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秦始皇死后是扶苏当皇帝历史会有怎么样的变化

如果扶苏继位,秦朝极可能成为后来的汉朝。
虽说历史不能假设,但非常相似的是,汉承秦制,在政治架构上并无不同,而且秦始皇和汉武帝非常相似,都是雄才大略,也都是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不惜民力;
两人只有一点不同,那就是汉武所托得人,霍光不同于李斯,辅佐汉昭帝、宣帝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抚平了国家的创伤,使政权得到平衡过渡。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扶苏的政策主张:重儒术,亲文士;
心怀仁孝,情真意切,与汉昭帝、宣帝的政策主张非常相似。
重儒术,亲文士。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焚书坑儒。
扶苏反对父亲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举措,多次上书劝谏秦始皇说:“天下刚刚安定,边远地区百姓尚未归附,儒生们全诵读并效法孔子的言论,而今陛下却用严厉的刑法处置他们,我担心天下会因此不安定。
希望陛下明察。
”心怀仁孝,情真意切。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冬天,秦始皇巡行天下,行至沙丘时病重,秦始皇命中车府令赵高写遗诏给扶苏,遗诏内容是让扶苏将兵权交给蒙恬,赶快回咸阳主持丧事并继承帝位。
秦始皇死后,赵高和丞相李斯等人与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阴谋篡改秦始皇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
同时伪造一封遗诏赐给扶苏,列举扶苏和蒙恬的罪过,命令他们自杀。
胡亥派使者将遗诏送到上郡给扶苏,扶苏看到遗诏内容,就哭泣着走入内宅,准备自杀。
蒙恬阻止扶苏说:“陛下如今在外,还未立太子,派我率领三十万大军把守边疆,让公子你来监督,这是关系天下安危的重大任务!如今只因一个使臣到来,你就想自杀,你哪里知道这不是奸诈的诡计呢?
我请求你重新去请示一下,等请示之后再死也不迟!”使者在旁边一再逼迫催促,扶苏为人仁弱,对蒙恬说:“如果父亲命令儿子自杀,那还要再请示些什么呢?
”说完便自杀而死。
其次,看一下历史评价:《史记.赵高列传》中,赵高说:扶苏“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作为最了解始皇爷俩的身边人,赵高的说法是有可信度的。
司马迁《史记》:“扶苏为人仁。
”司马光说: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
信惑神怪,巡游无度。
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
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
晚而改过,顾托得人。
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但在晚年,汉武帝刘彻却因巫蛊之祸滥杀大臣王子,引得后世非议。
相较于一生从未滥杀一位大臣的秦始皇,这无疑是刘彻的不及。
他们留给后世的都一个外强中干,经济凋敝,人心不稳的烂摊子,扶苏面前的秦朝并不比汉武帝之后的局面差。
秦始皇虽然喜欢小儿子胡亥,但他在政治却始终是看好扶苏的,很多人认为秦始皇让扶苏在外戍边有放逐之意,其实不然。
秦始皇的做法是在让扶苏接触军队,熟悉军事,树立军中的威望。
这一点和本朝太祖让太子到朝鲜军中效力是一个意思。
扶苏素有贤名,是秦朝统治者中具有政治远见的人物。
他认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反对实行“焚书坑儒”、“重法绳之臣”等政策,以至陈胜、吴广起义时仍然借扶苏之名,而到百姓的拥护,可见这样一个如果继位,采取重儒术,“与民休息”,其政策大致和汉武帝的继任者相近,秦朝极有可能走上大汉的道路。

参考:
如果扶苏,蒙毅不死,以扶苏宽心仁厚的性格加上蒙毅等几个名将,利用雷霆手段除掉赵高为首的奸佞集团再实行仁政可能会延缓秦朝的灭亡时间,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并没有剿灭六国贵族,秦始皇在世时六国贵族慑与始皇帝的文治武功不敢妄动,但是始皇帝驾崩后六国贵族为了复国肯定会有动乱。
至于始皇帝驾崩后谁当皇帝能不能镇压动乱都不好说,只能看天意。

参考:
历史已成定论,扶苏PK胡亥,完败!​第一,看扶苏自杀的过程,心灵震撼的同时,不禁反问,一个经常与父亲秦始皇对着干的人,一个经常不满父亲秦始皇所作所为的,一个每佛父意的人,竟然在生死关头服服帖帖的听命,给人的感觉,他竟然不像扶苏了!尤其是,秦始皇的驾崩,预示着整个大秦帝国的危急存亡,如果是一个有责任感的太子,一个敢于肩负使命的太子,一个雄才大略的太子,竟然会在千里之外、拥兵三十万边塞自尽而亡?
