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以前一直戴解放帽的中国军队为何也开始使用钢盔
说到1980年以前的解放军,一定会联想到绿色的解放帽。
但是在1980年,解放军开始配发钢盔。
在此之前,只有野战部队和第一线的部队才佩发钢盔。
那么为什么解放军在1980开始使用钢盔呢?
1.减少伤亡的需要在弹片横飞的战场上,头是最显眼的目标,躲藏在掩体后,探出去的也首先是脑袋,头盔是一种重要的单兵防护装备。
现代战争战伤统计资料表明,钢盔发明主要先是用来防炮弹碎片的,破片及直射弹对战场人员头部的伤害是战斗减员的主要原因,士兵头部受伤后死亡率高达45%。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因头部受伤而阵亡的人数占阵亡总人数的32.5%,远远高于身体其他部位受伤而阵亡的几率。
英军统计资料表明,士兵佩戴头盔后死亡率可降低19%。
美军在入侵格林纳达的战斗中,有22发7.62毫米子弹击中士兵头盔但无一例击穿和伤亡。
战场上,头部面积虽不大,可一旦受伤,大都致命。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由于没有头盔防护,我军官兵头颈部战伤死亡率高达50.8%,约是二战期间装备了头盔的美军战伤死亡率的1.6 倍。
2.工艺体系的刚刚完善科技树这东西还是要一个一个点——军武262首先,研发钢盔并不容易,上世纪70年代,当时鞍山钢铁厂成功研制我国第一代防弹头盔——GK80型钢盔。
但钢盔型号单一、防弹和隔热性能较差,同时还有二次破片伤人的事故记录。
钢盔不是普通的铁锅盖,对各种工艺的要求也是极高的。
以二战中,德军头盔生产为例:仅仅外盔工艺就需要将一块钢板经过12次冲压和退火处理,(
这就涉及到了冶炼技术,机床技术和化工技术。
这些任何方面的缺失,都别想生产头盔。
假如掌握这方面技术工人太少,量产配发部队都是不可能的。
3. 军事学说的跑偏自从现代军事学说普及一来,不免出现一些军队所信奉的军事学说在实践中跑偏,导致一些装备得不到重视的事情也是屡见不鲜。
日本投降的时候,在中国就留下了至少70万顶
这可能是主张不怕牺牲不怕困难的我军不太重视钢盔的问题。
但是,随着众所周知战事的压力,和科学的解放军也终于意识到钢盔的重要性。
从战史角度看,装备都有存在的意义。
从技术角度看,什么装备都有必要的门槛。
从军队角度看,装备都有用到的那天。
引用:1;
《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演绎的“钢盔变奏曲”》 解放军报2:【萨沙讲史堂第四十五期】有个锤子钢盔!1979年解放军步兵全部光着脑袋上
参考:
我相信只要一说起80年代之前的中国陆军的在人们心中的形象,肯定很多国人的第一反应都是穿着绿色65式军装头戴红五星解放帽的军人样子。
在上世纪60、70年代,我们国家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普遍穿着65式军服,只要是因为由于当时咱们部队还没有专业的作训服,这套经典的65式军装既是军人的常服,又是作训服,所以呢,当时这种军服设计的比较宽大。
在当时的军事演习过程中,我陆军官兵都是穿着解放鞋,身穿65式军装,小腿肚上普遍围着绑腿。
经典的65式军装那年的三军仪仗队可是到了70年代末期,一场对越自卫反击战打下来,我军因为传统原因和对士兵钢盔的不够重视,导致了部队产生了不必要的大量的伤亡,因为当时外部形势所迫,还有就是自身冶炼钢铁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终于开始重视并研发属于我们自己的钢盔了,刚开始军工部门自然还是以苏式钢盔为样本进行仿制,但是欧洲人对于钢盔的设计思路,戴到了我们中国士兵的头上并不一定合适。
时间到了1980年,我们中国军队开始正式佩发钢盔。
在此之前,只有炮兵部队和第一线的野战部队才佩发各种缴获的钢盔。
那么问题来了,我国在1980年开始装备的这种钢盔有什么讲究呢,这种钢盔的对头部的防护性如何呢?
