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吃宴席尤其是农村宴席时有没有令你印象比较深至今还非常怀念的菜
在笔者的记忆里,七十年代我们这里山村物质都很缺,那时候在乡镇只有合作社,买盐要粮票,买布要布证。
根本就没有小卖部之类的店。
吃的只有农家里自己种的菜跟养的鸡鸭鱼这类。
所以结婚、嫁女等方面做宴食的时候,几乎都是围绕自己种的菜跟自己养的下厨做菜式,那个时候宴食中的菜品也不多,(只有:红烧猪肉、釀豆腐、清炖鸡鸭、白切鸡鸭、炸鱼块跟一些小炒的青菜)很多延续到现在都还很普通,常常可以吃到,也就没有那么怀念。
在我印象中,至今留恋的有三个菜,几乎都会失传了,很难吃到了!第一:蛋菇(我们这里叫蛋卷)在我们农村,做蛋菇是把猪小肠洗净刮干净,把打散的鸡蛋液灌进去,然后用锅烧水煮熟,等肠子里的鸡蛋熟了之后拿出来过凉水,最后把肠子切段,配入肉汤吃。
也可以配上自制的调料淋上面吃。
(蛋菇的做法很有技巧的,笔者在我妈指导下试过几次才成功。
)现在我们这里做宴食都是在酒店里了,是没有这个菜的。
第二:蒸肉圆 (听名字很普通,但质料有异)虽然现在猪肉圆、牛肉圆等什么圆都有,但我留恋的蒸肉圆是完全不同的,特别的清香滑口。
听我妈说,做这个肉圆全程是不接触铁器东西,肉选用猪的前肋肉,用木棍棰烂,然后按比例和上野生葛粉跟糯米粉。
然后揉成圆的,铺在竹子做的筛上或者蕉叶之类的叶子上面,大火蒸出来。
这是我妈做的,现在野生葛粉很少。
加上平时很少人杀土猪,所以不是常常可以做来吃第三:懵懂蛋炒鸡杂现在很少很少这道菜了,因为蛋是杀鸡的时候还没有生出来的。
参考:
感谢猴哥
参加过农村婚宴的人都知道,农村婚宴菜品量很大也很实惠,并不次于饭店的饭菜。
厨师需要提前三天买菜,提前两天开始进行菜的初步加工,提前一天完成部分菜品。
整个做饭过程中除了厨师,还需要有打下手的。
比如说洗菜择菜刷锅刷碗,一般都是家里的亲戚,多为妇女,整个过程比较繁琐。
用餐的地方多为邻居家里的院子,也有在街上的,可能会分娘家席,朋友席,还有男方的亲戚,宾客在用餐的整个过程中,后厨一直在忙碌。
这些人员包括厨师还在加工菜品,妇女在盛菜,年轻人在端盘子。
直到客人享用完美食离开席位,他们还要将客人吃剩下的饭菜,锅碗瓢盆收拾完了。
这时候就到他们吃饭的时间了。
桌椅板凳啥的都是租的,完事儿了还得家里亲戚朋友给人家送回去。
总之,整个过程很热闹,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
最喜欢农村婚宴中的大锅菜,味道一绝。
参考:
我家是重庆市璧山区的。
小时候很喜欢去吃酒席,因为我爷爷会去帮厨或者掌厨,我爷爷年轻时候的手艺真的很好。
所以我免不了会去提前偷吃,哈哈。
以前都是提前一天准备第二天中午的酒席,所以他们会把食材在前天晚上准备得差不多。
这时候我就喜欢去吃炸好的酥肉。
这个酥肉第二天会做成两种菜,一种是外面裹层糖衣,当饭前甜点,第二种就是会拿去做酥肉汤。
还有就是烧白,夹沙肉。
烧白我喜欢吃里面的咸菜,夹沙肉喜欢吃里面的馅儿。
粉蒸肉里面有土豆或者红薯或者芋头,好像都吃过,不过最好吃的还是红薯蒸的粉蒸肉。
还有一种黄金糕,小孩子们都很喜欢吃,不过好像这是广东这边的甜点,不知道为什么我们那边也有,就是觉得好好吃哦。