难道他真的就不考虑外部的入侵吗?
只能说扶苏不具备继位的最基本素质。
第二,扶苏与亲生父亲的关系,处理的不够好,且每每违背父意,一个不能与父母关系处理妥当的人,谁要是相信他能处理好和百姓的关系,那简直是脑袋进水了!更何况是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年代。
第三,如果说扶苏作为太子多次劝进秦始皇无果的情况下,不反思自己的处事和劝进方式,而是以更加极端的方式与秦始皇沟通,导致秦始皇对他的疏远,那说明扶苏的思路、谋略却有硬伤,与当时的大环境肯定格格不入,这样的人继位,只能令人们的叹息更甚于秦二世。
第四,是否可以假设,因秦,二世而亡,取而代之者,为了彰显自己取代的名正言顺,处处抹黑秦二世胡亥,对扶苏所有正面的描述,都是为了更加衬托秦二世胡亥残暴不仁!以博取那个年代众人的共鸣与拥戴。
第五,扶苏本身是太子,具备先天优势,且在封建年代,太子本身的分量就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不知道什么原因,扶苏竟然将上天赐给他的优势,混没了。
第六,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角度出发,扶苏的先天优势,最初不知道要比胡亥强多少倍?
在封建时代简直是天壤之别!但是,这位被后人美化过甚的扶苏先生,竟然在润物细无声中,逐渐的被残暴不仁的胡亥给取代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阴错阳差,历史选择了胡亥。
综上所述,历史就是历史,后人谁也无法还原那段久已逝去的烽火年代,上天赐予扶苏得天独厚的优势,无论什么原因,扶苏本人没有把握,只能说,扶苏真的不具备继位的雄才大略!回答的不妥之处,万望朋友们指正!​
参考:
扶苏继位,并不会想大家想当然的那样进入太平盛世,中国历史什么时候靠满口仁义道德来繁荣昌盛?首先从朝代背景来看,秦统一六国杀戮无数怨声载道,各国残余死而不僵,始皇帝在世震慑得住,他一驾崩,继承人对多数军队诸侯失去控制力;
第二扶苏这
立国之初国家未稳皇二代定要有心计有头脑,扶苏类朱允炆,不及杨广。
秦隋民国都是大乱之后的新政权,注定成为众矢之的,扶苏最多延缓十几年灭亡而已
参考:
世间无万古不灭之国,区别只在国祚长短。
假使扶苏继承大秦皇位,大秦绝不会这么快灭亡,“扶苏不死,大秦不亡”。
扶苏继位,大秦君臣同德同心,国内富庶,国力强盛,国祚绵长,大秦帝国延续二三百年可期。
扶苏本有四大优势可以扭转乾坤,但历史车轮滚滚而来,一切事实都已注定,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想象空间。
德厚本应是扶苏最大的实力中国历代帝王,开国之君大多是豪强、军阀、强人,后世之君多文弱、腐朽、愚蠢,像汉文帝、宋仁宗这样儒雅的翩翩君子,为历代所称颂,扶苏本也有机会成为其中的一员。
《诗经·郑风》当中《山有扶苏》一篇,其中一句“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想必就是扶苏名字的来源。
扶苏,树木名,一说是桑树,诗文的意思就是枝叶茂盛,香草佳木。
公子扶苏,想必也是人如其名,秦始皇以此为其子命名,显而易见是对扶苏寄托了无限期许。
作为长子,虽未明说,但秦始皇却一直将他当成大秦的皇位继承人来培养。
在人们的印象中,扶苏俊雅挺拔,温润如玉,乃一位谦谦君子,甚至连宵小之人赵高也曾称赞他“刚毅而勇武,信人而奋士”。
这样温文尔雅,淡然高华,谦逊有礼,成长于政风良好的秦国宫廷,又接受了良好的学识教育和治国理政培养和熏陶,扶苏具备了一切成为明君圣主的素质。
