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训练新军为什么清廷不能对其有效控制

清朝末年的新军失控,表面上看是革命党与旧势力的矛盾爆发。
实际上,在暗地里却是满汉官员之间的权力斗争。
清朝入关后,有一套比较完整的防备汉人夺权的军事体系。
八旗在各地都有驻军,而各省的总督、巡抚和提督、总兵,相互之间又有牵制关系。
这样一来,地方上的封疆大吏无法做强做大,军队的训练和调动,也能始终掌握在清廷的中央政府手里。
(满人的手里)但是太平天国之后,八旗形容虚设,绿营也不堪一击,原先吆五喝六的满蒙贵族,对军队实际上已经完全丧失了掌控。
只不过当时清廷仍然还有点余威,慈禧老太婆靠着他的政治手腕还能镇得住地方的汉人实权派。
但是八国联军侵华,给了清廷中央政府和慈禧老太婆当头一棒。
中央权威的尽失!地方的实权派完全不拿中央当回事。
于是,清政府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立宪改革。
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一定会说,咱大清也搞君主立宪了,这是好事呀!然而事实的真相却并不是那回事。
清末所谓的立宪,实际上是借着立宪这个借口,加强中央集权!把之前让给汉人实权派的权力再收回来。
当时就有不少头脑清醒的人指出,慈禧搞立宪的目的,就是藉变法之名,以收集权之实。
继续维持满洲人的统治地位。
既然立宪了嘛,那么军队的指挥权,自然就要收归到中央政府。
当时的满蒙八旗和绿营都是垃圾,地方实权派训练的练军(比如湘军和淮军),通通都作废,统一改编为巡防营。
朝廷另起炉灶,按照西式的标准,训练了一批新式陆军,也就是所谓的新军。
所以新军的建立,并不完全是为了巩固大清国防的需要,关键点在于:慈禧要把汉人精英官僚训练出来的那些什么湘军、淮军,全部裁撤掉!让满洲人重新掌握军队的指挥权,也就是掌控新军。
但是当时的新军普遍也是汉人训练的,比如袁世凯、徐世昌、冯国璋、段祺瑞等人训练出来的北洋六镇;
张之洞鼎力支持训练出来的湖北新军。
这些新军的指挥官,仍然都是汉人。
等于军权还是掌握在汉人手里。
于是慈禧想出了一个先砍头,再剁手足的办法。
1906年,慈禧前往天津阅兵,在阅兵场上逼迫袁世凯交出了北洋四镇兵权,并且辞去各项兼差,仅保留两镇的指挥权;
1907年,御前会议上,载沣等人又逼迫袁世凯辞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的实权职务,明升暗降为军机大臣和外务尚书。
张之洞在同年也被免去湖广总督的职务,明升暗降随袁世凯一起调入京城。
湖广总督一职,由汉军镶蓝旗出身的赵尔巽接任。
1908年,慈禧病死后,身为摄政王的载沣拿出了光绪遗诏,声称要杀袁世凯。
所幸当场的张之洞等人极力维护,袁世凯才免于一死。
但被免去了所有职务,赶回河南老家钓鱼,永远不准出仕。
罢免袁世凯只是第一步,紧接着还要收回其它部队的指挥权。
比如载沣就自封为陆海军大元帅,名义上成为全国总司令;
满洲正白旗出身的荫昌为陆军大臣,将北京附近各省的新军指挥权收归中央;
满洲亲贵出身的载泽、毓朗和善耆等人掌管新军指挥权。
其实就是让荫昌接替袁世凯,让载泽等人控制每一个镇,直接指挥各镇的行动。
而原来各镇的统制,比如段祺瑞、曹锟等人则要靠边站,沦为名义上的指挥官。
另外,摄政王载沣还派自己弟弟载洵为海军部大臣,把原本一直就是汉人指挥的海军也收回到满人的手中;
并且载沣还下令,从满洲八旗中抽调精干之人,编练为禁卫军,让他的另一个弟弟载涛为军谘府大臣,统领禁卫军;
并在北京设立了专收满人的贵胄学堂,培养八旗自己的军事人材。
通过这一系列的调动,在太平天国和洋务运动之后崛起的汉人实权派,荡然无存!各省的汉人督抚,汉人军官,也基本上被满人和汉军旗人所取代。
如果站在满洲人的角度来说,载沣的这一套操作,是符合他们利益的。
但是站在当时那个时代来讲,载沣简直蠢透了!据说当时袁世凯被撤换时,张勋就在一旁嚷嚷,干脆他娘的造反算了!只不过袁世凯觉得时机还不到,没有同意。
但是让载沣这么一闹,地方上的新军指挥官就不干了!什么意思?
