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求教“排队枪毙”接敌时为什么不跑步射击为什么不卧倒
了解近代史的朋友都知道,欧洲各国的军队在交战时候,始终保持着整齐的队形;
无论战况多么惨烈,他们始终雷打不动,像机器人一样。
很多人看到这里大惑不解,在战斗那么激烈的情况下,他们为什么那么死板,不向前跑或者卧倒,以减少伤亡呢?
表面看很令人费解,其实原因并不复杂。
如果说板凳决定屁股的话;
而我们也可以说,武器决定了战争的方式。
一部人类战争史,就是一部武器发展史,随着科技进步,军队使用的武器也日新月异。
欧洲史学界把人类战争史分为四个阶段:冷兵器时代、前冷兵器时代、后冷兵器时代和热兵器时代;
也叫古代战争、前近代战争、后近代战争和现代战争时代。
后近代战争时代,热兵器应用已经较为普遍,但还比较单调,概括地说就是火枪和大炮。
不过还有的国家,仍然在使用比较落后的冷兵器,比如东方某些国家,西方史学界把这个时期为成为后冷兵器时代。
发生在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19世纪初的拿破仑战争,还有之后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和美国内战等,都是较为典型的后冷兵器时代的战争。
在后冷兵器时代,火器已经成为战场的主角,或者主宰,决定战争的胜负。
什么马配什么鞍,什么车配什么道路,什么武器配什么阵型。
汽车走公路,马车可以走便道,而列车只能走铁道,使用火枪也应该有新的阵型。
也就是说,原来的千军万马、一哄而上的阵型,已经不能适应新兵器作战要求,由此也诞生了一个新的阵型——线列阵型,也就是网友吐槽为“排队枪毙”阵型。
很多人对18、19世纪的火枪不太了解,觉得它们跟现代步枪没有什么两样,其实武器都有一个慢慢发展完善的过程。
最初的火枪,不但射击精度低,杀伤力弱,射程也比较近。
火枪的发展经过了几个世纪,开始的时候只能喷发火焰,到了15世纪火枪已经初具杀伤力,但子弹还是弹丸,不能使用现在我们看到的子弹;
发射方式也比较落后,需要点燃火绳来引发火药推动弯钩进行弹丸射击。
17世纪开始,燧发枪问世,火石可以引发火药,扣动扳机就能射击,到了18世纪,已经普遍装备于欧洲军队。
但即便如此,跟现代步枪相比,燧发枪还有很多弊病。
一是使用的是黑火药,动力不足,射程只有50到80米。
二是由于还没有发明后装弹式火枪,当时的火枪还需要从前面装弹。
装填弹丸的过程很复杂,需要把弹丸放到膛口,用木榔头打送弹棍,推枪弹进膛,这是需要较长时间的。
因为弹丸和枪膛不能有间隙,间隙越大射击精度越低。
后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枪械师创造了新的装填法,使用浸蘸油脂的亚麻布或鹿皮片包着弹丸,装入膛口,减少了摩擦,这样装填速度才有了提高。
但即便如此,由于是前方装弹,依旧非常不便。
三是燧发枪的平均口径大约为13.7毫米,装弹需要很高的技术,也需要时间。
为了让火枪发挥出最大效率,各国军队在实战中摸索出一个阵型,那就是线列阵型,也就是一排一排横列式阵型。
这种阵型不是密集的方阵,而是一列一列。
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队形?
在打仗的时候,当敌人快要进入射程的时候,各行列的士兵已经全都准备好射击。
敌人进入射程,第一排士兵马上射击,射击之后立即蹲下,第二排士兵继续射击,然后是第三排士兵射击。
在第二、第三排士兵依次射击的时候,第一排士兵并没有闲着,他们在装弹;
等第三排士兵射击完毕,他们立即起身射击。
他们射击的时候,第二排士兵已经完成装弹接着射击,接着是第三排士兵射击。
如此周而复始,直到消灭或者重创敌人。
要是用现代步枪射击,一轮就足以将敌人射杀差不多,但是当时的弹丸杀伤力太低,即使射中,也不一定能让对方立即失去抵抗力,所以需要几轮射击。
为什么不跑?
