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国外“大片”不再令国人轻易“买账”了
近几年国外大片越来越多的选择在中国提前上映,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他们(特指美国)已经开始重视中国的市场。
甚至还会
更多的时候,他们会直接找个稍微带点东方面孔的美国人饰演中国人。
如《陈查理在马戏团》就是美国本土演员约翰·哈森扮演中国人,但即便陈查理本身被塑造成一个正义的角色,整部影片在意识形态上也依然充斥着西方国家对中国人的严重偏见——这个精英侦探去度假时竟然带着12个孩子(曲解中国人的多子多福观念)但这些影片因年代久远甚少被中国人得知,直到后来中国大量引进国外大片,并且播放平台风靡、影院遍地开花时,人们才逐渐意识到:中国人在美国片里的存在感几乎等于0,少量出现中国人的戏份,无不是带着刻板的形象与偏见这非常令人沮丧和愤怒。
用亚裔扮演中国人的情况在美剧中则更为常见。
事实上人家确实也找不到合适的中国人来演那些角色,为什么呢?
很多美国影视剧里的中国人,都特别脸谱化这些脸谱化,简单的概括出来就是:“小眼睛、扁平的面部”以及“会功夫,却对剧情发展毫无推动”的形象。
甚至有些中国人角色在片中是个猥琐的反派,贬低中国人、用电影来“夹带私货”可是屡见不鲜,这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无法接受的。
换个角度来想,中国影片请一个黑人兄弟来演一个好吃懒做的黑人角色,顺带借此贬低一把他的家乡,哪个愿意来?
当带着自己国家的标签出演角色时,是需要荣誉感的。
我们并不反对中国人在外国电影里出演反派,只要不“夹带私货”,就是正常的演戏。
所以本身就动机不纯的情况下,人家也不会特意去找个真正的中国人来演这些角色。
(上
感谢李小龙和邵氏功夫片极大修正了中国人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形象。
但偏见依然根深蒂固。
PS:以西方人视角拍摄的《艺伎回忆录》,明明是日本故事却请了三个中国演员,不仅引起日本人的不满,也引起中国人的不满,但这个电影其实是拍给西方人看的。
中国观众在大片的选择上越来越理智除了对中国人形象的偏见之外,美国大片的特效和观感还是让很多人愿意付出金钱的,只是现在的情况不如从前那么乐观了。
就算你找一个中国流量明星放在片中打了几分钟酱油,观众们也不一定吃这一套。
搞不好还会冷嘲热讽。
以前观众多少都缺乏点文化自信,看到美国大片里有中国场景、中国话、亚洲面孔,就会觉得很有认同感,甚至没有察觉到有些电影里带着恶意的主观意识。
现在,观众根本不需要这些认同感,主要是从影片整体质量上决定口碑和票房。
完全靠特效撑起来的所谓“大片”,不是一个中国明星露几下脸就能增加中国票房的——甚至还会让人反感。
国产影片回温开始加速中国电影有过辉煌历史,也走过了很长一段低迷期,大量用流量明星圈钱的电影扎堆上映,甚至出现了粉丝包场、午夜爆满的奇葩现象。
数据曝光之后,我们从源头上也开始加速遏制这种现象,限酬令、CFDG中国青年导演扶持计划等等措施,让中国电影逐步走上正轨。
我们不缺好的题材,不缺好的导演,更不缺优秀的制作团队和好演员,市场规范好了之后,优质国产电影越来越多的被创作出来。
从战争题材的《红海行动》、《战狼2》到深度现实主义题材的《我不是药神》、《无问西东》、以及荒诞喜剧《无名之辈》、《一出好戏》,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等等,各种题材的佳片层出不穷。
可以看得出,2018年开始,中国产出的优质大片较前些年更多,有一些甚至票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即便同期有好莱坞大片上映,也完全没在怕的。
