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从哪位皇帝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满清十二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并没有入关,真正入关当皇帝的,只有十位。
顺治皇帝,就是大清王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六岁登基,在位十八年,二十四岁便一命呜呼。
关于顺治皇帝的死,也可谓是扑朔迷离,当然这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我们暂且不说顺治皇帝怎么死的。
来说说顺治皇帝在位这十八年大都做了些什么。
清朝作为异族刚刚入关,和汉族子民的矛盾十分尖锐,剃发易服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文字狱等一系列矛盾比较尖锐,同时又启用洪承畴范文程等汉臣,鼓励乡绅招民垦荒,使得国家逐渐安定,到了顺治十六年,全国基本统一。
顺治死后,八岁的爱新觉罗·玄烨登基,十四岁亲政,在位六十二年,计擒鳌拜,平三藩,灭台网的明郑政权,而后三征噶尔丹,笼络汉族士子,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可以说是康熙奠定了大清王朝的统治。
但是,康熙晚年倦政,放任儿子们夺嫡,九子夺嫡之事,对当时的朝廷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康熙去世后,第四子雍正登基,因为清承明制,此时的清朝吏治已经弊政初显,雍正在位十三年,勤勤恳恳一代劳模,改土归流摊丁入亩整顿吏治,为了防止再发生康熙朝的九子夺嫡事件,实行秘密立储,没有他的一系列改革,就没有康乾盛世。
雍正刚刚继位时,大清朝国库不过几百万两白银(应该是800万两),而到雍正十三年,大清朝国库高达几千万两(应该是6000w两,记不太清楚了)。
可以说,雍正在位期间,大清国力达到顶峰。
正所谓盛极而衰,乾隆实在是太过好命,一接手就是一个富裕强大的大清国,可惜大清国在他的手里,没有继续强盛,而是在他的手里走了下坡路。
乾隆去世时,国库仅剩1900w两白银。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乾隆二十四年,在西方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进入蒸汽时代时,而乾隆却在三年前即公元1757年,一道圣旨将厦门宁波等港口关闭,只有广州一地继续和西洋贸易,这就是“一口通商”政策。
不仅如此,还对出口的货物种类多加限制。
闭关锁国严格限制了经济文化以及科学方面与外界的交流,在西方工业革命正在进行时,大清帝国却自诩天朝上国,沾沾自喜妄自尊大,使得帝国的科技水平以及整体国力均落后于西方国家。
乾隆中后期,大兴土木好大喜功,六下江南更是奢靡之极,吏治败坏,贪污腐化盛行,再加上此时的闭关锁国政策达到了最高级别。
此消彼长。
20世纪晚清和西方列强的巨大差距,便是在这里埋下的种子。
乾隆去世后,嘉庆平庸,道光也不堪大用,咸丰优柔寡断,并没有出现一位可以力挽狂澜的中兴之主,咸丰死后,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和鬼子六奕訢联手发动辛酉政变,大清国的至高权力竟然就这样落于一妇人之手,同治光绪宣统三位爱新觉罗氏皇帝,形同傀儡。
自从1840年,英国人用坚船利炮将这个东方最古老的国度大门给打开之后,一个屈辱的时代便由此拉开帷幕,内有太平天国同治回乱,外有强敌环伺,虽有晚清四大名臣,洋务运动,同治中兴,可这也只不是回光返照而已。
甲午战争的失败,大清国的外强中干彻底的暴露在列强的眼里,大清国最后的一块遮羞布就这样被一个蕞尔小国狠狠的扯掉,所以才有了那张西方掀起瓜分中国浪潮的时局
也正是因为甲午战争,令国人彻底认清了和列强的差距,革命的气息已经暗流涌动,大清国的统治,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参考:
清朝走下坡路,毫无疑问就是从乾隆开始。
清朝从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到亡国君溥仪,共历十二帝。
如果从清朝入关开始算起,那么其对中华的统治共经历十位皇帝。
而清朝真正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应该就是在乾隆时期。
