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习俗令人不解:全家同睡一个“炕”小夫妻难道不尴尬吗

这个事我必须替东北人解释一下,也给不理解这个问题的朋友说清楚,你要弄明白以后心里就不会有这样的误会。
我老家是河北北部的,具体一点说就是河北省承德市宽城县,我们这里和东北辽宁省的朝阳市、凌源市都算挨着,所以很多习俗和东北基本一样,同样也是以睡炕为主。
我一个湖南的朋友问过我这样的问题,说一家人或者很多人睡一个炕确实不合适,应该是每一个卧室都设计一个炕,这样就会避免这样的尴尬。
我告诉这样的想法能实现不?
早些年能实现,因为早些年的老房子结构都比较简单,基本就只有四部分屋内结构,两边各有一个住人的屋子,中间这部分再以中间为界横向分两部分,前边一个是做饭的烟火灶台这部分,可以理解为厨房,后边一个是吃饭的地方,可以理解为餐厅。
这种四分式的结构早些年来说还算比较新潮的,甚至多数家庭的房屋结构比这还简单,干脆中间这部分都没有隔断,直接就是厨房和餐厅通着,这样两边一个卧室的三四型结构,我们这边土话一般都把两个卧室叫“对门屋”对门屋住人咋安排呢?
比如儿女都没结婚的,要是儿女都还小,多数都是和爸妈睡一个屋,再或者说儿女大了就有的会单独搬到对屋去住,这是儿女成家之前比较普遍的安排。
等儿子成家结婚以后,不常住的那个屋就是儿子未来的婚房,但是诚心的说一句话,正是基于这种两代人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结构,确实造成了很多家庭婆媳关系比较紧张,因为同在一块生活接触的多,锅碗难免就会碰到盆。
但是这样的结构本质上可以实现每个卧室都有炕,毕竟总共才俩卧室,也能各安排一个灶台生活做饭。
但是新翻建的房子结构变化就很大了,比如说增加了客厅、洗澡间,像厨房和卫生间也都单独出来了,原来老式那种两边的卧室,也会根据比例再分出前后两个卧室,这样相当于一个家里至少就有四个卧室。
后边新增加的两个卧室就没法弄炕,因为有炕就涉及到灶台和烟囱的问题,甚至靠后的这两个卧室基本就是和客厅相连接,把灶台搭客厅里吗?
这是不现实的,再说没见过谁家有两个
那后边的两个卧室睡人怎么办?
这个很简单,往里边放床就是了,所以儿女姑爷啥的回家住的地方就多了,可以到有床的屋去睡,反正卧室就是多,选床选炕都是可以的。
回答楼主的问题:东北全家人睡一个炕,小夫妻不不尴尬吗?
从来没有这样的说法,没人告诉你东北人全家睡一个炕,更别提和小夫妻睡一个炕了。
全家人睡一个炕的意思是啥呢?
比如说爸妈和孩子,但是仅限于自己家血亲这种,当然有的家庭也会把剩余的一个老人安排住一块。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安排,是因为同时烧俩炕麻烦是一个原因,再有一
但是像你所说的小夫妻这种情况绝对没有,首先我告诉你基本的礼仪忌讳我们北方人也不差事,小夫妻就是岁数小的儿媳,老公公他也大不了哪去,睡一块不合适这是不用说的,前边我也说过这个解决办法了,早些年住对门屋或者有单独建房的,现在都去城里买楼了。
比如说小两口突然回老家了,公婆一般都会提前把对门屋的炕烧好,长期不住人的屋灶火还不好烧,有时候都需要提前烧几天,但是现在新房子卧室多了,这个问题就很好解决了。
像我7岁之前,我就是和爸妈、姥姥、姐姐睡一个屋,等我7岁以后,我姥姥和我、姐姐我们就一块到对屋去住。
到了后来姥姥去世、姐姐出嫁、我上学,对屋就一直空着没人住,有时候我上学回来也是跟爸妈住一个屋,因为那个屋太冷了,我妈也嫌烧那个坑麻烦。
再到后来比如说姐姐姐夫回来了,都需要在家里住怎么办?
就是姐姐和妈妈住一个屋,我和姐夫爸爸一块睡另一个屋,不过这样的情况维持不到两年,后来我家就翻建新房了,那会儿光卧室就有6个,两个阳面的卧室有炕,其余的都是床。
所以您说问的这个问题,我只能说不知者不罪吧!另外我还告诉你北方这种“炕床两存”的安排有啥好处?
首先这就多了一个选择,比如你家历来就只有床,那你不管卧室多少,说白了也就是选择在哪睡床的问题。
