种水平,德国海军还敢掩护数十万人去登陆英国,遭遇英国主力舰队海上决战吗?
那纯粹是把德国陆军主力往大海里直接送。
参考:
其实,没有美国人帮忙,英国到1942年就得投降希特勒了。
你说,希特勒有必要派出大军强攻英伦三岛而将后背交给苏联人吗?
我在其他回答中提到过,当初丘吉尔在乞求罗斯福帮忙对付希特勒的时候,是出卖了大英帝国众多利益的。
当时,大英帝国在大西洋的海空基地完全向美国人敞开不说,百慕大群岛、牙买加群岛、巴哈马群岛等很多战略要地几乎白送给美国人,这等于是说交出了英国人把持了几百年的大西洋霸权。
(曾经的百慕大海军基地,二战之后废弃)那么,以鸡贼著称的英国人这么大放血,肯定不是因为闲的,原因是当时英伦三岛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与出让大西洋霸权相比,本土的安危才是最紧要的。
丘吉尔1941年初在发给罗斯福的电报中,就明确指出过,英伦三岛危在旦夕,如果得不到美国帮助,到1942年初,大英帝国将会向希特勒投降。
你看,根本不需要希特勒派军队登陆英国本土,他们就坚持不下去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虽然希特勒在不列颠空战之后,停止了对英国本土的攻击,但在海上双方的大战却愈演愈烈。
希特勒深知英国是一个资源匮乏人口稠密的岛国,他有很多物资,包括粮食、石油、钢铁等战略物资是无法通过岛内的资源自给自足的。
当时,英国为了维持岛内的基本生活,每周要向海外进口100万吨物资,所以海上航线的安全显得至关重要。
(正在大西洋上航行的英国船队)而早在战争初期,邓尼兹就呈报过一份作战计划,他认为英国严重依赖海外进口,依靠潜艇封锁英国将会使这个国家陷入瘫痪。
为此,邓尼兹认为使用潜艇侦查,发现目标后,通知附近潜艇共同攻击,以保证最大限度击沉英国商船,这种战术将会是一种打败英国最有效的手段。
邓尼兹还认为,只要有300艘潜艇,就可以完全封锁英国。
(邓尼兹)所以,结束法国战役后,希特勒就开始命令海军攻击英国补给线。
从1940年7月到1940年10月,仅仅3个月时间里,德军就击沉了148万吨商船,所以到1941年初,英国几乎已经难以支撑下去,丘吉尔只好向罗斯福请求帮助。
并告诉他,在缺少外援的情况下,英国支持不到1942年。
(被击沉的英国货船)当然,美国人不是慈善家,他们帮助英国人的时候,也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于是丘吉尔只好代表英国把大西洋让给美国。
罗斯福也不能收到好处不办事,于是在1941年夏天开始帮助英国人,除了送了一些老旧驱逐舰之外,还帮助英国人运送货物,就这样德国和美国有了交锋,但双方还算克制,直到日本人偷袭珍珠港,美国人和轴心国彻底撕破脸。
大西洋海战也开始白热化,因为美国将主要力量放在大西洋。
经过血战,德军不敌美军,封锁战略失败,大西洋航线彻底贯通,英国得救了。
所以,如果没有美国人的帮助,没有日本人捣乱,德军只需要潜艇战就能让英国人跪下唱征服!
