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经常会有人饿死河里有鱼为什么不下水抓鱼吃

提这种问题的人,大概是城市里的书呆子,说的更加难听一点,就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1,现在你到江浙,河流纵横交错,但以前不是这样的。
意思是,解放以后,兴修水利,才有了现在这样密集的河流,而解放前,或者是说古代,恐怕没有几条小沟,有的都是大江大河。
2,水无情。
那么,你敢下水吗?
就算现在,人工开挖的河流,清澈见底,河中间也有两三米,下雨过后,可能达到四五米。
对于不会游泳的人,半米的河,就可能淹死。
我老家江苏启东,男孩子基本上都会游泳。
什么叫会游泳?
那就是在鬼门关反反复复、进进出出。
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是十一二岁,我在河边玩虹吸现象,就是把坛子里的水和河水吸来吸去,坛子滑入水里,我抓住坛子,顺势就掉进河里。
妈妈在家里写信,突然想起出来看看孩子,河中央只有我两只手乱晃,妈妈急忙操起一把扒草的竹竿,轻轻往我手上一搭,我抓住竹竿,简简单单就上了岸。
生死,就在一念之间、一瞬之间。
还有一次是我已经18岁了,在二姨妈家前面的一条大河游泳,想游到对岸,到河中间,突然有水鬼拉着我的腿,死命往下拽。
我惊恐万分,拼命挣扎,喝了好几口水,终于挣脱。
以后我想,这不是水鬼,而是脚抽筋,如果知道,临危不惧,其实一只脚,甚至不用脚,都可以游泳。
因此,许多淹死的,是会游泳的人。
古诗就有“公无渡河公竟渡”。
除了脚抽筋,还有头晕,恐怕一下水就没有知觉了。
3,鱼不好抓。
就算会游泳,下了河,怎么才能抓到鱼?
这是大问题。
我小的时候,知道抓鱼的方法有很多。
一是钓鱼。
房子周围,地下有小一点的,淡红色的蚯蚓,是最好的鱼饵。
可是钓鱼需要耐心和运气,有一次我钓上来一条蛇(不知道是不是鳝鱼),吓得魂飞魄散,丢了鱼竿,从此就拒绝钓鱼;
二是有施网,就是四五米长的网片,放在河里,隔十几米再放一片。
鱼被网粘住,很难逃脱,有时可以涝到几斤重的大鱼;
三是撒网,那是直径为四五米的大网,抓住一头,纲举目张,用力一撒,可能把鱼罩在网里;
四是用长线,每隔几米有鱼饵,有能够突然张口的竹片,鱼咬饵,触动了机关,被竹片卡着。
这种线,可能有几十米、几百米。
这些都是寻常百姓,大人孩子都可以干的。
比较专业的就是下去抓,我大姨父就有这门手艺,穿着皮衣皮裤,在河边的水里行走,用一根木棍,45度一敲,鱼就会乱窜,于是顺手抓鱼。
河边的泥巴洞里,可能有虾和蟹,一并抓走。
但是,抓到的鱼、虾、蟹,就是弄回家大快朵颐吗?
当然不是。
如果有几斤,拿到市场上去卖。
有了钱,可以干许多事情。
我家兄妹四个,捞鱼摸虾不是好手,都是高中毕业。
隔壁高家,姐弟四个都很厉害,从来抓的鱼蟹比我们多。
都是初中毕业。
后来老二老三是包工头,赚了大钱,我不知道是不是是捞鱼摸虾赚到第一桶金。
而我们家,弄那么一点点,吃都来不及。
4,总结。
另外重要的是,鱼虾蟹,都是有时令的。
比如经常说,9月9,河蟹连路走。
意思是,到了金秋时节,田里庄家成熟,河里也是鱼虾成群;
越是青黄不接的时节,比如冬天开春,田里没有收获,河里也是鱼虾稀少,特别是旱灾,田里颗粒无收,河里也什么东西都没有。
这时候,该饿死,就得饿死。
捕鱼捞虾抓蟹,需要壮劳力、需要男人、需要投资(渔具)、需要时间,如果有这几个要素,即使不打渔,也不会饿死。
而饿死的,明摆着,肯定是老弱病残。