我们辛辛苦苦训练的军队,你们直接捡现成的?
捡现成的也就罢了,起码给点补偿啊!直接派满八旗来接手,我们这些汉人怎么安排?
给你们白白打工了?
以后孙文的炮党再闹事,你们满人去镇压吧!我们不会再给你们卖命了。
所以在武昌起义时,荫昌根本就指挥不动北洋军!段祺瑞被冯国璋等人故意磨蹭,就是要逼清政府,让袁世凯重新出山。
因为袁世凯这个总司令不出山,他们这些师一级的将领迟早也会被撤换掉。
落一个兔死狐悲、鸟尽弓藏的下场。
紫禁城的那帮满洲贵族,最早还没把武昌起义当回事,原本以为只是小股刁民闹事,派军队去镇压就可以了。
谁也没想到,武昌新军只是在湖北那么闹腾了一下,大清朝各省都跟着闹独立了。
势头之猛,超乎载沣等人的想象。
江苏巡抚程德全、广西巡抚沈秉堃、安徽巡抚朱家宝、两广总督张鸣岐、山东巡抚孙宝琦等人,这些人可都是朝廷命官。
面对载沣等人卸磨杀驴的新政,最后也跟着反了!他们认为反正也会被撤职,还不如搏一把。
后来迫于无奈,载沣等人只得把袁世凯又重新请回来。
袁世凯这次回朝,心里面门儿清,要不把那帮满族亲贵彻底搞死,自己肯定也是白白替人家打工。
最后还是落个明升暗降,赶回老家的下场。
而且老冯和老段跟中央政府顶着干,肯定也没有好果子吃。
那么,干脆把这个大清朝灭了算了吧!所以清末新军不服从指挥,这个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新军将领对满洲贵族卸磨杀驴的做法不满!当然了,因为利益分配不公导致反满,这个现象主要集中在北洋六镇。
而在南方各省的新军中,情况与北洋新军又略有不同。
比如湖北新军,当年张之洞在位的时候,他对湖北新军非常重视,投入了非常大的资金。
但是当张之洞离职后,削减开支成了常态。
这样一来,新军对清政府的不满就可想而知了。
在当时的湖北新军中,革命党的排满宣传基本处于公开化状态!举几个例子。
在当时的湖北新军中,像《扬州十日》、《嘉定屠城》、《孔孟心肝》这些痛斥满洲人欺压汉人的刊物,是可以在士兵中公然传阅的。
而像《商务报》、《大江报》等这些革命党控制的报纸,因为他们经常会报道一些军官克扣军饷、满人欺压汉人的报道,赢得了很多士兵的支持。
以至于声誉日起,报纸的销量日增。
据当时人回忆:部队里的革命气氛较浓,几乎所有的士兵都剪了辫子,表示对清朝统治的反抗,谁要不剪,就会被骂作猪奴才。
而且新军的来源主要是两部分:一是破产农民和城市游民;
一是小知识分子,尤其是海归留学生。
这第一类人员本来就对满洲人的统治没什么好感,再加上里面有很多人都是穷人,很容易受革命派鼓动;
第二类人员是因为受到西方和日本新思想的影响,对满州人的独裁统治也非常痛恨。
除了湖北新军之外,云南和广西新军也是反满的重要据点。
据朱德回忆:当时云南新军和讲武堂的官长,李烈钧、唐继尧、刘祖武、顾品珍等人,大多都是同盟会员,其他一些教官或者是同盟会员。
有时候教官在上课时,说着说着就站在椅子上大声高呼,让满州人的统治滚下去,大家不要当亡国奴!南方新军都是这种调调,新军要不失控,还听满洲人的指挥,那才有鬼呢!有人或许要问了:难道清政府不管吗?
是的,清政府的各级官员还真的不管!上面不是说过了吗?
载沣一上台就是各种理由收回权力,地方督抚谁敢当这个出头鸟?
要是被抓住了小辫子,丢官是小,丢命可就亏大了。
而且还有一点,因为中央要集权嘛。
所以地方督抚的任期都很短,通常就是几个月或者一年,官员就要调走。
这种流水官,他们才懒得管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呢。
所以新军中的反满革命宣传,地方当局基本上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即使发现了,顶多解散组织、开除军籍,采取的是息事宁人、不予深究的态度。
所以归根到底的说,清廷对新军的失控,其实是对官员的失控。
虽然满洲贵族一直在强调满汉一家亲的概念。
但说的和做的,完全是两码事。
在汉人官员看来,你吐出来的东西,还能再吞回去?
