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亮剑中为什么赵刚抗大刚刚毕业就被任命为团政委
1937年10月12日,曾经的红三军团高级干部黄克功,因为枪杀女学生而被执行死刑,他当时的职务是延安抗大第三期学员第六队的队长,所以关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前几期学员级别之高,大家可能真的未必清楚。
这个黄克功到底什么级别呢?
他在红三军团担任团政委时,搭档是团长杨国夫,后来的八路军山东军区第七师师长,1955年的开国中将!首先要弄懂延安抗大是什么性质的学校,它的前身是“中国抗日红军大学”,1936年6月1日成立于陕北的瓦窑堡,“红军大学”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培训文化水平不高、军事养成教育不足的红军中高级干部。
所以校领导班子的配备那是非常强有力的:林彪(开国元帅)任校长,刘伯承(开国元帅)任副校长,罗瑞卿(开国大将)任教育长,刘亚楼(开国上将)任训练部长,杨至成(开国上将)任校务部长。
当然,它也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之下,毛泽东兼任教育委员会主席,足见重视程度。
“红军大学”成立后不久迁往陕北的保安,1937年1月再迁延安,随即更名为“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常听到的“延安抗大”其实是一个俗称。
看过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的都有印象,红军师长杨立青因为毕业于黄埔三期,被选派到红大担任教员,看见学员名单他当时就抽了:因为学员的级别太高了,实在不好领导。
红军大学的第一期、第二期学员,基本都是红一方面军的师、团级干部和红四方面军的军、师级干部,比如我们熟知的许世友、陈锡联、洪学智、周纯全、王建安等出身四方面军的开国上将,都是“红大”第一期的学员。
也正是在这一期间,红大更名为“抗大”,同时发生了四方面军这批高级干部打算“出走”的事件,再后来事情解决后,这批干部被重新安排到第三期学习。
现在能理解了吧?
延安抗大的前三期学员,那都是老红军的中高级干部们,其中产生的开国将军数以百计,其实是标准的“红军干部大学”,到1937年7月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这些干部纷纷出任八路军的各级指挥员奔赴抗日前线。
而《亮剑》主人公之一的赵刚,背景介绍是抗大第四期学员,实际上资历也是不低的,因为他是比那批红军中高级干部只低一届的“学弟”。
抗大第四期于1938年4月16日开班,累计学员达到5600余人,其中有4000人是从全国各地投奔“红都延安”的青年学生。
由于在此期间时值八路军第一次大发展,部队迅速壮大,急需大批政工干部,所以抗大第四期在8月间就匆忙结业了,学员们被分配到八路军各部、各抗日根据地军政机关等等,成为抗战初期我党我军干部队伍重要的补充力量,被称为“三八式干部”。
为什么叫“三八式干部”呢?
习惯上,我党中高级干部的资历大约可以如此划分:第一批是1921年至1923年的“建党干部”,资历最深;
第二批是1924年至1927年国共合作时期的“大革命干部”,也是比较高的级别和资历;
第三批是1927年南昌起义至1937年“七七事变”十年间的红军干部,属于军队中的资深干部;
而第四批的抗日干部,最有名的一批就是“三八式干部”。
“三八式干部”的划分时间段,是从1937年7月7日至1938年12月31日,只有在这段时间内参加革命和投身抗日的爱国人士和青年学生,并同时成为党员的,才可以称为“三八式”干部,由于它有严格的时间段,因此在全国范围内也较为有名。
“三八式干部”有文化有思想,其中在抗大学习过的学员,不仅掌握了一定军事技能,还能够深刻全面地领会党的政策和方针,是抗日战争时期乃至后来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政工战线的骨干力量。
杨立青其实说的很形象,另外一方是以黄埔建军,而红军大学和后来的抗大,那就是我们的“红埔”,它虽然没有称为某某军校,但性质是完全相同的,也就是八路军培养军政干部的最高级学府。
那么学员毕业后,肯定会分配到各根据地、各部队担任干部,而非普通战士,所以抗大第四期学员到了抗日前线后,起步的职务也得是连指导员,或者是县大队、区中队的政治干部。
