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历代帝王很少把国都定在南方
究其人类的发展,最初都是依赖于地理环境与自然条件。
在远古时期,随着地壳运动和气候的变化,远古人类在中国才逐渐繁衍。
其后,又随着农业的出现,人类才过上了定居生活,人口数量才渐渐扩大,这才有了部落和城市。
所以,文明的曙光出现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而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正是这样的地方,所以,部落联盟的核心部落多聚集于此。
我国的第一个朝代——夏朝是颛顼部落的一个支裔。
《世本·居篇》有“禹居阳城”之说,阳城在今豫西登封。
后又有记载夏族的活动地点在晋南一带。
至于商朝的重要国都亳城和殷(今河南安阳),东周的镐京、西周的洛阳也都是因为这些城市处于黄淮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又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故古代的帝王选择建都于此。
同时期的南方地区,多山川河流,各部落间的交流受到阻隔,部落联盟的实力发展相对没有北方成熟。
再者,除长江流域之外的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恶劣,生产力低下,人口繁衍能力相对较弱,北方多称之为“蛮夷之地”,可见发展之落后。
故其后的朝代除了分裂割据时代的地方政权,统一的王朝皇帝受文明起源和历史文化积淀多会选择发展更为成熟的北方。
那么,随着南方的开发,为什么还是不见历史上的国都定在南方呢?
我国历史上南方开发的契机是北人南迁。
西晋时的八王之乱使得北方地区破坏严重,大量人口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南方开始得到发展。
而从唐末开始南宋完成的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得南方的经济水平最终超过了北方。
南朝时的四个朝代的都城和南宋的都城在南方多少是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但影响国都选择的因素中政治因素和军事因素占更为重要的地位。
元朝统一后,选择北京作为首都,是因为北京的位置更有利于管理广大的疆土。
明朝本定都南京,又迁都北京,一是出于北京重要的军事位置、“天子守国门”的政治宣扬和对北方领土更好的守护,二是为了摆脱建文帝的政治影响,重建班底。
清朝选择北京是受前代文化与政治影响,以及中和了本民族的利益和文化习俗的产物。
综上,就经济方面,南方的实力超过北方,饭北方的城市也多是老牌城市,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就政治方面,北方的城市政治遗产较多,在早期多为都城;
就军事方面,北方的城市多是抵抗外族侵略的重要军事关隘;
就文化思想方面,古人受“天下居中”思想影响较深。
故古代帝王综合种种因素多选择在北方建都。
参考:
从各朝各代的发展和兴盛衰弱来看。
北方地势较高,传统观念上,是中国龙脉汇聚之地。
中国古代历史上建都城一般是有山有水,易守难攻,有险可守是很重要的,例如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就是在应天(今南京)建都,就是认为应天有长江天险,历来都是北方游牧部落最头疼的问题,因为他们擅长骑兵,南方大山,大河,多不宜攻克,并且皇帝建都,都派朝中最擅长奇门遁甲,天文地理的人,选择有王气,能保帝国永世长存的地方建都。
一般各个朝代帝王建都都会考录安全 扩张 交通 水患 漕运 经济 文化 这些重要的因素。
安全 中原王朝主要威胁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看上去似乎南部更安全,其实不然,中国地形北高南低,北方具有居高临下的优势(冷兵器时代地理因素及其重要,即使现代战争地形地势仍是影响决策的重要因素),靠江河作为屏障很难抵御北方进攻。
北方地势较高,传统观念上,是中国龙脉汇聚之地;
另外,北方的黄河流域是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人杰云集,自古作乱者都是自北方而始,故设都而镇之。
再加上当朝皇帝皆为北方人,为免水土不服,所以不管从战术上考虑,还是从战略上考虑,在北建都都是最佳方案。
