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国曾装备德国的装备效果怎么样
萨沙第9463条回答。
抗战中,中国先后大量使用了德国武器、苏联武器、美国武器。
就国军官兵来说,他们认为这些武器各有所长。
其中,德国武器质量最好,但有些地方不实用,价格也昂贵。
美国武器性价比最高,质量不亚于德国武器,价格低廉,而且相当使用,缺点是有些武器较为粗糙。
苏联武器最差,是傻大笨,很多还是沙俄时期淘汰的库存军火卖给我们。
这些武器不但保养差劲,而且设计也是很垃圾的,是很烂的武器,只能略胜于无。
但是,苏联武器也有自己的特点,就是价格非常便宜,而且对于士兵文化要求不高,很容易训练。
这同苏联的人民战争模式有关系,要求不识字的农民也可以迅速学会使用武器。
其他的不多说,就谈谈德国武器。
可以说,中国人对付德国武器的好感,早在清末就开始了。
中国传统的军购国家主要是英国、法国,但英法经常同中国开战,所以军购不可靠。
德国是列强的后起之秀,到19世纪后半叶才统一全国,随后开始军火销售。
德国的军火价格不便宜,优势是质量比较好,而且德国在中国没什么利益(1898年才占领了青岛)。
德国武器的质量,在一次次战斗中看的很清楚。
在甲午战争的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两艘德国造铁甲舰,分别被大口径火炮击中100多发炮弹,却仍然没有沉没,还能自己航行返回。
而普通的巡洋舰,即便中弹一两发也会是重伤。
日军旗舰“松岛号”上身负重伤的三等水兵三浦虎次郎,临死前抱着炮弹流着泪嚷道“定远为什么击不沉啊……”抗战之前,中国
也就是以轻武器和徒步作战为主的步兵师,配有少量野战火炮,主要用于防御和机动作战。
这是根据中国国情的计划,当时中国没有实力装备重步兵师。
在德国顾问的建议下,中国购买了大量德国武器。
1934.1—1937.7国府订购德造陆军装备一览表。
因为太多种,我们就说一说枪械。
第一,中正式步枪。
中正式步枪是山寨毛瑟M1924步枪的产物,而M1924后续版本就是大名鼎鼎的德国98K步枪。
可以说,中正式步枪同98K步枪是一母同胞,性能没什么大的区别。
而98K曾被评选为上世纪10大名枪之一,这是包括AK47、M16在内各种长枪的评选,足可见它的性能优秀。
当然,国军稍后也进口了一部分M1924甚至98K步枪。
无论是哪种毛瑟步枪,除了后坐力较大以外,基本实现了精度、威力、射程的最佳。
直到90年代一些战争中,还有军队使用98K作为狙击枪,可见它的厉害。
第二,毛瑟军用手枪。
外国人很难理解中国军人,为什么酷爱这种盒子炮?
原因不复杂。
因受到列强长达10年的禁运,加上自身工业力量薄弱,中国无法大量装备冲锋枪,轻机枪数量又严重不足。
在单发步枪是步兵班唯一武器的当时,可以装弹10到20,在近战中可以连续单发半自动射击甚至全自动扫射的盒子炮,就是近战利器。
盒子炮在中国服役了几十年之久,直到朝鲜战争结束以后统一换装54式手枪,才退出现役。
而当时无论国军还是八路军的主力部队,只要条件具备,基本军官的班长、排长都要装备盒子炮的,以大大提高近战火力。
就是因为对近战火力的极度渴求,才让这种昂贵的手枪在贫穷的中国盛行起来。
第三,花机关冲锋枪。
这是仿造德国MP08/18冲锋枪的产物。
花机关冲锋枪在中国数量并不算多,但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它被国共双方都当做近战神器!大家熟悉的,飞夺泸定桥的油画,就有拿着花机关的战士。
同样是武器禁运原因,花机关一直作为国军主力冲锋枪,直到二战后期美国援助的大量美式冲锋枪到货。
日军当时并没有大量装备冲锋枪,近战期间拿花机关是没办法的。
第四,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二四式是中国仿造德国MG08时水冷重机枪的产物。
