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两次进攻日本为何都失败了
在冷兵器时代,还真的没有哪个国家征服过日本,这也是为啥他们在近代民族自信心这么强的原因。
早年元朝建立的时候,忽必烈不信这个邪,非要弄一下日本。
大蒙古帝国南征北战,骏马屠刀之下还没有任何一个与之匹敌的对手。
所以这回忽必烈似乎也觉得日本不足为虑,征服只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罢了!可是忽必烈连续多次派遣过使者和日本沟通,都没有得到任何回信,这可把天朝大国的皇帝给惹毛了,不就是个弹丸小国嘛!你骄傲个啥?
干就完了!于是乎,元朝浩浩荡荡的征讨日本之旅就这么开始了。
一、第一次征讨日本,元军全军覆没。
忽必烈攻打日本,不仅仅是为了找回自己的面子,而且还要照顾一下自己的小弟高丽的面子。
高丽总是被日本欺负,每次被打哭了就来中原王朝求救。
现在中原王朝是元朝了,高丽又被日本打哭了,你说忽必烈能袖手旁观吗?
所以说他不顾地理位置的限制条件,非要跟日本干一架。
刚出手当然不能消耗自己的军队,忽必烈让高丽自己组织了一支海陆军在内的军队,大概有1.5万人左右。
人家高丽都来哭诉了,为啥还要让高丽自己组建这么一支军队呢?
战场上有一种角色叫炮灰,其实这支军队就是忽必烈拿来试一试日本军队的实力的。
不晓得这1.5万上战场的人如果知道了这目的,是怎样的心态。
当然了,带队的必须是元朝将领,负责经略高丽的忻都就是这支军队的总指挥。
大军从高丽合浦出发,登陆了对马岛。
日本这边也立刻做出了反应,不过人家出动的只是地方武装,幕府的大军还没动,就已经击败了元军。
等于说日本用杂牌军,击败了元朝的杂牌军。
最重要的是,在战争过程中,忽然来了一场台风。
直接造成了元朝这支军队死伤1.35万人,几乎全军覆没。
这还怎么玩?
这让我想起了刘秀和王莽对决的时候,一场流星雨把王莽的军队给砸光了。
刘秀白捡了个大胜仗。
所以说忽必烈第一次讨伐日本,以元军全军覆没而告终。
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那场莫名其妙的台风。
二、第二次征讨日本,又是全军覆没。
南宋投降以后,忽必烈组建了一支由蒙古人、高丽人、北地汉人、南方汉人组成的军队,想要一雪前耻收拾日本。
这回算是动真格的了,由忻都、洪茶丘这两位第一次攻打日本的主帅,带领4万大军再次从高丽合浦出发。
由范文虎带领10万南方汉人的军队,从庆元、定海出发。
兵分两路,合计14万兵力,看样子忽必烈没有开玩笑。
可是这些军队到了日本领土以后,压根就没遇到多少日本军队,所以他们在当地晃悠了好一阵子。
吃饭睡觉就上船,白天就出来寻找日军。
结果等啊等,等了1个多月,都没能等来正儿八经的大战,却一不小心又等来了台风。
这回元军的战舰再次被吹翻若干,几个带头的将领驾轻就熟,全都跑路了。
结果十几万大军群龙无首,都被丢在了日本本土。
这帮人几乎都成了日本人的刀下亡魂,没有领导指挥,再强大的军队也会乱成一团。
为数不多剩下的人,则在日本成了奴隶。
所以说,忽必烈第二次征讨日本的战争,依旧以元军全军覆没而告终。
伤害他们的,还是台风!三、两次征讨日本失败,为何没有伤到元朝的元气?
仔细回头看看,忽必烈可能做赔本的买卖吗?
显然不可能。
第一次忽必烈派去日本的1.5万大军,几乎全部都是高丽的军队。
第二次忽必烈派去的14万大军,南方汉人军队就占据了10万之多。
这是什么意思?
也就是说忽必烈这两次征讨日本,都没有花费自己多少本钱。
忽必烈心里清楚,蒙古骑兵擅长陆地作战,可是真正远渡大海作战,根本就没有胜算。
作为一个成熟的军事家,忽必烈不可能没有想到这一点。
因此忽必烈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发动了这两场战争。
打赢了那最好,大元朝又多了一块海上地盘,打输了也没关系,反正不是自己的嫡系,忽必烈也不心疼。
四、甩包袱,忽必烈是专业的!仔细再来分析一下第二次征讨日本的战争,这次范文虎带领的10万大军都是南方汉人,而忻都带领的4万大军里,居然只有1万蒙古人。
而逃回来的士兵中,绝大多数都是蒙古士兵。
这么一来我们就要问一问了,忽必烈大哥,你这是去攻克日本呢?
还是去给日本送战绩的?
明知道夏天台风多,第二次出征日本,偏偏还要挑夏天,这不是找事儿吗?
难道这次是去找台风报仇的?
10万南方汉军部队中,逃回来的人,屈指可数,这未免也太过分了吧?
范文虎作为带队的人,丢了10万大军,居然没有被忽必烈给处死。
过了几年范文虎居然还能重新被忽必烈重用,这里面猫腻就多了去了!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忽必烈这次派遣10万南方军队去征讨日本,其实就是为了甩掉这10万汉军。
元朝很特别,他们的军队里一般都没有南方汉人,他们也不需要你来服兵役,因为他们压根就不信任你们。
所以说当忽必烈灭了南宋以后,一下子多了几十万南方汉军,这可怎么处置呢?
时间长了绝对是祸害,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这帮人在战争中自然消亡,而范文虎作为南方汉人的军事领袖,充当了忽必烈的打手,葬送了10万南方汉军。
总结:本来还有第三次征讨日本。
经历了这两次失败,忽必烈肯定意识到了日本并不好惹。
可是忽必烈刚刚在南方又招降了10多万南方汉军,所以他又想到了发动第三次征讨日本的战争。
这回大家都知道忽必烈是什么想法了,因此刚刚归顺忽必烈的10多万南方汉军,主动发起了叛乱。
与其送到海上吹台风,倒不如拼死一搏算了!最终由于阻力太大,使得忽必烈放弃了第三次征讨日本。
想让他拿自己的蒙古精锐去征讨日本?
想啥呢?