参考:
在古代,由于生产效率低下,粮食的亩产量很低,风调雨顺之年也就刚够温饱。
遇到大灾之年,很多人就要饿肚子了,大灾之年经常会有人饿死,人在饥饿的状态下就会想方设法的把身边能吃的东西都塞进嘴里,难不成会对河里的鱼无动于衷?
很多人之所以认为古时候江河里面应该很多鱼,依据就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众多的河流里面有丰富的鱼,虾,蟹。
猜测更加久远的古代,江河里面的鱼,虾,蟹肯定多,这种猜测应该来说有一定的道理。
只不过这种想当然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一,古代江河里野生鱼多是不假,但鱼不是那么好抓的。
古代的江河里野生鱼虾比较丰富应该是真的,那个时候的河水清澈无污染,水草也丰富,非常适合鱼类的生殖繁衍。
不扯远了,小时候我们村头的那条小河里,我们经常能抓到螃蟹和野生杂鱼,基本上每次出去都不会空手而归。
现在是连小虾米都很难看见了,捞到一条螃蟹那简直像中了彩票。
鱼在水里是相当灵活的,我们人类不借助工具根本就没办法抓住它们,现在随便哪个村子里都能搜出几台电鱼机。
古代可没有这玩意儿,捕鱼基本上是靠纯手工,所以大规模捕捞现象在古代几乎不可能发生。
这也给鱼类的繁衍生息提供了生存的空间。
古代生产力落后,也没有什么捕鱼工具,先进一点的也就是织个简陋的渔网。
其他的捕鱼方式如钓鱼,叉鱼等,这都需要丰富的经验,这些捕鱼方式效率低,运气好时,也能解决自家的温饱。
一般的人在小河小溪中抓那么几条鱼,应该问题不大,在大江大河中就不要痴心妄想了。
不是经验丰富的渔民,没有专业的捕鱼工具,跑到大江大河中能活着回来就不错了,想捕鱼,门都没有。
二,鱼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饥荒。
很多人对饥荒的概念仅仅停留在吃不饱饭的层面上,真正的大饥荒,那是成百上千的人被活活饿死,饿到啃树皮,吃观音土,甚至吃人。
侥幸活下来的人也是骨瘦如柴,走路都摇摇晃晃,大饥荒往往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
指望江河里的鱼能从根本上解决大饥荒,那无异于痴人说梦。
先不说古人有没有那么大的能力捞到这么多鱼,就算把当地所有河流中的鱼啊虾啊蟹啊都捞完出来,对于成千上万的饥民而言,那也是杯水车薪。
鱼不比大米,小麦,它也就是一道菜,隔三差五的吃一顿还行,天天吃,餐餐吃,月月吃,就算是几千元一斤的大黄鱼,估计也会吃到吐。
鱼说穿了也不能当主食,哪些从事远洋捕捞的现代水手,还有沿海地区的渔民,他们也做不到天天吃鱼的地步。
都知道鱼有腥味,烹饪的时候,必须要配足很多佐料,在饥荒年代,油盐味精,葱姜蒜这些配料很难凑齐。
没有这些调料,就算有一条鱼都难
在战乱饥荒年代,盐可是战略物资。
三,天灾战乱之年也无鱼可捕。
旱灾之年最容易导致饥荒,古代种粮食都是望天收,那个年代没有化肥,农药,也没有杂交水稻,产量很低,平时都是刚刚解决温饱。
如果遇到大旱之年,粮食肯定会大幅度减产,严重的甚至会颗粒无收,大旱之年直接就转变成了大饥荒。
天上不下雨,地上就少水。
小河小湖泊直接就干涸见底,一些大江,大河还有一部分水,水少了,那鱼能多到哪里去?
古代的旱灾之年,不仅人会饿死,鱼也会大量死亡,到时估计也会无鱼可捕。
水灾之年也是如此,有时一次洪灾就是十天半个月的,洪水淹没庄稼,也摧毁家园。
这种情况,就算是水里有很多鱼,也没几
战乱之年也是如此,兵荒马乱的,大家逃命都还来不及,谁还有那闲暇功夫去河里捕鱼。
万一碰上土匪,强盗,那就是小命难保,就算侥幸从河里捕到了鱼,在大伙都饿的饥肠辘辘的时候,谁又能保证能安心的把鱼吃进肚子。
四,在江河湖泊里捕鱼,危险性高。
在大江大河湖泊里捕鱼危险性是很大的,不是经验丰富的渔民,就算这片水域里鱼扎堆也只有干瞪眼的份。
在小溪中挽起裤脚就能下河,在这种大面积的水域里,首先得有一条小船吧,基本的捕鱼工具也要准备吧,至少也要会游泳吧。
就这些基本条件,大部分古人都不具备,就算这些基本条件都有了,也得要一个经验丰富的渔民领头才行。
否则鱼没捕到,搞不好命却丢了,看似风平浪静的水面下,那是暗流涌动,危机重重。
捕鱼也是一份体力活,没有充沛的精力和强健的身体,那也是难以应付。
如果一
甭说是到江河里面去捕鱼,就是小溪小河中让他抓条鱼都难。
所以,如果一
五,不是每个地方都有丰富的鱼类资源。
大灾之年,饥民饿的都啃树皮了,没理由不注意到水里面的鱼,肯定会想方设法的抓水里面的鱼来充饥。
而很关键的一点,不是每个地方都有江河湖泊。
就算大伙齐心协力有能力捕到鱼,那也得有鱼才行。
以我国为例,除了水系发达的江南鱼米之乡,以及沿海地区,相当多的内陆山区,根本就没有大江大河,有的也只是一些小河流,这里面的鱼就算抓完也是无济于事。
古代交通又不发达,没听说古人跋山涉水几百上千公里,跑到另外一个地方去捕鱼的。
除了灾荒年情,平时饿死的人中大都是一些老弱病残的人,本身就缺乏劳动能力,自己都需要人来照料,就算河里有鱼,他们也无能为力。
而有些人就是因为懒,别人没得吃就会想方设法去劳作,他宁可饿肚子也在家躺着,这就没得救了。
现在物质丰富了,大伙的生活水平比起古代,那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即便是生活在这个社会最底层的人,也不会出现饿死的现像,这也有赖于国家的政策好了,完全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