参考:
这个问题我来谈谈!希特勒为什么选择进攻苏联,而没有强行实施登陆英国的“海狮”计划,这真不是舍不舍得牺牲人命的问题,而在于能不能的问题,简而言之,1940年到1941年时的德国并不完全具备横渡英吉利海峡的能力,所以“海狮”计划没有实施的首要前提。
“海狮”计划的登陆作战路线
诚然,1940年时的英国败走欧陆,远征军在敦刻尔克将装备丢得一干二净,本土能够拼凑出的防御部队无论数量上,还是装备上都不是刚刚征服法国的德国陆军的对手,可以毫不怀疑,只要古德里安的坦克开上英格兰南部的海滩,英国十有八九沦陷。
然而,希特勒的百万大军和钢铁雄狮不可能自己游过英吉利海峡吧,得有船啊,需要海军和空军的掩护,然而,1940年时的德国海军那叫一个惨,年初打挪威,丢掉了一半的驱逐舰、2艘轻巡洋舰、1艘重巡洋舰,还有一大票军舰受损,本来就不多的作战力量折损大半,不要说掌握海峡地区的制海权,就算在北海溜达溜达都怕被英国海军包饺子。
所以雷德尔果断把球踢给戈林,让胖子先去拿制空权,以空制海。
集结在威廉港内,准备用于“海狮”行动的驳船,德国海军极度缺少适合登陆的舰船,只能把内河驳船拉来凑数。
这个思路倒是没错,可是德国空军同样没有足够的能力摧毁皇家空军,斯
最后加上戈林的瞎指挥,所以海峡上空的制空权也只能跟德国人说拜拜了。
没有制空权、没制海权,你让乘坐数千艘驳船(没看错,是驳船,德国当时极度缺乏适合登陆的两栖舰艇,只能全欧洲搜罗驳船用于“海狮”行动)的德军部队当活靶子喂鱼啊!就算德军强行登陆成功,后续部队和补给怎么办?
所以,1940年的德军完全无法跨过英吉利海峡直接登陆英国本土。
而且,小胡子元首对英国始终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好感,但对斯大林及布尔什维克却是恨之入骨,反正趟不过那条小水沟,还是从陆地直接干苏俄来得实际。
所以,“海狮”计划无限期推迟了。
德国空军在不列颠空战中曾一度占据优势,但最终归于失败。
最后还可以用四年后的“霸王”行动与“海狮”行动进行对比,盟军为了跨越英吉利海峡登陆法国,经过至少两年半的准备,集结了超过200万部队,调动了5300艘舰船和13700架飞机进行支援,最终才获得成功,而1940年的德军远远达不到如此规模,根本无法实施大规模的两栖跨海登陆作战。
看看诺曼底登陆的规模,希特勒想跨越英吉利海峡首先得拥有相当的海空实力。
原创不易,感谢支持,更多精彩内容敬请
参考:
希特勒又没有未卜先知的本事,他哪里知道攻打苏联会付出380万德军官兵的生命,在他看来:“我们只要在门上踢一脚,整个破房子就会塌下来”,哪怕在1942年初,他还认为苏俄就快完蛋了。
而对于入侵英国,按照军史学家们的说法,德国人心中是只有陆地没有海洋,对于如何进行三军联合的登陆作战更是不知所措,希特勒私下里对龙德施泰特承认:“我在陆地上是英雄,但在水里是懦夫”。
(希特勒和约德尔)纳粹德国的武装力量是有点瘸腿的,对此包括希特勒在内的高层心知肚明。
在二战爆发之初,德国比较强大的是以装甲部队为核心的陆军,戈林的空军也具备相当的优势,而海军实力尤其是水面舰艇力量非常薄弱,其吨位和战力仅是英国皇家海军的七分之一,尤其是入侵法国之前的北欧挪威之战,让德国最高统帅部心有余悸。
在1940年4月德国入侵挪威的“威瑟堡行动”中,参战的德国海军30艘舰船损失惨重,连旗舰“布吕歇尔号”巡洋舰也被击沉,挪威军队在英法远征军的协助下重创德国陆海军,德军伤亡5700余人(超过英法联军的5000人)。
只是由于德军装甲部队横扫西欧,急剧恶化的法国战局才迫使英法联军撤出挪威,德国人能够最后取得胜利,还因为掌握了北欧地区的制空权。
(英国战时首相丘吉尔)所以这次小型两栖作战极大影响了德国陆军总参谋部的判断,即德国空军还算靠谱,而德国海军根本无力保证大规模海上登陆作战的安全。
而若想登陆英国实施《海狮计划》,德国陆军再强大也无济于事,渡过英吉利海峡必须依赖海军,有鉴于挪威战役的教训,从希特勒到陆军高层都有点心里没底。
仅就对手的陆军实力而言是不足为惧的,德军情报部门估算英国还有15到20个有一定战斗力的师,实际上英军在1940年8月虽然有29个师的番号,其中具备“战斗价值”的只有6个师,严重缺乏火炮和坦克,德国人高估了大约8到9个师,如果情报再准确点,希特勒也许真的会孤注一掷。
但若想打垮预判中的十几个师,就至少要一次性登陆十万人
