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和霍去病都是宽容豁达之人为何最后却害死了李广父子呢
说卫青“宽厚豁达”很恰当,霍去病跟“宽厚”十万八千里,跟“豁达”完全不沾边。
李广因为卫青临时改变行动路线,导致行军失期,在办案人员讯问下,悲愤自杀。
李敢认为,父亲的遭遇,卫青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他打伤了卫青。
霍去病得知李敢打伤舅舅,趁陪同汉武帝围猎之机,射杀李敢。
这就是所谓,卫青霍去病甥舅俩,害死李广李敢父子的事。
其实,李广之死与李敢之死,性质完全不同,卫青和霍去病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也完全不同。
李广之死这件事发生在元狩四年的漠北大战,是汉匈之间最大规模的一次战争。
战前,李广找到汉武帝,要求以前将军身份随军出征。
李广的请求不难理解,老将军征战一辈子,眼看年近七旬,再也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了,而他这一辈子,就缺一个封侯的功绩,为他的一生画个圆满的句号。
汉武帝本来是不同意李广出征的,一是李广年岁太大了,不适合再出征;
二是汉武帝一致认为,李广此人“数奇”,命不好,由他参加的事准没好结果。
但禁不住李广的苦苦哀求,汉武帝松口同意了。
过后,汉武帝又后悔了,就让人给卫青去了一封密函,让卫青心里要有数,不能让李广充当前将军。
队伍在行军过程中,探知到匈奴单于的所在地后,卫青按汉武帝的意思,将李广调到东路,做迂回包抄的策应部队,而改任公孙敖为前将军,跟随他由中路,直击匈奴单于所在地。
李广对卫青的这个安排非常愤怒,在争执无果的情况下,他没有与卫青告别,就率军出发了。
结果,李广真的不幸被汉武帝言中,他非常倒霉地碰上了大风沙,迷了路,没有按期达到目的地。
李广失期的结果,导致合围匈奴时,不能形成包围圈,单于逃脱了。
卫青需要给汉武帝写战报,就让人去找李广询问失期的具体情况,李广一言不发。
卫青就让长史传唤李广的幕府人员,对质受审。
李广不让幕府人员出面,说,这事跟他们无关,要审就审我,并说了如下一段话:“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言罢拔刀自刎而死!李敢之死李敢当时也参加了漠北大战,只不过他是随霍去病出代郡。
这一战,他们一直打到狼居胥山,歼敌七万多人,从此漠北无王庭。
李敢此战夺了匈奴左贤王的旗鼓,因此受封关内侯。
漠北大战,李敢封侯,父亲却因为失期自杀,而原因就是卫青,临时改变军事部署造成,所以李敢觉得,父亲的死,卫青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为此,李敢竟然跑到大将军府,找卫青寻仇,出手打伤了卫青!不过,卫青并没有因此报复李敢,将这件事压了下了,但还是被霍去病知道了。
霍去病很生气,你一个小小的校尉,竟然打伤大司马大将军,作为外甥,霍去病决定为舅舅报仇。
恰逢霍去病陪同汉武帝围猎,李敢也在其中,围猎过程中,霍去病竟然一箭射死了李敢!霍去病的行为,让汉武帝非常怒火,在痛责霍去病的同时,汉武帝不得已,对外公开说,李敢是被鹿角顶死的。
卫青对李广之死的责任客观地说,卫青在李广之死这件事上,责任很轻,甚至说无责任。
本来对李广的军事部署,卫青是奉诏行事,调换李广不是他的责任。
即便没有汉武帝的命令,卫青作为最高统帅,需要部下调整部署,也是无可厚非。
李广失期,有意外成分,卫青传讯,只是履行正常的手续,并没有加害李广的意思。
当李广拒绝后,卫青没有难为他,让人找他的幕府审讯,已经很给李广面子了。
但显然李广自己心中不平,以死抗争,这恐怕也不是卫青所能料到。
史书说,卫青让公孙敖为前将军,出于自私。
也许吧,但这没什么可以指责,皇帝不让用李广,况且很可能卫青也觉得李广不可用,作为统帅,用谁,那是他的权利,他对结果负责,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呢?