《阿丽塔:战斗天使》全球票房4亿美元,《流浪地球》的全球票房近7亿,都是2019年2月份上映的电影,起初还有人担心《阿丽塔》上映后会快速引流《流浪地球》的票房,最终证明我们的科幻电影也是很硬核很抗打的!现在只是回温,谈什么崛起以动画电影为例,近日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被很多人吹爆,不管是剧情还是特效,都是今年度的爆款热门。
有人说,国漫电影崛起了——似乎我们从来都没有做出过像样的国漫来。
事实上,中国的动画电影在60年代就令全世界刮目相看,《小蝌蚪找妈妈》这部水墨电影令宫崎骏和高畑勋都着迷不已,宫崎骏曾说:世界上最好的动画在中国,在上美厂。
然而一直保持着不急功近利,传承着当年中国电影精神的人,竟然是宫崎骏而不是我们。
例如《山水情》这种画风美到极致,内涵深刻又极其注重细节的动画短片,便成为了中国动画电影彻底走向商业化之前的最后一部艺术精品。
与此同时,类似《霸王别姬》、《活着》这样的高质量电影,也越来越少。
所幸,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商业与艺术的磨合,现在的电影人终于找到了平衡的方式,既能够保证口碑又能拿到不错的票房。
这和观众的支持与觉醒也是密不可分的。
但我们只是回温,我们还有更多的提升空间。
商业与艺术逐渐平衡,中国电影人的春天《白蛇:缘起》刚上映时票房惨淡,片方把所有的钱都投在了制作上,连宣发的资金都没有。
有人不忍它就这么被埋没在一大堆粗制滥造的商业电影中,拼命的安利,知道的人越来越多。
高质量的制作令每一个看过的人都自动充当自来水,最后这部电影终于收支平衡,给了制作方充足的自信和资金筹备第二部。
好口碑带动了票房——这样的事情在这几年屡见不鲜。
当年中国的高质量动画光芒逐渐暗淡,就是资金和精力上无以为继(水墨动画需要一笔一笔的画出来)。
但现在有了3D建模技术,而我们又有深厚的文化根基,有太多太多好故事等待挖掘了,做出令全世界瞩目的电影并不是难事。
无论是什么类型题材的电影,因为是我们中国人自己拍的,故事也是我们自己的,才更加有认同感。
在剧情和制作都不掉链子的情况下,与其费尽心思去理解外国大片里的“文化梗”,倒不如看着我们自己的电影更能会心一笑。
说了那么多,其实可以总结为一句话:中国电影质量回升,观众重拾文化自信,外国大片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力,不再是安插一个中国演员进去就能无脑收割票房了。
无论中国电影还是外国电影,最终还是要靠质量取胜。
在文化认同上,当然国产电影更有优势,所以外国大片不再令国人轻易买账了!
参考:
2019年7月21日,美国漫威在SDCC圣地亚哥漫展上,正式宣布启动漫威宇宙下个阶段的大量电影,但作为中国人来讲,首部华人超级英雄电影《尚气》格外引人注目。
但是,当漫正式威宣布,中国著名演员梁朝伟出演《尚气》大反派满大人后,这个新闻立刻引爆国内社交网络,跟着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原因是漫威《尚气》的反派满大人,它原是脱胎于西方对于中国人和亚洲黄种人的种族歧视的文化隐喻、傅满洲。
现在网上关于漫威《尚气》的身世之谜,满大人和傅满洲关系的科普已经是铺天盖地,此处便不再赘述了。
中国观众为何不对“洋大人”怜悯似给个华人英雄角色,便对他们感恩戴德。
反而中国人知道背后的意义过后,不但非常的愤怒和生气,还用初行动做着抵制。
为什么事情会变成这样呢?
答案非常简单,2019年的中国人已经不是两百多年前那个贫穷积弱的中国,也不是10年前,20年前没有富裕,对西方文化顶礼膜拜的中国了。
2012年过后,中国人的精神需求就已经不同了。
有些观众会有些疑惑,如果按照时间段划分,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2008年发生世界金融危机。
这么一来,时间为什么要说是2012年过后?
