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氏制碱法对于制碱工业贡献很大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说实话,看到这个问题问出来,
从纯碱工业的发展来看,主要有吕布兰法(已淘汰,本文不赘述,相关资料请自行百度),索尔维法和联合制碱法(侯氏制碱法)。
这时候应该说一下侯氏制碱法和索尔维法的区别了。
索尔维法创立于19世纪60-70年代,侯氏制碱法创立于20世纪20年代。
索尔维法的主要流程是什么?
见下
而侯氏制碱法的化工流程是什么?
见下
从这两个
依赖的原理和反应方程式均相同,都是“氨碱法”,主要工艺也没有区别,只不过侯氏制碱法在原料来源和副产物的回收方面做了改动。
双方的区别在哪里?
主要区别就是在“氨碱法”原理之下,索尔维法中反应生成的氯化铵、铵盐在最后一步由石灰回收替换出来,氨循环使用,石灰变成氯化钙副产物。
而侯氏制碱法中,氯化铵直接就是产品(化肥),不需要回收。
那反应中必备的氨从哪里来?
很简单,合成氨工厂。
一句话,二者的区别就这么简单。
也就是说,侯氏制碱法其实算不上一个独立的方法,只能算索尔维法的一个延伸和改动。
毕竟索尔维法出现的时候还没有合成氨工业,而侯氏制碱法其实是把合成氨工业和纯碱工业捏在一起的一种工艺,所以侯氏制碱法又称“联合制碱法”,其道理就在于此。
请大家注意我之前用了“改动”而不是“改进”,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实索尔维法和侯氏制碱法,实际上各有优劣。
在我们的化学课本上,索尔维法最大的问题就是,产生大量氯化钙废渣,污染环境,而侯氏制碱法副产物是氯化铵,是一种化肥,因此侯氏制碱法优于联合制碱法。
问题在于,课本上这句话并不完全对,是有问题的。
第一,氯化铵因为含有氯,它并不是一种普适性的化肥。
施用在水田里可以,但是麦田、玉米、棉花等田地里长期施用会导致土壤酸化板结,更何况马铃薯、烟草等植物忌氯,不能施用。
第二,氯化钙也没有课本上说得那么不堪只能当废渣。
首先,这货溶解度大,溶液冰点极低,因此是一种良好的除雪剂。
其次,这玩意是一种必备的水泥添加剂,能增加水泥硬度和耐寒能力。
第三,氯化钙是目前工业上最廉价好用的气体干燥剂,几乎百搭。
这一进一出,加上还必须和合成氨装置配套使用,因此实际上侯氏法也就没有课本上讲得那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了。
事实上,直到今天,我国的纯碱工业,依然是索尔维法为主。
我国碱厂使用索尔维法的比例,占6成上下。
用侯德榜法的不到4成。
还有少量西部地区的碱厂,因为有便宜的水电撑腰,实际上是用电解盐水生成的苛性钠再与二氧化碳行中和之事,但比例不高。
毕竟相比氯化铵,农民伯伯们还是更喜欢尿素一些,而我们“基建狂魔”的名号,每年消耗大量水泥、钢材,氯化钙的用量也在逐年增加,早已摘掉了“废渣”的帽子。
对于侯氏制碱法,目前我们更多的还是鼓励民心士气,毕竟在那个我国积贫积弱,火柴、钉子都要叫做“洋火”、“洋钉”的年代,能有侯德榜这种创新,打破外国人对制碱技术的垄断,让很多人知道“原来中国人也能做些什么”。
在当时已属非常难得。
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否认侯德榜联合制碱法对我们精神上的激励意义。
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白,侯氏制碱法放到现在这种中华民族正在复兴,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年代,可能也就是“一次重大的工艺创新”,它对于工业方面的价值,应该不会比把电厂发电余下的废热利用起来作为印染厂漂布的热水能量源这种改动来得更有意义。
就这种层面上的改动,拿个我国科技进步杰出贡献奖都不一定拿得到。
至于想什么拿诺贝尔化学奖,纯粹是想多了吧……
参考:
诺奖是要奖励给原创性极强,具有划时代意义且基本上属于独家一份的那种级别的贡献的。
而侯氏制碱法虽然对我国制碱工业贡献极大,但并非完全属于原创性,而且当时除了侯氏制碱法,还有其它各式各样的制碱法,所以于情于理,侯氏制碱法都不会获得诺贝尔奖。
制碱工业史上有三大制碱法,即吕布兰法、索尔维法(氨碱法)和侯氏制碱法(联合制碱法)。