(无敌的德国陆军)如果德国军队能在陆地上抓住英国陆军,那差不多一周时间就可以彻底击溃之,然而面前是白浪滔天的海峡,他们显得无能为力。
不仅是陆军总参谋部,德国海军也被这个巨大的任务吓住了,面对英国强大的海军和仍然活跃的空军,海军总司令雷德尔认为北海天气不稳定、德国海军运输船只不足、会遭遇英军强有力的反击,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筹备。
雷德尔估算,他需要征集1722艘驳船、1161艘汽艇、471艘拖轮和155艘大型运输船,他认为这个数字是不可能的,那意味着整个德国的内河运输将陷于瘫痪,并且宽大的进攻正面会使“德国海军失去全部军舰”,总而言之,现在不成,因此海军方面认为:“从一切情况考虑,最有利的作战时间是1941年5月”。
(希特勒看海)但是以约德尔为代表的陆军则认为,如果再给英国人八到十个月的时间,他们的陆军将恢复到35个师的规模,都摆在有限的入侵区域,德国陆军第一波次的登陆行动无异于自杀行为。
在陆海军不停的争吵中,希特勒脑袋嗡嗡作响,最后习惯性采取了折衷办法:“至于海狮行动是9月进行,还是推迟到1941年5月开始,将在空军对英国南部进行一个星期的密集轰炸后决定,如果空袭的效果很好,敌人的空军、港口和海军等遭受重创,那么入侵将在1940年进行”。
也就是说,陆海军的争论结果将完全取决于戈林空军的战果,由此爆发了著名的“不列颠空战”,最后的结局我们都知道了,希特勒不得不无限期搁置了《海狮计划》,尽管他对占领英国一度是认真的。
另外他认为,只要粉碎了苏俄,那么英国将失去最后的希望从而求和或者投降,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希特勒才把目标转向东方,于1940年12月18日下令筹备对苏作战计划。
(戈林指挥空战)德军总参谋部判断苏军拥有大约200个师,他们将在150多个德国师的打击下迅速崩溃,战争将在五个月内结束。
尽管在战后审判时这些将军们失口否认,而实际上约德尔、哈尔德他们在酝酿和制订对苏联的军事冒险计划时“充满了热情”,这种热情源自于德军在广袤的陆地战场上所拥有的自信。
从根本上说,德国终究是一个大陆国家,对海权的认识和海战的前景都比较模糊,希特勒也不例外。
德国人还有一种想当然的判断,也是个错误的估计,用装甲军团司令克莱斯特的话来说:“我们胜利的希望还在于,入侵必然使俄国发生政治混乱,我们把过高的希望放在这样的信念上,斯大林一旦遭到重大失败,必然被国内人民推翻,这种想法是元首的政治顾问们制造的”。
而事实证明,这样的情况根本没有发生,在严重低估苏联军事和政治能力的情况下,德国盲目地陷进了一个巨大的战争泥潭,并且最终被它所吞噬。
(丘吉尔和斯大林)
参考:
这个问题是很多二战军迷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更大一点的提问方式是希特勒在战略上是否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在没有拿下英国之前,悍然发动了苏德战争。
小小英吉利海峡,真是德国不可逾越的天堑吗?
是的!一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土地被瓜分,经济受制裁,军事工业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尽管希特勒上台后,在一些新式武器上(如飞机、坦克)逐渐突破了条约限制,但在海军装备上却很难,虽然大排水量的战略巡洋舰俾斯麦号己在偷偷建造,但形成大规模海军力量,需要的时间并不是一点点,就是德国在二战初期一帆风顺的情况下,造军舰己无任何制约,但为了战时需要,德国也选择了制造时间短,能快速投入战场的潜艇为主要方向。
当德国陆军的铁甲洪流,冲过阿登森林,把英法联军残部逼到敦刻尔克海滩时,希特勒那个神奇的停止进攻的命令,也有顾忌英国皇家海军大口径舰炮的原因。
意大利、西班牙的海军羸弱,帮不上德国什么忙,法国海军还有一定实力,可是在法国宣布投降时,法国海军指挥官,并没有违抗命令把军舰开往盟国英国,也没有等到德国人接收,而是命令把战舰全部炸沉,让希特勒痛到心尖疼。
没有与英国相抗衡的水面军舰,没有海峡上空绝对的制空权,让希特勒把他陆上几乎无敌的几百万装甲部队,装上无防御力的运兵船,结果只有一个,沉到海峡底下喂鱼,希特勒会这么干吗?