在这种情形下,只有保持整齐队形,才能让火枪发挥最大威力,消灭敌人。
而消灭敌人,就是对自己的最大保护。
如果乱跑,那杀伤力就大打折扣,根本没有办法从容装弹,只能任由敌人射杀。
为什么不卧倒?
燧发枪的枪身长1.56米,卧倒之后根本就没有办法装弹,或者装弹更慢,别忘了当时的燧发枪是需要前面装弹的。
另外我们应该注意到,燧发枪射程只有50到80米,如果射击之后卧倒,对敌人没有了火力威胁,对方就会在极短的时间来到你面前,还没有等你起身,就将你报销。
因此在当时的条件下,列队是最佳的作战方式,不但可以高效杀伤敌人,还能有效保护自己;
跑路和卧倒,都是最愚蠢行为,跟自杀无异。
参考:
原因不复杂。
第一,这是需要整齐的队形。
很多人不知道,排列一个最简单的队列,保持同一个速度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走上50米,都是非常非常困难的。
大家如果不信,可以拉着你家四五口人,类似的走上50米试试看。
你四五口人都走不好,别说人家动辄几百人。
如果能够保证队列大体不变,就说明士兵训练极其有素。
而在排队枪毙时代,由于火枪的命中率太低,必须依靠密集的火力进行齐射,然后依靠较大的概率杀伤敌人。
所以,队列的整齐以及开枪的同一时间甚至同一方向,都是极其重要的。
很多人觉得简单,其实在枪林弹雨的战场,即便慢步行走,也难以保持整齐划一,更别说跑步了。
跑步的结果就是,队列和阵型会全部散乱,最终凌乱不堪。
等你停下来以后,好不容易整好队,敌人早就射击了很多轮,你已经伤亡惨重了。
第二,射击不卧倒,这是因为没有办法卧倒。
卧倒射击是在发明了后装步枪以后,也就是将子弹不是从枪口装入。
而排队枪毙时代,子弹和火药都必须从枪口装入。
而步枪长度至少有1米,还要用通条将火药和子弹塞入枪膛深处。
所以,人卧倒以后根本无法快速装弹,只能站着或者蹲着才行。
而排队枪毙时代,获胜重要的因素就是己方的射速,所以必须尽快装弹,只能站着或者蹲着。
同时,当时多是三段射或者二段射,也就是一
这种情况下,射击的人暴露在火力的时间很短,也就是射击时的几秒钟,下蹲虽会导致中弹率降低,却会影响射击的速度,毕竟你还要蹲下去。
所以,别把古人都想成白痴,人家聪明着呢。
参考:
“排队枪毙”并不愚蠢,这是那个年代能做出的最优化阵型。
我们也不必说的过于复杂。
早期火枪性能并不牢靠,发射速率慢,精度差,弹道诡异。
如果让士兵像今天的步兵这样自由射击,那么两边这么站着打一上午都打不完。
精度低、火力稀薄、枪管还不耐热,无法长时间射击,这样还要火枪队有毛用。
所以,火枪队想要高效的杀伤对方,就得靠瞬时火力密度解决问题。
大量的火枪在短时间内完成同步开火,以密集的弹雨形成杀伤弹幕,既可最大程度的杀伤敌人,还能最有效的打击敌方心态。
在排队枪毙时代,如英军这样顽强的军队可以顶到阵前30米才开火,往往一顿迅猛的火力就将对方打崩。
之所以不跑步前进,与排队枪毙时需要严格的保持阵型有关。
(实际上在抢夺要地的的时候一般也会选择快速跑动,到地点后再集结)如果无法维持完整的阵列线,就无法做到高效的开火同步率,当然也就无法快速给予对方以最大杀伤。
试想一下,一条前后不一稀稀拉拉的火枪阵,有的人冲在前面,有的人落在后面,冲在前面的急不可耐的开枪了,后面的又要挤开前面的人群给自己找个站队的位置……这是何等的混乱。
在整好队形前,这堆火枪阵只能挨对方严整阵线一波接一波的吊打,因为队形不齐的问题,他们得白死很多人。
为了严格的维持阵型,士兵只能以均速行进,竭力保证队形的严整,只要阵型维持的好,他们就能以最快的速度打出排枪。
换句话说,火枪阵对战是一场意志和纪律的比拼,双方与古代那些拿着长矛、大刀的中世纪军队其实没区别。
都是面对面的收割,只不过火铳的杀伤距离更远罢了。
除了严格的维持阵型,不跑动与指挥、战术科学也有关。
排队枪毙时代的军队运转,与今天的团体操差不多,为了如臂指使的指挥部队进退、转移、冲锋,都有专门的军乐团辅助。
有军乐和鼓点辅助,士兵们便不需要考虑太多,根据平时的训练,下意识的踩着鼓点前进就行了,最大程度的形成步伐统一。
