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已归顺了李渊李渊为何处心积虑要除掉李密呢

李密从投奔李渊的那一天起,就已经离死亡不远了,李渊迟早都要除掉李密,究其根本,不过是李渊忌惮李密,而李密也不甘于人下。
李渊不会放一颗定时炸弹在自己身边,但他也不会无缘无故就杀掉李密,那样的话,一定会寒了山东豪杰的心,也会让很多起义军不敢再投靠他。
所以李密适时的造反了。
洛阳一战中很多瓦岗军战士或者被俘虏、或者投诚,成了王世充的部下,但这些人后来渐渐不愿意跟随王世充,618年年底,李渊派李密去黎阳招抚这些旧部,同去的还有李密的忠实追随者王伯当。
但是当李密一行到达桃林县的时候,李渊突然又让李密返回。
李密不干了,他要造反,他已经憋屈很久了。
李密说造反就造反,迅速占领了桃林县,抢了一批物资,继续往东走,然后遇到了盛彦师的埋伏部队,李密被斩首,王伯当也被杀。
李渊终于解决掉了造反的李密。
李渊除掉李密要比当初李密杀掉翟让高明多了,当初李密为夺权杀掉翟让,致使瓦岗军内部分裂,之后的李密似乎就开始走下坡路,直到李密与王世充的洛阳一战,瓦岗军中的豪杰被俘虏的被俘虏,主动投诚王世充的投了诚,李密几乎成了孤家寡人,这才去投靠李渊。
而李渊表面对李密的到来很重视,等李密真到了,立马又是另一种对待方式,所做的一切都是在逼着李密造反,然后杀掉他。
那么,李渊为何处心积虑要除掉李密呢?
在当时,李密虽然投靠了李渊,但是,李密这
李密领导的瓦岗军起义可以说是隋末起义军中势力最大的一支,也是与隋军对抗最久的一支。
吸引了大部分隋军的注意力。
很多起义军的领袖也愿意归顺李密,相比较而言,李渊的义旗在最开始要不起眼的多。
在李密很强大的时候,还曾写信和李渊结盟,欲共同灭隋,只是李渊老谋深算,想利用李密吸引隋军,而坐收渔翁之利,于是回信奉承了李密,大体意思是说自己五十多了,没有力量改变乱局,只有李密您有这个能力,倘若将来能让亿万百姓安宁,我一定归附老弟,若能再次分封唐城,就再好不过了。
从这里可见李渊对李密是很忌惮的,而同样怀有这种忌惮的人还有很多。
李渊一旦得势,不可能容许李密这样的人存在。
反观李密,他也没把李渊放在心上,觉得他成不了气候,至少是在自己之下。
在这乱世中,两
所以即便李密最终不得不投靠李渊,但还是觉得自己应该受到重用,在他看来,他曾有百万之众,如今失势投靠李渊,李渊若能诚心待他,他必奉献自己的忠心。
何为诚心呢?
李密认为自己还是有影响力的,和汉光武帝时期的窦融有的一比,自己一旦投靠了李渊,山东的很多部将就会归顺李渊,所以李渊怎么也会给他个三公做做。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李渊让他做了个光禄卿(掌管皇室膳食,从三品),这和李密的预期可不是差了一点半点。
而且很多官员公然向李密索贿。
偏偏李渊面上还极为推崇李密,甚至让自己的表妹嫁给李密,见了面就称呼李密为老弟。
李密很憋屈,活得很窝囊,今昔对比让他越来越想造反。
然后李渊给了他机会,让他率本部去黎阳招抚旧部,找机会灭掉王世充。
等到李密走到了桃林县,李渊又突然让他返回,终于积压在李密心中的怒火彻底爆发,他造反了,然后被李渊除掉了。

参考:

站在李渊的角度而言,虽然自己不是什么善男信女,但作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当时并没有主动除掉李密的必要性、合理性;
李密之死,大体而言还是他自己的责任:一个当惯了领导的人,如果不能及时认清现实、转变角色,结果自然不会怎么美妙。
作为隋朝末年名气最大、实力最强的一支武装,瓦岗军在我们的印象中是一股农民起义力量,然而在实际上,它的首领李密跟李渊其实是一类人:关陇集团的重要成员、隋朝的统治基石。
李密家世显赫,祖祖辈辈位居北朝的统治核心:他的曾祖父李弼,是著名的西魏八柱国之一;
祖父李曜,身居北周太保、魏国公;
父亲李宽,则是隋朝的上柱国、蒲山公。
我们可以对比下李渊家族:李渊的祖父李虎,同样是西魏八柱国之一;
父亲李昞,继承了唐国公的爵位,还担任了北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
李渊本人,则世袭了家族的唐国公。
由此可见,李密跟李渊一样,都属于关陇集团这个圈子;
史料记载也证明,他们自小就是互相熟知的。
那为啥在李渊担任高官时,李密却沦落为农民起义军的首领呢?
说白了还是关系不够硬。
李渊的母亲独孤氏,是杨坚妻子独孤皇后的亲姐姐,也就是说,隋文帝杨坚是李渊的亲姨夫;
更关键的是,杨坚这人比较尊重(怕)老婆。
因此,李渊被杨坚夫妇“特见亲爱”,官运亨通。
隋炀帝即位后,即使因为相信“桃李子,得天下”的谶语、对姓李的高官进行诛杀时,对于表哥李渊也网开了一面。
相比较之下,李密就悲催多了。
作为贵族后裔,他的
然而没多久,善于看相的隋炀帝认为李密“相貌非常”、不是什么好人,让亲信宇文述将其赶走。
而宇文述跟李密是比较熟络的,于是他以“宫廷警卫没什么技术含量,浪费了兄弟的天资”为由,忽悠李密借病辞职、回家专心读书。
虽然是被赶走,但李密也通过潜心苦读,年纪轻轻就精通兵法、智略超群,被当时权倾天下的越国公杨素惊为天人,特别交待儿子杨玄感要与其好好结交。
随后的李密就走上了两次造反之路,不过从始至终,他都没跟李渊起过正面冲突;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他还在客观上掩护了李渊,充当了“队友”的作用。
李密的两次造反,战略完全相反,但最终都走向了失败。
第一次是在公元613年,杨玄感趁着隋炀帝远征高丽、天下动乱的机会起兵反隋,李密献上了上、中、下三策:上策——奇袭涿郡,击溃粮草匮乏的隋炀帝;
中策——抢占防守薄弱、形胜之地的关中,依托这一关陇集团的大后方磨垮杨广;
下策——攻取洛阳。
结果好大喜功的杨玄感偏偏选择了下策,造反迅速失败。
被俘后趁机逃走的李密来到中原,在公元616年迎来了事业第二春。
这一回他终于能自己做主了,然而却完全推翻了曾经的英明主张。
其先,他策划掩袭了天下最大的粮仓洛口仓,依靠近乎取之不尽的粮食资源吸引了百万百姓投靠,各路义军也都纷纷归顺,瓦岗军的军力扩张到几十万、拥有一大批当时的顶尖名将,迅速蜕变为中原的头号军事力量,李密也升级为主帅。
但在随后,李密就因自己的一连串错误走向了下坡路。
第一,推翻了自己曾经的论断,舍弃了空虚的关中、过度执迷于洛阳。
他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转变,理由有二:其一,自己的手下都是山东人(太行山以东),担心他们不愿西进;
其二,自己依靠粮食起家,但对这一资源的过于依赖,反而影响了他的战略判断,让他逐渐走向了坐吃山空的境地。
就像就像李世民一针见血指出的那样:“李密顾恋仓粟,未遑远略”,手里如山的粮食,反而遮挡了李密的视野。
第二,面对瓦岗军内部的权力之争,他无视翟让本人无意争权、只是部分手下有所抱怨的现实,没有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引导情绪、处理问题、缓和矛盾,反而以残忍的手段、设伏杀掉了翟让及其及其全部亲信,对瓦岗军的军心产生了巨大负面影响。
不取关中、把自己死死耗在洛阳,加上内部分裂,李密离成功越来越远;
而与此同时,当初他为杨玄感拟定的中策,则在李渊这里成为了现实。
公元617年6月,当时的李密已被推为瓦岗军之主,自加魏公称号,在洛口城呼风唤雨、威震中原,多次击败洛阳城的隋军,俨然有取隋朝而代之的架势,可谓处于人生的巅峰期;
而此时的李渊,则刚刚决定在太原城起兵。
在发兵前,他给李密写了一封信,主要内容是想拉拢这位同出自关陇集团的老伙计。
李密是怎么回复的呢?