如此厚颜无耻,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另一方面,接受了革命思想的新军士兵也是对满洲人的统治早就不满了。
当南方的新军和北洋新军达成了共同目标后,清政府的完蛋,就是必然的结果了。

参考:
这个的得从曾国藩创建湘军说起。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朝政府赖以生存的江南钱粮之地都被太平军搅的一塌糊涂。
曾国藩奉命创建湘军部队,但是朝廷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钱来供养这支军费远超现役的八旗、绿营兵部队的民团武装。
出不了钱只好出政策,允许曾国藩在南方以各种名目自筹资金。
于是曾国藩依靠在占领区向过往的本地商人课以重税的方式以及抢掠太平军占领区的钱粮来维持湘军庞大的资金运转。
后来的李鸿章部淮军、左宗棠部楚军也都如法炮制,收复新疆的军事行动所需军费基本是靠商人胡雪岩通过借贷筹集而来。
久而久之,内地各省均开始效仿,清朝统一的财政、人事制度逐渐被破坏。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满清王朝绝对控制下的最后一支军队——满洲贵族荣禄统率的武卫军消耗殆尽,连首都北京都处于不设防状态。
于是,清王朝决定仿照西方军制组建一支新式军队,具体由精通西方军事理论学说的汉人袁世凯主持。
在袁世凯的精心安排下,确定了在全国编练36镇(每镇1.2万人)新军的练兵大纲。
同样因为中央财政吃紧,依然是由朝廷出政策、各地自筹资金的模式。
历时两年,全国各地总共编练出23镇的新军部队,其中围绕首都北京的直隶省有6镇,因为是由北洋大臣袁世凯统领,因此这6镇新军习惯上被称为“北洋六镇”,无论是装备及军饷都优于全国其他各军,成为袁世凯后来纵横天下的一柄利剑!全国各地的新军基本上由当地的地方军政大员组建,因为中央财政拿不出太多的钱,只好向地方政府让渡人事权,由地方政府自筹军费。
由于革命的思潮在全国逐渐蔓延,再加上近几十年朝廷不停的向海外派遣的留学生接受了新思想后归国,形成了一支具有新思想、新眼界、新政见完全区别于愚昧皇权的新式文化青年队伍。
在一些开明大员如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号召下,纷纷加入地方新军并成为基干力量,成为引爆清王朝的定时炸弹。
后来20世纪初纵横中国大地的军阀大佬阎锡山、蔡锷、许崇智、李烈钧这些人就是在当时以进步青年的身份加入了地方新军队伍。
1908年,满清王朝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先后去世,年仅4岁的宣统帝溥仪在24岁的父亲摄政王载沣扶持下爬上帝位。
血气方刚的载沣一上台就玩起了历代封建统治者那一套——排除异己、掌控权力,完全将国家权力置于满洲皇族的控制下。
在载沣的摆弄下,袁世凯、萨镇冰这些兢兢业业为大清军兴不懈奋斗的老资格军界领袖被迫因病退休,代之而起的是他的弟弟、青年派领导人载洵、载涛和一位叫荫昌的满洲贵族。
整个新军部队上上下下被载沣这一任人唯亲的举动感到心寒,特别是北洋六镇,其中有五镇的军官团均是由袁世凯一手栽培,袁世凯虽然不掌权但却完全可以做到遥控指挥。
从这个意义上说,载沣的这一举动对军队的控制力不但没有加强反而更加减弱。
武昌起义爆发后,由湖北新军演化而成的革命军迅速控制了武昌城,打出了革命军政府的招牌。
载沣急忙命令荫昌、载涛、载洵率北洋六镇陆军南下镇压革命军,出于实际需要,又将被自己下令退休的海军将领萨镇冰请出来指挥海军配合陆军作战。
武昌前线,北洋六镇陆军根本不听从荫昌等人的指挥,基本上是处于出工不出力的磨洋工状态。
海军更绝,萨镇冰干脆和革命军搞了一个相互停火的协议。
中央军部队尚且如此,那地方军呢?
武昌起义可以说是革命思潮的大爆炸,其冲击波迅速蔓延到了全国各省。
仅仅12天后,南方大部和北方一部纷纷宣布独立,成立各省自己的革命军政府。
而很多省的军政大员都是被本省的新军中基层军官杀死后自己取而代之,比如统治山西长达38年的阎锡山,当是就是山西新军的一个相当于团级干部的标统,杀了巡抚和协统,自己当了革命军政府的都督。
在云南,当地新军协统蔡锷在革命党人唐继尧帮助下发动兵变,拿下总督府,宣布云南独立。
而第一个冲入总督府的则是后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人、开国元帅朱德!到12月底,大清帝国治下的23个省级行政单位有15个宣布独立,帝国完全陷入土崩瓦解的状态。
无奈之下的载沣只好重新请袁世凯出山指挥北洋六镇继续镇压革命军。
袁世凯掌握军权后,其实也毫无回天之力,只是以此逼迫清王朝解散皇族内阁实行宪政,然后攫取了清朝皇室最后一点家当——300万两白银壮大自身实力并最终成为清王朝的送葬者。

参考:
历史的发展就像拍电影,偏离剧本是常有的事。
谁能想到,大清三百年基业,最后竟毁在几千名新军手里?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清廷编练新军的初衷是为了救命,熟料培养的竟是掘墓人!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新军会失控?
