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为什么又叫木须

三十年前,我在外地回家,路过北京,到一家饭店吃饭,发现有木须炒肉,当时我以为木须是木耳之类食材,端上来发现是鸡蛋炒肉,我就问服务员是不是上错了,里面一点木须没有哇,服务员给我讲了,木须就是鸡蛋。
后来才知道,木须就是木樨,开黄花,与炒熟的鸡蛋一样,京城太监多,为避开蛋字,才叫木须炒肉,让多少人产生误解。

参考:

可鸡蛋这种东西是人们天天接触的东西总的有个名字代替,于是人们通常叫鸡蛋为鸡子儿。
那木须是怎么来的呢?
木须肉大家都知道就是鸡蛋炒肉加点木耳,如果你在饭馆里喊:伙计,我的蛋炒肉呢,容易引起误会,也为文化人所鄙视,怎么办呢,找个词代替呗,鸡蛋炒碎了像不像桂花,桂花又叫木樨,就叫木樨肉吧,北方人不习惯发樨这个音,又容易让人误听成母鸡肉,所以约定俗成就叫木须肉了,这跟那变蛋叫松花有异曲同工之妙吧。

参考:
这个说法不一,有个菜品叫《木须肉》(有的地方叫《苜蓿肉》),据说是为了避讳“蛋”这个字,为太监所不能容忍,鸡蛋炒后像南方的桂花,色黄而香气扑鼻,又叫木樨花。
木须肉这道菜里头有的地方放猪肉,正宗的是没有肉的,只有鸡蛋,木耳,黄花菜等,吃起来非常的美味,是鲁菜菜系居家必备的家常菜肴。
还有一种说法是,木须肉是东北菜演变而来,木须肉中的“木”指的是木耳,“须”指的是黄花菜,后经鲁菜大师改良成了鲁菜菜系的名菜。
所以,《木须肉》又叫《木樨肉》,两个字发音你不细听,还真真假难辨。
现在成了普遍公认的叫《木须肉》,但是木须不是鸡蛋的代名词。

参考:
木樨不是木须。
木樨乃桂花别称。
鸡蛋炒熟了与桂花同颜色,故以木樨指代炒熟的鸡蛋。
百年前,京城勤行以鲁菜盛行。
来自孔孟之乡的山东厨师忌讳颇多,如鸡蛋不能叫作鸡蛋,而是鸡子或白果。
鸡蛋炒肉所以文学化地被叫作木樨肉。
今天你到济南,在饭店点菜还能遇上只有鸡蛋和配菜的炒木樨。

参考:
木樨花是黄黄的,炒散的鸡蛋就像木樨花一样。

所以文雅称“木樨肉”,后来发音出现变化,就成了木须肉了。

参考:
梁实秋先生在《熘黄菜》一文中说:\"黄菜指鸡蛋,北方人避免说\"蛋\"字,因为它不雅,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不雅。
'木樨'、'芙蓉'、'鸡子儿'都是代用词。
\"梁实秋出生于北京,自然不会不知\"蛋\"为什么不雅,不说罢了,说了更不雅。
木樨,即桂花,一般是黄色,炒碎的鸡蛋色黄且碎,形、色都像木樨花,既然蛋字不雅,就干脆以木樨称之,鸡蛋炒肉就称木樨肉,清朝梁恭辰在《北东园笔录》中说:\"北方店中以鸡子炒肉,名木樨肉,盖取其有碎黄色也\"。
过去饮食店家员工文化低,食客也不见得文化高,木樨的樨字既不好写,也不好认,就以同音的木须代替木樨了,另外,苜蓿旧时常被用作饲料,人们较熟悉,也用同音词苜蓿代木樨了。
但真正到了正规烹饪词典上,还是用木樨两字。
现在吃鸡蛋是常事,已不希奇,早先到店里点个木樨肉还是很喜欢的一个菜,既有蛋又有肉,且菜色好看,价格适中。
早先除吃过木樨肉,还吃过比木樨肉更好吃的木樨虾仁,木樨蛏子,木樨银魚等,过去木樨银魚很普通,现在的银鱼少了,成了稀罕菜。