他给李渊回信一封,首先说俩人“派流虽异,根系本同”,承认是自己人;
但随后话锋一转,很“谦虚”地说自己已经被四海英雄共同推为盟主,因此愿意和李渊老弟互相扶持、同心协力共创宏伟大业。
随后,他还让李渊带人到河内郡,俩人当面结盟。
也就是说,他人为自己才是天下的大佬,更是关陇集团力量的代言人,李渊应该跟着自己混。
收到信后,李渊哈哈大笑。
他早已看出李密成不了事,但当下自己正准备起兵,可谓势单力薄,没必要开罪李密、给自己树立个强敌;
不如用阿谀逢承之语吹捧之,使他专心耗在洛阳一线、拖住洛阳的隋军,以便自己能毫无后顾之忧地西进,其后扼关中,观看鹬蚌之争、坐收渔人之利。
主意已定,他让人给李密回信一封,猛拍了一顿马屁,诸如“我能够拥戴您,已经是攀鳞附翼了,希望您早些应验
末了,他表示眼下自己比较忙,会盟的事以后再说吧。
这么腹黑、虚伪的表态,李密竟然深信不疑!他得意洋洋地把李渊的回信出示给部下们看,自认为天下尽在掌握。
从此之后,双方信使不绝,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而随后的李渊,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扑关中,由于兵源有限,途中也遭受了重重挫折,期间还曾担心李密回过神来、给自己从身后来个绝杀。
然而,就像李世民断言的那样,此时的李密早已被粮食冲昏了头脑,根本看不清天下大势。
仅仅用了几个月,李渊就攻下了长安城。
看到这位“自己人”杀回来,早已抛弃了杨广,正人心惶惶、焦虑不安的原隋朝统治集团终于有了主心骨,没有任何纠结心态就接受了现实,史称“关中士民归之者如市”,李渊没费多少力气就在关中站稳了脚跟,几乎全盘继承了隋王朝的衣钵。
其后他西征薛举、北御刘武周,到处收服义军,原隋朝的文武人才纷纷前来投靠,李氏迅速后来居上,虽然实力暂时还不是最强,但俨然已成为了最有希望的集团。
说的直接点,此时占据关中的李唐,可以视为南北朝时期的北周,统一天下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而李密则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公元618年,他战胜了北上的宇文化及,却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劲卒良马多死,士卒疲病”;
同时因为没有金银细软赏赐将士,军中起了怨气。
随后洛阳的王世充抓住这个机会发动了邙山一战,瓦岗军遭遇大溃败,单雄信、秦叔宝、程知节等一众名将都被王世充招降,李密的事业彻底宣告终结。
穷途末路之际,李密思来想去,决定去投靠李渊,就像他的部下柳燮说的那样,自己跟李渊原本出自同宗,曾是盟友关系,自己阻断东都、断掉江都隋军西归之路,为李渊占据长安立下了大功。
于是,他带着两万残部西进投靠了李渊,而其他的将帅、领土都就就近投降了王世充。
听说李密要投靠自己,李渊派出大量使者沿途迎候、慰劳,给了李密一行极高的待遇;
看到这副架势,李密一度非常高兴,表示将要向当初的窦融投奔汉光武帝刘秀那样,继续为李唐立公,将来也能某得个三公之位。
不过到了长安,那些以前隋朝的大臣们很瞧不起这位带头造反的“内奸”,没给他多少好脸色;
同时,按照那时的官场潜规则,很多政府官员找他索要贿赂,这让李密越发不满意。
不过,李渊本人倒是对李密挺不错,不仅从不摆架子、经常以兄弟相称,甚至还把自己的亲外甥女许配给了他。
不久后,李密被授官光禄卿、加封邢国公的爵位。
李渊对李密是真心的吗?