这个嘛,当然是因为2012年的世界末日。
开个玩笑,我认为文化产业的时间推后,原因是金融危机造成的动荡过大,人们都在应对更加强烈的生存危机,没有时间理会精神需求。
中国人民在扛过了金融危机过后,开始释放出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财富积累,从而推动内地第三产业包括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毕竟,这是现实结果给出的答案,中国电影产业,2012年徐峥拍出《泰囧》,从此中国电影票房节节攀升。
中国综艺产业,2012年《中国好声音》开播,从此综艺节目层出不穷。
电视剧产业,2011年于正的《宫锁心玉》大获成功,从此阿宝色玛丽苏成为国产剧市场的主流。
不过,2012年至今还没有十年,中国人民精神需求导致文化产业的主流方向,则已经分为了两个阶段。
前为文化商业的崛起,后为文化自信的过渡!2012年前后到2015年前后,短短五年时间左右,内地文化商业时代崛起。
伯光觉得没有什么太过明显的历史大事件,如果真要找一个,可能韩国那档子事儿能算上。
这个时代,也许是刚刚富裕的内地人民急于推动自已的商业文化,但文化审美观却不太成熟,得益于网络时代个体观点表达强大之下。
最终导致中国文化市场虽然迅速发展,但最终沦为了流量经济,粉丝经济,一个群魔乱舞的时代。
当时的国产电影产业,前五年市场票房最高的电影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种是《美人鱼》《港囧》类喜剧电影,一种是《西游记》《捉妖记》类魔幻电影(商业主导),一种是《小时代》类流量电影。
2017年前票房排行前十的国产电影,喜剧电影和魔幻电影占据了半壁江山,流量电影排在第三位。
2015年过后至今,中国观众逐渐厌烦群魔乱舞的流量时代,官方开始对文化正能量的引导,同时伴随中国人民自发的文化自信的复兴。
中国流行文化主流方向,从文化商业崛起,开始向着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逐渐过渡。
再以国产电影产业举例,2015年后市场票房最高的国产电影,只剩下两种类型,一种是喜剧电影,另一种就是文化自信电影(官方主导)。
这个因为时间太近,结果过于的明显。
如果2015年《战狼1》和2016年的《湄公河行动》是崭露头角。
那么,2017年《战狼2》,2018年的《红海行动》,2019年的《流浪地球》,则是实实在在的爆发。
这三部电影虽然类型各不相同,但电影内核都是讲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的,它们同时包揽国产电影票房榜前三强。
除此之外是喜剧,最后则是好莱坞大片,流量电影则基本被抛弃。
所以,流量经济一直火爆只是个错觉,即使流量时代顶峰都只能排在第三位。
有的观众表示不能信服,我们可以再看看未来。
今年暑期档正在上映的《救火英雄》,国庆档的《中国机长》和《攀登者》,2020年春节档林超贤导演的《紧急救援》。
这些主流国产商业大片,文化内核不是中国消防员和中国海上救援队抢灾救险,便是中国机长临危不乱解救人民,最后是中国国家队为了国家的荣誉不惧艰险登上全世界最高峰。
我就在这里预测一个,这四部国产商业大片当中,有一部电影绝对会成为市场爆款。
国产电视剧的爆款虽然不那么整齐划一,但也从2011年于正《宫》系列的阿宝色剧,变成了2015年的《琅琊榜》,2019年正在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的美术审美的突破升级。
连曾经阿宝色大功臣于正,都在2017年转型交出了《延禧攻略》。
国产动画电影,目前票房最高的四部国产动画。
分别是《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白蛇缘起》,以及正在热映口碑爆棚的《哪吒之魔童降世》,那么,还请仔细的看看这四部国产动画的题材。
这多么的文化自信,也多么的民族自信!所以说,这个时代真的是变了。
这种情况之下,不但外国大片在中国不再那么吃香,像迪士尼还想用“文化猎奇”似的《花木兰》圈钱,漫威更是企