参考:
这个问题,又勾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
小时候吃宴席的故事,在我的印象中,已经很遥远了。
模模糊糊地有些记不清了。
那时候,谁家有事,首先是借桌子,板凳,椅子。
甚至是锅碗瓢盆都是借来的。
桌子是八仙桌,椅子是太师椅,板凳是双人坐的长板凳,现在很少看到这些玩意了。
来宾分辈分大小,也分年龄大小。
上座两把太师椅,永远是给有名望有辈份的贵客准备的。
左右两边板凳上各坐两个地位稍次的客人。
下边有时只放一只凳子,是为主人或代替主人作陪的。
宴席的菜根据家庭状况分几种套餐。
我记得好像有八八席,八六席,十全席等。
八八席即八碟八碗。
那时候不像现在,菜是根据季节而定的。
这个季节出产什么菜,就以这几种菜为主。
但猪肉、豆腐、粉条子、海带,是必不可少的。
听老人讲,解放前,有钱的地主家摆席是少不了牛肉、猴头、鱿鱼、燕窝的,但是我记得的时候就没有了,那是因为穷,谁家都一样,谁也不笑话谁。
给我印象最深,也是我最盼望的两道菜,当然是烧肉和肘子了。
实际上,这两种菜的作法基本相同。
厨师首先将猪肉用黄酱涂抹好,放到锅里油炸,捞出。
烧肉切作薄薄的片状,而肘子切作方块状。
尤其是肘子尤见厨师的功力。
一块方肉中间各横竖两刀切成小方块,肉透皮连,是不能完全切下来的。
然后,将片状的烧肉与块状的烧肉加上各种调料,摆放在定碗里上笼屉蒸好。
上席时,再反扣在大碗中,烧肉由海带垫底,肘子由块状的山药蛋作陪。
交上烧好的汤汁,就可
那时候,人很纯厚。
每碗九块肉,七
如果别人抢着吃了,当场没有人说什么,但背后会有人议论:“那人没教养,象个野种。
”大概,我要讲的就是这些了。
话还很多,但再讲就离题很远了。
直今还想着老厨师做的真好。
参考:
感谢
一桌十二碗菜,有海带熬猪脚,胡萝卜炒肉丝,扣肉,肉圆子,其他就是素菜。
我最喜欢吃的就是扣肉了,肥而不腻软软的。
现在想起来都流口水。
😁记得小时候农村人一年到头都吃不几回肉的,只要谁家办酒席了,那是小孩子最高兴的事,不但热闹还可以吃好吃的,(一般办酒席请的是老师傅做菜很好吃的)那要是一桌子坐上几个孩子那是没办法吃饭的,那时的小孩就跟土匪似的,简直是用抢的,只要菜一上桌就光盘了。
那打仗似的吃饭至今难忘!
参考:
当然有了,记得小时候,每年的腊月年根,都会去农村亲属家吃宴席。
最喜欢吃的一道菜就是铁锅炖菜,就是现在的杀猪菜,那个时代年关杀猪炖菜。
在早年东北农村,家家户户都养猪,开春抓小猪仔,养到年关,正常会在200斤
地道的“杀猪菜”,是由多种菜品组合成的系列菜的总称。
“杀猪菜”在保持原风味的同时,其制法已经有了改进,口味丰富,几乎把猪身上所有部位都做成了菜。
猪骨、头肉、手撕肉、五花肉、猪血肠、酸菜白肉还有“灯笼挂(全套猪下水)”,怀念那个年代的杀猪菜。
现在养的猪,折箩猪算好的,安眠药催肥的猪,味道不好吃,很多猪场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让猪长得快喂一些新型饲料催肥。
所以说,想吃杀猪菜都不敢吃了,即便吃到,也不是原来的味道了。
参考:
我小的时侯很穷很苦,十多岁时吃的宴席最好吃的那时也就是用豆腐渣做的丸子了。
那时农村就这个样子。
看看現在真是今非昔比呀!
