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对曹操“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的评价是否妥当

李世民这个评价还是比较恰当的。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曹操作为一个将军是很出色的,非常优秀的,但是他当统帅还是差了一点。
这个可不是李世民黑曹操,要把曹操搞臭,永世不得翻身。
而是一个比较中肯的评价,没有吹,也没有黑。
前一句肯定了曹操的军事才能优异,能够横扫群雄,定鼎中原。
而后一句则指出了曹操的统帅能力不够,所以每次进攻敌人,都是曹操亲自带兵在前线拼杀,没有放手。
这是不是历史事实呢?
当然是。
曹操手下有张辽、张郃、于禁、乐进、徐晃等五子良将,又有曹仁夏侯惇等曹氏家族的名将,可以说真是雄兵百万,良将千员。
可是曹操攻打袁术、攻打刘备、攻打陶谦、对抗袁绍、攻打吕布、攻打乌桓、攻打刘表、攻打马超等诸多战役都是自己带兵。
他没有放手给麾下将领,让将领们独挡一方,减轻自己的负担。
当然曹操凭借自己优秀的军事才能,打了许多打胜仗,消灭了这些敌人。
这真的是令人不可思议,也也没什么奇怪的,曹操手下的将领能打的,都是从地方阵营投降过来的。
曹操可能害怕手下将领投敌叛变,所以不敢放手,不敢让他们单独带兵进攻任何割据一方的诸侯。
由于曹操亲临前线,甘冒矢石,这也让曹操始终处于一种危险的状况,就好比《三国演义》中张松所说的,濮阳攻吕布之时,宛城战张绣之日;
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
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
而每一次都是曹操命大,才躲过了一劫,要是曹操稍微出了差错,那么那来的天下三分啊。
这也是曹操未能统一华夏,天下三分的原因。
东汉末年,诸侯割据太多了,曹操全要自己带兵亲自去打,浪费了许多时间。
让很多敌人有时间喘息,有时间做大。
而如果曹操让手下将领独当一面,带兵进攻,自己当统帅,稳坐大后方,指挥全局。
恐怕天下早就是曹家的天下了。
历史上许多打江山的君王都是很好的统帅,都能让手下的将领发挥才能。
比如刘邦就让韩信带兵平定黄河以北,刘秀让吴汉平定四川,李渊让李靖带兵平定江南等等。
这些君王不再做将军,放开手脚。
而是当统帅,让手下有杰出军事才能的将领发挥水平,很快就平定了天下。
但是曹操就不这么做,所以他耗费三十几年的时间,也没有一统江山,消灭刘备和孙权。
最终也没能登上皇帝的宝座,只好留下一句“假使天命在孤,孤为周文王”的虚话遗憾终生。
那么李世民有没有资格去评价曹操呢?
有,因为曹操对李世民来说是历史人物,只要是历史人物任何人都可以对其功过得失进行评价。
对于评价历史人物不需要什么资格,什么资历。
很多人对于评价历史人物往往拘泥于资格,甚至试
更何况李世民是兼打天下治天下于一身的皇帝,这个资格就足够评价曹操了。
李世民在唐朝初期就亲自带兵平定了薛举父子,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打败了刘黑闼,从而为大唐的一统,奠定了基础。
其登基后,派李靖李勣侯君集等名将灭了东突厥,吐谷浑,高昌,薛延陀,打败了吐蕃和高句丽。
而且李世民还创造了贞观之治。
其实曹操和李世民的起点有点相同。
曹操是官二代,他父亲曹嵩是太尉,三公之一,相比袁绍四世三公差了一点。
李世民是贵族出身,他祖上是关陇贵族,当然他父亲李渊混的不行,就当了一个太原留守的官,而且身边还有隋炀帝的人监视。
曹操身处东汉末年乱世中,亲自带兵平定了袁绍、吕布、袁术、刘表等地方军阀,统一了北方,为曹魏的建立做好了铺垫,为后来的三国归一统打下了基础。
而李世民身处隋末乱世,亲自带兵打败了各路反王,为唐朝建功立业。