吕布兰制碱法因为产能落后而遭淘汰,索尔维法和侯氏制碱法是现在常用的制碱法,其制碱示意
只不过二者的工序过程不太一样,所以最终的产品也所有区别。
但不管怎么说,侯氏制碱法在我国近代积贫积弱、技术被国外封锁的状况下,能够独立自主地摸索出来一套世界级制碱技术,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所以,侯氏制碱法在当时的意义可想而知是多么的重大。
但是,诺奖的评选并不是看这些的。
侯氏制碱法说到底还是对已有的技术进行的升级改进,并非是第一次独创。
所以对于整
这就像我们老一辈科学家研制出来核弹,也没有拿到诺贝尔奖一样。
但拿不拿奖,并不影响我们对于侯氏制碱法的推崇,也并不能否定侯氏制碱法对于我国化工乃至世界化工行业的巨大贡献。
参考:
诺贝尔奖针对0-1颁奖,1-100不在诺贝尔奖考虑范围内。
参考:
主要原因应该是缺乏原创。
诺贝尔奖主要奖励原创发明,以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为例,这也是划时代的成果,也是被普遍认为最有希望获奖。
不过,在这以前,胰岛素已经贡献了两个诺奖,1923年,两位科学家因为发现胰岛素获奖,1958年英国科学家就因为测定胰岛素氨基酸序列获得诺贝尔奖。
人工合成胰岛素,先后有三个国家独立完成,无论是最早的中国,还是其后的美国、联邦德国,合成胰岛素,用的都是已知的办法,缺乏原创性的创新,所以,三家谁都没获得诺贝尔奖。
反而是屠呦呦的青蒿素是原创的,获奖了。
另外,中国还有一个有希望获奖的,就是断肢再植(陈中伟先生,于2004年逝世)和沙眼衣原体(发现者汤飞凡先生,这项成果,1957年被科学杂志评为当时最重要三项生物学成果之一,其余两项先后获得诺奖,我们应该记住这位先生,他在中国首次实现了青霉素的合成,拯救了无数抗日战士的生命,他还组织研发疫苗,为中国人解决了鼠疫、天花、脊髓灰质炎,1958年自杀。
)另外,还有一位让中国人尊重的科学家袁隆平,对中国人的贡献无可置疑,但是他也没有获得诺奖,因为第一个完成杂交水稻的是一个美国人,1963年就完成了,只是效果不好。
日本人在1968年完成“三系法”杂交水稻,效果同样不好。
袁隆平先生是1971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的,他成功了,但是已经不能称为原创了,无法获得诺奖也是非常可惜的。
不过,近年来,中国已经出现了一些非常重大的原创性成果,例如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离诺奖很近了。
参考:
诺贝尔化学奖是奖给在化学领域的重大发现或发明,或在化学领域对人类的贡献极大的发明者或研究者,显然,侯氏制碱法虽生产工艺先进,但还没有达到诺贝尔化学奖的标准要求。
参考:
侯氏制碱法是对索尔维制碱法的一点改进,以使因为日本侵略而导致被迫迁往远离海洋的内陆的制碱厂能够继续保持生产而不会产生无法处理的废料。
整体原理和索尔维制碱法几乎一致。
而实际上索维尔制碱法性价比更高,对环境伤害也没有想象中大,所以今天仍然还在使用。
即使获得诺贝尔奖,也是索尔维的功劳,侯德榜先生的功劳是冲破了索尔维垄断集团的技术壁垒,使我们可以生产出自己的更便宜的纯碱。
参考:
因为得奖要复和西方人的口味。
比如中国的莫言。
卖排自己的祖国和人。
参考:
现在这种工艺改进比比皆是,最多也就是省级科技进步奖水平。
过去中国落后,没有什么技术,就这一个,所以宣传多一些。
参考:
简单的说,
侯氏制碱法,就是一项技术而已,实在是与纯科学的诺贝尔奖无关。
这么说,爱因斯坦相对论是可以获诺奖的,而造原子弹的不能。
参考:
因为不配,如果人类之前无法治碱,他第一个治碱,可能得诺奖,可国外早就有成熟治疗法,他只是改良治碱法。
治碱的化学式基础理论早就为大家所知他的细节做的好而已,这并不是开创性的巨大成就,达不到诺奖级别。
你要是单独发现了某种微观粒子得诺奖很轻松。
参考:
侯氏制碱法就目前来看,实际对社会的贡献还不如索尔韦。
当下全世界八成
很难平摊成本!如果有自己的煤矿,盐矿,热电厂!联碱法确实是最好的选择!它没有废物产生,这个工段的废物可以成为另一个工段的原料!环环相扣,环境污染小。
但有这些条件的只有国家!私人是不可能的!所以联碱法很难被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