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在戏剧中是个什么地位
秦腔,又称梆子腔,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传统戏剧,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在我国古代秦国时期,陕西甘肃一带属于秦国,所以称为“秦腔”。
在我国早期秦腔演出时,演出者常常用枣木梆子的敲击作为伴奏,所以秦腔又称为“梆子腔”,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也叫做“桄桄子”。
在秦腔戏曲基本成型之后,迅速流传于全国各地,又因为秦腔有着成熟、完整的艺术表演体系,所以对我国各个地方的剧种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秦腔主要分为两路:东路和西路。
东路在山西成为晋剧,在河南发展为豫剧,在河北又发展从为梆子戏;
西路成为梆子所以河北梆子、晋剧、豫剧这些剧目的鼻祖可以算是“秦腔”。
一、发展历程秦腔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堪称最早戏剧起源之一。
陕西是秦腔的发源地,自产生后便很快就向东流传直至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江南各地带也随之被影响。
唐玄宗年间,李龟年是梨园著名的乐师,不但擅长歌唱,还擅吹筚篥,擅奏羯鼓,也长于作曲。
他原本是陕西民间艺人,因才艺出众被招入宫中,成为宫廷乐师,所以他创作的歌曲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陕西民间歌曲的特点,他创作的《秦王破阵曲》被成为秦王腔,也简称为“秦腔”,这也许就是最早的秦腔乐曲。
到宋代以后,宋词大放光彩,文人雅士皆沉醉于词曲创作,秦腔也受到了宋词创作的影响,在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日臻完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秦腔著名旦角演员魏长生几度赴京师演出,尤其是演出滚楼一剧,引起了京城的轰动,其精湛的演技、动人的唱腔引得众人追捧,甚至由他引发了当时以秦腔为代表的地方剧种与昆曲的较量,并对京剧的产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京剧中的西皮流水唱段就源于秦腔。
乾隆二十七年广州魁巷梨园馆碑记中,就有关于演唱秦腔的“太和班”的记载,由此说明秦腔很早便在湖北、湖南等地进行过演出,在清朝年间广泛传播于整个中国西北以及南部地区。
辛亥革命后,许多仁人志士移风易俗,与时俱进,在他们的筹措下,一个个新派的演出社团建立了。
比较有名的是当时西安的易俗社。
其宗旨为“移风易俗,辅助社会教育,改良戏曲,救济贫寒兄弟”,新编了大量新戏,如《山河破碎》《一字狱》和《人月圆》等。
1912年,易俗社对秦腔剧目、音乐唱腔、表演艺术、导演、舞台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一些革新,并大量编演阶级民主革命的新剧目。
在此影响下,山东、河北、天津、甘肃、宁夏、陕西等地,都相继成立了仿类似建制的戏曲团体。
抗日战争期间,在陕甘宁边区的秦腔艺术事业,在动荡的年代里却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各地都建立了自己的秦腔剧团,同时也创作了大量反映阶级斗争题材的新剧如《好男儿》《中国魂》《血泪仇》都成了边区脍炙人口的唱段。
新中国成立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五省、区陆续在县级
此外,各地还建立戏曲学校,为繁荣秦腔艺术积累了大量的人才资源。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可称为秦腔研究的密集期。
这一阶段的文献主要针对秦腔的起源与形成,秦腔的流传与分布,秦腔的声腔、音乐及艺术特色,秦腔的艺人、剧目、剧团,秦腔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等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