民心本应是扶苏最大的支持民间对扶苏什么看法,史记记载如下: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陈胜、吴广率先发动了大泽乡起义,这两个秦朝的掘墓人,尚且还打着扶苏的名号起事,可见百姓对扶苏爱戴之深。
在秦末这样一个波澜壮阔风云诡谲的乱世之际,扶苏的死亡成为了一个精神事件,一种民心的风向标。
陈胜、吴广高高举起扶苏的名号,数万众云集响应,可见扶苏在天下百姓心中享有多么高的威名。
扶苏知书达理,深明大义,谦恭有礼,至仁至孝,重视“以德化民”,在朝臣和百姓中有较高威信。
这样的人,继立为君,众望所归,天下百姓也会臣服。
仁政本应是扶苏最大的政绩秦始皇雄才武略、刚毅果断、深谙峻法,公子扶苏宽厚仁义,两人性格正好相辅相成。
秦始皇一统华夏,靠的是武力;
扶苏收民心,靠的是仁义。
这一对父子,恰好似后世的康熙与雍正,康熙晚年以宽仁治国,朝政懈怠;
而雍正务实严猛、振作有为,一改朝野靡靡之风。
在秦帝国始建初年,根基未稳,复辟逆流势力蠢蠢欲动,赋税增加、徭役增加,可以说是终结分裂、走向统一、实现富强的必经之路,但也是百姓必须要承担的一个历史过程。
扶苏的政治思想非常适合战乱以后的国家治理,他主张仁政治国,以清静不扰民为政策,倡导“与民休息”。
假如扶苏继位,将“顺民之情而与之休息”,力推“休养生息”政策,“约法省刑”、“轻徭薄赋”,修补前朝弊政,稳定帝国基业,广大人民将有一个较为宽松的生产和社会生活环境,大秦国力也将日益蒸蒸日上。
良将本应是扶苏最大的后盾史载,扶苏多次为国策直言劝诫,始皇大怒,结果扶苏就被派到了上郡去做蒙恬大军的监军。
实际上,扶苏绝不是被发配,而是被始皇帝精心保护起来。
当时朝廷上,复古派与郡县派廷辩激烈。
让其去边关,也有让扶苏远离政治漩涡中心,以求保全之意。
秦始皇还希望扶苏能通过跟随大军,在军中磨炼性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更加重要的是,扶苏去的是蒙恬的大军。
蒙恬是谁?
是秦始皇最信任的将军,掌握的是大秦最精锐的军队。
派去蒙恬的军中,实际上有托孤于蒙恬之意。
蒙恬祖父蒙骜、父亲蒙武在军中经营多年,弟弟蒙毅常侍秦始皇左右,在内出谋划策。
秦军当时的将领大多曾在蒙氏三代麾下效力,蒙氏一族在朝中军中威信极高。
始皇深知,一旦朝局或地方形势有变,蒙恬大军将是大秦的定海神针。
把扶苏交给蒙恬,实际上是为大秦后继之君找了最大的实力靠山。
假如扶苏继位,蒙恬、蒙毅兄弟和秦军一班勇猛之士如臂指使,朝廷上的阴谋家也就没有了可乘之机,扶苏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大秦将迎来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
扶苏之悲?
大秦之悲?
可悲的是,秦始皇千算计、万算计,还是未能算到赵高、李斯、胡亥等小人的算计。
扶苏本该成为大秦王朝名正言顺的继承人,以仁义来治国安邦,兴起一个大秦的“文景之治”、“贞观盛世”。
假使扶苏有后来李世民、朱棣的风范,携蒙氏兄弟以清君侧为由直入咸阳,剿灭李斯、赵高一伙叛党,至少也给自己、给大秦一次翻盘的机会。
扶苏的死犹如巨星陨落,也直接影响了大秦王朝的命数。
否则,如此强大的大秦王朝也不至于仅仅到了秦二世就灭亡。

参考:
首先,历史是没有假设的。
按照官方的外交辞令,我不回答假设性的问题。
但是今天要破例了。
假设历史在扶苏自杀那一刻有了分叉,或者说蒙恬的那一番话让扶苏猛然清醒,一定要活着回到咸阳,那就是一段平行时空,让我们来看看平行时空里的扶苏是怎么走下去的。
第一个分叉点:扶苏没有在第一时间自杀。
扶苏不死,他要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他即位的合法性。
秦始皇不是有诏书要立扶苏吗?