参考:

别说古人,就说我父亲那一辈,野外不止有鱼更有狼、毒蛇等。
听父亲说,孩子们大多不敢出村子玩,否则就会成了狼的食物。
就算是在村里,或者是跟着大人去种地,5、6岁的小孩子被鹰叼走都有可能。
您只看到人能吃鱼,没看到还有能吃人的。

参考:
其实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的文章写过,但是都没有回答到一个关键的问题。
在水里面偶尔抓到一两次鱼,这不难,但是这种行为是否足以支持人类长期不挨饿?
这涉及到人类进化史、人类学上的一个问题。
▍人类为什么要放弃渔猎文明,追求农耕文明?
人类进入农耕文明之前,是采野果、捕鱼和打猎的。
农耕文明要以驯化古水稻、小麦作为前提。
这种驯化始于在野生稻种里发现可被种植的谷物。
在一般的情况下,植物成熟了以后,种子会自动脱落掉在地上。
但是这给采集者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因为要从地上一颗一颗的捡起来。
直到有一天采集的人发现一个变异的稻种,它的种子成熟了以后没有掉下来,而是挂在了植物茎干上,这样的就很容易收割。
这是因为稻种根部发生了一个变异。
于是采集者就把这个变异的野生稻种收集起来,在第2年播种了它的种子。
由此才开启了农耕文明。
但是农耕文明要忍受一个生长季,到了收获季才能够集中获得食物。
虽然农业很大程度上要看天气获得收成,但是它的播种面积是可以控制的,产量也是大概可以计算的。
所以农耕文明给人类提供的碳水化合物带来的能量,远远超过渔猎文明。
▍从人类的体型变化看渔猎对人的要求。
此信息基于欧洲男性的平均身高,因为该人群有更好的统计数据,但总体趋势是全球性的。
四万年前克罗马农人是最早居住在欧洲的现代人,他们的平均身高可以达到183厘米。
这些渔猎者过着对体力要求很高的生活方式,需要比今天的普通人更强的体力。
到了公元7000年前,农耕文明初期,欧洲男性的平均身高下降到了162.5厘米。
人类的体型在这个时候急剧减少。
许多科学家认为,这种减少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
甚至到了15世纪初,欧洲的男性平均身高也只有165公分。
现在欧洲男性的平均身高是175公分,原因是饮食和医疗保健的改善。

