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独尊儒术儒家主张以德报怨可为何军队却非常血性

儒家并不主张以德报怨,而是以直报怨,同时儒家也有儒家的血性。
儒家重“义”,讲究有所为有所不为,比如儒家先贤孟子曾用其“大丈夫精神”指出,一个称得上大丈夫的人,在面对利与义的冲突时,会毫不犹豫“舍利取义”。
所以,儒家并不是软弱或者“和事佬”的代表,相反,儒家十分有血性。
可能亦是因为如此,西汉虽独尊儒术,但军队却是十分有血性。
1、儒家讲究以直报怨,并非以德报怨讲究“以德报怨”其实出自道家,而儒家讲究的是以直报怨。
我们重点来看看儒家之以直报怨的内涵。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有人问孔子:“面对恶行,用善意去回应,这样做可以吗?
”孔子回答说:“用善意去回报恶行,那么用什么去回报善行?
面对恶行,就要让恶行得到其应有的代价,而面对善行,就用善行去回报。
”可见,孔子也是一个“有脾气”的人,如果有人行恶,孔子认为,就要让行恶的人付出相应的代价,而不是盲目去包容。
所以,儒家讲究以直报怨,并非以德报怨。
2、儒家“以直抱怨”讲究让“恶”获得其应有的惩罚,这其实也表明了孔子对礼仪制度的维护孔子一生都在为“恢复礼制”而奋斗,他的许多思想,也大抵有其维护“礼仪制度”的影子。
有人说孔子之“礼制”是维护贵族阶级的“礼制”,是“别有用心”。
“别有用心”肯定不是,而维护贵族阶级,亦并非孔子本意。
首先,孔子那个年代,自古以来都是君君臣臣,而周王朝在周公之礼的维系下,尊卑分明,各安其职,确实也创造过盛世景象。
孔子期待的是各司其职之国泰民安的盛世之景,而并非有意去维护“贵族阶级”。
同时孔子也没有什么“别有用心”,“别有用心”不过是后人的“臆测”罢了。
退一步来说,如若孔子别有用心,那定是求利,但是纵观孔子一生,他因“提倡礼制”何曾获得过什么好处,反而多年流浪在外,不得归国。
而所谓的“名垂千古”,孔子自己难道还能预料到自己能够成为几千年后的“大红人”?
所以“别有用心”无从说起。
而孔子所宣扬的“礼制”,里面不仅有对社会尊卑的维护,也有对恶人的惩罚。
所以,孔子继而提出了“以直报怨”,认为面对一
在这里,“礼制”也成了惩罚恶人的“衡量标准”。
所以孔子宣扬“以直抱怨”。
3、儒家无“血性”?
相反,儒家血性十足,孟子之大丈夫精神就是很好的例子至于儒家无血性这个说法,属不客观的评价,儒家对“义”的坚守,可谓是血性十足。
举个例子,儒家先贤孟子曾经在其提出的“大丈夫精神”中议论过“义”与“利”的关系。
孟子认为,一个拥有大丈夫精神的人,定是“居仁由义”的人,心中常怀仁,行事从义。
面对义和利发生冲突的时候,孟子认为,一个拥有大丈夫精神的人,应该毫不犹豫舍利取义,甚至付出生命都在所不惜。
所以,孟子认为,儒家之君子当是行事从义之人,在面对义与利冲突的时候,君子往往会舍生取义,血性十足。
所以,儒家之门徒可并非是软弱可欺之辈,深谙儒家学问真谛的学子,当属血性十足的大丈夫。
综上所述,儒家所宣扬的并非以德报怨,而是以直报怨,而以直报怨某种程度上也符合孔子维护“礼制”的思想。
毕竟所谓的以直报怨是要人们面对他人恶行之时,让恶行获得其应有的惩罚。
那么惩罚的度在哪里?
如何拿捏这个“应有”?
这就需要国家之“礼仪制度”来发挥其作用了,所以儒家宣扬“以直抱怨”。
同时,儒家学说并非没有“血性”的学问,相反,儒家也有可以豁出性命的“坚持”,那便是“义”,这一点从孟子之舍利取义的大丈夫精神就能看出来。
所以,某种程度上说“西汉虽独尊儒术,但军队却是十分有血性”这一行为也不是不能理解。