其实,从顺治到乾隆初年,清朝的国力可以说一直都处于上升状态。
顺治在位十八年,虽然期间清朝一直处于与南明势力的战争中,而且由于清初推行的削发易服、圈地等六大弊政,使得满汉矛盾尖锐,满清对于中华的统治并不牢固。
但顺治时期,经过多年的征战,清朝已基本完成了对中国大陆的统一,消灭了与之抗衡的南明势力。
这也算是为日后的康熙打下了一定的统治基础。
1661年,顺治皇帝突然病逝,年仅八岁的康熙继位。
六年后,十四岁的康熙开始亲政。
少年天子的康熙雄才伟略,先是铲除了权臣鳌拜。
之后,康熙又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大败葛尔丹,击退沙俄,取得了一系列载入史册的武功。
在文治方面,康熙大兴儒教,重用汉臣治理天下,并对清初弊政进行修整,有效的缓和了满汉矛盾,使清朝迈入强盛。
尽管康熙晚年为政过宽,导致朝政昏暗;
加上在立储问题上一错再错,最终引发九子夺嫡,至使朝中斗争不断,百姓贫苦,天下疲惫。
但不可否认的是,康熙在位六十余年的文治武功,确实将清朝推向了鼎盛,并为日后的雍正改革奠定了扎实的根基。
雍正时期,上承康熙,下启乾隆,对长达百余年的康乾盛世起到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
素以“勤为天下先”著称的雍正,在位虽只有短短的十三年,但却扭转了康熙末年以来所积累的各种弊病,极大的推动了清朝的发展。
雍正顶住各种政治压力,以铁一般的意志推动政治和社会改革,通过火耗归公、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和开豁贱籍等一系列的改革,进一步促进了清朝的社会公平,缓和社会矛盾,释放清朝的生产力。
经过雍正改革,清朝国力如日中天,百姓生活富足,国库充盈。
一个被人们淡化的事实是,康熙末年清朝国库仅剩下区区几百万两,而到雍正末年,国库却积攒下多达6600多万两。
清朝的衰落从好大喜功的太平天子乾隆开始。
乾隆这位皇帝不得不说是史上最幸运的,拥有一个好爷爷和好爸爸,为他积攒下丰厚的财富和国力。
而且他的霸道总裁爸爸还为他建立起军机处,让乾隆的统治无比牢固。
于是,乾隆成为最典型的太平天子,过了六十多年奢华的皇帝生活。
他在位之初尚有明君之风,可越往后便越发骄奢淫逸,好大喜功。
乾隆不断大修离宫别苑,七下江南游玩,极大的耗费了清朝的国库。
晚年的乾隆,甚至将自己的武功夸大,自号“十全老人”。
正是在乾隆的昏庸统治下,清朝国力不断衰退,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乾隆末年,英国使臣马格尔尼到访中国时,所看到的早已是沿途百姓食不果腹,清朝官僚腐败不堪的破败局面。
到嘉庆接手时,清朝的矛盾就开始集中爆发,动乱起义不断。
而清朝也正是在快速衰退中迎来了列强的入侵,被迫打开了国门。
而清朝衰落的源头,正是这位自称“十全老人”的乾隆!(
但,发展的过程中,问题也是此起彼伏,矛盾多多,受尽帝国列强的欺负。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进北京,这每一件事情,都让大清充满了耻辱感,让当时的中国人抬不起头来。
那么,大清的衰落,是从哪位皇帝开始的呢?
从大的方面讲,大清代替大明,就是历史的倒退。
虽说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但这个过程常常是曲折的,是迂回的。
甚至有时候常常是进两步,退一步。
大清代替大明,其实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进步,为何这样说呢?
1、从国家形式上看,就是一个新的封建王朝代替了一个旧的封建王朝。
大清代替了大明,除了紫禁城里的主人换了,国家体制还是老一套的体制,新瓶装了旧酒。
这不像民国代替了大清,也不像新中国代替了民国,国家体制和意识形态发生了大的改变。
一个和前朝的国家体制基本相同的朝代,很难说他们有了大的进步。
2、大清代替了大明,并不是生产力的巨大进步。
大明为什么会被大清代替?
在内部,党争不断,起义四起;
在外部,女真常常肆虐边境,分散了精力。
到最后,还是李自成的起义军干翻了大明,然后在吴三桂的帮助下,女真入关,成就了大清。
看当时女真的部队,无非就是弯刀、弓箭,和元朝的军队没啥大区别,和大明比,没有明显优势。
至于生产力,女真这个渔猎为主的民族,实在也没有先进之处。
大清胜在团结,大明输在分裂。
说绝对一点,如果不是长期的内乱不止,党争不断,大清如何能入关?
3、大清从入关的那一刻起,就决定了后来被欺负。
大清入关多少人?