而MG08则是一战德军的制式重机枪,是马克西姆重机枪的德国版本。
这种重机枪的性能不用多少,在一战中杀死了几百万敌军士兵,在索姆河一天就造成数万英军伤亡。
在二战看来,二四式重机枪颇为笨重,重达49公斤。
但它的火力压制能力和持续射击能力,以及不错的射击精度,是完全可以满足实战的。
二四式是国军中央军的制式重机枪,1929年到1937年,金陵兵工厂累计生产二四式重机枪3500余挺。
从1938年到1945年抗战结束,金陵兵工厂尽一切力量,保证了重机枪的生产数量,最高时年产量达到3000多挺。
第四,德式木柄手榴弹。
这种手榴弹是仿制德国手榴弹,做了一些本土化改良。
木柄手榴弹是国军对付日本人的利器,也是防御利器。
大家都知道,由于日军在枪械火力上有压倒性优势,国军同他们对射一般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但手榴弹就不同。
在一次次防御作战中,国军通过投出大量手榴弹,杀伤进攻的日军,一次次击退日军进攻。
国军甚至还将手榴弹集束手使用,一捆捆丢过去,以增强杀伤力。
日军拿手榴弹也毫无办法,把面对手榴弹冲锋叫做决死冲锋,也就是死活都靠运气。
参考:
抗战期间中国军队的武器五花八门,有苏制武器、美制武器和德制武器等;
抗战初期中国精锐部队的武器主要以德国武器为主;
尤其是蒋介石嫡系部队,武器更是清一色的德国制造。
那么,抗战期间,这些德国装备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南京政府的德制武器进口之路中国与德国的武器贸易从晚清就开始了,蒋介石1928年取得对中国的统治地位之后,开始进入高潮。
那个时期中德武器贸易,从政府层面来讲没有什么政治因素,纯粹是各取所需,利益往来。
蒋介石需要用德国武器和德国体制来装备、组建一支强大的军队,对付割据一方的军阀部队;
而德国看中的,是中国钨矿砂。
钨是战略金属,钨矿砂能提炼出大量的钨,它是制造钨合金钢的关键材料,制造枪炮子弹、坦克装甲、飞机关键部件和穿甲弹必不可少。
但是钨矿砂非常稀有,欧洲只有世界总量的八分之一,还是在德国的潜在对手苏联。
中国钨矿砂储量世界第一,全球有58%的钨矿砂在中国。
希特勒上台之后,企
因此,双方议定用以货易货方式来进行贸易,德国武器就这样源源不断地来到中国。
1928年4月,国民政府派遣当时的军事委员会委员、后来军政部兵工署署长陈仪远赴欧洲考察,参观了意大利、瑞士、荷兰、瑞典等国的枪炮厂、飞机场等,最后敲定了德国为中国的武器进口国。
陈仪在德期间,签订价值100万马克的军火购买合同,拉开了国民政府采购德制武器的序幕。
接下去的近十年时间里,中德军火贸易增长迅速。
1931年918事变爆发后,蒋介石有了一种迫在眉睫的危机感,加快了进口德制武器的步伐,中德两国签订了《中国农产品和德国工业品互换合同》。
据史料记载,1932年,国民政府进口了总额为1200万马克的德制武器;
到了1934年,增加到1400万马克。
1936年,中国从德国进口的武器价值2300万马克;
1937年德国向中国交付的军火,价值8200万马克。
仅1936年、1937年这两年间,德国实际交付给国民政府的军火就超过1亿马克。
德国《民族观察》驻远东记者当时就发出过这样的评论:“整师整师的(中国军队),从步枪、坦克到钢盔,都是由我们德国国防军相同使用着的德式军品装备起来的。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在此背景下日本开始阻止德国向南京政府出售武器。
尤其是在当年八一三淞沪会战中,日军尝到了德制武器的厉害,这种念头更加强烈。
希特勒当时的心情非常矛盾,一方面德国非常需要中国的战略矿产,一方面德国又非常迫切需要拉拢日本加入其法西斯阵营。
经过痛苦挣扎后,希特勒做出抉择,于1938年5月,宣布全面停止对中国的武器出口。
至此,中德武器交易寿终正寝。
中国进口的德制武器主要有哪些?