这在已经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崛起的中国人的眼中,现在愤怒和抵制都是轻的,如果不是距离实在太远,只怕会当面打爆这些“洋大人”的狗头。
参考:
因为90后和00后慢慢成长起来了,崇洋媚外少了,民族自豪感上升了,往后几代人只会越来越自信,不需要西方人的价值观灌输了
参考:
非常简单,几十年以来,美国一直对中国进行全方位的打压,华为,中兴,部署萨德,南海等等等等,太多了,美国的影片宣传的东西跟美国的实际行动不相符,说做严重背离,给人一种很讨厌的感觉。
所谓的美国大片也就那么回事,太虚假。
就好像前些年哈韩,韩国的电视剧,韩国的明星等等,其实,普通韩国人日常生活也就那么回事。
摆了一大桌,都是泡菜,中看不中吃。
也是随着萨德事件,国人提高了认识。
一个虚情假意的韩国。
参考:
进口大片国人不再轻易买账的背后折射的是进口片创新力的缺乏!2015年对进口片来说是个分水岭,在那之前,进口片经常能坐在国内年度票房排行榜第一的位置,比如:2014年的《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而这部影片的前作《变形金刚3》正是2011年国内的年度票房冠军。
自《变形金刚4》后,国产片垄断了2015年-2018年的年度票房冠军,并且在《复仇者联盟4》大热的情况下仍旧没有赶超《流浪地球》的情况下,2019年的年度票房冠军很大概率仍旧会被国产片把持。
丢掉“年度票房冠军”的背后,是进口片特别是好莱坞进口片票房表现的持续下滑,也就是
这种情况在2016年后表现的尤其明显,我们通过一些进口大片前作与续作的票房对比就能强烈感受到这种现象:2012年的《冰川时代4》票房是4.49亿,到了2016年《冰川时代5》票房下滑到4.47亿;
2012年《侠探杰克》票房0.96亿,2016年《侠探杰克:永不回头》票房0.61亿;
2014年《变形金刚4》19.85亿,到了2017年的《变形金刚5》票房缩水为14.62亿;
2015年《王牌特工:特工学院》4.85亿,2017年《王牌特工:黄金圈》4.44亿;
2016年《星球大战:原力觉醒》8.26亿,到了2018年《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已经是可怜的2.52亿;
2014年的《驯龙高手2》已经是4.02亿,而2019年的《驯龙高手3》票房却是3.36亿。
同样的情况还表现在《神奇动物在哪里》、《X战警》、《黑衣人》、《爱宠大机密》等等影片IP上。
用前作和续作做票房对比的还有一个原因在于:我们最近几年看到的进口片特别是好莱坞进口片,都是以系列、续集为主,再强调一遍:系列和续集!远的不说,就拿2019年来说,已经上映过的进口大片有:《复仇者联盟4》、《蜘蛛侠:英雄远征》、《大黄蜂》、《惊奇队长》、《哥斯拉2》、《阿丽塔》、《大侦探皮卡丘》、《X战警:黑凤凰》、《阿拉丁》、《驯龙高手3》、《黑衣人:全球追缉》、《狮子王》、《死侍2》......是不是觉得很眼熟?
没错,绝大部分进口片要不是源于原有IP开发-比如《狮子王》和《阿拉丁》的真人化、要么干脆就以2.3.4.5来代表“
那么系列化和续集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导致票房下滑?
可以这么说,系列化和续集代表的是进口片片商在成本日益高涨的情况下、害怕投资失败的一种保守策略,这种保守策略长久以往,造成了片商不去创新、不敢创新的缺乏原创力的行为和思维。
一部原创的影片成功了,无论是在受
事实上,很大部分续集相对于原作都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口碑下滑。
比如,上面提到的的影片中,《爱宠大机密2》豆瓣评分由前作的7.6分降到7.1分、《黑衣人:全球追缉》豆瓣评分由前作7.6分降到5.7分、《冰川时代5》由前作8分降到6.8分......系列的过度开发和续集的过度泛滥更加加剧了质量的下降,再说,如此过度开发,观众看都看腻了,新鲜感从何而来?