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从当时李渊的角度而言,他于情于理都没必要排斥、加害李密。
于情而言,李渊之所以能够在隋末乱世中后来居上、得到众多力量的拥戴,是因为他全盘接受了北周至隋朝以来的政治遗产,背后有关陇集团的支撑。
他的政府班底中,绝大部分都出自隋朝,其中还不乏诸如屈突通这种曾经阻挡自己进入关中、跟唐军打得头破血流的将领。
而自己起兵反隋,不过是为了“推翻暴君、匡扶天下”而已,这就是他造反的法理性所在,因此,对于同出自关陇集团、与自己源自同宗的李密,他当然也应该接纳。
于理而言,李渊在起兵后,与李密从头到尾都保持着和谐关系;
后者待在洛阳一线,常年对抗王世充率领的隋军,还“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般的干掉了宇文化及,对李渊确实立下了大功。
此时,他在部下、土地几乎丧失殆尽的情况下前来投靠,对李渊没有任何威胁;
接纳他,反而能体现李唐的虚怀若谷,为接下来争取李密旧部、彻底平定天下大有裨益。
笔者相信,如果李密放平心态、低调行事,认识到自己“只能做谋士、当不了君主”这一现实,老老实实当一个螺丝钉,优哉游哉、安养天年并不是梦。
然而,“老子曾经也阔过”的心态害了他。
长期担任义军盟主的尊贵地位,让李密对李渊提供的待遇极为不满,比如他身为光禄卿,每次朝廷举办宴会时他都要负责安排进奉食物,在他看来,这是对自己的羞辱,由此闷闷不乐。
他决定以替唐朝收服山东旧部的理由,离开长安、东山再起。
李渊何等老江湖,虽然群臣建议不要放虎归山,但在他看来,李密以前成不不了气候,如今更没戏;
若果胆敢背叛自己,收拾他就如拾地芥般容易。
于是,李渊不仅通快地答应了李密的请求,甚至还亲自喝酒送行。
他还语重心长地对李密说了这么一番话:“好好建立功勋,以称朕的心意,大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
有人确实建议不让你离去,不过朕以真心对待兄弟,没人能够离间。
”这既是鼓励,也是劝告、警戒。
平心而论,李渊对李密确实够意思了,只可惜李密听不懂。
在李密离开长安的途中,部下张宝德担心李密万一逃亡将会牵连自己,于是找机会上书李渊,声称李密必定会叛变。
李渊于是改变了主意,给李密写了一封慰问信,让他吩咐其他人继续前进执行任务,自己一
心里有鬼的李密第一时间想撕破脸叛变,有部下劝他不要辜负李渊的深情厚谊,甚至连最信任的王伯当也极力劝阻,但都被他全然拒绝。
在他看来,自己曾经时天下头号英雄,是应证““桃李子,得天下”谶语的头号人物。
于是,李密杀掉了李渊的使者,悍然反叛。
结果也毫无意外,他被唐将盛彦师轻松设伏擒杀,一代豪杰落得身首异处的结局。
当初李密闭门苦读期间,曾经骑着牛读《汉书》,恰好在路上碰到了越国公杨素。
杨素见他如此勤奋,就问在读什么;
李密回答:《汉书·项羽传》。
他当时绝对想不到,自己最终也会像项羽那样,一度成为了呼风唤雨的英雄、但最终仍逃不掉死于非命的结局。
性格决定命运,最适合项羽的是将领,而李密最擅长的,也许只是谋士。

参考:
世界上最远的路,就是李渊的套路。
---李密的心里话。
李密是个聪明人,但是他遇到李渊以后,算是知道了什么叫一山还比一山高。
早在杨玄感发动反叛的时候,李密就帮着他出谋划策,属于诸葛亮那种摇羽毛扇的人物。
李密十分自负,他认为自己顶着一个8核CPU似的大脑,辅佐杨玄感成就大业,一点毛病都没有。
可是没想到杨玄感这边中毒死机了,压根就不听李密的话,结果惨败,李密也因此被捕。
由此可见,软件再牛掰,没有硬件打配合也是白搭。
不过祸兮福之所倚,如果没有这次被捕,也就没有后来威震天下的李密了。
李密参加瓦岗寨后,通过出谋划策,使得瓦岗寨不断壮大。
李密这哥们简直就是传销界的一股泥石流,就靠一张嘴,不光让王伯当对他死心塌地,甚至连瓦岗寨首领翟让,都哭着喊着要把大位让给李密。
即使是这样,李密还是没有放过翟让。
这事儿倒是挺让人寒心的,毕竟大家都是跟着翟让起家的,结果你后来居上也就算了,还把翟让给宰了。
还没夺取天下就这么做了,将来又会怎样呢?
于是乎这也是李密的事业开始走下坡的拐点。
一、李密杀翟让、投降李渊,是两步错棋。
李密手握30万大军,完全可以逐鹿中原。
可是他不想一边对付宇文化及,一边对付王世充。
再牛掰的人也不想两面受敌。
所以李密选择倒向了王世充所在洛阳朝廷,在击败了宇文化及以后,李密和王世充公然开撕。
这个时候的李密已经成为了团队领袖,似乎这脑袋也就跟着不够用了。
密引让入坐,以良弓示让,让方引满,密遣壮士自后斩之,并杀其兄宽及王儒信。
让部将徐世勣为乱兵所斫,中重疮,密遽止之,得免,单雄信等顿首求哀,密并释而慰谕之。
于是诣让连营,谕其将士,无敢动者。
乃命徐世勣、单雄信、王伯当分统其众。
---《旧唐书》当王世充带着马仔们来闹事的时候,瓦岗寨的大将们压根就吃不消。
因为李密先诛杀了翟让,失去部分人心,此后得到战利品,也不肯跟大家伙儿一起分赃了,所以失去了很多人心。
没人愿意帮你,这仗自然就打不赢了。
于是李密的瓦岗寨大军接二连三败给了王世充,而且就连裴仁基、程知节等大将都被王世充给抓了,像单雄信这样对王世充不满的将领,更是主动投奔了王世充。
很显然,李密遭受了众叛亲离的惨败,除了王伯当陪着他一起逃到了李渊那儿外,没什么大将愿意跟着他混了。
可是有这么一个问题摆在眼前,当初李密的部将中,秦琼、徐世勣、罗士信、程知节等人,全都投靠了李唐王朝。
现在连瓦岗寨的老大李密都投奔来了,那么这些大将们该如何自处呢?
昔日的主公,现在成了同僚,甚至有可能成为他们的下属,这岂不是乱了套了?
为此李渊对李密很不放心,毕竟李密这家伙出身好,脑子好,还有这么多猛将是他昔日的部下。
万一将来一呼百应,李唐江山岂不是要被他给颠覆了?
所以说李密选择投靠李唐王朝,其实是非常不明智的。
明知道人家对你不放心,你还跑去送人头,真有你的!二、李渊的套路,的确有点深。
李密这
他把手下人都叫到身边来,展开了一次激情澎湃的演讲:兄弟们!跟着我你们受苦了!很明显现在跟着我已经没什么前途了,不过哥儿几个放心,我李密不是忘恩负义之人,这回带大家去找新东家李渊,这小子有钱得很,大家一定可以大富大贵。
至于我的前程,大家就别管了。
这话说出来以后,把这帮将士们哭得稀里哗啦。
很显然,李密就算是打算暂时投靠李渊,也给自己留了条后路,这帮人将来说不定还真的能为他所用。
未几,闻其所部将帅皆不附世充,高祖使密领本兵往黎阳,招集故时将士,经略世充。
时王伯当为左武卫将军,亦令为副。
密行至桃林,高祖复征之,密大惧,谋将叛。
---《旧唐书》李渊能答应吗?
前有秦琼等大将,后有李密亲自带来的这帮人,这么多瓦岗寨的人齐聚一堂,真把李唐王朝当成聚义厅了吗?
罪魁祸首当然是李密,可人家毕竟是来投奔自己的,不好直接杀了。
因此李渊开始套路李密了:第一步,他知道李密依旧还有野心,所以给了他邢国公的爵位,拜为光禄卿,也就是管皇家吃喝的官。
李密就很不爽了,自己的部下们都成了大将军,自己却成了个伙夫,这不是开玩笑嘛!于是李密很不爽。
第二步,李渊得知李密很不爽以后,嘿嘿一笑,便将他派去黎阳安抚他的那些旧部了,同时还把李密的心腹王伯当给派了去。
李密还觉得自己是如有神助,正如当年刘备逃过曹操的追捕一般,所以开始计划自己的翻身之路。
第三步,李渊就跟李密肚子里的蛔虫一般,深知李密的想法。
所以没多久又派人让李密回来了!这哪成啊?
