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事件中最大的疑点是什么

珍珠港事件一直有人怀疑是罗斯福总统为了寻找参加二战的理由有意不发出警报,导致珍珠港在没有防范的情况下陷于战火,太平洋舰队被重创,伤亡损失惨重,一直对反法西斯战争缺乏热情的美国人愤怒了,必须反击,参战!这个阴谋论是缺乏证据支持的,珍珠港事件以前,美国破译了日本的外交密码,知道战争在即,判断日军的攻击目标在菲律宾和东南亚,不相信日本会万里奔袭到珍珠港,军事思想落后的美国海军依然沉溺于巨舰大炮,漠视航母舰载机,因为在技术手段上战列舰来偷袭珍珠港成本巨大收益太小。
同时也不相信中国的密码专家池步洲破译的日本关于偷袭珍珠港的往来电报。
日本也确实被美国算计了,侵华战争之初,美国同时向中日两国出口各种物资,甚至援助中国,大发战争财。
等到日本扩大侵略触及到了美国的在华利益又资源匮乏时,美国对日本实行禁运。
日本要么吐出已得到的利益要么对美国开战被打败,区别只在于美国付出的成本高低。
二战中美国击败了德国和日本,开始了称霸全球的历史
参考:
奇谋妙计罗斯福,自导自演苦肉计?
关于珍珠港事件的阴谋论,在圈子里也不算什么新鲜事儿了。
有相当一部分人都坚定的认为,日本联合舰队之所以能够成功偷袭珍珠港,完全就是因为美军“放水”。
因为在他们看来,整个珍珠港事件,就是罗斯福与美军高层导演的一场苦肉计,日军只不过是一枚被利用的棋子而已。
为了证明这确实是一场阴谋,他们翻箱倒柜,废寝忘食,苦思冥想……最终鼓捣出了一条非常完美的“逻辑线”。
首先,罗斯福存在进行苦肉计的动机!在珍珠港事件爆发之前,美国国内对于参加二战,其实是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声音,一种声音是力求参战,维护世界和平;
另一种声音则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罗斯福自然是支持参战的,否则他也不会巧立名目,鼓捣出《租借法案》和驱逐舰基地协定,明目张胆的支持英国和加拿大。
值得一提的是,罗斯福之所以愿意介入二战,不仅仅是因为所谓“世界和平”这么高尚的口号,更多的是出于美国的利益考虑。
首先英国是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其联邦体系下的加拿大更是美国的邻居,他们之间涉及到大量的利益纠葛。
此外,英美都是英语国家,甚至于不乏大量的英裔,他们有着比较深厚的文化认同。
所以,在当时的美国国内,有着相当一部分的商人和英裔群体,是站在英国这一边的。
甚至在不列颠空战期间,有着不少的美军士兵,以志愿者的身份,去帮助英国。
当然,站在罗斯福的角度,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看得自然更加长远。
罗斯福希望的是,借助二战这样一个机会,提升美国的国际地位。
当时美国虽然已经是全球第一大工业国,但他的国际地位远不如英法。
在欧洲,根本就没有美国说话的分儿。
当然,参战对于美国还有经济方面的好处。
爆发于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经济大萧条,对美国经济造成了重创。
虽然期间通过罗斯福新政,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但其实还是有着不少的后遗症。
所以开启战争至少可以拉动内需,转移国内矛盾,从而缓解经济大萧条的压力,这也是那些军火商们所乐于见到的。
所以,总的说来,参加二战,对于美国是很有吸引力的。
但是,罗斯福想要参战并没有那么容易,即使他是美国总统。
因为在美国的法律里面,只有国会才能真正决定美国是否参加二战。
而在当时的国会里面,有相当一部分议员是反对战争的,尤其是共和党人,他们奉行孤立主义,不愿美国去插手欧洲事物。
他们的观点也不是没有道理,一来美国远离欧洲,独居一方,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无需担心战争的波及。
二来美国的贸易不仅仅是针对英法,像德国、日本这些国家,同样是有着贸易往来。
从生意人的角度来讲,保持中立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果美国参战,那没就会被德国和日本当做敌对国家,届时美国不仅会失去一批贸易伙伴,其商船运输贸易,也会受到敌人的打击。
当然,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早在一战的时候,美国就有过一次教训。
当时欧洲打成一锅粥,奉行国际主义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数十万美国大兵开进欧洲大陆,试
但是,最后在巴黎和会上,美国遭到了英法的联手排挤,什么也没捞着,最后愤怒的回到了北美。
而大量的美国士兵,却因为这场和美国毫无关系的战争而失去生命,由此激发了美国民众的厌战情绪。
基于
就这时候,珍珠港事件爆发了,日军舰队跨越了了半个太平洋来到夏威夷群岛,在美国的家门口重创了太平洋舰队,造成2000多名美海军士兵阵亡。
家门口挨打的屈辱和同胞丧生的悲痛,无疑是点燃了美国民众的怒火。