参考:
鸡蛋不叫木须,很多人回答的并不对。
尤其是答案里最热门的两种说法都是民间以讹传讹,既不是避讳蛋这个发音,更不是炒熟的鸡蛋像木樨花,这两种说法都很牵强,而且不是正确答案。
其实最早的木须肉这道菜里没有鸡蛋,所谓的木是指木耳,须是指黄花菜,再加上肉就是木须肉。
那为什么后来加了鸡蛋呢?
清末一位有名的鲁菜厨子在北京开馆子,木须肉是他的拿手菜,有一位食客经常去捧场,按现在的话说应该算是个小有名气的美食评论家了,嘴特刁的那种,一来二去双方都比较熟了。
一天食客因为有事耽搁下馆子去晚了,照常点了大厨的这道拿手菜木须肉,偏巧那天不知是点这道菜的人多还是食材准备的不够亦或是去的太晚,总之材料虽然还有但大厨觉得剩下的食材不够炒一盘木须肉,大厨不想砸了自己的招牌,就和食客商量换道菜,偏偏食客就是冲着木须肉来的,厨子只好实话实说材料不够了,食客倒也通情达理,说只管去炒不计较数量。
大厨在炒之前突然看到了鸡蛋,灵机一动想到既然食材不够为何不加点其他材料进去,没成想这道加了鸡蛋的木须肉不但味香而且色美,挑剔的食客吃了也觉得色香味俱佳,比之前的木须肉更是好吃。
于是大厨在不经意之间改良了一道菜,新版木须肉在食客的大肆宣扬之下竟也名扬四海,成了我们今天吃到的木须肉。
故事讲完了,答案也告诉你了,对了,故事里的人物和情节都是真实发生过的。
纯手打码字不易,觉得写的还行就给个赞呗,


北京太监窝,太监被割了蛋蛋,你叫炒蛋,人家不高兴,堂官经常挨嘴巴。



所以京味馆,蛋都要避讳。



经常叫苜蓿肉,就鸡蛋炒肉片。



莫须有肉。


暗里还是骂太监,叫多了就成了名菜
参考:
走边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随处可见”木须肉“这道菜。
,忽一日偶遇一美食大师,听完来由,不禁仰天长笑:害君者.错别字也!木须者.木樨之误也!乃指鸡蛋。
蛋黄白混合,色如桂花,桂花又称木樨
参考:
说道木须大家肯定能想到木须肉这道菜,木须肉原名木樨肉,是一道常见的特色传统名菜,属八大菜系之一的鲁菜-孔府菜,俗语常读作为木须肉、苜蓿肉等。
其菜以猪肉片与鸡蛋、木耳等混炒而成,因炒鸡蛋色黄而碎,类似木樨而得名。
还有另一种说法,“木须”这个称呼的背后和清朝太监的一项忌讳有关。
在清朝末期,清朝的统治摇摇欲坠,对太监的管制也不似前朝那么紧。
太监想出宫溜达溜达不再是什么难事。
而清宫里的伙食对太监这种下人也不是很友善,于是很多拿俸禄的太监就偷摸溜出宫,假借给主子办事的名义,下个馆子。
因此在清朝末年的老北京城,市面上常能看到旧太监到处晃荡,尤以各大饭馆居多。
我们都知道,太监是不完整的男人,从小被送进宫时,依照祖宗规矩都得接受阉割,小小年纪就丧失了男人的尊严,因此太监对“鸡”这个字极为忌讳。
而民间的饭馆里,很多菜都是用鸡蛋或者是鸡为原材料做的。
像什么炸鸡、鸡杂碎、木须肉等等。
随着北京城各大饭馆里光顾的太监越来越多,饭馆老板们也留了个意,生怕触碰到他们的忌讳,于是把菜名里有“鸡蛋”和“鸡”的菜全都改了个名字,渐渐的形成了一套行话。
最有名的就属鸡蛋改“木须”的这件了。
由于鸡蛋炒散了之后,和干桂花(学名叫木樨)极为相像,于是凡带炒鸡蛋的菜,都改名叫木樨什么什么,渐渐就通俗化叫成了木须。
这就是木须肉的由来。
除了木须肉外,现存的北京很多和鸡肉或鸡蛋制品有关的小吃,都因为太监的这一忌讳改过名字。
比如熏鸡,北京叫熏牲口;
炸鸡,北京叫炸八块;
卧鸡蛋,北京话叫卧果儿;
鸡蛋糕,改名叫槽子糕。
都是为避忌讳而后改的名字。
到了今天,虽然太监这一群体早就不存在了,但当年由于照顾他们忌讳,改名的各种菜,由于习惯一直被叫到了今天。

参考:
木须肉是东北菜,木指的是木耳,须指的是黄花菜。
这道菜是从鲁菜木樨肉演变而来,二者做法、口味基本一样,用料略有不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