参考:
儒家,绝不是迂腐、懦弱的代名词!现代人,大多把手无缚鸡之力的儒生等价于儒家,这是大错特错的!儒家提倡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有没有血性?
儒家提倡的“君子之仇,十世而斩”,有没有血性?
严格意义上,失去血性的人,不配称为儒士!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才是真正的儒士风采!
参考:
请明鉴,以德报怨是所有以洗脑敛财为务的宗教的教条,儒家以及华夏所有的哲学,自古至今就没有个以德报怨,只有以直报怨!孔子原话是,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参考:
儒家反对以德报怨。
孔夫子提出了以直报怨。
孔子的直是什么呢?
是亲亲为大,互隐包庇为直;排除异己,睚眦必报为直。
没有统一标准。
很难行得通。
儒家之德,是忠实地为帝王当走狗,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狗德。
不值得提倡或效法。

参考:
谁主张以德报怨了?
说清楚啊,孔子从来没主张过,人家原话是: 以德报怨,何以报直
参考:
现在的影视剧都有一个贱毛病,过度宣扬“以德报怨”,最近追一部讲述1942年河南人逃荒到西安的故事,主人公遭遇各种各样的不幸,女主却坚持以德报怨的行事风格,比如剧中有一个故事,她女婿的工厂被工人放火烧了,还差点把她女婿捅死,在法庭上,她却要坚持谅解凶手,认为是他女婿平时管理工厂太严格。
这种价值取向其实就是在误导人,谁都希望别人做个好人,然后自己从中渔利,典型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别人遇到事了,他要站在道德制高点,你怎么就不能谅解别人呢?
等到自己遇事了,那就又是一副嘴脸了。
这一点,纵横是深有感触,以前我给人送海鲜,开电动三轮正常行驶,一个从旁边过的摩托车撞到我车了,他的车筐坏了,我的车斗也刮了一下,他愣说是我开车不长眼睛,要报警,其实他的是摩托车没有证,报警的话也是他的责任,把他车拉走。
当时是夏天,他认准我经不起折腾,因为车上还有海鲜,时间一长就坏了,最后我赔了他五十块钱。
还有一年春天,我的车在那停着,由于风大滑车了,碰了一个N手雅阁轿子,于是车主拍照,我去了之后,他问我怎么解决,我说你报保险呗,花多少赔你多少,他说他没有保险,我说报交警队,他说交警队来了会拖车太麻烦,我说那私了吧!多少钱,张嘴就是1500元,说自己碰的就凑合开,你给碰的我就得换原厂,那叫一个豪横,我一个朋友正好是修车的,我说把车送我朋友那里给你修完,他说不行。
如果我要坚持报交警,其实他的车也是一堆事,但是他就不跟你讲理,磕碰一个小包,就要你赔钱,我想想还是算了,最后墨迹半天给赔了八百元。
我这
以德报怨的成语是怎样来的呢?
听我讲完,你就知道这是一个如何扭曲你三观的故事了。
先秦时期,在梁国与楚国边境处,有一个叫宋就的县令鼓励士兵种瓜,在他的领导下,士兵很卖力,经常浇水,瓜长势很好。
在国境对面的楚国士兵,不喜欢种瓜,也不去浇水,所以他们的瓜长得一点都不好,楚国县令因为境内的瓜长得没有梁国的好,心里嫉妒,就让士兵在晚上的时候去梁国的瓜地搞破坏,结果梁国的瓜都死了。
当时梁国的人也想去破坏楚国的瓜田,梁国的县令宋就得知后就表示,这样做的话,那不是结下仇恨了吗?
想要解决这件事,就要每天晚上偷偷的去给楚国的瓜田浇水,不让他们知道。
楚国的瓜就这样越长越好,后来发现这是梁国人干的好事,因此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楚王,楚王得知后表示惭愧,请求与梁王结交。
在正常的社会中,你的瓜种得好,别人嫉妒是常态,暗中破坏也是“情理之中”,但是如果你再反过来给他浇水,他一定会认为是你怕了他,不但不会感激你,还会变本加厉,这就是人性。
有些毛病不是天生的,而是惯的,这就好比,人来打你一顿,你不去想办法解决,而是给他买水果,以后他再想吃水果的时候,肯定还想着打你。
在先秦时期,各种思想激烈碰撞,讲仁义的宋国死得比赵四他爹都惨,春秋的霸主秦国、楚国、吴越等国都是蛮夷,在战国时期凭空崛起的赵国还是依靠“胡服骑射”,这都说明一个道理,打架靠的还是拳头,而非道理。
秦国能够完成统一,靠的是强大的军队,讲儒家的仁义道德,什么时候会统一呢?
后世在讲到汉朝之后强大,是因为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其实这里面有很多的水分,大多都是后世儒家吹嘘。
汉武帝时期的确奉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这个儒术并不等同于先秦时期的儒学,更不等同于后世的儒学,而是董仲舒为了迎合汉武帝加强皇权整合出的一套君权神授学说,说白了,讲的不是仁政,不是仁爱,而是从理论上解释天子的合法地位。
就其具体治国思想来说,还是以法家为主,也就是“外儒内法”“权势法制与伦理劝导相结合”,假如汉武帝真的实行儒家仁政学说,为何还要东征西讨,对外发动战争,重用酷吏?