而《亮剑》赵刚的人物背景,不仅是抗大第四期的优秀学员,还是“一二九运动”的组织者,也就是说,在那次学运的1935年时,他已经是北平燕京大学的一名地下党员,其基础资历还要高于普通的“三八式干部”,跟1927年到1937年入伍的红军干部是同等资历的。
如此履历和级别的抗大第四期学员,当连指导员肯定是不合理的,至少得是营教导员或者团政委起步。
同时还得注意独立团的级别,这个在之前的文章中多有说明,八路军最初完成改编时,只有三师六旅12个番号团,类似“386旅独立团”这样的团级部队,都是1938年初以后扩建的第二批八路军作战团,其级别是不可以跟前面的12个团相提并论的。
第二批团级部队的军事主官,多是从前面12个团、或者旅部师部的营级干部中选拔担任的,到第三期团级部队以后,则干脆是最初的连级干部就能当团长了。
比如李云龙的人设,在八路军初组时就是386旅772团的一名营长,然后在八路军第一次大发展期间,奉命组建新一团,再转任独立团团长,跟杨成武、李天佑这样的老团长差着两级呢,尽管是个虚拟人物,但是对应真实历史的话,也就是个大校或者少将衔。
一定要注意,八路军的“团长”分为好几批呢,别混在一起论级别。
笔者想说明的是,李云龙这个团的级别并不高,而赵刚又是“三八式干部”中的佼佼者,毕业就来当独立团的团政委,一点也不稀奇。
在那一批“三八式干部”中,1955年授衔少将的就有17名,当然也是在战争中表现非常出色的同志,也就是说,《亮剑》赵刚最终授衔少将,也是情理之中,是能够契合历史的。
总结来说,《亮剑》剧中的赵刚,其实是“三八式干部”的一个代表,是抗战爆发后投身革命的一批知识青年的代表,是基本符合历史的人物设定。
当然,作为文学创作也肯定有刻意拔高的成分,比如曾经是地下党员,比如还是神枪手,堪称“孔夫子挂腰刀,文武双全”,因此才能够直接担任八路军第二批主力团的政委,跟李老红军李云龙搭班子,同时约束这批文化程度、政治水平不太高的红军干部。
如果是赵刚直接担任那12个番号团的团政委,那就是作者缺乏历史知识和军事常识了,而从结果看,证明作者都梁还是备足了功课的。
参考:
你对赵刚和抗大有误解,赵刚是燕京大学毕业,从年龄来说,赵刚担任政委的时候明显不是刚毕业的青年学生了。
而抗大全称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它不是一所文化学校,而是八路军培养军事干部和政治干部的学校,存在时间九年,招生一共八期,刘伯承,徐向前,罗瑞卿先后担任校长。
赵刚毕业时间明显在1940年以前,属于前几期学员,那时候正是八路军干部奇缺的时候,赵刚这种名牌大学毕业,有战斗经验,又在抗大进修之后的军事干部,李云龙独立团这种杂牌团能分过去做政委,真是捡到宝了。
参考:
《亮剑》这部军旅小说曾经风靡一时,不过有很多人对它颇有微词。
尤其是对赵刚这个大学生的任职感到不解。
因为一位大学生,刚从抗大毕业,就马上担任独立团政委的职务,似乎有些不妥当。
那么让我们依据当时的情况,对此进行一次剖析吧。
一、《亮剑》是一部小说,不是历史。
《亮剑》是一部优秀的军旅小说,它以细腻的笔触,恢弘的气势,为我们展现了当年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
不过小说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作者为了诠释亮剑精神,把很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糅合到了一起。
因此,《亮剑》中有历史,但不能把它当做历史。
比如说书中的人物,很明显最高指挥官是彭德怀,而那位旅长就是陈赓。
可是陈赓的386旅长期战斗在太行、太岳地区。
书中说李云龙三人是晋西北铁三角,晋西北则是贺龙的辖区,双方风马牛不相及。
再说李云龙的资历,书中说他有红四方面军的血统,还有红一方面军的血统,有这样血统的人是很少的。
这批人除了陈赓是从红四方面军因病去上海,再从中央到红一方面军的外,就只剩下两个方面军会师后互调的那些人了。
当时,红一方面军调了一批参谋人员去加强红四方面军,红四方面军调了三个团加强红一方面军,李云龙这个大老粗,根本不可能是红一方面军的参谋人员,那么他就只能是红四方面军调到红一方面军的那批人员了。
这批人员经过缩编后编进了红一方面军的各个战斗部队,其中一个营还参加了腊子口战斗。
可见李云龙真是书中所说的那样,他根本不可能有机会纵兵抢粮,而是早随红一方面军北上了。
这样的事例很多,再比如说解放战争中,李云龙的部队从中野编入华野,这件事也是子虚乌有的。
当时唯一算得上从中野到华野的部队,就是皮定均的部队。
他们中原突围后,就加入了华野,成为一纵一旅,皮定均也担任了纵队副司令。
至于楚云飞更是离谱,一个黄埔军校的高材生,阎锡山怎么可能让他担任自己主力团的团长?
阎锡山不怕自己的部队被校长挖走了?
