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小时候在农村看过坝坝电影吗

什么叫坝坝电影?
看来问题的提出者是川渝那地方的人。
不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露天电影,这在过去的城乡是司空见惯的电影放映方式,用两根稍粗点的竹杆竖在银幕两边,用绳子将银幕扯平整,到了夜幕降临,就可以放映电影了。
本博就是伴随着看这种在学校露天操场、生产队的打麦场放电影而长大的,包括后来参加工作以后,仍然看的是露天电影。
过去的县城有两个地方人气最旺,一个地方就是电影院,另一个地方是会堂兼剧院。
这两个地方无论是看电影还是观戏剧,那可是需要买票才能进去的。
看电影的票价相对便宜,1角钱一张,而看由剧团演出的戏是看电影的2倍,也就是2角钱一张门票。
而城乡所放的露天电影,是不对观众
本博童年是在农村学校的操场和村子里的麦场上看电影,到了参加工作后,仍然看的是露天电影。
本博中师毕业后被分配在三线企业工作,工厂所在地位于处深山老林之中,三座大山所形成的三岔自然山沟,在企业尚未完全建成时,找一块相对平整的地方也是很困难的。
为了调节职工们的文化生活,在电视机还是稀罕物的年代,只有每周六的晚上看电影是令大家高兴的事。
某年的暑期,天气炎热,为了消夏纳凉,为了活跃广大职工家属的文化生活,厂工会的领导和员工尽早谋划,无论是租还是从合作伙伴那里借,尽可能做到每天晚上放上场电影。
记得有天晚上电影放映了一半,顿时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看电影的人们却稳丝不动。
不多时倾盆大雨从天而降,人们冒雨继续看了下去。
人们看电影的位置是一个半山坡,银幕支在低处,观众坐在相对逐渐增高的半山坡上,前面低后面高,形成了自然的落差,谁也不遮挡不了谁的视线。
不多时雨水就开始汇成小溪从人们所坐的小凳子下面哗哗流过,人们的双脚都浸泡在凉水中,确实起到了降温的作用。
这应该不算作什么趣事,却给本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之前,应该说除了县城
哪能与现在相比,人们足不出户,坐在
老夫也赶上了新时代,从上世纪的八七年为了结婚,买了首台20英吋日本品牌夏普彩色电视机,到国庆60周年大庆更换了由国内企业所生产的55吋创维平板电视机,基本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
珍惜现在,不忘过去。
与时俱进,畅想未来。
(原创于:2021/09/23)
参考:

参考:
六七十年代吃的穿的没现在好,要说起那精气神儿没的说!露天电影,唱戏,十几里山路,摸黑都要去看,不管那个村演,晚上前,计划好,男的一拨,女的一拨,喜喜哈哈,说天道地就去看了。
看完又喜喜哈哈回家了,虽然很晚,但绝不影响第二天出工。
劳动时大家伙儿要把昨晚看的电影戏唠嗑个几天,一个细节都不露。
电影还好,就那戏只是看了个花里胡梢,说哼几曲戏调还可以,因为是地方戏吗!唱词和内容也听不清,更不用理解意思了!
参考:
我在工厂家属区长大,早些时候厂里没有电影院,只有竖着的两根电桩放电影的一个场坝,我们厂区就相当于在和农村的结合地带,这应该是坝坝电影吧。
后来,厂里修了一个工人俱乐部,看电影就要买票去看,小时候娱乐项目少,想看电影没有钱[捂脸],就跟着别人翻围墙进去看,现在想起来还真的冒险。
记得小时候上初中的时候,周围一个村里在村小学坝坝里面放露天电影,最后还发生了命案,后来都不敢在那里放了。

参考:
坝坝电影?
刚看到这个的时候,我还呆愣了好久,就像是在老家突然翻出自己小时候的玩具一般,记忆如潮水而来。
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名词的含义所在,作为一名偏远地区的90后,还是有机会看到七八十年代流行的“坝坝电影”,什么叫做坝坝电影呢?
坝坝是四川、贵州、云南地区人们对空地的称谓,坝坝电影就是露天电影。
那时候才十岁不到,农村没有什么娱乐项目,我们那里又是晚上播放的(农民白天要干农活),我就喜欢跟在同村的伙伴身后,夜晚提着小煤灯,若是月色好,灯都不舍得点。
一群孩子就着夜色行走一个小时左右去凑热闹。
男孩子很淘气,就喜欢跑在前面,躲在某一个转弯处的草丛里面,等我们过去就突然出来吓一跳!人吓人,真的会吓死人啊!有一次把一个女生吓哭了,那个男生怕回家呗打骂,晚上不敢回家睡觉,就去了家里的牛棚就将一晚。
早上母亲看到他回家还夸他勤奋,起这么早!我们小孩子去,多半是去凑热闹,并不是真的要去看电影或者看舞台剧演出。
我们去的晚,人又小,根本占不到好的位置。
但是人多,很热闹,很多卖小零食的看得让人流口水啊,可惜兜里总是缺那么点小钱,只能看看,闻闻味道来解解馋了。
后来,孩子越长越大,陆陆续续地去上学了,电视走进了千家万户,就算来播放或者巡演,人们也不喜欢去看了。
再后来,那个位置被拆了,被一条条水泥路覆盖了。
再也看不到一群人在那里踮着脚看得场景了,再也没有早早吃过晚饭拿出最好看的衣服,叫上一群天不怕地不怕的小伙伴们走夜路去凑热闹了,我们长大了,那个地方也没有了.......
参考:

所谓的放电影,在农村非常简单,就是用两根粗点的竹竿,中间绑上银幕,两边用绳子固定起来,因为没有电,放电影的就会自带一台汽油发电机做电源,那东西声音很大,但我们却不觉得吵,反而觉得很好听。
寂静的夜晚,只要听到这种声音,大家就会不约而同的结伴同行,顺着声音前行就一定会找到放电影的地方,那种场景可能现在的孩子根本不可想象,然而它却一直伴随着我的童年,现在依然历历在目,十分想念!记得有一次,听说附近村庄有放电影的,《三打白骨精》,于是一吃完晚饭,我们就聚在一起一同前往,那一次去的地方离我们村至少有七八里的路程,可我们一点都不觉得累,大家一路上说说笑笑,十分快乐,等到了地方一看,电影却是在别的村,等放完了才过来,没办法,只有等了,等着等着大家都瞌睡了,就横七竖八的躺在地上,迷迷糊糊的睡着了,也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突然被一阵美妙的声音惊醒了,大家赶紧起来,是的,放电影的来了,终于能看了!虽然已经后半夜了,可看电影的人依然很多,有好多甚至是刚刚看完,又跟着放电影的过来的,再看第二遍!现在的人可能觉得不可思议,然而当时却是一个真实的场景,可见那时候的文化娱乐是多么匮乏啊!看完电影,也不知道是什么时间了,反正公鸡已经开始打鸣儿了,大家议论着电影,年长的照看着年幼的,也有把鞋子走丢的,不管怎样,大家是快乐的,虽然走了那么远的路,可一点都不觉得累!现在的生活和过去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电视家家都有,想看什么就看什么,电影也和过去大不一样,有一次回老家,听说晚上村里放电影,是乡里送电影下乡惠民的,于是吃完晚饭去看看,到了地方一看,稀稀拉拉的站了几个老人,感觉没有一点气氛,索然无味!也许这是时代的变迁,是好事,然而却总觉的心里空落落的,像失去了什么,也许是自己落伍了,很多东西只能变成回忆,永远的藏在心里了!
参考:
[看坝坝电影]小时候,在农村长大,看坝坝电影是当时我最为高兴的事情。
记得第一次看坝坝电影是去我家山背后那边的一个生产队七队(现在称村民组)看的。
那时自己还小,在记忆中好象还没有上学。
在当天下午,听大人们说,七队今晚要放电影。
第一次听到电影二字,只觉得好奇好玩。
天快黑了,父母还未从地里做活路回来,我自己随便热了点饭吃,就和其他小伙伴们一起走着山路,直奔七队放电影的地方。
走到时,电影已在坝坝里开始放了。
看电影的人很多,围着白色的一大块“布”,看得津津有味。
当时我在想,为什么这么一块“白布”里会有这么多人在动,觉得很好奇,于是转到银幕后面去看,相反看到的人是反的,还以为人是从后面走到银幕上的。
看到这样的情形,不象自己的想象,又转到前面来看,看到有坏人(敌人)在用刀枪在杀害老百姓,我心里想,我们怎么不帮老百姓打敌人呢,我们又不是没有人,想得好天真的。
带着好几个想不通,终于把电影看完。
哈哈还想到要去银幕下捡子弹壳呢。
长大了,终于明白了电影是这么一回事。
现在想起来,都为自己第一次看电影的好奇、天真、幼稚而觉得好笑!
参考:
提起露天电影,就有说不完的话题。
露天电影在60、70年代,特别盛行,学校的操场、生产队的打麦场都是绝佳的场所,只要一有电影看,便早早的把猪草准备好,晚上一吃了饭,便约上三五好有,就前往放电影的地方,观看电影,有时有事耽搁晚了,饭也顾上吃,鞋也顾上穿,光着脚就走了,到观看电影的时候才发觉脚冻得瑟瑟发抖(初春3.4月份)。
记得有一次是我们镇…(当时叫某某公社)放一部电影,名字忘了,把当时收票地方的围墙都给挤塌了,足以想象当时那个场面。
儿时的生活虽然艰苦、单调,但是那时候的快乐是现在的小朋友所体会不到的,再也回不去童年!那个快乐的、无限留念的年代!
参考:
感谢
起初,县里的电影队下乡,在公社所在地放映,后来公社有了电影队,电影就走到村屯。
那时候,一旦轮到屯里有电影,屯好像过节一样热闹。
孩子们就要提前到放电影的晒谷场去抢占位置,把家里的长凳、短凳搬出来。
去公社影场看电影,路途太远,加上人很多,我们这些孩子们个子矮,在远处站着夹在大人中间,根本就看不着,同时,站着大久了,脚会发麻发酸。
所以每当看电影的时候,我们会跑到银幕跟前看。
在那里,大人们一般不会有人,因为大人挤在前会挡住别人的视线,影响到别人的观看。
在银幕跟前看电影,留给我们这些小孩子的地方很多,能坐上几排人就不错了,特别是我们这些村下的孩子,到街上场看电影,常常争到一个看到完整的银幕就很开心了,很多时候,挤在银幕底,像小鸟行食一样仰着脖子,一个晚上下来,脖子都仰疼了。