经过大可观天下的初步了解,这种钢盔从防御效果来看,只能抵御炮弹和炸弹的飞散破片,是无法抵挡7.62毫米
这种钢盔重量大约1.3千克左右,而当时我军装备的56式半自动、56式冲锋枪才大约3千克多一点,不得不说这个钢盔有点重。
据说当时我国军工科研部门开始研发的钢盔,由于是在1980年设计定型的,因此这款钢盔就被命名为80式钢盔。
到现在为止这种钢盔至今仍在国内一些预备役部队中使用,堪称是国产武器装备的常青树树了。
这种80式钢盔也被称为GK80型钢盔,GK80型头盔所使用的材料为232防弹钢,据大可观天下了解他的抗冲击能量高于392J,V50值为366m/s。
电影《芳华》中我军战士戴的就是80式钢盔钢盔和解放帽这一对患难兄弟,反映到影视艺术作品中,就像电影《高山下的花环》里的解放军参战部队戴的就是布的解放军军帽,而上映不久的《芳华》中解放军却又大多戴上了钢盔。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从军事装备的角度应该说,上边的两种装备现象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是并存的,实际上是一种装备混乱的现象,比方说同一支部队中就有步兵和炮兵的分别,步兵戴解放帽,而炮兵就戴钢盔了。
还有就是因为我军在建国初期军队经费非常紧张,根本就不足以让数百万解放大军都配备钢盔。
但是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当中,越军的各种火力非常猛烈。
他们以梯次炮火不断对解放军步兵部队进行直射,曲射。
人家利用他们火炮大口径和小口径火炮相结合的炮击方法让我解放军步兵吃了大亏。
在这种非常不利的作战情况下,在公路上行军和作战的戴着布帽子的我军英勇的战士们,面对敌人漫天的炮火袭击,大量的飞散弹片导致我军战士头部伤亡率就变得很高了,这样就大大的影响了步兵战斗力的正常发挥。
这一仗具体说起来,我国是惨胜!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在开战的前三天里,我人民解放军的伤亡很大,居然达到6000人之多,让后方医院一下子超负荷运转了,有很多的战士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就无谓的牺牲了。
因为打了几十年仗的越军富于战斗经验,而且他们是亚热带山地防御状态,属于以逸待劳。
再者越军缴获有大量美制的40毫米“中国湖”榴弹发射器,这玩意精度高,在半空中爆炸,弹片纵横而我军却没有相应的对抗兵器。
还有就是,没想到越军的迫击炮数量多和密度大,最后就是越军使用了苏联新型的手榴弹,产生的弹片更多,爆炸力威力更大。
就这几点综合下来,就直接导致了我军步兵大量的伤亡,战后统计当时我军34%的伤亡都是头部负伤,这就看出来钢盔与布帽在实际战斗中的价值所在了。
到了后来的两山轮战期间,我军进攻部队已经全部配备了80式钢盔。
主要原因是越军战场火力密度越来越大,还有就是我国经济开始逐渐复苏,军队已经有足够的经费为战士采购钢盔等防护装备了。
据说当时,前线紧急,因为战士需要,我军不得已就把库存的什么日本90式钢盔,还有美国M1钢盔全部都拿出来支援前线部队。
钢盔的历史和作用:钢盔,这件战士的保命法宝,自一战被发明以来,主要是防炮弹等爆炸所产生的碎片和步枪弹远距离打击,手枪弹近距离射击等对士兵头部的伤害,可是说通过实战来检验,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在怎么说至少降低了士兵的战场死亡率,这是不争的事实吧!据大可观天下了解现代钢盔最早出现于一战时期,那时的英国军队起初是没有钢盔的,士兵清一色戴着大檐帽。
结果呢,到了战场上,伤亡就非常大,而与之相比,作为盟军却戴着钢盔的法军则伤亡要小得多。
好的东西一定要大家分享,这不到了一战的后期,这些参战国基本上都为士兵装备上了钢盔,大大降低了伤亡率,我认为这也是一种对士兵人道的一种体现。
到了人类的浩劫——二战期间就更是如此了,在世界各国装备钢盔中,很显然,德国人设计的钢盔的质量是最好的,蒋介石的国民革命军组建了德械师,花费巨资,进口了大量的德式钢盔。
大可观天下认为只要士兵正确使用钢盔就可以大大降低他们的伤亡概率,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像是各种炸弹,炮弹,手榴弹爆炸所产生的飞散开来的弹片,戴着钢盔的战士明显生还率大大高于没有钢盔的战士,因为战士没有钢盔在战场上则要九死一生看自己运气了。