祥哥以为,这个问题涉及四股力量:清廷中央;
地方督抚;
革命党人;
新军士兵。
新军失控的源头,还是在于清廷中央权威的丧失!清廷编练新军的目的何在?
有人说是为了与国际接轨,提高军队战斗力。
这恐怕只是一个层面,还有一个层面,就是借此机会加强中央集权!这是慈禧搞清末新政的重要策略,即“藉变法之名,以收集权之实”,后来的摄政王载沣只是继承、强化罢了。
一场持续1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彻底打破了清朝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结构,让“内重外轻”、“满重汉轻”的格局整个颠倒过来,后来出现的东南互保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清廷就是要打造直属中央的新军,破除地方督抚盘踞一方的格局。
所以,光绪颁布练兵上谕时,特别指出要大规模裁撤旧式勇营,在全国范围重新编制新军,为的就是改变之前湘军、淮军的“兵为将有”模式。
慈禧与载沣清末新政说白了,就是一场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争夺战。
从开矿、筑路到借款、军权,统统要收归中央,这势必激起地方督抚的强烈反弹。
比如,有人上折子称:“一省之治乱,责成督抚,若无军事实权,将无从担负疆圻责任。
”赤果果威胁啊。
民初有份报纸曾这样写:“前清督抚,常利用其中间地位,以施其狡狯之伎俩,当民气强盛时,豫揣中央之意旨必将屈从舆论,则竭力鼓吹发扬民气,藉人民之后援以抵抗中央……清廷之失坠,其近因以此为著。
”不过,清廷最初还是占了上风,采取的办法就是加强督抚流动性。
最典型的例子,编练新军效果最好的袁世凯和张之洞,都先后被调离。
但这终究只能治标不治本,练出来的新军在本质上仍然是地方军,而非中央军。
原因有两个,一是新军采取分省编练方式,兵源基本来自当地;
二是为了吸引优质兵源而实行“厚饷制”,但中央财政根本没钱,最终还是由地方自筹。
换句话说:新军效忠的对象根本不是中央。
调离督抚的做法只能激化双方的矛盾,而从中受益最大的,是革命派!(注:地方也缺钱,所以厚饷制根本无法实施,只能欠饷、减薪,势必导致军心不稳)在人事和财政两大核心层面,清廷都无法加以实质性控制,失败是必然的!而清廷无法将新军真正掌控在手里,造成的直接结果是:革命派的排满宣传基本处于公开化状态!举几个例子。
在湖北, 革命党人设立秘密印刷所翻印革命书籍, 因为通俗易懂而且可以歌唱, 在新军中影响很大,“官长目兵, 公余之暇莫不奢谈革命, 互相砥励, 其以 《扬州十日》、《嘉定屠城》、《孔孟心肝》 以及《民报》 诸刊物作为诱致之宣传品”。
革命派还掌握《商务报》、《大江报》等报纸, 以士兵利益维护者身份出现, 凡军中有克扣军饷、 不合舆情之处无不尽情暴露, 以至声誉日起, 销路日增。
在南京第九镇, 何遂回忆说:“部队里的革命气氛是较浓的。
几乎所有的士兵都剪了辫子, 表示对清朝统治的反抗, 谁要不剪, 就被骂作‘豚尾奴’。
”在广西,“革命宣传是多样化的, 有时也是很大胆的。
如何遂兼任干部学堂教官, 常在课堂上阐说种族大义”。
他曾经慷慨激昂地对大家演说, 声称“我们要让满州人统治下去, 不久就当了亡国奴”,宣传“孙先生的党徒遍于天下, 只要我们中间有人起来振臂一呼, 就会天下响应。
”在云南讲武堂,据朱德回忆,“总办是李根源, 教官有方声涛、 赵康时、 李烈钧、罗佩金、唐继尧、刘祖武、顾品珍等人。
他们大都是同盟会员, 其他一些教官或者是同盟会员, 或者是受到了同盟会革命宣传的影响的。
讲武堂的学生有500多人,其中许多是不满于现状的青年。
不久,就在讲武堂中建立起同盟会的组织,秘密宣传同盟会宣传革命的书刊。
大家经常讨论和考虑的,就是怎么发动革命起义。
这样,云南讲学堂就成为云南革命力量的重要据点。
”……(此处省略一万字)就这势头,新军不失控才有鬼呢!有人或许要问了:中央鞭长莫及,难道地方官也不管吗?