始皇帝确有诏书说要扶苏从塞北赶回来,来主持自己的后事。
但是史书上并没有明说即位这件事情,即使说了,那份诏书也在赵高手里,并没有发出。
既然赵高和李斯在沙丘定下了要扶持胡亥,那么这份诏书肯定不会让他面世的。
从大义上说,扶苏是失去了有利地位。
真实历史上,扶苏自杀后,赵高和李斯的巡游队直接去了扶苏和蒙恬驻守的地方。
这个行动可以理解为威慑。
因为当时,对外,始皇帝还是一个活着的形象。
给人的感觉就是始皇帝来巡边威慑。
如果,扶苏不自杀,这一步肯定还会有。
你不自杀,秦始皇“亲自”来到你面前了,你死不死?
按照扶苏的心理,很难逃过这一关。
即使是蒙恬,也很难逃过这一关。
秦始皇到了你的驻地,要你死,你死不死?
你要见面,秦始皇拒绝,在情理上也是正常的。
如果扶苏和蒙恬硬是要见面,难道还硬闯不成?无论,扶苏和蒙恬怎么做,都是犯法了。
依照秦国的法律,一旦犯法,被杀,是很正常的事情。
更不用说,这种行为已经涉及谋反了。
在正常程序下,扶苏是不可能逃过李斯和赵高的算计的。
除非他不走寻常路。
那就是第二个分叉点:扶苏和蒙恬公然对抗秦始皇的政令。
那么,他们就会站到谋反者的行列中。
这也不是不可以。
如果他们断定,秦始皇已经死了(这个其实很难,秦始皇才五十多岁,年纪不算大,常理推断是不会这么快死亡的。
除非,他们在秦始皇身边有可靠的内应。
)扶苏与中央政府对抗。
那么结果就是秦国分裂,陷入内战。
胡亥是名正言顺的君主,他手上有秦始皇的“传位诏书”,合法拥有秦帝国的所有武装力量。
为了应对北方的危险,胡亥应该会提早汇聚起所有的武装力量。
包括南征越国的那支超级大军。
如果能提早准备,这些武装力量还是很强大的。
真实历史中,秦帝国这么快被击垮,是由于一开始他们并没有认真准备。
胡亥直到刘邦屠了武关才知道事情恶化到了这种地步。
而扶苏蒙恬这里呢,二十万戍边大军,是精锐。
虽然在数量上不占优势,但是战斗力不可小觑,再加上驻地和咸阳之间有高速公路(秦直道),兵临咸阳城下不过数天时间。
真要打起来,胜负也是很难说的。
但是,军队能不能调的动,这很难说。
要军队公然造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真实历史中,蒙恬并没有造反,史书上有段他的自白,说是他本来可以造反的,但是因为世代在秦为将,不忍心造反。
到底是不忍心还是不容易,不好说。
蒙恬有这个想法,那其他高级将领呢,会不会有类似的想法?
军队是很大的一个变数。
第三个分叉点,扶苏在内战中赢了,登上了皇位。
这个假设要除去很多因素,比如说,在内战过程中会不会提早催生陈胜吴广起义,六国提早叛乱。
会不会扶苏得了秦国,而关东六国又独立了等等。
假设一切正常,扶苏到手的是整个完整的帝国。
他的做法又会怎样?