罗斯福在第二天就发表了对日宣战演讲,一切水到渠成,名正言顺。
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珍珠港事件过程中,美军高层暴露了诸多疑点。
首先,早在日军偷袭珍珠港之前,美国方面就得到了不少关于日军偷袭珍珠港计划的情报消息。
比如1941年1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的计划刚刚出炉,还未得到正式批准,保密程度相对较低,被美国驻日大使格鲁所知悉。
其第一时间就报告了国防部,但是却被批注为谣言。
1941年9月,美军破译了一份日本发往檀香山领事的电报,其内容是询问日本向驻檀香珍珠港内的美军舰队停泊情况。
一个月后,美军再次破译日方电报,同样是关于珍珠港基地美军舰队情况的。
1941年11月底,日军军舰消失在美国的无线电监测中。
最值得一提的是,1941年12月,就珍珠港事件爆发的前夕,中国情报人员池步洲,截获了日方的特级密电,正确推测出了日军偷袭的时间和地点,并且迅速上报,通知美方。
结果依旧是遭到美方的忽略,珍珠港一切照旧,以至于对于日军的偷袭毫无准备。
除了情报上的迷惑举动以外,美军太平洋舰队的操作也遭到了质疑。
在日军轰炸珍珠港的当天,太平洋舰队的航母正好全部不在港内,因而得以幸存。
而在日后的太平洋战争中,美军正是依靠这三艘航母的强势发挥,在己方十分劣势的情况下,与日军周旋。
并且在中途岛海战中,以弱胜强,扭转了战争局势。
结合这样的结果,再去看当初三艘航母不在港的巧合,似乎显得有些蹊跷。
结合
即在珍珠港事件中,罗斯福总统事先已接获情报,却故意按兵不动,坐待日本袭击珍珠港,以挫败本国反战派,进而取得对日开战的理由。
具体应该就是这么一个故事:1941年年末,日本联合舰队向珍珠港开进,美国情报机构第一时间发现了日军的东西,并将情报上报白宫。
然而,对于这样一个重要情报,罗斯福却不以为然。
他不仅没有提醒太平洋舰队做出防备,反而是让舰队司令金梅尔中将,把舰队的大部分舰船留在港内,只调离航母。
最终,日军成功偷袭珍珠港,而罗斯福则拿到了发飙的借口。
这个故事表明上看起来,似乎没什么问题,有理有据。
但实际上,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
首先,所谓的苦肉计“动机”,本身就是不能当做证据的。
这就好比犯罪,所谓动机只能当做推理依据,并不能当做犯罪证据。
即便是罗斯福有着苦肉计的动机,那么也无法说明他会这样做。
其次,所谓的情报漏洞和航母出港,其实都是可以给出合理解释的。
比如说情报上的疏忽,那并不是故意的视而不见。
因为国家之间的情报分析,本身就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过程。
当时美国中断与日本的贸易往来,并对其进行经济制裁,而日军也对东南亚虎视眈眈,双方剑拔弩张。
所以美军和罗斯福每天都会收到大量有关日本军事上的情报,这些情报种类繁多,亦真亦假。
美军确实有可能得到了关于日军偷袭珍珠港的种种情报,但是都被淹没在其他情报之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换句话讲,美国未能从纷乱的情报中,识别出日本的真实意
毕竟就当时的实际情况分析,日本最有可能进攻的地方是菲律宾,而不是珍珠港。
毕竟珍珠港实在是太远了,其位于日、美之间太平洋东部的夏威夷群岛,距日本约3500多海里。
美军很难想象,日军的舰队可以横渡3500海里而不被发现。
此外,就算过来了,珍珠港内的太平洋舰队以逸待劳,也没有惧怕的必要,毕竟当时对于航母舰载机进行空中打击这样一种战术,还是处在一个比较陌生的阶段。
由于战术分析上的失误,导致美军给出了错误的判断。
所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事先确实是不知情。
其次关于航母的出港,那真的只是巧合。
当时企业号正在返回珍珠港的路上,列克星顿号数日前刚刚开出,萨拉托加号正在圣地亚哥维修。
要知道,在当时的军事思想中,大舰巨炮依然是占据主流,战列舰才是舰队主力。
当时世界上的军事强国,依旧倾向于发展战列舰,所以德国人搞出了俾斯麦、日本人搞出了大和号,美国则是衣阿华级,其无论是吨位,还是资金花费,都远超同时期的大部分航母。
因为航母在二战前期,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辅助舰只所存在,以巡航、侦查为主。
当时日美开战在即,所以航母在外执行任务的频率更高,在港口停泊的时间就比较少。
作为主力的战列舰,则是停在更加安全的港口。
航母真正开始作为战术核心出现,其实就是在珍珠港事件中。
日军用航母搭载飞机,长途奔袭之后,空袭珍珠港,完全不给太平洋舰队正面对战的机会。
但即便是航母的作用提升,其在短时间里面依然无法完全取代战列舰的地位。
所以,如果是罗斯福想要保全舰队一定的作战实力,他不会选择调离航母,而是会选择调离战列舰。
然而我们看到的结果却是,太平洋舰队的8艘主力战列舰,全部停在珍珠港,承受日军的空袭打击。
这就比较不靠谱了,除非罗斯福或者美国海军高层,当时已经认为航母要比战列舰强了。
但如果是这样的话,美军为何就那3艘航母,早点儿多造两艘不更好?