这些鼓点有节拍的快慢,以此来控制士兵的步伐速度。
每个国家还为此编了不少军乐,当相应的军乐奏响时,便能让士兵们知道该如何行动。
这些指挥军乐早在16世纪就已经在西方成型了,主要由进行曲、召集曲、散开曲、突击曲、埋伏曲、撤退曲等组成,还有一些专用于传达细节命令的曲子,今天的军号号谱就源于此类。
总之,人们通过声音控制士兵的行为,完成了高度的战场统一性,远比靠指挥官嘴巴喊、鞭子抽要科学,也构成了“排队枪毙”那雷打不动的机器人阵势。
这里举个例子,绝不是乳法。
1708年奥登那德战役时,英、荷、奥联军对阵法军,法军都打到弗兰德斯去了,眼看大败的联军突然奏起了法军的《撤退曲》,让10万正在疯狂突击的法军产生了严重的协调问题,结果反被欧根亲王突击了侧翼,导致大败。
可见,那时候的士兵已经听军乐听成了神经条件反射,鼓点、军乐就是命令,就是步伐。
再说跑步冲锋。
排队枪毙时代不是没有跑步冲锋和快速接敌,但正如前面所说,这种打法没法发挥火枪的威力。
所以火枪阵会不停的以密集阵型从容行进,辅以部分行进间射击或直达开火距离才开火。
当一方敌人被打崩时,另一方则可以发动刺刀突击,以白刃战的方式追击对方,彻底将其打垮。
这种打法我们其实不陌生,大清王朝还在的时候,洋人便是这么打的。
实际上,排队枪毙时代白刃战占据了最少50%
过去的火枪材质低劣工艺落后,不能维持连续的发射,否则会过热和炸膛,因此火枪只是杀伤的一个途径,刺刀冲锋必不可少,并不像有些电影里那样,双方枪毙个没完没了。
燧发枪过慢的射速也无法维持混战中的杀伤,刺刀突击和冷兵器战斗仍然是占据决定性地位的战术。
军号和突击乐一响,排队枪毙状态的部队就会转入全面的突击,此时也就不需要顾及什么队形不队形了,杀对方个屁滚尿流才是最重要的。
至于卧倒射击嘛,这个纯粹是火枪前装的特性所决定的。
火枪阵为了快速发挥火力,采用了分段攻击的方式,前排打完换后排,速度相当快,根本不需要卧在地上开枪,这反而拖慢速度。
而且,前装燧发枪发射时需要3个基本动作:1.装填火药和弹丸 2.通条压实 3.打完后通条清膛。
这三个动作在卧倒和跪姿时很难进行,枪械最好竖直放置,因此士兵们必须站立操作。
当然,卧姿射击的时候也不是没有,但这种战术要么出现在伏击时的第一波密集攻击,要么出现在街垒对战中。
这时候,卧姿的人便不用起身了,由后面的人进行火枪传递,打空的枪送回去,装填好的枪递上来。
那年代的火炮也不是靠卧倒就能躲避的,排队枪毙时的火炮主要以实心弹为主,辅以开花弹、霰弹等弹丸,并不像今天的火炮那样,拥有触炸引信和空炸引信。
当时的实心弹丸和开花弹丸都是弹跳式弹道,它们击中地面后会连续进行几次跳跃翻滚,将接触到的人成片打碎。
所以排队枪毙的线列才会以连、排为单位,中间划分间隔。
当时的火炮走直线嘛,前后隔开点就能减小杀伤。
到了阵前,人们会推出打霰弹的的火炮,这种弹药能在近距离形成一大片喷杀范围,相当的恐怖,而且距离很近,趴地上也没用。
所以当时的骑兵仍然很得宠,他们可以绕开火枪的正面,又能以极快的速度杀入敌阵,在追击敌人时更是如鱼得水。
这就是排队枪毙时期的战争,人们并非是“傻”,而是找到了最科学的战斗方法。
参考:
排队枪毙是欧洲前装火枪时代大规模交战的模式,起因大概是因为前装枪装弹慢、射程短、铅弹杀伤力弱,所以必须靠前密集射击才能形成致命的战力,这种情况更主要考验士兵的勇气和阵形的稳定性,前排士兵完全暴露在枪口下,勇气不足就溃散,溃散了阵形就乱,结果就只能被密集击毙。
有人说可以用散兵线,散兵杀伤力有限,不如排队射击。
也有人说卧倒射击,卧倒填弹慢,打完一发没等填弹估计敌人已经跑到你头上来了。
以前打战要擂鼓敲鼓除了鼓舞士气还有个目的是保持步伐一致,几万人同时前进步伐乱了估计会踩死人,步伐一致同进同退才有可能维持阵形。
阵形在战前很重要,几万人打战不是打群架,宋时金兵只要是对上宋兵阵列基本不战,因为阵列像围成一只刺猬金兵下不了嘴只能撤退。
参考:
认真求教,“排队枪毙”接敌时为什么不跑步,射击为什么不卧倒?