当然从效果来看,官二代曹操没有一统天下。
而李世民则功成名就,当上了皇帝。

参考:
李世民的评价有拔高自己,贬低曹操的意思,但李世民说得确是事实。
李世民在唐朝建立的过程中屡立战功,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政治家。
在浅水源之战先败后胜,一举消灭了陇西薛举,薛仁果的西秦政权。
柏壁之战;
刘武周依附突厥,占据富庶的河东地区,打败了大唐齐王李元吉,李世民率军迎战,消灭了刘武周。
虎牢关之战,李世民率军包围了洛阳的王世充,窦建德率十万大军驰援王世充,李世民抓住窦建德大军远来疲惫的时机,仅率三千精锐骑兵,突袭窦建德大军,活捉窦建德,大败了十万援军。
这一战李世民声威大震。
王世充见大势已去,投降了李世民。
李世民又在洺水之战打败了刘黑闼,为大唐建立立下了赫赫军功。
李世民虽然功劳很大,毕竟是李渊的次子,按照传统李渊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李渊百年之后登上皇位的将是李建成不会是李世民,但李世民自然不会甘心,他率功臣集团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亲手杀了太子李建成,完成了逆袭,成为了万乘之尊,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就此开启。
曹操也是有名的军事家,他一生征战,在诸侯割据的年代挟天子以令诸侯,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生擒了当时的勇将吕布,打败了最早称帝的袁术,尤其是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打败了袁绍,更显出曹操的卓越军事能力,之后远征乌桓,统一了北方。
后来在赤壁之战被孙刘联军打败,自此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没有完成统一大业。
曹操受封魏王,自然不是万乘之尊了。
总结:李世民不仅凭自己的能力成为万乘之尊,贞观之治更表现出他有万乘之才;
曹操军事能力虽然也很突出,但没有最终统一天下,也没能成为万乘之尊,就更不能说有万乘之才了。
所以李世民对曹操的评价还是客观的。

参考:
扯淡之前吐槽机先说点读华夏史书的小心得吧,咱们的古人写史,总有有点惜字如金的劲儿,不像西方记载历史那么详细,恨不得连当事人裤衩子什么颜色都列出来。
故此读咱们的史书得多琢磨,最好再结合前后文看。
李世民吐槽魏武帝这事儿就算个典型,我要是没记错的话应该是记载于《资治通鉴》中的,发生在贞观十九年二月。
背景是李二率兵亲征高句丽,行军至邺城时写了一篇给曹操的祭文,又不晓得跟谁说的那句话,显得有点没头没脑。
那篇祭文写的也有点云山雾罩,大致说当皇帝这玩意是老天赏的,不能凭智取,也不能靠力争。
你曹老板吃汉朝饭,在汉朝快完犊子的时候本来可以凭雄才大略当个霍光、伊尹之类的名臣,奈何你非得扯犊子,结果皇帝没当上,还把天下崩成三块,这是何苦来由?
李二的用意何在?
其实我们仔细想想就会觉得当时李二祭奠魏武帝行为有点奇怪,你丫在亲征路上哎?
不是该快点赶路吗?
就算想要好彩头,那去祭奠个汉武帝、霍去病才是正理,折腾人家曹孟德干啥?
还非得说人家不是万乘之才,这不没事找事嘛?
但只要你看看《资治通鉴》里贞观十九年二月都发生了什么,大概就能明白这货的用意了。
李二带兵到洛阳后让萧瑀留守洛阳宫,又下诏说到定州后让太子监国,这时候尉迟恭觉得有点不妥。
他跟李二说老大你亲自带兵去砍高句丽,太子又留守定州,长安和洛阳都没人管,万一那个心黑的学杨玄感谋反,这可就尴尬啦!想那高句丽一边陲小夷,遣一偏师就指日可破,不足以勤万乘啊!李二没搭理尉迟恭,只是让老尉迟跟着大军一起出发,继续感受天可汗的人格魅力。
说到这大伙该晓得那句“万乘之才不足”的前置了吧?