古代冷兵器时代打仗常识,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中原王朝从南方运粮到北方边境的花销太巨大了。
而在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发动的战争的成本却低得离谱,长此以往中原王朝势必会被战争拖垮。
迁移到南方,否则要想保住黄河流域,就必须将政治、军事、经济中心北移,否则以当时的交通条件,难以有效应对北方战事,因此要保住中原王朝,就需要至少保住甘肃-山西-燕京-山海关长城一线(一个例子就是唐末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后,整个宋朝虽然经济繁荣,但面对辽、金始终处于被动防守态势,最终被逼南迁后灭亡)为了保住这条防线,都城就不能太靠南。
历史上凡是强大的王朝都是向北发展,最明显的对比就是南宋迁都杭州而朱棣却迁都北京。
交通中国南方水网密布,虽然水运便利,但是修路反而不方便,总不能主要交通都依赖于水运吧,而且南方开发较晚,交通不如北方便利。
蜀中、山西等地虽也各有优势,但交通问题不利于定都。
水患都城不能离水太远,要保证漕运和大量人口的用水、灌溉,但也要防水患,如开封就是由于水患严重,宋以后既不在此定都了。
漕运都城作为政治经济中心,周围必然人口密集,要想满足这些人口的生活需要,同时为了应付全国物资调配(战争、赈灾等)必须借助便利的漕运。
北方,特别是华夏是开发最早、古时最兴隆的本地,在以前,不管经济、文明都是最兴隆的,得华夏者得全国,故有逐鹿华夏之说,长安洛阳两都自古都是正统王朝的标志。
而南边开发较晚,虽然三国吴时有所开发,晋代过江也推进南边打开,但真实得到昌盛打开的是宋代。
所以,南边很难有很厚的政治经济基础和很深的文明堆积,来作为一国政治文明基地,不过话有说回来,南京也是多朝的首都,素有“六朝古都”之称。
当然,从风水地舆方面来讲,南边好像也少一些气量。
我们都知道,古代把南视为至尊,而把北标志为失利、屈服。
宫廷和庙宇都面朝向正南,帝王的坐位也都是坐北朝南,当上皇帝就称“南面称尊”;
打了败仗、屈服他人“失利”、“北面称臣”。
中国历代华夏王朝首要敌人大多来自北方草原的游牧民。
例如秦汉期间的匈奴,隋唐期间的突厥,五代宋明期间的契丹金和蒙古等。
你们想想,假设定都南边,不利于对北方的操控,交兵时军力分配、无资运送都对比不方便。
参考:
中国历代的皇都都在北方,而不是南方,这是为什么呢?
而且皇威在北方还能够长治久安,万岁万万岁,而建都南方的朝代都短命呢?
我们打开中国的人文地
我们看到中华的气数在北方,而不在南方。
有人会问南方景秀江山,为什么没有王气,而北方有王气呢?
这些自然地
东北三省,文化统一,语言统一,自古有了东北地区,就能够进关南下,收获中原,平定南方。
中国历史的章节就有元朝,清朝,和林彪的东北野战军南下。
获得中原地区也一样能够获得整个中华,这里面有秦始皇平定六国,西汉刘邦建立西汉王朝。
还有东汉刘秀,唐,宋,元,都是北方王朝。
为什么中国的王气在北而不在南?
我们看一下,中国的文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
北方的语言是基本可以互相交流的,能够交流语言,人们就有一种认同感,有了认同感,就很容易结成一个集团,而团结一致,这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而这股力量就是一个强大的推土机,而推平一切。
北方是中华文化的起源地,也是汉族的起源地,优秀的中华文化的典籍以故事的形式蕴藏在人们的心灵世界里,口口相传,许多的成语故事深深的扎根于民间,而这些都是汉民族的发展史和文化诗经。
当谁冒犯了民族利益时巨大的不满就会像洪水一样的蔓延开来,民变起义就此开始,改朝换代的时候就到了。
而中国的南方,分部着许多的语言区,各自成为系统,各自的利益范围很小,所以利益面小,山多,不交流。
互相仇视,为非常小的利益你死我活,没有形成大集团的条件。
一方利益不会牵涉到另一方的利益,而被一个一个的吃掉,而被北方大的势力统一。
当统一之后必须立即建都北方而不是南方。
同时如果建都南方,北方不服,也就是触动了中华文化的王气,而短命。
通过这些简单的描述,基本你就大概知道了为什么。
参考:
前面几位老师回答的都很好,我从南北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中国古代王朝选择建都地址时,都有所谓龙脉之争,希望既断去前朝的龙脉,而自己又能背山面水坐拥吉壤。
按照风水理论,山南水北的地势是最佳之地,那河网纵横、繁华富庶的江南岂不是建都的不二选择?