南京政府进口的德国武器以及军用装备包括
西门子的通信器材、蔡司望远镜、架桥器材,防空探照灯等。
水壶, 防毒面具筒, 单兵携行袋, 多用途背包,皮质弹夹套等。
口径为7.62毫米的毛瑟M1924型步枪(1934年中国从德国进口了10000支,后在取得原枪
)20响驳壳枪及其它手枪、轻机枪。
轻型坦克(德国产的2吨和6吨轻型坦克83辆,4.5吨装甲车若干辆)105毫米榴弹炮、20毫米高射炮、75毫米长程炮、37毫米平射炮,150毫米、70毫米要塞炮。
88毫米半自动火炮、博福斯M1930鱼雷、快艇若干。
仅仅是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5月德国停止对华军售,南京政府从德国进口了如下武器:飞机12架、105毫米榴弹炮36门、迫击炮800门、37毫米战防炮500门、13.2毫米高射机枪300挺、MG42机枪10000挺、毛瑟步枪5000支、150毫米和105毫米炮弹3.6万发,迫击炮弹190万发,子弹1.6亿发。
中国进口德国的武器根本不能跟德军同期武器水平相比,但也不乏先进武器。
比如博福斯M1930式75mm山炮,在当时欧洲处于领先水平。
该炮由德国工程师开发设计,1930年在瑞典博福斯厂定型制造的德制武器。
博福斯山炮放列全重800公斤,最大射程9150米,可分成8个部分用8匹马驮载,或4匹马挽曳。
1930年下半年,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炮兵连和炮兵学校练习队分别获得6门新炮。
1932年6月,兵工署制式兵器会议正式宣布采用博福斯山炮,截至1935年10月,前后总共购入了121门,其中炮兵第1、第2、第3、第5团每个团装备24门,剩下分配给部分中央嫡系部队师属炮兵营使用。
再比如德国一号a型坦克,重量5.4吨;
装备2挺7.92毫米车载通用机枪,装甲厚度6到13毫米,乘员两人,最高时速每小时37公里,还配有一部电台,在当时还是比较先进的。
可惜,国民政府只买了16辆,而且还有2辆没有交付。
中国军队的德国化建设南京政府不光是以德国武器为硬件武装中国军队,还以德国军事体制的软件来建立自己的国防体制。
德国军事顾问赛克特顾问于1933年向蒋介石提出了著名的《陆军改革建议书》,他指出:中国军队规模已经非常庞大,但是不是精兵。
国民政府的首要任务是组建一支训练有素、准备精良的现代化部队;
当务之急是应先建立一支示范队伍、再逐步推广到全军,完成国军的现代化改造。
这个建议为蒋介石采纳,次年(1934)年底,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制定了“国军六十个师的整军计划”。
1935年3月1日,陈诚被任命为陆军整理处处长,负责实施整军计划。
第一批入选的师有8个;
第二批入选的师有10个。
这些师都严格按照德国军事顾问的要求开始整编和接受新的训练,不过真正实现轻武器换装的仅有第一批的部队。
而这些部队的重武器以及第二批10个师所需轻武器装备,因存货不足没有完成。
为了继续落实计划,1936年5月和1937年3月,南京政府又2次向德国下了订单,其中用于步兵部队的装备如下:德式M1935钢盔22万顶;
手枪3万把,手枪子弹1200万发。
步枪子弹1亿3000万发(其中3000万发为钢心弹)、子弹盒600万套。
马克沁重机枪2031挺、高射机枪120挺。
37mm战防炮348门、战防炮炮弹174000发。
le.IG18型75mm步兵炮60门。
这些订单大部分都在抗战全面爆发前夕到货并拨给各调整师,但也有极少部分没有来得及交货。
有了这些订单,整军计划得以继续进行。
1937年3月,整理处挑选出第三批的10个师进行整编。
1937年6月,第四批10个调整师根据年初的计划开始调整。
一个月后因为抗全面爆发,第四批的10个师只调整完编制,武器装备无法更换。
综上所述,原本计划的60个调整师,只有20个完成了\"调整\",10个\"调整\"了二分之一,10个刚开始就夭折,后两批更是无果而终。
这些部队在抗战初期当仁不让地成为直接与日军对垒的主力。
其中又以第87/88/36三个师德制化程度最高,即人们耳熟能详、津津乐道的“德械师”;
而“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则是完全按德国步兵标准编装的。
既然当时德国政府对军售态度积极,那么国民政府为什么不趁机大量进口,将军队全部德式化?