我深度怀疑这话就是对尉迟恭说的,李二这厮一直就是这么小心眼儿。
然后咱们可以继续说说那篇云山雾罩的祭文了,司马光这货也是挺坏,一本《资治通鉴》里步步留扣。
他在尉迟恭进言和李二祭曹操之间写了另外一件事儿,这事无论时间、地点、人物都和上下文没啥关联。
是说在长安出发前李二让房玄龄留守,让其便宜行事,不用奏请。
可没过几天就有人找房玄龄要告密,老房问你想告谁的密?
那人回答就告你房玄龄。
老房不敢怠慢,赶紧派人把这货送到李二的行在。
李二也没废话,一听是要告房玄龄的密,手起刀落就把那倒霉鬼砍了,随后修书一封责备房玄龄没个担当,告诉他以后再有这样的傻缺你就直接砍了,别有点屁事儿就麻烦我。
很多人看完这段子都表示天可汗威武霸气,用人不疑,但吐槽机多心,我一直琢磨一件事儿,那
李世民的评价确实不够客观字儿写得不少了,吐槽机也不想再长篇大论曹操怎么有万乘之才,评价古人永远是见仁见智,很难说服谁。
但有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李二是个诸葛亮粉,同时他又是个曹黑,所以他的评论必然有主观倾向。
先说他是诸葛亮粉的证据,这货在《李卫公问对》里跟李靖大段讨论诸葛亮治军之法与八阵
并且对陈寿说诸葛亮“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这句话极其不爽,表示陈寿个玩笔杆子的懂毛线军事?
净他喵胡说八道!随后又指派一票诸葛粉修《晋书》,把陈寿黑了个体无完肤。
说李二是曹黑的证据在《贞观政要》中,原句是“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连人品都被鄙视了,想客观点评价曹操的能力似乎不太可能。
其实“一将之智有余”前边那八个字也不是好话,“临危制变,料敌设奇”,还是说曹操诡诈......大致也就这些吧,吐槽机
况且你李二鄙视曹操不放权总亲征,那你写祭文时是去哪干什么来着?
扯淡完毕!
参考:
这里呢,我在这之前曾经回答过李世民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他飘了!没错,就这么简单,他飘了!这句话是什么时候说的这句话是李世民征讨高句丽的时候,他说了这么一句话。
可能你对这个时候的李世民没有任何印象,觉得这个时候还是那种英明神武,谦逊的那个李世民。
而且还是那个以史为镜以人为镜的李世民!但这个时候李世民却干了一件事情,他把魏征的坟给推了……我说了这句话,是不是大家觉得这个时候的李世民有点儿奇怪,没错,这个时候李世民就是有点儿飘了,晚年的李世民已经不是那种容忍别人劝谏的那
值得令人惊叹,但是相比较以曹操而言,我只能说二者之间是半斤对八两!为什么很简单,二者之间起点不一样,遇到的对手也不一样!手底下的人更不一样!李世民手底下都是些什么人呢?
不灭各国,意思在大唐名将圈里面混吗?