其实,还真不是!和我们现在的概念颇为不同的是,中国早期最富庶的地区还真不是江南,而是黄河流域。
这就是为什么所谓“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时,大家全都在河南、河北互殴,没一个往江南跑的原因。
周代《礼记》礼记·王制有言:“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
”楚国算是文化昌盛之地了吧,就是因为地方靠南了一点,都被人顺势骂做“南蛮”,有此可见,当时所谓“中原之地”有多小。
在之后很长的岁月里,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远远比不上黄河、淮河流域。
江南地区的第一次大规模开发,得算西晋末天下大乱,中原士族相随南逃,即所谓“衣冠南渡”。
但即便如此唐朝时,经济最发达、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依旧是黄河流域。
而且当时气候相对温润,黄河流域是养蚕缫丝的中心地区,汉唐时期丝绸之路上的货品基本都是北方生产的。
北方人口数量众多的另一个例子是安史之乱中唐朝损失的户口数量,历时七年的安史之乱使唐朝人口从5300万,跌落到1700万左右。
要知道,安史之乱是没有祸及江南的。
这足以说明,唐朝当时的人口中心依旧在北方地区。
有赖于北方这场旷日持久的大乱,江南地区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二次移民潮,江南地区终于可以超越北方成为国家的经济中心。
唐朝能够在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局面下苦苦支撑一百多年,也是有赖于江南、四川的财税供应,否则不用乱兵攻打,唐朝皇帝自己就拄着棍子讨饭去了。
宋高宗赵构江南地区从经济上彻底超越北方,还得说宋高宗渡江,以临安(今杭州)为行都,建立南宋后。
大量不甘于臣服异族的北方氏族,纷纷难度长江,来到江南。
在南宋重视商业的氛围下,江南地区的经济一跃而成中国的翘楚,这种局面直到今天都没有人能够撼动。
从经济发展的曲线,就能回答你的问题,中国古代时期的皇帝为什么不在南方建都?
经济不行呀!作为一个国都,需要吸纳大量的资源来支撑。
饭都吃不饱,还谈什么治国理政?
如果明永乐迁都北京时,没有京杭大运河,你看看朱棣能撑几年?
参考:
因为南方的冬天没暖气!玩笑了,其实这个问题不太严谨,题目的意思应该是:为何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都将都城选在北方?
而且这里的北方指的是公认的秦岭——淮河以北。
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呢?
静夜史认为有
统治者要在这里治国理政,所以这个地方必须要满足
要知道,相比于北方的寒冷,南方的瘴气更加吓人。
在楚国先民筚路蓝缕的开拓之前,长江流域都是瘴气弥漫之地。
虽然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但是南方地区仍然是不适宜生存的地区。
作为统治者的家,他们没有理由把房子盖在不适合自己生存的地方。
其次是方便。
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都城一定要建在交通便利的地方,而我国的地形特点基本是北方平坦,南方起伏。
北方地形开阔,决定了这里可耕土地面积大,供养的人口多,而南方地区地形起伏,且土壤贫瘠,根本难以供养大量的人口。
所以长期以来我国北方人口都远远高于南方,在这样的情况下,将都城设在人口密集的北方,能够更有效地稳固统治。
而且北方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也更为便利,这有利于发挥对全国的有效统治。
所以都城的选定统治者的
2、帝国的战略考量我国历史上多数时间将都城定在北方,除了北方地区长期以来不论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等远远超过南方,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北方的战略地位比南方更重要。
一直以来,北方都是帝国的重中之重,这不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而是由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的。
简单说来帝国可以没有南方,但是绝对不能没有北方,所以要想帝国稳定,都城必须选在北方。
我国地形自北向南倾斜。
这导致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就是一般出现南北朝并立时,北方政权具有更大的优势,可以说具备了更多统一的可能,所以历朝历代除朱元璋自南向北完成统一,剩下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北向南统一华夏。