但是由于很多原因,我们中国的军队在建国以后长期没有统一样式的钢盔装备部队。
中国军队装备的钢盔发展历程:众所周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前的战争年代里,我人民解放军的军队一直没有为士兵佩发正式的钢盔。
我想主要是因为钢铁冶炼技术上的问题,大家千万不要小看钢盔这种小玩意。
据了解制作一个合格的钢盔,从开始的炼钢选材就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再加上提炼和压缩等相关工序等等,想做好这个小玩意没那么简单。
中国自制最早期的钢盔在二战时期,只有那些像美国,苏联,德国,日本这样的世界强国才有技术和能力生产钢盔。
所以在建国前的战争年代,我国的人民军队战士使用的都是从战场上缴获敌人的钢盔。
这里面有日本生产的、美国生产的、德国生产的等等,总之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有。
大家要知道在几十年革命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同大量的敌人交过手,我军战士初期戴的的钢盔就是这么缴获来的。
比如缴获日军的90式钢盔、缴获美军的M1钢盔,缴获国民党军的德式M35钢盔、英式MK2钢盔等,说起来种类还真是不少。
可以说人民解放军在这么多战争中现缴现学现用,有效保护了自己战士的生命和降低了伤亡率,缴获的这些钢盔也为人民解放军赢得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它应有的贡献。
在建国以后,我国与苏联建交,开始从苏联进口了一部分钢盔。
军工部门在这种苏式钢盔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关的仿制工作。
聪明的军工科研人员,知道集各家之所长,在采用苏式钢盔材料的同时,在钢盔样式上也借鉴了日本钢盔的技术。
从外形来说,很接近日本钢盔,但防护力比日本钢盔强。
二战时日本钢盔是出了名的薄,防护力明显不足。
但是,由于这种钢盔对钢铁的冶炼技术要求很高,所以生产的数量不是特别多,主要是装备给了我军处于一线主力野战部队。
至于一般的部队,则还是头戴解放帽,总比光着强。
大可观天下可以严肃地说,在士兵
由于我国士兵的战场防护力不足,这直接影响战士在战争中的不必要的伤亡。
大家要知道,在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军队,不仅全部为士兵装备了钢盔,而且为了士兵的安全开始研究装备防弹背心了,而我国在军事思想上就犯了错误,更别说重视士兵的生命安全这个问题了。
戴钢盔就会认为是怕死的年代:正确的佩戴钢盔对部队官兵头部的保护作用非常的大,所以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军队都很重视钢盔的研发和装备,但是,我中国人民解放军却是个异类,大可观天下记得在那个军队强调政治挂帅的疯狂年代,保护士兵生命的钢盔并不会配发我国陆军的一线步兵,因为在那个疯狂的年代,我军官兵正常配戴钢盔就变成了革命军人贪生怕死的象征,就有人会大做文章。
还有就是在那一时期我军的军事思想对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提倡得有些极端了,也就是过火了。
原地踏步,不思进取,闭门造车,严重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有些人老是妄想着用“精神原子弹”打赢正在不断进步的敌人,只要官兵戴上钢盔往往成了胆小怕死的象征,成为别人批斗的对象,因此在这种错误的军事思想指导下,那个年代我军从上到下普遍对装备钢盔不重视,可以说害人不浅啊。
英雄葬在了这里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人民解放军当年全军机械化、摩托化程度普遍较低,步兵靠两条腿跋山涉水仍然是当年部队机动的主要方式,在此条件下,部队就对战士的单兵负重就有一定的重量要求。
比如说一名解放军步兵携带武器弹药和必要的作战、生活用品后,光负重就接近50斤了,要是在长途行军中再扣上一顶一点都不轻的钢盔,相当于加重了行军负担。
那为什么炮兵就有钢盔呢?