即便是战争后期,平津战役的时候,傅作义手下的晋绥军和中央军还是井水不犯河水,更不要说人员互相交流了。
所以说,不要把《亮剑》当成历史来看,它只不过是一部小说罢了。
作者是为了让自己的故事情节能够合理延续,才对历史架构做了改变。
不把李云龙放在晋西北,就无法让李云龙靠近晋绥军。
不让李云龙听从陈赓指挥,就打不了日军观战团。
不让华野收编李云龙,他就到不了金门。
如此种种,只不过是为了小说情节的安排。
在独立团的领导架构上,我们看到的也是不完整的。
一个团级单位,至少要有四位领导,团长、团政委、团参谋长和团政治部主任。
在书中,整个情节主要围绕着团长李云龙和政委赵刚展开,其他人就忽略不计了。
其实在战争中,这些人是必须要有的。
二、安排赵刚担任独立团政委是合适的。
作者为李云龙安排了个老资格的设定,那么给他安排的政委赵刚也不会是个泛泛之辈。
其实在我军的人才选用上,有着自己的一套规矩。
像李云龙这种孙
既然选择了赵刚,他就必然有过人之处。
有人抓住赵刚是刚从抗大毕业就担任独立团政委这一点,认为他的资历浅,不合适。
不过我们从书中对赵刚的介绍,就会发现这完全是个误区。
我们对这一段历史发生的事件梳理一下,这就可以推测出赵刚在这一段时间的人生轨迹。
“一二九”运动发生在1935年,“七七”事变发生在1937年,消灭山崎大队的战斗明显是百团大战的关家垴战斗,是发生在1940年的事情。
这说明赵刚是在1940年来到独立团任职的。
有了这些时间节点,我们就可以得到很多重要的信息。
我们先看赵刚的来历,他是燕京大学的高材生,因为领导“一二九”运动遭到当局抓捕,因此从北平逃出,正式参加了公开的革命工作。
这段历史是真实的,在“一二九”运动后,领导学运的革命人员遭到了当局的大肆抓捕,学运的最高领导人还被国民党特务活埋。
赵刚是学运的领导人之一,自然不会被当局放过,在当时的白色恐怖下,他只有离开北平躲避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
在此之后赵刚去了哪里,书中并没有交代。
按照对当时历史的考证,赵刚最可能隐藏的地点应该在北平西郊一带,那里有我党的秘密据点。
在这里,我党隐蔽了一大批革命骨干。
在“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我党在日军进城前,组织了这批人员打进城去,从监狱中解救了一大批我党人员,随后拉起了自己的武装,公开展开对日游击战争。
在全国形成抗战统一战线后,八路军进入山西,并向东逐步扩展抗日根据地。
河北的吕正操部也加入我军抗日,赵刚很可能就是在此时与八路军有了正式的联系。
他上抗大也是在这个时候。
抗大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简称,是由西北抗日红军大学在1937年改名而来。
从时间来看,赵刚在抗大的学习时间不长,最多也就一年左右。
这个时间说明,赵刚是受到特别培养的革命干部。
这是因为赵刚如果能够参与领导“一二九”运动,说明他的领导组织能力很强,至少在1935年前相当长时间就参加革命了。
在当时的华北白色恐怖十分严重,也没有公开的革命武装,赵刚的经历说明了他对革命的坚定信仰。
再加上赵刚拥有高学历的优势,同时有从军的经历,抗大自然把他作为军队政工人员的重点培养对象。
因此,赵刚一定是被编入高级班进行学习,这样的班虽然学习时间不长,但是学习任务重,在学业完成后马上就会派往重要岗位工作。
因为这里的学员都是经过严格的政审,并且拥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和一定的文化知识的人员。
这些人中,大部分都是我军的中级
赵刚能够进入这样的班级学习,毕业后肯定会被予以重用。
至于说赵刚一毕业就担任独立团政委的资历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赵刚接受我党委派,进入燕京大学进行学运工作,能够参与领导指挥“一二九”运动,他至少要有三年
那么赵刚参加革命的时间至少不会晚于1932年。
在李云龙面前,赵刚参加革命的时间并不会比他晚,甚至还要比他早。
因为我们在书中只看到李云龙跟他的战友摆老资格,可是从来没有在赵刚面前显摆过这些。
再加上学识上,李云龙跟赵刚更没法比。
一个编筐的农民和一个燕京大学的高材生,怎么比?
而且李云龙受过培训,知道知识的宝贵,这让他在赵刚面前不由自主的就矮上三分。
在战斗中,经受过战争洗礼的赵刚当然不怵,他的枪法让李云龙甘拜下风。
所以说,李云龙在评价赵刚的时候,心悦诚服地说自己和赵刚没法比,赵刚是孔夫子扛大刀,能文能武。
我们从李云龙的表现可以看出,组织上让赵刚和李云龙搭档是费了心的。
正是才学上、能力上、胆识上、人品上被李云龙认可,赵刚才和他和谐共处,把独立团发展壮大。
赵刚从资历上、能力上都能够胜任独立团政委的职务,不过他不是从基层一步步提起来的,而是抗大毕业后直接空降到独立团的。
这样做是否会影响他能力的发挥呢?
