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法应该先学行书还是楷书
我也在学习书法,也看见好多人有说先学楷书的,也有人说先学行书的,还有人说学隶书的,反正说法不一。
根据我学的经验以及对其他名家,学习书法过程的了解,我的见解是先从楷书入手,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原来也想过喜欢哪一种字体直接练哪一种,但是在练习的过程中比如说行书,觉得字帖上写的字自己一遍一遍练,觉得没那么难但是写出来的感觉,和字帖上的截然不同,不从在哪里呢就是,古人写的字他是通过大量的练习,然后肌肉形成一个惯性的书写习惯,写的时候不由自主的写出来特别自然,而我们临帖,过程比较慢写出来的字呢看起来神似但是没有字帖那么洒脱,字帖上的行书呢感觉浑然天成,我们自己模仿的呢,感觉到就是纯粹的模仿很死板那种,这个问题出在哪呢?
问题就出在我们的基本功不行,楷书最练基本功,从最基础的各种用笔方法练起,练到一定的境界比如说3,5年十年,同样写一横,和你练两年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建议大家练字,先从楷书练起,要做到什么呢长篇大论我就不说了。
第一个练字,要按古人的字帖练。
第二个练字,要写过以后不断对比,纠正你和字帖不同的地方,力求达到90%相似,日常的时候记住字帖,这一点也很重要,你虽然在练习如果你练的和字帖不一样,那么你练这个也没有意义,因为你那不是在练你那是在写自己风格的字。
第三个练字,要天天练,但是不能求多,每天练一个小时只要天天坚持,两年后你回首当时你写的字就会发现不同,五年后你再回首你会发现大不同,十年后别人看到或者你看到你已经发现你有了自己的风格。
参考:
参考:
这个问题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答案的一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学习书法应当从那个书体入手;
第二层意思是书法学习精进的梯度是怎么样的。
下边我们就分类做一概述,希望能够帮到
学习书法应当从那个书体入门。
古人云,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这个非常形象的说明了书法学习的一个问题,真书就是站立,行书就像行走,草书就跑跑。
这就阐述了书法学习要从真书入门的道理。
所谓真书,指的是篆书、隶书、楷书。
由此可见,楷书入门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这不意味着只有楷书可以入门,篆书和隶书同样也是可以入门的。
一定程度而言,篆书隶书入门优势会更大一点。
书法学习精进的梯度是怎么样的正所谓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说的也就是我们在书法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精进梯度问题,选择真书入门,学好篆隶楷,就可以进如到行书的学习,虽然每种书体所用的技巧不同,但是书法中大的层面知识都是不变的,真书中学习的书法原理和书法技巧,在行书中同样适用,最后就是草书的学习,草书可谓是书法中的最高境界。
参考:
楷书字正形规、法度森严,先入楷可以从笔画点滴入手,慢慢体会笔法字韵,逐渐掌握书写规律磨练功底,由此奠基再学行、草写出来的字会苍劲有力、笔法老道,会得心应手的。
一己浅见,供参考。
参考:
对于儿童,可以先学隶书,在蚕头燕尾间建立心脑手与笔端的连接,也就是找到手感。
对于成年人,特别是硬笔写得不错的成年人,可以先学行书。
等手腕手肘逐渐稳定了,再写楷书。
参考:
您说的学书法是指软笔书法还是硬笔书法呢?
还是都包含在内?
你学习书法的目的是什么?
请不要嫌我啰嗦,因为这个问题弄不清楚,首先你是学不好书法的,即使学了也未必能坚持长久。
在此,我仅以软笔书法为例,来回答您提的问题。
软笔书法分为“行、草、隶、楷、篆”五书。
这五书无不以楷书为根,而楷书又以八法为本。
即为根本,说明其它都离不开楷书。
而今人,自幼儿园开始便习拼音汉字,并以硬笔书之。
在有了硬笔书写的基础,对汉字间架结构也就有了相应的了解。
然后,就试
事实上,可笑至极。
书法是严谨的艺术,它讲究运笔如行云流水,力透纸背。
好的书法艺术作品无不令古今中外饱学之士叹为观止。
既然如此,怎么可能忽略根本,不首先学习楷书,不练习八法,而热衷抬腿就跑的效果呢?
因此,这个问题是不需要讨论的,学习书法必须从练习楷书开始。
参考:
楷书
参考:
根据
如果喜欢草书,最好找一本现代人的草书字帖开始入门,之后一定练习孙过庭的书谱。
要学习楷体,就随你爱好学习,欧体,颜体,柳体都可以。
学书法不一定从楷书练起,但没有楷书的功底是不行的,要学行草,也需要认真临帖,即便你楷书写得再好,也不等于你会行草,各有各的笔法,都需要长期刻苦临帖。
参考:
一般认为,初学书法,应该从楷书入手,后学行书。
但也有人认为,同时学习楷书和行书,可以更好地理解笔法,这种说法也有一定道理。
先“扯扯野棉花”(江汉平原的方言,题外话的意思)。
在江汉平原长大的人,自小就在河里扑腾,所以大多会水。
不过我们初学游泳的姿势并不美观,大多都是“狗爬式”,没办法,背着大人偷偷玩水,先得保证自己不沉下去,哪管什么美不美观。
可城里的孩子不一样,学游泳有专门的老师教。
大家一定都有印象,老师教的第一个姿势基本上都是蛙泳。
为什么?