恭喜你,答对了。
地方当局基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即使发现了,顶多解散组织、开除军籍,采取的是息事宁人、不予深究的态度。
为嘛?
枪打出头鸟啊,谁那里出事,必定招致中央的干涉!当然,也有管控比较严厉的,像四川,但比较少。
(北洋新军情况比较特殊,不在此列)当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新军的人员构成!新军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破产农民和城市游民;
一是小知识分子尤其是留学生。
第一类人员本来就对清朝统治没什么好感,再加上里面有很多是原先的会党,很容易受革命派鼓动;
第二类人员是因为受到西方新思想的影响,发挥作用的主要是留日士官生,辛亥革命后各省兵权几乎都掌握在他们手里,像蔡锷、李根源、唐继尧等(都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知识化的提高确实是新军一大特色。
这与清廷搞清末新政,大规模建立新式学堂,并鼓励留学存在直接关系。
再者,废掉了科举,一大帮读书人没有了出路,只好投笔从戎。
(暗杀风潮也与废科举有直接关系)此外,这帮小知识分子大都处于青春叛逆期,满腔爱国热血无处释放,引爆他们不需要费多大力气!有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注重士兵文化素质,是张之洞编练湖北新军的一大特色。
但是,在他离开湖北后,协统王得胜、刘温玉和标统李襄鄰一起公禀湖广总督赵尔巽,要求以后“添练新兵不用读书人”。
张之洞听说后,表示“殊属可骇”。
这件事很能说明新军知识化对军队的影响。
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有一段话说得很精彩:“一个社会想把军队西方化而让其他方面保持原样,这是空想;
这在彼得式的俄国、十九世纪的土耳其和美赫麦德·阿里的埃及都得到了证实。
因为不仅是一个西方化了的军队需要西方化的科学、工业、教育、医药,就是军官本身也接受了一些和专业无关的西方思想———如果他们出去留学学习本行的知识的话那就更是如此。
”所以,祥哥一直认为:清末新政搞得越好,大清朝亡得越快!
2,由于清朝签了一大堆丧权辱国的条约,大幅让渡国内利益,使国内各大既得利益集团受到了根本性的损害,使清朝作为各大既得利益集团的共主的地位已经荡然无存,因而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受了毁灭性的损害。
3,由于清朝是农业文明帝国,而随着西方势力的到来,工业文明的光芒已经普照华夏大地,社会转型已成定局,清朝若不交权维新,就必定会被革命运动推翻。
清朝灭亡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人心所向,汉人、满人…,各民族各阶层的民众都从内心中抛弃了清朝。
不得人心就不得军心,不得军心就无法控制军队。

参考:

很简单,知识分子那么容易被控制吗?
为什么满清能够控制湘军、淮军?
因为湘军、淮军本质都是土农民,不学无术,识字的不多,只知道抢钱抢粮抢娘们,不难对付。
但张之洞的自强军,也就是武昌起义的骨干力量,就完全不同。
张之洞相对开明,强调唯才是举,对于有能力的军官一律招揽。
这样一来,大量文化的知识分子,成为自强军的军官。
这里面,颇有一些革命党人或者倾向于革命的军人。
在庚子事变以后,稍有常识的新式知识分子,都明白满清朽木不可雕,不推翻它必然亡国灭种。
所以,在同盟会的宣传鼓动下,自强军中大量军官都接受了新思想,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因为庚子事变的惨败,中国被列强蹂躏,以及民不聊生的现状就摆在眼前,这比任何宣传教育都要管用。
同时张之洞自强军,对于士兵要求也就高,希望士兵尽量识字。
一旦识字,就能看书,一旦能够看书,就容易产生自己的思想,不会随便被人左右。
所以,新军士兵中也有大量接受革命思想的人。
这就是天下大事,已经到了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而地步。
这种情况下,满清已经控制不了自强军,武昌起义也是必然。
至于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又是另一回事。
他是一支相对封建的雇佣军性质,完全成为袁世凯的私人护军。
他们的本质同淮军和湘军区别不大,但实用新式武器,采用新式训练和战术,所以战斗力比较强。
不过,北洋军的士兵大多不识字,也是为了荣华富贵作战。
至于军官文化素质也较低,比如段祺瑞自己也是靠袁世凯帮忙作弊,才通过考试保住地位。
这样一支较为无知的部队,比较容易控制,但绝非是满勤控制,而是袁世凯控制。
其实,袁世凯为了控制北洋新军花费了巨大的心血,不惜和段祺瑞、冯国璋等人结成姻亲。
至于北洋新军的军官,几乎都是袁世凯的人。
如果不是袁的嫡系,哪怕你留学日美,军事素养再高,也很难进入北洋部队。
即便进去了,往往也是不能带兵,只是从事教学或者单纯的技术工作。

参考:
有网友问:清朝末年训练新军,为什么清廷不能对其有效控制?