军队加上入关的女真族民众,一百万左右,而华夏大地的汉人有着上亿。
这就决定了,大清非常担心一点:控制不住汉人民众。
因为有担心,大清就有了如此的举动:可以任用汉族官员,但重要位置必须是满族;
担心控制不住汉族人士的言论和文章,因此常搞文字狱;
担心汉族民众和海外往来过多,引起各种起义,在顺治时期就实行了“海禁”。
清朝王室的担心,造就了整个国家缺乏创新,且压制创新。
当14世纪--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让整个欧洲人在思想上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明朝的中晚期到清朝的早期,不仅没有捕捉到世界格局开始变化,还徜徉在“大国”的自我陶醉中。
一句话,大清代替大明,其实不是先进代替了落后,也不是文明代替了野蛮,而是恰恰相反,这导致,整个大清三百年很难有大的飞跃。
俗话说得好,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世界列强在疯狂发展,而大清这边还在优哉游哉的不思进取时,落后已经注定,失败也成了必然。
从小的方面讲,乾隆时代是个重要的转折点。
乾隆是历史上有记载的寿命最长的皇帝,执政时间,也仅仅比爷爷康熙少了一年。
如果乾隆愿意,他一定可以成为历史上寿命最长、在位时间最长的“双料皇帝”。
看乾隆一生,有人说,这做得不孬啊,动不动就微服私访,了解民情。
而且还主张了“放松海禁,一口通商”。
看似做的可圈可点,实际上乾隆时代是个承上启下的最关键阶段,这个启下完全没有做好,导致了后来的被欺负。
1、乾隆完美错过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这正是乾隆执政的时期。
虽然乾隆时期对外贸易量有所增加,但对于外国的先进技术并没有多少引进。
此时的大清,还陶醉在世界大国的称号中,对外国人必称“蛮夷”,那些红毛、金毛的蛮夷,技术就算先进,也完全入不了乾隆等人的眼中。
当英国、德国、法国等开始了疯狂的 “蒸汽时代”,轮船、火车纷纷进入了主流,枪支弹药等武器装备也在迅速发展,而大清仿佛生活在另外一个宇宙。
充耳不闻,视而不见,这是乾隆时代犯下的一个大错误。
2、乾隆大搞文字狱。
社会的创新从哪里来?
创新。
创新决定一个时代的未来。
但控制了人的思想,创新如何进行?
文字狱各朝都有,大清尤其多,乾隆时期最为多。
据统计,顺治搞文字狱7次,康熙帝实施的文字狱高达20多次。
雍正帝和他爹差不多,文字狱也有20多次。
而乾隆帝,实施文字狱高达130多次。
就像鲁迅先生说的:“文苑中实在没有不被蹂躏的处所了。
”一个完全限制了民众思想发展、限制了民众写文的社会,能走多远?
走不远。
乾隆的文字狱,让所有的“知识分子”小心翼翼,担心出大错。
如此的风气,哪里来的创新和进一步的发展?
3、乾隆败家,腐败盛行。
康雍乾三任皇帝中,康熙是雄才大略,对于开疆拓土有一套。
雍正是个经济高手,在位13年,让国库完全充盈起来。
因此,雍正一朝有着“无官不清”的高度评价。
但论败家,乾隆最强。
他既没有像康熙般南征北战,也没有经历后来咸丰遇到的“太平天国”,退位时国库却没多少钱了。
乾隆国库的钱呢?
为什么他退位时国库没有多少银子了呢?
要知道,雍正留给乾隆近6000万两银子,而乾隆早期最多时,国库也有了七千多万两银子库存。
两个原因,一是乾隆败家,晚年时期的支出大,收入却少;
二是贪污腐败太多了,钱都进入了贪官口袋了。
在乾隆去世后,嘉庆皇帝第一时间扳倒和珅,抄没得了大量财物,这就是“和珅一倒,嘉庆吃饱”的出处。
乾隆中晚期,是出了大问题的,贪官们成了一个个蛀虫,把大清啃得遍体鳞伤,关键是,这种官场风气一旦形成,想把势头控制住,太难了。
乾隆,就是大清承上启下的最重要一环,可惜,乾隆错过了发展机遇期,让大清和西方的距离开始拉大,到他孙子道光时,充分表现了出来,一个鸦片战争就让虚弱的大清现了原形,从此后,被帝国列强欺负的时代开始了。
看大面,大清代替大明就不是进步,对发展是有影响的。
从小面看,乾隆这个重要阶段没控制好,导致大清落后,被列强百般欺凌。
参考:
满清十二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并没有入关,真正入关当皇帝的,只有十位。
顺治皇帝,就是大清王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六岁登基,在位十八年,二十四岁便一命呜呼。
关于顺治皇帝的死,也可谓是扑朔迷离,当然这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我们暂且不说顺治皇帝怎么死的。