如果我们从独立团的实际情况来看,让赵刚空降到独立团,并不影响他开展工作。
这是因为独立团是一个新组建的单位,它和那些老团队有着很大的差距。
八路军刚刚建立时,因为国民政府的苛刻要求,我们的部队进行了大幅度的缩编。
最初的那几个团队人员都是优中选优,配备的干部都是降级使用的。
很多红军时期的军长、师长,只能担任旅长或者团长。
这样的团队战斗力自然极强,在抗战初期,他们就能够和日军精锐个顶个的拼杀。
但是由于我们采取的是独立自主的游击战方针,发展自己的力量是首要任务。
于是在建立根据地的过程中,我军抽调大批人员去进行扩军,建立地方武装。
这些地方武装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再合编升级为八路军的正规编制,独立团就是这样的部队。
可想而知,这样的部队与老红军团队之间的差距。
因此当李云龙被调到独立团的时候,还忿忿不平的吐槽。
尤其是这样的部队一般还不满编,一个团一般只有一两个营的人员。
在这样的部队当团政委,要比老团队轻松得多。
而且那些老团队的人,一般都不愿意离开主力团队,到这样的部队工作,感觉上是被贬低了一样。
李云龙就是受了处分被发配到这个团的。
虽然职务都是团长,但是从他的吐槽就知道他真实的心情。
因此,组织上派赵刚来到这样一个部队当政委,也是抱着锻炼他的意思。
赵刚如果在这样的部队锻炼好了,就会被调到条件更好的部队去。
像赵刚这样拥有过人能力的人,以独立团作为他担任中级指挥员的起点,其实是很合适的。
随着部队的发展壮大,赵刚的能力也逐渐增强。
最终他先于李云龙成为军级领导,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因此《亮剑》中对赵刚的人物设定是恰当的,也是很成功的。
结语:《亮剑》是一部优秀的小说,但不是真实的历史。
作者为了体现亮剑精神,把很多历史史实都提炼糅合到了一起。
不过从人物的设定来说,《亮剑》还是比较严谨的。
在书中,除了李云龙这
有人认为赵刚作为一名刚从抗大毕业的学生,担任独立团的政委,似乎有点过快了,这是不恰当的。
我们从书中对赵刚的人物设定可以看到,赵刚是至少1932年就参加革命的老同志,他在1935年参加领导“一二九”运动,拥有过人的组织领导能力。
在此后,他公开进行革命工作,“七七”事变后应该参加了我党领导的军事行动,经受过战争的洗礼。
他参加抗大学习,从资历和时间来看,是参加的重点培养的高级班,毕业就要担负重要岗位的。
独立团在初建的时候,各种条件不能和老团队相比。
为了独立团的发展,组织上派赵刚担任独立团政委是煞费苦心的。
由于赵刚从资历、学识、胆略、能力、人品上都让李云龙甘拜下风,才迫使李云龙心甘情愿的与赵刚共同工作,克服自身的缺点。
因此,赵刚这
参考:
《亮剑》中,起初,李云龙看不起赵刚:“哼,小白脸,能打仗吗?
也就是搞搞政工,练练嘴皮子,这个团没有政委,老子照样带兵.....”看情况,两
然而,不久后,李云龙和赵刚成了好搭档兼酒友了,赵刚对老李说:“和你在一起,好的一点没学着,骂人喝酒倒学会了...”每每看到赵刚出场,很多人就纳闷了,这赵刚怎么抗大一毕业就成为了一个团的政委了,要知道,当时,也没有多少团啊!他何德何能?
1、我们先了解一下中国抗日军政大学(1)抗日军政大学的建立抗日大学设立的初衷是提升干部和战士的综合素质,以便于在激烈的战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抗大的前身是成立于江西瑞金的红军军官学校,后来叫“中央红军干部团”。
长征 后的1935年11月,中央红军干部团与陕甘宁红军军政学校合并,在瓦窑堡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学校。
从这里可以看出,红军时期,对教育培训相当重视。
1936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扩建为西北抗日红军大学,周昆任校长,吴岱峰任副校长,袁国平任政治委员。
1936年6月,西北抗日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抗日红军大学。
到了1937年,红军大学的校址从瓦窑堡迁到了延安,名字有“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毛泽东担任教育委员会主席,林彪担任校长。
而这一年,日本全面侵华,因此,培训的力度加大。
所以,通常所说的抗大,实际指的就是从1937年开始的这个中国抗日军政大学。
(2)那么,学校建好了,学员从哪里来呢?