但是北方就不一样,可以选床可以选炕,尤其是腰腿酸痛的人,睡炕绝对比睡床适合的多,炕的保热性比床要好很多,老人常说长大了以后上学工作的睡床多,将来老了很容易一身病,侧面就是在说这个问题,是有一定关系的。
再说一个好处就是,大铁锅做饭确实比较好吃,在炖肉这回事上体现的就特别明显,还有铁锅炖类的饭店出来的东西也比较香,而北方就是用炕外的铁锅做饭加“供暖”,我倒觉得这样的利用效率很好。
如果你家里没有炕,在结构允许的情况下,不妨可以设计一个,结构并不复杂,网上很容易找这类的教程,但是注意炕的最上面要用黄土做坯子比较好,底下的支撑结构可以用水泥没问题,也来体验体验北方的炕吧!经过网友的反馈,我给大家补充几个问题供参考!一、炕怎么取暖,是不是需要一直烧柴?
其实炕和灶台是连通的,中间就是隔着卧室的墙,连通的洞就在墙的位置,这样灶台生火做饭的热气就进入炕里,炕就会有热气。
那么为什么炕会有热气,和炕的结构有关系,炕的平面一般都是用黄土脱成的坯子,面积大小就是(50×50)c㎡左右,厚度在5-10cm左右,里边在放上碎屑稻草这样,两者的拌和保温吸热效果就很不错,所以炕能烧热。
关于是不是需要一直烧柴的问题,夏天北方天气也很热,灶火根本不怎么烧火做饭,蒸米饭用电饭锅,炒菜用燃气灶或者电磁炉,除非阴雨天气需要把炕烧一下去去潮气。
剩下的春秋两季,春天依然偏冷,其实炕就成为主力了,秋天变凉,炕也是主力,基本做饭炒菜用大锅的就多,这是因为天气的原因需要加强对灶台的使用,这样睡觉炕才不凉。
冬天的话炕的使用频率就更高了,有的还要在灶台边安暖气供热,同时冬天还习惯把饭在锅里蒸一会儿,就是为了让炕更热一点,但就算是冬天,除了集中在做饭时间这个前后,也不用一直烧柴。
总的意思是说冬天烧柴时间相对长,除了做饭饭后还会烧一点,夏天几乎不怎么用灶火烧炕,春秋使用频率适中,根据天气变化调节。
二、睡的炕是硬的还是软的?
炕本事是硬的,毕竟全部是土的结构,但睡在上边只能说可软可硬,这个完全是根据习惯去控制。
首先炕上会铺那种专用的地毯,底下是胶皮性质,上边是带
喜欢硬的人,可能直接铺上被褥就睡,喜欢软的人,床单上边还可以铺软毛毯一类的东西,铺的越多睡的就越软,就看
三、“小夫妻”不尴尬吗?
关于尴尬的那点事,也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楼主问的这个问题最核心的部分所在,我着重回应一下这块吧,有很多网友提到了,可能我说的需要仔细意会导致看起来没说明白。
有网友说,中间隔着一个纱帐避免尴尬,我只能说极少数会有这种情况,但我确实没见过,我只见过夏天为了防蚊子支蚊帐的。
具体关于尴尬的事,其实文中有些地方大家可以仔细感觉,绝大多数家里不止有一个屋,哪怕两个屋有炕它就能睡人,所以真有这方面需求的可以到另一个屋。
还有就是比如两个老人就是爷爷奶奶都在的时候,那老两口肯定是单独一个屋的,前边说的对门屋就是这种居住结构存在的意义。
睡一块多数是集中在,老人只剩一个了,自己的孩子还很小,所以就集中睡到一个屋里,尤其是在北方的冬天,尽管看起来不方便但其实也是为了省别的事,比如少烧一个炕省不少麻烦,夏天的话也会分开一下,因为北方的夏天也并不凉快。
比如孩子大了,孩子到6、7岁这种,会安排孩子到另一个屋睡,也有的和爷爷奶奶单独睡一个炕去,但是到了冬天,可能又会选择集中一下,这又是天气的原因,北方的冷那是真冷,零下15
和小夫妻这种都睡一个屋的有没有,我可以说有,而且不说多但也不能说极少,这是受到家庭条件的制肘,可能另一个屋那是实在住不了人了,这样安排只是为了临时应付几天,估计都有新的办法在应对,不会长期这样的存在。
一般都是闺女儿子或者女儿女婿突击的一块回来几天,实在没地方住就凑活挤挤那种,前文我也提到了,小夫妻这种儿媳妇儿是存在于对门屋这样的结构,所以大家关心的那种问题其实不是问题,隔代夫妻关系这种一般强行一直睡一个炕的概率很低,只是可能碰见有的网友见过的多一点而已。
总结就是说,一家人包括小夫妻都挤在一个炕上,无外乎就是三种情况:一,家庭条件确实有限,实在没那么多住人的地方;
二、考虑到北方特殊的冬月,取暖效果这种住在一个屋会好点;
三、临时性的安排,或者其他条件的限制,比如长期不住人的屋炕比较潮又凉等等吧,当然具体原因可能一个家又有一个家的考虑。