要知道珍珠港事件之后,太平洋舰队一度面临无兵可用的尴尬局面,被日军联合舰队压着打。
如果不是中途岛海战中,日军表现太差,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估计还得多熬几年。
更为关键的是,就当时的历史背景而言,罗斯福根本就不需要苦肉计。
因为当时美国开始对日的禁运和制裁,失去了资源供给的日本,除了停战以外,就只有和美国开战这一条路可走。
有着这么一个阳谋放在这里,罗斯福哪里需要去做什么苦肉计?
所以,关于罗斯福是故意牺牲珍珠港,以苦肉计来让本国民众早日同意与日本作战的说法,其实是不太靠谱,至少目前来说,并没有合理而且有力的证据。

参考:
实际上美国那边没有什么疑点,真正的疑点在中国这边,是不是很惊奇?
日本袭击美国的消息,实际上中国这边已经确认了,并且是国共两党高层都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的信息。
国民党方面的情报是军统的功劳,一个叫姜毅英的破译员通过日军的往来密电,成功破译日方将偷袭珍珠港的情报。
按理说这么重要的事情应该尽快通知美国,但是蒋公在这件事情上漂亮的耍了一个滑头。
他先将此情报通告驻美大使郭德权,然后再通知美方。
在五角大楼看来这又是一次挑拨离间,破坏美日友好关系,所以对这个信息不予理会,正中蒋公下怀。
中国面对日本的压力,已经喘不过气了,美国人还在作壁上观,只是说风凉话。
在这个事情上,让美国人流点血是有必要的,所以,蒋介石用了一个比较低级的方式传递消息,就是让美国人不重视,拖延时间。
当这份情报真正的到达罗斯福办公桌上的时候,珍珠港已经是一片火海,日本人早就打完收工了。
因为这份情报,军统的实力得到美国的认可,双方建立了情报沟通机制,组建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
戴笠位主任,美国人当副主任,在二战时期,这是个了不起的成绩。
美国提供了大量先进的设备和武器充实军统,导致了军统实力在那几年相当膨胀,后期以至于蒋介石都有些忌惮戴笠。
姜毅英因此升任军统机要组组长兼第四处电台台长,是军统唯一的女少将。
我党这边,有一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中西功,他是一个日本人,曾经是“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顾问。
在1941年11月份,他通过汇总各方面信息,分析出日军的战略方向转向太平洋,最早可能是在12月1日,最迟可能是在12月15日,12月8日的可能性占到90%。
至于被袭击的目标是珍珠港,他并没有预测出来。
但是不代表延安不知道,因为在军统高层还有不少我方的地下党,姜毅英的破译电报出来之后,延安甚至比蒋介石得到消息都早。
只不过延安和美国相隔实在太远了,我们也爱莫能助。
珍珠港事件之前,各方面的信息都显示美日一战不可避免,但是美国人没有料到袭击来的那么迅速。
之所以遭受那么大的损失,是太平洋舰队的粗心大意,根本不是什么罗斯福的“苦肉计”。
日本炸毁太平洋舰队和炸毁一条美国渔船面临的结果是一样的,美国都会下场参战。
当年美国那个体量,要接入二战,还需要什么理由和借口吗?
就跟打伊拉克一样,拿一管洗衣粉就说这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参考:
这要厘清两个问题。
一、珍珠港事件是否日本主动偷袭?
是的,这一点该是毫无疑义的。
那就沒有替罪羊一说。
二、美国对日本偷袭珍珠港是否知晓?这历来是争论的焦点。
如果美国不知晓,致使珍珠港受到袭击,那\"替罪羊\"之说便不存在,事实上也的确是日本偷袭珍珠港获得成功。
如果说,美国高层事先已获得日本要偷袭珍珠港的情报,甚至说这份情报是中国掌握了并立即通报给了美国的,但美国决策层按住不表,让其成为既成事实,然后借此向日本宣战,并得到美国人民的支持参加了二战。
对美国来说用了两计,一计是将计就计,一计是苦肉计。
即使是那样的话,日本也依然是珍珠港事件的罪魁,因为这场战役是日本人自己策划、自己实施的,并且还获得了成功,并不是美国指使他去干的,何来替罪羊之说。

参考:
#原创#日军联合舰队大举突袭珍珠港美太平洋舰队所拥有的四舰航母莫明其妙全在外面晃悠晃悠从而躲过此劫为接着的中途岛海战一举夺得胜利打下基础故,疑点重重#凌远长著#
参考:

参考:
时光追溯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者在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的力主下偷袭了美国的太平洋珍珠港军事基地;
日本从航空母舰上起飞了350余架飞机对美军停在珍珠港内的战列舰和巡洋舰进行了狂轰滥炸,美军则处于毫无防备状态,总体上来说只有被动挨炸的份;
整场袭击一共持续了90分钟,美国被炸沉了4艘战列舰、2艘驱逐舰,还有188架飞机被炸毁,约有2400名美国死于这场偷袭;
这个事件震惊了世界。
1941年12月8日,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表了以珍珠港遭遇袭为主题,当着全世界的面,在国会上发表了《国耻演讲》,随后正式决定对日本宣战!在山本五十六的精心策划下,日军这次偷袭珍珠港是花了本钱的,一共出动了由6艘航母和17艘其他军舰,尽管当时 的保密工作做得非常细致,但是,这样宏观的舰队在辽阔的太平洋上游弋不可能让世人毫无察觉;
七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硝烟正在慢慢飘散,现在从解密的二战档案资料来看: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发生之前,中国方面就已经获悉了日军的这次军事偷袭的动向,也通过一定途径告知了美国的相关方面;
但是,似乎并没有引起美方的足够重视。
当时 ,国民党军统机构中有一个叫姜毅英的破译员,她业务精湛,通过截获的日军往来密电,破译了日方将要对美国进行偷袭的情报;
国民党总裁蒋介石先生当时对美国是毕恭毕敬的态度,他将这个信息及时通报给了中国驻美大使郭德权,然后,又正式通知了美方。
而美国在现象上却对这个情报轻描淡写,认为这不过是将介石挑拨美日关系、企
因为,偷袭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军突然向珍珠港调派了大量的医护人员,运送了大批的医药物资,在珍珠港事件的前一日——12月6日还临时通知取消第二天的休假,这个第二天就是12月7日,就是珍珠港事件的当天,匪夷所思吧?
