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美食有什么特色

潮汕菜系是广东菜系里面的一个分支,一般叫潮菜。
只是汕头在清朝末年由于政府的腐败落后被西方列强英国打败后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
当时清政府于1858年签订了不平等的中英《天津条约》,1860年又签订了《续增条约》。
根据这两个条约,汕头于1861年被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正式开埠,称为汕头埠。
自从开放为通商口岸后汕头的经济突飞猛进,一下子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大城市。
吸引了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的人们到那边去发财。
一直到建国后,鉴于汕头雄厚的经济基础,国家让汕头专区管辖潮汕地区。
汕头专区分为汕头、潮州、揭阳、汕尾四个地级市。
而以前在清末民初时的潮州府城辖县共9个:即潮安(原称海阳)县、潮阳县、揭阳县、惠来县、普宁县、澄海县、饶平县、丰顺县、大埔县。
这个时候由于汕头不仅有经济上的优势还聚集了不少潮汕地区的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
于是开始了为时不短的抑潮扬汕的时期。
凡是原来说潮州的一般都会改为潮汕。
官方老提到潮汕这个词了,民间自然而然就也习惯了这么说。
再说虽然在以前可能不少外地人知道潮州不知道汕头但后来所了解到的都是潮汕也就习惯这么说了。
于是本来说潮菜现在也不少人改口说潮汕菜了。
潮菜具有擅长烹制海鲜、注重原汁原味、口味崇尚清淡、注重食疗养生和素菜、汤菜、小食等方面的内涵特色和注重造型、色彩、程序、环境的形式方面的特色,这是潮汕美食在20世纪末迅速崛起,走俏大江南北,乃至享誉国际的主要原因。
本人虽然是潮州人,但不是厨师,可能对潮菜的描述有点不到位。
我就说说我自己所了解到的一点潮菜的知识。
平常在家里的话肯定是没有像酒店里面的潮菜一样做到那么漂亮。
一般潮汕人喜欢喝粥应该比较多。
通常早餐是喝粥的。
通常是白米粥。
有一些地方会加点地瓜。
有把地瓜弄成丝的。
也有剁成块的。
有时会弄几个鸡蛋在粥里煮。
本人农村的,原来老听说城里汤水好(说城里人做的菜比较好吃)。
到我一个亲戚那边住了几天,每天早上也就喝白粥配潮州咸菜、江东菜脯、橄榄菜、榄、橄榄散这些腌制品。
当然人家是早上没多少时间做菜就买这些做为早餐菜,现在人越来越注重健康了,喜欢吃这类食品的人也在越来越少。
但粥还是挺养胃的。
而且听说地瓜也是防癌的,是非常好的健康食品。
当然也有不少人做香粥的。
就是用不少菜直接和米一起煮成粥。
现在不少人就在外地卖潮州砂锅粥,通常卖皮蛋瘦肉粥比较多。
潮州的熟货(已经弄熟的肉类食品)也挺受
在潮州有不少专卖熟货的店,只靠卖简单的几样熟货就可以全家衣食无忧。
通常会卖卤肉,类似于东坡肉,只是估计具体制作方法有点不同。
卤鹅卤鸡卤鸭卤猪肠卤鹅肝鹅肠还有其他各种卤品。
曾经有个发生在汕头大学的故事。
当时有两个女学生对一个教授不满。
骂了教授:“老猪肠(类似于现在骂老男人叫老腊肉)来了。
”这教授也不生气,这么学富五车的人对付这个几乎是湿湿水(很轻松)。
上课的时候这教授也不点名也不责骂。
先讲了个故事然后由这故事很自然地带出一句话:“老猪肠呢,越卤(恨)就越好吃(受
”不过这卤猪肠真的这么好吃吗?还真的比珍珠还真。
大概应该在民国的时候,有个华侨回乡探亲。
可能是吃家乡菜让他吃到有儿时的感觉吧。
虽然探亲好久还迟迟不肯回去国外赚钱。
而且特别喜欢到村口那家卖熟货那里买卤猪肠。
有一次,可能是想到国外也能吃到这么好吃的卤猪肠,而自己却没法制作出这么好吃的卤猪肠。
就问这家店老板的儿子说:“小朋友,你们家的猪肠这么这么好吃?
”“我们家的猪肠从清朝卤到现在。
”这番客(过番回来的人)一听直接把已经吃到胃里的东西都给吐出来。
第二天包裹打好直接坐红头船到暹罗。
果然老猪肠是越卤越好吃。
其实我比较喜欢吃的是肉卷和肉丸。
可是现在的商业味道比较浓,真的没小时候那种那么好吃。
而且听说不少加了日本传来的添加剂。
还是自己制作的菜比较放心。
还有一道比较有名潮州就是护国菜。
百度的解释是一个和尚最先创作出来的,而且是用地瓜叶做的。
但我听到的传说是用飞龙(菠菜)做的。
这节书说来话长,在我的微博长文里有两篇专门讲这道菜的,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这里就不详述了。
不过不得不佩服佛教的营销能力。
潮菜讲究清淡估计跟潮州这里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比较炎热,而且本身这里地气比较热有关系。
传说潮州府衙后面那个葫芦山是吐火葫芦。
所以不少潮汕人,特别是潮州人比较容易上火。
在其他地区广受
不少外地了来这里后还是改不了痴辣的习惯,不过跟病魔交战几个回合后在医生(特别是中医)的建议下有些会逐渐地改变饮食习惯。
比较治病是要钱的。
治病还不如防病。
所以潮菜也有不少药膳。
说到药膳不得不说一种比较贱(普通)的菜———应菜(空心菜)。
听说原来在民国有
后来想家了就跟老婆说要回家,他老婆也没说什么。
可是到家里不久就赶上新中国成立。
而且国家在严打,这人回不了泰国。
一直到国家放松政策后才回到泰国。
见到他老婆后他老婆不是惊喜而是惊奇:“你还没死?
