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经常有战争几万人几十万人动不动就全歼砍人头都需要砍很久请问全歼属实吗
《亮剑》里楚云飞曾经大骂七十四军道:“七十四军五万多人,刚上来三天就垮了,就是五万多头猪,抓三天也抓不完”。
楚云飞的话,固然有夸张的成分,但是也有一定道理。
古代战争,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歼敌几万或者几十万。
比如伊阙之战,白起斩首韩魏联军二十四万。
彭城之战,项羽歼灭汉军五十六万。
淝水之战,东晋击溃了前秦八十七万大军。
《新三国》中,张飞曾经揶揄袁绍说,七十多万大军就是伸着脑袋让曹军砍,砍三天也砍不完。
古代砍杀敌人需要一定时间,那么历史上的全歼是不是属实呢,有没有可能做到呢?
我觉得肯定存在全歼的可能,只不过全歼的手段不一定是砍头。
我们要界定一下“全歼”。
全歼一般指歼灭90%
歼灭的范围也比较广,包括杀死、俘虏、杀伤、改编、接受投降等多种方式。
也就是所,全歼不等全部杀死。
历史上许多战役中的全歼,也没有明确说是全部杀死。
比如彭城之战时,项羽全歼了刘邦五十六万大军。
其实项羽并没有将汉军全部杀死,汉军只是被杀死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脱离刘邦,还有一部分成为了楚军的俘虏。
曹操全歼了青州军时,除了斩杀一部分之外,还改编了相当一部分。
淝水之战时,东晋击败了秦军,最终也没有将秦军全部斩杀。
战争中,失败一方军队可能会被杀死、俘虏、杀伤等,还有相当一部分可能会溃散。
当楚云飞骂七十四军的时候,七十四军的军官说“兵败如山倒”。
一旦兵败,不少士兵可能会四下逃散。
刘邦平定英布叛乱之时,英布的手下也多是溃散,而不是被斩杀或者俘虏。
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吴王刘濞的大部分军队也是溃散而逃,而不是被周亚夫斩杀或者俘虏。
古代战争中,被全歼一方军队,往往可能会四散逃命。
失败一方也可能沿途收拢被打散的士兵。
当年刘邦在彭城战败之后,就等曾经在荥阳一带聚拢被打散的汉军。
无论是被打散的军队,还是被杀死、杀伤、俘虏的军队,都是属于被全歼之列。
所以当我们看到被全歼的时候,切不可认为全部军队都被斩杀。
其实除了全歼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之外,夷族也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
有人认为夷族也是将犯人全族斩杀,实际上也并非全部斩杀犯人全族。
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古代战争中,出现斩杀几万甚至几十万的情况。
比如伊阙之战中,秦军斩杀韩魏联军二十四万。
史书在记载伊阙之战时,使用的是“斩首”,而不是“歼灭”。
长平之战后,秦军杀死赵国四十万俘虏。
项羽在新安杀死了二十万秦军。
这些战役,都是斩杀敌人的数字而不是全歼的数字。
即使是“斩首”的数字,也不一定都是用刀剑杀死。
“斩首”的方式也多样化,既可以是使用刀剑直接斩杀,也有可能是弓箭等其他武器致死,也有可能是其他死法。
古代战争,除了有短兵交接之外,还有远距离的射杀,比如弓箭致死、抛射器致死等。
秦军攻打山东六国时候,不少士兵就是死于秦军的强弓硬弩。
李陵被匈奴围攻的时候,依靠弓箭杀死了数倍于己的敌人。
古代战争,其他因素也有可能造成士兵大量死亡。
鄢郢之战中,白起曾经使用水攻的方式。
白起使用水攻,不仅造成了大量楚军死亡,还淹死了几十万楚国老百姓。
彭城之战中,楚军一方面大量杀死大量汉军,另一方面利用其他方式致使汉军大量死亡。
楚军将大量汉军赶入了睢水之中,造成大量汉军士兵淹死在睢水之中,睢水为之不流。
赤壁之战中,周瑜使用火攻烧死了大量曹军。
一旦兵败之后,士兵极有可能出现溃败的行为,为了逃命也不会顾及什么阵型,相互踩踏之事更是不可避免。
淝水之战时,晋军能够战胜秦军,很大原因是秦军阵脚大乱,出现了相互踩踏事件。
史称:“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
”如果出现大规模屠杀战俘的情况,一般也不会选择直接使用刀枪戟等兵器近距离斩杀。
白起和项羽屠杀俘虏的时候,基本上采用的都是“坑杀”。
史称:“乃挟诈而尽阬杀之”。
白起和项羽坑杀俘虏的时候,一般都是让俘虏自己挖坑,然后将士兵赶到坑内,采用各种方式进行掩埋、屠杀等。
古代的医疗条件非常差,更不可能有抗生素。
一旦士兵负伤,致死率非常高。
如果受伤的士兵,得不到有效的治疗,也极有可能因病死亡。
一旦被击败或者被俘虏,大量伤兵很难得到有效治疗,伤兵大量死亡也就变得不可避免。
后人在记载战争的时候,往往不会精确记载战死多少、病死多少、踩死多少,或者其他死亡,可能最终只会记载“斩杀”数量或者最终“死亡”的数量。
当然使用刀枪戟等兵器直接正面斩杀的数量也不再少数,往往一场战争也不止打一两天,甚至有可能打好几年。
时间一长,斩杀的数量自然就会增多。
古代战争大规模斩杀敌人并不是没有可能,而是完全有可能存在。
战争过后,也有可能出现屠城。
几万或者几十万士兵,斩杀对方几万人或者几十万人也并不是什么难事。
如果袁绍真的有七十万大军,伸着头让曹军砍的话,估计永不了多久就可以砍完。
参考:
兵对兵,将对将,兵败如山倒,殺人像割草!一人殺一个,殺几十万是个把钟头的事。
这大概就是古战场的效应吧!