答案只有一个:囊中羞涩。
清朝灭亡之后,中国就进入了军阀割据时代,直到国民党退出大陆,就没有实现过真正的统一。
多如牛毛的军阀在自己的统治区各自为政,控制着税收甚至发行货币的权力,中央政府根本无权过问。
不仅如此,中央政府每年还要为消灭割据军阀进行连年不断的战争,花去大量的军费。
分裂的中国和无休止的战争,让国民政府的财政捉襟见肘,根本没有财力去换钱购买武器,只能采用易货方式进口武器。
因此,中国没有能力组建一支全面德国化的军队。
当时在华德国军事顾问法肯豪森将军,就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要建立真正德国标准的陆军不现实的,中国的“国军六十个师的整军计划”只能纸上谈兵。
因此,法肯豪森认为国军应先成为“轻装快速部队”:爆发战争时用列车来进行调兵,不依靠重炮、战车等重型装备,而是使用自动武器进行作战。
即便如此,在抗战爆发时,国军也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
德式装备对抗战的影响尽管中国军队中的德造武器装备不足,但是对中国抗战的影响是深远的。
比如在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炮兵第2、第3团奇袭日军机场(原浦西高尔夫球场改建),第1营的8门博福斯山炮在战斗中大显神威,以击毁敌机5架,大大震惊了日军,称此炮为“浦东神炮”。
在八年抗战中,德国造的莱茵重炮参加了台儿庄战役、兰封战役、武汉会战、桂南会战、桂柳会战和滇西反攻等重大战役,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根据使用情况来看,莱茵重榴炮的射程让日本三八式150mm和大正四年式150mm榴弹炮都自叹不如。
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张治中率领的第5军,由87师、88师、中央教导团为骨干,他们全都是德械师。
八一三淞沪会战打头阵的第九集团军,骨干为第三十六师、第八十七师、第八十八师,他们均系原国民政府警卫军,由德国顾问训练准备德国武器的精锐之师。
值得指出的是,淞沪会战进行的时候,中德武器贸易还在进行。
正是因为得到了德国的持续军火供应,“淞沪会战”国军才保持了足够旺盛的斗志和足够大的火力与日军对抗三个月。
1938年5月之后,德国中断了与中国的武器贸易,德式武器配件也同时中断,其影响也日渐式微。
尽管如此,由于德国在战前协助中国建立军火生产体制、提供贷款、进口机器和模具、建立新型兵工厂与产能,中国得以自立生产足够的轻武器和弹药,对中国八年之久的抗战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然,中德贸易是互惠互利,是平等的,不是希特勒的施舍,中国没有必要感恩纳粹。
回忆这段七十年前的历史,再比较今日之世界,我们不难发现,没有国家的统一,就没有科技发展,没有生产力、没有经济基础;
没有这些,军队现代化和国家安全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参考:
效果怎么样,举国民政府之力购买大量德式装备,打造的德械师,在淞沪会战战场,五天损失过半,南京保卫战后基本退出历史舞台。
惨烈之程度,无法言说,然而如果没有这些德械师,估计全面抗战更难打!蒋介石敢于进行全面抗战,就是因为手里的这批德械师!关于蒋介石对日本抵抗不抵抗的问题争论颇多,尽管张学良晚年自己承认不抵抗命令是他下的,与蒋先生无关,纵横还是认为跟蒋介石有一定的关系,九一八事变之前老蒋在发给张学良的电报中说“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实际上,如果蒋介石全力支持,张学良未必这么孬,在九一八事变第二天,蒋介石致电张学良:“接沪电知日兵攻沈阳,据东京消息,日以我军拆毁铁路之计划,其借口如此,请向外宣传时,对此应辟之。
”可以看出,蒋介石是在顾左右而言他。
蒋介石对日本是十分厌恶的,老蒋的人生有很多次巅峰,然而要说奠定了老蒋在国民政府中地位的还是北伐战争,正是在北伐战争中,老蒋横扫北洋军阀,率领国民革命军完成革命,完成全国形势上的统一。
然而,正是在老蒋走上巅峰的时候,北伐军打下济南,日本人随即制造摩擦,制造济南惨案,并且毫无要求的让北伐军绕济南而北上,巅峰时期的老蒋曾经执拗过,结果被日军打掉了很多兵后,黯然退出了济南。
蒋介石在日记中因此写道“如有一毫人心,其能忘此耻辱乎?
忘之乎?
雪之乎?
