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对闯军和后金军队毫无战斗能力投降满清后个个神勇无比为满清打下江山这是为什么
大明是失败于政治和经济,而并非军事。
事实上,即便到了灭亡之前,明军还是颇有战斗力的。
以对付李自成为例,李自成几次被明军打的土崩瓦解。
比如车箱峡被包围,如果明军主动攻击,李自成必死无疑。
再比如,李自成在渭南被洪承畴、孙传庭击溃,带着刘宗敏等残部17人躲到陕西东南的商洛山中。
但明军对付农民军失败,主要还是政治经济问题。
因为济民、流民太多,越杀越多,李自成的部下越杀越多。
每次李自成被击溃后,总能短时间内补充。
但官兵由于粮饷缺乏,越战越少。
就比如大明将领曹文诏,对农民军作战真的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杀死了无数农民军领袖。
但他的部队越打越少,农民军越打越多。
最终,曹文诏率领6000人马,面对二十万人农民军,这还能打赢吗?
再说山海关的明军还是颇有战斗力的。
从宁远大捷开始,大体守卫了这里长达20年之久,虽然吃了几个败仗,大体还是守住了边疆。
为什么貌似投降满清后个个神勇无比,其实也是扯淡。
第一,入关以后其实没有什么激战。
因为满清在一片石击溃李自成以后,入关就面对四分五裂的中国战场,南明、农民军分成若干股互相攻杀。
满清自入关以后,除了和李定国、郑成功有过大规模激战,清军基本势如破竹,没有遇到大军团顽强抵抗。
比如左良玉的儿子左梦庚,面对满清大军杀过来,率领几十万部队直接投降。
既然没有激战,哪里看得出投降明军的厉害?
第二,南明的实力不行。
南明军队大部分是乌合之众,地方军队和民兵拼凑起来的部队,战斗力和明军野战精锐部队有着天壤之别。
而明军野战部队尚且不如满清,更别说南明这些部队。
所以,满清打南明是志在必得。
投降的明军,比如吴三桂的部队,战斗力本来就是明军中最强,也大大强于南明军队,自然打的很好。
第三,满清的军饷充足,奖罚分明。
满清入关以后,可以通过掠夺来提供给军队充足的补给和饷银,这是明朝做不到的。
当时因严重的财政危机,明军从上到下没有不拖欠军饷补给的。
为此,明军有过无数起哗变甚至倒戈。
兵无粮则乱,这是至理名言,最终导致明军士气低落。
连肚子都吃不饱,谁愿意为你去送死?
相反,满清奖罚分明,根据战功封赏,给钱给官职。
而且,满清的军饷比较充足,军队补给没有什么问题。
这些都让投降明军比之前有战斗力。
再说一遍,大明是灭亡于政治和经济,而不仅仅是军事。
参考:
军队维持战斗力,首先要有几个前提,第一就是稳定的工资,这一点明朝做不到。
明朝一个卫所兵一个月才6-7斗米当工资,一切行装都要自备,还动辄1年,2年不发工资。
而清军一个绿营兵可以有1-2两白银基本工资,还有口粮,出战有置装银,奖金等等。
而且在清朝中前期,绿营兵是不拖欠军饷的。
第2个前提是,统一有效的指挥,清军高层机构指挥者,多尔衮,济尔哈朗等等军事水平,要远远超过,明朝中枢机构的军事策划和指挥水平。
而且,清朝也不搞一堆无知的太监当监军,胡乱指挥,让领兵将领们怨气十足。
第3个前提是,清廷拥有一支战斗力很强的中央军,也就是八旗军和蒙古军队。
投诚的明军不敢不卖力气,更不敢不服从指挥,否则很容易就被朝廷问罪处罚。
明末中央军都在关外覆没,剩下的都是些骄兵悍将,比如左良玉,永远不听指挥,但是兵多,朝廷不仅无法治罪于他,还要不停对他晋升封官加以笼络。
这种情况,怎么可能打胜仗?