在地形自北向南倾斜的情况下,若将选在南方,也就意味着在事实上低北方一头,所以也就很难北上了。
所以像东晋、南宋这样的南方政权基本也就失去了恢复北方江山的可能。
所以将都城选在北方,可有效对南方形成压制。
但决定北方不可或缺的,不是地形的倾斜,而是更北的游牧民族。
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原和游牧民族的冲突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像匈奴这样的强悍民族,更是不断深入中原内地进行劫掠,给中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因为游牧民族的不断侵扰,将都城选在北方显然是非常危险的,但是为了整个帝国的安危,都城必须身在北方。
因为都城位于北方,意味着国防力量重心也在北方,这对于巩固北方有重要作用。
只要北方不失,在北方身后的南方的安全也就能够保证。
而且,将都城选在靠近游牧民族的北方,可有效抵御和威慑少数民族,有效保护帝国的安全。
所以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为何定都南方的政权都无法长久,因为此时的北方已经不在中原王朝手中,没有缓冲的南方势必会最终覆灭。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然后逐渐蔓延到了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属于是最后开发的地域。
如果我们看文化经济带,中原最发达,然后逐渐向南方扩散。
当时中原地区经历了五胡乱华。
金人南侵等外族入侵。
使得大批的中原人跑到了南方带来先进的技术。
有两个王朝一个是东晋,一个是南宋对南方开发是比较得力的,特别是南宋使得整个南方成了富庶之地。
在此之前,北方一直是中国的中心。
所以定都大部分定在以河南为中心的周边地区。
随着海运的发展,南方的经济逐渐成了气候,中原地区因为交通层次简单而慢慢走向了衰落。
所以才有了朱元璋的北伐成功,也就是俗称的王气南移,这是南方人第一次坐上龙庭,至此之后不再是中原地区的专利,接下来的历史不说了,太敏感了点到力止。
参考:
中华文明前期主要还是在北方形成的,经济重心南移一直到南宋才基本完成,在这之前大一统王朝定都北方没毛病,定都南方的都是偏安王朝。
那为什么元明清三朝也是定都北方呢(明朝虽然也定都过南京,但后来迁都了),首先还是平衡问题,经济上南方是好,但政治和军事因素呢?
南方山川众多,犬牙交错,古代巴蜀,荆襄,吴越,岭南四大板块联系困难,南方和北方联系更困难(被迫修建“京杭大运河”),一旦定都南方,不仅很难把控南方全局,北方地区更是难以掌握——要知道游牧民族可不是吃素的。
而且南北方的经济差异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定都北方也没什么委屈的。
参考:
南方的威胁小,南海东海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使得南方没有大的敌对势力。
北方有游牧民族抢劫,必须有强大兵力,如果把国都建在南方,国都就要用非常多的兵力,影响北部边境的驻防,北方边境的军队很不好控制,容易形成割据
参考:
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以来,二千年间的诸多王朝都选择了在北方建立国都,其原因无外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军事及历史因素。
众所周知,二千年间大多数的统一王朝都起自北方,如秦汉、唐宋,而元朝、清朝则更是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为了与发迹时的力量保持密切联系,他们大多选择了在北方定都。
只不过都址的选择出现了由西向东的变迁:长安——洛阳——汴梁——北京。
随着历史的发展,原有的都城遭遇战火破坏,当地环境日益恶化,尤其是漕运道路的阻隔,旧有都城已经不适合作为国都了,新的政权不得已选择新的都城。
当然历史上也有例外,大明作为统一王朝,朱元璋最早是从南方起义的,后来也选择了南京这一六朝古都作为国都。
但是等到朱棣即位,为了坐稳龙椅保住皇权,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抵御北方蒙古人,朱棣力排众议,毅然选择迁都北京。
参考:
原因太多,只说两条,经济和地缘。
凡统一的王朝,一般都是定都北方,经济因素占第一位,地缘因素占第二位。
首先历史上北方在宋以前都比南方要富足,通俗的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所有可逆的因素归根到底就是经济。