所以,将李广之死的责任,推到卫青头上,是很不负责任的说法。
这个说法,源自于司马迁的观点,司马迁与李家关系好,很推崇李广,所以不惜贬抑卫青,这是有色眼镜作祟!霍去病对李敢之死的责任相对于李广之死,李敢真真切切死于霍去病的箭下,毫无疑问,霍去病要承担责任。
霍去病为什么要这么做,原因有三个。
一是李敢的行为太出格,激怒了霍去病。
即便卫青对李广的死有责任,李敢都不应以寻私仇的方式,打伤卫青。
况且他打伤的是当朝第一人,大司马大将军,自己的顶头上司。
二是霍去病骄横惯了,从来没把李敢这样的人放在眼里,包括性命。
李敢的行为,无疑羞辱了卫青,做外甥的霍去病当然不能接受,况且霍去病能今天成就,跟卫青的指点和赏识息息相关。
霍去病此人性格张扬,他在军中非常跋扈,从来不把军士的性命放在眼里,对人从来只看军令,与战友们只有上下级关系,没有亲情。
这样的性格,这样的为人,在皇帝的宠信下,做出射杀李敢没什么奇怪的。
三是霍去病与卫青的微妙关系。
自打霍去病名声鹊起,汉武帝刻意压制卫青,让卫青受了不少委屈。
这件事霍去病心知肚明,他不能改变汉武帝与卫青的关系,因而对自己的舅舅,多少有那么点歉意。
当李敢打伤舅舅后,霍去病以极端的方式,射杀李敢,我
将门与豪门的恩怨李家和卫家,代表了两种完全不一样的人生轨迹。
李广一门祖孙三代,为大汉奉献了一辈子,却因为种种原因,始终没有得到封候拜将的机会。
卫氏一门,因为皇后卫子夫,从一个奴隶之家,迅速飞黄腾达,成为帝国最荣耀的门庭。
虽然李家得不到封侯,自身的原因很大,卫家能光耀门庭,跟卫青霍去病自身的能力息息相关,但在司马迁眼中,他无论如何接受不了,那种靠裙带关系发达的人。
所以,司马迁不遗余力地褒扬李广的忠烈,又不时地对卫青投之以鄙视的眼神。
假如去掉有色眼镜,再读这段历史,恐怕人们的结论会发生巨大变化。
不过,历史本来就是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视角解读的结果。
司马公以他的视角,留下了皇皇巨著《史记》,这笔精神财富,永不可磨灭!
参考:
那是李广李敢父子自己找死,大将军就是派
”沉默寡言的霍去病,怎么看也不像是宽容豁达之人!李广之死跟卫青有关系,但并不是卫青害死的;
李广之子李敢,是霍去病直接给杀掉的。
如果再加上孙子李陵,从祖孙三代的悲剧来综合分析,主要原因还是来自于汉武帝!李广从汉文帝、汉景帝一直到汉武帝,其处境是每况愈下!在汉景帝时,李广跟随周亚夫平叛吴楚之乱,立有战功。
只不过李广接受了梁王给的将军印,所以没有受到封赏。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李广负责镇守右北平。
“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李广跟随周亚夫作战,就能立有战功。
独自镇守一方,匈奴就要避开他的领地。
这说明李广还是有真本事的。
为什么到了汉武帝时期,李广就再也无法获得军功了呢?
因为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对待匈奴的战略发生了变化。
汉朝的战略从被动防守变为了主动出击。
李广跟随周亚夫的时候,是与诸侯国作战。
与汉朝的诸侯国作战,和与匈奴作战是完全不同的。
李广很有可能没有及时地完成这个转变。
李广在与匈奴作战方面,主要功绩还是在于防守。
主动出击深入匈奴腹地,也不是李广所擅长的。
李广的作战经历,要么没有寻找到敌军,要么就是迷失道路。
这可是主动出击匈奴最基本的作战技能,李广显然都不具备,又怎么能够立有战功。
还有一个原因在于,李广经常是作为偏师策应作战。
这当然是汉武帝偏爱卫青霍去病的原因,但还是以李广自身的原因居多。
既然连这些最基本的技能都不具备,汉武帝又怎么能让他统帅汉军主力去与匈奴作战。
那么作为策应的偏师,碰到匈奴的主力也就不足为奇了。
匈奴在作战的时候,也是讲究兵法谋略的,人家也知道避实就虚的道理。
后期汉武帝可能也意识到了李广的这个问题,所以就不再派李广出征匈奴了。
在李广的强烈要求之下,这才派李广跟着卫青去打了最后一场仗。
这次李广因为迷失道路延误了军期。
卫青作为主帅必须要了解详细的经过,但是李广却没有向卫青汇报。
既然问你你不说,那就去幕府按照常规去解释去吧!李广因此而自杀!这当然不能说是卫青害死了李广。
李广的悲剧,一个是李广自身的原因,一个是汉武帝把李广用错了地方。
汉文帝当初感叹李广:“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如果李广真的生在刘邦那个时代,不知道会不会能够建功立业?