参考资料:《元史》
参考:
忽必烈为何攻打日本?
这当然跟战斗民族的气质有关。
一如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所说:“蒙古帝国是喜欢侵略的,是有夸大的性质的”。
此言真实不虚。
但是,本来忽必烈却也没想真打日本。
倒不是不愿意打,实在是因为当时没啥空。
换句话说,忽必烈心里想,你想尝尝蒙古爷爷们的马刀,也得问问爷有没有空啊。
本来呢,打日本这事,是朝鲜人挑起的。
朝鲜人总是这样,历史上总被日本人欺负。
这事在古代没少出现过。
每次被日本人揍,朝鲜人就找“中华老大哥”帮忙。
朝鲜人说,大哥,那倭孙老揍我,揍我就是不给你脸,这事你可看着办吧。
这个朝鲜人是赵彝。
此公何许人也?
他是代表当时元朝出使日本的使者。
可是,这个朝鲜人干嘛给忽必烈打工?
原来在1260年,忽必烈称帝以后,高丽元宗向蒙古帝国称臣,高丽国自然成为了蒙古帝国的东部藩篱。
赵彝作为朝鲜国的外交官,亲自表示愿意帮助蒙古帝国出使日本,反正日本这个国家,他们朝鲜人打过很多次交道,不打不相识。
肯定不辱使命。
结果呢?
这次出使,没有结果。
忽必烈心里已经略有不爽,想着这日本国,态度有点小傲娇啊。
是不是嫌弃我没有直接派国内使臣呢,于是,他又派了第二批使者,这次出现的结果完全可以复制黏贴第一次。
两批使者,其实都参见了镇西奉行,也由镇西奉行传达了镰仓幕府的征夷大将军及在京都的天皇,但两国并未建立真正的外交关系。
在忽必烈看来,这个结果是相当不满意的。
后来,忽必烈觉得大国颜面不可失。
说什么也不再派使者了,而是通过虚拟社交活动——写信,给日本方面写了一系列的信件,日本国家领导人北条氏看的都烦了,以为忽必烈写信写这么频繁,这是要交笔友呢!心想你一个蒙古鞑子有啥了不起的,你能驯服朝鲜,你可动不了我。
后来忽必烈始终没有等到日本方面友好的投降回信,于是,在1273年,派了一支部队去高丽做先锋,但由于战线太长,战略补给不足,最终这只先锋部队匆匆回到中国。
毕竟,元军擅长骑兵,而马匹所需要的养马草场,在高丽国没有,这就限制了部队的运动。
不过,这次战役中,日本方面也损失惨重。
蒙军征东元帅都、右左副帅洪茶丘和刘复亨统率蒙汉军2万人、高丽军5000人、水手6700人.计3.23万人从高丽合浦出发。
把日本对马、壹岐两岛攻陷,几百名日本武士被歼灭。
但是,元军在战场上压制了日军,在山地作战方面却始终无法突破九州岛的地形,没有深入九州腹地。
由于日军的战斗意志十分顽强,殊死的拼搏之下,元军逐渐溃散。
然而,这都不是最重要的。
真正救了日本人的是作战当天刮起的台风。
即后来日本人所谓的“神风”。
这一场台风掀翻了元军200多艘兵船。
征东元帅忻都只能连夜撤退回国。
元军攻日的第一次,就这么窝囊地输给了人力不可抗拒的力量——台风。
紧接着,1275年,不甘失败的忽必烈,准备再次派军攻打日本。
但是,日本幕府这次得到了准确的消息,早已有所准备,他们首先加强了九州武士们的应战准备。
同时,更从中国学来了战术体系,在很多可能登陆的地点,修建城堡,组织防御设施。
可笑的是,这时候的高丽国王,又开始劝“中华老大哥”忽必烈说,要不,这事就算了吧。
大哥息怒,保重身子骨要紧。
忽必烈想想,小弟的意见也是意见,值得尊重。
于是,又派了两名使者去日本,但日本却把使者斩首。
完全不给蒙古人面子。
忽必烈气的胡子都歪了说,你拿我们战斗的民族当啥了!于是,1279年,征服了南宋以后,修整了两年的蒙军,于1281年发动对日第二次战争。
这次由范文虎、李庭等人率领的江南郡,就有十余万人,这江南兵可是能习水战的汉人组成,一开始战争进行的比较顺利,同样是对马岛、壹岐岛的顺利争夺,然后攻九州,并选择在不同地点登陆。
问题又出现在了九州,一场持续两天的台风来袭,这让蒙古人甚至绝望。
这一次和上一次简直是如出一辙。
蒙古人舰队又被台风摧毁了大半。
日本人那个乐啊,这时候他们忽然萌发了一种莫名的天之骄子的神国之感。
从这个时期开始,日本人把这种助力民族的台风叫做神风,直到二战期间,他们也不忘记给自己的特工队,取名叫“神风特工队”,寓意神力的保佑。
当然,从这是时候起,他们也开始对中华老大哥态度渐渐傲慢。
毕竟,忽必烈也两次被打败了。
可是,日本,在历史上对“中化老大哥”,从来是心生敬仰,一向规规矩矩地当“小弟”。
这种“大哥崇拜”纯粹发自内心,很有点未成年人对社会人莫名的仰视感。
事实上,打秦始皇那会儿开始,号称“扶桑”的日本,就是“中华老大哥”心中,一个开满浪漫樱花的所在。
那时候,中国人对于东方大海上的陌生地方,很有点仙人洞府的想象。
总认为那种地方都长满了仙草灵芝啥的。
所谓蓬莱、瀛洲、方丈,就是东方大海上,神仙住的三个岛。
扶桑呢,在先秦的人们眼里,大概比这三地,也差不太远。
已经建立了秦帝国的始皇帝,一心渴慕长生不老,被养生砖家徐福同志以一通儿养生“心灵鸡汤”灌了脑。
相信了方术的长生久视之功,于是派徐福同志漂洋过海来看倭,到那扶桑之地(即太阳升起在桑树的地方),寻找比脑白金还适合老人家养生的所谓“长生不老药”。