学员来源有三块。
一是原来久经考验的老干部,这里可是有着经历了血雨腥风的各种名将。
二是八路军中的干部和骨干。
三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分子和有为青年。
这些学员学完之后,去向各不相同,老干部、老资格大都回了原来的单位,一些做了调整。
那些年轻的八路军干部,经过学习后,很多被提拔使用,因此调了新单位的比较多。
那些知识分子和有为青年,则是大多成了八路军和新四军里的基层军官。
随着八路军和新四军的队伍扩大,抗大又建立了多所分校。
从1937年到1945年,八年时间,抗大总校和各分校培养了二十多万学员。
这二十多万学员,成为了抗战后120万正规军、260万民兵中绝对的骨干和脊梁。
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抗日中的杰出表现,绝对和抗大有关。
而解放战争中能够大败国民党,抗大培养的各级人才绝对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抗战胜利后,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改名为军事政治大学。
这样说吧,抗大毕业的,不都是清一色的年轻人,还有军中中高级军官,还有八路军的中低层干部和骨干。
特别是抗大的一期到四期,大多都是干部。
而赵刚就是抗大第四期学员,这期学员入学在1938年4月16日,当年8月到12月间分批毕业的。
2、赵刚为何一来就可以当团政委?
我们先分析一下《亮剑》这个电视剧(或小说)。
作者都梁的小说,参照性非常大,看似是个小说,但主要人物在历史中都有大概的原型,只不过被都梁通过描述和情节设计,塑造的血肉丰满。
比如,八路军前线的指挥老总原型是彭德怀,129师师长原型是刘伯承,386旅长原型是陈赓,主人公李云龙的原型是王近山,性格上融入了钟伟的一部分。
那么,赵刚的原型是谁呢?
经过各方对比,最接近的原型是柴书林少将+李震少将。
李震此人肄业于北京清华大学(电视和小说中,赵刚是毕业于燕京大学),从1936年起加入了革命队伍,后来,担任过团指导员,而且在386旅担任过团政委。
柴书林(1955年授予大校,1964授予少将),他在1935年考入北平大学法商学院经济系,在129运动中担任主要负责人之一,后来,在1936年加入了革命队伍。
而且他是1938年的抗大四期学员。
这经历和赵刚的经历基本相同。
抗大四期毕业的时间是1938年的8月到12月,而柴书林在毕业后担任了八路军中的一个营指导员。
如果说,赵刚就是按照柴书林的路径走的,那么赵刚在1940年加入独立团时,抗大毕业已经一年多了,从营指导员升到团政委,完全是合理且正常的。
否则,从1938年下半年到1940年之间的这段岁月如何填充呢?
从赵刚原型柴书林的经历看,组织过129,又有在队伍中的任职经验,在1940年成为独立团政委,完全是名正言顺。
不过,虽然柴书林和赵刚的履历很相近,但实际上,柴书林没有在129师386旅当过团政委,说明,赵刚的原型是:李震少将+柴书林少将,无论从两
3、回到小说,李云龙是如何被”书生赵刚“征服”的?
回到小说,在李云龙眼里,赵刚是个白面书生,理论能力大于实操能力。
但是,在实际的战斗中,赵刚的表现让李云龙意外,一手百步穿杨的枪法,立下了不小的功劳,敌人的机枪手一个个倒在了赵刚的枪下。
而和楚云飞的接洽中,赵刚显示出来的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和超大的格局,再次让李云龙佩服。
如果说,此时的李云龙已经服了赵刚了,对于赵刚的“坚持原则”屡屡的妥协,但关系还是没有完全拉近。
男人和男人的关系,没有一顿酒解决不了的。
如果不行,那就喝两顿酒。
事实上,对于李云龙这个战将,赵刚也是很服气,容忍了其粗俗的语言,容忍了动不动就骂娘的习惯。
而且,赵刚对于“喝酒”这个并不破坏原则的行为,也是做了妥协。
当李云龙和赵刚喝了第一次酒后,一切变的水到渠成,两人的友情得到了升华。
之后,虽然老李做事依然骂骂咧咧,打仗使劲往前冲,虽然赵刚依然坚持原则。
可两人之间的配合度已经高了很多了。
酒是个好东西!从李云龙和赵刚的接触看,赵刚并不是生瓜蛋子,在战场上冷静而且能抓住关键。
在处理关系上,既有原则性,还有灵活性,一切说明,赵刚此人在抗大之前有战场上的实操经验,在抗大之后的一年多,也一定不是闲着的。
总而言之,赵刚能担任独立团的政委,那绝对是有据可依的,无论资历还是实操经验,绝对是经得起推敲的,否则,如何担任这样的重要职位?
