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中清军陆军面对日军进攻为何毫无还手之力
从本质看,一不是清军装备差,二不是清军人数少,三不是清军将领低能,四不是列强庇护日军,五不是朝鲜朝野拥日反清。
清军一触即败,一溃千里,既便有几个仗打的还算有点顽强,也无济于事,终成大败结局。
为什么会如此不堪?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看法,仁智相间。
笔者以为清军大败付合历史发展规律。
一是甲午战争起因在争夺朝鲜的控制权,非日、清之间徒起战端。
二是一个恶贯满盈,腐杇透顶的满清封建专治,少数人统治、利益集团;一个明治维新,君主立宪,脱亚入欧的改良资本主义体制。
二者交锋,所谓催枯拉朽,胜败立见,无用赘述即可明了。
参考:
感谢
好吧,其实就是正常晋升,副职变正职。
言归正传,这个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制度的原因。
放在19世纪末,在欧美列强全球殖民的浪潮下,世界各地或主动或被动的开始近代化改革。
这个改革各国情况不一,所以有的成功有的失败。
如果就以19世纪90年代来看,日本无疑是成功的,而中国是失败的。
而且中国近代两次近代化改革都以失败告终,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才玩明白。
近代化的标志不是你有多少近代的工业企业,也不是你有多少近代工业文明红利,而是建立近代化制度。
就当时日本而言,其虽然在经济、工业、教育、社会、政治等方面没有全部完成近代化改革,但是日本建设了一支近代化军队和近代化军事制度。
近代化军事制度的特点一是军队里有大量的职业军人,也就是军官和士官,往往战斗的胜利不是依靠指挥官的军事素养,也不依赖什么传奇英雄,而是依靠这些职业军人对部队的掌控;
二是动员能力强,平民和预备军人都知道自己应该去哪个军兵种报道;
三是战斗力强,因为有大量的职业军人负责凝聚部队,以及优秀的动员能力,士兵可以快速形成战斗力,而且和旧军相比战斗力并不弱,重点是可以发挥出整体战斗力。
而中国则没这么全面,当时的中国本质上不过是拥有近代工业文明红利的中世纪帝国,中国得武装力量也不过是拿着近代武器的中世纪军队。
所以在军队的组织制度上,中国缺乏优秀的职业军人,部队凝聚力不强,组织纪律性差;
没有建立近代化后勤体系,没有统一的制式装备,武器都是万国牌,而且也没有补给可言,弹药打光了部队就散架了;
整体战斗力差。
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曾经这样评价中国士兵:他们都是优秀的战士。
对中国骑兵的评价也很高,说一个欧洲骑兵无法战胜一个中国骑兵,但是100个欧洲骑兵就可以战胜100个中国骑兵,甚至战胜1000个。
这个评价本身就是针对中国军队的军事制度评价的,论单打独斗可能不差,超级战士可能也有,但是军队是一个整体,不是流氓团伙,军队重点是要发挥整体战斗力,而不是有多少超级战士。
当时得中国也就海军是一支近代化武装,陆军还是一支中世纪军队。
所以,虽然甲午战争中国军队有很多英勇作战的战例,也有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但是血肉之躯和血气之勇终究弥补不了制度上的巨大差距,所以失败是必然的,没有第二个选项。
类似的例子在抗战时候也有,史迪威曾经指出,中国的底层士兵都具有成为优秀士兵的潜质,但是他们的统帅是个王八蛋。
蒋百里先生也说过,如果把中国这个落后的农业国亿万人民有效的组织起来,其战斗力不可估量。
实际上,这一点只有中国共产党做到了,被有效组织起来的底层人民、劳动群众发挥出了巨大的力量,最后终于驱散了重重黑暗,天亮了。
全文完
参考:
文人打仗,不是以胜败论英雄!!!!关键是捞到多少利益和巩固自己地位!!!!当今社会岂不是如此尔!!!
参考:
不知你为何持这样观点。
实际上甲午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外武器差距最小的一次战争,清军陆军并非没有能力战胜日军,清军有还手之力,也有战胜日军的能力。
总体来说甲午战争中清军伤亡远远大于日军。
日军从鸭绿江打到旅顺,总共只阵亡一千余人,但是日军侵占台湾却遭到唐景崧,刘永福,丘逢甲领导的台湾军民的抵抗,短短半年之间,日军为侵略台湾,陆续出动陆军70049人,结果中将能久亲王
这个数目,是甲午战争期间侵略大陆日军伤亡疫病总数的12倍还要多!你竟然认为清军没有还手之力。
清军有还手之力,可惜清廷领导人跟窝里横的夏曦一个档次,对自己人特别狠,对敌却是草包一个,怎能不败。
参考:
这个题目问得好!确实,甲午陆战清军面对日军的进攻,其表现是极其令人不满意的。
平壤战役、鸭绿江江防战、金旅战役、辽阳南路作战、田庄台战役、山东半岛战役等等,清军几乎是一片兵败如山倒的局面。
清朝陆军面对日军的进攻为何毫无反手之力?