因为可能当时他们从另一个角度看,炮兵因为技术上的特殊性,相比步兵也许更容易遭到弹片的伤害,炮兵对于装备钢盔便有了现实上的需要,原来如此。
进入21世纪以后,从技术角度来说,以前我军装备的80式钢盔已经谈不上什么先进了,它的装备部队仅仅解决了部分问题。
从21世纪初期开始,我们中国军队陆续换发新式的凯夫拉钢盔。
这种钢盔在技术上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至少与美俄等强国军队的钢盔在性能上是相当的。
而如今新一代的头盔研发工作正在进行中,伴随着数字化局部战争的来临,我人民解放军如何提高我军官兵的单兵防护水平是重中之重,不能有一点马虎大意,毕竟士兵的生命是宝贵的。
对越自卫反击战我军士兵因为没有戴钢盔,再加上军装上醒目的红色标记和解放帽上的红五星,导致了大量不应该有的伤亡。
历史的伤痛我们不能遗忘,牺牲战士纯净的灵魂更不能遗忘。
在此让我们向我伟大的,英雄的,人民子弟兵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让我们深切地怀念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为国捐躯的烈士们!祖国安好,请你们放心!
比如在云南对面的越军清河一线,越军部署了3个炮兵团又6个炮兵营,就在云南河口县对面部署,越军一般一个阵地部署2-6门火炮。
每个阵地相隔1-3公里,同时越军还在反斜面部署榴弹炮,以对我军步兵进行拦阻射击。
越军炮兵阵地一般都在公路两侧200米以外的山地当中,利用沟谷,丛林为掩护。
在纵深还有榴弹炮和火箭炮。
各种火炮交替射击,最近的迫击炮甚至就在公路两侧60-300米距离的山地当中。
以梯次炮火不断对我军步兵部队进行直射,曲射火炮,大口径和小口径火炮相结合的炮击。
在这种情况下,在公路上行军和作战的我军战士,头部伤亡率就变得很高,影响了步兵战斗力的发挥。
当时,我军把库存的日本90式钢盔,国产60式钢盔,还有美国M1钢盔全部都拿出来紧急装备部队。
同时,还没有定型的80式钢盔,也紧急生产发往前线。
到两山轮战,我军已经全部配备了80式钢盔。
原因主要是战场火力密度越来越大,其次就是我国经济开始向好,已经有足够的经费采购钢盔等防护装备,同时配备给所有战士。
参考:
其实此前的解放军也是使用过头盔的,不过很少。
而在后来,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用帽子较多,而不是头盔。
而最终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作战意识的改变等这些因素影响,我军才开始大量使用头盔。
早在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部队除了使用普通的帽子,就使用了不少头盔,不过这些头盔主要是缴获的日制90式头盔和美制M1头盔,当时的解放军精锐部队就有很多是戴着日式头盔日式装具,拿着美制冲锋枪作战的,当然更多的解放军部队是用的是普通的帽子。
而在建国后,我军开始对部队的武器装备以及装具等进行统一,于是各式杂七杂八头盔被淘汰,开始全部换成了统一的解放帽。
当然也有少量的头盔,不过是进口的苏制M1940式头盔,而后来受制于我国钢铁生产力的有限和钢铁制造水平等问题,后来解放军主要使用的还是帽子,比如换用苏式军服的船形帽等,而并没有大量使用头盔。
而头盔这样的小东西看似很容易制造,但是制造起来也是很难的,首先就是要提炼出高质量的钢铁,这样才能制造出高质量的头盔。
其次,当时我国的钢铁产量不高,不可能拿这么一点宝贵的资源去生产头盔,所以部队也只能继续使用老旧的解放帽了。
后来,随着国内生产能力的提高,以及作战思想的转变,头盔开始被重视起来。
GK80型头盔其实是七十年代的产品,当时其实并未设计定型,不过鉴于中越战争爆发,所以其直接被很多部队采用了。
而在实战中表现不错,于是开始成为了我军的制式头盔,即使到了现在,依然有一些单位在使用这种老式头盔。
参考:
这个开始使用钢盔是属于所谓的拨乱反正,改掉左的错误的一部分。
说使用钢盔,就要先说原来为什么很少使用钢盔。