首先,清朝建立新军,操之过急,在全国各地建立军校,各省分别负责新军建设。
这也就造成了清朝灭亡以后,军阀分立的一个结局。
在清朝朝廷来说,就是根本无法掌握,各省建立起来的新军。
其次,清朝废除科举制度太快,科举制度,是清朝存在的根本,当全国仅存的宣扬忠孝理念的那些士绅读书人都开始因为,废除科举而抛弃清朝朝廷的时候,清朝还能指望谁呢?
清朝可是依靠这些人组成的湘军,淮军和各省练勇,才多维持了几十年。
清朝建立新军,首先应建立一个真正的有权利的练兵处,朝廷直接掌管军校,招收有功名的读书人进入各级军校。
比如陆军大学必须拥有初级军校和秀才2个功名才可以报考。
清朝自己直接管控军校,保存科举制度,让有功名的人进入军校掌管部队,同时直接掌控财政和发饷晋升环节。
在各级普通学校加强忠孝教育。
再由这些人再逐渐建立新军,有一个团军官就建立1个团,有一个师军官就建立1个师。
清朝建立新军,首先是就顾着招收小学文化,结果招募进来大批反清思想学生。
其次交给各省督办,就连军校都是各省督办,军饷也交给各省,甚至
朝廷就担任一个空头总司令,结果就把新军都搞成了,充满反清思想的私人部队。
其实,如同,在八国联军战争当中,战绩最好的,聂士成武卫军一样,那个时代,根本不需要招收小学水平士兵,直接招募朴实青年农民,到了军营以后先教育忠孝思想,再教授军事知识即可。

参考:
庚子国变之后,慈禧太后感到深深的愧疚,因此在回銮的过程中,慈禧太后就下达了开始新政的谕旨。
清末新政的一个核心措施就是编练新军。
之所以将编练新军放在突出的位置,就在于清廷吸取了历次战争失败的经验教训,清廷意识到建立一支现代化的新式陆军的重要性。
但是,清政府最终却失去了对新军的控制,主要原因包括
首先,新军的来源决定了清政府管理的难度。
所谓新军,就是完全采用西式的训练体系,装备的军队。
实际上是与旧式的八旗、绿营兵相区别。
新军规划在全国编练三十六镇,但是直到清朝灭亡,这个计划都没有完成,不过其中实力最强的北洋六镇倒是完成了编练。
新军在招募兵员时,采用的是新式的募兵制,因为待遇和前途都好于八旗、绿营,因此报名参加新军的人甚多,这就给新军的录用提供了很大的挑选空间。
最终被选为新军的一般都是文化水平比较高的一些人。
特别是1905年科举制被废后,大量的读书人没有其他去处,因此许多人都选择了参与新军。
如何管理这一批有知识、有文化、有思想的新军,是清王朝始终解决不了的问题。
1905年以后,大量的留日学生也学成归国,实际上其中许多人在日本的时候已经被革命党影响或者直接加入了革命党(同盟会),他们中许多人也加入了新军,这就让清廷的军队管理问题更加复杂。
其次,清廷在最后的几年时间里面,已经意识到了军队逐渐在走向失控,因此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监督军队的活动。
比如,用旧式八旗部队改造过的巡防营来监视新军,相比较于新军这样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群体,巡防营则是一批没有什么文化的旧式丘八式的人,因此,新军中许多人感觉自己被巡防营监视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侮辱,所以,对清廷的离心力不断增加。
最后,清廷对于新军的总体政策也是应该检讨的,清廷总是希望把本来应该作为国防军存在的新军作为国内政治的工具,新军过多的参与国内政治,比如对保路运动的镇压等等,反过来,新军也可能成为推翻清王朝的工具,事实上也是这样一个情况。

参考:
首先捋一下清廷的概念。
清廷仅仅是指皇室爱新觉罗氏家族呢?
还是包含皇权专制下由满汉重臣权臣组成的朝庭各权力部门?