二、流派1、地域声腔流派秦腔的发展因地域等因素而在唱腔风格上有着差异,秦腔“形成了渭水以北的同州腔、礼泉腔,渭水以南的渭南腔、周至腔,后来又演变成东府的同州梆子( 又叫东路秦腔) 和西府秦腔、西安秦腔三路。
”就陕西境内而言,亦有四路秦腔之说,即东路秦腔、西路秦腔、汉调恍恍、中路秦腔。
此外,有五路秦腔之说,即增加北路秦腔阿宫腔。
将陕西境内秦腔按地域进行流派划分,主要是以西安为中心进行称呼,也强调了各路秦腔之间的血肉关系。
从唱腔特色看,它们之间共通大于分歧。
但自中路秦腔艺术日益精细逐步壮大后,东西南各路秦腔有消弱乃至被取代之势。
就甘肃境内秦腔而言,清末戏剧家徐珂《清稗类钞》为之冠以“北派之秦腔”或“西秦腔”。
20 世纪初甘肃秦腔基本形成以庆阳、平凉为演地中心的东路唱派,天水、陇南为中心的南路唱派,兰州、武威为中心的中路唱派。
陕西秦腔精致的艺术表现对甘肃秦腔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2、行当名角流派秦腔史上早期已有魏长生的魏派和以扮相擅长的姚锁儿派、以唱腔擅长的樊小惠派、以表演技艺擅长的申祥麟派和兼有三者之长的岳色子派( 简称岳派、姚派、樊派和申派) ;。
晚清时,又有承继魏长生的陈雨农派等; 这些艺术流派既有创始人,亦有风格相近、志同道合的艺人。
可知,师徒口传心授的承传方式为秦腔表演艺术流传的主要途径,表演艺术特色、绝技等借此得以继承。
3、剧团及组织流派清代陕西秦腔班社众多,演出内容主要为城乡庙会剧目,以须生戏为主,讲究慷慨激昂。
易俗社,以“启迪民智”、“移风易俗”、“辅助社会教育”为宗旨,以演出自己编写的剧本为主,形成了“清新、秀丽、委婉、动听”的易俗社唱腔风格。
1914 年组建的改良剧社榛苓社,是秦腔史上第一所官办演出团体,以科班教育为主,所演剧目多为秦腔传统戏。
西安正俗社,在青衣旦角戏方面,贡献尤著,台柱李正敏所改良的青衣唱腔自成体系,被誉为“秦腔正宗”。
民众剧团,革命期以改造旧歌子和戏曲为途径,创作演出了大量具有时代气息的现代戏,在革命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血泪仇》使旧秦腔变成了新秦腔”,在秦腔现代戏的推进上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西北戏曲研究院( 今陕西省戏曲研究院) ,成为西北最有实力的演出剧团。
该院秦腔表演艺术着意于秦腔艺术与时代的结合,形成一种全新的风格,被称为“剧院派”。
三、艺术特色1、唱腔秦腔是在当地民间歌曲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高亢激荡,感染力强是其唱腔的显著特点,这也是与其曲区分的主要标志。
秦腔的唱腔强烈急促、激越高昂,这一方面是因为秦腔都是用真嗓演唱,另一方面是因为秦腔发源于陕甘宁地区,有些当地的民间歌曲需要通过嘶吼来表达情感和思想,比如,秦腔花脸基本上是扯着嗓子嘶吼,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争破头”。
秦腔的唱腔为板式变化体,也就是以一个曲调为基调,通过节拍、节奏、旋律、速度等的变化而形成一系列不同的板式。
秦腔的唱腔分为板路和彩腔两部分,板路包括慢板、二六板、二倒板、滚板、箭板、带板等六种基本板式;
彩腔又称为二音,常常用来表现激昂的情感以及跌宕起伏的情节,包括二倒板腔、垫板腔、慢板腔和代板腔四种类型。
凡属板式唱腔,均用真嗓;
凡属彩腔,均用假嗓。
拖腔用安韵,板路和彩腔都可以分为欢音和苦音,欢音唱腔明快简洁、刚健有力,非常适合表现喜悦、兴奋、欢乐的情感。
苦音唱腔深沉悲怆、哀婉苍凉、慷慨激昂,非常适合表现凄婉、悲愤、愁思等情感;
其中苦音唱腔是最能体现秦腔特点的,也是秦腔最独特的艺术特色。
总体来说,高亢激越、感染力强是秦腔唱腔的主要特点,虽然彩腔均用假嗓来演唱,但在一幕剧中出现次数较少,大部分的演唱演员需要用真嗓。
因此,秦腔有着明显的原始性特点,展现了陕甘宁的地域特点,也突出了当地人豪放、粗狂的性格特点,这种唱腔特点也是秦腔的独特之处,我们可以用“声震林木、响遏行云”来形容它的风格。
2、语言秦腔最大的特点就是戏曲的唱、念全都是以陕西关中方言为基础的, 因其发音和吐字的差异而分为中路(西安秦腔)、西路(西府秦腔)、东路(同州梆子)、南路(汉调桄桄)。
各路秦腔的语言虽然有所差异, 但是却有一些共同特点, 即发音为“满口腔 ”,吐字生硬板正 ,语音铿锵苍劲 ,语气硬朗结实,语调高亢激昂。
这些特点较多地保留着上古秦声激越、昂扬的遗风。