因为能量供给有限,在渔猎时期人类的种群规模很小。
从能量消耗的角度来说,两个50公斤重的男人,消耗的能量比一个100公斤重的男人消耗的能量要多。
这是因为小个子的皮肤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散发了更多的热量。
我们知道能量传递是通过食物链进行的,呈一个金字塔形,越到上面获取的能量越小。
这个金字塔的塔基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碳水化合物。
渔猎文明获得的能量是金字塔的中部能量,而农耕文明获得能量是金字塔底部能量,当然是农耕文明获得的能量要多。
有了农耕文明,人类才有了超过100万人口的大城市。
进入农耕文明以后,人类从食物获得的总能量,100倍于渔猎文明。
也就是说在同一个地区,如果捕鱼和打猎能够养活1万人,那么农耕可以养活100万人。
▍捕鱼不能够帮人类渡过饥荒。
欧洲在进入现代农业之前,长期以马铃薯作为主粮,因为马铃薯适应性强、产量高。
1845年到1850年,爱尔兰土豆因病害连续欠收,导致大饥荒,在英国政府没有积极救援的情况下,800万人口减少了1/4。
爱尔兰是一个岛国,周围都是海,海里有无尽的渔获,那么爱尔兰人为什么不去补呢?
很显然,系统的捕鱼能够让人类抵抗饥饿,要有一系列条件。
准确的说,靠捕鱼来完全维持生计,只有现代渔民能做到。
中世纪的时候,即使是职业的渔民,靠捕鱼赚取的也只是大部分收入,而不是全部收入。
捕鱼在一年中的某些时候受到限制,使渔民的活动停止了几个月。
在英格兰,大多数渔民也是农民,在无法获得在资源的时候,他们以土地上的果实为生。
▍远洋渔船有多贵?
如果发生饥荒,如果要靠捕鱼来维持人类生存,只有海洋丰富的产出,能满足人类这个可能的愿望,但是前提是必须去远海捕鱼,所以需要远洋渔船。
然而渔船是世界上最贵的船舶,单位造价和航空母舰是一样的。
1200吨的国产远洋围网船,总造价是3亿人民币。
世界上最大的7000吨围网船(挪威),总造价6亿美元。
系统性的获得鱼类资源是一种生产活动,需要投入和严密的组织形式才可以完成,饥民不具备这个条件。
现在可以架空一下,如果1845年的爱尔兰饥荒持续50年,并且英国政府持续不救援,爱尔兰农民要转换成渔民,靠打渔来为生,必须集中全部资源来建造渔船。
而且要把人口从800万人降低到10万人左右,才能够让爱尔兰沿海的渔场满足10万人全部需求。
▍为什么饥荒的时候不去水里捕鱼?
第一,就国内来说,绝大部分饥荒的时候发生的是旱灾,连河道都干枯了,所以连鱼都不会有。
第二,鱼类资源有季节性。
第三,简陋的工具无法持续地从水中获得鱼类食物,付出很多,收获极不稳定。
第四,人类好不容易从渔猎文明转化为农耕文明,如果在饥荒的时候又要从农耕文明转化为渔猎文明,只有极少数的人有很强的身体素质、比较高的技术技巧才能够短时间完成。
第五,饥荒时期啃树皮的价值远高于去捕鱼。
在饥荒时期,救援是让绝大多数人生存下去的唯一方式。