参考:
全歼,并不是指全部杀了或毙了,那就是理解上的错误了。
突袭敌军或将敌军包围再总攻,然后敌军伤亡惨重而斗志丧失,或举旗投降,或者大部降了少量逃窜,这都是全歼。
军队战斗阵亡,顾名思义,死得全是一线主力战兵。
所以阵亡三成
这样,战斗就结束了。
历史上哪怕十万人的会战,也很少有一次战斗斩首数超过三万的战例,就是这道理。
比如隋末的唐军与窦建德夏军的虎牢关之战。
唐军在午后趁夏军懈怠时,迅速发动突击。
一下午战斗,十万夏军崩溃。
此役,唐军斩首三千多,俘虏近五万,另五万人溃散无踪,从此夏军再不存在了。
这也是一役全歼。
有人说,一下午俘虏五万,怎么可能?
就是抓五万头猪,一下午也抓不完!他还真说对了!五万头猪,确实一下午很难抓完。
因为猪会毫无秩序乱奔乱窜,非常难抓。
所以有句话,叫作:狼奔豕突!猪不懂秩序。
而五万
一旦成为了败兵。
只要骑兵转着圈传令申明:“弃械坐地不杀!”那么,战意已崩溃的败兵们,会老老实实的缴械坐地,等待发落。
所以,人比猪好抓的多了。
这就是全歼战的典范!为什么要战争?
古代战争,绝大多数就是为了掠夺人口与土地才打的。
人口就是财富,人口若是没了,就算抢了百万里土地,又有何用?
所以,一场完胜的战争,必定是得到敌国大量的人口,包括放下武器的敌军士兵。
保护好俘虏,实际就是保护好胜利果实。
那么如何才能尽最大可能去保护俘虏呢?
(1)你总不能直白的说:我们要他们为我们种地、耕田、做苦力等等吧?
如果那样说了,岂不斯文扫地,还谈什么“王师吊民伐罪”!(2)须知激战过后,将士们都是杀红了眼的。
对那些虽已放下武器,但倾刻之前却还是不死不休敌人,如果军令不去约束,那自然会一个个的砍将过去。
这时候,与那些杀红眼的基层士卒,是没办法讲道理的。
那么,如何制止杀性正盛的官兵们收刀?
古人就祭出一个可以让上至将领下至士卒都不会轻易去杀俘虏的重要法宝。
就四个字:杀俘不祥!在古代,如果“杀俘不详”形成共识,那么这四字,比任何道理都管用。
毕竟,谁也不想让自己日后变得不详!所以,秦之后,大规模杀戮降卒的事件,就很少了。
战争的胜利方,一般是不会对俘虏的敌军士兵举起屠刀的。
如果把人杀光了,那仗就算全胜,也岂不如白打了?