因为李广自杀这件事情,李广的儿子李敢打伤了卫青。
卫青把这件事儿给隐瞒了下来,并没有去追究李敢。
后来李敢陪着汉武帝在甘泉宫狩猎,霍去病就用箭把李敢给射杀了!为什么霍去病敢在汉武帝面前,肆意地射杀李敢?
这里面除了霍去病得到汉武帝宠爱之外,还有李广留下的原因。
李广被免职的时候,曾经带着一个随从出去游玩。
回来的时候路过霸陵亭,霸陵亭已经开始宵禁了。
霸陵亭尉就不让李广通过,把李广等人扣在霸陵亭待了一宿。
等到李广重新被启用为右北平太守,李广就请求汉武帝让霸陵亭尉一同前往。
李广到了军中,立刻就把霸陵亭尉给杀了!汉武帝对这件事儿的批复就是:将军者,国之爪牙也!因为当时李广正是汉武帝需要的人物,所以这件事儿也就作罢了!在那个年代这就形成了先例,也叫故事。
比如三国时的曹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
”既然李广可以挟私杀了霸陵亭尉,那么霍去病同样可以射杀李敢。
即便汉武帝追究霍去病,霍去病同样可以“李广故事”来为自己免去罪责!霍去病擅自射杀李敢,李光、霍去病和汉武帝都有责任!【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
如果喜欢敬请
说起李广,其实这
至于说霍去病射杀李敢,主要还是李敢打了自己的舅舅,霍去病此人虽然是年少气盛,心高气傲,但是也是极为的孝顺的,听说有人,还是自己舅舅的下属,殴打自己的舅舅,自然受不了,直接把李敢也杀了,虽然说李敢的死是霍去病直接造成的,但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也是他自己咎由自取的,不过霍去病也是太冲动了,这他是负有一定责任的。
所以说,虽然霍去病对于李敢的死负有一定的责任,但是说卫青,霍去病害死李广父子,也还是算不上的,顶多就是冲动的李敢遇上了更加冲动,并且还肆无忌惮的霍去病罢了,针尖对麦芒,没对过。
参考:
大将军卫青是胸怀宽广的人,他从一个马夫做到位极人臣,始终有与人为善的态度。
平日里谦和仁让,对待将士爱护有恩。
交战一天多,由于寡不敌众,在军队即将全军覆没之际,苏建只身逃回。
部下要求斩苏建以树立大将军的威严。
卫青说:\"我不愁没有威严,我应将此情况呈报皇上,以此表示做臣子的不敢专权”。
后来将苏建送往汉武帝巡行所在地。
苏建因出钱赎罪,免除了死罪。
卫青向来是谨慎的,根本不会为难任何一位部属。
飞将军李广,确实很有本事。
但他时乖命蹇,运气好差。
他平生🈶很多次建功立业的机会,都被各种各样的意外给抹去了。
但他
他死于漠北战役中,当时,他率军打仗时迷失了道路,导致没能及时参战,在羞愤状态下拔剑自杀。
他留下了遗憾,从文帝开始抗击匈奴,身经百战最终没能封侯。
引起了人们的同情,但这帐不能算在卫青身上,用运气(天时、地利、人和)来解释更🈶说服力。
霍去病年少得志,很早就进入了意气风发的状态,养成了果断刚毅,心高气傲的性格。
他是🈶些缺乏宽容豁达的气量,却也不是刻薄之人。
霍去病杀李敢真正是事出有因:李敢误认为父亲自杀的结局是卫青有意刁难造成的,一时冲动出手伤了卫青。
卫青理解李敢的爱父之心,又为了军队安稳,就没有声张。
霍去病在知道自己的舅舅被自己的部下伤害后,自是怒不可遏。
以他的治军风格,是绝不允许部下有
于是,霍去病趁陪武帝打猎之机射杀了李敢。
李敢的死是霍去病直接造成的!但李敢有点二,在古代中国的哪个朝代,敢于伤害红极一时的皇亲国戚(卫青的姐姐子夫是皇后)的人不是死路一条呢?
