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哪一句话令你终身难忘

谢大圣邀。
细查《道德经》21930篇(未必准确),句句谶言领教,我喜欢此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天地之始。
…终身难忘:善行,无辙进。

参考:
道德经,主导无生有,(长生),常生,生生不息。
多数人老是迷在过去?
道是什么,道生一,一直查生二生三生万物。
有的人与大爆连在一起很用功夫。
有的从盘古开天连在一起,混沌用尽心机。
云的雾的猜想伤透脑筋。
无为什么?
无为用。
老子有明言:早已,先矣不道。
看似雲山雾罩,最终是要落在实用上的。
老子五千言全是告白啟蒙。
没有用的,再精通注解白费精神。
一句话,有为利无为用悟懂了。
什么圣人大师的书都不用看了。
看的越多越迷信人。
舍得舍得,舍过去一切,和未来妄想,得什么?
绝学无优,绝圣弃智,得长寿。

参考:
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这是人类探索自身生命奥秘的指南针。

参考: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像水那样与世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参考:
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道德经.第五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无所偏爱,任由万物自然生长。
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
既祷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道德经》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道德经》走一千里路,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
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
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为道。
——老子《道德经》最高的善像水。
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水性接近于道理。
5.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道德经》人必须遵循地的规律特性,地的原则是服从于天,天以道作为运行的依据,而道就是自然而然,不加造作。
6.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老子 《道德经》弯曲可以保全,受压反而伸直;
低陷得到充盈,凋敝于是更新;
单一因而得到,繁多所以迷惑。
7.善为士者不武。
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与。
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
——老子 《道德经》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逞其勇武;
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激怒;
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在于动辄跟敌人争斗;
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表示谦下。
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品德,这叫做运用别人的能力,这叫做符合自然的至理。
8.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 《道德经》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
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
9.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老子 《道德经》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
最大的器具,反而最后完成;
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
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
10.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老子 《道德经》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参考:
《道德经》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终生难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出自《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不慎终也。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
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
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
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
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
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
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总之,人生不是演练,生命无法打草稿。
我们总是抱有厚积薄发的心态去准备,一直没有采取行动,心中的梦想真的只是一个梦,因为我们从未将其付诸实践,我们就是在这种与梦想若即若离的状态中蹉跎了岁月,荒芜了人生。
大家一直积蓄着能量,希望有一天可以一击冲天实现梦想,但是就是从未采取行动,即便积累了再多的理论知识,没有在实践中磨练,无法做到知行合一,实现心中梦想!所以,还是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参考:
厚德载物,天道酬勤。

参考: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参考:
道法自然,尽力随缘。

参考:
治人事天,莫若啬。
这是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九章的一句话。
意思是治理国家,养护身心,没有比爱惜精力更重要的了。
当我第一次看到“治人事天,莫若啬”时,为之心惊。
平时总是轻视吝啬之人,仔细一想,吝者,固不可取;
而啬者,弥足珍贵。
吝者该付不付,扣而赖;
啬者,不妄付,节而俭。
难怪老子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这个俭就是啬。
啬之于人生,其用大也。
财啬,方可由少到多;
神啬,才能精力充沛。
啬,就是积累财富,积蓄能量,厚藏根基,充实生命。
人这一生,啬得好,就会财帛丰盈,精力充沛,事业蓬勃,精神奕奕。
治人事天,莫若啬
参考:
感谢
我为什么对这句话情有独钟呢?
主要有
一是在我初学《道德经》的时候,对老子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道的理解和感悟是相当困难的,大有百思不得其解的苦恼。
但我结合学习《道德经》第八章,再重新学习了理解老子在第一章所提出的“道”这一高度抽象概念的时候,通过比照水的美德,再理解“道”的概念的时候,就觉得我找到学习《道德就》的具体门径,从而便进入了一个由表及里和循序渐进的自主学习的正常状态。
应该说,老子借助描述水的美德而称赞修道者的崇高美德和人品,通过对水的描述来达到对“道”的本性和品格的揭示和赞美,是开启我对天地之道核心内涵认知和感悟的一把金钥匙。
否则,没有水的美德对我心智的启发,我很有可能,还处于懵懵懂懂的学习和求索的苦恼之中,而不能够真正和感悟大“道”的真谛。
二是从学习和感悟上善若水这句话的过程中,我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真正体会到了,老子之所以看重水和偏爱水,是因为老子把水性和水德给哲学化了。
老子认为水的特性:利万物,不争,处下,柔弱,无坚不摧,依势而动。
老子还将水能够善养万物,能不争,能处下,总结为这是水的“三能”品德。
我理解,水的这“三能”品德和老子在此章开头提出的“上善若水”所描述的修道者心性几乎一样,也就是说上善之人的德性,或者说上善之人所抱持的“道性”也几乎是一样的。
我通过这样的比照和思考,我实实在在地顿悟道,原来水性、上善之人的心性和大“道”的本性,几乎也是一致的。
因此说,我非常感谢老子能够巧妙地以水为喻,为我们认识和亲近大道的本性和品格,提供了由浅入深和通俗易懂的解读和教诲。
三是老子所言的“上善若水”,清清楚楚地为我们指明了修身立德的方向和道路。
同时也为我们树立了可以效法的榜样。
而这个榜样就是具有如水一样品格的上善之人。
也就是说所谓的“上善若水”的内涵,既包括了我们在修身立德过程中可以学习的榜样,又指明了我们做人、修身和立德的参照标准就是水的品格。
另外,我还从老子所言的“上善若水”这句话中,认识和感悟到,老子之所以称水性“几于道”,是因为大道无形,无法认识,而水的特点和品德正好可以提供一些有关大道的相似内涵和原理。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我们对老子提出的大道这一概念,苦于理解和认知的初学者而言,我们肯定会我们所熟悉水这一具体媒介的特点里,来认识和感悟大道的本性和品格的,因为老子已经明确地告诉我们,水性“几于道”总之,老子“上善若水”这句内涵丰富,指称明确的的话,应该是每一个《道德经》的初学者,最应该不能够忘记和最能够开启心智的一句话。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