欧洲军队进入热兵器时代,最开始用的是火药枪,这种火药枪不是现在的突击步枪,用的是子弹,把子弹装在弹匣内,发现敌情随时随地开枪射击,既能连射点射还能单发。
火药枪的原理是靠火药在枪膛里轰出弹头,每次只能打一枪,击发后迅速再装火药,这个时候敌人就会攻击你。
如果排成队列射击敌人,就加强了火力。
一般排六、七排队列,第一排射击完毕后,迅速蹲下,第二排再射击,以此类推的向敌人射击,这样就等于连续不断向敌人开火,使敌人沒有机会还手。
火药枪排成队列射击,能形成强大的火力网,杀伤面积也特别大,欧洲人早年用火药枪打仗时多是采取这种战法。
但是这种火药枪,最怕阴雨天,雨水把火药淋湿,火药枪就打不着火,因此就失去了战斗力。
参考:
先说明一点,排队枪毙只是燧发枪前装枪时代双方主力正面对决时的战术。
在试探攻击、埋伏、村落争夺等场景,士兵还是会充分利用掩体,卧倒躲避的。
而在追击和逃跑场景,士兵显然显然也不会傻傻走正步。
散兵战术一直伴随线列步兵,直到把它送走自己上位。
只不过排队枪毙给人印象太深遮蔽了散兵战术的存在而已。
排队枪毙是多重因素造成的战术选择,没有详细查资料,凭有限的战例大概可以总结
首先,在机关枪发明前,步兵的噩梦是侧翼突袭的骑兵。
在对抗的关键时刻,侧翼的那缕烟尘让多少霸主饮恨,多少咸鱼翻身。
因此传统上一切步兵战术,都要考虑应对骑兵。
步枪密集横队战术,其实是长矛方阵的自然演化,因为步枪射程比长矛远,因此可以用3层步兵获得过去十几层步兵的防御效果,这个就是线列步兵的由来。
线列步兵围起来的空心方阵,获得了全向防御骑兵的效果,滑铁卢一战拿破仑的精锐骑兵就是贸然闯入了山坡后埋伏的空心方阵全军覆灭。
因此在防御时,步兵不可能用跑步的方式对抗骑兵,卧倒方式更不可能,因为当时刺刀还是步兵主要武器之一,是缩短版的长矛,是不可能趴着用的。
其次,在考虑进攻时,攻方兼备的方案就是让整个空心方阵一起移动。
但是不开玩笑地说,在没有对讲机和高音喇叭的年代,要想在枪炮齐鸣的战场上,把几百人的方阵整齐地送到战场的指定位置,是一个张艺谋也难以完成的任务,战场上走错位置而意外失败或奇迹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
而且方阵的三面都用于防守,显然过于保守了。
因此组成无限长连绵不绝的线列,让对手的骑兵找不到侧翼,就成为上佳的选择。
当双方都按这个打算,让双方的骑兵都没有机会登场时,线列步兵之间的大战就爆发了。
而要维持线列的连续性,跑步和卧倒显然不是选择,不管是局部突出还是落后,都会形成容易被对方侧翼突袭的弱点。
第三,机关枪出现前,打仗相当程度靠得是士气和勇气。
一场战斗的主要伤亡不是在对抗中而是在一方崩溃后的追击中。
组成线列,穿最艳的颜色,旗帜,乐队,都在暗示士兵本方人多枪多,鼓舞斗志。
反正要到一百米以内才开火,坚定的齐步,显然比气喘吁吁的跑步更加凝聚士气。
至于卧倒?