这种语言与秦腔音乐相融合,共同形成了语调高亢激昂、语音生硬、语气硬朗结实的秦腔艺术声腔风格。
3、脸谱规范秦腔的脸谱讲究庄重、大方、干净、生动和美观,颜色以三原色为主,间色为副,平涂为主,烘托为副,所以极少用过渡色,在显示人物性格上,表现为红忠、黑直、粉奸、神奇的特点,格调主要表现为线条粗犷,笔调豪放,着色鲜明,对比强烈,浓眉大眼,
秦腔脸谱历史悠久,在陕西武功境内出土的明代“康海脸谱”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秦腔脸谱,陕、甘两省的秦腔由于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演出风格,故在脸谱塑造上也涌现出了许多流派,比如甘肃秦腔就有陇南派脸谱、陇东派脸谱和代表甘肃中路秦腔的“耿派”脸谱,陕西各路秦腔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秦腔脸谱。
四、表演技巧其道白要做到咬字清晰、抑扬顿挫、铿锵有力,韵味无穷,既帮助剧情的发展,推动情节的演进,又辅助表现人物的性格。
其做功,要做到手、眼、身、步的综合运用,以虚写实,虚实结合,把式要好,造型要美。
如秦腔表现人物骑马行走的程式,是演员必修的手眼身步协调运用的基本功,分慢抖马、快抖马、单人抖马、四人抖马,还有抖全马、抖半马等。
这些都是在抖马的基础上扩张、浓缩、发展变化而来的。
生旦净丑各行抖马套路相同,但是其身段略有区别。
另外,因戏中服饰不同,如插翎子、带髯口、挎宝剑等,其骑马的身段也略有变化,在表演中力求做到造型准确,架势美观。
其打功,既可将古代兵器运用舞蹈化的方式处理,又要使翻滚跌打劲健有力,功夫要深、打功要美、效果要佳,要与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展现结合起来。
这种特点往往被概括为“秦腔的写意美”。
三、自我思考和昆曲、京剧、豫剧等任何一种古老戏曲一样,秦腔这个发轫于陕甘,被当地中老年人视为精神支柱的文娱之宝,如今也逃脱不了衰败的命运,被越来越多元、繁华的现代文化产品所淹没,只剩下了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
然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秦腔自身蕴含和弘扬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和优秀美德,因此,传承和发扬秦腔,让其代代相传,成为当前不少人的共识。
首先,缺乏传承人2016 年,国家教育部提出“大力推进高雅艺术、传统戏曲进校园”倡议后,“戏曲进校园”活动就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的开展起来,但具体实施起来还是有难度的,并不是学了戏剧就能成为戏剧演员,很多家长也不愿意让孩子学。
那为秦腔艺术积累一些观众也是可以的。
其次,新媒介传播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的传播让秦腔火了一把,秦腔一下子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新媒体传播下的受众依然是中老年观众群体,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没有满足青少年的审美需求。
其实很多青少年的回秦腔并没有什么概念。
再者,电影弥补认知缺憾接受美学认为受众的知识、经验等预置结构会影响其对文本的接受,秦腔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艺术较强的剧种,因此其接受门槛必然也高,让一个从来没有听过秦腔的人听秦腔有点不太现实。
大多数对秦腔大都处于一无所知的状态,但电影却能弥补这一缺憾,虽然电影故事不一定完全和秦腔唱段是完全相同的故事,但表达情感是相通的,所以才能运用到一起。
2016年上映的反映西部风土人情的电影《血狼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影片高潮的时候男主角高吼一声秦腔,使秦腔和电影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包括《秋菊打官司》背景音乐也用了秦腔唱段。
最后,青春版改编那如何让青年群体成为秦腔欣赏的对象呢?
青春版昆区《牡丹亭》引起了广大青年的热爱,同样的青春版《杨门女将》也轰动一时,那原因何在?