第4个前提就是,八旗军当时在关外和北方地区,几乎百战百胜,歼灭明军主力过百万,几个月就扫平几十万大顺军,同时击杀张献忠。
这一切都让这些投诚明军心里有底气,在开战的时候,认为有八旗军压阵,不会打输,而且也不敢偷懒,才会如狼似虎的往上冲。
第5个就是清廷军法严酷,无论亲王,将军,还是普通士兵,经常因为一点小错误动辄处罚。
1649年,就因为收留了逃亡的旗下逃人,正在出征广东的靖南王耿仲明就被追查,吓得这位王爷畏罪自杀。
可见,清廷律法之严酷和震慑性。
参考:
明军之所以对闯军和后金军队毫无战斗能力,是因为明军内部自身出了问题。
明军将领几乎个个都贪腐军饷,喝兵血。
普通士卒不要说有饷银可拿,能吃饱穿暖就要烧高香了。
另外,由于明军将领个个腰缠万贯,脑满肠肥,从内心深处惧怕打仗,唯恐在战场小命不保。
因此他们带领军队与闯军或后金军队作战,都是缩在后面,不敢上前。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这种状态下的士兵怎么可能有战斗力呢?而同样的士兵投降满清后,却个个神勇无比。
这是因为,满清立国之初,军队将领都是刚从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还没有沾上贪军饷,喝兵血这些恶习。
每逢作战都是身先士卒,冲杀在前。
而那些士兵投降满清后,只要作战勇敢,立有军功,就会得到该有的奖励。
反之,如果还像在明军一样作战时畏缩不前,就会立斩不饶。
因此,在已经投降没有了退路的情况下,这些士兵就只能奋勇杀敌了。
参考:
也许满清统治者圣明,让人发現一种前途与曙光。
自古有德者居之,无德者失之。
参考:
明军对闯军没有战斗力。
然后李自成多次被击溃,被洪承畴、孙传庭追着吊打,困在山中近两年?
明军对后金军队毫无战斗力。
然后后金从1618年起兵,闹得家家贫困,经过两代人努力,才在1644年的历史契机中入关?
(明军骑兵)目前明清战争这块研究比较混乱,人们印象也就比较乱。
我来简单梳理下历史吧。
1619年:努尔哈赤本来计划率兵去攻击叶赫部落,得知明军动员起来,准备进攻,就退回去了。
(萨尔浒之战)1621年三月,努尔哈赤攻击沈阳,在浑河南岸与川军、南军血战,血染浑河。
1626年初,此时的明军在装备、战术、防御工事上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缺乏的是士气,袁崇焕在宁远保卫战中,困守孤城,击退努尔哈赤的十三万人。
(宁远保卫战)1627年的宁锦作战,皇太极挟战胜之威,在宁远、锦州城下碰到壁月余后撤。
此战的胜利,让明军方面士气大振,后金方面内交外困。
1631年,大凌河之战。
皇太极围城三月多,明军最后粮尽而降。
战后皇太极在给女真高级将领的讲话中感慨,明军战斗欲望竟然如此至强。
1640-1642年,宁锦决战,前后两年。
在明军主力溃败后,洪承畴困守松山半年。
(松锦之战阵亡的清军将领)这些实实在在的战例,怎么能说明军毫无战斗力呢?
参考:
毫无战斗力这个就很扯淡了,明朝的边军和内地的军队战斗力完全是两个概念,边军因为长期同后金和土默特蒙古作战,他们的战斗力实际上是很强的,就不说可以压着农民军打,即使是强大的清军,也得非常谨慎才能取胜。
所以我相信
政府的钱不够发工资,只能优先考虑边军,如此一来,内地的募兵就一直被拖欠工资(这也是不少明军投奔农民军的原因),平时又不注重训练,自然也就没什么战斗意志和战斗力。
那为什么投降清军的明军战斗力就强了呢?