李密吓得两腿直哆嗦,这趟要是回去,可就生死未卜了。
于是李密当下便跟王伯当一起反叛了。
第四步,收网的时候来了。
李渊宣告天下,表示李密投降以后,还是很有野心,再次造反了,所以李渊派熊州副将盛彦师在路上灭了李密的叛军。
可以说轻而易举就把李密给解决了。
这四步棋走完,不仅堵住了众人的嘴,还让大家交口称赞,认为李渊诛杀李密是非常正确的行为。
此外,李密那些投奔李渊的旧部们,也可以安心继续在李渊这儿干活了。
总结:李渊不得不灭了李密。
李密祖上几代人,都是著名的将帅之才,所以李密家族的门生故吏,其实是比较多的,这就造成了李密有一定的影响力。
此外李密在经营瓦岗寨的时候,也深得人心,身边聚集了一大帮后来的名将。
这帮人随时有跟着李密混的可能。
再加上李密的小脑袋瓜子,实在是太会转了。
这种人想要做大事,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既然不能为我所用,那还留着干嘛呢?
李渊的出发点没有任何问题,让李密公然反叛,他就有了诛杀李密的理由。
现在我回头去看三国里,曹操故意让刘备带兵出征的事情,感觉也是个套路。
曹操想要灭了刘备,可就是找不到合适的借口,结果刘备也看出来了,所以果断杀掉车胄,夺取徐州,跟曹操对着干了!显然李密的实力和运气,比刘备还是差了那么一点。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
参考:
武德元年十月,李密兵败之后,率残部投降李渊。
十二月,李渊派李密、王伯当率领本部人马前往黎阳,招集旧部,迎战王世充。
途中,行军总管盛彦师率军在桃林伏击,李密和王伯当被杀,时年三十七岁。
李渊杀死李密,公开的理由是李密谋反,其实绝不是这么简单,在李渊看来,李密是非死不可的。
李密这
这些方面,前面的朋友已经说得不少,于左补充下面几点:第一,李密虽然暂时落败,但他的许多部将,比如单雄信、王伯当、李勣都还在,而且对李密忠心耿耿。
最重要的一点:李密的队伍有瓦岗寨的基因,更接近普通大众,更接地气,在草莽中间更有号召力,这是李渊不具备的。
第二,李密不是甘居人下之下,早晚是个大问题。
他曾经写信给李渊,称其为兄,要与他结盟,自己充当盟主,可见他的志向和对李渊的看法。
第三,当时民间有许多歌谣流传,比如:“东海十八子,八井唤三军”“桃李子,洪水绕杨山”“江南杨柳树,江北李花荣。
杨柳飞绵何处去,李花结果自然成”等等,广泛流传,显然是有心之人精心设计的,指向非常明显,其目的,就是为李渊造势,让百姓相信必然有一位“李”姓的天子。
但天下姓李的人太多了,比如自称“河西大凉王”的李轨,比如有勇有谋的李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最危险的敌手,是李渊必须除掉的人物。

参考:
李渊没想除掉李密,是李密不甘久居人下,被李渊的手下斩杀。
1、李密是隋末英雄,如同三国时期的刘备李密学识渊博,志向远大,隋朝丞相杨素曾评价李密说:“吾观李密识度,汝等不及!”枭雄王世充曾说:“李密天资明决,为龙为蛇,不可测也!”李密是贵族出身,学识渊博,文武双全,志向远大,常救世济民为己任,其曾祖父为西魏八柱国之一,父亲是隋朝的上柱国。
他的故事流传至今,成语“牛角挂书”就是来源于李密,形容一
李密年轻的时候在隋朝担当亲卫府大都督、东宫千牛备身,可是隋炀帝不喜欢李密,李密辞官隐居,发奋读书。
隐居期间受到越国公杨素赏识,与杨素的儿子杨玄感交往密切,后跟随杨玄感一起反隋。
杨玄感反隋失败,李密投奔瓦岗军的翟让,为翟让献计献策,壮大了瓦岗军的势力。
2、跟随翟让反隋,屡获战功,取代翟让,成为瓦岗军首领李密投奔翟让后,跟随翟让的瓦岗军反隋,率领军队攻下兴洛仓,开仓赈民,获得大量民心,之后击败越王杨侗,声望倍增,翟让推举李密为瓦岗军首领,李密在巩县自封魏公,建立政权,年号永平。
李密成为魏公后,与翟让发生矛盾,产生内讧,李密诛杀翟让,收编翟让势力,统一瓦岗军,可是瓦岗军整体势力受损。
3、起兵攻打洛阳王世充,兵败投降李渊,欲叛唐东山再起,中伏身亡。
李密率领瓦岗军攻打控制洛阳的王世充,交战失利,率领残部投奔李唐。
李渊非常重视李密来投,将自己的表妹嫁给李密,封李密为邢国公,以兄弟互称。
李密不甘心久居人下,如同三国时期的刘备,不想在曹操帐下,借收降旧部之名,试
综上所述:李密是乱世的英雄,欲

参考:
李密的曾祖父李弼和李渊的祖父李虎都是风光无限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八柱国之一,都是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国公。
由他们形成的八柱国门阀和后世子孙世族势力盛极一世,地位显赫。
不仅缔造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个君主专制王朝,而且垄断了当时的政治权力,此集团中人\"入则为相,出则为将,不仅相互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有相互争伐甚至篡位夺权的实力。
李密出身将门,文武双全,志向远大,善于运筹,专心学习,礼贤下士,收养门客。
后来在杨广征伐高丽时,策划杨玄感起兵造反,后失败被抓,在押解途中凿墙逃跑,投奔了农民起义将领翟让,在起义军中出谋划策,多次打败隋军。
李密的势力逐渐壮大,后听说翟让要夺他权力,借机杀死翟让,成为瓦岗军首领。
曾经挫败宇文化及,在与王世充交战失败后投降李渊。