而苏联广阔的平原,正是已征服大半个欧洲的德机械化部队最能施展的战场。
参考:
德国不是舍不得强行渡过英吉利海峡进攻英国,当初有个海狮计划,其内容就是以空军为开路先锋,夺取制空权以后,陆军强渡英吉利海峡,登陆英国,进而占领英伦三岛。
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天气原因,再有就是德国海军不够强大,再加上方方面面不可测因素,让这个计划仅仅停留于空战阶段。
德国空军很强,陆军也很强,就是海军没什么存在感,我们看二战史的时候会发现,有时候整本书都找不到关于德国海军的事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比较有影响力的大国手里都有不少军舰,包括大量的航空母舰,而把欧洲闹个天翻地覆的德国,愣是没造出来航空母舰,好不容易有个齐柏林级航空母舰,还是个有头没尾的工程。
因为各方面的因素,没能登陆成功是一方面,主要是希特勒有一个说大话的空军元帅赫尔曼·戈林,他拍着胸脯说它麾下的战机能分分钟搞定英国,希特勒确实也信了。
但是戈林没想到的是英国皇家空军的反抗非常有力,德国空军始终不能彻底消灭英国的反抗力量。
英国皇家空军在休·道丁将军的指挥下,把这场战役拖成了空中持久战,牵制了德国空军的力量,也摧毁了一定的德国战机,面对英国,戈林是倾尽全力,一次又一次大规模出动,但是反抗仍旧持续进行,后来德国为了轰炸英国都用上火箭了,可是英国始终不倒。
后来急于打东线的希特勒对苏联开战了,苏联逐渐拖垮了德国军队,德军的逐渐衰弱导致他们后来再无力发动对英国的登陆了,海狮计划也最终没实施成功。
参考:
登陆英国,这不是希特勒舍不舍得或想不想的问题,而是他能不能做到的问题。
希特勒当然想登陆英国,从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两面作战失败的残酷教训中,希特勒也深知,二战时期的德国绝不能重蹈一战覆辙。
因此,希特勒比谁都想登陆英国,避免两面作战。
但是对于希特勒来说,这却是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
第一,英国牢牢的控制着制海权,希特勒根本没有机会登陆英国。
从19世纪末德国崛起以来,德国就一直是欧洲的军事和工业大国,在欧洲大陆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在军事力量方面,德军却只是瘸腿儿的陆战大国。
无论是过去,还是希特勒时代,德国都没有足够的实力、机会和时间去发展他的海军。
因此,德国陆战非常强大,但是海军却是最大的软肋。
德国海军虽然不能说一无是处,但比之上百年来一直牢牢占据世界第一的英国海军,相差之大,不可以道里计。
而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海岛国家,四面环海。
强大的德国陆军如果想与英国陆军交战,前提是先跨过英吉利海峡。
而渡过海峡,当然必须击败英国海军,这对于只有小猫三两只的德国海军水面舰队来说,当然是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
而德国海军中最强大的潜艇部队,却只能用来偷袭,根本无法完成掩护陆军登陆海岛的作战需求。
因此,希特勒面对冥顽不灵,死犟死倔的丘吉尔,却只能望洋兴叹,徒呼奈何。
迫不得已之下,希特勒放弃了进攻英国的海狮计划,开始决定闪击苏联,转而实施了著名的巴巴罗萨计划。
第二,苏德战场上,希特勒并非想牺牲上百万军队强攻莫斯科,而是战事出乎他的意料之外,打成胶着之后的被迫选择。
在登陆英国的海狮计划失败,尤其在不列颠空战中德国空军失败后,转而实行巴巴罗萨计划、闪击苏联的希特勒,原计划是像进攻法国一样,迅速击败苏联。
等到消灭苏联,有了苏联极为丰富的资源之后,德国能够掉过头来重新收拾英国。
然而,再次出乎希特勒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了。