只是霍去病太冲动了,他如果把李敢伤害卫青的事上报告给武帝,也能达到同样的复仇与治军的目的。
不是吗?
霍去病直接造成了李敢的死亡是真,而李敢所作所为是造成自己死亡的主因。
所以,说卫青,霍去病害死了李广父子是不符合史实的。
参考:
首先,说是卫青和霍去病害死了李广父子,就是完全、彻底的胡说八道。
实际上,卫青从一个骑奴到大司马、大将军,唯一的运气就是他得到了平阳公主的赏识、刚好汉武帝临幸了他姐姐因此发现了他的才华,仅此而已。
他并不是像历史上很多靠裙带关系上位的人,他只是获得了一个机会,然后就是凭着自己能力和军事才华,一步一步的为汉武帝荡平了匈奴威胁。
这样的人,他做错了什么?
但是,在古代那种世袭罔替,论资排辈,不看能力,只看出身的大环境里,写出史记这样经典作品的司马迁,在这个问题上也带有明显的偏见和选边站队。
作为一个史官,原本就应该尊重事实如实撰写,而不应该带有感情色彩和
司马迁在史记里,明显的对卫青的出身有着明显的偏见,而刻意渲染李广的英雄形象。
究其原因有三:一、司马迁与李陵有私交,一直同情李陵的遭遇,以至于不顾武帝从战略全局的需要处置李陵的用意,而逆上意进谏,惹恼武帝,把他阉了,使他怀恨在心,产生了
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中刻意美化李广而贬低卫青、霍去病。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卫青的出身,作为一个骑奴,不但做了公主的丈夫,还做到了大司马大将军,让那些贵族心里难以平衡。
而其中最不平衡的就是李广,在卫青没有做到大将军时,他就当面冷言冷语,多次讥讽。
李广能够称之为飞将军,那是因为他善于小规模袭扰、打游击战争。
所以虽然声名在外,但是对汉匈对抗的大格局并没有本质的意义。
而李广一生中,确实也没有打过哪怕能够被历史铭记的战役级别的像样的胜仗,这样的人,有什么资格哀叹”难封“?
难道就因为你有个飞将军的外号?
而卫青霍去病打的每一仗几乎都是影响汉匈格局的战略级别的,而且几乎是百战百胜。
每战必让匈奴的势力大幅消减。
我们再回头看看李广父子的死亡。
李广年逾六十,之前又有被匈奴俘虏的历史,汉朝并不缺将,在决定汉匈命运的关键战役,从大局出发,不可能为了照顾
以李广在卫青帐下听用那么多年,卫青对他的了解,根本不敢把这么重大的战略级别的战役交给他做前锋来赌博。
优秀将军之所以优秀,就是从来不会把战争结果寄望于赌博和运气,而是仔细推演、设计,降低所有能够想到的风险。
但是李广却置气不停指挥,破坏了整个战场大局。
虽然在卫青的合理指挥下,最终打赢了战争,但是李广不听将令的做法是非常严重的、危险的,如果形成风气,那以后怎么行军打仗、指挥若定?