看不到身边的队友,草鸡们可能已经钻草稞找退路了。
第四,燧发枪,前装枪的特点决定了卧倒和跑步中难以装弹。
而那个年代一枪不发就动刀子的狠人大有人在,俄罗斯名将苏沃洛夫的口号就是子弹是笨蛋,刺刀是好汉。
对方明晃晃的刺刀冲过来,站着打胸前挨刀还是比趴着打屁股挨刀光彩些。
马其顿方阵,正面无敌,但是怕侧翼骑兵突袭。
步兵线列,3层步兵的“细红线”,可以正面对抗骑兵,同样怕骑兵侧翼突袭。
空心方阵,用更少的士兵获得全方向防骑兵效果,滑铁卢一战拿破仑精锐骑兵的葬身之地。
卧倒了我怎么装弹,怎么用刺刀?
如果是防守,步兵还是很乐于利用胸墙等掩体的。
参考:
过去正规军作战有精神战一说,敲着洋鼓吹着洋号排着整齐的队伍进攻,在拿破仑时期最为盛行,蒋介石部队也曾用过。
这些打法愚昧的很,后来共产党游击队的排子枪,机枪,德制驳壳枪,横扫千军如卷席,再没人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跟前玩精神战。
中国人民解放军有一条军纪,冲锋号一响前面就是刀山火海也得冲,革命精神和胆小鬼在此有别,为什么中国人民解放军能小米加步枪打败蒋军和联合国军,这才是真正的精神力量。
另外现在的导演不会不懂打仗,部队挤成一疙瘩,后面的枪对着自己前面的脑袋,为了让演员抢镜头,大家挤一块打仗,服装穿的比五六十年代的军装还新鲜,奇了怪了!那时的老百姓地主也穿不了那么好的衣服,导演没吃过猪肉也没见过猪走吗?
参考:
“排队枪毙”时代的前装单发火绳枪的威力射程与精准度远不及现代步枪,唯有用整齐队列齐射,才能将杀伤效力最大化。
所以,整齐的步伐至关重要,为的就是要保持队列严整性。
而跑动时是难以对齐队列的,所以决不能跑步前进!凡中外古人的战术,都是经历了战场上无数次血与火的实践后,反复提炼出来的。
如果队列不齐、不严整,排枪战术就无法发挥。
所以,决不要以为古人笨。
至于为何不卧倒射击?
回答:前装火枪的特点,是无法像现代步枪般用“卧姿装子弹”的。
前装火枪装弹,得先将定量火药倒人枪简,然后用搠杖捅实,再将弹丸装入,同样再捅实,使之与火药充分结合。
就这步骤,就得站姿装填,否则怎么向枪管内倒入火药?