而且军方还要求港内进行战备值班;
稍有头脑 的人就知道,如果如果美军没有重视这份情报,是不会发出这一系列鲜见的奇怪的动作的,尤其是偷袭珍珠港事件发生的当天美国当时所有的航母都没有停滞在珍珠港内,所以,太平洋舰队的主力并没有受到致命的损伤。
我们回过头来看,山本五十六偷袭美国太平洋舰队的目的就是要消灭美军太平洋舰队的有生力量,但是,由于美国航母逃过了劫难,显示出日本的真正阴谋 并没有得逞,美军的太平洋海军舰队的主力并没有被击溃,也就是说,极有可能美国重视了中国的情报,未雨绸缪,提前作了挨炸的准备!不能排除,当时美国的总统罗斯福及其心腹在事先已得知日本将要偷袭珍珠港———最低中国的情报事先通报了他呀!因此,他首先以执行任务的借口把太平洋舰队的航空母全部调出了珍珠港,又由于知道遭袭后,珍珠港内会有大量的伤员,于是又调派了大量医药物资和医护人员———毕竟,谁也不会长前后眼,如果罗斯福没看重中国的情报,怎么会紧急通知12月17日的星期天,珍珠港内还搞战备值班呢?
显而易见,罗斯福是急于参战,故意让日本阴谋偷袭阴谋得逞,才在表面上置中国的情报于不顾,这样,美国 民众就能见证到日军的罪恶行径,也就给自己正式参战创造条件。
也就是说,珍珠港事件实际上是罗斯福总统及其心腹自编自导的“苦肉计”,他妄

参考:
珍珠港事件可能是美国总统罗斯福和美国上层的苦肉计,目的是以太平洋舰队为诱饵,目的是争取美国国会批准美国直接参加二战。
先简介珍珠港事件的经过。
珍珠港位于夏威夷群岛,距日本3500多海里,距美国本土约2000海里,是美国太平洋舰队最重要基地。
1940 年春夏之际,希特勒横扫西欧,英军苦守英伦三岛,日军南进派认为这是日本攻占太平洋诸岛,攫取战略资源的大的时机,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认为南进计划的最大障碍就是美太平洋舰队在珍珠港的主力,于是山本制定了偷袭计划。
四一年12月7日,珍珠港上空的日机接到“虎!虎!虎!”的信号,这是总的进攻令,日本海军特混舰队长途奔袭,354架舰载日机发动攻击,击毁击伤美舰艇40余艘,飞机260架,造成美军伤亡4000人。
这一事件震惊了全美,第二天罗斯福发表了著名的国耻演说,宣布12月7日是国耻日,当天下午,国会授权政府对日宣战,得知消息后,最高兴的是邱吉尔,他说“太好了,我们总算赢了”,原来他只搞到一个《租借法》,即美国对外援助物资、武器,日本人一偷袭,美国人找到了直接参战的借口。
另一位东方领导是蒋介石,他在东方抗战抗得打得极为艰苦。
据美海军部长诺克斯密友斯泰尔曼透露,12月6日晚,美军界大佬海军部长诺克斯、海军作战部长斯塔克、陆军部长史汀生、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商务部长正陪罗斯福一同消磨时光,等待日军偷袭珍珠港! 据后人收集的史料证实: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前,美海军情报官萨福德中校成功破译了日联合舰队向珍珠港开进的详细情报,并通过作战部长斯塔克中将送达元首,罗斯福曾密电太平洋舰队司令金梅尔上将将港内航空母舰调到外海,照样训练,其他的舰船一律留在港内,金梅尔接电后,太平洋舰队通讯参谋莱顿也破译了日军密码,并送至司令办公室。
金梅尔把情报扔在桌上,吩咐莱顿不要向任何人透露情报。
结果日机轰炸时,下面只见美军舰船和作战飞机,港内不见航母! 袭击前,日大使从外交部获得一封长电报,并奉令在正适袭击前,递交美国务卿赫尔,但大使人员未能及时解码和打印这篇长国书,对美不宣而战,无耻之极! 事实上,在这篇国书在日本递交美国前,已被美国解码,国家国司歇尔读过国书后,向夏威夷警告。
但令人难以自信的是,由于美国内部传送系统混乱,不得已,这篇电报后通过民用电信局末传,在路上失去紧急标志,袭击几个小时后,才由一个年轻的日裔邮递员将该电报送到美军司令!