李密归降李渊后,认为自己功劳很大可以做宰相,可以割地封王,但李渊仅封李密为上柱国,光禄卿,赐爵邢国公,这让李密很失望。
认为朝廷给他的待遇与他的愿望不符,于是便决定率众叛唐,自立为王。
李密过陕州时,遭遇盛彦师伏兵袭击,被斩身亡。
这也是李渊杀他的主要原因吧。
原因有多种,可斩杀李密的条件只有一样,是他的反复无常,导致了他的自取灭亡。
就当时在李密归降李渊前的势力并不比李渊差,李密有兵众百万,山东大片地区都属他管辖,而且手下将领单雄信,徐世勣,程咬金,秦叔宝,罗士信,王伯当等将军非常多。
结果手下将军都归降大唐了,自己又起兵反叛,不亡才怪。

参考:
  李密做为瓦岗寨首领极盛之时拥兵三十万,但在邙山一战中李密败给了王世充。
在这种形势下李密投靠了李渊,但是后来又叛唐被盛宴师斩杀。
  李渊并没有一定要除掉李密,李密的死主要还是和他自身有关系。
李密投靠李渊之后得不到重用心存不满,又不甘居于别人之下反唐被杀。
邙山战败之后李密迫于形势投靠了李渊,但是到了李唐之后李密却并没有得到重用,相比较之前李密大为不满。
虽然李密败了但是他的手下徐世勣、张善等人还有兵马城池。
于是李密产生了叛唐在建基业的想法,于是上书李密愿意亲自去招降旧部,李渊此时也正有此意于是同意了。
  李密能够把一个不出名的小山寨发展成为威胁朝廷的一方割据政权,也证明了李密是一个极具才华的人。
李渊虽然知道有放虎归山的风险但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宽容大度和自己的用人不疑还是让李密去招降旧部。
但李密的一个手下张宝德认为此行李密必反,就向李渊密奏此事。
李渊想了下就后悔了,于是下旨让李密回来,李密看到这突然的旨意也是怀疑李渊的用心,于是攻陷了桃林县想要会和他的旧部张善相,却不想还没到达就被盛宴师斩杀。
  李密如果不反叛的话我想李渊是不太会杀掉他的,毕竟李密的威望还在,对于招降李密旧部有很好的优势。
其实在李密兵败还是有机会东山在起的。
当时和李密一起投奔的还有王伯当、魏征等人和两万兵马,而徐世勣也驻守黎阳。
但是李密猜忌徐世勣,认为当初杀翟让的时候伤了他,他怀恨在心,没有去投奔。
其实徐世勣还是很尊敬李密的,在李密时候更是以君臣之礼安葬于他,很多老朋友都来吊唁,有的甚至悲伤大吐血。
  时李勣为黎阳总管,高祖以勣旧经事密,遣使报其反状。
勣表请收葬,诏许之。
高祖归其尸,勣发丧行服,备君臣之礼。
大具威仪,三军皆缟素,葬于黎阳山南五里。
故人哭之,多有欧血者。

参考:
魏国公可不是一般人,背景雄厚,有领导才能,又有不少能人相助,李渊怎能容得了他,杀了他再收编他手下人材,更是一石二鸟之计,太化算了。
事实证明,他手下那些人,为李唐打下江山出力不少,所以李密注定会被除掉。

参考:
瓦岗寨是一段热血沸腾的历史李密是隋朝末年最大的造反势力瓦岗寨的开创者。
和当时的枭雄王世充为争夺洛阳反复交战。
令人非常不解的是,王世充屡次三番的败给李密,但最后一次击败李密后,李密便一败涂地,感觉自己走投无路,就投靠了当时占领长安的李渊。
李渊得知李密来投降也是非常高兴,拜李密为光禄卿,封邢国公,还将表妹独孤氏嫁给了李密,称呼李密为弟。
但此时李密投降了之后又倍感失落,自己当惯了老大,现在做一个有名无实的光禄卿,觉得非常憋屈。
因此心里非常不舒服。
而李渊对李密也是非常不放心。
处处防着李密。
这就让人颇为疑惑,李密既然已经投降了李渊,李渊为什么对李密如此不放心?
既然李渊对李密如此不放心,干脆直接就不接受投降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把李密放进来然后杀掉,这不是白白便宜了王世充吗?
我们还是从历史事实来揭开神秘的面纱! 1)李密的心太大,以至于是整个天下。
李密此人异于常人。
他有非常大的野心。
李密的父亲李宽,为隋朝上柱国、蒲山郡公。
所以李密是标准的出身高贵。
但李密不是一般的纨绔子弟,而是非常喜欢学习。
他年少时曾经师从国子助教包恺,听他讲授《史记》、《汉书》,精神振奋,忘了疲倦。
包恺的其他弟子,都在他之下。
因此李密在当时就因好学而非常有名。
李密由于是官N代出身,所以很年轻的时候就找到了公务员的铁饭碗。
公元604年,李密凭借父荫任左亲卫府大都督、东宫千牛备身。
但可惜的是,第一份工作李密就没干多长时间,因为他相貌有点不同于常人。
据史书记载,李密长得额锐角方,瞳子黑白明澈。
这样比较出众的外貌,很快就被隋炀帝发现了,隋炀帝对李密这种长相非常不喜欢,就问宇文述说:“刚才在左边警卫队里的黑脸小孩是个什么人?
”宇文述回答说:“他是已故蒲山公李宽的儿子,叫李密。
”隋炀帝说:“这个小孩顾盼的神态很不寻常,别让他在宫里担任宿卫。
” 宇文述是一个非常精明的人,他没有告诉李密是皇帝不喜欢看到他,而是大拍李密的马屁,宇文述对李密说:“贤弟天资这么好,应该凭才学获得官职,宫廷警卫是个琐碎差事,不是培养贤才的地方。
”李密非常高兴,于是借病辞职,专心致志读书。
看,同样是皇帝的命令,宇文述办起来让李密非常高兴,心甘情愿的主动辞官。
李密这次回家苦读,让他受到当时实权人物越王杨素的赏识。
李密在闭门苦读的时候,有些问题不太明白,就去找老师包恺询问,但又怕浪费时间,就骑在牛上,边读书边去找包恺。
恰好被越王杨素碰上,见李密如此好学非常钦佩,就主动上前交谈,发现李密的才学非常高,杨素十分钦佩,就介绍李密给自己的儿子杨玄感认识。
杨玄感对李密也是一见如故。
公元613年,隋炀帝第三次东征高丽,搞得天下人怨声载道。
杨玄感在黎阳监理军需运输,就动了小心思,认为这时候要造反肯定会一举成功。
因此就找李密来商议,李密给杨玄感出了上中下三条计策: 上策是袭据涿郡,扼临榆关(今山海关),使隋军溃散关外;