和一般的认识不一样,解放军实际上原来一直在使用钢盔,尤其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原来一本吴忠将军的回忆中,在解放战争初期,吴忠的一个团打掉了国军的一个团,这个团是由台湾的新兵组成,战斗力不强但是装备很好,在这一仗过后,吴忠的团鸟枪换炮,极大的改善了装备,书中引用了当时解放区的报纸,就说这个团已经全部带上钢盔,正在准备迎击国民党军新的进犯。
吴忠团属于当时晋冀鲁豫野战军,在跃进大别山以后,还出过一个战例,吴忠手下的一个营在阻击任务完成以后,撤退途中和国军的一个营走到一起去了,由于这个营也带着钢盔,一开始两边都没有发现,后来才发觉是敌人,走到前边,国军又有一个营过来,两边开打吴忠的这个营被干掉了,因为这个事,吴忠还挨了批。
这说明解放军一开始并不排斥钢盔。
在解放战争时期,尤其是一些纪录片中,当时的解放军都是带着钢盔,当然这些钢盔都是缴获的,包括日军的,美军的,甚至德国的都有,和武器一样都是万国牌。
在55年设计新军服,一开始采用船型帽,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船型帽方便带钢盔。
当然这一时期,由于国家还很穷,没有研制新的钢盔,而是沿用缴获的物资,反正像钢盔这种东西还是属于耐用品,不怎么容易坏,旧的东西用烂了再说 。
文革开始以后,左的思想把一个可以提高士兵防护能力的装备和贪生怕死联系了起来,于是钢盔就成为了贪生怕死的编制,加上当时正常的武器装备研制被打乱,而且又要准备打仗,生产枪炮还来不及呢,钢盔这种贪生怕死的东西还要他干什么,于是解放军基本上全面抛弃了钢盔,其实麦贤得受的伤,如果当时有钢盔,不会伤的那么厉害。
到了1979年,准备对越自卫反击战时部队伤亡的很大程度上是头部的破片伤,这个都是没有钢盔防护的问题,当时暴露出来的问题多了去,再比如坦克部队的成员组都不知道安全门在哪里?
总参的人现下去教部队如何使用安全门。
总之,79年的越战,中国虽然达成了战争的目标,但是暴露出来的问题可以用当头一棒来形容,下一次对于中国军队的当头一棒是1991年的第一次海湾战争。
这样当时开始研制解放军的第一种钢盔GK80钢盔,这种钢盔很多地方参考了日军的90式钢盔,此后开始大规模装备部队,到了1984年开始的两山轮战时,解放军已经全部装备了钢盔,一线部队也把半自动淘汰,开始使用56冲或者是81自动步枪了。
至此中国开始把钢盔或者叫头盔作为标准的装备配备。
参考:
随着社会进度与变革,人民军队跟着国家科技进程前行不但武器装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单兵作战装备和防护不断更新,现在有作战服,训练服,和礼服,你的意思还让中国人民解放军穿草鞋跨大刀!
参考:
大家应该都知道,在1980年我国定型生产了gk80型钢盔,并一直使用到现在。
并且在诞生后的局部战争中大放异彩。
与几年前的战争不同,当年是穿着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的65式军服踏入红土地的,几年后,没有了红星,取代它的反而是哑光的钢盔,画风巨变的原因是什么?
gk80式钢盔的外形与日军的30式“铁帽”极其相似,在后来的曝光中也有称道,是借鉴了30式钢盔的外形。
中国与日本同属亚洲,颅形相似是有原因的。
而且,从八路军时期就有部队成建制使用不说,国军日械部队乃至后来的解放军,都有装备原版的30式钢盔,甚至有一批还出现在了1994年的海军舰艇上。
这也直接影响了80式钢盔的研制,在中越战场上,有30式钢盔的出现不说,就是在现在的横店战场上,也有80式钢盔出现在扮演日本鬼子的群演头上。
而解放帽,则是在1980年广泛使用的。
65式军服出现后,“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虽说是解放军使用时间最久的一款经典军服,但是在越南战场上,红星和领章却成了最为显眼的目标。
而解放帽又不可能防御弹片,甚至阻燃的效果都没有。
只能用于擦汗。
而此前的67式援阿盔,连自家部队只有部分空降兵部队使用。
库存的m1钢盔从没见过使用。
当时也没多想,部队就上去了,在战后才研发了钢盔。
钢盔广泛出现在解放军中最主要的一个因素显然是弥补解放帽的不足和降低士兵伤亡率。
战争中不少战斗员是因为缺少头部防护而被越军炮弹子弹等杀害。
如果不及时装备钢盔,这种惨剧还将会继续发生。
这些经验在战争中得出,是以血的代价换来的,国家不可能也没有理由不重视。