参考:
以前在黑龙江农村插队时,生产队副队长家有四个兄弟,三个都结婚了。
还有一个老父亲和一个还没结婚的小儿子。
这家人全家老小住在一起,一家人很团结,从不吵架,三个儿媳妇性格都很开朗。
媳妇们轮流做饭,不做饭时到地里干活,挣的工分当零化钱用。
有三间屋子,当年全是泥巴墙茅草屋顶冬暧夏凉。
中间是厨房。
东西二个房间各有南北大炕。
老父亲和儿子一铺炕,三个儿子各一铺炕。
每铺炕都有炕帘。
到了夜晚,炕帘就拉上了。
一铺炕就是一个小家庭。
他们可能早以习惯了,也无所谓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天寒地冻的东北只能睡大炕。
不知道现在的东北农村有没有这种现象了。
我们生产队有5个知青,三个女的二个男的。
女的住南炕,男的住北炕。
和当地社员不同的是中间有一堵泥墙,还有一扇门。
我们住的南炕就是一个独立的房间。
有墙也有门。
如果不大声说话听不到对面的说话声。
我们都是知青,来自同一个地方,做梦都没有见过和想过,到这样艰难困苦的地方,因此我们就如自己的亲兄妹。
男知青睡在北炕,写信告知杭卅家里的父母,他们们也放心。
现在想想是他们为我们增设了一道安全岗。
不过当年农村的治安管理确实非常好,没有进屋的坏人和小偷。
偷的都是生产队的粮食。

参考:

父母是当年闯关东来到东北的,抱着我哥和我大姐。
我们这几个小的,是在东北生的,打小就土生土长的东北人。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我家是用土坯建的房子,一长排,从一端进入,能一直通到另一端的屋子。
从左侧第一间是门斗,第二间是厨房,第三间是母亲和我们四姐妹的卧室,我们母女五人睡在一铺大炕上,我最小,睡觉时紧挨着母亲。
第四间是父亲和哥哥的卧室,他们父子也睡在一铺大炕上。
大哥比我大十九岁,哥哥27岁结婚,那时我8岁。
记得哥哥结婚的时候,是结在第四间爸爸和哥哥的卧室里,哥哥和嫂子只在家住了三天,哥哥就把嫂子带到上班的地方定居了。
在那三天里,只有哥哥和嫂子两
所以,即使在东北,也不存在几辈人和小新婚夫妻住在一起的现象。
就是有,也是一间大屋子里有南北两个大炕,中间拉个帘子。
可千万不要把东北人想象得那么不堪粗俗。
为什么东北人总是很多人挤在一铺大炕上呢?
就是因为东北天气太冷,为了节约取暖用的烧材,才不得已挤在一起。
现在大多数的居民都住上了集中采暖的楼房,每
其实他们只是在那个房子里拍视频,平时是不住那里的,你可千万别当真!
参考:
虽然不是东北人,但是