! 近年来,包括美国学者在内,西方学者认为罗斯福为了摆脱国内孤立主义思潮的束缚,以太平洋舰队为诱饵所实施的苦肉计?
珍珠港被袭,真是罗斯福等大佬的苦肉计?
此问题答案成谜。

参考:

很多人认为,珍珠港事变最大疑点是美军三艘航母,都不在港内。
谁都知道,后来的作战美军完全依靠航母,最终在中途岛重创日军,一举扭转了局势。
当时中途岛战役,日军有4艘重型航母,而美军只有三艘,战斗力有差距,主要靠美军情报的优势。
但如果珍珠港有一到二艘航母被炸成,靠区区一到二艘航母,是绝对打不赢中途岛战役的。
实际上,日军被击沉3艘航母以后,剩下的飞龙号还击,击沉了1艘美军航母。
日军也是有很强战斗力的。
因为美军航母都不在珍珠港内,很多人认为美军早就知道了空袭的事情,只是为了让国内老百姓支持参战,这才装不知道。
这样一来,美军会在空袭中有很大损失,老百姓自然会参战了。
其实,这完全是瞎说。
美军3艘航母不在珍珠港,完全是走了狗屎运。
“萨拉托加”号根据原计划,目前正在美国本土进行大修和更新就装备。
这是早就定好的计划,同日军袭击不袭击没关系。
而”列克星顿”号在空袭前三天前,也就是12月5日离开珍珠港,去给中途岛运送飞机,侥幸逃过一劫。
至于“企业”号更夸张,它在11月28日出海为威克岛运送飞机,原定12月7日,也即是空袭前1天返回珍珠港。
然而,当时太平洋上有暴风雨,风浪很大,“企业”号被迫降低了航行速度。
在空袭结束以后几小时,“企业”号回到珍珠港,还不知道怎么回事。
可见,这3艘航母的幸运都是意外。
尤其是“企业”号,它其实是非常危险的。
因为原则上企业号仍然在日军轰炸机的攻击范围内,只是日军的南云将军胆小,见好就收,没有敢于继续搜索而已。
同时,美军在珍珠港损失非常大。
在珍珠港的8艘战列舰,有7艘或者被击沉,或者被重创。
大家都知道,战列舰的造价比航母要高的多,建造时间也长。
美军太平洋舰队瞬间几乎覆灭。
很多人说,战列舰已经过时,但再过时也不能被人随便炸着玩吧?
况且在空袭珍珠港之前,世界各国对于航母作战始终持怀疑态度。
当年的航母不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只能白天作战,只能在天气情况良好下作战。
全年365天中,航母能够作战的最多只有200多天的白天。

参考:
1941年12月7日下午1点47分美国白宫总统办公室的电话响起了一阵急促的铃声。
这时总统罗斯福正在和自己的私人顾问霍普金斯聊天。
铃声响起后罗斯福接通了电话,随即听到电话那头传来的声音:“总统先生,日本人好像袭击了珍珠港!”罗斯福问道:“怎么回事?
”电话那头的海军部长诺克斯回答道:“海军部电讯部门刚侦获的一份电文内容为‘珍珠港遭到空袭’。
这是太平洋舰队总司令金梅尔向夏威夷的美国舰只发出的紧急通知。
这个电文的内容太让人震惊了!”罗斯福放下电话后对霍普金斯说道:“日本人好像袭击了珍珠港!”霍普金斯摇着头说:“是不是弄错了?
日本人不会蠢到主动向美国挑衅吧?
”罗斯福说道:“日本有理由这样做。
如今他们正在往东南亚一带扩张,美国太平洋舰队已成为他们最大的阻碍。
珍珠港是太平洋舰队的大本营,那么当然会成为他们的攻击对象。
我料定我们的敌人不会不犯错。
如果日本人进攻我们,那么我将会让国会批准我们参加这场战争”。
二十多分钟后海军参谋长斯塔克打来的电话证实了珍珠港确实已被日军袭击。
当晚8点半罗斯福在白宫二楼召开了内阁会议。
会上海军部长诺克斯向大家汇报了珍珠港事件的损失情况:美军官兵死亡2403人,失踪和重伤2233人;
太平洋舰队共有18艘舰只被击沉或受到重创;
被炸毁的战斗机有188架,被炸坏的有159架;
航母出海执行任务还没回航,所以侥幸逃过一劫;
海军船坞内的油库和潜艇库因位置隐蔽而没被日军轰炸。
诺克斯汇报完后罗斯福开口说道:“不管是要和平,还是要战争,如今美国已没选择的余地,因为日本人已替我们做了决定”。
1941年12月8日中午12点30分国会召开了参众两院联席会议。
身披蓝色海军斗篷的罗斯福在儿子詹姆斯上尉的搀扶下缓步走进国会大厅。
这一刻共和党议员、民主党议员都用依赖和景仰的神情望着他们的总统。
过去两党之间的一切政治分歧在这时都烟消云散了。
在罗斯福不到10分钟的演说过程中议员们频频报以热烈的掌声。
最终参议院以82票对0票、众议院以388票对1票分别通过了罗斯福对日宣战的要求。
1942年12月8日美国正式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长期以来珍珠港事件被解读为日本方面对美国发起的一次偷袭,然而近年来出现了一种阴谋论的说法。
这种说法认为珍珠港事件有可能是美国方面自导自演的苦肉计,而日本则很有可能是被算计的替罪羊、冤大头。
这种说法认为美国方面其实在事先就已知道日本会偷袭珍珠港,但却故意让日本偷袭成功以获得对日开战的理由。
这种说法其实也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因为罗斯福确实存在演这样一出苦肉计的动机。
那么这话究竟从何说起呢?