来说说顺治皇帝在位这十八年大都做了些什么。
清朝作为异族刚刚入关,和汉族子民的矛盾十分尖锐,剃发易服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文字狱等一系列矛盾比较尖锐,同时又启用洪承畴范文程等汉臣,鼓励乡绅招民垦荒,使得国家逐渐安定,到了顺治十六年,全国基本统一。
顺治死后,八岁的爱新觉罗·玄烨登基,十四岁亲政,在位六十一年,计擒鳌拜,平三藩,灭台网的明郑政权,而后三征噶尔丹,笼络汉族士子,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可以说是康熙奠定了大清王朝的统治。
但是,康熙晚年倦政,放任儿子们夺嫡,九子夺嫡之事,对当时的朝廷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康熙去世后,第四子雍正登基,因为清承明制,此时的清朝吏治已经弊政初显,雍正在位十三年,勤勤恳恳一代劳模,改土归流摊丁入亩整顿吏治,为了防止再发生康熙朝的九子夺嫡事件,实行秘密立储,没有他的一系列改革,就没有康乾盛世。
雍正刚刚继位时,大清朝国库不过几百万两白银(应该是800万两),而到雍正十三年,大清朝国库高达几千万两(应该是6000w两,记不太清楚了)。
可以说,雍正在位期间,大清国力达到顶峰。
正所谓盛极而衰,乾隆实在是太过好命,一接手就是一个富裕强大的大清国,可惜大清国在他的手里,没有继续强盛,而是在他的手里走了下坡路。
乾隆去世时,国库仅剩1900w两白银。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乾隆二十四年,在西方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进入蒸汽时代时,而乾隆却在三年前即公元1757年,一道圣旨将厦门宁波等港口关闭,只有广州一地继续和西洋贸易,这就是“一口通商”政策。
不仅如此,还对出口的货物种类多加限制。
闭关锁国严格限制了经济文化以及科学方面与外界的交流,在西方工业革命正在进行时,大清帝国却自诩天朝上国,沾沾自喜妄自尊大,使得帝国的科技水平以及整体国力均落后于西方国家。
乾隆中后期,大兴土木好大喜功,六下江南更是奢靡之极,吏治败坏,贪污腐化盛行,再加上此时的闭关锁国政策达到了最高级别。
此消彼长。
20世纪晚清和西方列强的巨大差距,便是在这里埋下的种子。
乾隆去世后,嘉庆平庸,道光也不堪大用,咸丰优柔寡断,并没有出现一位可以力挽狂澜的中兴之主,咸丰死后,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和鬼子六奕訢联手发动辛酉政变,大清国的至高权力竟然就这样落于一妇人之手,同治光绪宣统三位爱新觉罗氏皇帝,形同傀儡。
自从1840年,英国人用坚船利炮将这个东方最古老的国度大门给打开之后,一个屈辱的时代便由此拉开帷幕,内有太平天国同治回乱,外有强敌环伺,虽有晚清四大名臣,洋务运动,同治中兴,可这也只不是回光返照而已。
甲午战争的失败,大清国的外强中干彻底的暴露在列强的眼里,大清国最后的一块遮羞布就这样被一个蕞尔小国狠狠的扯掉,所以才有了那张西方掀起瓜分中国浪潮的时局
也正是因为甲午战争,令国人彻底认清了和列强的差距,革命的气息已经暗流涌动,大清国的统治,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参考:
清王朝前期,在康熙,雍正,乾隆等君王励精
乾隆是一位英明神武的明君,前期的各项社会政策的顺利实施,有力的推进社会的进步。
晚年大兴文字狱,禁固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一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知识分子,人心惶惶,社会精英阶层受到空前压抑和冷落。
乾隆一向好大喜功,六下江南,实则游山玩水,每次隆重体面,展尽皇家颜面,耗资白银无数,沿途官员高规格相迎,无疑加重寻常老百姓的生活负担,乾隆后期,社会贪污成风,其中何珅贪污九亿两白银为最多,相当于清王朝十五年国库总收入,在乾隆皇帝看里,中国是天朝圣国,一个完美的世界,处处繁花似锦,白玉无暇,无可挑剔,自己陶醉在以前的丰功伟绩中,闭关锁国的大门慢慢关闭,鼻咦刚兴起的大不列颠英国为,认为蛮荒没经教化的民族,大清统治的中国才是世界的中心。
到乾隆末年,国库空虚,民不聊生,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留给继任者是千空百疮,国力衰萎的大清,从此以后,国家一厥不振,加之后来西方列强频频侵犯,加速清王朝的毁灭!