这个细究起来,因素实在太多了,篇幅所限,本文列出其中的几项因素进行分析。
一、武器装备上的差距有些人会认为清朝陆军的装备要好于日军,这其实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实际上,清军的武器装备是不如日军的!诚然,清军在部分尖端武器上要优于日军,比如清军的装备的连发枪,其性能要优于日军装备的村田式单发步枪。
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装备率!其实,装备精良的清军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大部分清军的装备依旧比较落后。
并且,清军的一些杂牌部队,其装备之粗劣,可以说完全颠覆了我们的想象。
最“著名”的当属山东三个河防营,这三个河防营每营的人数为500人,而每个营在热武器上居然只配备了一把鸟枪或老式抬枪。
1500人的部队,总计装备三把破枪!其装备之低劣简直令人发指!二、血性之失其实,清军只要拾取血性,奋勇抵抗,也是曾经打出船桥里之战这样的局部性胜利的。
但是,纵观整个甲午陆战,清军基本上是稍一抵抗,就四散崩溃。
叶志超、赵怀业等逃跑将军简直不要太多!并且这些逃跑将军率军逃跑所带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比如平壤战役,由于叶志超率部雨夜奔逃,使得原本还有一战之力的清军被日军单方面屠杀!三、中世纪军队与近代化军队的不对等较量这一点可谓是重中之重!甲午陆战的清军,在本质上充其量就是一支加强版的中世纪军队。
清军的战斗力如果放在封建军队里考量,也绝对算得上劲旅。
比如前面提到的叶志超,他之前在国内与捻军作战时,堪称一员骁将!但清军遇到的是一支完全近代化的日军,日军不管在士兵的训练上、后勤补给上、军队医疗上、战争动员上等等,均已达到了近代化军队的标准!一支中世纪军队去对抗一支近代化军队,结果只能是被降维碾压!小结:甲午战争,清朝陆军与日本陆军的差距是全方位的!清军兵败如山倒是完全可以预料到的结局!(全文完)参考书目:《清日战争》宗泽亚《甲午战争史》戚其章
参考:
没有民族信仰的军队,抽大烟、官僚、
勇者如时年74岁的白发将军宋庆,在甲午陆战中身经历七战,率领的毅军从战前4000人发展到15000人,成为晚清清军主力之一。
屡挫屡奋,战斗危急关头,鸭绿江虎耳山之战危急,宋庆振臂一呼,颠者起,后者奋进,裹创肉敷,赴死无悔。
宋庆与马玉昆坐骑中炮,数次换马,与日军做殊死战斗。
宋庆率领的毅军参战4000人,死于平壤241人,死于虎耳山333人,死于感王寨78人,死于太平山444人,死于田庄台138若,总共战死1236人,杀伤日军2000到3000人。
其中还记载了马玉昆坚守大同江四战四捷的过程,非常生动传神。
“贼垒寨布,巨炮飚发,我军迎炮而上,呼声动天地,无不以一当十。
” 田台庄之战,“迄三昼夜,纵横决荡,前者既死,后者奋进” 。
宋庆血城忠勇,虽古之名将无以过,日军都敬畏。
1890年,清朝廷褒奖宋庆为三等男爵、太子少保领尚书衔,在山东蓬莱城建宋氏祠堂,慈禧太后亲书“耆年伟略”匾额,光绪皇帝书“倚之干城”。
目前收于登州博物馆。
清军为什么总体失败?