在珍珠港事件爆发之前美国国内对是否参加二战其实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声音。
长期以来美国在外交上所奉行的是孤立主义政策。
“孤立主义”一词最早于1922年出现在《芝加哥日报》驻伦敦的记者爱德华·贝尔的文章中。
爱德华·贝尔在文章中使用“孤立主义”这个概念来批评美国当时对国际合作所持的消极态度,在此之后这个概念就被世界各国的学者广泛引用。
不过“孤立主义”作为一种政策所出现的时间要比爱德华·贝尔在概念上明确定义它要早得多。
早在独立战争之前北美大陆就已存在着一股和欧洲做整体切割的思路:当时的北美大陆不仅希望在政治上脱离大英帝国而独立,同时还希望尽可能在外交、文化等各方面与欧洲各国进行整体切割。
1776年1月托马斯·潘恩在其《常识》一书中写道:“我们就应当同欧洲的任何部分保持不偏不倚的关系”。
美国的地理区位为美国实行孤立主义政策提供了客观条件:美国东临大西洋,西滨太平洋,远离其他大陆。
有天然的地缘屏障保护的美国具备执行孤立主义的先天条件。
独立之初的美国仅仅只是由大西洋沿岸十三个前英属殖民地组成的联邦,身处英国、法国、西班牙的殖民地包围之中。
后来美国通过吞并佛罗里达、收购路易斯安那、侵占墨西哥领土、购买阿拉斯加、入侵夏威夷等一系列扩张行动才发展成为东临大西洋,西滨太平洋,几乎占据半个北美大陆的大国。
然而直到1898年美国军队不足3万人,这一数据甚至低于保加利亚这样的弹丸小国。
这时实力不足的美国总是尽可能避免使自己卷入美洲以外的事务中。
这时的美国的策略是:以中立之名坐山观虎斗——趁其他国家大打出手之际出售武器物资、提供贷款大发战争横财,等战局明朗后再摘取胜利果实最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
与此同时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如果过度介入到国际纠纷中极有可能导致国内来自不同国家的族裔因效忠自己的母国而陷入分裂。
1796年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在卸任时曾向公众明确表示:“我们与外国交往的重大原则就是在扩大与他们的商业关系的同时尽可能少有政治联系”。
这时的美国只想和其他国家保持商业上的往来,然而在国际政治事务中想的是能不参与就不参与。
1780年美国第二任总统亚当斯告诫国会:不要把美国和欧洲列强纠缠在一起,双方的往来仅限于商业,而不是政治,更不是战争。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曾得到过法国的大力帮助,然而当1793年4月英法战争爆发以后华盛顿却发表《中立宣言》宣称美国将坚持不偏不倚的中立政策,禁止美国人以任何形式参与、帮助支持交战双方的一切活动。
美国的立国精神立足于清教传统,而清教徒最根本的信念在于:我们是上帝的选民。
正是这样一种信念使来自于欧洲的美国移民们坚信自己与欧洲人有着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
美国人自认为是被上帝选中的独特民族。
他们自认为是人类世界未来的希望。
欧洲以及世界上其他地方在他们眼中是肮脏的、野蛮的、落后的,只有同包括欧洲在内世界上其他地区保持一定距离才能避免自己被污染。
孤立主义就此成为美国的一项既定国策:在国际纠纷中严格保持中立,避免介入除自卫战争外的一切国际争端。
一战期间美国一开始通过与交战双方同时进行交易得以大发战争横财,等到战争后期局势渐趋明朗后才加入其中。
美国参加一战后为协约国提供大量物资援助,还付出了战死11万人、重伤致残20万人代价。
一战后的美国已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大国,然而相比英、法这样的老牌列强却只具有相对优势,仍不具备绝对碾压的实力:一战后成立的国联被英、法所控制,然而美国作为国联的倡议者却被排除在位。
美国既没得到德国的殖民地,也放弃了德、奥的主要赔款。
相比之下英、法在一战后瓜分了德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属地,日本也得到了太平洋上的加罗林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甚至就连比利时这种弹丸小国也得到了部分德属东非。
因此一战结束以后美国民众普遍认为:自己在一战中付出了巨大代价,然而却没得到预期的回报。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认为不该再让自己的军人为别国去送死。
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罗斯福就意识到如果继续放任轴心国集团对英国、苏联、中国等国的侵略战争,那么当轴心国征服欧洲和亚洲之后势必对美国也构成强大的威胁。
然而在当时孤立主义思想盛行的美国很多人并没意识到这种风险,所以罗斯福对轴心国开战的想法就始终无法在国会得到通过。
在这种形势下罗斯福政府只有通过《租借法案》的形式向英国、苏联、中国等国提供武器、粮食、石油等战略物资。
美国参加二战对外宣传的是维护世界和平,然而在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之下其实有美国自己的盘算。
一旦轴心国征服了欧亚大陆势必会对美国的安全也构成巨大的威胁。