原因一:清廷给发工资。
这应该是最重要的原因,作为职业军人,当兵为的就是挣钱吃饭,只要工资发够,他这个工作态度自然就有端正的可能。
原因二:清军军纪严明。
和腐朽的明军不一样,大清刚刚入关的时候,把八旗严苛的军纪也带给了新投降的汉军,比如逃兵斩首、冒进斩首、不服从命令斩首,这样一来就把原来大明降军给挨个整治了一番。
不好好打仗,不好好听话,就砍了你。
原因三:裁军。
只是在清军攻克南京之后,大清得到的降军总数就有将近80万之众,如此庞大的军队,一方面不利于满八旗对中国的领导地位,另一方面给新兴的清帝国带来了不小的财政压力。
所以清政府择优裁军,只留下了20万青壮士兵,其余全部遣返安置成劳动力回复生产。
这样便集中了绿营军的战斗力。
原因四:对手太垃圾。
可以说除了面对李定国和姜瓖,清军在灭明的过程中没遭遇过太大的阻力。
就包括投降明军,也很清楚自己的前同事们是个什么水平,因此在战斗时,反倒是绿营军信心满满,打起仗来奋勇向前。
所以说明军战斗力低,除了军事训练不够,更主要的原因是政治腐败和经济崩溃。
参考:
这个问题还是过于片面了,有太多的实际因素需要考虑。
具体一点就是明军对闯军和后金并不是毫无战斗力,只是两面受敌加上朝政上的失误,最终导致战败国灭。
而投降满清的将领我们可以看下,洪承畴、尚可喜、吴三桂、孙可望、祖大寿、范文程、孙之獬等。
他们早在为明效力的时候各个就都是猛将,等到降清之后,在天下一统的趋势下,那更是如鱼得水,建功立业不在话下了。
当然,这事我们还需要再展开分析。
首先明末时期,华北大旱,绵延万里,又加上明朝在财政上的疏忽,导致整个国库空虚。
以至于反应到兵将情况上就是因为多年拖欠兵饷,导致既然整个明朝最为精锐的华北军也三天两头哗变。
举个最实在的例子,沈阳城之战后,一堆明朝的火器工匠投降后金,当时努尔哈赤好吃好喝招待他们,更是一人百金的赏赐,结果造出来的火器比明军的还猛还精准。
所以到了生死关头,一味灌输鸡汤对将士来说根本没我用,毕竟能吃饱喝足谁愿意当兵卖命,却没想到当了兵还吃不饱。
那么到了满清入关,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本身投降的各个就都是猛将。
剩下的李自成军和残明的队伍战斗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收拾起来和正规军也没的比,自然看起来就异常勇猛了。
参考:
满清入关,在中国开启了近三百年的统治历史。
虽说胜者王侯败者寇,但冷静下来后,仔细琢磨琢磨,也觉得挺纳闷的,区区后金十几万满蒙铁骑,即使再勇猛善战,面对明朝和李自成农民军两家的百万大军,恐怕真刀真枪的较量也得掂量掂量。
最近,小编带着这个疑问,查阅了相关史料,据记载,满清的一大半江山是由投降过来的明军打下来的。
下面咱们就一起聊聊这个话题。
明朝末年,国运颓废,财政紧张,武备荒疏,明军将士的军饷不仅拖延,甚至还时有克扣,导致军心涣散,战斗力早已今非昔比,所以在和农民军及清军的交战中,胜少败多,俨然已沦为对手眼中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
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明朝的降兵降将归附满清阵营后,却是神勇无敌,焕发出极强的爆发力,死心塌地地当汉奸,为满清充当夺取汉家江山的急先锋。
其中原由我分析了一二。
一是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应该是明朝降军的主力,关宁铁骑在当时应该属于明朝的甲种军队,实力定然不俗。
其主帅吴三桂也是一员能征善战的猛将,最重要的是他和李自成有杀父夺妻的血悔深仇,所以他带着复仇的火焰作战,岂能不用命拼杀。
二是降兵降将自身的不安全感使然。
为取得满清的信任和重用,洗刷自己的败绩过往,在以后的征战中,往往表现得比满清军队还勇敢,意
三是满清对降兵降将的奖罚制度还是很有激励性的。
对作战效命,取得军功的赏赐十分丰厚;
对临阵退缩者,也是严惩不贷,并且还牵连自己的家人。
置死后生,自然陡生了沙场建功的勇气。
四是满清入关后,每攻陷一城,纵兵劫掠的暴行司空见惯,军纪约束相对差一些,客观上刺激了降兵降将攻城发财的欲望,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解释了甘作阵前急先锋的缘由。
五是从北京溃逃的农民军和后来组建的南明军队,在装备训练和将士素质上较降兵降将也略逊一筹,而且在气势上更不能和风头正劲的满清铁骑相比,其实败局已定,只是维持多久而已。
聊到这里,小编不由想起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这句话,是否可以解释,为什么明军投降后就变的异常神勇呢?