参考:
电视剧《亮剑》中的政委赵刚,是除了李云龙之外,另一个颇具看点的人物。
赵刚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一毕业,就来到李云龙任团长的386旅独立团任政委,一出场就与李云龙这样的老红军、老革命平起平坐,这合适吗?
是不是提拔得太快了?
熟悉这段历史、了解小说中赵刚情况的人一定清楚,赵刚从“抗大”四期一毕业就出任团政委,与李云龙搭档,非常合适!赵刚的履历。
赵刚是燕京大学的高材生,参与并领导了北平“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
“一二九”运动发生在1935年12月9日,作为这次爱国运动的领导人,可以推测出来,赵刚参加革命工作的时间,一定在1935年之前,而且当时已经是一名地下共产党员和白区的重要领导干部了。
这样的履历,与1927年之后加参加革命工作的红军相比,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赵刚在延安参加的学习,是1938年4月16日开班的“抗大”第四期。
这一期学员有个显著的特征,以从全国各地投奔到“红都延安”参加抗日的青年学生为主。
这批有理想、有文化的知识青年,经过8个多月的抗大学习之后,迅速奔赴华北抗日前线,极大地发展壮大了八路军领导干部队伍,带来了新鲜血液,成为抗战初期我党我军干部队伍重要的补充力量,这一批人也被称为“三八式干部”,在我党我军的领导干部队伍中,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
在真实的历史当中,与电视剧中赵刚身份接近的人物,如柴书林将军,1935年考入北平大学法商学院,积极投身于“一二九”学生运动,并担任法商学院三院学生会会长、北平学生联合会组织部长。
193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2月来到达延安进入抗大第四期学学习,与赵刚的经历高度相似。
柴将军从抗大四期毕业后,来到晋察冀边区,任晋察冀军区三分区二十团营政治教导员、团总支书记,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少将。
赵刚的另一位历史原型人物李震将军,虽然没有参加过“一二九”学生运动,也没有上过延安抗大,但他也曾就读于清华大学新闻系,也没有参加过红军,没有经历过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才投笔从戎献身疆场, 1937年入党,先后担任山西平定教导5团指导员、冀西游击大队2大队政治处主任、太行军区直属游击大队政委,1940年6月任129师新编11旅32团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从柴书林和李震两位将军的经历来分析,虽然初次任职的地位较赵刚级别略低,但两人很快就升任到正团职的职位,如果考虑到赵刚参加革命和入党时间比两位将军更早,而且在“一二九”学生运动中担任重要的领导职务,从延安抗大四期毕业后直接担任团政委的职务,是完全符合实际的。
赵刚的能力。
《亮剑》中的主角李云龙的军事能力非常突出,可以说是一个军事奇才,但同时也是一位极具个性的人物,可说是一个“刺头儿”。
用八路军副总指挥的话,他犯的错误与他立的战功一样多;
用386旅旅长的话,他跟历任政委都搞不好关系,与政工干部不好相处;
用李云龙自己的话,他跟别的政委“尿不到一个壶里”。
但唯独他与赵刚非常“投缘”,走到哪儿都得拉上赵刚。
然而仔细分析一下,李云龙与赵刚真是因为“投缘”吗?