所以卫青没有惯他倚老卖老的习气,严厉斥责了他并上报了汉武帝。
这么重要的战役因为李广不听指挥擅自行动而迷路,所部居然没有能够参战,这也说明了李广对战争的影响毫不重要性。
李广自己羞愧难当,拔剑自刎。
以李广的作为,如果卫青气量小,根本不会给他拔剑自刎的机会,而是直接军法从事。
但是李敢对父亲的死产生了强烈不满,私自闯入大将军府刺伤了卫青,卫青却还为保全他而隐忍不发,对外隐瞒。
一个下级军官私闯公主、大将军大司马的府邸刺伤大将军,这是谋逆犯上,如果卫青报到武帝那里,恐怕就不是杀一个李敢的问题,不诛他三族就不错了。
平阳公主气愤之下告诉了霍去病,李敢是霍去病帐下的将军,霍去病治军极严、赏罚分明,加上年轻气盛,一怒之下,私自射杀了李敢。
汉武帝知道后将他流放朔方、镇守边关,不幸的是在往朔方的路上,感染瘟疫,英年早逝。
所以,还原整个事实,他们根本没有害死李广父子,相反,卫青还一再包庇、维护李广父子。
然而他父子俩仗恃自己是将军世家而目无法纪,骄横任性,自寻死路而已。
参考:
卫青和霍去病害死李广父子的这个说法有些不太妥当。
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是卫青需要为李广的死负部分责任。
李广 根据李广的叙述,是卫青让他绕远,导致他迷路,所以才会导致战机的延误。
史料记载: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 。
李广觉得非常的委屈,所以最后选择自刎。
如果我们单看李广的叙述,会发现卫青真的需要为李广的死负责。
可如果我们了解全部的情况,相信就会得出其他的结论。
卫青之所以没有让李广当前锋,而是让他迂回,并不是想要抢夺李广的功劳,而是受到了皇帝的授意。
史料记载,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从上可以看出,皇帝觉得李广上了年纪,在打仗的时候可能会出现问题,所以秘密交待卫青,让他千万不要听李广的话。
换句话说,李广应该埋怨的人不应该是卫青,而应该是当朝皇帝。
而且李广的军队之所以会迷路,不是因为小路实在太偏僻,而是因为军队没有向导。
史料记载,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李广算是临时接到命令,所以他没有办法快速找到向导,这其实是可以理解的。
但如果真的要追究下来的话,李广或许还真的需要为此负责,毕竟这是他单方面的失误。
如果要把这件事强行栽赃给卫青,对其确实也不太公平。
李广是非常令人钦佩的,他的功劳摆在这里,虽然这次迷路李广肯定会被处罚,但肯定是罪不至死。
李广在这种情况下选择自刎,是为了保护手下,因为他知道自己或许不会有事,但是手下十有八九会被处死。
于是李广把所有的罪名都揽在自己的头上,然后说道:“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之后选择自我了断,这样自己的手下就不会被追责。
因此,综上所述,卫青并不是害死了李广,他只是需要为李广的死负担一定责任罢了。
李敢但李广的儿子李敢觉得卫青是害死父亲的罪魁祸首。
史料记载,顷之,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
大将军匿讳之。
所以把他给打伤了。
不过卫青可能是心怀愧疚,又或者是可怜李敢的境遇,所以他并没有声张这件事,而是选择隐瞒了下来。
但卫青不打算追究这件事,不代表就没人不在乎了。
在外甥霍去病知道自己舅舅伤了后后,将其除掉了。
史料记载,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
而至于将其射杀原因,其实不单单是出于帮舅舅报仇,更多的是担心李敢以后会变本加厉,所以就先动手将其除掉。
参考:
卫青和霍去病都是汉朝数一数二的名将,两位不仅为大汉朝守卫边疆,更是立下赫赫战功,勒石燕然。
二位都是汉武帝在开疆拓土、攻击匈奴时候的左膀右臂。
而著名的飞将军李广和其子却被这两位害死。
这样两位宽容豁达的人,为何最后害死了李广父子呢?