何以雪之,在自强而已”。
可以说,在这个阶段老蒋对日本一直是在忍让、克制,包括后来的九一八事变、长城抗战、何梅协定时,都是一贯的妥协。
反蒋抗日爱国人士王亚樵就因为蒋介石不抗日,曾经在庐山对蒋介石下过黑手。
知耻而后勇,唯有自强一条路。
随后蒋介石以德为师,打造国民政府的军事力量。
1928年开始就开始从德国大量引进装备,到1931年蒋介石不仅在引进德国装备,黄埔也采取德式教育,黄埔八期之前一年学时,黄埔八期开始,三年学制。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中德建立全面的合作关系,老蒋利用中国的特有矿产资源从德国大量引进军火,气势汹汹的要打造60个德械师。
1937年国民政府的国防建设在德国的帮助下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可以说,没有德国的帮助,国民革命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正因为如此,在淞沪会战爆发的时候,有人将这场战争比作日德战争。
有了这支武装力量,卢沟桥事变的时候,蒋介石当即要求宋哲元部不要单方面与日本媾和,干就完了!老蒋如果在九一八事变的时候有这个底气,跟张学良发一个电说,干他丫的,我给你从后面顶着,估计张学良也不会一枪不放。
卢沟桥事变后的第十天,蒋介石正式发表《抗战宣言》,郑重宣布:“……我们已快要临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极人世悲惨之境地,我们不能不应战!至于战争既开之后,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
如果放弃尺寸土地和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士抗战之责任,皆因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这个宣言是蒋介石的第一文胆陈布雷之手,至今读来依然热泪盈眶。
蒋介石在卢沟桥事变后抗战决绝的态度,就连日本人都极为震惊,认为老蒋不会有如此勇气。
蒋介石有此决心,完全就是因为手下打造的德械师,没有硬实力的硬话都是吹牛逼。
尽管蒋介石也曾留学日本,对日本军队有一定的了解,然而老蒋还是高估了德械师而低估了日军的实力。
从根本上来说,德械师和真·德械师的最大相似之处在于都是头顶德式m35钢盔,其他来说,步枪是中正式步枪仿德国1924年毛瑟步枪,轻机枪是捷克ZB-26机枪,重机枪是民24机枪仿德国马克沁机枪。
尽管从性能上看德械师的轻武器比日军要先进一些,然而并未完全普及成制式武器,在重火力上根本不是日军对手,淞沪会战离海较近,面对日本军舰重炮的打击,以及制空压制,国军之抵挡并未轻松。
战事开启后,仅仅五天德械师作为淞沪会战的中坚力量就损失过半,然而德械师依然凭借血肉之躯,破灭了日军将要三个月侵略中国的狂妄。
可以说,德械师没有达到老蒋的期望,但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没有德械师,抗战初期将会更加艰难。
参考:
上世纪30年代,受困于一战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德国只能保留一支十万人的小规模部队,大批职业军人离开部队进入当时急需现代化的国民政府,成为军事顾问。
在这种便利条件下,对于当时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钨、锑等战略资源)以及广阔的工业市场,这些都是德国复兴的必要条件,于是中德开始了近十年的蜜月期,大量军事装备进入中国。
这是德械师中一套单兵装备,里面就包括了中正式步枪(毛瑟步枪)、M24手榴弹、M35头盔。
进口原装货在抗战过程逐渐消耗,随后以仿制品为主,构成抗战的主力装备。
连排级毛瑟军用手枪(盒子炮),近战、游击战利器,这才是在中国大量应用的宝贝。
pak 37mm反坦克炮,这是抗战初期的反坦克利器,随着战局发展逐渐消耗殆尽。
购买36(或者60)门105毫米的leFH18榴弹炮,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起到重要作用。
莱茵公司产SFH18 150毫米榴弹炮,抗战前夕进口了48门,这在当时的中国是战略级火炮。
从淞沪会战开始,经历了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昆仑关战役等几乎所有重大战役,关键时刻总能起到关键作用,就是数量太少。
少量一号坦克、装甲车辆,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基本在抗战初期就损耗。
30年代中德关系密切期,由于经济实力不允许,实际获得的德式装备主要还是轻武器,重型装备在日军的立体攻势面前,存活率极低,起到的作用也有限。
而轻武器(仿制品)则构成了抗战的中坚。
参考:
德械师花了不少钱,但是都给小日本当嫁妆了。
基本没什么用。
最有名的德械师,莫过于孙元良手下的88师。
真的很难理解,蒋介石把重金打造的88师交给以逃跑为主要职业的职业军人孙元良。