显然不是!这俩人可以说,完全没有相同的兴趣爱好,一个是篾匠出身的粗莽汉子,一个是理论水平高、原则性强的识知分子,这样的两
正如李云龙评价赵刚那样,“赵刚是孔夫子扛大刀,能文能武”,他心悦诚服,认为自己的能力没法与赵刚比。
赵刚的文化功底和政策理论水平,自然是没得说,更为可贵的是,他作为知识分子,身上并没有百无一用的书生意气,而是各项能力都很突出。
赵刚在500米之外,一枪打死一个敌人,这枪法让李云龙心服口服;
大战在即,李云龙将主力营拉走打伏击,129师师长亲自过问时,赵刚胸有成竹地保证道,“没有一营,独立团照样打胜仗!”,言外之意是“没有团长李云龙,我赵刚照样带领全团打胜仗!”,这些都充分表明,赵刚不仅是一位知识分子,他
当时的实现需求。
1938年4月16日正式开学的延安抗大第四期,共有学员5562人,绝大部分都是像赵刚那样,从全国四面八方来到红色中心延安的知识青年。
可以这么说,抗大的第四期,就是为这些青年学生而办的。
一方面是因为抗战全面爆发后,许多有志青年来到革命圣地延安;
另一方面,我党我军急需有知识有文化的干部。
延安抗大,不是一所文化学校,而是一所培养军事干部和政治干部的学校。
这些有志向、有文化的青年人,经过抗大的学习和培训,迅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奔赴全国各地的抗日前线。
经过长征到达陕北的红军,除了极少数高级领导干部文化水平较高以外,绝大部分的指战员和领导干部,普遍文化水平很低。
抗战全面爆发后,红军整编成八路军赶赴华北抗日前线,整个队伍极低的文化素质,与抗日大局的现实需求矛盾突出,特别是有文化政工干部,更是奇缺无比,像赵刚这样正儿八经的燕京大学的高材生,简直是凤毛麟角,如同文曲星下凡。
这样的特殊历史背景下,为缓解人才急缺的供需矛盾,像赵刚这样有文化的高材生,适当地拔高担任团政委这样的政工干部岗位,是完全符合现实的。
参考: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毕竟一个团的政委,不管在哪个年代,都算中高层干部了。
所以赵刚直接成为政委确实有些一步登天的感觉。
主要有一下几个原因。
赵刚的学历北平燕京大学出身,妥妥的高级知识分子,何况是在文化水平普遍比较低的八路军,简直是凤毛麟角,文曲星下凡。
八路军还是很注重文化人的。
很多人回忆,当时识字的就能担任文化教员,读过初中的就是有文化,很容易当干部。
更何况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大学生。
赵刚在来到独立团之前并不是刚毕业来独立团之前,赵刚是作为好苗子从抗大毕业,是被重点培养的,所以他一开始也有机会在总部作为参谋。
而也是他自己愿意到作战部队。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又在抗大作为重点培养,这样的人,整个八路军内部其实是没有几个,去一个独立团做政委也没什么稀奇,毕竟地位在那里。
赵刚革命资历不浅赵刚在加入部队之前,就是一二九运动的组织者,所以虽然他很年轻,但是革命经验和资历也并不少浅。
并不是只会读书的学生。
在学校就参与过运动,或许党龄时间也很长。
所以赵刚能成为独立团政委并不奇怪,可以说,合情合理。
参考:
抗大共举办了八期,培养了十余万军政干部,在一、二期高级班就读的都是红军时期的高级将领。
至于说中后期毕业就被任命为团政委,这就属于文学创作范畴。
曾经领导过12.9运动的55年授少将的只有一位:谷景生(谷没有在386旅任过职)。
和《亮剑》中赵刚原型类同的有吴效闵、赵华青、梁中玉、王砚泉等。
这几位有个共同特点,都是知识分子出身有文化,是军中后起之秀,参加革命队伍后也都是由基层干起,从指导员、教导员一路升迁,55年均被授大校衔。
王砚泉61年晋升少将,吴、赵、梁64年晋升少将。
象赵刚这种缺乏军队基层工作经验,一毕业即空降为团政委,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参考:
解放后,赵刚与冯楠第一次相遇时,李云龙说他37岁,当时应该是51-52年,因此可以估算赵刚生于1914-15年。
1935年赵刚参加一二九运动,被燕京大学开除,顺势参加革命。
抗战时期到独立团时大概是1941年,那会儿赵政委参加革命工作已经6年了。
有知识、有组织能力,升任团政委为稀松平常,不奇怪。
参考:
赵刚刚从抗大毕业,这的确不假,但这可不等同于他是个新兵蛋子,也不等同于他进入抗大学习时才参加革命。
对于李云龙而言,他的一生当中,至少有三个平级的过命战友,他们分别是丁伟、孔捷和赵刚。
而此前他与三人发生言语冲突,或者开玩笑的时候,李云龙曾经对这三个老战友分别进行了贬损:1、老丁刚参军的时候,我已经入伍10个月的副班长了,跟我比他丁伟就是个新兵蛋子!2、老孔扛着老套筒的时候,我拿的是什么?
快慢机呀!3、又一个白面秀才......他程瞎子就欺负你是个知识分子!从这三顿贬损的对话当中,你不难发现一个细节,那就是在丁伟和孔捷面前,李云龙始终摆出一副老资格的状态。
当然,人家李云龙也的确有资格。
丁伟参军的时间比李云龙晚10个月,这个话题即便放到现在,丁伟在李云龙面前也照样是一个矮人一头的新兵蛋子。
而在有关孔捷的话题上,李云龙没有嘲讽孔捷是个新兵,但却从武器方面上做文章,可见在早年红军时期,两人很可能在同一时间参军,但在那个缺乏武器装备的背景年代,要么李云龙能打能抢,要么他就是隶属一支主力部队,所以才出现了李云龙配备着手枪,孔捷却只能扛着一支老式步枪。
主力对杂牌,李云龙自然也有嘲笑孔捷的理由。
但在针对赵刚的话题上,李云龙的表现却耐人寻味,一向讲究资历的他竟然从来没有嘲讽赵刚是个新兵蛋子,更没有嘲讽赵刚的身份不如自己。
他只是不停地拿着赵钢是知识分子且缺乏军事经验的背景来做文章。
这就很有可能意味着一个问题——赵刚参加革命的时间有可能与李云龙平齐,甚至其同一时间的身份地位,也与李云龙处于对等的状态。
那我们就需要好好地拢一下,赵刚到底是什么样的革命资历?