其实这与当代的青年亚文化有关,已经变成了狂欢化的文化消费,比如风靡一时的邓丽君换成了周杰伦,这就要求秦腔的改革不能只是遵从传统的审美原则,还要考虑观众的反应,以青年观众为指定目标的青春版更加能打动他们。
参考文献: [1] 陈彦.秦腔的历史兴衰对当下文化发展的启示 [N] .人民日报,2011,10月:第24版.[2] 寇涛.秦腔传统剧剧目研究 [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2.[3] 贠佳钰.媒介背景下秦腔的新媒体传播样态及特点研究 [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8.[4] 张健.文化消费者对秦腔展演空间的感知与地方认同——以“易俗社”与“陕西省戏剧研究院”为例 [J].人文地理,2018,31(1):31-42.[5] 王铭.秦腔流派与秦腔发展刍议 [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5.[6] 贠龙军.试谈秦腔的艺术特色 [J].大众文艺,2016,35(2):112-118.[7] 赵华.秦腔的崛起与发展 [J].人文天下, 2017,102.[8] 胡娟.浅析“互联网+秦腔“的意义及影响 [J].当代戏剧, 2018, 2(12):35-36.[9] 吉平.刘昭.秦腔在西部影视中的传播样态和传播策略 [J].当代戏剧, 2018.[10] 李昆杰.秦腔艺术个性之我见 [J].当代戏剧, 2009, 3(22): 33-34.[11] 赵丹红.浅谈秦腔唱腔的韵味 [J].当代戏剧, 2011.[12] 陈永红.浅谈秦腔唱法技巧的发挥的运用 [J].青年人学家,2011.
参考:
中国戏剧艺术鼻祖!
参考:
秦腔是发源于西周故地陕西的一种地方戏。
朴实、粗犷、豪放、夸张,生活气息浓厚。
陕西八大怪,有一怪就是“唱戏吼起来”,说的就是唱秦腔时的粗犷豪迈。
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秦腔,那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新疆北部垦区,每到晚上十点以后,收音机里总能听到一种苍凉的乐曲,唱戏之人似乎是在哭诉,但声音非常高亢。
配着昏暗的灯泡之光,有时停电还要点煤油灯,那情形就更显得凄凉。
其实那时候我还太小,不知道这是秦腔,长大了才知道。
因为新疆是移民地区,陕西、甘肃的人比较集中,所以广播电台里播放的地方戏自然是以秦腔为多。
我认为, 作为地方戏,秦腔是比较接近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戏曲风格的,唱腔畅快淋漓,似乎是在草原上纵情的歌唱,尽情地抒发
风格是刚健明朗的,比之越剧、黄梅戏等南方剧种,秦腔要阳刚粗犷的多。
但是就因为这种阳刚粗犷,使它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显得乡土气太浓了。
秦腔的传播,目前多限于西北。
而在西北地区,除陕西之外的其他地方,秦腔正处于日渐缩小的状态。
在新疆,虽说也有几支秦腔剧团,但是民间戏迷还是比较少的,大众传播方面,秦腔甚至不如豫剧在新疆的传播。
据我所知,豫剧除了在河南流行之外,还在山东、山西、河北等省份有相当程度的流行,群众基础相当深厚。
越剧板
黄梅戏唱腔圆润,非常的祥和,除安徽之外,在江淮一带都有大批的粉丝。
豫剧、越剧、黄梅戏这三种戏曲,虽然也都是地方戏,但是它们都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
重要的标志就是全国人民就这三种地方戏都可以哼上两嗓子,常香玉豫剧名段《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
问问中国人,谁不会唱呢?
越剧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黄梅戏的《天仙配》,全国老百姓也是耳熟能详。
可是秦腔呢,就没有在全国叫的响的名唱段。
所以,秦腔在中国地方戏当中不如豫剧、越剧、黄梅戏影响大,甚至还不及平剧。
秦腔的地位有点像东北的二人转,地域性太强,限制了它们的全国传播。
虽然如此,秦腔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早已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活化石,文化历史价值正日益被发现。
(网
起于西周,源于西府(今宝鸡)。
秦腔又称乱弹,目前主要流行于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还有青海、宁夏、新疆等部分地区。
因为其以枣木棍(梆子)为击打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
秦腔唱起来撕心裂肺,死吼硬韵,苍苍如诉。
在南方大部分地区和东北等并没有多少共鸣,但喜爱者爱得要死要活,不爱者听得莫名其妙。
区域性相对较强,对于地方戏曲来讲还算是区域性的较大剧种。
只要是区域性的地方戏剧,就必然要受到地域的限制,地域与地域文化相结合,才是地方戏剧的阳光和土地。
这并不是你把它“大力”宣扬就能在全国推广得了的,因为你要推到别的地方,而别的地方也有它自己的戏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一方水土唱一方戏。
泰腔,比不了京剧、昆曲、越剧、豫剧、黄梅戏,大概也算是北方各梆子之首了吧。
参考:
秦腔是百戏之祖。
秦腔是最古老戏剧之一,起源于西周,成熟于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秦腔主要流行于西北五省,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浓浓的生活气息,秦腔的碗碗腔唱词通俗典雅,音乐悠扬轻盈,音律细腻声韵严谨。
秦腔的四大名旦分别:是李梅、李娟、齐爱云、柳萍。
秦腔的四大名旦都获得过戏剧界的梅花奖,李梅获得过二次梅花奖,柳萍也是二度梅花奖。
参考:
秦腔是流行于西北地区的一种文化艺术,其艺术特色鲜明,曲调优美,更符合粗狂豪放的西北人性格特点,能够表达出人物感情色彩,深受老百姓喜爱,其在戏曲艺术中的地位不容忽视!