更别提他手底下的文臣武将,他虽然遇到一些比较难缠的对手,但说实话,都不是那种百年难出的枭雄!虽然难缠,但是都有弱点,都可一一击破,你看看曹操出发点比李世民差也就算了,遇到的对手一个比一个强悍!赤壁之战,周瑜一把大火直接烧了曹操的统一之梦,更别提诸葛亮这种三分天下的逆天战略家在!(今日
哦,明太祖朱元璋除外,那位开局一个碗的玩家,在军事成就上确实可以和李世民一较长短的。
这里并不是说曹操太弱,而是李世民太强了。
古往今来多少帝王,雄才大略者并不算少,但是文治武功能达到唐太宗李世民那种程度的,却没有一人。
从早期雁门关救隋炀帝,到后来晋阳起兵,灭薛举、平刘武周,擒王世充窦建德,李世民的功绩甚至盖过了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更遑论太子李建成。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虽然踩着血亲的鲜血当上了皇帝,但是难得的是他在位期间都没有大肆屠杀过功臣良将。
一方面是他的心胸,另一方面,是因为在朝堂之上,没有人可以做到功高震主,因为他李世民就是大唐最大的功臣。
曹操在历史上自然不差。
我们在介绍他时也是前缀一大篇,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等等。
他的军事才能随着《三国演义》的深入人心而渐渐为人们所知。
当然,正史中的曹操比之演义中的更要厉害。
以区区一低阶武官起身,最后做了大汉的丞相,东汉乱世差点在他的手中得以统一。
他大小数十战,胜多败少。
尤其是在灭袁绍,平辽东时,杰出的军事才能更是显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这只是军事上,万乘,则是指天子。
天子贵为君王,而君王的大德,在于知人知己。
曹操多疑,一生之中从未有真正相信任何人,虽说多简拔人才以为己用,但是并不完全听手下人的劝谏,荀彧跟了他多年,因反对他称魏公,被迫自杀。
而这一点唐太宗可是自信满满,毕竟他身边可是有一个怼天怼地怼皇帝的魏征呀,而魏征在太宗朝最后也是得以善终的。
总之,境界不一样。
虽然“你很好”后面还有个“但是”,但这足以肯定他的成就了。
(全文完)
参考: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对于曹操,若是刘备、孙权如此评价,那叫贻笑大方。
但李世民这么评价曹操,还是蛮妥当的,毕竟李世民更强,他有资格这么说“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这句去掉的了前置,完整些的,当年李世民去邺城(曹魏首都)视察,写文祭祀曹操后,是这么说的: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对于曹操,李世民真心看不上,认为他只是一个优秀将才,当皇帝,差了点。
为何如此呢?
我们可以看看曹操生平曹操起势于黄巾之乱,那时候曹操生受青州百万黄巾流民,组建出强悍的青州兵,按道理讲,曹操资本雄厚,当时就能称孤道寡。
但曹操怎么做的呢,他迎天子入许昌,自己做丞相,到死都没称帝。
皇帝不做,做宰相,在李世民看来,这就叫万乘之才不足若是李二自己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做呢?
当年李渊立唐、玄武门之变很好的诠释了大唐李氏的万乘之才李渊称帝时,力量和曹操差不多吧。
外部环境,反王遍地走,敌人多如狗,还有个阿史那可汗在旁边虎视眈眈,也和曹操差不多吧。
可人家李渊就称帝了,曹操不行吧。
玄武门时,李二当机立断,不仅斩杀大哥三弟,还灭了兄弟两家满门男丁,让李渊这个皇位除了他之外无人可继承,异地相处,估计汉献帝全家都会被李二干掉,正所谓快刀斩乱麻……如此,李世民说曹操“万乘之才不足”也就理所当然了
参考:
曹操在京剧中为白脸形象,意为奸臣。
而在真实历史中,他的形象也被各种解读和有意涂抹,像极了广告词里的那句话:“男人有很多面,今天你要秀哪面?