参考:
哈哈哈,这个事情作为一个东北人,有必要解释一下,
并且其实东北的人们对此是不会感到尴尬的,因为我们都知道毕竟东北人本身的性格就是比较开放和大大咧咧的,并且都是一家人,都是觉得很正常的
参考:
过去东北老房子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五间房”。
何为五间房,就是方向坐北朝南,中间是厨房,有灶台、水缸、碗架子等摆设,厨房的南北两端有前后门,厨房的东西两侧分别有两间半房,合到一起就是五间房。
辽沈战役的东野指挥所就是这样的房子。
格局基本是一个大的通房是两间面积,南侧整面墙都有窗,窗台下边是一条大炕。
北侧完全是一面墙,没窗,排满家具。
大通房再往里是半间内房,炕和外屋是一条炕,可是炕上也砌了墙。
也就安排出了一个私密空间。
一般就是给新婚小两口住的。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那种老房子已经慢慢不见了。
其实过去的东北,人口很多的家庭,在有新人成家的时候,多数都会申请批地盖新房,没有给新人置办新房的时候,老房子的“里屋”就成了临时住所,有需要的两口子就可以临时进里屋睡一晚。
众所周知东北农村很冷,过去取暖主要是依靠火炕。
所以一般房子不会搭两条炕烧两坑柴火。
那么分屋也一定是在搭好整条火炕的基础上。
就算没有夫妻生活的打算,不进里屋,和父母同住在大炕上的小夫妻,一般也会在中间拉个帘子,或者摆上炕柜、老式皮箱子等家具做以“隔断”。
所以广大网友尤其是南方的朋友不必太好奇,东北人虽然民风彪悍,但不代表没有礼义廉耻,即使是深夜,夫妻私密生活也不会暴露在家人或朋友面前。
(东北老房子外观,当然这不是“五间房”格局 有点类似于三间房)(东北老房子入户厨房灶台)(东北老房子大外屋通铺,其中最粗的原木称“梁”,梁上面横向细一点的圆木称“檩”,一般想隔段,会在梁上挂帘或者在梁下摆上炕柜。
(东北老房子里屋半间)
参考:
不是东北习俗令人不解,而是有的人的想法实在是令东北人不解。
东北地广人稀,大家盖房子都是盖起一排,开旅馆都够用的那种。
每个屋里(仓库厨房厕所浴室麻将室等除外)只要可能住到人的,不是盘炕就是摆床,为啥非要要老的少的一大家子日常都挤一起睡觉?
可能吗?
东北人最在意老少辈分人情伦理,除了未成年小孩和父母或者祖父母一炕睡觉,别人可能吗?
除非像大年初二这类大节,女儿女婿难得回趟娘家,喝酒不开车回去,晚上留宿一次,还真有可能挤一回大炕,为的是大家一起彻夜聊天说笑,男的躺一边女的另一边,困了迷糊一会,天亮走人。
都是亲人和亲情,没有尴尬。
所以,有的人如果对东北的冬天有火炕取暖,羡慕嫉妒恨,就请直接说。
不要不带大脑的黑地域。

参考:
我82年的,小时候,全家六口人睡一间房,南北炕,我和爷爷奶奶睡南炕,爸爸妈妈弟弟睡北炕,我家情况算好的,在我12岁那年,盖起了三间大瓦房,在全村算是前三四家盖砖瓦房的。

参考:
虽然我不是东北人,但我不是一个无知的人。
我知道七八十年代以前很穷,房间少,没有暖气,没有供暖设备,冬天又太冷,一般一户人家就一个炕,也只有炕上暖点,所以大家都挤在一起过冬。
但到了睡觉时间年轻夫妻也不会和公公婆婆睡炕过夜。
九十年代才普遍用上了电热毯,一般就老人家和小孩睡炕,年轻夫妻都钻自己房间了。
到了今天,条件越来越好了,供暖设备越来越多样化了,连小孩子都不一定睡炕了,别说年轻夫妻了。
有些老人家还睡炕,并不是说没有床没有暖气,还睡炕的老人家一般那都是对炕的一种情怀。

参考:
这个我必须回答一下: 我是河北的,我老公家在沈阳租房住! 我第一次去我老公家,那时候还没结婚,只是第一次登门拜访!结果老尴尬了!他家租的农村的平房,只有一间卧室,你说这怎么睡?
!当时是快过年了,他们一家七八口人,他大姐一家三口加上他爸妈和他哥哥……我第一次和他们见面,就得睡一个坑上,没有其他的地方可睡!我当时都懵了,我多想出去住宾馆,可我老公说过过年了哪有住宾馆的,让家里人觉得多么不好!勉强住了几宿,衣服一件都不敢脱!虽然我家不富裕,但从小到大哪里见过这阵仗,一家老小七八楼睡一个炕!在自己家,我也是有独立卧室的人!只怪当时年纪小,怕别人觉得自己不懂事!现在想想,当时就是太年轻,有些事不想忍可是偏偏都忍了!如果重来一次的话,我不会选择和他们一起睡炕!大写的尴尬,这辈子都不会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