”原来他老婆在他离开的时候在他身上种了情蛊。
一般过了这么长时间不回到他老婆身边应该必死无疑的。
可是他居然没死。
后来细想才知道,回家后由于家在农村。
应菜长得计较快。
几乎只要应菜能生长的季节天天都吃应菜。
估计应菜能解那情蛊的毒。
除了这些需要用加盐的菜。
几乎在每次大型宴席接近尾声的时候都会上甜汤。
通常是莲子百合汤居多。
芡实也有,还有其他比如钱葱(马蹄)总之通常是选那些寓意比较好的食材来做。
这点估计其他地方也是这个习俗。
潮汕地方不少地方特别是农村是免不了要拜老爷的。
当然市区里面由于政府以前干预得比较厉害就不少已经没了这里习俗。
潮汕的客家地区在拜老爷方面好像也没学老人这么积极。
不过奇怪的是就在前几年潮州老城区居然恢复了游神赛会这习俗。
拜老爷要的祭品除了平时的食品还有一些制作起来比较繁琐的食品。
比如红桃粿、包(不同于我们平时吃的那种包)、甜粿(年糕)、粿条还有一些不知道怎么用普通话说的。
还有一些是必须专业人士才能制作的,比如书册糕、豆条、豆方、腐乳饼、糖狮......生食方面也有,比如鱼生,不过这个在全国不少地方也有。
还有一个就是吃蛤(一种贝壳)通常是清明的时候用开水淋在这些蛤上面。
等祭拜好了祖先就当场在坟前扒开吃了。
估计取生生不息的意思吧。
还有就是有个传说是吃蛤有讲义气的意思。
说是在清朝的时候(或者是明朝也不一定),有一个小村出了个谢吏部。
可是这个村还住了另外几家姓氏。
在古代农村宗族间争土地是常有的事。
这谢家虽然出了官但人丁不多。
而村里另外一个姓苏的虽然穷却子孙满堂。
平时两个姓磕磕碰碰是常事。
这个谢吏部告老还乡了目睹了这些事后也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
毕竟中国不少家长还是得为后代的。
有一年春节。
这个老吏部就很好奇这么穷的一家人新年是怎么过的。
就派人去看看。
那人回去就告诉这谢吏部说这人在吃生蛤。
谢吏部说:“他这是在吃义气啊。
”于是举族搬家到潮州老城区。
虽然潮菜比较清淡但不得不说潮州小吃中也还是有不少热气食品。
其让人上火的功效甚至比西方的垃圾食品(如汉堡包、热狗、蛋糕)有过之而不不及。
油炸类小吃通常是早餐配粥吃比较多。
估计热气的东西在中医看来多少还是有补益作用,比如狗肉就很热气,但也很补,我这边有个超喜欢吃狗肉,每次吃每次流鼻血还是继续吃,很有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估计在抗战时期会比董存瑞还董存瑞。
而白天如果人阳气盛的话干活会比较有劲。
所以通常选择在早餐吃这类热气食品。
油炸的有春饼、蚝挤(也叫猪脚圈)、菜头丸(萝卜丝配面粉炸的)、虾米笋粿、糯米胀猪、蚝油堆……其中我最喜欢吃的就是春饼,未入口即香气逼人。
外酥里嫩,皮薄而脆,里面的豆瓣入口即化,有些里面还加了猪肉,但还是做到了肥而不腻。
不过也有吃凉血的小吃。
比如粕籽粿,草粿。
本人比较喜欢吃的是草粿。
有点像龟梨膏但没它那个药味。
正所谓食凉食热,食死食活。
我,一个潮州人对潮菜的了解中比较有印象的片段大概就这些。
其他的期待大家的补充。
我觉得潮菜除了本身具有擅长烹制海鲜、注重原汁原味、口味崇尚清淡、注重食疗养生这些特点让大众喜欢之外估计跟潮汕人外出谋生人数比较多,但由于工作的关系没法时常回家,用在潮菜馆相聚叙叙旧来寄托思想之情外。
潮菜本身比较符合联合国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食品的概念,所以受到越来越多的爱美和喜欢减肥的人士的喜欢。
还有就是现在人们物质生活普遍提高了,对吃的要求提高了,而潮菜通常比较精致,刚好符合人们喜欢吃好吃精的需求。
再加上现在医疗费用提高,与其在医药花钱花得那么痛苦何不在潮菜馆花钱?
不仅开了口福,而且还防病。
扁鹊是个神医,他哥哥在历史上默默无闻,但扁鹊说他哥的医术比他高。
可见防病多重要。
再有一点就是好多人对外来菜都喜欢尝一尝,好不好吃再说。
但能够生意好说明潮菜还是比较好吃的,至少能得到不少潮汕地区以外的人的认可。

参考:
潮州菜以烹制海鲜见长,从选料到酱碟佐料,都要求新鲜美味、清而不淡、鲜而不腥、郁而不腻。
鸳鸯膏蟹、蚝烙、清汤蟹丸等是潮菜海鲜类的代表名作。
潮汕小吃是潮汕饮食文化的一朵奇芭,历代民间点心师傅博采众家之长,搜尽地方之特产,精心制作,逐步积累形成丰富多彩,独具地方特色的美食艺术品。
更以品种多样、用料讲究、制作精细、配料独特、味道可口而闻名遐迩。
潮汕美食能够开遍全国,跟潮汕人的勤劳勇敢分不开的,潮汕人吃苦耐劳,走遍世界,有很多地方都有潮汕人的足迹。
潮汕人到的地方,也把家乡的味道带了过去。
所以在全世界很多地方,都可以吃到潮汕美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