”在古代千千万万的曹操“解读者”中,最有分量的恐怕是这两位:西晋时期建立了汉赵的匈奴人刘渊,以及唐太宗李世民。
刘渊距离曹操生活的时代不远,所以他对于这位魏武帝充满了钦佩之情。
刘渊说:“大丈夫当为汉高、魏武,呼韩邪何足效哉!”他把曹操与汉高祖刘邦相提并论,而且认为若为大丈夫,就必须向他们俩学习。
不过,几百年以后,随着曹操形象的一步步“堕落”,其“黑粉”也愈发多了起来,而唐太宗李世民就是最大的一位。
李世民曾经这样评价曹操:“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贞观政要》)对于曹操的人品,李世民是鄙视的。
而同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李世民对于曹操的
”(《资治通鉴》)李世民认为:曹操善于临危应变,出奇制胜,作为将才,他在智谋方面没有问题;
不过,如果说要做统一天下的合格帝王,其才干还是不够格的。
那么,李世民为何要这么说呢?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帝王中的佼佼者。
虽然从私德方面,他也有很多瑕疵,但他之所以能达到如此境界,还是因为其心中有着成为“一代圣君”的理想和追求,这也让他在行动上高标准、严要求。
李世民想要效仿的,当然不是只能够武力一统天下的英雄,而是道德崇高的,像尧舜这种上古贤王。
因此,作为“乱世之奸雄”的曹操,当然就入不了李世民的法眼了。
所以,他才会评价曹操是“万乘之才不足”。
不过,客观的说,李世民对曹操的评价,有失偏颇的。
作为一个生逢乱世的军阀,曹操不可能跳出他的那个时代,去追求尧舜这些上古先贤们的理想境界。
在汉末群雄逐鹿、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面前,曹操还是表现出了“一代圣君”应该具备的战略眼光,说他是“万乘之才不足”,实在有故意贬低的用意。
除了杰出的军事素养以外,曹操的作为一代战略家的“万乘之才”,具体表现在
这一举动,为曹操赢得了巨大的政治主动,为他统一北方铺平了道路。
在汉末,各地军阀多如牛毛,光叫上名来的多达二三十个。
这些人虽然互相攻伐,却往往师出无名。
唯有曹操可以奉汉献帝之名,出征讨逆。
千万不要小看了这种看起来虚无的“名分”,曹操祭出大汉天子的大旗,往往能够率先赢得人心,甚至是直接动摇敌人内部的军心。
比如官渡之战前,袁绍的谋士分为了两派,其中不赞成袁绍的功曹的人,给出的理由就是:“今天子在许,民望助顺, 不可攻也。
”(《资治通鉴》)袁绍不从,结果“乌巢之战”一败,其势力便迅速土崩瓦解,其手下名将张郃、高览更是毫无忠诚可言,直接投降了象征“官方正统”的曹操。
而曹操在招降纳叛时,往往也是以大汉丞相的身份,表奏天子,封来降者一定官职、爵位。
这样一来,即便是这些来降者是汉朝的死忠,也往往乐于接受曹操的封赏。
比较突出的例子,就是曹操以汉献帝之名,册封关羽为汉寿亭侯。
虽然这个爵位不算高,但“汉寿亭侯”的名号,给了关羽“下台阶”的面子,同时还让他能欣然笑纳。
因为这种封赏不来自于曹操本人,而是来自名义上仍然存在的大汉朝廷。
二、经济方面东汉末年,群雄混战,对于经济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而最直观的表现,就是粮食生产被严重破坏,导致天下无粮。
曹操曾在自己的《篙里行》中说:“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因为兵灾导致的饥荒,最后也同样严重影响了军事。
在史籍里,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下面这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当时各路军阀缺粮道了什么程度?
号称兵精粮足的袁绍、袁术兄弟,一个让士兵在树上采桑椹充饥,另一个则让士兵下河摸河蚌果腹。
他们也从来不做长远打算,为了破解手中无粮的困局,要么就去其他军阀手中骗粮、抢粮,要么就更加横征暴敛,盘剥百姓,这也注定了他们最终走向灭亡。
或许是充分认识到了民间的疾苦,与这些短视的军阀相比,曹操采取了另外一种截然相反的办法。
他实行了屯田制,用建设稳定的粮食生产基地的办法,既解决了百姓的吃饭问题,又缓解了当时的军粮危机。
曹操听从谋士毛玠、韩浩等人的建议,在收编了几十万青州黄巾军之后,利用这些劳动力,在许昌等地开始屯田。
曹操的屯田,分为军屯和民屯两种。
军屯由暂时不用打仗的士兵耕作,生产行军打仗所需粮食。
民屯则由一般民众耕作,土地所有权归官府,而民众将所得收成缴租后,余下的可以归
如果民众没有生产工具,还可以租用官府的耕牛、农具,再缴纳相关赋税即可。
曹操的屯田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也让此后历代王朝不同程度的效仿。
李嘉诚就曾经对此评价道:“‘屯田制’使魏国大大提高粮食产量,一年收获百万斛,使军粮不再短缺。
令曹操有雄厚的资本作支援,而在军事上占优。
”或许这也是古今一流战略家们的一种精神共鸣。

参考:
山野老人解读两汉三国,与您一起体会历史新感觉!李世民对曹操 “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的评价是否妥当?
