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常说“穷寇莫追”这是为什么呢

穷寇莫追的意思是,不追无路可走的敌人,以免敌人情急反扑,造成自己的损失。
穷寇,指走投无路的敌人;
穷寇莫追出自《孙子兵法·军争》。
孙子总结用兵的原则问题: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 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 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其中之一就是“穷寇勿迫”即穷寇莫追。
人在穷途末路时会迸发出多大的潜能呢?
本人没有做过研究,但我父亲讲过的一个亲身经历可见一斑。
我父亲是抗战老兵,在一次战斗中,胳膊中枪负伤,就在老乡家里养伤,同住一家的还有一个腿部受伤的战友。
有一天,听到外边有人喊声:“鬼子来了,赶快躲避好!”父亲与老乡们马上躲进家里的地道里,但都把躺在炕上养伤的战友给忘了。
等警报解除,大家回来寻找战友时,发现炕上没人!大家慌了。
正在这时,听到锅棚子上有人喊:“我在这儿,快帮我下去!”锅棚子离炕一人多高,光秃秃的墙上只有一个灯窝子,上面离屋顶空间狭小,平时只用作放一些孩子够不到的小东西。
腿部重伤的战友是怎么上去的?
被搀扶下来的战友说:“我也不知道,见大家都跑了,我一着急就上去了。
”过后大家都试着攀爬锅棚子,没有人能够成功。
腿部重伤的人在生死关头能做出超常的举动,如果是抱着拼死一搏的信念,那破坏力更是无法估量的。
在战争中,如果对穷寇追赶不舍,他们可能会作出令人难以预料的举动,造成两败俱伤的惨剧。
所以,孙子说:“穷寇勿迫”,防止自己不必要的损失。
穷寇莫追,不仅是战术,同样具有战略意义:不要把对方赶尽杀绝,也为自己留下活路。
读《史记》,读到齐国与燕国相互复仇的历史时就想,假如当时有一方能穷寇莫追,也不至于两败俱伤,改写历史。
公元前前314年齐宣王趁燕国发生内乱,派兵攻打燕国,只用了50天时间就攻破了燕国首都,燕国几近灭国。
此时秦国联合韩、魏,趁机攻打齐国。
齐国紧急撤兵,极速回守,燕躲过灭顶之灾。
前284年,燕昭王招贤纳士,经过几十年的经营,有了与齐抗衡的底气。
任乐毅为上将军,统帅燕、赵、秦、韩、魏五国联军攻打齐国。
联军连下齐国70城,只剩即墨、莒两城未下。
齐国田氏族人田单率领即墨和莒地的民众组成反抗部队死守。
后得到鲁仲连相助,拼死一搏,收复了失去的70座城池,复国成功。
燕齐之争长达数十年,致使劳民伤财,国力亏空。
燕从此积贫积弱,齐也失去与秦抗衡的能力,加快了灭亡的速度。
岂不哀哉?
当然,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伟大的解放战争的胜利就是“穷寇勇追”的胜利。
毛主席1948年12月30日为新华社撰写了1949年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人民日报》于1949年1月1日发表。
毛主席满怀信心地指出:中国人民将要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获得最后胜利。
但敌人绝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
毛主席号召全国人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真诚合作,采取一致的步骤,粉碎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政治阴谋,将革命进行到底。
这时候如火如荼地解放战争的总攻已经打响:辽沈战役开始于1948年9月12日,11月2日结束;
淮海战役开始于1948年11月6日,1949年1月10日结束。
平津战役开始于1948年12月5日,1949年1月31日结束。
经此三大战役,国民党反动派的主要军事力量已被消灭殆尽,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但毛主席并没有给蒋介石太多的喘息机会,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当日凌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全线发起渡江战役。
解放军势不可挡,摧古拉朽,迅速突破长江防线,国民党政府慌忙逃往广州。
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毛主席听到这一消息,无限感慨地写下了不朽名篇《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中国人民解放军,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宜将剩勇追穷寇”,迅速展开“穷寇勇追”的斗争,歼灭了国民党的残余势力,并展开了西南、东北的剿匪斗争。
致使没有回天之力的蒋介石只有逃离大陆。
“宜将剩勇追穷寇”与“将革命进行到底”一脉相承,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彻底革命的精神,正是靠着这种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由此可见,“穷寇莫追”与“穷寇勇追”取决于战争的性质、战争形势的研判、双方力量的对比、战争后果的考虑等诸多因素。
以上就是本人对穷寇莫追这一问题的思考与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