徐福同志不辱使命,一共去了两次,第一次去了回来以后,告诉伟大的秦始皇,人家扶桑那边很热情,地方也很奇特,您要的仙丹真有,就是人家有点舍不得给您,要不您让我再带点厚礼,同时带点童男童女,过去再争取一回。
秦始皇求药心切,要不说老年人都相信保健品呢,他二话不说,大袖一挥对身边的人说,徐福要啥就给啥,只要能带回药来!徐福去了扶桑以后,就在当地搞起了独立王国。
扶桑国国王就此诞生。
而海的这一头,始皇帝望穿了秋水,也没唤回徐福的身影。
当然,我们的始皇帝很忙,后来也就无暇顾及这件事,没有发兵攻打扶桑,或者派人再找徐福。
估计也是出于面子问题,被人骗了总不能让全国人民都惦记吧。
后来比较出名的扶桑国与“中华老大哥”交往,则发生在唐朝。
著名的鉴真大和尚东渡,在历史上,可是与玄奘高僧西游一样的出名。
当然,一个是文化输出,一个是文化引进。
同时,日本的留学生,多次来到中华唐都学习,毕了业那文凭拿回去,可是相当过硬。
这群中华海归,回国就成了国之上宾,跻身政界和文化界、宗教界的明星、意见领袖。
我们熟知的阿倍仲麻吕就是其中一例。
而日本不少寺庙建筑,今天都能看到唐朝建筑格局的身影。
老一代日本人穿的和服,就是当年唐朝人的服饰。
一句话,当时,大唐人对于日本(琉球)的态度,始终是大国对小国的同情与提携,而日本则无比虚心虔诚,它真的认为自己跟着大哥,就应当努力学习、天天向上,哪怕大唐人睡着人不学习,那天赋异禀的文化水平,也比自己强百倍。
后来到了宋朝,日本人更是对“中化老大哥”崇拜到了骨子里,从宋朝传过去的斗茶茶道、建盏、赏花花道、甚至武士道的诸多内涵,都源自宋朝文化。
乃至,元朝灭亡南宋之时,日本人举国哀悼,如丧考妣。
这就是父母之邦被灭了的心痛。
由此,即便元朝信誓旦旦地认为自己拿到了南宋皇帝的传国玉玺,“受命于天,其寿永昌”,国家政权属于宋朝禅让给了元朝,在当时的日本人看来,这也是不合逻辑的蛮横之词。
于是,日本国内从未正式承认大元王朝的纪元和地位。
忽必烈同志哪里受得了这个气?
我堂堂大元,战斗的民族,啥时候轮到你个小国不承认?
但是,忽必烈的确两次都没能打败日本。
自明朝中后期开始,日本则对“中化老大哥”,傲慢无礼之心化为了行动。
比如明朝中后期东南沿海屡禁不止的倭患,换了唐宋时期,绝对不可能出现。
再比如清晚期的甲午海战,以及民国时期惨绝人寰的九一八、七七事变。
两场神风,真的把扶桑国吹的骄傲放纵。
彻底疯了。
参考:
元朝和日本爆发的这两场战争,在日本方面,被称为“蒙古来袭”。
两场战争的挑起方,都是元朝。
元朝由马背上的蒙古族建立。
这个能征善战的民族在欧亚大陆掀起了一场又一场战争,把元朝的版
而东方一隅的日本,迟迟还没有纳入元的版
公元1268年,忽必烈派人给日本送去一封“书辞无理”的国书,要求日本向元臣服。
日本愤怒地拒绝,并开始加强元朝可能攻击的九州一代的警备。
此后忽必烈又两次派遣使者,却连日本掌权人都没见到。
于是公元1274年,忍无可忍的忽必烈派出大军进攻日本。
第一次构成大军的,是蒙古人、汉人、高丽三方面的军队。
第二次也是一样。
这样的混合部队不但没有做到优势互补,还相互拖后腿。
今天高丽战败,明天汉军迟到。
据记载,投降元的南宋大将范文虎还曾携大军逃跑。
也有传说原本的南宋百姓不满蒙古统治,给元军修建的船只是适合河流的河船,而不是海船。
而两次元朝部队总体都是不擅长海战的陆军,精锐还是骑兵。
这使得元军无力展开军队,还要面对士兵晕船的大问题。
为了应对不适,元军曾把战船串联起来,这使得水军在台风中几乎全军覆没。
自公元1275年起,日本加紧建设抵御元军的防御工事。
到公元1279年第二次元日战争爆发,日本还两次斩首带着忽必烈征服欲来日的元朝使者。
可以说,在两次元日战争期间,日本都在努力备战。
面对来势汹汹的元军,日本军队有的是传统冷兵器和古老战术。
在骁勇善战的蒙古族面前,日本显得那么失势。
但信念坚定的日本军队,在少贰资能和少贰景资父子等勇武大将的指挥下,最终打破蒙古军战无不胜的神话。
面对东方的这位对手,高傲的元朝始终都采取类似的军事行动。
忽必烈面对第一次失败,并未反思,而是在盛怒之中再次出兵。
可以说,两次元日战争,是从起因到战况都极其相似的战争。
让日本继续独立于东方的,不是掀翻元朝水军的“神风”,而是元朝采取的不当军事行动和日本的奋死抵抗。
参考:
大家都知道是神风救日本,其实这里面的事情还真的没这么简单。
这其中,其实是朝鲜跟中国联手救了日本一条命。
第一次的时候就已经是推迟了。
早在1268年,忽必烈就想征日本,但是,日本毕竟是海岛,你要登陆作战,对后勤的要求很高。
按忽必烈的想法,是让高丽出这个物资。
以朝鲜半岛为跳板,他先是派了一支部队先去朝鲜半岛驻扎,想试一下当地的生活,结果直接被饿了回来。
没错,人家高丽压根就没有余粮去供应元朝的大军。
忽必烈这才清醒认识到,靠高丽那是不现实的,只有自己运粮草了,这一搞就是六年,在这六年间。
日本已经做好了准备工作。
到了1274年,元军可以攻日了,一开始进展顺利,毕竟元军的战斗力要强于日本,但是,他们登陆的地方正好是九州岛,这个地方多是山地,日本人又依山地修了工事,所以很难打,到了晚上,元军为了安全,就撤回到船上,结果当天海面就起风,刮翻了两百条船。
这个船为什么在岸边也被刮翻了呢?