然后,火绳枪的话还要在火门内倒入引药,还要振摇几下枪支,使引药入线门等等...下面从排枪时代战术来看一看队列的重要性。
排枪战术讲究的是三队或五队迭进轮射。
排枪射击方式很多,基本方式有二。
但任何一种排枪战术,队列整齐都是必须条件。
一:欧洲军队纯火枪阵的排枪。
第一排射毕;
第二排齐进数步、越过第一排,对齐、轮放完毕。
第三排再上数步,再对齐轮射,依次交替。
第到最后一排前出射击完成后,第一排的射手已经完成装填,又成整队侍发状态。
如此之法,可枪弹火力连续不停。
这样的战斗方式,三五支横队在战斗中要做到整齐交替后撤或前进,相互不能碰撞;
止步时,则立即装填弹药,举枪瞄准,统一口令齐射。
这需要平时不间断的训练,数万次单一动作重复,才能养成习惯,形成身体记忆,然后才生成战斗力,临战时能有条不紊。
而整齐的队列,恰恰正是战斗效率的关键!二:重点介绍。
大明戚家军火枪\冷兵混成军阵的排枪战术。
排枪轮放之法,并非欧洲首创。
《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二书,有大量篇幅记载了明军火枪齐射之法。
这里简介明军步兵营中一个把总兵力的编制与火枪与就冷兵器混合战斗的操典。
古代军制与现在不同。
据戚继光《练兵实纪》明军步兵营额定兵力为2699人,每营下辖三个千总部。
级别相当于现代师\旅级。
把总,为步营下属的基本冷\热兵器混成战斗单位。
每个千总部皆下辖二个把总,全营共有六个把总队。
每个把总下辖四个百总(百人队)。
分别为二个鸟铳队百人队与二个杀手百人队。
明军把装备弓箭刀枪棍的,叫杀手队。
而每个鸟铳队百总与杀手队百总,皆下辖三旗队,每旗队下辖三个12人制战斗小队。
鸟铳旗队辖三个12人制鸟铳小队。
由11名鸟铳手,加队长以及火兵各一人组成。
杀手旗队辖三个12人制杀手队,同样有队长、火兵以及11名装备长枪刀盾镋钯的冷兵器战士。
杀手队无鸟铳,但人皆配备合力弓一张,箭三十枝。
明步军交战的步骤,总共分八个:(1)列阵。
步军按火枪手在前,杀手队在后的秩序列队完毕,全体坐地休息。
当前方有塘马旗起,便是哨探报告敌军将至。
此时,军中变令炮响一声。
各部闻炮声,立即起立待战,鸟铳手排成二列,装填好弹药,缠手腕上的火绳点燃。
(2)敌军将进入百步时,中军号炮会响一声,并吹起哱啰。
这时候,鸟铳手举枪瞄准待发。
(3)敌入六十步,进入射程。
天鹅声喇叭吹起,第一层鸟铳手开火射击。
射击完毕,第一屋鸟铳手立即疾步退至杀手队后。
此时,队列齐整十分重要,否则就会混乱。
(4)再吹天鹅声喇叭一次,第二层铳手射击。
射毕,与第一层铳手同,立即退至阵后。
铳手纪律。
凡不闻天鹅声喇叭响而擅自开火者,就算一铳打死二敌,亦立即斩首。
又闻令后,开火或不瞄而乱开火,亦斩首。
退到杀手队阵列后的鸟铳手,根据战场情况紧急程度,由将主视情决定,是否继续为鸟铳装填弹药。
十分紧急时,弃鸟铳,抽出长腰刀,在杀手队后跟进,与敌白刃接战。
(5)两轮鸟铳射毕。
敌已近三十步,第三次天鹅声喇叭吹响。
此时,鸟铳手已退,杀手队中镗钯手前出,架火箭点燃,向敌军施放火箭。
(6)第四次天鹅声喇叭,长枪手,刀棍手与队长等,举弓齐射,向敌军泼出一轮箭雨。
此时敌军在接近三十步内,箭雨直射,能产生致命伤害。
(7)当两轮鸟铳一轮火箭加一轮弓箭,四次齐射之后,敌已将近十步。
此时,摔鈸声急促响起。
杀手队的每一个小队皆结成鸳鸯阵型上前,准备白刃接战。
以刀盾为第一,枪棍手第二层,镗钯手第三,快枪手倒执枪柄充作大棒用为第四层。
鸟铳手退至最后为第五层,皆弃鸟铳拔出腰间长刀待战。
(8)以鸳鸯阵型推进,为了队列不乱,步伐齐整又犹为重要。
所以军阵前进是踩着鼓点向前的。
随点鼓响起,整队踩着鼓点,徐徐前进。
待擂鼓声急,步伐随鼓点加速,急步向敌。
将与敌白刃相接时,每听得吹天鹅声喇叭一次,即呐喊一次,然后向前突进刺击一次。
三次擂鼓,三次吹喇叭、三声喊杀,三次刺击。
这就是《练兵实纪》记载的“三呼三击”,冷兵器接战之法。
丛枪戳来,就是几十杆枪一齐戳出去,就这么回事。
之后,再不拘阵法,全军只管涌上,奋勇直前扑击,拼死厮杀。
直至分出胜负为止。
由此可知,在前装单发火枪时代,战斗力的强大与否,与队列严整度是密切相关的。
可以说,若没有队列,那就没有战斗力!而跑动,则是万万不行的,因为跑了起来,就难以维持“如墙堵进”的队列了!(