答案显然是后者。
清未实行一系列新政,包括训练新军,都是在得到慈禧太后为首的满清朝庭最高统治者的首肯,并下诏当时的满汉大臣具体组织实施。
行伍出身的袁世凯嬴得过慈禧的好感,还深受李鸿章等清未大官僚的一致举荐,袁世凯水到渠成受命组训新军;
另一方面,新军的最早一批来源,也是由朝庭控制的一些封疆大吏组建的“新军”——这里的新军是相较于清朝原有的八旗绿营军这些旧军队而言,实际仍是旧的军事体制机制下的新一代旧式军队而已。
受命练兵的袁世凯以这些人员加上按新条件新标准招募的新兵为基础,开始用西方模式训练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新军;
当时,专制腐朽落后挨打的满清朝庭已进入奄奄一息的衰亡边缘,只不过是在历史巨大的惯性惰性轨道上运转着,其统治根基被一次次撼动,其统治力“极度”衰弱,可说是有心无力的维持着对全国表面上形式上的皇权专制主义的统治。
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一系列新的内忧外患以及满清自己的作死行为——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东南互保、满清战败签订空前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派愈挫愈奋的起义事件、全国官绅掀起的立宪运动、皇族内阁等,无一不在进一步冲击着消耗着满清朝庭。
有些诏令不出紫禁城了,不少地方官绅士民腰杆子事实上是直的了,朝中难免有满汉大员打起私心盘算了,财税渠道有时不顺畅运转失灵了……,越来越多的变天征兆,最终一步步导致满清不断失去对全国复杂局势的驾驭和掌控,包括有雄才野心的袁世凯负责组训的北洋新军,也在晚清分崩离析的时代大潮下彻底脱离了满清朝庭。

参考:
职业兵、职业军官,又兵归将有,天然就是危险源。
这是三藩之乱后没有出现过的景象,可又是制度演化的必然,清王朝自然难以应对。
1、世兵制下的部队清朝在入关定鼎后,国家的部队可以分为中央军与地方军,中央军是八旗部队,负责战略作战;
地方军是绿营,分散统领,负责地方稳定。
(地方守备绿营)这些部队和明朝一样的地方在于基本都是世代当兵,除了最初一代是职业兵外,后面的基本就是兵油子。
不一样的是,清代当兵发工资,是一份安稳职业。
(八旗部队)这样的部队维持低烈度的稳定还可以,法久则弊,迟早有顶不住的一天。
2、引入民间力量任何一个王朝在经历了开国初高强度的动员之后,都会进入动员力下降、民间活跃的状态。
这时候就需要动员民间力量参与国家事务,诸如捐纳解决财政,修城等基础设施保障地方治理,编练团练保障地方安危。
在川楚教乱的时候,地方团练和临时工差不多,事情平定了,就解散了。
(白莲教起义)到了平定太平的时候,团练部队已经成了主力,多次大的会战都是他们完成,战后就成了国家经制兵。
以前的正规军也参照团练训练方式进行训练。
(江南江北大营的靠不住)团练部队的特点一般是:文官统帅,兵归将有,士兵主要是临时招募,职业化色彩不明显。
但也已经显露出危害,比如苗沛霖。
(团练部队的大会战)3、国家主导的努力团练的失败意味着为了维持政权需要编练新式军队。
甲午战争后,清王朝开始编练新军。
这时候只是试点,主力还是新组建的武卫军。
庚子之变后,加快新军的建设力度,成几何倍的扩编。
(八国联军侵华)这支部队的特色是:兵源清一色募兵,士兵职业化程度很高,而且经过严格训练;
军官经过专业教育,使得军事成为生存的技能;
同时还兵归将有。
这样的部队自然难以节制,谁练了就是谁的。
要到了加入主义的时代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北洋新军)清朝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是正常的。

一、军队西方化同时意味着接受了西方的民族主义思想清末训练的新军,完全照西方标准操练,为了保障战斗力,其中的成员也按照西方标准要求,选拔的都是有一定文化层次的青年,他们普遍接受了西方的民族主义思想。
民族主义是什么?