经过秦国内战(类比楚汉争霸),天下已经疲惫,很可能类似汉初的政治,休养生息,无为而治。
历史说不定又会走上一条类似的道路。
再假设下去就没完没了了。
也许在平行空间里也有人在写,假如扶苏自杀了,历史会变成怎样呢……
参考:
首先了解一下扶苏这
如果扶苏继位,必然会和丞相李斯的治国理念产生冲突,李斯师从法家,施行的法家学术,这些与秦国政治传统是保持一致的,扶苏上位后应会施行儒家的一套,这必然是一场权力斗争,如果扶苏能赢得这场斗争,秦国将会在扶苏带领下走向安定,倘若扶苏失败,秦国也会二世而亡。
不过,扶苏有蒙恬的支持,赢得权力斗争是大概率事件,之后扶苏可能会废除秦国的严刑峻法,施行仁政,但扶苏可能受儒家影响较大,恢复分封制,因为当时在秦国的儒家学士都是支持分封制的,恢复分封将会给秦国稳定带来变数。
当时秦国大乱初治,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如果扶苏只是废除秦国施政中的弊端,那么秦国将会长远;
如果扶苏从根本上出动秦国治理体制,秦国的六国贵族必将蠢蠢欲动,造成秦国大乱,秦朝同样会二世而亡。
历史没有假设,所有的假设都是可能,毕竟今人了解古人都是前面的,什么都有可能,谁也不知道扶苏继位之后会发生什么,权力改变人的例子太多。

参考:
如果扶苏当皇帝!历史至少会有这些个变化。
扶苏当皇帝!秦始皇的郡县制可能不复存在了。
扶苏是儒家,他可能会搞周公那一套,也就是分封诸侯王想当年,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
还不就是儒生们怀恋周天子的分封制,他们希望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也能够效法周公那一套东西!周公是分封制的老祖宗,周朝分封了很多诸侯国,形成了武王姬发为大家长,各个诸侯国为小家长的“家国天下”!这个治理天下的办法,好处就是功臣们有了封地,可以到地方上称王称霸,天高皇帝远,功臣们在地方上就是土皇帝!如果这些个土皇帝有点道德,那么地方上就非常稳定、协和,如果地方上的诸侯王是“缺德”的坏蛋,那么老百姓就没有办法过好日子了!周天子也没有具体的办法来监督这些土皇帝!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对诸侯国彻底失去控制能力!就是诸侯们太缺德了,居然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小诸侯国害怕的不是周天子,而是有势力的大诸侯国,比如齐国、晋国等等!春秋五霸表面上尊王攘夷,事实上就是最“缺德”的诸侯,他们让天下礼崩乐坏,从此不得安宁,不久就出现了战国七雄,相互攻打,老百姓不能过太平的日子。
这一切,都是秦始皇听说过,经历过的事情,所以秦始皇不敢搞分封制,生怕秦朝皇帝的大权在握后,又大权旁落了!但是,分封制也不是一无是处,起码可以先稳定一下功臣集团,让他们到地方上享清福,这样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
就是传说中的“休养生息”、与民同乐了!这样在开国初期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大臣们都是功臣,只要秦始皇还活着,一般不会有人敢出来造反!所以,扶苏也赞成儒家的主张,认为分封制也不是一无是处,起码能够稳定天下局势,自己也可以做个太平太子,将来就是太平天子!总之,扶苏相信道德的力量,而秦始皇却独信秦法,认为只要老百姓遵守秦法,天下就会太平!可惜!秦始皇不长寿,当了十多年皇帝,就去世了,如果扶苏不死,能够继承秦始皇的天下。
他当皇帝,可能重新再来搞分封制,那么秦始皇的儿子们有福气了!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如果搞分封制,那么大秦帝国就要被划分为二十多个诸侯国。
历史又要回到春秋时期,小国林立,扶苏成为周天子第二!扶苏也可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成为汉武帝那样的皇帝!如果把天下分为二十多个国家,楚国就会变成三四个小国家,项羽即使造反,也很难一统楚国。
即使统一楚国了,齐、赵、魏、韩、燕等大国也不复存在,而它们仅仅是一些被秦国公子们治理的很多小国了。
如果这样,扶苏可能成为汉武帝那样的皇帝,也未可知!扶苏当皇帝,可能还会有刘邦和项羽起义,但是刘邦很难进关中,项羽也很难打败赵国,扶苏不死,他来当皇帝,估计秦朝存在的时间会很长!当然,扶苏成为皇帝,天下也未必会太平无事!六国贵族子弟,总会趁机捣乱,贫困农民也可能因为活不下去而起义,刘邦可能还会起义,项羽可能还会破虎沉舟,来争夺天下!但是,如果是扶苏当皇帝,他们都很难成气候了!首先,不会有整体性的农民起义,扶苏后来本身就成为起义军的借口,不少起义军说扶苏没有死,他们起义就是要让扶苏来当皇帝!说明扶苏还是能够获得一部分人的支持,所以如果天下大乱,扶苏还是能够得到一部分人的力挺。
这样就不会出现秦朝整体性的崩盘,刘邦绝对不会轻而易举的进入关中,项羽也不会那么容易的打败秦军!秦军被打败,很大程度上是对秦二世的不满!如果是扶苏成为皇帝,秦军不会土崩瓦解,不一定能够快速平定起义,但是扶苏可以利用地方兄弟诸侯王的帮助,毕竟扶苏是他们兄长!秦国的太子扶苏如果分封了诸侯王,那么秦朝的江山至少可以稳定200年,至于200年之后会这样,事实上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扶苏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却不能改变历史周期律!效法周朝分封天下,可以避免秦朝的天下大乱,但是也不可能根本改变秦朝也会生老病死的命运,总之扶苏不死,他来当皇帝,估计秦朝存在的时间会很长吧!一起走近历史和现实!