因为蛙泳的姿势标准,好理解,手、脚、呼吸的配合容易学,而蝶泳、仰泳、自由游之类,对初学者来说太难了。
当然,蛙泳要学好是非常难的,甚至是最难的泳姿,但是入门非常容易,这是一对矛盾。
回到题目。
学习书法不找老师,不临碑帖,按自己的想法写,这就好比游泳中的“狗爬式”,能写字,但不是书法。
而要学好书法,就必须临帖。
此时,楷书就好比游泳中的蛙泳,其笔法、结体等方面的规律性较行书更强,更好理解,初学者更好入门。
而行书相对自由,书写者自由发挥的余地更大,这就好比游泳中的自由泳,先从蛙泳学会了游泳的基本方法,再学自由游就容易得多,学书法的道理与此类似。
当然,这也并非说楷书容易,而是入门容易,其实写好也非常难。
但是,以潘伯鹰先生为代表的书法家认为,在学习楷书的同时,学点行书或草书,可以更好地理解书法,理解笔法。
对此我没过实践体会,不好说效果如何,不过听起来有一定道理。
更多文章,敬请
参考:
学习书法有一个先易后难,循序渐近的过程。
一般人学习书法并没有认识到其难度之大,会达到令人望而生畏的程度。
而行书与楷书相比,行书学习的难度更大。
这是由于行书与楷书的持点决定的。
行书的特点是“行”。
楷书的特点是“楷”。
“行”,在古代的意思并不是我们现在认为的“行走”的意思,而是“跑”的意思。
古人用“行”这个字,形象地说明了行书的书写速度,就象奔跑时那样快。
这样一种书写速度,对初学者而言,无疑是非常难于做到的。
没学会走,就想学跑,摔跤是必然的。
有人说,我不写那么快,慢悠悠地写,不也照样学写行书吗?
答曰:“不行”。
因为行书相比于楷书,对于书写者表达精神情感,有了更高的要求。
这种精神情感的表达,是书写者在熟练掌握了毛笔的用笔和运笔方法,熟练掌握了字的间架结构方法后,在若即若离的状态下,在变化的瞬间,突破约束不畄痕迹而形成的。
在这种书写过程中,书写者才能把自已的真感实情不加掩饰地注入自己书写出来的笔划之中。
并且通过似乎无意之间的瞬间变化产生各种对比效应,表现出书写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毛笔书写时产生的灵动的“精气神”,向观赏者展现自己淋灕尽致的书写快感,从而引起观赏者的同感和共鸣。
只有这样的行书,才会具有艺术性。
可想而知,初学者是无法做到的。
而草书要求的书写速度更快,几乎是一揮而就。
在书写这么快的情况,仍然能保证书写出来的笔划线条符合法度的要求,间架结构仍然能符合草字的书写规范,确实很难。
沒有炉火纯青的功力,根本不可能。
所以,初学者更不应该先学草书。
那么初学者,选择学楷书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楷书的书写速度慢。
由于这一特点,使初学者在学写楷书时,就可以从容不逼,耐心细致地去学。
而不致于使自已陷于追求书写速度的慌乱中,而产毛手毛脚的现象,造成不该发生的错误。
其次,我们在上小学和初中时,已经对汉字的造字方法,楷书的间架结构,以及书写笔顺等等,打下了一定的硬笔书写基础。
我们在学习毛笔书法的楷书时,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轻易地解决相关问题,不必再花费多余的力气。
楷书的用笔和运笔方法,相比行书和草书而言,更有规律可循。
“楷书”,顾名思义,含有楷模,范式的意思。
因此,楷书的笔划线条形态和在各亇文字中的间架结构位置几乎是不变的。
在彼字中是如何写的,在此字中也是如何写的。
例如,三点水,在“清”字中是这样写的,在“波”字中也是这样写的。
它在不同文字间架结构的位置也是不变的。
因而,学写楷书,更容易入门,也更容易学会。
楷书的相同笔划形态,在不同文字中的反复出现,不但有利于初学者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初学者对相同笔划形态的反复练习,也有利于初学者熟练掌握这种相同笔划在各个文字中的位置。
通过这种反复的练习,能较快地提高初学者的书写能力。
行书和草书的间架结构,虽然与楷书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无不潜含了楷书的间架结构演变。
因此,学习楷书,对理解和学习行书与草书极有邦助。
尽管各种书体千变万化,而各种书体的用笔和运笔方法是千古不变的。
从这亇意义上讲,学会了楷书,也就在某种程度上学会了其它书体。
因此,学习书法,应该先学行书,还是楷书?