这个问题,我很感兴趣,收藏了一个多月,一直不知如何回答。
今天,
有的条友评价说,李世民这样说有抬高自己,贬低曹操的意味。
山野老人以为,李世民确实有抬高自己的意味,但不一定有贬低曹操的成分。
山野老人甚至认为,李世民有点替曹操可惜,有抬高曹操的意味。
李世民这里是从皇帝的角度看曹操。
不是皇帝的曹操,李世民从皇帝的角度来看曹操,自然是高看曹操。
李世民对曹操 “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的评价是否妥当?
对于这个问题,从微观上来看,不好回答。
如果从宏观上看,李世民这样评价曹操,山野老人认为十分恰当、中肯!为什么这样说呢?
中国封建社会,到李世民这里为止,在统一的中华大地称帝的开国皇帝只有秦始皇、刘邦、刘秀、杨坚、李世民(包括李世民父亲李渊)等人,如果将曹操与这些人相比,曹操确实是“万乘之才不足”。
下面以这些人为例,从五个方面简单分析:一,曹操与李世民相比,差那么一点勇气!曹操与李世民相比,相同的一点是离皇帝很近,但是要做皇帝很难。
汉献帝就在曹操身边,被曹操控制。
曹操不断要挟汉献帝,让汉献帝不断满足他加官进爵的欲望。
曹操先是让汉献帝封他为魏公,后来又让汉献帝封他为魏王,就是没有勇气让汉献帝禅让帝位。
李世民呢?
被父皇李渊封为秦王,离皇帝就差那么一步之遥。
关键时候,李世民临门一脚,发动玄武门政变,让挡在前面的太子李建成见了阎王,让在位的父皇李渊去做太上皇。
李世民由此堂而皇之地做了皇帝。
曹操与李世民相比,就差在这临门一脚。
如果曹操有勇气,如李世民一样,临门一脚,汉献帝肯定会俯首称臣。
二,曹操与杨坚相比,差那么一点手段!曹操与杨坚相比,相同的一点是都是皇帝的岳父。
曹操把自己的三个女儿嫁给了汉献帝,杨坚也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皇帝宇文赟。
汉献帝以及汉献帝身边的人总想弄死曹操,一直没有得逞;
宇文赟身边的人也一直想弄死杨坚,也没有如意。
宇文赟死后,儿子宇文衍继位,杨坚逼迫宇文衍禅让,夺了帝位,做了皇帝。
曹操却是甘心情愿地只想做汉献帝的岳父,所以与皇帝之位失之交臂。
三,曹操与刘秀相比,深思熟虑不够!曹操与刘秀相比,共同点是都不想做皇帝。
曹操身边的人多次劝谏曹操称帝,曹操就是不松口。
刘秀身边的人也多次劝谏刘秀做皇帝,刘秀就是不表态。
好在刘秀身边有个耿纯。
耿纯对刘秀说:“你不称帝,你身边的人就要离开你。
为什么呢?