虽然在巴巴罗萨计划初期,德国军队的进攻的确如希特勒所料,大军势如破竹,苏联红军兵败如山倒,上百万的苏联军队被消灭或俘虏。
但是,苏联广阔到恐怖的纵深及充沛的人力资源给了苏联以喘息之机,再加上斯大林的铁腕和苏联强大的动员能力,苏联败而不倒,凭借顽强的韧劲儿和得天独厚的低温环境,再加上美国为首的盟国的大力支援,苏联不但止住了初期的大溃败,而且逐渐有了反击之力。
苏德战场并没有如希特勒所料,成为迅速结束的闪击战,反而打成希特勒最不愿意看到的胶着战。
德国及其仆从国数以百万计的军队被陷入在苏德战场。
为了尽快摆脱这个战争泥潭,希特勒只能咬牙继续增兵,希望攻克莫斯科后,迫使苏联投降。
因此,希特勒不得不以牺牲上百万军队为代价继续与苏联作战。
第三,即使发生奇迹,德国真的成功登陆英国,也绝不会像许多人想象中的德军推枯拉朽,英国被迅速灭亡。
上百年来,一直牢牢占据世界第一的英国,国力丝毫不弱于德国,相反,由于英国当时占据了全世界1/4的领土,英国的战略潜力远强于德国。
同样得益于英国广阔的殖民地和充沛到近乎无尽的人力资源,巅峰时期的英国军队人数高达上千万,“在最后一个印度人倒下之前,英国决不投降”。
再加上希特勒摊上丘吉尔这么一个茅坑里的石头一般的对手,英国绝不会像法国一样迅速投降。
而战争一旦进入胶着状态,资源短缺的德国根本耗不过英国。
而且在战场上,即使德军如何英勇善战,英国依然有足够的炮灰抵消德军的优势。
而显然,德国有限的人口在如此消耗之下,也根本撑不了多久。
参考:
这是希特勒的最大的战略失误,在“海狮计划”没有彻底完成之前,放弃进攻英国,而改取为进攻苏联,实在是德国军事战略上的最大错误,也是由于“海狮计划”的失败,导致了希特勒走向了下坡路。
苏德必有一战,这是毫无疑问的。
无论是斯大林还是希特勒都是这样认为的。
区别在于是先攻英结束之前,还是在攻英结束之后。
应该说,希特勒希望和英国和解,一开始并没有把英国当敌人,而是希望把英国当伙伴。
但丘吉尔的强硬激怒了希特勒。
就此展开“海狮计划”。
但仅仅依靠空袭(这一点应该怨戈林。
好大喜功的戈林对希特勒保证,依靠空袭就可以让英国屈服)是无法让英国投降的,但德国的海军的确不如英国,英国皇家海军在本土做战其战斗力更应该高于德国海军,直接调挑战世界第一的英国皇家舰队,希特勒在无绝对胜算的情况下,是不会登陆作战的,除非希特勒的脑袋进水了。
这不仅仅是个军事问题。
我们也得承认。
如果德国在英国登陆成功,灭掉英国就是顷刻之间,但德国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击败英国皇家海军的,希特勒原本的希望也是在准备在英国投降之后。
再进攻苏联,但由于英国始终不倒,德国已经在英国方面耽误了许多时间,而且希特勒被德国初期太大太快的胜利冲昏了头脑。
这才在英国没有被拿下的情况下。
全面进攻苏联。
从而导致了失败。
如果我们把时间拉扯回到敦刻尔克大撤退,实在难以理解希特勒为何停止进攻。
让十几万英国远征军惊无险回到了本土,免于被就地歼灭或者俘虏。
德国就此失去了唯一控制英国的最佳时机,如果希特勒把这十几万人就地歼灭,历史也许就此改写。
德国海军不如英国,海军的绝对劣势导致德国必须获得制空权。
去不断地空袭英国,德国这样做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即便如此,皇家空军和德国空军在英吉利海峡上拼个五五开。
海空军都没有取胜的能力。
因为德国根本就不具备进攻英伦三岛的必要条件。
而拿下英国就意味着整个欧洲以成纳粹之掌控之下。
但这个战略意
没有海军的登陆的成功。
就不算战胜英国,换言之,英国的英勇不屈。
不仅是英国的胜利,也是给全世界树立了信心。
具有了战胜法西斯的信念。
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期待你的
参考:
说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实际上希特勒一直是英国的小迷弟,他认为最理想的状态是德国与大英帝国共治世界。