1926年,孙元良担任北伐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长,占领南昌后,孙传芳发动偷袭,革命军失利,孙元良直接弃军逃跑。
按照军法,孙元良无论如何都逃不过一死。
但是,蒋介石不仅没有杀他,还把他送到日本去学习了。
黄埔一期的学员中,胡宗南、关麟征和孙元良都是1926年当上团长的。
蒋介石如此信任孙元良,原因有三:黄埔一期学员;
浙江绍兴籍贯;
孙文协会骨干。
这三点,能让孙元良成为嫡系中的嫡系,免费领取无数枚免死勋章。
因为南昌之战就成了逃跑将军,蒋介石对他更加悉心栽培。
两年后,孙元良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回来就当了炮兵团团长,很快升为旅长。
孙元良在88师的顶头上司是同为黄埔一期的俞济时,蒋介石的外甥。
淞沪会战是,俞济时升任74军军长,孙元良顺理成章成了88师师长。
在闸北,孙元良带领88师进行了两个多月的抵抗,黄埔四期的谢晋元团长,就是88师下属。
孙元良撤军时,把谢晋元丢在了租界,形成了孤军营的惨剧。
淞沪会战期间,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那就是女大学生前去劳军,孙元良见色起意,直接推到强奸。
战乱之中,居然也没有人追究他的责任。
不仅如此,国军划拨的26万元的工事建设费用几乎全部被孙元良收入囊中,德械师在豆腐渣工事中伤亡惨重。
群众慰劳的款项物资也全部被贪墨,更有甚者,孙元良居然还抢劫大量棉纱出售,从中渔利。
淞沪会战后期,国军布置失当,孙元良直接把部队都弄丢了,一
因为擅长逃跑,蒋介石奖励他当上了72军军长,仍旧主要指挥88师。
如果淞沪会战孙元良还算有点血性的话,在南京保卫战中,孙元良再次发挥“飞将军”本色,继续逃跑。
孙元良带领72军和88师驻扎中华门,孙元良主要精力在夫子庙听戏嫖妓,没时间打仗。
战争一打响,孙元良就带着直属部队逃跑,被宋希濂36师打回来了。
中华门阵地丢了,孙元良直接躲进妓院一
大部分的德械师,就是淞沪会战中亮了一下相,听着挺厉害,说白了就是银样镴枪头——中看不中用。
现在网上好多“果粉”喜欢吹嘘国军德械师多厉害,都是在抗战中消耗掉了,可是仔细一琢磨,发现这些德械师其实都是被孙元良这些腐败的国军军官霍霍没了。
孙元良最大的贡献,大概就是有个演员儿子秦汉吧!
参考:
20世纪30年代,中德合作期间,国民政府在德国军事顾问的指导下,开始按照德国的军事训练标准所改编和组建一批军队,这就是在民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德械师”。
同时,在整编的过程中,国民政府斥巨资向当时的德国政府订购了大量武器装,用于装备“德械师”。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这些“德械师”根据所处的不同位置分别开赴不同的战场,虽然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较之其“国之精锐”的身份来说,确实有点不够看。
最先与日军交手的“德械师”是淞沪战场的第36师、第87师、第88师和独立第20旅,计划歼灭日本驻扎在上海的三千海军陆战队。
结果在作战中,德械师暴露出大量的问题,比如不懂坦步协同作战,任由装甲部队落单被日军步兵逐一消灭,又比如进攻作战时不知选择重点,导致处处都在进攻,处处都无法取得进展。
最后,计划的歼灭三千日军海军陆战队的任务没能完成。
而随后,淞沪会战规模越打越大,第3师、第6师、第9师、第11师、第14师、第57师、第67师和教导总队等德械师部队相继投入战场,这些部队在同占据优势火力的日军鏖战了三个多月,最终都以损失惨重的代价不得不陆续撤出战场。
之后的南京保卫战,由于指挥官唐生智指挥不当导致守军各部因撤退失序,多数滞留城内,被日军大量屠杀,损失惨重。
而从淞沪战场撤下来德械师,则是基本上都断送在了。
同时,在华北战场,也有德械师的身影。
第4师和第89师在南口 ;
第2师和第25师在保定 ;
第10师、第83师和第85师在忻口、第27师在娘子关先后与日军交锋。
不过,也同样是损失惨重。
全面抗战开始四个多月,国民政府的28个德械师基本都损失殆尽。
只有第80师因位于福建战场伤亡不大,第5师因驻防重庆而幸免于难。
再后来,由于中德军事合作终止,作战消耗无法得到补充,德械师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德械师之所以表现的不尽如人意。
首先,重装备不足。
抗战初期,日军地面重武器数量多于中国军队。
日军一个甲种师团支援火炮有24门四一式75毫米山炮、12门75毫米加农炮 和24门 三 八式70毫米步兵炮。
而一个德械师的的纸面标准编制为野(山)炮12门、小炮24门、82迫击炮24门。
而且,由于进口的德国火炮数量不足,所以在实际中德械师的火炮编制根本达不到纸面标准编制,各德械师重装备都缺额严重;
甚至有些德械师只完成了轻武器的换装,重装备全无。
其次,训练不足。
例如,在上文提到过的,在淞沪会战中,德械师不懂坦步协同作战,任由装甲部队落单被日军步兵逐一消灭,以及在进攻作战时不知选择重点,导致处处都在进攻,处处都无法取得进展。
其三,指挥官腐朽无能。