假如秦始皇的遗诏顺利传到扶苏手里,以蒙毅为相、蒙恬为将,三十万最精锐的戍边军团在手,胡亥、赵高、李斯作不了妖;
大秦功臣良将、皇室宗亲、老秦血性仍在,天下谁可与争锋?
秦朝大概率会延续下去,至少不会三年就灭亡了。
我们首先对扶苏集团作番分析,就知道扶苏不仅代表着秦朝的主流力量,也是秦朝能够沿袭下去的唯一理由扶苏出场不多,但有仁义之心、远谋之识,且贵为长子。
其中最关键的场次,是他敢于冒犯天威,触碰逆鳞,谏阻始皇大肆坑杀四百六十多位儒生: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
唯上察之。
(《史记•秦本纪》)一句话让扶苏的形象呼之欲出,说他读诗书、同情儒生肯定不靠谱,但深知儒家师法仁德圣人孔子,用酷刑诛儒会得罪所有读书人,对天下安定极为不利,足见其有仁心、有见识。
更何况秦重武,三十万戍边军团以重甲、骑兵为主,是秦朝最精锐之师,以长子监军,天下无不知扶苏是太子。
能统率天下锐师的王者,其武略其气概,是那个无智无识、只会抱奸宦大腿的胡亥可比吗?
再来看他的左膀右臂。
扶苏登基,蒙氏兄弟必定位居极臣,这个正是李斯忌惮,而被赵高拉拢反水的症结所在:高曰:“君侯自料能孰与蒙恬?
功高孰与蒙恬?
谋远不失孰与蒙恬?
无怨于天下孰与蒙恬?
长子旧而信之孰与蒙恬?
”斯曰:“此五者皆不及蒙恬。
”(《史记•李斯列传》)而且蒙氏兄弟,一文一武,为始皇肱股,在朝中的地位无人可及。
沙丘政变能够成功,就是因为始皇有病,蒙毅代表皇帝祈祷山川未归。
《史记•蒙恬列传》有详细说明:始皇甚宠蒙氏,信任贤之。
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侯将相莫能与之争焉。
蒙毅若在沙丘,还有赵高、李斯的事儿吗?
蒙毅一句话就是圣旨,赵高倚重的那御玺就是个屁,而且捎句话给咸阳或蒙恬,胡亥、赵高、李斯会落个什么下场呢?
大家可以尽情脑洞。
所以沙丘之变,先杀扶苏、蒙氏。
另外,我们把李斯看得过重,秦以右为尊,还有右相去疾、将军冯劫镇守咸阳呢。
其次我们说历史不可以假如,是因为一切偶然性只是在为其必然性开辟道路。
始皇暴卒沙丘、未立太子虽只是一个偶然,却是始皇暴虐的必然结果之一。
不能改弦易辙,沉缅于歌功颂德,追求长生,穷兵黩武,横征暴敛,天不恤秦秦人在胜利的喜悦中还没醒来,其实商鞅和韩非也只能把秦人送到统一天下为止,治理天下的蓝
大秦战车有两个轮子:尚首功和奖耕织。
其中尚首功是主动轮,真是个好东西,老秦人勒紧几天裤腰带,光膀子、光脚板冲上去,只要砍掉几个脑壳,就可以升官发财,然后屠城抢夺女人、奴隶和财宝。
从《里耶秦简》来看,在尚首功的感召下,被占楚地的人们(那个叫喜的),不也扛起了刀枪,去干楚国的流亡政权吗?