即使轴心国不发动侵略美国本土的战争,那么美国在欧亚地区的市场范围也必然保不住。
当时的英国是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当时还是英国属地的加拿大是美国的邻居,所以美国和英国之间涉及到大量的利益纠葛。
同为英语国家、有着大量的英裔人口以及制度文化上的相似性使两国有较高的认同。
在不列颠空战期间甚至有着不少的美军士兵以志愿者的身份远渡重洋去帮助英国。
由此可见在美国正式介入二战之前那种孤立主义的氛围中其实也有一部分人认为美国应当主动介入战争。
这种观点在珍珠港事件发生之前的美国是不占主流地位的。
身为美国总统的罗斯福恰恰就持有这种不占主流的观点。
罗斯福不仅看到了轴心国一旦得势将对美国造成的巨大威胁,而且还看到了参战对提升美国的国际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时的美国已是全球第一大工业国、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然而美国的影响力仍基本局限于西半球的美洲。
在欧洲事务中仍是英、法等老牌列强说了算,在亚太地区日本是美国强有力的竞争者。
如果美国能在其他列强斗得两败俱伤时加入到战争之中将会极大提升美国在战后的国际地位。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席卷全球的经济大萧条最初就源于美国华尔街股市。
美国经济在这次大萧条中遭受了重创。
罗斯福上台后通过一系列新政举措使美国经济得以逐渐走出阴影,然而大萧条带来的诸多后遗症依然还是客观存在的。
如果美国加入到战争中就能利用军工生产带动国内产业的全面复兴:以此拉动内需、转移国内矛盾,从而将大大缓解经济大萧条带来的后遗症。
这其实也是美国的军火商们所乐于见到的。
罗斯福正是基于
美国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讲究权力制衡的国家:一方面由国会、政府、法院分别掌握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分立体系对总统的权力构成一定制约,另一方面地方上各州所享有自主权也对联邦政府的权力构成制约。
美国总统同时又是美军总司令,所以对军队任务有下达执行权。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总统可以随意调动军队,因为美国宪法规定对外宣战、军队调动是国会的权力。
由此可见在美国对军队的权力是由总统和国会分享的,那么这就不可避免会出现一种博弈。
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情结还很浓厚:国会里有相当一部分议员对介入战争是持反对态度的。
然而珍珠港事件发生后全体国会成员几乎一致通过了对轴心国集团宣战的决议。
之前一直反对介入战争的国会开始全力支持罗斯福政府对德、日、意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战,同时美国政界、军界以及社会各界在经历珍珠港事件后变得空前一致的团结。
这样的变化显然是一直主张参战的罗斯福所乐于见到的,所以罗斯福的确有自导自演一出苦肉计的动机。
当然有动机并不足以证明珍珠港事件就一定是罗斯福设计的苦肉计。
这就像审理一起犯罪案件时动机只能当做推理依据,然而却并不能当做直接的犯罪证据。
假设张三和李四有矛盾。
如果张三被人杀害了,那么和他有矛盾的李四自然是有动机有嫌疑的,然而这却并不能证明张三一定就是被李四杀的。
罗斯福有自导自演苦肉计的动机,那么有没有证据能证明这件事就是他所为呢?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珍珠港事件就会发现确实是存在一些疑点的。
当日本飞机轰炸珍珠港时海面上整齐排列着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作战舰只和飞机。
这些作战舰只和飞机没任何的掩护和防御措施,以致于被当时的美国参议员们形容为“美国海军睡着了”。
日军在偷袭珍珠港的行动中出动了由6艘航母和17艘其他舰只组成的超强大舰队。
即使日军方面的保密工作做得再好,也很难想象如此大规模的一次行动能完全做到瞒天过海。
根据战后解密的档案资料显示:珍珠港事件发生前中国就已对日军的动向有所掌握并通过一定途径告知了美国方面。
当时军统一个叫姜毅英的破译员通过日军的往来密电成功破译了日方将对美国发动偷袭的情报。
按说这么重要的事应该尽快通知美国,但蒋介石在这件事上漂亮地耍了一个滑头:他先将此情报通告驻美大使郭德权,然后再将此事正式通知美方。
在五角大楼看来这不过是一种试
当时中国和日本的战争已进入战略相持阶段,而美国人却还在一旁作壁上观。
其实蒋介石是希望美国被日本教训一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促使美国下力气支援中国抗战。
然而蒋介石又不敢把这份情报瞒下来,因为一旦将来没美国人识破会对自己很不利。
蒋介石故意用一个比较低级的方式传递消息就是让美国人不引起重视:这样一来自己算是向美方传递了情报,将来美国方面在这件事上也没什么好指责自己的;
另一方面对这份情报不重视的美国人很可能还是会被日本人狠狠教训一次。
其实当这份情报真正的到达罗斯福办公桌上的时候珍珠港已是一片火海。
