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年代老百姓餐桌上有哪些现在人吃不到的食物

作为一个曾经学过厨师的70后,对于现在已经消失和不见的食材可以说是记忆颇深,别看七八十年代时的物质条件跟现在有着天壤之别,但是那时候的很多名菜和食材现在有钱也不见得能够吃得到。
七八十年代的时候生产力和物流跟现在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有很多的食材因为产量的原因和保鲜的原因只能在本地销售,随着后来经济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提高,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不少美味的食材不是被吃没了,就是被吃成了“保护动物”。
我居住在北方的海滨城市,我们这里山海相依,因此不仅出产优质的海鲜,还有很多的山珍也不稀奇,今天就来跟大家说说七八十年代我们这里老百姓餐桌上常见的菜,现在基本上已经很难看到,即使有也卖到天价。
一,渤海湾的大对虾渤海湾里的对虾每年在冬季上市,这种虾应该是中国北方海域里出产的最大个的虾,以前市场上售卖的讲究一斤十个头
山东和我们当地的名菜【㸆大虾】也是以这种虾为主料的,即使是就是年代初的时候,渤海湾对虾也还能经常见到,价钱也不是那么贵。
现在渤海湾对虾虽然也有,但一艘渔船出海一趟也打不了几只,因此它的身价也不是普通百姓能够吃得起的,关键是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
二,渤海湾刀鱼渤海湾出产的带鱼小黑眼睛、头小、獠牙不外露,一般一条在一斤在左右,以前逢年过节谁家都会买上一大盆,炸着吃或炖着吃,当年这渤海湾刀鱼也就是普通百姓家的家常菜。
现在渤海湾刀鱼的身价动辄过百一斤,而且市场上你也未必能够买得到,这渤海湾刀鱼现在普通老百姓家一年也不见得吃上一顿。
三,剥皮鱼剥皮鱼以前是最便宜海鱼的代名词,七八十年代的时候这种鱼也就毛八分钱一斤,基本都是大家餐桌上的常菜,当年这鱼产量大都是被用来制作烤鱼片,老百姓家里用它炖粉皮吃可以说是常菜。
现在剥皮鱼已经很少见,尤其是过斤
四,乌鱼蛋乌贼是中国的“四大经济海鱼”之一,以前每年的秋季满海边都是钓乌贼的人,用几个鱼钩绑成锚的形状,上面缠上香烟里的锡纸,挂上鱼肉,晚上打着大号手电或点着嘎斯灯去海边钓,一晚上钓上几十斤是常有的事,然后晒干以后晾成乌鱼干,当年鱿鱼几乎没人吃,大家都喜欢吃肉厚质嫩的乌贼。
春季是乌贼的产卵的季节,这个时候的乌贼肚子里都有卵,像一个圆球状的,大家管这叫“乌鱼蛋子”。
乌鱼蛋子吃起来又香又鲜,不论是蒸煮都异常的美味,鲁菜名菜【酸辣乌鱼蛋】就是以它为主料制作的,现在带籽的乌鱼蛋子你根本见不到,这个已经多年淡出了人们的餐桌。
结语:七八十年代还有很多食材都已经淡出了百姓的餐桌,除了因为过度捕捞以外,还有就是人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不少食材的生长空间已经被压缩了,因此产量变得越来越少。
不过七八十年代并不是一个值得怀念的年代,要知道那时候很多人家也就刚刚解决了温饱而已,虽然有很多人怀念那时候鸡有鸡味和肉有肉味,不过给现在半年让你吃上一顿肉,你也会觉得这鸡和肉是无上美味的。

参考:
七八十年代,是百姓最可怜的时候,出工不出力和生产队集体的制度,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
我那时上中学,每天至少要吃一顿钢丝面饸饹或者红苕面饸饹,这些回到老家,到处找这两种饸饹就是找不到。

参考:
我想了一下,过去有的食品,现在超市里什么都有,而过去没有的食品,现在比过去更丰富了,只是食物质量不同了。

参考:
没有农药残留的食品,没有催长催红的食品,没有转基因的食品,都吃不到了
参考:
现在生活富裕了,老百姓餐桌上的肉食、白馍、水果、蔬菜等,应有尽有。
但是,尽管物质应有尽有,再也吃不到原来的味道了。
再也吃不到没有注水的牛肉、猪肉,再也吃不到没有农药残留的各种蔬菜,再也吃不到没有用澎大剂长出来的水果了……那时候物质虽然很短缺,但各种老百姓食用的东西都很正宗。
如今什么都有了,但味道都彻底变了。

参考:
七十年代,根据季节我们这里农村人餐桌上常有的食物:麦羹羹、稀饭煮牛皮菜、烂红苕粑粑。
这些食物当下已经绝迹,现在人缺这个口福。

参考:
说一种吧!应该是在七十年代初,我才几岁,跟着奶奶住在农村!那时候食物匮乏,家里都淹咸菜,有时候咸菜瓮里会生一种白色的菌,像棉花,我们这里叫“生了布(儿)了!”。
奶奶就把这些“布(儿)”弄下来,用油炒着当菜吃!非常好吃!据奶奶说有的“布(儿)”能吃,而有的不能吃,不能吃的,吃了会生病!而我根本就区分不清!现在人们肯定都不吃这东西了,就是淹咸菜长“布(儿)”了,也是认为这咸菜坏掉了!
参考:
有!真的有。
别看当下物质极大丰富,但一些七八十年代非常普遍的时令美味,在我们今天的的餐桌上,却很少再现了。
枞板,一种秋季生长在松树底下、荒草丛中的菌菇,水牛(音),夏天雨后长着一对尖牙的黑色昆虫,还有傍晚忙着出来交配的瞎撞子,沙质河底各色艳丽的小鱼…。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适当的季节,只要勤快,想慰劳一下自已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时至今日,想一饱口福,即使累得屎臭尿骚,也鲜见其踪了。

参考:
六七十年代,老百姓餐桌上有哪些现在人吃不到的食物?
我的记忆中,棉花籽疙瘩粥,红薯饼,高粮饼等等,这些食物现在的人是不吃的,吃的话,也只吃一顿,六七十年代的农民,这都是主要食物,
参考:

70,80年代,物质匮乏,温饱依然不能保证,老百姓餐桌上,多以粗粮为主。
所以,粗米糙面,是餐桌上“常客”。
主要是
这些粗粮,口感硬实,难以消化,容易腹涨胃疼。
当然,也有生活富裕些的人家,做玉米面制食物时,会多掺和一些白面,即是节日般的快乐。
记忆中,母亲偶尔在蒸玉米面发糕时,会掺和白面和白糖,成品软糯香甜,回味无穷。
那时候的小麦白面,主要存在过年时蒸馒头、包饺子用的。
走亲访友时,送一袋白面,那已经是奢侈的礼物了🎁。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物质文明也极大的提升,精加工的米面,丰富了人们舌尖上的味蕾,也舒适了肠胃。
过去的粗糙米面随之被忘记,餐桌上难以见面。
@纳兰若香建议:虽然粗粮口感不好,维生素等营养素含量却大于精加工食品,这是因为,精加工米面流程中,会破坏流失很多营养素。
故,建议适当吃些粗粮。

@头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