如秦将白起,虽有赫赫之功,却杀戳过重而成了反面典型。
(
战斗结束后,会根据战士受害程度,分为死亡、伤病、被俘和失踪三大类。
根据这三种分类统计数据后,一级一级往上报,最终统计出伤亡数字。
从战争策略的角度看,很多战争中的军队人数水分较大。
例如《三国演义》中的夷陵之战,刘备号称七十万军队讨伐东吴,实际上当时刘备全部的兵力也就十二万左右。
之所以故意跨度军队数量,完全是斗争策略的需要,需要鼓舞士气,在气势上震慑对方。
像“明平安南之战”。
朱棣号称拥兵八十万,越南也不甘示弱,号称有七百万勇士。
真实情况是,明朝和越南两方加起来一共才不到三十万队。
这应该是我国历史上牛皮吹得最大的一场战争了。
所以,在历史剧中,像《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在战争前期,都会解说谁谁统兵多少,号称多少,这样的说法。
战争是残酷的,古代战争是存在数人头论军功的现象,但也只是象征性的,主要是证明自己真的进行了战争,而不是谎报虚报。
长平之战,秦军活埋赵军40万,令人发指。
蒙古人南侵,一路都伴随着屠杀。
据尚铖主编《中国历史纲要》记载:蒙古灭金后得户87万余,口475万余,比金章宗太和七年(1207)年统计数户七百六八万余,口4581万余,少了90%。
按照这个统计,北方被屠杀汉族人民人数约4000万。
蒙古攻宋时,最保守的估计,中国金境和宋境内至少被屠杀了6400万人。
战争是残酷的,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流血和牺牲,请热爱和平,拒绝战争!
参考: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一个笑话(也不能说是笑话,因为这事不是编的,但真的好笑)。
1947年2月,莱芜战役后。
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说了一句名言:“五万多人,5小时就被消灭光,就是放五万头猪,叫共军抓,5小时也抓不完!”王司令的不解跟你差不多,怎么可能呢?
5万大军5个小时全完了?
打不过共军可以理解,逃都逃不出来是咋回事?
都是猪也没那么烂的啊?
其实在某些时候,人还真不见得比猪强。
猪的智商确实比人低,但也正因为此它们没那么多乌七八糟的想法。
逃跑并不是脚底抹油就一定跑得出来的,无目的的乱跑可能走错路白费劲,还可能会撞上敌人的枪口,甚至说大家挤成一团自相践踏。
事实上真正在战斗对抗中被打死的十个都没有一个,其他大部分是在逃跑中踩踏身亡的。
所以撤退向来是军事难点,没点本事加运气是很难逃出来的。
既然逃跑成功几率不大,更理性的人就想出了新办法,逃不出不逃就是了,缴枪投降还不行吗?
这种想法一产生就会有人付诸实践,然后就意识到共军优待俘虏不是说着玩的,这买卖干得!因此投降的就越来越多,甚至有些基层军官还会帮忙组织投降,给对方省了不少麻烦。
猪肯定不懂这一套,没有它们配合,抓捕的效率自然高不起来。
所以说,全歼不等于全部杀死,俘虏也不必亲自一个个去抓。
只要打赢了仗,更多时候敌人是自己上门来哭着喊着要求投降的。
参考:
基本属实。
兵败如山倒。
败了的散军已经没有了组织,失去战斗力,完全沦为待宰羔羊,这种情况下数量再多也已失去意义。
所以白起斩杀赵卒四十万,项羽坑杀秦兵二十万,完全有可能。
有人说这么多人他们反抗起来杀他们也不容易啊?
问题的关键就在这儿,他们根本不反抗!要是反抗就已不是败兵降卒了。
试看一下狮入牛群就明白了。
若牛群懂得反抗,排角成城,别说一头狮子,十头狮子也奈何不了它们。
然而呢,一头狮子杀死一群牛一点问题也没有!
参考:
你可能有点误解了。
历史上冷兵器时代的战争,相互以砍,刺,劈等消灭对手,这个全歼并不是指把对手全部砍去人头才算,而是基本上消灭了就告结束了,这个消灭指被杀,负伤和被俘以及逃散都计算在内。
古代战场上砍人头的情况也是不多见的,拼杀之中可能发生,真正倒在地上被人砍,除非将军下命令。
参考:
如,一个团兵力,一个旅的兵力,一个师的兵力和一个军的兵力被包围决战,伤亡过半时出现在投降,难道把俘虏都要杀?
这时胜利一方捷报是全歼了某团或某师的军队。
当然激烈战场交战最后无一幸存的还是有的残酷的战争让人触目惊心古代战争斩杀敌首级获得军功,战争就是惨忍,现在的海湾战争,平民百姓成了炮灰,够惨了! 古代军事家白起为什么叫屠夫,他将敌方的几万,或十万,要是全部割首,也挺麻烦。
屠神白起在秦赵长平之战中俘获赵40万,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全部活埋。
所以白起在古往今来将这个头衔牢牢的扣在自己的头上。
参考:
首先要明确全歼的具体含义,全歼应指一支军队的全军覆没,这包括1.全部战死或被杀;
2.全部彻底投降;
3.全部被俘并彻底丧失反抗力。
如果从上述含义看,全歼是属实的。
如果定义为全部被杀,情况也比较多见,突出的例子就是长平之战,那也是不得而为之,四十万军队并没有完全战斗力,若放回随时会被重新组织起来,灭赵就不可能。
但多数情况不会全部杀掉。
战俘是珍贵的人力资源,留作奴隶不香吗?