通常的排队主要是为了形成三段或者四段射击的需要。
部队分成三批(绝大部分情况下)或者四批(特殊地段)第一排发射,第二排准备射击,第三排装填弹药。
第一排射击完毕,原地踏步开始装填弹药,(进攻模式)第二排前出,持续输出火力,然后是第三排,接着是第一排,不停循环。
如果是坚守阵地的,射击完毕的一排后移至最后一排,以此类推。
当时的武器装备决定了只有保持足够大,足够紧凑的阵营才能保持足够的火力输出,而且当时的武器装备也不可能卧倒能够装填弹药,只能保持阵营,才能尽可能争取胜利。
而且当时的大炮基本上都是直射炮,杀伤力只能依靠炮弹的直接命中,炮弹落地以后会形成一个杀伤线路,炮弹滚动之处无论站立,卧倒都是一样的杀伤力。
而不是后来的开花弹可以依靠弹片杀伤敌人。
自然而然就没有必要卧倒了。
出现连发步枪,特别是出现连发机枪以后,这种阵营,才真正的成为了“排队枪毙”。
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国家出现大量的伤亡,其实就和当时的军事思想与武器装备出现重大变化有关,基本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排队枪毙就没有了。
要知道在之前,排队枪毙就是欧美国家主要的作战模式。
前装滑膛枪为了防止弹丸从枪口掉出来弹丸需要比枪口大一丢丢。
为了防止破坏枪管一般使用质地较软的铅弹头。
在激发的瞬间弹丸已经变型出枪口后谁都不知道会在空气中怎么翻滚。
再加上无烟火药出现的很晚射手的视距那是相当感人。
所以在那个时代瞄准是没有意义的事。
大家要做的是尽量站的密集一点,然后大家一同向一个大致的方向尽量保证同时开枪。
这样密集乱飞的弹幕才更可能击中对面的倒霉蛋。
其次,这种枪的装填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
装填前必须清理之前开枪后枪管的火药和碎裂的铅弹残留,然后倒入火药压实再将弹丸填入。
偏偏那个时代技术有限气密性一般。
所以别说整枪连通条一般都比半人高。
如果不站的笔直火枪的二次装填很难进行。
在依靠概率命中对手的战场上,没有射速就没有了一切。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蠢的不要不要的排队枪毙战术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相当先进的火枪战术。
而你提到的什么卧倒射击啥的那要等到独立战争。
那时候线膛枪用铜皮包铅做弹头同时实现后装。
参考:
三个因素决定必须保持阵型才能获得最佳射击效果。
第一个是装弹时间,黑火药加弹丸,装填方法是先灌进很细的枪膛一些火药,然后用通条伸进枪管把火药压实,然后装弹丸,并塞上一点棉花。
(防止举枪时弹丸滑落)用通条将弹丸和棉花送到火药的位置压紧。
最早的火枪没有击发装置,要像爆竹一样点引信。
所以战斗时两次击发之间的时间是很长的。
采用冲锋的方式差不多等于自杀,因为你只有一次开枪机会。
根本没有时间二次装填火药。
卧倒也是一样,这种枪的杀伤距离很近,需要接近敌人才能开枪,如果卧倒的话,不等你装填完火药,敌人已经到了你的面前,你只有等着挨打的份,跑都跑不了。
如此装弹丸的看见过吗要用通条伸进枪管里压紧火药第二个就是射程,此类枪的射程很近,一般有效杀伤不超过五十米,实际战斗中双方必须非常接近才能开枪互射,在这么短的距离里,必须要控制对方不要冲到自己的队伍前近距离射击。
那么就必须依靠相互合作,我装弹的时候,伙伴射击压制,我射击时同伴装弹,相互交替,保证足够的射击频率。
第三就是杀伤力,黑火药加弹丸组合,杀伤力很有限,射不到或者射到了,但因为威力不足,不能造成有效杀伤,所以必须有足够的射击频率,才能有效压制敌人。
只能是团队配合,密集射击,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单兵还不如大刀等冷兵器好用。
特别是在面对冷兵器冲锋时,配合尤其重要,没有一定的频率和密度,根本定不住冲锋,一旦冷兵器军队接近厮杀,火枪就变成烧火棍,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