但是明朝灭亡有一个直接原因,那便是到了明朝末期军队经常性被拖欠军饷,士兵连工资都没有,谁会给你拼命呢?
士兵没有斗志,因此自然是兵败如山倒,甚至是经常性投降,或者兵变。
明朝当时为什么征收臭名昭著的“明末三饷”呢,就是国库空虚,为了解决军饷问题,并且重新训练军队镇压关外的后金(清),还有镇压内部的农民起义,但结果是没有解决军饷问题,反而是搞得民怨沸腾,百姓是纷纷揭竿而起,形成了恶性循环,为了镇压对统治有大威胁的后金(清)和农民起义军,征三饷,结果搞的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最终明朝亡于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之手。
而清朝在入关以后,对于军队军饷方面,就没有像明朝那般经常性拖欠,士兵拿到钱,自然军心就稳定了。
说白了就是军队军饷,明朝经常拖欠,所以对军队控制力自然低,军队的战斗力可想而知,没钱谁给你卖命呢。
而清朝,在军饷方面,刚刚入关的时候,根本不含糊,该给就给。
②、军队管理方式不同明朝因为重文轻武的原因,武将并没有太大权力,长期是属于不被皇帝信任放心的存在,因此皇帝经常性派监军太监指挥军队。
像崇祯帝就很喜欢派监军太监去各地军队。
诸如崇祯帝在李自成率领大军进军北京之际,号召天下勤王,结果只来了唐通带领的八千人,崇祯帝感动之余,依旧给唐通派了监军太监杜之秩,派他们一起去守居庸关,实际上等于还是不相信唐通这个武将,派太监去监视他,并且要控制军队。
这样的指挥方式,军队肯定没有战斗力,往往反而因此自相残杀,内部斗争不停。
诸如唐通对战李自成军队的时候,杜之秩是直接开关投降。
还有明末名将卢象升率领军队抵御清军时,就是被太监高起潜和大臣杨嗣昌合伙坑死。
而清朝就不一样了,清朝的方式很简单粗暴,那便是因为自身八旗军队太少的原因,选择了以降军打前阵,八旗军队在后压阵的模式。
这样一来,降军肯定不敢望风而逃,只要逃,后面的八旗军队肯定会将其击杀,只能拼命。
而且八旗军队的战斗力很强,在多年战争中,已经打出了威名,有着这样的军队压阵,降军肯定是信心满满,战斗力自然就高了。
③、对手弱,所以自然显得他们战斗力强清朝入关以后,明朝的降军之所以战斗力大涨,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手也弱。
像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还有张献忠的大西政权,也就是坚持了一两年就分崩离析,其军队战斗力可想而知,根本不高。
还有南明军队,更不用说了,南明擅长的是内斗,诸如隆武政权与鲁王监国政权内斗,还有绍武政权与永历政权的兵戎相见。
连内部都不团结,指望这样的军队能干了什么?
所以清军南下,像样的抵抗基本上没有,诸如南明的弘光政权,清军南下,江北四镇除了黄得功,基本上没怎么抵抗就望风而降了。
到了隆武政权,则是郑芝龙降清。
也就是出身大西军的李定国,在永历时期对清军的南下造成了巨大阻力,是“两蹶名王,天下震动”。
而且笼络人心方面,南明跟清朝根本不是一个等级的。
清朝善于笼络人心,像皇太极时期,大封明朝降将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为三顺王,入关以后封吴三桂为平西王。
还有南明的孙可望,拥有军队可以助永历政权抵御清军,想要永历政权封他为秦王,风雨飘摇之中的永历小朝廷竟然是犹犹豫豫的不给,是完全不考虑当时的恶劣环境,只是一味地想要固守祖制,结果后来经过一番波折强势的孙可望还是成为了秦王,但也因此与永历小朝廷有了隔阂。
而清朝就不一样了,孙可望后来失利只带着几百人降清以后,手中没什么资本,却是直接被封为义王。
可以说拉拢人心方面,南明差太远了,而清朝如此会笼络人心,那么投降的将领和士兵自然是对其信服,战斗力自然高了。
李自成的农民军本来是一群乌合之众,从未经过任何军事训练,也毫无作战经验。
但是李自成从陕西出发,一路高歌猛进,直杀到北京城下,无人能挡。