参考:
我也一直好奇这话题,问长辈也说不出所以然。
自然灾害那几年,村里饿死了很多人。
小时候经常听长辈们感叹当年的艰辛,米糠、地瓜藤、花生藤都吃光了甚至吃观音土,一谈及活活饿死的五叔,父亲就泣不成声。
但是,直到我小时候,村里人从来都不吃虾米、泥鳅、鳝鱼、河蚌、田螺之类的东西,这些水产品在我们老家甚至泛滥成灾,直到我上初中时才知道这些东西可以吃,甚至还可以卖钱。
泥鳅8分钱一斤,鳝鱼2毛,然后一度成为我们重要的零花钱来源,后来,也几乎被抓到绝种~~~鳝鱼在我们老家有个恐怖传说,说是某家人不小心吃了“化骨鳝”,一夜之间全家人化作了一摊污水,所以村里人宁愿饿死,也不愿“化”死[笑哭]。
可其他水产品没听说有什么“劣迹”,问及长辈,大家也莫名其妙说不出缘由,反正一边是大量的泛滥成灾的食物,一边是遍地饿殍~~~[捂脸][捂脸][捂脸]
参考:
说得很对。
鱼,确实救了人类一命。
只是不是河鱼而是海鱼。
河鱼早就不够成为人类的食品。
在15-17世纪,西方率先解决舟楫进入深海的问题。
以荷兰为首的国家因渔业兴旺而成为欧洲最富、最发达的国家。
稍后,中国也开始进入深海大规模捕捞海鱼,为东南沿海的居民解决了温饱。
这个以进入深海捕捞海鱼解决部分人类温饱的事件,在人类发展史上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捕鱼解决温饱在前,地理大发现在后;
捕鱼所形成的舟楫发达,积累了航海经验,故而直接促成了大航海时代的来临。

参考:
渔薪耕读卖豆腐,五大苦,渔是排在第一位的,其次是砍柴的,耕田的,读书的和卖豆腐的。
以前条件差,很少有搞养殖的,也就野生湖泊里那些鱼大家都想着,好搞的都搞走了,不好搞的又太难,如果好搞保证河里小鱼小虾都没一个。
记得小时候去田里捡稻谷,现在没人捡了,但是现在有人去田里捡蚯蚓捡田螺。
以前的人挨饿并不是因为懒,而是因为大环境,挨饿是最难受的,一
青壮年则会选择背井离乡,一路乞讨以求活命。

参考:
问这个问题的就好像司马衷说的:何不食肉糜?
的道理一样的!当年各地官员向司马懿的曾孙司马衷汇报说:各地饥荒,百姓连树皮都没得吃了!傻子皇帝司马衷回答的是:何不食肉糜?
意思是树皮都没得吃了,干嘛不吃肉呢?

参考:
在古代,除了天灾人祸,北方人最容易饿死。
很大的原因就是,北方水资源并不丰富。
北方人都知道,许多北方的河流都是季节性的。
比如我的老家,村里有条小河,每年冬季和春季都是枯水期。
河里面没有水,自然没有鱼。
就算是雨量充沛的夏季,小河里面也没什么大鱼,半斤重的草鱼都算是大家伙。
如果我们那里闹饥荒,估计指望不上河里的鱼虾了。
所以,并不是古代人傻,饿着不知道下河抓鱼,实在是有劲无处使啊。
水作为生命之源,有水的地方才有生命,水量丰富的地区,大自然的馈赠越多,物产也更丰富。
南方从古到今都是鱼米之乡,“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
某个南方人(特指
并不是想不到,而是抓不到。
古代的技术并不发达,从大江大河里面抓到鱼,并不容易。
如果有条件,天上飞的。
水里游的,都难逃吃货的肚子,这也是许多动物被”保护“的原因。
作为全世界最吃苦耐劳,最勤快的中国人,大多是因为天灾人祸,才会出现大量饥荒。
下河抓鱼,上山抓兔,那是中国人的基本素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