主要还是战术落后,士兵也多为新兵,没有经过训练,以旅顺保卫战为例。
1880年清政府建设旅顺港,在港口两侧修建永久性炮台9座,配备大小火炮60门,甲午战争爆发后,又修建临时炮台,配置有加农炮、山炮、野战炮、格林机关炮,形成火力交织网,共有守军约12000人,各种火炮149门,无论从军队数量还是炮火数量、性能上日军都不占有绝对优势。
清军兵力分散,相互之间缺少配合和支援,也不懂得主动出击,单纯依靠火力和炮火反击,自始至终没有想到运用后备队进行偷袭或者对炮台守军进行支援,临近炮台只是以炮火支援而很少出击与日军白刃战,大量的预备队始终在观望中。
一旦炮台失守,预备队也望风而逃。
清军虽然有12000多人,但其中有9000多人是临时招募的新兵,没有作战经验,对武器不熟悉。
清军本占有地理优势,但战损比却完全颠倒,旅顺之战中,日军死将官1名,士兵39人,伤241人,失踪7人,合计288人,清军伤亡则达2500多人。
清军的巨炮多为实心弹,落地不会爆炸,对日军基本构不成威胁,这也是一个原因。
日军的间谍发挥了重要作用,绘制的军用地
清军作战经验不足是主要原因。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日军蓄谋已久,对清军了解才能放手发动甲午战争,而清军仓促迎战吃了大亏而不知。
参考:
当时的日本是性格比较强悍,所谓“胆正”,可是身子骨并不像很多人认为的那么结实,彼时日本也“体虚”。
甲午战争日方总指挥是伊藤博文,伊藤博文发动甲午战争的目的是把朝鲜从大清“独立”出来,自己全面控制朝鲜。
1894年9月16日,清军大败于平壤,由于弹药和粮食不足,日军在平壤一带其实是苦战,如果不是主帅叶志超弃城而逃,朝鲜之战谁胜谁败也未可知。
11月上旬,山县有朋指挥的日军第一军攻到了鸭绿江边,大山严指挥的第二军也在11月21日攻占了旅顺,第一旅团长乃木希典——这位靖国神社里的至今全日本公认正牌\"军神\",当年\"业绩\"是如今中国人都忘记了的旅顺大屠杀。
因为日军后方供给不上,按照原来计划,应该就地筑营,等待来年春天杀到直隶决战。
谁成想曾做过陆军卿(陆军大臣)的山县有朋,这一位明治维新时代的通天大人物,贸然下令进攻海城。
海城是山海关的屏障,山海关的得失事关清廷祖陵,清廷于1894年12月10日致电四川提督宋庆,令其“重赏严罚”,所以清军在海城一带作战异常勇敢,帮办北洋事务的宋庆指挥清军170余营约8万人,先后组织五次反突击,虽然没有夺回海城,山县倒也没在海城讨着大便宜,无法持续性攻击推进。
伊藤博文对山县有朋忍无可忍,睦仁天皇圣明,调走了自己在位期间第一屌人山县有朋。
伊藤博文放弃了在直隶和清军决战的计划,改为进攻威海卫和台湾,放弃进攻山海关是为了给老佛爷留个念儿想——我打你的目地不是非要推翻你不可,而进攻威海卫和台湾则是为了逼大清谈判。
大清国政治腐败、军事无能,错判日本战略目的,没能逃得了伊藤博文的算计,历史上头一遭败给撮尔小倭国,乖乖赔款割地,反正不耽误我满清权贵继续统治中国江山和百姓。
甲午战争后的“三国干涉”逼服日本很说明问题。
“门户开放,利益均沾”的列强们在等待着介入的最好时机。
如果清政府坚持下去,日本人不会漫天要价;
日本也不会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停战协定将会大大删减,成为这个样子:1.朝鲜完全独立。
2.赔偿两百万两白银的战费。
3.日清之间缔结和欧洲国家并肩的通商条约,日本国和日本国民享受不低于欧洲国家的待遇。
4.开放沙市,重庆,苏州和杭州。
除了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以外,与现实的结果没有什么不同,唯一区别就是老佛爷在现实中出了100倍的大价钱为自己能顺利做大寿买了个清静。
参考:
当时中日军队的装备水平应该是差距不大的,关键是军队腐败,士兵没有国家认同,反观日本,明治维新后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军人以国家为荣, 以献身和开疆拓土为己任,战斗士气和意志远高于中国军队,导致清军在很多场合都是一触即溃!
参考:
上天抛弃大清这种事路人皆知了,还打什么打?
天是什么?
君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
小兵一无所有,家人吃饭都是问题,那他为什么拼命?
大清不拿民为天,老百姓温饱都面临问题,所以老百姓的天塌了,大清的天自然就塌了。
著名的隋炀帝都面对造反了,还嫌马鞍子不好,拒不乘马,非得换一付像样的马鞍子,可想而知其奢侈程度都到了什么地步,老佛爷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君视民如草芥,民视君如雠仇,历史上王朝的更替无不如此。
参考:
本质上是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战争。
是降维打击根本就没有赢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