最终,连北京城的守军也不堪一击,轻易就让李自成打进城内,逼得崇祯皇帝上吊自杀。
但是,当洪承畴、吴三桂等人带着农民军投降满清,满清让他们攻打农民军,攻打南明部队的时候,他们的战斗力却显得十分强劲。
在追打李自成农民军的时候,李自成农民军基本上毫无还手之力,而且他们很快就把李自成的军队彻底消灭。
接着,吴三桂等旧明军队挺进西南。
张献忠的余部,以及永历皇帝的部队,也都不是吴三桂的对手。
吴三桂一直把永历帝追到缅甸,并把他活捉杀掉。
到了后来,吴三桂在西南地区实力强大,无人能撼动。
由此,大家可能便产生了一个很大的疑惑。
同样是打农民军,为什么在投降清朝前和投降清朝后,这些明朝军队判若两队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人类早期的情况。
如果一个部落或者一个国家的部队,被别的部落或者别的国家打败。
那么,被俘虏的那些人,将成为别的部落或者别的国家的奴隶。
在原始部落时期,本来是没有奴隶的。
随着战争的推进,在战争中成了俘虏的人越来越多,因此奴隶也越来越多。
于是,原始社会,就进入了奴隶社会。
那时候,当一
他将会带着脚镣手铐,一直在奴隶主的井田里劳作。
不管他能够生产多少粮食,他都只能得到很少的一点。
这样的的日子会一直过下去,一直到死亡。
(吴三桂剧照)这样的奴隶,想改变他的人生命运,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们都知道,古罗马的那些奴隶,为了能够获得自由,将不惜生命代价和猛兽搏斗。
这些奴隶,实际上大部分被猛兽吃掉,只有少部分能够打败猛兽,获得那些看客们的垂青,摆脱奴隶的身份。
但就算是这样,他们依然愿意选择和猛兽作战,寻找那微乎其微的获胜机会。
这说明,当奴隶的日子确实十分凄惨。
在他们看来,与其当奴隶,还不如被猛兽吃掉。
我们再来讲一个事例。
当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群雄相应,纷纷独立的时候,秦朝的军队因为在北边修长城,以及在南边征南越,根本就没办法对抗各地起义军。
于是,章邯把那些囚徒聚集起来,让他们去和农民起义军作战。
那些囚徒为了改变自己的身份,迸发出了巨大的能量。
很快就把陈胜吴广的军队打得溃不成军。
那些六国部队,也都不是章邯军队的对手。
章邯军队甚至还杀死了起义军的总领袖项梁。
要知道,章邯所带领的并不是秦朝正规军,而仅仅是一帮囚徒啊。
(洪承畴剧照)讲了这两个事例后,我们似乎就明白明朝投降清朝的那些部队了。
当他们没有投降满清的时候,他们互相扯皮,互相拆台,互相观望,同时对皇帝怨声不断,觉得皇帝对不起他们,没有升他们的官,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粮草和武器。
因此,打起仗来就非常不上心,当然也就打不赢了。
但是,当他们投降满清以后,要是在上古,他们就是奴隶,就是囚徒。
那时候,虽然没人明确说明他们是奴隶,是囚徒,但是,满清心里是这么看他们的,他们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这是作为投降者的他们,身上的一个“红字”。
他们在刀尖上走路,在火边舞蹈,一不小心,就会要了自己的命。
所以,他们必须努力,也因此,他们的战斗力变得异乎寻常的强悍,打起来异乎寻常的厉害。
其实,就算他们他们打了胜仗,建立了大功,他们依然胆战心惊,害怕被满清制裁。
吴三桂为什么最后要造反?
就是他心里害怕。
只有造反了,当了皇帝,自己成了自己的主人,他心里才会感觉踏实一些。
(参考资料:《明史》《清史稿》)
参考:
看不起当兵的,人家凭什么给你卖命,明朝后期这些皇帝让那些读书读傻的人,忽悠傻了,只要搞孔老二家那一套基本都是玩不长久,骗骗农民,本来开国皇帝搞儒家这一套为了好治理国家,结果把自己后代都骗了,都看不起当兵的,不亡国谁亡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