答案是,先学楷书。
不过,如果从先易后难的角度讲,学习书法,应该先从学习篆书开始。
学会以后,再“隶,楷,行,草”,循序渐进,不断加深难度,不断提高自已。
参考:
学习书法原本没有一定之规,也没有规定要从哪一种书体入手。
比如,有人专攻金石,就可以从甲骨文、钟鼎文等入手。
喜欢隶书的朋友,则可以直接写汉碑。
而喜欢北碑的爱好者,直接写龙门,或者张猛龙等碑刻,也是一条门径。
我有个朋友专写简牍,以楚简作品多次入国展。
但是,
这属于另外一条学习书法的路数,这条路数通常以帖学为范本,是比较大众化的学习书法的途径。
而且,按照这个路数学习书法,比较容易把字写得很美观,符合大众审美。
还能够把书法应用于实际,硬笔字水平也能随之得到很大的提高。
那么,踏上这条学书之路的第一步,应该先学楷书,然后再学行书。
理由如下:第一,符合中国书法的发展脉络。
自从有了中国文字,就有了中国书法。
所谓书法,就是写字的方法,或者写字的法则、法度。
一个字怎么写,有几笔几画,怎么结架,是书法最基本的要求。
在此基础上,才是书法的审美。
中国书法从甲骨文起步,经历了篆籀(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大致几个阶段。
现代书法理论认为,篆籀、隶书、楷书都有各自的“草书”。
对于这一点,我想补充一句,这些字体同样有自己的“行书”。
在“真草隶篆”四大书体,草书包括章草和今草。
章草几乎与楷书同时从隶书中演化出来,今草则比楷书出现的时间要稍晚一些,大致还在行书之后或者几乎同时。
因而,当楷书出现后,也就有了自己的行书和草书(今草)。
这就形成了一种笔法关系:楷书—行书—今草。
说明一点,今草的诞生也有章草的“功劳”,但是,学习章草未必可以直通今草。
章草已经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书体,以今草为主的书家,大多要单独学习章草,使自己的草书更有古韵。
从楷书到行书,这条线索非常清楚。
所以,学习书法应当先从楷书入手。
第二,历代书法大家都从楷书入门。
中国书法有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就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
这个时期的楷书、行书、今草基本成型,两晋时期的书法基本上以这个时期为楷模,造就了王羲之、王献之等大量书法大家。
(王羲之临写的宣示表[左])以二王为代表的书法圣手,也是从楷书入手,开始学习书法的。
王羲之临习过钟繇的《宣示表》,王献之则学习父亲的《黄庭经》、《乐毅论》。
怀素在《王献之王洽王珣书评》中说:“又尝书《乐毅论》一篇与献之学,后题云赐官奴,即献之小字。
献之所以尽得羲之论笔之妙。
”可见,古人学习书法,是先从楷书入手的。
即便是二王这样的书法圣手,也是从楷书一笔一画入门。
王献之也是楷书高手,他的《玉版十三行》是学习楷书的高级范本之一。
此后的古代书家,也是按照这条路数,先习楷书,再学习行书和草书。
比如欧阳询、颜真卿、黄庭坚、文征明等。
下列
之所以如此,是他们的楷书非常的高妙,位居中国楷书四大家之列。
而黄庭坚、文征明的行草书冠绝当时,也大受历代书家追捧。
原因也是黄庭坚、文征明的楷书同样美妙绝伦。
历代大书家都有一手非常漂亮的楷书,广大爱好者不妨多看看,学书应当先长见识。
举一个例子说明。
我教学生学习书法,以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入帖,然后上溯到《怀仁集大唐三藏圣教序》。
如果把欧阳询楷书学到家了,以楷书笔法去临写圣教序,就简单得多,很容易上手。
古人说:做楷如行,做行如楷,就是这个道理。
同样,今草也有楷书笔法,今草的使转之中必须蕴含楷法,否则就变成潦草字而法度不严。
总而言之,就帖学而言,楷书是基础,先把楷书基础打牢固,才能循序渐进,学习行书和草书。
这里还得提一提二王书法,《淳化阁帖》中所收录的二王行草书,其笔法的楷书痕迹非常明显。
学书(帖学)当首先入晋法,否则,难得大雅。
若习小字,就从钟繇、二王楷书入门,直接可等魏晋殿堂。
学大字则师法唐楷,然后上溯魏晋行草。
当然,明末以来,书法另辟蹊径,从金石、汉隶、北碑等入门,拓展了书法路数,形成了与帖学并驾齐驱的碑学书法。
而引碑入帖、引帖入碑,则是当代书法家面临的一大课题,同时,也造就了一批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