他们离乡背井跟着你,就是为了光宗耀祖,你不称帝,他们还有什么盼头!”于是刘秀答应耿纯称帝!曹操在这一点上与刘秀相比,谋略上,深思熟虑不够。
四,曹操与刘邦相比,深谋远虑不够!曹操与刘邦相比,相同点是都面临着很多、很强大的对手。
不同点是刘邦目标明确。
刘邦在众多对手中就认准只有项羽一个对手,其他诸如九江王英布,军事奇才韩信等,刘邦认为这些人都是自己争取的对象。
曹操就没有刘邦这样明确的目标。
曹操认为天下军阀都是自己的对手。
刘邦目标明确,所以能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对付项羽。
如九江王英布本是项羽的部属、亲信,刘邦不顾忌这些,派随何策反英布,对付项羽。
如韩信跟着刘邦三心二意。
韩信占领齐国后,想做代理齐王,刘邦就封韩信为齐王。
刘邦与项羽在固陵对决,韩信迟迟没有动作,刘邦就把一大块土地封给韩信。
韩信得到土地后,迅速驰援刘邦,打败了项羽。
曹操与刘邦相比在这一点上就差远了!曹操与所有的军阀都是对手。
袁绍、袁术、刘表、刘备、孙权等都是曹操的对手,致使曹操一生南征北战,最后还是没有能统一全国。
五,曹操与秦始皇相比,战略战术上欠火候!曹操与秦始皇相比战略战术上还差那么一点火候。
战国七雄,秦国是西方撮尔小国。
秦始皇最后能统一六国,称雄天下,战略战术上推行“远交近战”是其胜利的法宝。
远交近战尽管是秦昭襄王时的国策,但是秦始皇继承了这一国策。
秦始皇将秦国面前的韩国、魏国消灭以后,远在东方的齐国就成了囊中之物。
秦国为了远交近战,甚至不惜让齐国称帝,形成东西二帝并存的时局。
如果曹操也学秦国搞个东西二帝并存的时局,允许刘备称帝。
刘备本是皇室之胄,让他称帝名正言顺。
曹操也可以禅让的方式称帝。
刘备在西方称帝,曹操在东方称帝,形成东西二帝并存的时局,最后来个远交近战,一心一意共同对付近在江东的孙权。
消灭孙权后,再对付刘备,天下何愁不统一?
曹操没有秦国人的雅量。
曹操一门心事,我不称帝,谁也不能称帝,最后把自己搞得像无头的苍蝇,征战一辈子,还是没有统一全国!综上所述,从历史的宏观看,与
实际上不止李世民曾这样评价曹操,唯一的奴隶皇帝石勒也曾经评价曹操远远不如汉高祖刘邦和韩光武帝刘秀。
刘邦也应该具备李世民所说的万乘之才。
主要看万乘之才是什么意思,如果说万乘之才只是普通皇帝的才能,那依曹操的能力来说肯定够格了,正儿八经的正统皇帝汉献帝在他面前只是一个傀儡而已,曹操能力可比汉献帝强多了。
但按照李世民说这句话的意思,肯定是说李世民认为自己具有万乘之才,曹操不如自己,自然曹操万乘之才不足。
曹操和李世民相比,存在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曹操是汉末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完全控制了东汉朝廷,汉献帝完全的成了曹操的傀儡。
曹操在汉末乱世之中异军突起,先后消灭了吕布、袁术、袁绍等割据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
但是在统一形式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曹操先后在赤壁和汉中遭到失败,统一大业被迫终止。
曹操虽然已经比较NB,但还是暴露出一些问题。
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东汉十三州占了九州,地盘最大,打的大仗最多,但是曹操手下居然只有张辽一人进入了武庙72将。
刘备只拿下了荆州一部和益州,最后还丢了荆州,他手下关羽、张飞却都进入了武庙72将。
这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曹操太喜欢事事亲为,总是把军权牢牢的抓在手里,没有适当放权。
不管原因为何,至少说明曹操驾驭部下的能力存在不足,无法让部下充分发挥自己才能。
在这一点上曹操和刘邦、李世民的差距比较大。