1、1950年,赵刚与冯楠首次见面,在介绍赵刚的时候,李云龙首次提到了赵刚的年龄——时年37岁,也就是说赵刚是1913年出生,这与李云龙相差不大(李于1910年出生)。
2、抗战时期与楚云飞见面,以及十年后与冯楠见面,大家还知道了有关赵刚的另一段经历:1935年北平著名的129学生运动,作为燕京大学高材生的赵刚是学生领袖的身份。
众所周知,当年的这起学生运动在地下党的支持和推动下才正式发起,而这也就意味着,此时的赵刚不仅仅是学生领袖,其有可能还是北平地下党的组织成员和领导之一。
3、1948年的淮海战役,赵刚奉上级的最高命令,秘密前往双堆集黄维兵团的包围圈,参与策动国民党廖运周110师起义,而潜伏在该师的一个重要成员陈少游就是自己当年的老同学。
这也间接地说明,赵刚在早年的确是地下党的成员。
而在与楚云飞聊天时,赵刚曾经提到129运动之后,他没能继续返回学校,再结合当时的这起运动在事后遭到国民党特务的破坏。
这也可以推断,129运动爆发之后,赵刚所在的地下组织遭到暴露,随后也遭到了国民党特务的破坏,赵刚被迫撤离北平,其所在的地下组织和网络也被迫暂时停用,以保持蛰伏的状态。
而该组织的另一名成员陈少游则被派遣到廖运周师,开启了一个分支的地下党线路,十几年之后的淮海战场,两个老同学兼老战友,将这条原本关闭的地下党线路又重新整合到了一起。
这恐怕也解释了当年赵刚与楚云飞之间的谈话,在听闻赵刚讲述当年自己在北平的经历之后,连楚云飞都忍不住对他肃然起敬。
可见让楚云飞尊敬的元素不仅仅是赵刚的学历和枪法,以楚云飞这个老军人的见识,其不可能猜不到赵刚还具备着什么样的身份。
而再将赵刚介绍给冯楠的过程中,李云龙也曾着重强调过赵刚曾是学生领袖的身份,可见赵刚的这段履历,连李云龙都是相当佩服的。
毕竟李云龙虽然是一个老兵,但他从来没有涉足过这个领域。
那么到此为止,有关赵刚的履历表就相对清晰了!李云龙曾经强调自己因参加黄麻暴动而正式加入革命,而这段历史发生在1927年11月。
而赵刚在1935年年底已经是北平学生运动的负责人兼地下党领导,其正式参加革命的时间绝对比这要早的多。
既然李云龙从来不敢嘲讽赵刚的资历,那后者参加革命的时间很可能也是到1927年。
参加革命时间早、又是学生领袖和地下党负责人,这样的人经过军校深造之后,出来就是八路军的团级政委,这就完全处于合情合理的范围内了。
另外,也需要大家明白一点,《亮剑》中所提到的抗大(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这可不是一所普通的军校,不是随便哪个普通人说进就能进的!早在红军到达陕北之后,抗大就已经在延安成立,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抗大的分校又扩散到了八路军的十几个根据地。
而抗大在招收学员的时候,甭管主校还是分校,所有的学校都具备了一个统一的标准:只招收八路军军官或者是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
可不要小看这两个标准,在战火年代,哪怕是八路军的一个低级军官,那也是血里火里滚三回的老兵。
而那一时期的知识分子更不用多说,在那个受教育低的年代,别说是大学生,哪怕是只念过几年书的小学生,周围的人也会称他为知识分子。
而赵刚既是老干部又是高级大学生,相信他在进入抗大之前,他的级别就已经不低,在学校毕业之后直接被任命为独立团的团政委,这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要知道同一时期的丁伟,那可是经历了十几年的军旅生涯,才获得了一次进入抗大学习的机会!而在真实的历史上,仅从抗大走出的开国少将,就高达366人,结合赵刚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这与历史也是完全对应的!
参考: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在战争年月,有学问的人很少,而八路军是人民的队伍,很多老百姓没什么文化,赵刚作为燕京大学的知识分子,在那个年代,显然很吃香,赵刚又在抗大学习过,一上来就任命为政委,也就说的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