如,断送德械师的南京保卫战,在开完撤退会议后,部分国民党开会的高级军官开完会后便独自悄悄的逃过江,他们只是携带自已的金银逃跑,根本没有通知自已所属的部队。
有道是,“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指挥官“昏聩无能”,就是再精锐的部队也很难有什么作为。
到这里,各位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
或者你们还有哪些补充,一起来探讨。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个“赞”,还有“
参考:
上个世纪30年代,老蒋在德国军事顾问帮助和协调下,从德国进口了大量武备。
1934年第一批德制装备运到中国,价值1500万银元,包括24门150毫米野战炮、20门37毫米战防炮、数千支毛瑟1924型步枪、数千挺捷克造ZB-26轻机枪和瑞士奥利根公司的20毫米机关炮。
此外,还有西门子公司的通信器材、蔡司望远镜、军用汽车、架桥器材与防空探照灯。
1936年初,第二批德制准备运抵中国,价值2300万马克,包括1号坦克、“豪须”式221/222/223型装甲侦察车、二轮和三轮摩托车以及大量37毫米战防炮和各式军用车辆等。
1937年第三批也是最后一批军火运到中国,价值8200万马克,包括150毫米重炮、88毫米高炮、步枪、冲锋枪、迫击炮、轻重机枪、各式弹药、钢盔、鱼雷快艇以及通信器材。
另外,还有制钢、炼焦、化工、兵工生产机具等大型设备。
老蒋用这些武备搞了几个所谓的德械师,这些武器和德械师在战场上发挥了一定作用,拿37毫米战防炮来说,仅在台儿庄战役中就发挥了巨大作用。
当时参加作战的战防炮部队是200师的第52团的3个营和直属步兵炮营,共72门37毫米战防炮。
1938年3月23日,日军千余人进犯台儿庄,战防炮部队占据公路附近一个侧面阵地,在日军装甲部队进入伏击圈后,战防炮部队采用从尾车打到首车的战术,大败日军坦克部队,如果不是步兵和骑兵协同不行,当天就可以取得更大的战果。
除了攻击日军装甲部队,战防炮部队还在一些时候承担打击建筑物的任务,3月24日,6门战防炮配合池峰城的31师,将台儿庄内日军临时布置的房屋机枪点端掉。
从3月23日开始到4月6日,战防炮部队先后击毁击伤日军坦克装甲车30多辆。
可以说德制武器贯穿了整个抗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不过,德制武器太昂贵,数量有限,到了抗战中后期基本上损失殆尽,要么就是弹药不足,退出了历史舞台。
参考:
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从德国进口了24门莱茵金属公司生产的32倍口径的150毫米榴弹炮,但是直到1936年才交货,国民政府以这些榴弹炮组建了炮兵第10团。
1936年,国民政府又从德国进口了24门SFH18150毫米榴弹炮。
淞沪会战时,装备了24门德国150毫米榴弹炮的炮兵第10团开赴上海参战。
战争中,日军将占领的跑马场空地作为了临时野战机场,给中国军队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炮兵第10团奉命摧毁日军的临时野战机场,接到命令后,两门德国150毫米榴弹炮每门配备50发炮弹,成功摧毁了日军数架飞机。
第二次长沙会战结束之后,第九战区的炮兵指挥官将长沙近郊以及城内的建筑物进行了详细的测量,并制成了二万五千分之一的标点
1941年,日军发动了第三次长沙会战。
中国军队将德国的榴弹炮部署在了岳麓山上,战争中有效地压制住了日军炮兵并大量杀伤了日军,为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立下了功劳。
参考:
德械师是我国抗战前期的主力部队,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制定了建立60个德械师的计划。
从1932年到1938年,国民政府先后从德国购买了大量的军用设备,并且从德国兵工厂的手中获得了马克沁重机枪以及毛瑟步枪的生产技术
不过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我国并没有能够来得及组建60个德械师,实际组建的德械师只有30多个,而且这些德械师大部分都缺少装备,没有达到计划中的德械师的标准。
国军德械师中最精锐的4支部队是,中央军校教导总队、36师、87师、88师。
这些部队在抗战早期的时候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1939年之前,这些部队在数次战役中消耗殆尽。
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是所有德械师中装备最好的一支部队,这支部队的人数超过3万人,采用清一色的德式装备,并且由德国军事顾问进行训练。
在西安事变爆发的时候,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小试牛刀,以极其微弱的代价,取得了渭南战役的胜利。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民政府在1937年上半年再次向德国提交订单,准备继续扩建新的德械师。