参考:
1980年,中国解放军开始戴钢盔,是因为中国在中越战争中吃了很大的亏,1979年爆发中越战争,当时的中国解放军大部分戴的帽子都是解放帽,但是由于战场上的各种险要情况,造成了很大的伤亡,而且解放帽已经很不适合当时的情况了。
所以就有了钢盔。
根据战后统计,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中越战争,解放军因颅脑伤牺牲的高达百分之三十一,还有面部颈部伤百分之三,一共为百分之三十四。
而我军公布的数字为牺牲的数字为6900人!且不谈水分,即便这样也有2400人,牺牲于钢盔可以保护的伤势。
1/3的人都因为头部受伤而死,从这以后才知道钢盔的重要性,于是,一方面不顾一切将79式钢盔于1980年投产,推出了性能平平的GK80式钢盔。
但是因为gk80钢盔比较差,所以当时全军从各个地方仓库里面拿出了抗战时期的钢盔,有日军钢盔,也有德军钢盔,也有国民党钢盔,可谓是五花八门,但也就是这些钢盔,救了很多解放军战士的命。
1984年阅兵的时候,走过天安门那些带钢盔的部队,特别有气势,特别有杀气,从战场上活下来的人和现在的都不一样。
有一种特别的气质。
现在戴钢盔在我国也是通用的。
参考:
小时候看电影,区分鬼子和八路军,最简单的就是看有没有戴头盔。
鬼子都是头戴一顶钢盔端一枝步枪,弯着腰,疑神疑鬼地伸个脑袋,小心翼翼地向前探个步子的样子……而我勇敢的八路军战士,从来都不屑这些玩意儿,反正在电影里从来不会被打死。
小时候曾幼稚地以为:钢盔就是简单做个铁壳子戴头上。
实际上,钢盔是极有技术含量的战争防护装备。
日本为侵华战争做准备,从1920年后就开始研制钢盔了,1930年,首批充分考虑亚洲人的头型,以及性能、成本等各方面因素的钢盔装备部队。
这一年是日本皇纪2590年,所以该钢盔被命名为90式。
90式采用碳素钢质地,分3层,贴头的是皮制内层,中间有一层麻制内衬,采用固定带采用棉布质地,与古代日本武士戴的斗笠帽一样,在下巴处自己打结系好。
这个钢盔是防护炮弹破片,如果用中正式7.92毫米步枪子弹,在1000米的距离内是直取鬼子性命的——前提是要有像顺溜一样牛逼的枪法。
在抗战中,国共双方都缴获了大量的90式钢盔,所以在解放战争中,两边部队很难区分的。
到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作战时,由于前期参战的解放军还没有全部配备制式钢盔,伤亡很大。
立刻配备钢盔又来不及,有部队就是戴着库存了30多年的日本90式钢盔上战场了。
写到这里,我也不知道该感叹些什么了。
参考:
说到1980年中国军队为何开始使用钢盔,就必须要从火器的发展开始谈起,作为战场上发挥防护作用的钢盔,使用与否脱离不开枪械弹药的发展,护具的使用和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进攻方式。
枪械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但作为枪械起源地的我国在它诞生伊始却并未将其重用。
最开始的枪械还是古老的火器,可以说是十分的鸡肋,最大的作用也只有在两军对垒时对敌军造成一些烧伤。
那时无论是东半球还是西半球,战场上无往不利的都不是火枪兵,而是传统的、穿着重甲的骑兵。
其原因便是火枪无法有效地击穿这些骑兵的护甲,也是因为这样,火枪兵的作用和价值显得微乎其微。
我国也便没有去大力发展这一军械。
而怀才不遇的它顺着丝绸之路一路漂泊,最终在欧洲安身立命。
在欧洲,火枪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火绳枪到燧发枪,再到颇具半自动步枪模型的膛线枪。
无论是威力还是准确度都有了相当的飞跃。
早在火绳枪时代,部分类型的枪械便有了相当的威力去击穿骑兵的护甲。
在十六世纪的帕维亚战役,据当时记载,西班牙的重型火绳枪可以一发子弹连人带马击穿两名法国重甲骑兵。
法国的重甲骑兵是典型的板甲骑士,浑身上下的护甲有足足六十斤
绝大多数士兵在战场上从马背跌落后就无法再次站起,原因不是战死,而是厚重的护甲。
在这类枪械大规模配备后,板甲的价值一落千丈,渐渐地也便脱离了战争舞台。
很长一段时间内,欧洲的战争方式从厮杀变成了不着甲或只着少量护甲的两方军队在空旷地区排开阵型互相射击,不过,因为当时枪械的精准性还很低,这种方式的杀伤效率并不显著。