而地方政权,例如三国,东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甚至宋,多因地缘建都,经济占第二位。
原因是地方政权,就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选都,只能在自己政权范围内选择最合适的地方。
元朝建大都,金朝建中都,其原因多为政治统治,其人多为西北,东北游牧。
根基在北,所以既便元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也选择了北方,但却是地缘因素占第一位。
明初建都也是个例外,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
这是经济因素占第一位。
然隔辈传给了建文帝,但北方的燕王朱棣反叛,为明成祖。
然后又把都迁到了北京,这是地缘第一。
明清之时,南方经济高速发展。
封建王朝结束之后,南方的经济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
新思想,新文化多先在南方传播,再加上这些人本就有钱,所以近代以来能人多南方人,民国建都多在南方。
比如那些政治家,军事家,大文豪,等等。
参考:
对于中国古代来说,国都的选定,有两个最主要的因素要考虑。
1、政治因素 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一直是中原王朝的主要活动区域,而南方的真正开始开发和融入中原文明,是从西汉征服百越以后开始的,并且这个过程一直持续了几百年,在东晋衣冠南渡以后,南方在政治上才算开始抬头。
北方一直都是门阀大族的主要经营范围。
秦一统天下时,关中作为大秦根基之所在,咸阳作为政治中心顺理成章成为国度,以咸阳为中心,整个关中地区都是秦朝主要的势力构成,它不可能把国都迁移到控制不强的六国故地。
而汉时,刘邦以汉中蜀地经营,在关中又有“约法三章”而收民心,当刘邦打赢了蜀汉战争以后,相对于没有开发出来的汉中蜀地,当然选择关中了。
关中以咸阳城为基础,建长安为国都是当时最好的选择,毕竟其他地区还有当初争霸天下给封出去的异性王。
而且最重要的是,当时关中地区经济发展最好,秦国因变法关中开垦土地最多,经济条件最好,不选这里还能选哪里?
到了东汉,西汉时期的勋贵豪族,大多出自“山东”(这里的山东指的是秦国故地以东),经济,以及政治中心逐渐朝如今的河南,彼时的中原转移。
王莽新朝时期的动乱,关中越发疲敝,而汉光武帝作为山东豪族的代表,就只好选择洛阳了。
三国呢就不说了,毕竟割据时代,而到了西晋,在九品中正制下门阀世家的实力越来越强大,而主要的门阀又是以山东门阀为主,关中因为远离政治中心太久,故再也不是合适建都的地区,所以还是选洛阳。
而东晋呢,是因为北方都没地盘了,只能选南方建业。
到隋文帝一统天下之后,作为北方关陇集团的大老板,他不可能选山东门阀经营的洛阳,以及江南侨姓门阀的建业,大本营就在关中,所以在长安基础上建大兴城,以此为国都。
至于隋炀帝营东都,以及江都,经常不在长安,大概是跟关陇贵族掰手腕掰不过,加上隋炀帝喜欢任用南人为官的缘故。
而唐朝跟隋一样关陇集团出身,也只能选关中,在大兴城基础上扩建长安。
而在唐高宗以及武则天时代,大概上消灭了门阀政治,为了加强山东的控制,以及经济中心逐渐东移的缘故,以洛阳为东都是很正常的选择。
(在南方经济没有发展起来的南宋以前,河南一直是农业经济大省啊。
即便放到今天,河南的农业也是很强的。
)唐亡以后五代十国,五代地盘就那么多,只能选择开封和洛阳之间。
后来的北宋选开封而不选洛阳或者长安,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开封经过五代的经营,已经初具规模,而当时长安、洛阳相较残破,北宋立国之初就有辽国这个大包袱,一时间也没有能力去重新建设长安和洛阳。
南宋跟东晋一样,也就不说了。
而元朝以大都为国都,一方面北京这个地方经过塞北三朝经营,已经初具规模,而且其地理位置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元控制漠北和西部,加上大运河也可以有效沟通南方。
明代朱元璋以南方建国,其势力范围一直在南方,所以选了南京,而朱棣基于自己的考量,以及华北平原已经被异族统治长达500年之久的缘故,所以选了北京。
大清呢,一方面其继承自明,一方面作为多民族国家,选北京作为政治中心,能够有效控制西北和漠北。
2、军事因素中原王朝长期需要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如果选择南方作为政治中心,一旦北方发生战事,很难及时做出应对。
古代通讯技术落后,讯息的传递需要的时间不短,如若边关重镇被入侵,以南方为国都的话,军事情报的时效性将大打折扣,十分不利于做出有效的军事部署。
无论是征发集结大军,以及物资后勤,都不能够第一时间做出应对,同时如若爆发大的战事,也不利于中央对军情的了解和对出征大军的控制。
以上个人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