银幕下的我们,在多数情况下,席地而坐,隅尔找到一块大人巴掌大的砖石块垫座,坐下之后,中途不会轻易离开,因为旁边有很多站着的人随时会补位。
那个时候,农村文化生活十分缺乏单调,我们能读到的书本很少,除上学读的课本、还有就是小人书,小说不多,期刊杂志是70年代末才陆续地出现,更不可想象今天这样网络资讯那么丰富。
有线广播、电影是当时生活最时尚、最高层次、最吸引人的文化生活了。
因此,只要有电影,无论在哪个村屯放映,有的人不惜走上一、二个小时的夜路去看。
读小学三年级之前,母亲担心我们迷路走失,从不敢放任我们自己外出看电影。
上了三年级,也只限于有周围邻近的村庄,但必须结伴而行。
那时的乡村走的是又小又烂的泥巴路,两边都是高高的玉米青纱帐,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摸黑走路,最多的一队孩子里有一、二个电筒能够借光。
雨季的时候,小路上泥泞不堪,但为了看上一场电影,我们不惜光着脚丫,踩着泥浆,一步一滑地赶场而去,有的跌得一身泥,也在所不辞。
那个时候的电影,大多数以革命英雄主义故事题材为主,在我的印象中,有《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鸡毛信》、《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英雄儿女》等等,除此之外,每场电影之前还加映一些纪录片。
好奇心和偶像崇拜使然,电影事故从银幕里走出来,在我们儿童生活世界中,趣味十足的游戏就是满村庄地学打仗、捉迷藏、演英雄、剿土匪、除汉奸。
也就是受到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染和熏陶,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幼小心灵深深烙印了革命人生观、价值取向。
正是受到这样的影响,在长大成人以后,我把入伍当兵、守边卫国作为第一选择,服现役30年,把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边防保卫事业。
每当提起电影,提起儿时的文化生活,我都会浮想联翩,深刻而难忘。
(本篇配
每次来放电影,我们真的比过年还开心,每天放学之后,就在那个操场上画个圈圈写上自己的名字,就算自家号的位置了,别人要是来挣,那一定要吵架了!不过别人一般不会抢位置的,各人画圈号好位置。
然后高高兴兴的回家跟父母说,哎呀,快吃饭,快吃饭,吃完饭我们就去看电影了,我记得那个时候,看过的电影,有三打白骨精呀,什么大渡河呀?
一江春水向东流呀,还有战争片很多,记不得名称了,反正记得记不得的都太多了,现在想起来,那真是种很开心的事情,要说发生什么不开心的事情,也有的就是抢位置,你号的位置被他的凳子摆了,或者他的橙子站着你的位置了,两
后来家里面也慢慢的条件好了,家家都买电视了,然后也不放电影了,说现在看电影只能到那个电影里面看,露天电影就没什么放了,所以说现在每家有电视是很开心的事,每天可以在家里面看电视,想看什么看什么,真的跟以前比起来,现在的日子太幸福了,太开心了,现在的00后90后都不知道我们70后那个年代,看电影的那种心情没无法比喻,那时候看电影真的开心呀,比过年还开心,比吃肉还开心,小朋友在一起玩,大人在一起聊天,好幸福,好幸福,现在想起来说出来,我都感觉回到那个时代的感觉,感觉自己是真的开心幸福,露天电影就是这样,让人回味,让人开心,让人幸福,也让人想到过去的事情。
[给力][给力][给力][给力][给力][给力][给力][撒花][撒花][撒花][撒花][撒花][撒花][撒花][撒花][撒花][撒花][撒花][撒花][撒花]
参考:

60年代中期也就是“文革”至70年代初期,上中学前。
记得最开始年龄比较小,5、6岁左右。
跟随姐姐和邻居去大约3公里外的地方去开坝坝电影,由于头天刚下了雨路上很滑,去晚了都开演了,正面坐满了。
只有坐到银幕后面去看反面效果不好,看到电影里的人都弯脚杆大肚皮。
遇风吹幕布飘摇不定,看起更差。
后来居然坐到银幕后面唾着了,演的什么都没看清楚,散场了被姐姐叫醒懵懂地往家赶。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