同一国家内战后战败的士兵会被遣返,用于恢复生产。
参考:
人类历史离不开战争史,由远古至现代,战争活动一直是促进国家政权更迭与社会制度发展的主要因素,甚至可以说是解决社会各阶级矛盾与对立的最有效手段。
所以,古今中外各国之间皆缺少不了战争来争夺人口、领土、生产原料与稀缺资源。
在国家內部各政治集团有了利益纷争,也皆都二话不说诉诸于战争来解决问题,结果招兵卖马各自拉扰起自己的主力军队,就开始跨上战场杀得地震山摇、尸横遍野。
战争的胜利一般都是军队士兵牺牲血肉生命换来的,失败的军队更是伤亡残重,几万人、几十万人动不动就被敌军全歼。
所谓一方军队“全歼”另一方军队,指的其实是战争的结果,是两方军队经过了声势浩荡的厮杀、歼灭、围剿、追击之后,得到的最后阶段性军事成果。
由于这个战争最终结果包含进前几个战争阶段的敌我人员伤亡,所以,说一场战争中几万人、几十万人被全歼是有可能的,且是战争历史上现实存在的事实。
按照我们平民百姓的推理想象,战场上军队杀人是一个一个杀死的,所以,砍下几万、几十万颗敌人的头颅委实令人匪夷所思,如有的古典军事小说描绘:将军与士兵皆杀得性起,于是争相挥刀砍向敌人,直杀得刀口卷起,马下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小说在这里描绘的显然是一场冷兵器年代的敌我军队战役,因此,将士杀人皆以手执刀、剑、戈、予等武器刺砍剐剁, 确实严重地耗费将士的身体体力,所以,战争造成的伤亡比现代战争有限的多。
但是,古代战场上两方军队冲锋厮杀,重创敌人造成敌军严重伤亡的手段很多,并非全靠两军正面交锋这一种方式,军书对此多有记载与描述:如“伏军隐于山路两侧,待敌方进入埋伏,立马摇旗呐喊,声震天地,一刹那间雷木滚石如暴雨狂倾而下,砸死敌军不计其数。
敌方将士被这当头一击惊得慌乱不己,立即军心涣散争相逃命,马挤人翻,自乱阵脚踩死挤死者无数…”这一段战争场景描述古代战争的两种伤亡人数重要造成原因:其一为敌方军队伏击所杀人数,其二为己方军队在战败的形势下撤退造成的死亡人数。
所以,《战争论》总结军队人员伤亡的重要阶段是在溃败阶段,这个阶段的军队将士由于纪律涣散,意志丧失而争相逃命,使得队伍的战斗力几近于无,甚至自己的阵地人员相互之间踩挤推压,令人数伤亡数目呈现密集型增加。
全歼一方军队是战争的总结果,这与战争的战略战术制定、军队行军(靠近敌人)、进攻、主力军队正面拼杀、战争收尾等几个战斗阶段的军事活动密不可分。
一旦敌我双方进入主力军队正面拼杀阶段,双方投入战场的作战人员往往是数目庞大的,几万、几十万的军队人数优势直接增强了作战能力,使军队更能获取胜利。
所以,战场主力军队会战除了依靠统帅、武器、策略,最重要的一个致胜因素就是战争投入人数,人数投入越多往往胜率越大,但是反过来失败的话伤亡也越惨重,几万、几十万人甚至都被全歼,令战争的暴虐本性一览无遗。
在古代,作战多以军团方阵排列,所以死亡人数可源于方阵溃散,使队列推搡碾压造成士兵逃生退路被封死,于是,大批军队士兵被敌军铁桶一般四面包围,血腥的杀戮就在包围中心进行,几万、几十万人的鲜活美好生命在暴力的屠杀中,瞬间灰飞烟灭。
到了现代,热兵器的射杀火力更为密集,军队人员的死伤也由古代的线式演变成网式,凡是置身于枪弹交叉火力网的将士兵员,无论他们怀着怎样的战争理念,皆都难逃生命一死的凄惨命运。
所以,几万、几十万人的性命伤亡令人类的政治理智越来越清醒,各个国家都开始反思以血腥屠杀建立暴力政权的有害性,也尽量避免用国家军队去进行直接政治对话。
战争与人道是相互违背的一对事物,现在,武器的研制更加高端先进,令战争的可怕性更加深不可测。
所以,人类越来越反对军事战争,而注重以各种政治途径解决纷争,这样的战争理性产生并非一朝而成的,它是用无数战场中几万、几十万士兵一次又一次的悉数全歼死亡换来的,希望我们珍惜重视这种战争理性,不要轻易触动战争机器陷入灭顶之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