这就是高丽人立功了。
这些船基本都是由高丽修建的。
他们修的时候偷工减料,使用了劣质材料,再加上船本身也不大,所以经不起大风大浪。
现在历史学家在海面打捞的东西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高丽人对元军征日是相当不配合的,因为他们知道,元军征日,肯定要用高丽的人当杂役,甚至还要吃高丽的粮草,所以,不怕神一样的风,就怕高丽一样的队友。
再一个六年后,元军又来了,这一次,他们已经征服了南宋,从而从南宋手里得到了大量的船只,再也不用高丽人修的豆腐渣船了。
但是,这个船到日本后,同样也翻了。
为什么这一次用的宋朝大船也翻了呢?
有的认为元军从宋朝得到的是河道中行驶的平底船,并不适和在海面行驶,还有的人认为,当时宋人对元军仇恨。
宋朝人跟日本人关系还是不错的。
所以在为元军造船时,宋朝工匠故意使用了错误的设计,导致了元朝海军翻船。
这失败之后,元朝就再也没有打日本的主意了。
主要那地方当时也不发达,打下来成本太大。
如果元朝征服日本会发生什么?
别的不知道,日本的菊花皇室估计就要关张了。
参考:
蒙古帝国在史上地位的确立主要是得益于三次向西扩张,使得其版
第一次,蒙古使西辽灭国。
第二次,蒙古军队对战波兰、罗马联军,将欧洲各个民族征服,成功将包含意大利半岛在内的大片区域收入囊中。
而第三次向西对外扩张,共灭亡了三十多个国家,包括阿拉伯、叙利亚等国。
经过这三次向西对外扩张,蒙古帝国的版
如此看来,蒙古帝国在对外作战方面可谓是实力卓然,但纵是如此,蒙古帝国也曾遭遇过几次战事失利。
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如此勇猛的蒙古军队是如何遭遇失败的。
蒙古曾两次进攻日本,却失败得莫名其妙。
第一次,忽必烈召集三万多的元军乘坐九百艘军船向日本进军,本是一路捷报,日军对元军采用的火器根本毫无抵抗之力,元军轻松便攻陷了日本多地。
但令人着实意外的是,当元军晚上回到军船中休息时,忽然一阵强风将这些巨大的军船通通翻入海中,众多元军都因此丧命,这第一战就以转折性的失败告终。
但忽必烈并没有因此放弃,第二次又召集了十五万士兵再次向日本发动进攻。
可这一次,经路途颠簸而至的元军被日军挡在一堵“墙”外,又不行遇到了大风,元军的军船再次几乎全部覆灭,无数元军丧命。
经过两次大风的残忍袭击,元军总算是将攻打并占领日本的念头打消了,毕竟这天气作怪不是能够轻易避免的。
元军也曾三次向安南进攻,却也都失败了。
由于安南地区地形复杂、天气酷热,又加之瘟疫泛滥,这对于外来军队来说是极不利于进攻。
不仅如此,当地熟悉地形且尤为剽悍的南蛮人,强劲地阻挡并回击了元军的进攻。
如此三次失败之后,元军最终放弃攻打安南地区。
蒙古也曾对南宋发动进攻,但也最终失败。
元朝攻打南宋的战争历时四十多年,十分艰难。
蒙哥主要采取战略性迂回的作战方法。
四川等地崎岖的地形不利于善于骑射的蒙古士兵实力的发挥。
这仗也是越来越难打,最终元军死伤数十万而最终失败。
从
但在不可改变的天气、地形等因素面前,十分受限,无法发挥蒙古士兵的优势,最终导致了战事的失败。
但尽管如此,我们依然不能否认蒙古人民的勇敢强壮,不能否认蒙古士兵所打下的大片疆土。
在历史上,蒙古帝国的痕迹是浓重而有力的。
参考:
忽必烈两征日本为何失败?
忽必烈两征日本皆以失败告终,不可一世的蒙古大军对日本岛最终只能望海而叹,其原因主要有
蒙古人是在快占领了南宋之后才知道有日本岛这么个鸟不拉屎的地儿,忽必烈开始遗派使去日本,要日本当附属国,日本方面当时闭关锁国,也不知道蒙古大军的厉害,也不知道蒙古人看得有多重要。
一幅爱理不理的样子,让忽必烈下不来台,于是起了远征日本的打算。
于是以高丽为大本营,开始打造战船。
第二,水师力量并不强大,相比较蒙古骑军在欧亚大陆的不可一世,蒙古的水师海军力量并不强大,攻打拥有长江天险的南宋政权,蒙古人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而更不用说隔海相望的日本岛,1274年,蒙古第一次远征日本,出动了两万人,并强迫高丽人为其打造了一千战船,高丽人明面上不敢违背,但交出来的战船偷工减料,质量不过关,蒙古人也不知道。
第一次远征日本,本来一开始战局进展顺利,蒙古军成功占据马布壹歧两座海岛,但攻占第三座岛屿太宰府水城战事最激烈的时候,一阵台风,刮坏了蒙古人近三百多艘战船(高丽战船太坑爹),毁损近半,只能撤退。
1279年,蒙古再次出征日本,动用了十二万大军,兵分两路,这次的战船达到了三千舰,但战船一方面还是高丽人提供和原来一样坑爹,南宋方面提供的也船在内陆江湖用还可以,但出了海也不行,所以当蒙古大军在日本平户再次遇到了神风台风,南路军全部葬身海上。
两次失败异曲同工,都是毁于台风,看似偶然,但其实是蒙古水军太弱的原因。
三,日本人战意坚决在两次对抗蒙古人入侵的战争中,当时的日本天皇北条时宗主战的态度十分坚决,后来蒙古人派了几拔使臣,企
《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编:夜狼啸西风
参考:
“蒙古袭来”是日本本土上第一次遭到外敌入侵。
很多人都相信这是次东海小国日本能够从大元朝的武力碾压之下再次逃出生天,是靠着两阵突如其来的台风。
所以就有了关于“神风”的种种传说。
在鲁迅的杂文《说胡须》中有这么一段话就非常具有代表性:“留学日本的学生因为恨日本,便神往于大元,说道'那时倘非天幸,这岛国早被我们灭掉了!'” 鲁迅先生说的是晚清时期的事情,而当时日本有一首“爱国”歌曲《元寇》也极力渲染“神风”之说,比如这首歌的最后一章《玄海滩》中就有这样的描述: 天は怒りて海は 逆巻く大浪に 国に仇をなす 十余万の蒙古势は 底の藻屑と消えて 残るは唯三人(ただみたり) いつしか云はれて 玄界滩月清し (天威大怒,海上逆卷之大浪将国仇涤荡。
那十余万之蒙古军势化为海底之藻屑,残敌不死唯三人而已。
丛云散开之际,玄界滩洒满月华清辉。
) 可见天降“神风”救国于危难的宣传至少在明治维新之际便成为“主流意见”,并且深入人心直至今日。
但历史上大元朝果真是因为台风而放弃攻打日本的么?