在他眼里,英国人有这个资格享受他的优待,且他们也一定会答应他如此慷慨合理的请求。
在这个战争狂人的眼中,日耳曼人和盎格鲁撒克逊人之间根本没有原则性,甚至不可调和的矛盾,苏联人才是他们应该共同面对的,最主要的敌人。
希特勒这种奇怪的态度完全可以从敦刻尔克大撤退中看出端倪;
1940年的德国简直是如日中天,德军在法国战场势如破竹,英法联军节节败退,退缩敦刻尔克,此时三面被围一面靠海的联军有被全歼的危险。
但5月24日,希特勒突然命令装甲部队停止追击,直到5月26日夜间,希特勒才取消停止前进的命令。
这个愚蠢的命令给了英法联军宝贵的时间组织防线,之后德国装甲部队遭遇顽强抵抗。
同时就在5月26日晚上,英国海军开始执行“发电机计划”,开始了史诗般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最终40万联军撤出约34万人,其中英军21.5万人,法军9万人,比利时军3.3万人。
(敦刻尔克大撤退)希特勒的这道令人费解的命令实际上已经体现了他的态度,希特勒希望给英国留一线生机,以便之后与英国达成和平协议。
希特勒的这种亲英态度在其后实施的“海狮计划”中也可以看到一些端倪;
希特勒占领法国后,为了逼迫英国尽快妥协,亲自制定了“海狮计划”。
该计划的内容是以空中打击为主,取得空中优势后再实施登陆作战。
但即便在实施“海狮作战”的过程中,希特勒也只限定进行空中打击。
德军将领伦斯德在1945年对同盟国的提审人员所说 :“我觉得元首从来没有认真的要打算入侵英国,他一直希望英国求和”。
就连英国军事专家利德尔 哈尔特也同样认为希特勒布置了假象, 实际上他不想占领英国。
(1940年9月7日至1941年5月10日,德国开始对英国本土进行长期轰炸)同时,希特勒本人以及与他亲近的人的一些文献记录中找到佐证;
德国突袭波兰后,英国很快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 希特勒在得到英国政府的最后通牒后就对纳粹党副元首赫斯说:“为了赢得英国的友谊, 我们不惜一切代价 ”。
关于这一点,在赫斯那里也可以得到证实。
赫斯在同别人的谈话中曾明确地说:“仅在几周以前 , 元首曾再次谈及英帝国在世界秩序方面的巨大价值, 德国和法国必须同英国站在一起反对欧洲的共同的敌人布尔什维克主义, 那就是为什么元首允许英军从敦刻尔克逃跑的理由, 他不想破坏一次英国和德国谅解的可能性”。
然而,在欧洲战场遭受惨败的英国并没显露出任何一丝妥协的意愿,这让希特勒非常困惑,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上将的日记里,记载了当时希特勒的行为,希特勒面对英国的不妥协自问自答:“因为丘吉尔还期望美国或者苏联,会采取某种行动”。
(希特勒)为了能够明确表达希特勒的“善意”,他甚至不惜热脸贴冷屁股,在瑞典、美国和梵蒂冈不断通过各种途径向英国伸去橄榄枝。
82岁的老瑞典国王最为热心,在希特勒的外交斡旋下亲自出马,以国家名义要求丘吉尔和希特勒和解。
直到最后,希特勒甚至有些恼羞成怒,在给墨索里尼的一封信中,我们可以窥探到他的心理状态:英国人性格特别,跟他们讲道理是没用的,我已经向英国提出各种妥协甚至合作的方案,但都受到难堪的对待。
因此我现在相信,任何理智的呼吁都会被拒绝,现在统治那个国家的人是个疯子。
可是希特勒的确非常崇拜英国,仅仅三天之后,希特勒就抛弃了他的负面情绪,又一次走上演讲台,向英国和全世界发出和平呼吁。
(1940年7月19日,柏林克罗尔剧场)下面分享下这篇演讲的内容,如果觉得太长可以注意下重点部分。
(希特勒的演讲的确非常具有煽动性)“ 现在,我从英国只听到一个呼声:“战争必须进行下去!”但这不是人民的声音,而是政客的声音。
我不知道这些政客对于这场战争继续下去会有什么结果,是否有了一个正确的概念。
他们的确宣布过,他们将继续打下去,并且说即使英国灭亡了,他们也要到加拿大继续进行战争。