参考:
清十二帝,是从后金的开国大汗努尔哈赤算起,至清朝的亡国之君结束,经历了十二任帝王,分别是:1、天命汗努尔哈赤;
2、天聪汗皇太极(崇德帝);
3、顺治帝福临;
4、康熙帝玄烨;
5、雍正帝胤禛;
6、乾隆帝弘历;
7、嘉庆帝永琰;
8、道光帝旻宁;
9、咸丰帝奕詝;
10、同治帝载淳;
11、光绪帝载湉;
12、宣统帝溥仪。
这其中,最后三个皇帝同治、光绪、宣统基本属于傀儡皇帝,自己几乎没有掌握过实权,清朝的兴亡基本和他们没啥关系,可以不必讨论。
努尔哈赤,后金的开国之主,清朝的奠基人。
此时的清朝都还没有正式建立,自然也就和衰落没啥关系。
皇太极,继承了努尔哈赤的事业,改后金为清,是清朝真正意义上第一位皇帝。
此时的清朝,尚且还没有进入关内,正处在一个上升的趋势。
顺治,是清朝入关之后的第一个皇帝。
顺治入关时,清朝才刚刚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政权,根基还不稳定,顺治经过大量的努力,才勉强稳定局面,此时的清朝还处于发展期。
康熙,康乾盛世的缔造者。
康熙年间,在顺治的基础上,大量任用汉人官员,发展了经济,然后平定了三藩之乱,收复了台湾,击败了噶尔丹的进攻。
虽然说康熙晚年间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但是整体上来说,清朝还没有出现下滑的局面,因为康熙有一个好儿子帮他收拾了局面。
雍正,康乾盛世的续命者。
康熙晚年,大清朝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但是雍正继位之后,任用了李卫、田文镜等一批汉人官僚,整饬吏治,发展经济,将国库扭亏为盈,让清朝出现了中兴的局面。
乾隆,应该来说乾隆的前中期还是一代明君,彻底击败准噶尔、平定大小和桌之乱,将新疆纳入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
然而,在乾隆的后期,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说乾隆的六次南巡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不过,这个倒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关键在于乾隆在位期间,依旧奉行着天朝上国的态度,闭关锁国,拒绝同世界交流。
而此时的欧洲大陆正在进行着工业革命,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农业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社会财富已经极速的积累,对于资源无比渴求,从而走上了全球扩的道路。
平心而论,即便是乾隆晚清,清朝仍旧是当时世界上的第一大经济体。
但是,此时的欧洲列强已经在大步前进,而清朝仍旧在原地踏步。
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此时的清朝,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在乾隆之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位皇帝,虽不是昏庸之辈,但也不过是碌碌无为之徒,再也扭转不了局面。
因此,清朝开始走下坡路,应当是在乾隆时期!
参考:
是从康熙大帝时期就开始走下坡路了,条友先别喷,往下看。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浏览了一下其他师友的回答,大多数的回答都认为大清走下坡路是从嘉庆、道光时期往后开始的。
可是,要我说,大清从康熙时期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之所以这么说,就需全面了解一下康熙时期的中国和世界。
“千古一帝”康熙谈起大清朝的衰败继而开始走下坡路,我们自然就想到了末代皇帝溥仪,想到了咸丰庚申的八国联军,想到了道光时期的鸦片战争。
可能谁也不愿意往所谓的“康乾盛世”时期想,更不会想到了“千古一帝”的康熙了。
其实,如果我们关起门来“夜郎自大”地认识康熙时代,这个时期的中国确实是不错的,但别忘了,大清朝的覆亡,是被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给打破继而瓜分的,而康熙时期的世界,已经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了,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已经在各大洋上驶向世界各地了。
大家看一下,和康熙同时代的沙俄彼得大帝,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五月,他正在北方海边荒滩上搭建一座小木屋,他要在这个小工棚里住下,开始思考并实施在涅瓦河入海口建造圣彼得堡这座“开放口岸”,准备大量引进西欧列强工业革命取得的各种新成果。
沙俄的近代史、侵略史,正是从彼得大帝建造这座小木屋开始的。
现在这座小木屋被俄罗斯政府建造了一座大房子把小木屋“罩”在里面,当成珍贵文物保护起来,已成为俄罗斯的“圣地”。
彼得大帝建造的小木屋相比之下,康熙本人虽然也曾刻苦学习西方的某些科学知识,但他只是猎奇性地玩一玩,他压根没有想到把西方的科学知识,由
西方传教士们带进中国的西方工业革命的信息,也未能激活康熙的变革思想。
当然,这除了康熙本人的历史局限性,更主要的还是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传统,窒息了包括康熙在内的所有人的“开放”意识。