答案是:蒙古远征军确实在撤退前遭遇了大风雨,但不是台风。
而且即使没有风雨侵袭,这支跨海而来的大部队也是败局已定。
先说一下第一次“蒙古袭来”的始末。
近世日本浮世绘中大败元军的是毗沙门天和大持国天王。
第一次元日战争、宋咸淳二年、元至元三年、日本文永三年,也就是1266A.D.——蒙古的新帝元世祖通过高丽使臣向日本递交国书,希望日本成为蒙古阵营的一员。
但是日本官方的态度极为冷淡,首藩北条时宗尤的情绪尤其抵触。
因为日本与宋朝素来友好,所以对宋朝的死敌——蒙古的印象也不会太好。
而且,蒙古的国书中除了“冀自今以往,通问结好,以相亲睦”之外,也有“以至用兵,夫孰所好,王(指日本最高统治者)其
数年之后,占据高丽南部的珍岛,坚持反抗蒙古统治的高丽义军“三别抄”也向日本送上来求援信,信中控诉蒙古人是野蛮民族。
到了宋咸淳十年、元至元十一年、日本文永十一年,也就是1274A.D.,对于身在大都的元世祖来说似乎是个万事如意的一年——在高丽南海龙藏城负隅顽抗的三别抄义军和扼守长江的襄阳城都被解决,混一天下的大局已定。
于是一直“好大喜功”的元世祖决定尽早解决日本问题,并在这年十月从高丽派出战舰九百,蒙古、汉军及高丽军共二万余人,从合浦(今朝鲜乌山)出发,越海攻打对马、一岐两岛,杀其守将。
继而在博多湾(今日本福冈)等处登陆。
虽然一开始元军有着绝对的武备上的优势,比火炮、强弓、铁甲。
但元军在对方十万之众的阻击下,最终也是兵疲箭老,未能深入。
而且,此次出征在后勤上可以说相当的薄弱。
因为本来在这一年正月,元世祖就曾命高丽君臣督造巨舰三百,准备在六月左右进攻日本。
为此高丽举国上下动员了三万五千余名工匠与民夫服役,一时间高丽上下“时驿骑络绎,庶务烦剧,期限急迫,疾如雷电,民甚苦之”。
至五月,又有一万五千名参与东征的元军来到高丽,其补给皆由高丽提供。
高丽再此之前曾经有整整一代人被卷进了对抗蒙古-大元的战争之中,而民生也早就因此凋敝不堪到了极点。
这次被迫参与东征日本,对经济已经脆弱到了极点的高丽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因此心力憔悴的高丽元宗还没等到东征之役开打,就在六月十八日薨于开京堤上宫,享年五十六岁。
东征日本的时间因此就又往后拖了三个多月,而这三个月的滞留又几乎耗尽了东征军本来就不多的粮草军需。
所以元军虽然以压倒性的优势打下了仅有百十人镇守的对马、一岐两岛,但在博多、赤坂等地登陆后就要面对日本北条得宗政权麾下集结的十万之众。
面对着有着技术优势的元军,日军用不断进攻的人海战术耗尽了元军的火药和弓矢,终于使得元军“官军不整,又矢尽”,也就是说此时的元军已经在战斗中难以保持阵型,火药和弓箭都用尽。
之后元军副元帅刘复亨也负了重伤。
见战况不利,元帅忻都只好下令退回船上进行休整。
而当晚,风雨大作,这使得毫无斗志的元军将领下决心回师。
《高丽史·金方庆传》对这次战斗的记载是这样的:“复亨中流矢,先登舟,遂引兵还。
会夜大风雨,战舰触崖壁,多败,侁堕水死。
” 而日本的文献《勘仲记》中则记载:“或人云,凶贼船数万艘,浮海而至,俄尔逆风吹来,吹归本国”。
注意,这里是“或人云”,也就是说大风把元朝“数万艘”战舰吹回去的说法只是个传言。
元军败回,但统兵将帅不敢对元世祖如实相告,于是就隐瞒了损失,只是说准备不足,所以退回来了。
而元世祖也觉得这次应该把日本一方震慑住了,所以就想当然的决定在灭亡宋朝之后就遣使去日本招抚。
到了第二年,元世祖派礼部侍郎杜世忠、兵部侍郎何文著带领使团耀武扬威的去招抚日本——结果全部被日本北条得宗政权斩杀。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当初花剌子模的摩诃末苏丹就是杀元太祖的使者和商队后,从而引发了蒙古第一次西征。
对于如今历史重演,元世祖虽然同样的忍无可忍,但却因为南方宋朝犹在,而作为大元海上武装主力军的高丽也民穷财尽,急需修养。
故而一向眼里不容沙子的元世祖也只好对此事暂时放下,并把所有资源都拿去对付宋朝。
日本《蒙古来袭》绘卷中“元寇”的形象——当日本守军看到来犯的元军并不是身高逾丈,可以生吞活人的怪兽时,恐怕是常常的松了口气。
第二次元日战争、宋祥兴二年,元至元十六年,二月。
随着厓山之役宋朝君臣百姓十余万壮烈殉国,大一统帝国再次君临中原大地。
春风得意到了极点的元世祖最后一次派使臣赴日招抚,宋朝降人周福和栾忠在这一年的夏天被派往日本。
但此时宋朝君臣殉国的消息已经传遍了东瀛。
故派遣两个降人来使,这无异于对日本的羞辱和威胁,于是日本公武两家都认为:“亡宋旧臣直奉日本帝王之条,诚过分欤!”周福和栾忠两人在博多被就地斩首。