随着冶炼技术的提升,在德国军队中开始大规模配备最早的近现代军用钢盔。
这时具有护甲性质的钢盔已经没有那么容易被子弹击穿,世界各国也争相地效仿起来。
一开始,各个国家的钢盔各具特色,但在二战时期返璞归真,变得大同小异。
无论是哪国的军队在战时我们的印象中都戴着一顶光滑、像覆碗一样的钢盔。
但,我国的解放军似乎对此对不上号——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我们的解放军战士头上佩戴的始终是或棉或布的解放帽,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戴上和其他国家一样、对士兵头部具有保护作用的钢盔。
其背后的原因自然令人费解,毕竟像解放军战士这样的帽子,和钢盔比起来实在是不适合戴着上战场。
其他国家自然也有类似的帽子,不过我们所见到的都在后方,出自军礼服或常装,而我军战士却是实打实地戴着布帽棉帽奔赴前线。
家中的老人应该时常会带着我们回忆曾经的艰苦岁月。
在当年中国工业实力薄弱,彼时的中共中央又无法调配全国的生产力,仅靠陕甘宁边区的工业水平和工业生产力自然跟不上战争需求,更何况还极度缺乏原材料。
这就导致军人了中持枪比例很低,甚至让人无法联想到在抗日战争中无数丰功伟绩的建立者会是如此缺乏军备的军队。
为了有更多的资源用于制造士兵基础的步枪,我国解放军甚至都没配备刺刀。
我军中很多物资,包括但不限于枪械和日用品,很多都是从敌人手中缴获。
因此我军战士手中的枪械品牌型号众多,出于这点,我军的军械也时常被戏称为“万国牌”。
在当时因为时局不稳,这一套打法总结起来便是以战养战,虽然解放军战士的持枪比例越来越高,但是工业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
毕竟文明应以岁月涵养,遍地的烽火只会让人民的生活越来越艰苦。
待保家卫国后,方才有保境安民的可能。
而这个时间到来时已是抗战结束后,那时我国解放军解放了东北地区,那里有着苏联和日本留下的工业建设。
在解放东北前,我国解放军几乎不具备像样的工业。
过去我国的工业发展也都集中在交通与开发便利的南方及海岸线附近。
在解放东北后,我国解放军工业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具备了同占据南方工业地带的国民党势力决一死战的工业实力。
于此,便爆发了解放战争,这是对我国未来至关重要的战争,我国解放军输不起也不能输,所以所有的工业生产力都被投入到了刀刃上,去弥补军队中缺少的军需。
按理来说,国家安定下来后就能将视线聚焦于发展,这发展自然包括军武方面。
但是在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几年后的对印反击等战争中还是很难见到我军战士佩戴钢盔。
虽然头盔乍一看十分的没有技术含量,但是其中的制造难度相当之大,如果材料或工艺出了问题就会导致十分沉重或无法防弹,这其中需要相当的技术。
所以在七十年代我国才设计并生产了第一代的GK80头盔,也是我国第一款自研自产的头盔。
不过因为它刚刚问世,没有什么战事,我军也没有配备钢盔的传统,GK80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应用。
而我国军人第一次大规模配备钢盔是在1980年前后,也就是对越自卫反击期间。
越军在山脉上部署了大量的火炮,火炮类似手榴弹,不需要像子弹那样精准,在一定的范围内就可以散射弹片造成伤害。
相较于子弹,火炮作为重武器自然对我国军人的威胁更大。
而主要在公路等平坦地区的行军和作战的我军士兵几乎是赤裸地暴露在炮火下。
意识到问题后,大批的头盔被紧急发往前线,其中除了GK80钢盔外还有着大量抗战时期、抗美援朝时期从日本、美国士兵手中缴获的钢盔。
那时的GK80钢盔数量还无法使得所有士兵没人配备。
到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的两山轮战时期,我军士兵已经全部配备了GK80式钢盔,这也便是我们今天所了解的,解放军战士突然佩戴的钢盔。
能有如此的配备速度,则是因为统一后我国经济发展,有了足够建设军武的资源。
参考:
近卫步兵师来解答:首先可能有些人有些误解,1980年之前解放军不是一直戴解放帽,反而有着漫长的钢盔装备使用历史。