中策是攻占长安,占据关中和隋炀帝对抗;
下策是攻打洛阳。
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密是赞成杨玄感造反的。
因为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当时隋炀帝第三次东征高丽的时候,确实造反的很多,但都是普通老百姓。
真正的贵族不多,杨玄感是第一个。
因此支持杨玄感贵族少之又少。
缺乏基础。
杨玄感一旦开始造反,估计想灭他的人可以从长安排到辽东。
李密这时候只看到了隋炀帝不得人心,而没有看到支持隋朝的贵族还是大有人在。
从这一点来看,李密是不明智的。
因为一开始李密就站在隋朝的对立面上,被人诟病。
也许李密是心怀天下,但时机非常不好。
2)瓦岗寨上的“鸿门宴”,李密成了忘恩负义的代表。
李密因为选择的时机不好,杨玄感很快就被灭了。
李密也陷入了逃亡的生涯。
这时候是瓦岗寨的翟让收留了李密。
翟让也不是普通的平民,他当初也是东郡法曹,因为犯了罪,被关了起来。
天下大乱的时候,就被狱吏放了出来,这个狱吏黄君汉认为翟让骁勇不寻常,想把翟让放出来拯救天下苍生的。
不得不说,当时一个小狱吏都心系天下苍生。
翟让非常高兴,就和同郡的英雄单雄信和徐世勣一起上了瓦岗寨。
当时真是一个乱世,随便一
翟让很快拉起上万人的队伍。
但翟让非常有自知之明,他认为自己才华不够,就在瓦岗寨附近抢劫一些官船,给手下的兄弟们分点粮食吃。
并没有争天下的想法。
后来收留了囚犯李密,翟让发现李密很有才华,又非常有领导能力,因此翟让很爽快的把自己首领的位置让给了李密。
而瓦岗寨也在李密的领导下逐渐壮大。
李密的第一战就是占领洛口仓。
这个洛口仓重要的原因就是,洛口仓是隋朝的粮食储存基地,当时正是灾荒年间,只要掌握了粮食,就掌握了军队。
就会有成千上万的饥民加入到李密的义军。
李密对洛口仓的守将张须陀了如指掌,只一个诱敌深入,然后伏兵从后面掩杀,张须陀就败了。
李密不但占领了洛口仓,还收服了一代名将秦琼秦叔宝。
占领了洛口仓就有了招兵买马的本钱。
李密开仓放粮,一下子招收到几十万人,军队的声势一下子起来了。
这时候李密又乘胜击败了越王杨侗派遣虎贲郎将刘长恭。
占领了中原的大部分地区,成功的引起了隋炀帝的注意,隋炀帝派来一个李密真正的对手,王世充。
就这样李密成功的站在隋朝的对立面上,历数隋炀帝十大罪状,要推翻隋朝取而代之。
有李密这样声势浩大的折腾,隋朝自然对晋阳起兵的李渊丝毫没有注意,把主要的兵力都集中在李密的身上。
因此李密的瓦岗军面对的都是隋朝的精锐。
打起来非常艰难。
但就是这样艰难的时刻,李密仍然率领着瓦岗军一次又一次击败王世充的进攻。
后来宇文化及杀了隋炀帝,统领着大隋最精锐的部队和李密交战,李密陷入双线作战的疲惫状态。
在与隋朝军队交战的时候,我们从史书中只看到李密的打仗的状态,根本看不到历史书籍对他任何治国安民的策略。
也就是说李密成功的靠几个仓库吸引了几十万的灾民,但他没有一个长治久安的治国方略。
这有点跟项羽有点像,能打,但没有民心。
一直胜就有凝聚力,一旦失败就土崩瓦解。
甚至还不如河北的窦建德。
窦建德和李世民都是收拾人心的政治高手。
因此窦建德在河北非常得人心,李世民在关中非常得人心。
但李密却在中原地区没有自己稳定的根据地。
最让李密失去人心的还是他设“鸿门宴”,杀了自己的恩人翟让。
其实故事情节很简单:翟让自认为自己才能有限,就把大头领的位置让给李密。
李密带领着瓦岗寨蒸蒸日上,因此就引起翟让亲信的不满。
感觉到瓦岗寨前途无量,让李密白白占了,不甘心。
但翟让却不以为意。
认为自己才能不够,是李密发展起来的。
虽然翟让宽宏大量,但翟让手下人小动作比较多。
引起了李密的不满。
这时候李密感觉到自己的翅膀逐渐硬了,觉得翟让碍事了。
因此李密开始对翟让暗中下手了。
李密选择了一个最让人不齿的办法,设一个“鸿门宴”,请翟让和他的手下来喝酒,然后在宴席中间突然下手,杀掉翟让。
然后收服翟让的亲信。
李密的行为一下子让瓦岗寨的人心散了,主要有两点: 第一,翟让是李密的恩人。
是翟让收留了无家可归的李密。
然后又把瓦岗寨大当家的让给李密。
李密此举无疑是忘恩负义。
让天下所有的人不齿,没有任何信誉可言。
第二,李密设“鸿门宴”杀人,这是完全没有规矩,没有制度的杀人。
这种杀人严重毁掉了瓦岗寨维系人心的底线。
因为大家以后再也不能在一起好好喝酒了,随时都要防着被别人杀死。
因此李密的瓦岗寨随后很快分崩离析就是这个原因,没有人再敢相信李密,没有人再敢相信队友。
3)李密的反复无常,让李渊很不放心。
李渊是一个非常聪明并且有王者风范的人。
为什么这样说李渊?
因为李渊符合所有创业成功者的特征: 第一,李渊会吹牛。
李渊对自己的对手也好,对自己人也好,他的画饼都特别大。
对突厥人他说,拿下长安后金银财宝都是你的。
要知道这时候还是隋朝的金银。
李渊就把这些财宝许给了突厥人。
第二,李渊能封官。
据史书记载,李渊在起兵的途中,最多的时候曾经一天封了一千多个官员。
也就是说,从晋阳到长安,李渊每天封的官保守估计也有上百个。
只要李渊过去,遍地都是官员。
这估计跟现在某些公司有点像,都是经理,根本没有比经理低的。
当然这样是非常有好处的,这些被李渊封官的都是铁了心的支持李渊。
因为只有李渊成功,这官位才能有着落。
所以说李渊是天生的王者,会封官。
只要是人,李渊就用。
因此李密在最艰难的时候首先想到归顺李渊也是这个原因,因为李渊的名声好,来者不拒。
但李密想的都是好事,他没有考虑到他自己的名声不好,他杀了自己的恩人翟让,李渊心里能容得下他?