在汉宣帝时期,太子刘奭建议汉宣帝推行仁政,全面采用儒家学说,结果就遭到汉宣帝的训斥,汉宣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汉宣帝这句话说的其实挺好,对儒家的总结也算到位,那就是汉朝是以霸王道杂之,谁有用我用谁的,不可能采取单一的学说,至于儒学,那更是“不合时宜,好古非今”。
什么是好古非今呢?
就是一味的说古代的好,即使是现在的一些伪国学分子也提倡古代的文化好,我大学时候的一个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竟然公然说做人应该“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学习”,简直是可笑。
在儒家人看来,只有周朝时候的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所以,他们一直倡导复古,当然,这些人也厉害,在宋朝之后,儒学中的理学彻底占领文化高地,一直发扬到今天。
有一种遗憾就是,宋朝后的军队是越来越不能打,不管是谁入了中原,立马也变怂,我认为就跟这个以德报怨的思想有关,别人来侵略我们,我们给他们杀鸡杀鸭,企
以直报怨出在《论语.宪问篇》,参看原文:14. 34 或日:以德报怨,何如?
子日: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德报怨出在《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参看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
无论是道家的以德报怨,还是儒家的以直报怨,跟西汉时独尊儒术和军队非常有血性都没有任何关系。
问题的关键是即然西汉独尊儒术,为何军队确非常有血性呢?
我们先看一下汉朝编年史。
西汉是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东汉是公元25年~公元220年。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公元9年,王莽篡汉,西汉结束。
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
公元220年禅位于魏王曹丕,东汉结束。
总计汉朝388年。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刘彻兴起的,汉武帝的起止时间是,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
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第七位皇帝,他雄才大略,开疆拓土,大破匈奴,征服西域,吞并朝鲜,开创了汉王朝军事最为鼎盛时代。
孔子是反对战争,反对军事的,那为什么汉武帝刘彻即然独尊儒术,确又开疆拓土大力发展军事呢?
这是不是非常矛盾的事情啊!这时我们应该想起一
董仲舒的起止时间是,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
他是西汉当时著名的哲学家,他把孔子的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并且给扩大化了。
在儒家经典学说的基础上,融入了以阴阳五行为框架的道家思想,从而建立了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派儒学思想体系。
董仲舒最明显的两个思想,一个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就是说君权乃天所授,君王受命于天,代表天的意志治理国家,治理百姓,从而使君王的权威绝对的神圣化了。
这样他把孔子的忠君思想,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给改造了,并且进行了无限的扩大。
这种思想正符合汉武帝的意愿,汉武帝的权威一经被神化,那么他的雄才大略就不会受到任何约束。
开疆拓土,大力发展军事就变成了依天行事了。
董仲舒第二个思想就是三纲五常。
孔子虽然歧视妇女,虽然提出忠君思想,虽然提出孝道以约束家人防止犯上做乱,但孔子没有象董仲舒这么霸道。
董仲舒干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样就把孔子的齐家、治国思想给扩大化了。
就象汉宣帝曾非常高兴的说过,汉家有制度,霸王道杂之。
董仲舒的这两种思想,都充分的说明了,西汉所推崇的独尊儒术,已经不是孔子的儒家思想了。
是经过董仲舒改造,并且把孔子的儒家思想进行扩大化了的儒家思想。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西汉军队非常有血性的根原了。