卫青,字仲卿,河东平阳人。
西汉时期名将,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汉武帝在位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为长平侯。
卫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袭龙城,这一战役可以说是揭开了汉匈战争反败为胜的序幕,他曾七战七捷,并收复了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
同时卫青善于以战养战,用兵敢于深入,为将号令严明,对将士爱护有恩,对同僚大度有礼,位极人臣而不立私威。
霍去病,也是河东平阳人,西汉时期的名将、军事家。
看起来他和卫青可以称得上是老乡了。
但实际上他是名将卫青外甥,大司马霍光兄长。
他和卫青之间是有亲戚关系的。
霍去病善于骑射,勇猛果断。
十七岁时就被拜为骠姚校尉,追随大将军卫青,率领八百骁骑深入大漠,大破匈奴骑兵,此后被拜骠骑将军,封为冠军侯。
他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
他曾两次参加河西之战,两次大破匈奴,直取祁连山。
漠北之战后,封狼居胥,大捷而归,拜大司马,与大将军卫青同掌军政。
而我们再来看看李广,陇西成纪人,也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先祖为秦朝名将李信,也是将门之后。
在汉文帝十四年(前166)从军击败匈奴,他因功被提拔为中郎。
汉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
等到汉武帝即位,被召为未央宫卫尉。
然而在元光六年(前129年),领万余骑出雁门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
匈奴兵将他放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
他让匈奴畏服,被称为飞将军,在他戍守边境的数年里,匈奴不敢来犯。
元狩四年(前119年),同样在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从他们的生平我们可以看出,霍去病和卫青由于身为外戚,深得汉武帝的器重。
而历经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的李广的运气实在不好,卫青因功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霍去病更是17岁一战成名,18岁封冠军侯,但李广一生征战七十多场,却至死未能封侯,以至于“李广难封”成了“功高不爵,命运多舛”的代名词。
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很难接受的事,更别说像李广这样血气方刚的武将了。
不蒸馒头争口气,这一点就成了横梗在两方中间的一个刺。
元狩四年(前119),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此战的主帅正是如日中天的卫青和霍去病,此时,李广已经年过六十,因此汉武帝最开始并没有准许李广随行,但后来经不住李广屡次主动请战,汉武帝无奈答应他出任前将军,分在卫青帐下。
李广已到了垂暮之年,他心里很清楚这次出击匈奴是他得以封侯的最后机会,所以求战心极盛。
但汉军出塞后,卫青决定亲自率精兵追逐匈奴单于,转而命令李广与右将军合并队伍从东路出击。
从东路出击就意味着迂回绕远,无法与主力军一起抗击匈奴,更不可能因功封侯,所以李广对卫青的安排非常气愤,他甚至直接找到了卫青,请求作为前锋,与匈奴单于决一死战。
但卫青断然拒绝李广的建议,坚持让李广从东路出击,不给他正面抗击匈奴单于的机会。
李广也是个非常固执的人,他由于气愤难当,于是未按规定向大将军卫青请示就启程与赵食其合兵从东路出发了。
戏剧化的一幕出现了,李广及其所部竟然迷路了,最终未能参战。
卫青对此十分不满,要求李广受审对质,并将情况报告给汉武帝。
而因迷路未能参战,李广羞愤难当,在军中拔刀自刎了。
李广饮恨而死时,他的长子李当户和次子李椒都已经过世,唯独留下幼子李敢。
李敢当时是霍去病的部下,且已因功封了关内侯,前途不可限量。
但是,当李敢得知父亲死讯后怒不可遏,认为是卫青违背圣意擅自调离李广才导致了李广的自杀,并因此打伤了卫青泄愤。
卫青性格比较隐忍,所以对此并未声张,还帮李敢隐瞒了打人之事。
但是,年轻气盛的霍去病却非要帮舅舅出了这口恶气,他竟然在甘泉宫狩猎时直接射杀了李敢。
一山不容二虎,何况将军与将军之间,汉武帝没能平衡好大将之间的关系,导致了三人的嫌隙。
李广最终间接被卫青排挤,自杀而亡,其子李敢为父报仇却得罪霍去病,也被杀身亡。
霍去病如此狂妄,凭借的无非就是卫子夫的庇护以及汉武帝宠幸,李敢的死,霍去病该负全责。
参考:
本来李敢打伤卫青就该问罪,问成死罪也不过分,卫青是大将军,过其府门不下马都是大罪。
以霍去病的身份,部下犯罪,他来问罪,天经地义。
只不过他不走法律程序,太随意了。
参考:
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
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
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
事多此类。
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于上,然天下未有称也。
司马迁在《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的最后写下了
综合《卫将军骠骑列传》全文,我们可以得知卫青确实可以称得上比较仁厚,但是霍去病就完全不一样了,放在现在,我们甚至会认为霍去病是一个顽劣却有能力、有背景的富二代,他的性格不会太招人喜欢。
李广之死而李广祖孙三代之死,却也不能与卫青、霍去病二人的性格联系起来。
李广难封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军事能力不行,也不是因为卫青为难他,而是他出征最后一战之前,汉武帝就已经因为李广“数奇”而下了明确的诏令:“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李广在军中听从首长甚至皇帝的任命乃是天职,在后来的作战中,他“失道”而“后大将军”,这就已经触犯了军法,尽管这不是李广故意的,但是在战争中造成了损失,一句“我不是故意的”完全不是开脱的理由。
而“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也没错啊,犯了军法就该去接受调查啊。
所以,李广最终选择自杀,与卫青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李敢之死李敢在随从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征匈奴左贤王之时曾经取得了“左贤王鼓旗,斩首多”的功绩而被封为关内侯。
但是后来当他得知父亲自杀之后便对卫青怀恨在心,甚至“击伤大将军”。
对于此事的处理上,我们可以认为卫青是比较“宽容豁达”的,因为他没有把自己遇刺之时宣扬出去,而是“匿讳之”。
后来是年轻气盛的霍去病得知了舅舅被人所伤,在一次打猎中将李敢射杀。
在这个事件上,李敢袭击整个汉朝的最高军事领导人,这种恶劣行径即便是放到现在也肯定是有罪的。
但是霍去病擅自射杀朝廷官员也是有罪的——李敢袭击卫青完全可以公办,霍去病却自恃受宠而选择动用私行。
但是总归来说,李敢之死并不是冤枉的。
李陵投降李广、李敢父子之死都没有影响到李陵在汉武帝时期再次受到重用,他出征匈奴之时主动请缨,以五千步兵取得了“杀数千人……斩首三千余级……复杀数千人,复伤杀虏二千余人”的辉煌战绩,并且,李陵部队在取得上述战果之后“士尚三千余人”,要知道李陵面对的可是八万匈奴主力啊!最终他因寡不敌众而选择了投降。
在得知李陵投降的消息之后,汉武帝的震怒可想而知——战争状态下主将竟然投降敌国,这在哪朝哪代都不会被原谅。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之后汉武帝还是原谅了他——汉武帝赏赐了那些幸存的李陵部下,甚至曾经命公孙敖率军深入匈奴迎接李陵,但是无功而返的公孙敖撒了个谎,说李陵在替匈奴练兵呢!此时,汉武帝才决定诛杀李陵全家。
从李广、李敢、李陵祖孙三代之死我们可以看出,李氏为汉朝出生入死,而汉朝也并没有辜负李氏,李广家族的悲剧,源于战争的罪恶。
参考:
宽容豁达放在卫青身上合适,放在霍去病身上不大符合实际。
常说李广难封缘数奇,其实也有它的根源在内,他的死更多是自身和时代的原因引起,缘于形势变化新老交替出现的问题。
前119年武帝寄予厚望的漠北之战,出现了几个变故,首先老将李广坚决请缨出征,其二,情报有误让霍去病对上单于主力决战的打算落空,其三,卫青把李广临时调离前锋换公孙敖为前军,虽不能肯定是李广迷路的原因,但应该间接加重他自杀的心意。
李广的不幸是时代造成,与
(今日
李广最后一战,竟因迷路无功,让人大跌眼镜,终因不堪问讯而自杀。
而卫青,本是平阳公主府骑奴出身,又是私生子,养成一种沉毅低调的性格,机缘巧合进入武帝内廷,经过系列的训练,在马邑之谋失败后逐渐走上前台,成为对匈作战的主要统帅,他运用的战略战术与李广大不相同,如以骑兵对骑兵,以骑兵冲击撼动匈奴的骑射,用步兵阻遏骑兵攻势等作战方式,都是武帝与他的幸小在上林苑等处探索出来的。
对于李广之死,卫青应该有内疚,所以面对李敢的当面质询不辩一词,被李敢当场殴打也不张扬。
(今日
这样一个杰出而又自负的人,当然不会容忍有人这样侮辱他敬爱的舅父,在武帝的一次狩猎大会上,霍去病公报私仇,施暗箭把李敢射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