但这些在枭雄李密的心里压根不会考虑。
这才是李渊封李密光禄卿的最根本原因。
光禄卿也就是只拿工资,啥都别管。
只有一个虚职而已。
再说李渊肯定不敢给李密好职务,翟让对李密那么好,但结果被李密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砍了头。
其实李渊收留李密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李密虽然不行,他的识人能力可以,他的手下有一大批能人志士,比如王伯当,徐世勣等都是一等一英雄好汉。
李密来了这些旧部来投降李唐就顺理成章了。
第二,李唐对外有一个好名声。
像李密这样的人李唐都来者不拒,人品差的也尽管来,只要投降,既往不咎。
所以经商就是想办法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打天下就是想办法把别人的人变成自己的手下。
如果天下人都来投奔,就不用打了。
因此李渊对李密的投诚是非常
但对李密这种心狠手辣的枭雄来说,李渊是有防备的。
而李密这样做过一把手的一旦受气,很有可能就反水了。
果不其然,李密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因此就决定反水。
公元617年年底,李密给李渊上书说自己可以去黎阳安抚昔日的部众,让他们一起跟随自己投降大唐,请让左武卫将军王伯当随同前往。
李渊很高兴就同意了。
但李密走了以后,就有人在李渊身边打小报告,认为李密这次一去很可能就不回来了。
李渊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马上派人召回李密。
当时李密已经率部东行至稠桑驿,突然接到李渊的召回令,李密心中大为恐惧,决定叛变。
王伯当试
李密当即和部众化装成妇女老人,率部袭破邻近的桃林县(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南),抢先出关,预备向南进入熊耳山,前往襄城(今河南省汝州市)投奔以前的部下张善相。
李密虽然想去投奔张善相,但故意说要投奔黎阳的徐世勣。
但可惜的是李密的心思被熊州副将盛彦师猜了出来。
盛彦师率兵埋伏在的陆浑县南邢公岘(今河南省卢氏县官道口镇的邢公山),武德元年腊月三十(619年1月20日),李密率部经过,被盛彦师全部杀死,时年三十七岁。
因此李密虽然是李渊的部下所杀,但也是盛彦师聪明过人,猜出来李密的计划。
李渊没有直接下令杀死李密。
综上所述:李密因为胸怀大志,所以在隋炀帝三征高丽的时候,国内乱局一定的时候,率先做了出头鸟,帮助杨玄感造反。
但由于时机不成熟,很快被隋炀帝剿灭。
李密无奈逃亡。
后来被瓦岗寨的英雄翟让收留,并且让贤请李密做了一把手。
而李密也凭借自己的才华,把瓦岗寨发扬光大。
占据中原地区,拥兵三十万。
但可惜的是,李密在和翟让有矛盾的时候,不是想统一战线,而是靠暗杀结束了翟让的生命,让瓦岗寨人心四散。
兵败王世充后李密选择投降李渊,但仍然放不上自己原来的身份。
受了气之后又想东山再起,在叛逃的过程中,被熊州副将盛彦师猜出了计划,设伏兵杀死李密。
也算是死在李渊的手里。
结束他传奇的一生!
参考:
李渊、李世民父子是中国“厚黑学”领域的集大成者,是能够将“势”应用到出神入化水准的顶尖高手!想当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前,也是对他哥哥李建成“一忍再忍”,最终水到渠成成功地实施了政变,夺取了皇位!而这一切的手段,都脱不开他父亲李渊的“遗传”!没错!李渊也是大师级的存在,没点手段怎么能够成为开国皇帝呢?
这一点,在他对付前瓦岗军领袖李密时,体现的淋漓尽致,想来令人啧啧称奇!接下来,笔者就跟大家聊聊李渊是如何“顺势而为”地处理李密的!李密之降武德元年(618),李密率领瓦岗军与河南郑王王世充大战于邙山,然而却遭遇大败!事实上,李密是完全可以避免此次战败的。
战前,李密一方已经是处于不利的地位,自己的“劲卒良马多死,士卒疲病”。
于是,将军裴仁基就劝说李密:“世充悉众而至,洛下必虚,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东,简精兵三万,傍河西出以逼东都。
世充还,我且按甲;
世充再出,我又逼之。
如此,则我有馀力,彼劳奔命,破主必矣。
”裴仁基的意思是,咱别跟王世充在邙山硬拼,要打个“巧仗”,让王世充疲于奔命即可。
这是裴仁基在对瓦岗军情况进行准确评估以后的正确决断。
李密起初也表示赞同:“公言大善。
今东都兵有三不可当:兵仗精锐,一也;
决计深入,二也;
食尽求战,三也。
我但乘城固守,蓄力以待之。
彼欲斗不得,求走无路,世充之头可致麾下。
”然而,其余将领(比如陈智略、樊文超、单雄信)均要请战,都说:“计世充战卒甚少,屡经摧破,悉以丧胆。
兵法曰:‘倍则战’,况不啻倍哉!且江、淮新附之士,望因此机展其勋效,及其锋而用之,可以得志。
”李密再一琢磨,好像也对啊,于是改了主意,和王世充大战于邙山,结果有了邙山之败。
是战,瓦岗军精锐尽失,李密不得已,转投到唐高祖李渊门下。
听说瓦岗军“大当家”李密投靠自己,李渊很是高兴,“遣使迎劳,相望于道”。
见此情景,李密不由得意洋洋地对部下讲:“我拥众百万,一朝解甲归唐,山东连城数百,知我在此……功亦不细,岂不以一台司见处乎!”李密还真拿自己当根葱了!李渊对李密也是不薄,将他任命为“光禄卿、上柱国,赐爵邢国公”。
按照隋唐时期的官制,“光禄卿”属于是官职,正二品;
“上柱国”是“勋官”,也是正二品待遇;
“邢国公”是爵位,从第二品。
简单来说,这三个品级同时赏赐李密实属罕见,已经是人臣的极高荣誉。
因此,唐朝的很多官员就觉得:李密,一个降将,这享受的级别也太高了吧?
于是,很多人“意甚不平”。
这还没完!李渊不仅直呼其为“弟”,而且将自己舅舅的女儿独孤氏许配给他做了妻子。
(李密原来的妻子、美人,都被王世充掠了去。
)由此可见,从李密一归降开始,李渊就已经把他“捧得很高”!然而,这样的待遇竟不能令李密满意,他总觉得“朝廷待之不副本望,郁郁不乐”。
(笔者觉得这个李密也是太不知足了,还要怎样?
待遇再高,就顶到李渊头上了。
)于是,李密找到自己的老部下,已担任左武卫大将军的王伯当“诉说衷肠”。
王伯当听自家“前主公”这么一说,心里也不痛快:“天下事在公度内耳。
今东海公(指李世勣)在黎阳,襄阳公在罗口,河南兵马,屈指可计,岂得久如此也!”王伯当应该是李密最最信任的部下了。
当年,李密因为参与杨玄感叛乱(大业7年,613年)而被隋朝通缉,跑到了瓦岗寨“落草”。
当时的“大当家”翟让为向隋朝表功,就把李密给抓了起来!关键时刻,就是这个王伯当劝说翟让放了李密,一同反隋!公元618年,也是王伯当配合着李密,把“大当家”翟让给“解决掉”了。
可以说,两人是“过过命的兄弟、君臣”!李密听王伯当这么说,高兴坏了,抓紧向高祖李渊上表:“臣虚蒙荣宠,安坐京师,曾无报效。
山东之众皆臣故时麾下,请往收而抚之。
凭借国威,取王世充如拾地芥耳!”表面上看,李密是去山东“收抚”,实际上就是“逃跑”,一去不复返了。
李渊一琢磨,你走就走吧,顺道到山东的王世充打打,你们“二贼交斗,吾可以坐收其弊”。
于是,李渊就同意了李密的请求。
李密率领麾下一半的兵马东出潼关——李渊只允许他带一半。
走后不久,有个叫张宝德的长史(也在后续队伍之中)发现了李密的阴谋,心想,如果李密谋反,自己必定受牵连啊!为了自保,他就向高祖李渊“上封事,言其必反”。
到此时,李渊有点后悔同意李密出行了,于是,又遣使招李密“留所部徐行,单骑入朝,更受节度”。
李密之死李密走到了稠桑(隶属今河南三门峡市)这个地方时,收到了信使送来的手敕。
李密就同他的副将贾闰甫说:“敕遣我去,无故复召我还,天子向云,‘有人确执不许’,此谮行矣。
吾今若还,不复生理,不若破桃林县(今陕西灵宝),收其兵粮,北走渡河。
比信到达熊州,吾已远矣。
苟得至黎阳,大事必成。
公意如何?