元日两国的第二次战争已经不可避免。
至元十八年正月,元世祖在准备了一年之后下旨,兵分两路攻日:一路以洪荼丘、忻都、金方庆为首,率蒙古、高丽、汉军四万人、舵工水手一万七千人,分乘战舰九百艘自高丽合浦出港;
一路以阿剌罕、范文虎为首,率江南军十万人、战船三千五百艘,自宁波港出发。
两军约定于六月中旬在壹岐汇合,之后共同进攻博多太宰府。
但是这次会师并没有如期而至,因为当南路军出发前,主帅阿剌罕病倒,临时改由阿塔海代理。
但阿塔海却因又故不能到任,最后南路军只能由副帅、南宋降将范文虎统领。
六月初,北路军绕过对马和壹岐,侵入博多湾,攻克了志贺岛。
但因为日本早已在博多湾附近建起石堤,以至于元军根本无法登陆,甚至出现了“大战者数矣,船坏粮尽”局面。
以后一个月里,元军多次强行登陆均被日军打了回去。
于是元军只好退到肥前的鹰岛,等待南路军赶来会合。
至七月初,南路军才姗姗来迟,于是两军在会合后,再次发动进攻。
不过由于日军的顽强阻击下,元军不仅未能取得实质进展,反而损失惨重——“招讨使忽都哈斯等战没”。
待到八月一日夜间,暴风雨降临,元军舰船又因为泊位过近,彼此紧紧相邻,就在风浪之中相互撞击,加上元军的船只不少都是接收宋朝的内河船只,抗风暴能力极差,就导致了数千舰船顷刻覆没:“战船皆破坏终覆没,左副都元帅阿刺帖木儿
还没有正式登陆,元军就已经损失过半,而且马上就要挨饿。
因为元军只备了三个月的粮草。
究竟冒险一搏继续打下去,还是赶紧班师回朝,元军内部为此吵成了一锅粥。
其中副帅张禧主张置死地而后生,但主帅范文虎却决定不要冒险,主张扔下十万之众逃回去。
并对别的将领们保证:“还朝问罪,我辈当之,公不与也”。
八月五日,元军将领各乘船突围,据后来逃回来的元军士兵回忆,当时:“诸将各择坚好船乘之,弃军士十余万人于山下”。
三天后,日军发动总攻,剩余的元军被逼至一个叫八角岛的狭窄地区后向日军投降。
之后日军将除“新附军”(也就是亡国之后被胁迫的宋人)之外的元军全部斩杀。
至此,大元朝两次对日征伐都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综上所述,暴风雨,或者也可以说是台风,也许对元军的战斗力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但是元军的失败,主要还是准备不足和战术失误造成的。
所以,即使没有暴风雨的“从天而降”,大元朝在这场战争中都难逃失败的命运。
大元朝两次东征皆折戟沉沙,这不仅仅是中日两国的历史转折点,也是整个远东的历史转折点。
参考:
按记载,忽必烈在远征日本的时候,在日本海岸遇到神风,蒙元战船悉数沉没,数次出征均如此状。
而实际上,蒙元船只由朝鲜方面制造,1.蒙古人习惯用马战,海战不熟悉,此乃人不利2 二次海战都遭遇风暴,此乃天不利日本神风敢死队,也借用“神风命名。
”蒙古人不习水战,海员又多为汉人,尤以朝鲜方面明显。
战舰质量低劣,又长途拔涉,能到日本已属不易,沉船自然就在情理之中了。
参考:
第一,日本为岛屿国家,远征日本,需要远渡重洋,后勤补给没有保障,两次东征又正好遇到风暴天气,军队未经作战,已经损失惨重。
第二,东征日本的征东军,由蒙古人,汉人,高丽人构成,由于元蒙的民族等级制度,汉人、高丽人并不是全力作战的,军心不齐,士气不济,难以取胜。
第三,日本人为了抵抗侵略,也调动了全国的军队,在人数上,日本军队数量多于元蒙军队,且保家卫国,士气高昂。
第四,对造船航海技术没有彻底掌握,海船航海技术的不成熟,防御风暴能力差,遇到大的风浪很容易船毁人亡。
第五,元蒙军队是马背上的民族,骑兵战术得心应手、战斗力强悍,但是夺岛登陆战并不擅长,战斗力大减,处于弱势。
参考:
“十万之众,得还者三人耳。
”《元史》上对侵略日本的两次作战记载简略,用词夸张,但确实承认蒙古军入侵日本失败,究其背后原因却并不相同。
(《元史》记载生还者仅有三人:于閶、莫青、吴万五3位南宋降兵。
但根据其他史料和高丽方面记载,其实返回者远远不止他们)总的来说,忽必烈第一次入侵日本几乎成功,而第二次却完全一败涂地。
如今托网络发达的福,元朝史书可以和高丽、日本史书对照,大致分析出两次对日作战的经过和成败原因。
(笔者对第一次元日战争有长文详细叙述)入侵原因——忽必烈
当蒙古帝国因为内部汗王争位分裂以后,西部的察合台汗国、金帐汉国、窝阔台汗国纷纷与元朝敌对,同样渴求汗位的阿里不哥和海都更是不断挑战忽必烈。
放眼望去,向西扩张已不可能,忽必烈本人又是一位控制欲征服欲极强之人,怎么办?