一直到现在,有一些人甚至在历史教科书上,还认为中国在“康乾盛世”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中国人(中国文化)的保守自大,危害莫大于此,这是一个严重的“历史错觉”,这个错觉对中国产生了深深的误导。
康熙在位长达六十年(1662年—1722年),正处于十七世纪与十八世纪之交。
这一时期内,中国正在走向最后一座传统历史认为的高峰——康乾盛世;
而世界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巨变,在遥远的欧洲大陆,在1640年—1688年期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这场革命孕育了欧洲工业革命。
正是这场世界性的历史巨变,最终决定了中国的命运——英国人用数学、几何学原理建造的钢铁炮舰,正远隔重洋乘风破浪而来,把中国清朝这条东方“龙舟”撞沉了。
而康熙这个时期学习西方传过来的几何学,还只是觉得好玩而已。
世界尤其是欧洲近代史的时间跨度,是从1640年(清兵入关是1644年)至1900年。
中国近代史的时间跨度,则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比世界近代史整整落后了二百年。
这二百年的“时间差”一旦被落下,中国用加倍的时间去追赶也难以赶上。
这说明,大清朝这条东方龙舟,从起航的第一天起,就航行在海雾迷茫之中,被西方远远的甩开,大清的君主不知道遥远的西方正在发生着什么样的历史性巨变,更不知道世界正在发生的历史性巨变对中国将意味着什么。
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康熙八岁继位(1662年),十四岁亲政(1667年)。
可大洋彼岸的英国已在1649年,建立了克伦威尔资产阶级专政,虽然1660年发生了斯
任何事情都是前有因后有果,正是康熙时代发生在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孕育出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帝国主义在其原始积累阶段争夺海外市场、瓜分世界,他们凶狠贪婪的目光,第一个就盯上了中国这块最大的肥肉。
对于清朝后期西方列强的一系列的侵华战争、清政府一连串的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康熙本人已经不会知道。
但事情的起因,大清朝的衰败,却是从他登基那一天起就埋下了伏笔,就注定了清朝的覆亡。
参考:
一,总体而言,大清从乾隆后期就开始衰败了。
乾隆盛世那是指前期,乾隆在位期间,先后平叛大小金川数年(四川凉山一代),新疆准格尔部叛乱,大小和卓木回部叛乱,与缅甸交战。
多年的战争对普通百姓而言加重了赋税,花费了国家无数的财富,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后期各地起义接连不断,大清国只有不停的镇压。
国家衰败迹象已经出现。
二,国库空虚,吏治腐败。
乾隆宠信和珅,和珅利用手中权力大肆捞钱捞权,当时大清朝贪欲案件迭起,花样百出,贪欲人数多,集体贪污多,贪污数额巨大,事发后还官官相护,造成国库空虚,吏治腐败严重。
和珅
吏治腐败到了极点,国库里连维持战争开支都不够。
乾隆年间还大修土木,建造奢靡的万国之园圆明园,花费的民脂民膏不计其数。
三,闭关锁国,不思进取。
康熙时期,海禁令被取消,大清国与各个国家贸易往来繁华,海关税收也不少。
但是乾隆年间,对外贸易不断增加,相应贸易纠纷不断,特别是随贸易来大清的传教士们,在广东沿海一代向老百姓宣传基督教并要求百姓入教,这就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违背。
乾隆根据地方官员建议,先后关闭闽,江,浙三海关,后来又禁止蚕丝出口。
闭关锁国造成外国商人赚不到大清的钱,也为帝国主义以强权手段打开中国大门埋下了伏笔。
参考:
大清帝国十二帝,到底是从哪位皇帝走向衰落的?
乾隆执政后期,大清帝国已然开始走下坡路了;
等到了道光之后,大清帝国先后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甲午战争,中国彻底沦为了西方列强菜板上的肥肉,进入了最黑暗、最可耻的半殖民半封建时期。
乾隆因盛世而自满,好大喜功!不但大兴土木工程、六下江南,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并且生活奢侈,铺张浪费,底下官员上行下效,奢靡贪污之风盛行全国。
乾隆晚年极度宠信和绅,和绅凭借着帅气的外貌,强大的情商,加上绝伦的马屁功夫,很快取得乾隆的专宠。
和绅也通过手中的权力开始大量贪污,收受贿赂,威逼利诱各级官吏给其送钱,贪腐之风蔓延全国,基层官吏只能最大限度压榨百姓,层层剥皮!严重的土地兼并,使得百姓流离失所,残酷的剥削将广大农民逼向绝境,激化了阶级矛盾,农民起义的烈火迅速燃遍了大江南北。
乾隆给他的儿子嘉庆留下了一堆烂摊子,为了镇压起义,嘉庆不得不动用大量国库储备,使得财政捉襟见肘。
道光时,鸦片买卖横行,白银不断外流,林则徐虎门硝烟,却引得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攻占浙江定海,威胁天津。
一向主战的道光竟然怂了,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正式割让香港岛,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并丧失关税自主权。
不久清政府又被迫签订了虎门条约,增加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条款。