当时延安的方面也在事先知道了日本即将偷袭美国的情报:一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日本人中西功在1941年11月通过汇总各方面信息分析出日军的战略方向转向太平洋最早可能是在12月1日,最迟可能是在12月15日,12月8日的可能性占到90%。
至于被袭击的目标具体是哪里则并没预测出来。
与此同时国民党军统内部也潜伏有中共地下党的成员,所以姜毅英的破译电报出来之后延安方面甚至比蒋介石得到消息都早。
然而当时美国和延安的中共方面联系较少,所以这份情报没能及时传递给美国方面。
退一步讲即使当时国、共两党的情报被及时传递给了美国方面也未必能改变什么。
当时军统和中共方面都知道日本即将对美国发动偷袭行动,然而发动偷袭的具体地点是在珍珠港、具体时间是1941年12月7日这点是在事先无法预测的。
美国即使及时得到了情报并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可也无法准确判断日本会在具体何时何地动手。
当然作为太平洋舰队基地的珍珠港成为日军偷袭目标的可能性无疑是最大的,但也不排除日军选择其他目标下手的可能性。
在日本的袭击发生之前美军突然向珍珠港调派大量的医药物资和医护人员。
在袭击发生的前一天临时通知取消第二天的休假,进行战备值班(袭击当天是星期天)。
这些都是有档案可查的,但在袭击之后这些记录和当事人被全部调离。
袭击结束后美军以惊人的速度将击沉的军舰打捞出水,然后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将其修理好,甚至还通过改装使这些军舰的战斗力上升到了新的水平。
尽管美国海军在珍珠港事件其实并未因此伤筋动骨:事件发生时所有航母都在外面执行任务。
有人据此猜测罗斯福和美军几位高级将领可能在事先已得知日本将要偷袭珍珠港,所以故意先把航母全部调走,同时向珍珠港调派了大量医药物资和医护人员。
之所以自编自导这样一出苦肉计就是为了摆脱国内孤立主义的束缚。
然而疑点终归只是疑点、猜测终归只是猜测。
珍珠港事件确实存在太多疑点,然而却没任何直接证据可以确证这就是一出苦肉计。
事实上所谓的情报漏洞和航母出港都是可以给出合理解释的,所以时至今日珍珠港事件的真相依然扑朔迷离。
现在看来美国方面在事先的确知道日本即将对自己发起军事行动,然而从现有证据中很难看出美国确切知道日本会于何时在何地动手。
这种情报上的疏漏究竟是不是故意为之的苦肉计恐怕已是我们今天说不明道不清的了。
至于珍珠港事件发生时所有航母都不在港这个问题也并不能排除就是一种巧合:珍珠港事件发生时企业号航母正在返回珍珠港的路上,列克星顿号数日前刚刚开出,萨拉托加号正在圣地亚哥维修。
看起来似乎是挺巧的。
然而如果珍珠港事件真是一出苦肉计,那么必然会在相当秘密的状态下进行。
这也就是说知道这件事的人不可能太多:充其量也就罗斯福和美军最高层的几位将领可能知道,而当时正在返航的企业号航母上的官兵显然是不可能知道幕后真相的。
那么假设如果企业号返航的速度再快一些就有可能与偷袭珍珠港的日军迎头撞上。
退一步讲知道内情的高层限制了企业号返航的速度,那么美军高层总不能限制日军方面的行动吧?
如果日军方面的行动比一开始预计的耽搁一些不也可能撞上返航的企业号航母吗?
珍珠港事件就是这样扑朔迷离:整起事件看起来的确疑点重重,可无论证实或证伪都缺乏足够的证据。
如今我们既无法肯定说整起事件就是美国方面自导自演的苦肉计,可也同样没过硬的证据能完全否定这种可能性。
无论珍珠港事件的真相如何都无法改变一个既定事实——这一事件改变了美国乃至世界的命运:珍珠港事件直接导致美国正式介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如果说一战只是使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有所松动,那么二战则彻底终结了孤立主义。
二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孤立主义原则被否定,\"国际主义\"成为美国外交决策的基础。
美国外交政策的多边主义时代产生了。
战后美国多边主义外交政策的基本理念为:通过维持西方联盟在一系列国际规则和原则的基础上协调与盟国乃至与非盟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同时强调通过建立国际制度、国际组织和国际机制来协调各国之间的国际事务。
在美国政府的推动下强调国际多边合作的联合国于1945年成立,而战后的西方军事联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也在美国的主导下成立。

参考:
珍珠港发生1941年12月7日早晨,日本出动350架飞机轰炸珍珠港。
在看电视时,有我方特工破获日本密码电文,通过各种渠道转交美国。
但美方不相信,睡大觉悲遭灭门。
日本人野心勃勃,想一口吃下(占领)全世界,被噎着,自找死路。
这是日本注定要失败的。
再加上中国人民英勇抗日,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向中国人民投降。
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抗战,把日本侵略者赶出去。
日本是替罪羊之说,无稽之谈,是天大笑话。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