他便把目光投降亚洲剩余未征服地区,比如海对岸的日本,毗邻南宋的越南暹罗,以及遥远的南洋爪哇。
元朝继承了蒙古帝国的扩张性,依旧采用“试探—侵入—掠夺—征服”的惯有手段来面对邻国。
通过发动侵略战争来获取直接经济利益和政治声望。
至于传统所说的消耗降军等其他因素都是次要原因。
(蒙古战士形象复原)第一次入侵日本过程简述(3万对10万):忽必烈要求日本称臣未果后,开始利用朝鲜半岛作入侵计划。
日本官方更听闻南宋僧人商贾叙述蒙古军在中国的暴行,决心抵抗。
主政的北条家开始动员各地领主和军队。
1274年(南宋灭亡前5年)10月初,蒙古高丽联军3万多人乘900艘战船开始攻击日本。
蒙古军首先攻陷对马,壹岐岛,接着往九州博多登陆。
蒙古军分三路进攻,与已有准备的日军交战。
日军号称10万之众,但归属不同部队,且战术落后。
当他们用“一骑讨”(单挑)战术向蒙古军挑战时,遭到对方弓箭、投石机集火打击。
蒙古军使用的火药弹造成日军极大恐慌,伤亡惨重。
(自制略
后蒙古东路军从背后夹击日军,导致日方大败。
加之蒙古军主力攻陷港口博多,纵火焚城,迫使日军退向太宰府。
日军撤退时士气几乎崩溃,只能依靠过去白江口之战后建立的水城来抵抗(原本预备防备唐朝入侵)。
正当蒙古挥军大进,追赶溃散日军之时,副帅刘复亨突然中箭落马(根据日方资料可能为将领少贰景资所射),导致全军不得不立即停止了乘胜追击。
(日本绘画中的少贰景资射中刘复亨)当晚,蒙古军退回战舰之上,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后续策略。
高丽大将金方庆强烈主张继续作战,一举打垮日军。
他称:“我军虽然兵少,但已经攻入敌人地界。
现在可以用孟明视焚舟,淮阴侯背水的计策,与敌再做决战,一定可以取胜!”结果却因将领间
统帅忻都也表现出迟疑犹豫,他表示:“兵法所说,弱于敌人就要坚守,强于敌人便将其击败。
如今我们率领的军队已经疲惫不堪,再深入敌国,恐怕不是好办法。
不如先撤军,再做良
”不等各军统一行动,受伤的刘复亨就顾自坐船撤走,其他部队也只好接连起锚。
结果,蒙古军船队回程时于日本海面遭遇风暴,船只和人员伤亡近半(约13500人未返回)。
《元史》记载:“入其国,败之。
而官军不整,又矢尽,惟虏掠四境而归。
”《新元史》记载:“刘复亨疮重,乃引所部先归。
是夜大风雨,官军战船角崖石多破坏,忽敦等乃乘夜引去。
”《元寇纪要》记载:“刘复亨伤颇重,先引兵还。
是夜,大风雨,贼船触崖多破,金侁坠水死。
于是全军亦乘夜遁去。
”《高丽史》记载:“军不还者,无虑一万三千五百余人。
”失败原因分析:第一次入侵日本属于试探性进攻,作战目的在于展示兵威和劫掠,压服日本称臣纳贡。
兵力运用不多,且没有做持续长期作战的准备。
在连战连胜后士兵疲惫,将领也产生见好就收的退意。
最重要在于关键时刻副帅受伤,失去进取心。
加之蒙古和高丽将领不能齐心合力,导致匆忙撤退。
回国时遇见风暴只是偶然,如果当时占据海岸或博多城,完全可以进一步威胁整个九州。
日本方面因事先得到消息,有一定准备,召集兵力超过蒙古军数倍。
虽然单兵能力较强,但战术阵法落后,还不能对蒙古军构成实质威胁。
(现代海洋考古发现的蒙古军火药武器,震天雷)第二次入侵日本过程简述(15万对25万):灭亡南宋以后,忽必烈再次对日本展开征讨。
1281年春,元军聚集起15万大军分两路攻击日本。
其中,东路军由左丞相阿剌罕以及都元帅忻都率领,以蒙古、女真、契丹、高丽人构成,大约40000余人(不含水手)。
江南军由范文虎、囊加歹率领,以南宋投降军队构成,大约100000余人。
总共4500艘军船航向日本,如同元朝官吏所言:“隋唐以来,如此盛大雄壮的出师,从未曾所见啊!”元军两路计划各自出航,在6月会和于日本壹岐岛,一齐攻打太宰府,拿下整个九州。
这其实和第一次入侵计划如出一辙,因为日本本土适合大规模登陆的地点并不多。
(日本镰仓时代装扮复原)忻都再一次见到了日本,他的东路军很快选在熟悉的对马岛登陆。
和预期完全不同,7年前轻松取胜的场面不复再现。
刚刚下船登岛的元军就遭到激烈抵抗,日军早有准备,混战中,元军郎将康彦、康师子战死。
5天后,元军东路军又突袭壹岐岛,结果还没抵达就遇见暴风雨,差不多150人摔落海中失踪。
好不容易占领两座小岛,东路军来到上次撤离的博多湾。
和过去不同,进入眼帘的不是满眼没有防备的街市,而只有长达20公里
如同缩小版长城的阵地后面,是密密麻麻的号旗攒动。
日军大部队正防御在此以逸待劳。
忻都观察以后,发现这些石墙大约2—3米高,厚达2米,一旦部队登陆就需要面对墙后日军射来的远程火力。
如不动用云梯或者其他攻城器械,士兵采用”蚁附“战术伤亡将相当大。
并有水手汇报,浅海处存在大量木桩阻拦,强行冲滩难度过高。
无奈之下,元军转向北面的志贺岛登陆,暂时作为船队停泊地。
(日军修筑的石墙,可见部署有大量士兵防御)没等元军开始新的登陆计划,日军抢先行动,用夜袭干扰元军。
几日后,日军水陆并进,两向攻击元东路军。
激战中,日军300多人被杀,但仍旧一意突进,把高丽部队冲的乱七八糟,连都元帅洪茶丘都丢下坐骑杂入乱军逃跑,全赖某位王姓万户从侧翼解围,杀日军50多人才挽救局势。
日军河野通有等将领表现突出,带伤冲上元军战船,甚至抓获一些元军将校。
6月初,元东路军和日军的志贺岛之战就以日军胜利告终,元军只能放弃此处,退往壹岐岛,等待江南军增援。
(日军小型兵船攻击元军船队)原本很快就该抵达的江南军行动迟缓,他们从宁波定海出发后,直至6月下旬才到达北九州。
这期间,等待中的东路军疾病流行,3000多人患病死亡,战斗力大大降低。