第一次鸦片战争使得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咸丰继位后,刚想任用改革派革除弊政,没想到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
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率众在金田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并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严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就在清王朝全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英法列强趁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
咸丰不得不再次与英法签订了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准许招募华工出国,割让九龙,增加赔款。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朝统治者投靠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他们的附庸与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等到光绪亲政,日本以保护侨民为借口,乘机出兵朝鲜,屡向中国驻军进行挑衅。
李鸿章海路运兵支援朝鲜,结果运兵船被日本击沉,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平壤守卫战统帅叶志超临阵逃跑,导致清军主力尽失,丢掉朝鲜全境。
北洋舰队在黄海上与日军交战,由于弹药不足,被日军打得大败,北洋舰队的大本营刘公岛也被日军占领。
清王朝不得已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
将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地为通商口岸,允许列强在华投资办厂。
马关条约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等到溥仪即位后,革命党人发动辛亥革命,革命党人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推选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但革命党人在内外反动力量的压迫下妥协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逼迫溥仪退位,清灭亡,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正式结束。
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继续统治着中国,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还远远没有完成。
总结:清王朝的每个皇帝都很勤奋,但是由于清王朝的固步自封,没有跟上工业革命的历史潮流,只能被列强屠戮,沦落成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列强附庸。
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大家喜欢的话,请多多点赞
清朝自1616年开始,到1912年结束,一共历经近300年,产生了包括溥仪在内的12位皇帝。
自从1644年吴三桂打开山海关之后,清朝自此开始入主中原,建立了自己的封建统治。
清太祖努尔哈赤:1616年~1626年,在位一共十年的时间。
努尔哈赤算是真正彻底的统一了女真所有部落,并且巩固了后金的统治。
注意,是后金不是清朝。
那个时候还不叫清朝,叫后金。
努尔哈赤的清太祖是后来追封的。
清太宗皇太极:1626年~1636年,在位十年。
清太宗皇太极:1636年~1643年,在位七年。
之所以中间有阻断是因为,在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将后金改成了大清。
所以皇太极一共在位十七年的时间,皇太极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清王朝的开拓者。
但是可惜去世比较早,把江山留给了年幼的福临。
真是苦了他了。
清成宗多尔衮:没有在位。
大家可能很奇怪,多尔衮既不是皇太极的儿子,又不是他弟弟怎么成了清成宗呢?
因为军功。
他是正白旗旗主,可谓是军功显赫。
1643年皇太极去世,临死之际并没有确定继承人,多尔衮一开始是想自己登基称帝的,只是其他势力并不答应。
清世祖福临:1643年~1661年。
福临六岁登基,他是被多尔衮选中的,是典型的两方势力谈判的结果。
由多尔衮摄政。
直到七年后,多尔衮死去,他才正式掌权,一共在位十八年。
清圣祖玄烨:1661年~1722年。
玄烨就是大家熟悉的康熙帝。
康熙在登基的时候只有八岁,在位一共62年,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康熙是清朝的一个巅峰时期,笔者认为清朝正式的统治整个中国是从康熙开始的,之前的都是一种随时准备回老家的状态。
清世宗雍正:1722年~1735年。
雍正在位时间虽然短,但是他却是清朝改革最多的一个皇帝,而且是自己主动寻求的改革。