腻都腻了,能去买账吗?
系列化和续集也有特例,这里面最出名的是“速度与激情”和“超英”系列。
目前,在中国影史票房排行榜前十榜单里只有两部进口片,分别是《复仇者联盟4》和《速度与激情8》。
大家都知道这两部影片围绕“赛车宇宙”和“漫威宇宙”开发而成。
可以说,这两个系列在国内就是“神一般存在”的IP,究其原因,“宇宙”观是成功的关键,比如,漫威宇宙的开发,其不是进口片商传统意义上的续集,用人物搭线带出更多的英雄,而后,又在这些英雄上构建出“复仇者”,从单兵作战到群英片、从严肃的正义化身到逗比英雄,一应具有。
也就是说,漫威更偏向于“创新式的系列开发”,这是漫威影片在国内无往而不利的所在内因,而速度与激情正模仿着漫威这一步伐,比如8月份将要上映的《速度与激情:特别行动》就是系列迈出宇宙的第一步。
最后,中国电影工业的相对进步、国产片接地气的人间烟火味等带动国产影片内容和表现形式的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着进口片的票房长进。
如此看,国人不再轻易买进口片的账,也就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正常结果了。
参考:
很简单,所有美国大片都是一样的桥段,宣扬
除了特效还行以外,剧情是真的垃圾,有时候严重怀疑编剧是不是二院出来的,典型的精神病加智障。
涉及到中国的元素只是流于表面,刻画国人形象很呆板甚至有抹黑嫌疑。
参考:
一个是新鲜感没了,一个是文化的隔阂,比如死侍2,看了半小时虽然心痛票钱,但实在撑不下去。
参考:
对于大片的喜好偏移,有几种可以值得注意,当然我定位的大片指导是“美国电影”1,审美疲劳,有没有发现美国电影制作费用高昂,情节精彩,但是那种虚构,科幻,暴力情节电影居多,看多了,就没有感觉了,情节一样,2,审视的理性,我们观看影视作品,最主要的是贴近真实生活,体会人的真实情感和环境剧场,这些一片在亚洲和欧洲部分国家崛起很快,比如日剧,韩剧,印剧,中东剧都是非常不错的,3,国内高质量的电视剧迅速崛起,已经拿下超过80%的份额,从拍摄水平,情节故事,拍摄技巧等,开辟了影视界一个新起点,以吴京代表作品,励志,教育,动漫,旅行,生活剧都是我们未来期待的,当然,电影终归需要回归理性,所谓科幻,古装,抗战神剧,越来越不适合年轻人的胃口了,这也可以叫审美疲劳吧!
参考:
近年来中国国产电影票房屡创新高。
尤其是从《战狼》开始。
中国电影开始受到世界的
收到了美国好莱坞的强烈
从《捉妖记》 《唐人街探案》《西游记女儿国》《红海行动》 《流浪地球》《哪吒魔童降世》已经打破了美国好莱坞乃至世界电影市场的。
而好莱坞大片《星球大战7》上映也只拿了5亿元的总票房。
而如今国产电影票房破亿甚至几十亿几乎都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国产电影,票房的崛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电影本土品牌的壮大。
某种程度上也使得好莱坞电影变得不那么重要。
从而削弱了好莱坞的国内市场。
在特效方面中国电影也开始崛起。
比如《流浪地球》《哪吒魔童降世》《大圣归来》《白蛇传》等 相信以后的中国电影会越来越好。
最主要的是中国电影票房完全可以靠自己的产品撑起来,而不需要靠美国好莱坞大片撑场子
参考:
我虽然是穷光蛋,但我也不喜欢给别人当傻子,很多西方的大片,明摆是挣中国人的钱,还要骂中国人是傻逼,我又不傻
参考:
腻了。
过些年会再火也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