刘邦手下韩信、彭越等人都是独立领军,自由发挥,李世民手下李靖李绩等人也是战功赫赫,都完爆曹操手下人的战功。
曹操对自己手下不是完全信任,但他自己的军事水平又不足以应对所有对手。
比如张辽在自己作为主将对战孙权的时候,完虐孙权,杀的孙权屁滚尿流,江东小儿听到张辽之名不敢啼哭。
但是曹操作为主帅,张辽成为副将后,却占不到孙权便宜,只能后退。
张辽的遭遇说明了曹操手下并不是没有得力干将,但曹操并没有给予他们充分信任。
如果赤壁之战或者汉中之战,曹操能够充分放权给张辽徐晃等人,说不定天下已经一统。

参考:
李世民军事才能政治才能和文学才能均不如曹操。
他评论曹操是不恰当的。
李世民比曹操幸福多了,无论在起跑线实力民心人望对手等大优于曹操。
史书上对李世民吹嘘过度,假得很。

参考:
这个评价是唐太宗到达鄴城,祭奠曹操时写的文,完整的句子是这样: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馀,万乘之才不足。
这句话对曹操的军事才能高度评价,说明李世民佩服曹操的军事才能,但是他评价曹操作为一个君主的才能还是远远不够的。
这是一分为二地说。
要说这句话的评价是否妥当,关键看李世民自己的立场以及他的价值观。
李世民的偶像是汉文帝,如果有人评价他是汉文帝一般的人物,他会开心的不得了。
他时不时将自己与汉文帝进行比较,当然他自叹自己不如汉文帝。
汉文帝最大的特点是宽仁,不是用严峻的刑罚来管理天下,而是人性化管理。
如果你看唐太宗朝实际上也差不多,不是很严格,相反是比较宽容的,哪怕自己的儿子造反,他都要想办法保全。
最后为什么立李治为太子,他认为立了李治,其他几个儿子可以活下来,因为李治宽仁。
他们用信任治国,对自己的下手特别信任,也不高高在上,比如汉文帝曾经向丞相申屠嘉为邓通求情,此吾弄臣,君释之。
这是我的宠臣,你不要杀他。
唐太宗也差不多,对下属特别的好,比如他曾经对尉迟敬德说过这么一段话:朕览汉史,见高祖功臣获全者少,意常尤之。
及居大位以来,常欲保全功臣,令子孙无绝。
然卿居官辄犯宪法,方知韩、彭夷戮,非汉祖之愆。
国家大事,唯赏与罚,非分之恩,不可数行,勉自修饬,无贻后悔也。
——《旧唐书》这段话是在尉迟敬德恃功抢位置殴打唐宗室李神通,差点打瞎李神通的眼睛之后说的话。
按道理应该法办,唐太宗没有法办反而用了这么一段话,去点醒他。
所以唐太宗的管理中有浓浓的人性在。
曹操则不一样,曹操用的是急法,峻法,用法很严也很重,基本上不讲人情。
当然这个和东汉末年宽松的制度有关。
曹操想扭转局面,收人心必用急法。
诸葛亮治理蜀汉之时用的也是急法,不赦。
曹操在管理中人情味很少,最典型的例子有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荀彧,几十年生死与共,一朝意见相左,曹操就下手打击,最后荀彧之死与曹操有莫大关系。
崔琰、毛玠等为他举荐了很多人才,结果都被处死。
许攸是官渡之战中的关键人物也是曹操的老朋友,结果呢?
许攸还是被杀。
真是许褚冲动杀的吗?
当然不是,史书对许褚的评价是褚性谨慎奉法,质重少言。
这个和陈建斌演的曹操的那部剧中的许褚是完全不一样的,这种性格的人怎么可能胡乱杀人呢?
史书说是曹操杀的。
许攸恃功骄嫚,尝于众坐呼操小字曰:“某甲,卿非我,不得冀州也!”操笑曰:“汝言是也。
”然内不乐,后竟杀之。
——《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五十六》初,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
——《三国志魏书·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所以曹操的容人的气度在李世民看来是远远不够的,根本不像李世民这样厚待自己的旧部,在李世民看来这种胸怀是万乘之才不足。
站在李世民这种少有的英明皇帝看来这个评价是妥当的,如果站在一般皇帝的角度,曹操的万乘之才也是很牛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