笔者认为民间对雍正的评价有失偏颇。
甚至有乾隆选雍正是看上了乾隆这种说法,这有点不太合适。
雍正在位13年的时间,进行了多达9项不同方向的改革。
延续了康熙的努力,并优化了一部分。
清高宗弘历:1736年-1796年。
弘历是电视剧中最热门的皇帝之一,有关他的传说多是游玩江南,文治武功厉害。
笔者认为乾隆有点被高估了,在学术界大家也是认为乾隆的
乾隆虽然在1796年退位,但是并没有失去对清朝的控制。
笔者认为乾隆没有很好的优化康熙和雍正为他留下的大好局面是致使清朝走下坡路的重要原因。
清仁宗永琰,后改顒琰:1796年-1820年。
嘉庆帝在位期间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但是由于从乾隆时期留下的恶习实在是太多了。
官员普遍贪污成性,仅凭嘉庆帝是很难改正的。
嘉庆对于清朝的封建统治几乎没有帮助。
后期贪污问题反而越来越严重。
清宣宗绵宁,后改旻宁:1820年-1850年。
道光帝虽然一生勤俭,但是面对日薄西山,缓缓倒下的大清帝国由于自己实在是才略有限,没有丝毫办法。
只能看着它灭亡。
此后所有的皇帝对清朝的掌控时有时无,权力都在慈禧手中。
具体的原因是:闭关锁国,国内贪污严重,朝内结党营私消耗了国力。
在康熙帝时期虽然也曾实行过海禁,但是后期开了海。
在台湾回归之后就实行了全面的海上贸易。
但是乾隆却是将所有的海上贸易转到了澳门,几乎是实行了全面的海禁。
这也是埋下了祸根。
贪污是一直都存在的,在康熙后期贪污问题已经很严重了,但是由于国力强盛,正处在上升期,所以对国家的合理运行和民生影响不大,社会矛盾也不是很大,况且康熙帝治理过贪污问题。
乾隆时期贪污成风,乾隆却没有有效的治理。
虽说康熙帝时期也有贪污问题,但是整体对待贪污的态度是正确的。
在乾隆时期,贪污几乎成为了一种明面上的事情,假如说康熙时期的官员贪污是因为自己的俸禄养不活一大家子,只是单纯的要养活自己,过的还算可以;
乾隆时期的贪污就是为了过奢侈浪费的生活了。
所以性质是不一样的,一个是找活路,一个是想要荣华富贵。
乾隆时期的贪污问题已经为农民起义埋下了伏笔。
严重恶化了社会生态,社会矛盾由此逐渐增大。
之所以认为在乾隆时期开始走下坡路的原因可以很复杂,也可以很简单。
简单来讲就是“盛极必衰”。
康乾盛世达到了巅峰,从此以后就是衰落了。
而所有衰落的因素都是在盛世就埋下了伏笔的,一个王朝几乎都是在中间时期达到巅峰,从此以后就一发不可收拾的衰落。
只是由于乾隆时期的一些政策和乾隆帝的一些做法使得衰落提前开始了,而且确定了衰落的基调:急速,不可逆转。
之前王朝的衰落都是慢慢进行的,有的甚至可以逆转。
比如唐朝由武则天开始走向衰落,在杨贵妃时期又重新回到一次巅峰。
但是乾隆遗留的问题实在是太多,而且根深蒂固,几乎无法逆转。
参考:
大清朝是从乾隆开始走下坡路的,其标志是三件大事件:第一件事,皇子的培养发生重大变化。
乾隆以前的皇子教育是素质教育,乾隆改变了这种教育方式。
清朝前期皇帝对皇子培养非常重视,特别是在能力提升上做得很到位。
培养效果最好的是康熙。
康熙不论多忙,都会抽出时间检查皇子们的学习情况,督促皇子们学好文化。
带成年皇子参加战争,参与政事活动,交给他们具体任务让他们完成,锻炼他们的实际能力。
皇子成年后单独开府。
这种方式下培养的皇子大都非常优秀,从中选出的皇帝能力也非常强。
到了乾隆时期,乾隆把皇子们集中起来培养,不再让他们参与政事儿,不给他们锻炼机会,成年后也不单独开府,也不许担任任何行政职务。
皇子们既没有学习目标,也没实践锻炼,当然也就失去了政治能力。
乾隆的圈养方式,有效的避免了类似康熙朝“九子夺嫡”的出现,但是导致了乾隆以后皇帝素质的一路下滑。
第二件事,皇位继承制发生重大变化。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皇位传承采取的是贵族公推制,顺治采取遗诏制,康熙先采取嫡长子继承制,失败后采取了遗诏制。
雍正继位后,吸取康熙的经验教训,制定了秘密立储制。
雍正是第一位采用秘密立储制的皇帝。
他立了弘历,也就是乾隆皇帝。
雍正立乾隆实际有康熙的意见在里边。
康熙到雍亲王府散心,发现了聪明伶俐的弘历,非常喜欢,要了弘历的生辰八字,看了弘历的生母,并将其带入宫中养育,着实有培养接班人的意
秘密立储,为了保密,老皇帝几乎不能与任何人商量,只能由皇帝一
人考虑问题都是有局限性的,皇帝也不例外。
相对于民主产生的结果,秘密立储的结果明显有劣势。
比如道光皇帝,如果让贵族公推,很有可能是恭亲王奕訢上位。
奕訢当皇帝,清朝的历史有可能改写。
结果道光选了咸丰。
第三件事,议罪银制度的创立与实施。
乾隆皇帝花钱大手大脚,他一生六下江南,把国库的钱花得溜干净。
乾隆爱好收藏,收藏是个很烧钱的事儿,缺钱是自然的。
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他十分宠信会抓钱的和珅。
大家都知道和珅是个贪官,是大清朝最大的贪官。
他的贪污对大清朝有很大影响,不过那还不是最坏的影响,也不是最大的影响,最大的影响是他提出了议罪银制度,更要命的是乾隆对和珅提出的议罪银制度非常看好,当议罪银制度在全国落实后,白花花的银子进入了乾隆的腰包,乾隆简直乐开了花。
议罪银制度,花钱可以买罪,可以事后买,也可以事前买。
有钱人犯了罪,花钱就没事了,没钱人就得服罪,这加重了社会的不公平。
有钱人先交钱买罪,买了罪免除了后顾之忧,开始肆无忌惮的犯罪。
官场腐败从此蔓延全国,到了乾隆后期,腐败已成为普遍现象。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足见当时官场腐败的严重。
官场腐败,是导致社会衰落的前提。
社会矛盾逐渐激化,农民起义开始出现。
皇帝的素质越来越差,没有拨乱反正的能力,社会矛盾越积越多,越来越严重。
这个朝代只能一路衰落下去。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