解放军从红军一路发展而来,虽然总的来说装备比较落后,但是作战观念一点不落后,仅有的较为先进的武器,比如冲锋枪轻机枪迫击炮钢盔都会优先集中到重要地段给突击部队使用,红军时期就有些地方的老百姓和军阀部队里有着“铁帽子红军”的传说,如此的作战观念,始于一战末期的“暴风突击队”,但是直到二战初期才为各大军事强国所普遍接受。
不过当时红军的摄影器材稀少,钢盔几乎全部来自缴获,而对手装备的也不多,所以总量应当不大,且迄今为止,几乎看不到红军佩戴钢盔的照片。
到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随着交战各方炮兵部队,包括迫击炮,掷弹筒的装备数量越来越多,爆炸物破片杀伤的效应越来越明显,而且对手装备的钢盔越来越多,从照片和会议材料来看,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一有条件,还是尽可能地为作战部队装备钢盔,比如开国大典上的受阅部队,很多方阵都集体佩戴钢盔。
*八路军太行军区第8军分区庆祝大会*据说是解放济南的解放军突击队留影,可以看到战士们佩戴者美式日式德式钢盔到了建国后,为什么没有马上装备国产钢盔呢?
笔者认为有两方面原因:一、缴获的钢盔数量巨大,佐证:中国直到20世纪90年代还不是传出某处人武部仓库淘汰过时民兵装备,其中有许多美式日式钢盔。
而且,钢盔储存得当的话,能使用几十年,比如美军自己在二战时代研制的M1钢盔,在冷战的历次战争中都能一直使用,直到1988年左右开始换装凯夫拉钢盔。
二、建国后,解放军立即开始着手建立国产武器生产和装备体系,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是要“抓重点”的。
从步兵装备来看,首要问题是国产的步枪轻机枪,从陆军来看,要具备符合中国国情的反坦克手段防备有着强大坦克部队的邻国入侵。
从全军来看,以最佳的效费比来保证国土安全,空军的歼击机、海军的空潜快,后来的核武器导弹才是重点。
*建国初期,身穿55式军服,佩戴钢盔的解放军照片,注意55年起使用的帽徽钢盔从防御效果来看,只能抵御炮弹破片,连枪弹都很难抵挡,重量大约1.3千克左右,而56式半、56冲大约3千克多。
从作用和所消耗的制造原料来看,钢盔也不是优先研制生产的装备,毕竟建国初期,中国是一个工业薄弱的国家。
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但是中国并未放弃钢盔的研制,从已公开的资料来看,早在1960年,中国军工部门研制的钢盔方案就已经得到了军委批准,六十年代起援助阿尔巴尼亚的时候,将钢盔方案根据欧洲人的头型进行修改后就生产了“援阿盔”(又名69式钢盔,232盔),可见当时是研制了未生产而已。
据说有一部分钢盔在国内部分部队进行了试验性装备。
*阿尔巴尼亚军队佩戴的“援阿盔” 到了79年和80年代,在南方边境的战争,关于钢盔的使用情况,其实应该分开说。
79年那次,由于长期以来宣传解放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本来因为国力薄弱量力而行的一些权宜之计,被曲解为精神力量引导下的必然之举,不过依然给参战的炮兵部队优先装备了钢盔,至于步兵部队,有些部队依然牢记建国前历次战争的经验教训,尽可能地在仓库里找出库存的美式日式德式钢盔,给步兵佩戴,但这并不是全军统一采取的措施。
应该说战争是军事科技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这次战争之后,解放军在后来的轮战中装备和试验了很多新式装备,比如战术背心,迷彩服,炮兵侦察雷达。
钢盔也从研制方案演化为大规模生产装备的GK80钢盔。
*穿戴试验性装备的解放军侦察兵这不仅仅是因为战争使得解放军的作战观念发生改变,更重要的因素应该是国内相关制造业的发展,例如中国钢产量:1950年 61万吨;
1960年1351万吨;
1970年 1779万吨;
1980年 3712万吨。
充足的产能才是很多武器装备能大规模生产装备的深层次原因。
关于解放军对头盔的早期探索,参见我的头条文章:解放军自研头盔的先声:65伞兵盔和援阿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