参考:
小的时候我最喜欢做客,做客不仅可以认识邻村相同年龄的小伙伴,而且还可以吃到糖果,松子瓜子,更主要的是席面上有许多好吃的菜。
在我们这里,无论是娶嫁丧还是立房子请月子客,都要宰大肥猪。
要是办丧事, 还兴宰羊,在以前的农村,宰羊是最高级的待客方式,舍得,有钱人家才宰,并不是每家都宰的。
所以坐客宴席上吃到最多的是用猪肉做成的各种各样的菜,譬如一开始宰猪那一天就有猪血,炒猪肝,酸菜炒猪大肠,豆腐煮心肺,凉拌猪头肉等等。
这些菜中,我最中意的是那碗酸菜炒猪大肠,因为在以前,这道菜一年只可能吃到一次,而且是在过年的时候家里宰猪才吃得到。
这道菜有嚼劲,酸辣可口,咸中带甜,越嚼味越浓,我比较喜欢吃, 所以,在做客的时候,只要看到有这道菜,我都会偷偷的坐在那道菜的旁边。
记得有一次到邻村做客,我感冒发烧,看到油腻的东西都会发抖,打了一支小针后,妈妈用背衫背着我,我软遢遢的靠在靠在她的背上,妈妈时不时用筷子夹起一块肉问后背上的我要不要吃。
我都是拒绝吃,到后来,妈妈用猪大肠炒腌菜的汤拌了一碗饭喂我,可能是针水的作用,烧退了,当时我觉得肚子挺饿,一连吃了两小碗,觉得这是最美味的。
在我们山寨里做客,吃饭时通常是松毛宴,因为没有餐厅,都是在自个儿家里办,只要是空地,撒上青松毛就成了席。
青松毛配补着一碗碗菜,有酒香,有花生的香味,有菜的香味,还有松毛的清香味,这些在我的童年里是最难忘的。
我们这里请客 ,还兴“看酒”,“看米线”,就是亲戚朋友提前和主人说好要“看”的东西,看就是请,买来的意思,这个“看”的东西有好几十斤,可以让众人吃上一二天。
其实也就是待一道菜,让主人家少破费一点,这个是很亲的人,朋友才舍得这样做的。
上这道菜时,村里德高望重的人会大声的说,上某某家看的米线,上某某家看的酒。
一听到这吆喝,
以前农村人看米线,宴席上都是每人一碗,白生生的米线,浇上高汤, 舀上哨子,上面撒着绿绿香菜,还有一大坨红油油的辣椒,只是看看就让人咽口水。
现在米线可以天天吃,腌菜炒大肠也不贵,但吃时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已吃不出当年的那个味了。
参考: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参加结婚、新房入伙,月子酒席了,主要是因为可以吃到很多很美味的佳肴。
出生在八零年代,小时候物质缺乏,太饿了。
小时候在农村宴席上吃过的香芋扣肉至今我还是难以忘怀的。
一口咬下,扣肉满嘴油却不油腻,香芋也是软绵绵的,糯糯的。
真的是太好吃的,如今想起来不禁也在吞口水。
在那个年代,这道香芋扣肉家常菜是很少做的,一般都是大型的酒席宴席上才会有。
所以平常在我们小家庭里面是不可能吃得到的。
如今农村上办酒席餐桌上还是会有这一道菜。
庆幸的是,那么多年过去了,那一碗诱人的,香喷喷的香芋扣肉的味道依然不变,也是留给我小时候最深刻的味道。
朋友们,你们喜欢吃香芋扣肉吗?
喜欢我的请点赞转发。
参考:
我有一个姨表哥,大我不少,他两个儿子,大的比我大六岁岁,聪明异常,高个,一表人才,木工领班,农村能人,像他妈长像,随他爹的能耐。
他妈迟钝,脑子慢,貌美如花。
二儿子与我同令,像他妈的迟钝,脑笨,长得不好看。
按说他们两个喊我舅吧,可是他们两个从来不喊我舅,我们那里不爱当舅,不喊正得,我不争求,争求没用。
我那表哥,会做生意,每年夏季,瓜果熟了,进城卖两三个月瓜果,有时杏子,甜瓜,西瓜,最多的还是柿子,烘柿。
先说一下,六0年左右和后来,农村进城卖时令水果和家养禽类蓄类,不算投机倒把,这我知道,因为我家就住在集边,丁子口的下边,奎楼街,上边那一横就是市场街,唯一河南省最大的一个许昌集市,幅射方圆几百里地,西到鲁山,宝丰,叶县东到周口,开封,淮阳,南北就不说了。
清明上河园的繁荣就再现在这条街上。
有一个市管会管着,收卫生费。
我那表哥卖不完的瓜果就送到我家,他从来不在我家吃饭,怕我家粮食不够吃,放下东西,坐一会就走了,有时拿走一些东西,如果什么东西在家找不到,我妈就说,你赖孩哥拿走了。
她只这一个外甥,很亲。
我那大外甥二十岁结婚时,我去了,虽然年纪小 辈分大,坐到了上席,我表嫂也想和我们坐一起,下去,赖孩哥说她,她下去了。
困难时期 ,无论多穷的家庭,自己少吃 ,也要把婚宴办好,七碟子八碗自然不能少,盘要大,肉要多,菜要有结余,面子事大,记得红烧肘子,蒸粉肉最好吃,余味绵长,久久不忘。
道别时,我再去看大姨,走出村庄,我还在想,原本他们是地主,姨夫懂干了家财,死了。
解放后又分到了地主的房屋,高大的房子,主房三间,陪方三间。
比我在城市过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