参考:
我喜欢秦腔,爱吼秦腔,秦腔在西安,甘肃是人们非常爱听的戏剧,只要大力把秦腔推向全国,秦腔的地位会不断扩展。
参考:
秦腔在戏剧中是什么地位秦腔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剧种之一,相比于江南剧种婉约清丽而言,它更是用雄宏来形容,当然这取决于西北方言,尤其铜锤花脸的唱腔咋听都不是唱而是吼,声嘶力竭的那种吼。
秦腔表演多分布于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除了秦腔,道清,碗碗腔,花儿等也是陕甘宁的小剧种。
小时候样板戏统领乡下戏台,八十年代起地方戏兴起,秦腔红火了十来年,收音机,村广播里播送最多就是《铡美案》《火焰驹》《辟山救母》《赵氏孤儿》等唱段,鼓乐铿锵,锁呐激扬。
每逢过年,规模大的村庄都组织自己的唱班子,本戏折戏从初二开始一直唱到元宵,村里老少过年最开心的莫如看戏,并且各戏班子相互交流好不热闹。
随着电视的普及,娱乐活动越来越多越精彩,秦腔和其它剧种一样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它依然在文化活动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
一说到陕西,许多外地的朋友就表示呵呵,尤其是说到陕西的历史,文物古迹,戏曲教育等,不是黑就是不屑的神情,秦腔也不例外的跟着躺枪了。
秦腔是流行于西北五省的地方戏曲,历史上收到了蒋介石,鲁迅,康有为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喜爱,《三滴血》,《火焰驹》等戏曲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左右拍成了电影,西安还特别有一个教学研究机构“戏曲研究院”。
秦腔作为梆子腔的一种,梆子是种用枣木做的乐器,演奏时发出“咣咣”的声音,也称为干咣咣。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的欣赏水平也发生了变化,有人便觉得秦腔没有京剧,越剧,黄梅戏,或者豫剧有名望,这只能说明秦腔发展到现在可能也遇到了瓶颈,原因是多方面的。
知道中国戏曲中的祖师爷是谁吗?
唐朝中的唐明皇李隆基,豫剧大师常香玉在西安生活过多年,可以不夸张的说,常香玉大师为抗美援朝的巡演义举,把豫剧的影响向前推了一大步,另外秦腔作为梆子腔本身就对豫剧,吕剧,河北梆子等许多剧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京剧也是在三百年前了借鉴秦腔和昆曲才发展起来的。
不管你承不承认,中国戏曲和戏剧史上都有浓墨重彩的一大笔,陕西人实在,豪爽,我对戏曲的研究也不专业,只记得有人曾经撰文说秦腔是中国戏曲百剧之母。
如果论现在影响力秦腔真的需要努力,如果论历史地位和中国戏曲的影响,低调点,前五应该没问题吧。
(如果对本人的观点有不同的意见,虚心向您学习,同时建议您可以百度一下,顺便说一下我的观点是
秦腔发源于粗狂,彪悍的秦人故乡,却千百年来根植于西北各省的民众中经久不衰。
如果说戏剧在中国文艺中占据一个很重要的席位,那么秦腔是戏剧发源比较早,传唱面积广阔,流传人数较为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剧种。
秦腔和京剧,豫剧,川剧,越剧位列中国五大剧种。
参考:
没有秦腔,就没有浙江绍兴戏。
秦腔西北人的戏曲,撕心裂肺的吼,攥拳怒目的唱,西北人的性格。
想想,秦始皇为什么统一六国,奠定中国基础。
秦腔吼出秦兵的勇猛刚烈 ,能征善战,这才征服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