现在你了解的儒家主流是“程朱理学”,核心理论是“君臣长幼有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同时还讲究“以德报怨”。
两个外壳都是儒家,核心完全不同。

参考:
什么时候西汉之前的儒家奉行以德报怨了?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这才是儒家的思想。
儒家倡导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儒家弟子都要能骑马射箭,肯定大部分都是身体比较强壮的人,像孔子据说人高马大,身高折合现在的一米九几。
他的弟子子路更是以武力著称。
先秦的儒生并不是只知道之乎者也的书生,而是文武双全。
为什么儒生要文武双全,在《礼记檀弓》中有记载,子贡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
”夫子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
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
”在《礼记·曲礼》中又写道:“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
”可以看出在先秦的儒家思想中,有着强烈的复仇主义,要以血换血,以牙还牙。
要做到这一点,没有强健的体魄怎么可能实现呢?
而且,品德和血性并不冲突。
品德高尚的君子不会主动地去冒犯他人,也会原谅他人的小过错,但是触及了核心利益,那就要以暴制暴,以直报怨,以牙还牙。
因为汉初,汉朝受到匈奴的骚扰,国家完全可以用儒家《礼记》的思想去统一军队的思想,把家仇上升到国恨,经过长时间的思想引导,军队在对外作战时,肯定非常的勇猛顽强。
以儒家这种复仇思想武装起来的军队才是有战斗力的,血性十足。
西汉汉武帝时期,正是因为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军队才会如此有血性。
而且儒家还有不同的学派,学派之间差别。
实际上法家虽然表面上不同于儒家,但他的核心内涵很多都是脱胎于儒家,像法家的主要代表李斯和韩非子都是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学生。
法家甚至可以说是儒家的一个分支。

参考:
儒家可没有说过“以德报怨”,说的是“以直报怨”。
《论语•宪问》中,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问:“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孔子曰:“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所以,说儒家是“以德报怨”完全是谬论!孔子真正的儒家思想,乃至当下都是先进的,有些具有历史局限性的完全可以以当下环境来解释。
另附真正的三纲: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
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
父为子纲,父不正子奔他乡;
子为父助,子不正大义灭亲。
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
妻为夫助,妻不正夫可休之。

参考:
军队血性和儒家半点关系都没有,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只是口号,真正独尊儒术的是宋明清三朝,儒家思想在汉朝一直都不是主流,法家和道家黄老之学的影响力早就已经根深蒂固,非一朝一夕,一句口号就能动摇,三国时期曹操、诸葛亮是法家代表,夏侯玄是道家代表,两汉三国时期那些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几乎都不是儒家。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