他是当时西方的主流思潮,是一种朴素的爱国情怀,民族主义主张一个民族应建立自己的主体国家,是一种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的思想,民族主义一方面倡导成员为国家无私奉献,但同时也要求国家善待自己的公民,应处处以本民族利益为先。
这种思想在清末大量传播,其中尤以革命党最为典型。
(武昌起义所举的铁血十八星旗非常具有汉民族主义色彩)在民族主义思想下,满清的统治显然是不能容忍的,民族主义倡导主要民族当家做主,而清朝的现状则是少数的满族人统治多数的汉族人,在新军看来,这是一种莫大的屈辱,满清皇帝在他们看来根本不具有合法性,而满清自鸦片战争以来的软弱无能也早已让所有人失望,因此,在新军眼里,满清早已是不合法的政权。
二、民族主义会消解多民族帝国的合法性,民族主义新军只会是清朝的掘墓人与满清命运相似的,还有西边的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也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多民族帝国,在奥斯曼苏丹组建新军后,奥斯曼新军也成了帝国的掘墓人。
凯末尔领导的西方化新军也是西方民族主义思想的狂热信奉者,因此,凯末尔的方针完全就是建立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凯末尔在建立土耳其共和国后,完全放弃了奥斯曼那些非土耳其人的领土,并且将领土内的希腊人亚美尼亚人全部赶走,奥斯曼帝国进而彻底解体。
(很多新军在起义前已经偷偷剪掉了辫子)对于民族主义者来说,他们对维持多民族国家全无兴趣,他们只想建立一个单一民族,具有凝聚力的强大国家。
清末新军的理想也是如此,他们想要建立的实际上就是以汉人为绝对主导的单一民族国家,即使其中还有少数民族,也应尽量归顺于汉族的文化,正是因为他们早已接受了民族主义,革命党对于他们的动员才能如此成功,在这种思想的完全对立下,满清无论给予新军多少好处,其实都无济于事。
对于满清这种少数民族统治的君主制国家来说,他要想幸存,唯一的选择只有采取完全保守落后的政策,那些选择现代化改革的多民族君主制国家,如奥斯曼帝国、萨非王朝、奥匈帝国,都在自己人的骚乱下解体了,因为民族主义思想本就不与多民族的现状共存。
(凯末尔的土耳其青年党也是一个民族主义政党)但是可悲的是,满清毕竟不是小国,不可能独善其身,更不可能成为列强的附庸,如果不现代化改革,只能是列强案板上的鱼肉,不现代化改革被列强宰割,现代化改革则被自己军队推翻,满清的命运,几乎是死路一条。

参考:
清朝经过1900年的庚子之乱后,痛下决心建立新军,但最终失去了对新军的控制。
辛亥年间,南北新军的共同夹击下,清廷黯然退位,中国进入共和时代。
清朝花大本钱建立的新军,最终脱离清朝的控制,原因有三:1,清朝无法在思想上控制新军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停科举。
清朝从1906年彻底停止科举。
在清朝末年大约有30-50万的秀才,停科举后,这个知识分子的底层就彻底丧失了考举人这个上升通道。
清政府对这50万秀才没有任何表示。
有钱的秀才,可以去留洋,可以去学堂。
没钱的秀才真的是空困潦倒,以前县学里每月发口粮,至少是饿不死的穷秀才。
现在清朝不给秀才发口粮了,手无缚鸡之力的穷秀才真的有可能饿死。
现在正在建设新军,武昌的张之洞大帅喜欢读书人,招兵时优先录取秀才。
有一次武昌新军在黄陂招兵,100个名额里面居然招到了十多个廪生。
辛亥革命时期,新军里有大量的秀才造反。
武昌第一个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就是由前秀才刘静庵组建的,刘静庵当过营长黎元洪的营部秘书。
清朝面对二千年未有之变局,无法提供合理的意识形态。
而邹容的《革命军》,广为流布,新军秀才兵都争相阅读。
2,清朝无法在财政上控制新军清朝在义和团之后,向八国联军赔款,连本带利共10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每年还2500万两白银。
清廷除了北洋陆军外,其他的新军都是要地方政府自己解决财政问题。
所以地方新军,不是清廷养的,而是地方养的。
并且清廷还不断向地方要钱,地方政府没钱就开始削减军饷。
OK,就这样完蛋了。
张之洞在湖北建立武昌新军,共一镇一协(一师一旅),每年花费600万两白银。
士兵每月军饷是四两多银子。
湖北还要摊派清朝的对外赔款:甲午赔款每年144万两,盐厘和关税每年300万两,庚子赔款每年120万两,这些钱都要交给清廷去赔款。
军费和赔款占了湖北省财政的大头。
张之洞也没闲着,忙着开财源,首先加税加厘金,还有土烟税和铸币,湖北自己铸银币。
后来清朝整顿铸币、禁止鸦片,但却加大对地方税收的汲取。
清末,湖北在土烟税和铸币上每年减少300万两白银。
辛亥革命前一年,湖北减少军费56万两,军官削减俸禄40%,士兵减30%。
黎元洪的协已经欠饷4年,累积50万两。
这些新军士兵不但没有军饷,还要被派出卖命镇压保路运动,不造反才怪!3,清朝无法在组织上控制新军太平天国之后,地方势力已经非常强大。
慈禧和曾国藩、李鸿章人曾斗了好几个回合。
清朝在财政上、人员上、精神上都无法回归中央集权。
如果把地方武装全部撤了,再有人造反没人给你收拾。
如果保留地方武装,把地方军队的头撤了,这些地方武装很有可能要造反。
庚子时期,地方大员搞东南互保,与慈禧唱反调。
说明,清朝也无法在组织上控制地方新军。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本文为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