形势一片大好,皇帝传至万世可期。
于是千古一帝秦始皇到处巡游观光、刻石纪功,这还是小事,大搞“形象工程”:筑长城、险塞,长达万余里;
通直道,长达千余里,广辟驰道;
修阿房宫和郦山陵、庙堂,规模前所未有;
广建行宫,关外也开建二百余处;
赏拔无度,发财的只是术士;
政策无常,动辄迁民多少万户。
问题是匈奴就没个窝儿,你打他跑,你走他来,只能搭上三十万大军、上百万民役跟它耗着。
不能闲呀,才修的长城、直道,这一干真歇不了手,还得征发劳役,补充死亡、运输粮草。
百越更是个坑,人家跟你死顶,你骑大马人家游水、划船,你中瘴疫人家袭击,你强人家就归降,你弱人家就杀你,五十万秦军有去难回。
这种仗秦人打不了,捞不着钱、升不了官,还赔命、搭老本。
秦地被连年征战掏空了,青壮也发动尽了,早已不是六国的对手。
秦人没了心肠,关键是六国人民过着牛马畜牲的日子,还不如故主在的时候。
全天下2000多万人,每年服兵役、傜役的就超过300万
不服役,不缴税,甚至误期,那秦朝官吏可是只看法条不敢论交情的,墨脸、削鼻、割耳、阉割、剁脚以及各种花式死法等着哩。
所以始皇在时,天下已暗潮涌动,火山在地底下酝酿,朝廷实际已经成了纸老虎:三十六年,荧惑守心。
……黔首或刻其(陨)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
……因言曰:“今年祖龙死。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
(《史记•留侯世家》)秦始皇东巡,其实也是天下形势不利给吓的、给闹腾的:“于是始皇卜之,卦得游徙吉。
”到平原津已病了,所以只能委派蒙毅祷山川禳病。
如果始皇不以民为敌、杀戮太重,即使上天不佑其命,嬴氏列祖列宗或许也会垂怜其社禝血食,让扶苏克承大统,再苛延数十载,而厚积德政,施惠于民以再造国运,亦未可知不是事情往那儿赶,而是不顺天意民心,专以暴虐把子民往死处逼。
如果奇迹发生,扶苏成为二世,依扶苏之仁德、有谋、勇武,以蒙毅之智略,以蒙恬常念周公辅成王,则根本不可能有张楚陈涉王、西楚霸王、汉王刘邦什么事。
但焚诗书,坑儒生,不知德政为何物,始皇命数已定,儿孙之阴德也已耗尽,又能走多远?
阴差阳错,邪辟尽出,岂非无德之征?
嘉会最恨毁书,宁可得罪自己,切不可负了天下读书人!陈涉王以扶苏为号召,不就是公子为读书人说了句好话吗?
狗尾续太史公之貂,只为追求历史的深度,触摸文化的温度,@嘉会天下愿与您同行,
秦国在商鞅改革之后确立了以法立国的制度(这里的法不同与当今社会的法制而是战国时期由法家所倡导的严刑峻法) 商鞅改革后法家的思想深入到秦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政治上军功授爵 社会上 严厉处罚私自械斗的行为) 在这种制度的影响下 秦国人 人人勇于参战 因为在战争中敌人的头颅可以在政府哪里换去爵位和封地 这里的封地的来源便是其他诸侯国家的土地 那么当秦国变成秦朝 一统天下的时候 他们便没有土地分封给国人 原来由商鞅确立的制度便没有 适应它所生长的土壤了 所以可以说秦始皇在统一全国后 秦朝自身也处在改革的十字路口 是选择保持原来的制度最终灭亡还是选择改革 走一条能够更持久的发展模式 当然我们知道秦朝最后选择了什么。
至于到底是胡亥还是扶苏成为秦二世 在面临这个选择的时候都没有什么争论的意义 即使是扶苏继承皇位 他若是没有改革的话 秦朝的灭亡也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参考:
多谢问我,但我不清楚你问这些空洞的话题有什么意义?
我无法回答,你要知道请告诉大家,我洗耳恭听,要不你象古天乐演的那样穿越回秦朝去当扶苏来改变历史。
我已时刻准备下线,不会给你说好听的。
每天让别人回答无聊的问题,你什么心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