但是在1938年前后,德国迫于日本的压力,同我国断绝了军事往来,德械师的发展也告一段落。
德械师损失最大的一场战役是淞沪会战,淞沪会战开始前,国民政府内部对德械师的战斗力充满了信心。
当时国民政府的主力德械师都调到了淞沪战场的前线,在淞沪会战刚刚爆发的时候,日本在上海地区只有数千海军陆战队。
在战争爆发后不久,德械师没能在预想的时间内歼灭日本海军陆战队。
淞沪会战后期,日本陆续派遣了20万左右的部队支援淞沪地区,国民政府参战的部队人数也超过了80万人。
淞沪会战国军主力损失了30万人,参战的德械师全都损失过半,重武器丢失殆尽。
德械师在经过这次打击后,只能使用普通装备进行补充,战斗力大打折扣。
淞沪会战结束后又爆发了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等大大小小数十场会战。
国军的德械师在这些会战中基本损失殆尽,就连中央军校教导总队都被打残了编制。
中央教导大队在1938年年初进行整编,整编后的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只剩下了一个旅的编制。
在徐州会战结束后,有着德械师标杆之称的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只剩下了数百人,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的编制也不复存在。
从1938年开始,德国逐渐同我国断绝了军事往来,德械师逐渐退出了我国的装备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美械师和苏械师。
参考:
八年抗战,基本上都有德制武器的身影,可以说德械师也为抗日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
1934年-1937,德国军火装备国军,包括150毫米野战炮、37毫米战防炮,1号坦克、装甲车,二轮和三轮摩托车,150毫米重炮、88毫米高炮、步枪、冲锋枪、迫击炮、轻重机枪、各式弹药、钢盔、鱼雷快艇以及通信器材。
另外,还有制钢、炼焦、化工、兵工生产机具等大型设备。
但主要还是轻武器居多,重武器不多。
和当时没钱有关系,也和蒋的攘外安内政策也有关系。
老蒋用这些武器组建了几个德械师。
战场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最终还是数量和战术的关系,没能打出应有的战绩。
淞沪战役爆发,最先投入抗日战场的德械师是的第36师、第87师、第88师和独立第20旅,计划歼灭日本驻扎在上海的三千海军陆战队。
但是被寄予厚望的德械师暴露出大量的问题,不懂坦步协同作战,装甲部队落单被日军步兵逐一消灭,进攻作战时不知选择重点,导致处处都在进攻,处处都无法取得进展。
战斗任务没有完成。
这些指挥上和战术体系上,并没有学到德国皮毛。
淞沪会战规模越打越大,包括教导总队等德械师部队相继投入战场,这些部队几乎是当时中国全部精锐部队。
与日军鏖战了三个多月,但因为没有制海权,没有制空权,加上上层的指挥错乱,最终都以损失惨重的代价不得不陆续撤出战场。
之后的南京保卫战,由于指挥官唐生智指挥不当,撤退无序,大量军民被日军屠杀,损失惨重。
而从淞沪战场撤下来德械师,此时正在南京。
1938年3月23日,台儿庄战役,德械师战防炮部队在日军装甲部队进入伏击圈后,战防炮部队采用从尾车打到首车的战术,大败日军坦克部队。
苦于当时战术理念落后,战术协同不行,步兵骑兵没配合好,战果未能扩大。
如果没有德国的火炮,以当时中国的装备,拿日本豆战车都没办法,只能拿人命去填。
3月23日开始到4月6日,战防炮部队先后击毁击伤日军坦克装甲车30多辆。
淞沪会战时,国军炮兵第10团,用德国2门150毫米重炮,将日军在跑马场的临时野战机场炸毁,并成功摧毁了日军数架飞机。
1941年,日军发动了第三次长沙会战。
部署在岳麓山的德制重炮有效地压制住了日军炮兵并大量杀伤了日军,为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立下了功劳。
八年抗战,基本上都有德制武器的身影,可以说德械师也为抗日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
德制武器太昂贵,数量有限,由于德国的一些原因,后期也没办法补充。
到了抗战中后期基本上损失殆尽。
总的来说,因为指挥和战术体系的原因,德械师没有达到应该有的预期,但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没有德械师,抗日战争会更加艰难,鬼子更嚣张,我们牺牲的会更多。
为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爱国将士致敬。
参考:
百团大战,打的鬼子流散。
八路军以劣势落后武器,赢得效率颇高的光辉胜利,国民党只有少数爱国将领,主张抗日,以身试法,蒋介石真投降,假抗日,这一页永远写在中华民族耻辱教科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