7月初,日军龙造寺、岛津、松浦党(海盗)等数万部队主动攻击元东路军,双方伤亡剧烈攀升,日军元军皆有不少大将战死(日军龙造寺季时被杀)。
好不容易守住阵地的元军越来越感到形势不如预想,统帅忻都再一次动摇了。
(右侧日军攻击元军
元军大部队如今停留在鹰岛一带,正制定计划准备如何攻打太宰府。
结果日军又一次主动出击,用大规模舰队攻击元军。
鹰岛之战非常激烈,因为缺乏史料记载,只知道两军从天黑一直打到天明,日军才自动退走。
元军招讨使忽都哈思于此役战死。
(海底考古发现的元军铁盔)面对日军积极出战,元军逐渐被动。
开始在鹰岛开始修筑土城,并且将战船连接做成“船城”,犹如崖山之战南宋之举。
谁都看得出,元军离进占日本的目的越来越遥远。
因为日军方面,又得到6万多人的援军(六波羅探題所部),虽然还在路上,但即将彻底压塌两军实力的天平。
7月30日深夜,停泊在港的元军巡夜士兵,亲眼看着“如同大山”一般的台风袭来(山の如し)。
巨大风浪把4000多艘军船肆意揉捏,抛上天空又摁入海底,或者摔打于岩石之上。
整个宏大船队完全屈服于自然力量面前,待到风雨稍稍停歇,元军仅剩1000艘左右战船。
其中高丽船队损失较小,江南军数百艘也受害不大,至于其他船只就已化为木屑碎块,要么沉没于海底,要么漂浮于海面了。
其中,高丽国王儿子,东路军左副都元帅阿剌帖木儿等人皆溺死。
江南军范文虎手下一位将领抱住一块破木板,漂流了整整三昼夜,才被救起。
至于范文虎本人,也和其他人一样,落水后被人救出。
事已至此,谁人还有战心。
元军各自撤退,被遗弃在岛上的部队则遭到日军围剿。
在日军大部队面前伤亡殆尽,大约20000—30000人被俘。
正如史书所言,俘虏中的原南宋人被用为奴隶,工匠和懂耕种专业知识的被留下一命,其他皆被处决。
《元故贈長葛県君張氏墓誌銘》八月一日夜半、颶風大作、波濤如山。
震撼撃撞、舟壞且盡。
軍士號呼、溺死海中如麻。
明日、大帥命公先歸。
《元史》文虎等議還、禧曰、士卒溺死者半、其脱死者、皆壯士也、曷若乘其無回顧心、因粮於敵以進戰、文虎等不從、曰、還朝問罪、我輩當之、公不與也、禧乃分船與之、時平湖島屯兵四千、乏舟、禧曰、我安忍棄之、遂悉棄舟中所有馬七十匹、以濟其還、至京師、文虎等皆獲罪、禧獨免。
《元史》九日、至八角島、盡殺蒙古、高麗、漢人、謂新附軍爲唐人、不殺而奴之、閶輩是也、蓋行省官議事不相下、故皆棄軍歸、久之、莫靑與呉萬五者亦逃還、十萬之衆得還者三人耳。
失败原因分析:元帝国第二次入侵日本属于完全失败之举。
因为日本经过第一次入侵,已有了抵抗意识。
并且有长达7年时间准备。
比如修筑海防工事,调整经济政策,召集御家人,募集军队,改进武器,检讨战术。
原本两军存在的明显差距被一步步弥补,日军战斗意志一步步加强。
到作战对阵之时,元军可以说毫无优势可言。
从兵力来看,日军占据绝对上风,从各地调来的部队已经休整停当,随时可以投入作战。
元军经历海上颠簸,体力损耗较大。
受阻于日军后又爆发疫病,士兵战斗力无法发挥。
从地理上看,除了小岛,元军未能占领完整登陆场。
受限于狭窄区域,历来娴熟的骑兵战术和机动能力无从施展,只能和日军肉搏,而肉搏战正是日军强项。
元军内部,两军协调不力,犯了依次投入兵力的大忌。
加上新征服的南宋军兵心怀怨愤,高丽军兵战力不一,更削弱了投入战斗的力量。
作为元军指挥官,不考察地理天候,不探查敌军兵力,不研究敌我动向,只顾沿着老路向九州登陆,完全是缘木求鱼。
即便台风不来,失败也只能是时间问题。
(
在1264年高丽国太子王倎以内属国国王身份,高丽国正式归顺于忽必烈,忽必烈成为高丽国的大佬之后,就开始关心日本与高丽之间的海域一直存在的海盗问题,他们抢劫高丽沿海一带,高丽人却没办法清剿。
于是在1265年至1269年,忽必烈先后派了多批使者到日本,但没有一个得到回应。
直到1270年,忽必烈的藩邸重臣赵良弼,再次代表忽必烈出使日本。
在日本诸岛前后滞留了三年,还是什么重要的天皇和幕府将军都看不到,无功而返。
此刻忽必烈就想给个下马威给日本,要对自己的王朝臣服。
所以在1274年三月,忽必烈下令东征日本。
第一次打日本时的台风真猛,还没开打人就死了一万三千五。
在1274年10月,元军由凤州经略使忻都(唯一的真正蒙将)、高丽军民总管洪茶丘(高丽人)为帅,包括高丽的屯田军、女真军及水军一万五千人,船九百艘杀去日本,结果在对马岛,仅凭九州太宰府守军就击退了元军,而且突如其来遇上一场台风,元军白白就死了一万三千多人,真正的天灾……大军不是被敌人干掉的,多数是被天气干掉的。
第二次打日本,元军大军统帅竟然自己先跑路了不战而败。
1281年正月,忽必烈以遣日使臣杜世忠被杀为由,开始发动第二次的征日之战。
为此,元朝组建的军队阿剌罕为右丞相、高丽国王王賰为左丞相,范文虎、忻都、洪茶丘为右丞。
其中要注意一点的就是,范文虎本来是南宋降将,以擅长逃跑著称。
忻都和洪茶丘是第一次攻日主帅,应该算是有经验的人。
到了六月,元军兵分两路出发。
临出兵前,阿剌罕病死,范文虎成为江南军实际的领兵者。
七月,两路军先后抵达日本鹰岛、平户岛一带,但是却没有开打,而是一直在“等风来”?
?
?
到了八月一日,台风一来战舰倒下。
擅长逃跑的统帅范文虎再次胜利逃亡,十多万军士被直接抛弃,群龙无首。
蒙古人、高丽人与北地汉人全部被日本军队杀死。
大部分江南新附军成为了日本人的奴隶。
想想看,忽必烈也是要检讨下自己的派兵计划,当时如果认真重视这件事,将领不要派一些降将或者是高丽杂牌统领,而是派出自己的精锐将领,绝对不会两次打败输得那么惨,多少大军都折损在这两次攻日的“天灾人祸”当中,好可惜啊!本文作者:真相只有222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