”面对李渊的出尔反尔,李密最终是准备反了!可是贾闰甫反对:“主上待明公甚厚,况国家性命,著在
明公既已委质,复生异
……山东终为我所有。
天与不取,乃欲束手投人!公,吾之心腹,何意如是!若不同心,当斩而后行!”隋末之时,民间确实有“谶文”说,李家当有天下。
具体指的是李密,还是李渊当时还不是很明了。
所以,这里李密认为这“天下”自己也有份,也不能说没有道理。
李密说话比较狠,但贾闰甫还要据理力争,气地李密“挥刃欲击之”,幸亏王伯当等请求,李密才放了他。
后来,王伯当也劝李密不要反,但是李密就是不听!很快,李密就把李渊的使者斩了!至此,李密和李渊彻底撕破了脸!既然已经反了,就要有落脚的地方才行,摆在李密叛军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驻扎在黎阳的李世勣部;
二是伊州刺史襄城张善相部。
李世勣原本是翟让的旧部,也曾经劝翟让“让贤”给李密。
因此,李密和李世勣的关系原本是不错的。
不过,在李密谋杀翟让的过程中,李世勣深受重伤,脖子上被抹了一刀,幸亏抢救及时否则性命难保!而且,为了不欠李密人情,在武德元年归降唐朝的时候,李世勣甚至于将黎阳的“归降之功”,记在了李密身上,连李渊都夸将他“真纯臣也”。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李密不知道李世勣到底会不会“嫉恨”自己。
所以,安全期间,他“遣人驰告伊州刺史襄城张善相,令以兵迎接。
”兵者,诡道也!李密叛军的方向已定,对外却宣称前往洛州(另一方向)。
李密原以为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前往襄城,然而,这样的军机却被熊州行军总管盛彦师“参透”了!于是,盛彦师在李密叛军的必经之地——熊耳山南,布下天罗地网!果然!李密叛军如期而至!盛彦师率领唐军“俟其半渡,一时俱发”!是役,李密大败,和王伯当一起被斩,“俱传首长安”。
还没完!李渊竟然又把“李密之死”的“余味”发挥了出来。
他安排使者携带着李密的头颅前往黎阳,给李世勣看!这意思好像是在说:看,你的“前主公”造反死了,以后只管效忠我大唐就好。
李世勣也是高手!他“北面拜伏号恸,表请收葬……为之行服,备君臣之礼。
大具仪卫,举军缟素,葬密于黎阳山南。
”李密终于得了个“善葬”啊!结语其实,一开始李渊并没有想过致李密于死地,他的策略是,我先把你捧得高高的(又是加官,又是进爵)。
这种极高的荣誉所带来的就是百官的妒忌,使你处于一个极其敏感的位置上。
然后,李渊就看你受不受得了了。
想想也清楚,像李密这样曾经带领瓦岗军创立辉煌的统帅,怎么可能甘于人下呢?
你出事就是必然的!此所谓德不匹位是也!功夫不赴有心人!李渊终于等到李密自己主动请求去山东“劝降”,于是,顺水推舟放他离去。
知道李密心气高,李渊半路上又安排使者去“骚扰”,使其处于“进退两难”之地!终于,李密被“逼”反了!最后,李密死后,李渊又用他的头颅试探了一把他的“前手下”李世勣。
整个这一套走下来,感觉就像行云流水一样自然。
你找不出李渊的任何毛病!所以,大家也就看出李渊身为一个帝王,所能使出的种种手段了。
……讲真,李渊了不得!!参考:《资治通鉴》(网
家庭状况:李密是隋朝上柱国、蒲山公李宽之子,家门也算名重一时。
成长环境不错。

成长路线
丘君明不愿意留他,送他去秀才那里——投奔王季才,娶了人家女儿——蜜月中,丘君明的堂侄丘怀义向到朝廷告密,恰好不在家逃脱了抓捕,知识王秀才和丘君明被灭门——到了瓦岗,取得了大当家翟让的赏识——认为翟让过于狭隘,准备取而代之——经过努力,翟让让位给李密——扩大队伍,与杨广对干——看不上李渊——李密瓦岗军起义可以说是隋末起义军中势力最大的一支,但是也开始走了下坡路——李密与王世充的洛阳一战失败李密成了孤家寡人,投靠李渊——不满意李渊安排——造反被杀。
为什么李渊要杀李密有个不知道真假的故事,话说早年曾在宫中担任禁军。
李密那天当班,杨广恰好从他身边经过,忽然停在他面前,看了他一眼,然后就告诉宇文述:“刚才左翼卫队中有个皮肤黝黑的年轻人,我发现他的眼神异于常人,最好不要让他担任侍卫。
”杨广看出李密这人志向远大,不甘于人之下。
以至于后来李渊试探性地给李密写了一封信。
李密回信说,我与兄虽不是同支,却是李姓同宗。
我知道自己实力不够,只是承蒙四海英雄厚爱,推为盟主,希望你能从旁辅助,让我们同心协力,执子婴(杨侑)于咸阳,杀商辛(杨广)于牧野,岂不是好事一桩?
李渊认为李密这人自我膨胀,以老大自居,为此,李渊动辄就夸李密,李密对李渊印象大好,实际上,他们玩政治起来,李密要比李渊差上十万八千里。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待李密失败后投奔李渊,认为李渊最差也得给他封个大官当当吧。
可惜了,他想多了。
得到了一个管光禄卿(掌管皇室膳食,从三品),一个管饭的。
他很生气,不管李渊动辄称呼老弟,李渊的表妹嫁给李密。
但是最终还是把李密逼反(是逼他反),然后杀掉了。
为什么呢?
三个原因:一是山不容二虎。
大唐帝国成立前,CEO只能保留一个,李密作为曾经的筹备委员会的大BOSS,势力大,还有一定的号召作用,不干掉他,李渊这位BOSS就成不了唯一的CEO。
二是傻子可操纵性强。
因为李密的政治能力较李渊弱,李渊杀李密就当是练手的。
从所有的操作手法上,似乎李密一直在李渊的掌控中,示弱、示好,又不给高管,又派遣外出找回,一个正常人都会被搞出神经病,更何况一个有着远大梦想的李密。
三是李密太狂妄自大,犯了忌讳。
李密自恃智略功名,看不起李渊,毕竟李渊的战功不足,气场不够,但是李密对李世民非常钦佩,私下说,秦王真是霸气,没有这样的人物,李渊怎么能平定祸乱呢!这是犯了忌讳的话语,相信会传到李渊耳朵中。
从来不会有帝王希望身边的人都觉得儿子比自己强的,自己一点权威都没有,儿子舍不得杀,只能杀有这感觉的人。
胡适说过,历史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一段历史孰是孰非,也不好定论,只能从史料中得到
希望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以史为鉴以史为镜。
-END-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