我不能相信他们的意思,是说英国人民也将迁到加拿大去。
大概只有那些热衷于把这个战争继续打下去的绅士才迁到那里去。
恐怕人民将不得不留在英国。
先生们,我对于这种毁灭整个国家的无耻政客,是深感厌恶的。
这些人早已把房屋糟蹋得东倒西歪了,而命运却安排我来给予最后一击,每想到这里,我就感到十分难受。
丘吉尔先生无疑将会去加拿大,那些特别热衷于战争的人的金钱和子女,早就送到加拿大去了。
但是,千百万人民将开始遭受大灾难。
丘吉尔先生这一次也许会相信我的预言:一个伟大的帝国——一个我从来也不想毁灭甚至不想伤害的伟大帝国,将遭到毁灭! 现在,我觉得在良心上,有责任再一次向英国和其他国家呼吁,应该拿出理智和常识来。
我认为
我看不出有继续打下去的任何理由!\"然而,希特勒最终还是低估了丘吉尔的决心,他面对的是一个同样疯狂的国家领袖,疯狂的丘吉尔不惜打光英国几百年所积累下的雄厚家底,也要彻底击败希特勒。
从上面的历史事件和希特勒以及身边人的文献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疯狂崇拜着英国的希特勒,以至于他打心眼里不希望与英国彻底决裂,并疯狂期盼着英国的其妥协,他一直幻想着与英国”共治世界“,甚至并肩作战,消灭苏联。
从现在来看,希特勒当时的想法确实天真,甚至天真到近乎偏执。
同时他的疯狂的想法为德国埋下了战败的种子。
如果希特勒对英国的态度更加坚决些,如果英国接受了希特勒的妥协条件,那么二战的结果极有可能将被彻底改写,现代世界格局也将被彻底改变,但历史重来没有如果。
希特勒的偏执和疯狂造就了当时强大的德国,同时他的偏执和疯狂也注定了二战中德国的失败命运。
。
。
。
。
二战是世界历史上最为惨烈的一次战争,地球上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等地区将近61个国家参与到这次大战,战后统计,二战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1万亿美元,伤亡近二亿,其中死亡人数高达7000万人,相当于整个英国的人口总和。
而在二战中,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德国与以斯大林为主席的苏联之间的战争最为惨烈,斯大林格勒战役更是号称“战争绞肉机”,那么希特勒为什么舍得牺牲数百万军队的代价强攻莫斯科,却不舍得越过短短的英吉利海峡强行登陆英国呢?
小编以为原因有二其一,苏联对德国的威胁更大实际上在敦刻尔克大撤退后,法国被德国灭亡,英国也被德国打残,短时间内没有大战之力,对德国不构成威胁,此时的希特勒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东方的苏联,因为苏联自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后,国力日盛,苏联当时自身也在蠢蠢欲动,在1940年前后,苏联红军的侦察机在罗马尼亚等国上空加强了活动力度。
最近的材料又显现在20世纪20,30时代.斯大林还准备用数万辆装甲洪流吞没整个欧洲,进以孤立美国,与之决战。
看来在那个时间不只纳粹德国,红色苏联也没闲着。
希特勒看见苏联已经在活动了自己当然闲不住了。
总之,纳粹进攻苏联是其必定,就算1941不打,迟早是要打的其二,苏联的制度基本上就是纳粹德国的天敌纳粹上台的标语,就是反对共产主义,所以放着一个社会主义大国苏联不去攻打,希特勒自己都说不过去。
再者,英国固守英伦三岛后,美国开始慌了,英美可谓一母同胞,在一战二战中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
于是美国开始通过各种渠道给德国施压,同时帮助英国人守岛。
而苏联共产主义与西方大多国家不好,他去进攻苏联不只可以扩张疆域,美国都不会阻挠他的。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