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建立后高丽居然不自量力出兵讨伐明朝

1388年四月,高丽王禑决意对大明开战。
王禑征兵八道,杀死明朝差官21人扣押5人,下令停用洪武年号,废汉服行胡服。
征辽东军共38830人,加上杂役5万余人,号称十万,于四月十八自平壤出师。
当时,大明已立国20年,雄主朱元璋已经稳定了形势,并在与北元的作战中连战连胜。
高丽王哪来的胆子,要和朱元璋开战呢?
膨胀的高丽王:三征大元当时的高丽君臣,正处于膨胀期。
原本,高丽从属于大元。
彼此之间,不仅维系着传统的宗藩关系,元代还在高丽设置了征东行省,对高丽的控制非常严格。
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高丽还派兵协助大元镇压农民起义,并参与了对张士诚的围攻。
很快,高丽统治者认识到:大元不行了!于是,恭愍王决心摆脱元朝的控制。
恭愍王发动政变,诛杀了朝中“附元辈”,废除征东行省问所,摆脱元朝控制,并发兵攻元,收复被元控制的高丽故土,甚至一度越过鸭绿江。
尽管元顺帝勃然大怒,扬言要发兵八十万讨伐高丽,但毕竟已力不从心,遂在与高丽交涉后,接受了高丽王认错,但却承认了高丽所占土地为高丽领土。
如此,在与元征服的博弈中,高丽不但摆脱了其控制,还夺取了大片土地,自然信心大增。
后来,红巾军攻入大元后,高丽王一面重新恢复与元的宗藩关系,一面积极抵抗,并最终击败了红巾军。
随即,高丽与大元又发生了第二次冲突。
原来,元顺帝的皇后是高丽人,其兄长被恭愍王所杀,皇后记恨于心,便怂恿顺帝废恭愍王,另立德兴君。
不久,元军扶持德兴君越过鸭绿江,与高丽王交战。
当时的大元,自己一堆烂事忙不过来,也只能拿出1万余人来战了,实力有限,被高丽军击败。
此后,元征服内部政局变动,孛罗帖木儿入京,皇后失实,元廷遂不再废除恭愍王,承认其王位,高丽人取得了与元廷第二次博弈的胜利。
1368年,朱元璋北伐,元廷北遁,高丽趁机再次征入辽东,又占了一些便宜。
此时的北元不但再无力征讨高丽,甚至在1372年来通好,要求高丽出兵协助北元恢复河山。
短短10几年内,高丽王朝不但摆脱了元的控制,还三次在与元的博弈中占尽便宜,自然信心满满了!膨胀的统治集团而高丽王朝当时的统治集团,也对自己的能力极度自信。
其中,崛起的名将崔莹,号称“所向有功,未尝一败”。
他早年率军协助高丽镇压农民起义时,曾与张士诚交战(他与朱元璋都曾出现在六合,不排除交过手的可能)。
此后,与元军、红巾军、倭寇交战中,崔莹都屡战屡胜,展现出相当了得的军事才能。
尤其是在收复济州岛的作战中,他率25605人登陆,全歼盘踞岛上的数千牧胡,是远东古代军事史上著名的登岛战例。
此外,一批靠战功崛起的军功人才,他们不但与企
他们都企
因此,此时的高丽,无论是对元还是对明,虽然迫于实力小心翼翼,但同时也倾向于强硬。
动荡的明丽关系大明建立之初,高丽与大明的关系还是不错的。
1368年,大明一建立,朱元璋就遣使赐玺书通好。
高丽王立刻上贡请封,接受了高丽国王的册封,并使用洪武年号。
当然,当时辽东尚在北元之手,且高丽内部亲元势力仍很强大(毕竟做了这么多年的驸马国),因此,明丽关系比较微妙。
对此,朱元璋对高丽的态度是“待之”,不强求高丽王废除与北元关系,一边打交道,一边观察其立场。
他既曾主动表示高丽可以减少朝贡,以减少人民负担,但也曾因“恶其不诚”,“却之”。
转折点发生在1374年。
这一年,明朝的使臣在高丽境内被杀,同时,高丽发生政变,恭愍王被杀。
新王即位后,内斗不断,朝政动荡,政策摇摆,发生了明使被杀事件。
这一事件引发了明廷的强烈不满!新王遣使表示:杀明使的乱臣已经被诛杀。
然而,朱元璋是何等人物?
他深知此事并不简单!这意味着奸臣夺权,控制了新君!奸臣既弑君,又杀明使,用心叵测!朱元璋的回复一语中的:恭愍王被杀了很久你们都不通报,现在过了2年了,你们前来通报,无非是想“假吾朝命”,借朕的承认来暂时安抚内部罢了!朱元璋表示:《春秋》之义,乱臣必诛!如果现在的新君仍然掌权,就继续岁贡马匹,明年贡金百斤、银万两、良马百、细布万,归还辽东民。
否则,“弑君之贼,必讨无赦”!高丽照办,遣使求好,最后,朱元璋还是册封了新王,双方关系算是没有彻底破裂。
强硬派的推波助澜大明与高丽动荡的博弈中,高丽国内对大明强硬的呼声越来越高。
朱元璋要求高丽的巨额岁贡,引起了高丽朝野的不满。
当时的高丽并不宽裕,要拿出这么多贡品,需要全国士庶都出布出钱。
因此,以崔莹为代表的强硬派表示:大明皇帝“征求无厌”,一定要交涉!或许是对明强硬派的推动,一些影响双边关系的假消息也传开了。
这些假消息表示:大明向高丽索取处女、宦官、秀才、牛、马各一千!在高丽宰相们为这个假消息发愁时,崔莹借机表示:如此则兴兵击之可也!明丽关系,越走越远!决心开战使高丽统治者下定决心开战的,还是领土问题。
1388年,冯胜进军辽东,盘踞辽东的纳哈初投降,大明收复辽东。
如此,对高丽来说,北元成了“远交”对象,而大明成了“近攻”的对象。
原先北元与高丽的领土争端,此时变成了大明与高丽的争端。
朱元璋的态度很强硬:以铁岭卫为界。
“铁岭北,东西之地,旧属开元者,辽东统之。
铁岭之南,旧属高丽者,本国统之。
各争疆境,毋侵越”。
这是让高丽将趁元末扩张的一些土地吐出来。
高丽自然不干。
对明强硬派此时推波助澜,力主对明开战!然而,高丽还是试
崔莹等主战派立刻大呼:早说了非要武力解决不可吧!现在大明先动手了!如此,高丽做出决定:对明开战。
而高丽之所以敢对大明开战,还在于他们误判了形势。
自以为是的外交准备随着北元的连续失败,北元对联合高丽的需求越发强烈。
而随着明丽关系的恶化,高丽与北元也越走越近。
早在恭愍王后期,高丽与盘踞辽东的纳哈初的关系就近似同盟,此时,北元与高丽的关系更有“唇亡齿寒”之感了。
此时的北元,尽管连遭打击,但仍然拥有比较强大的力量。
同时,朱元璋正集中精力,以蓝玉为将,准备对北元发起致命一击。
(捕鱼儿海之战)于是,高丽派裴厚联络北元,准备在征辽时,与北元夹击辽东!显然,在明元又一场大战到来之际,高丽入局,与北元“两弱抗一强”,似乎大有可为。
当然,他们不会预料到:就在他们出兵的这个月,蓝玉在捕鱼儿海大胜,北元已是风中残烛,哪里还能跟他合兵呢?
砸了自己的脚高丽咬牙切齿要讨伐大明,对大明似乎没有任何影响。
朱元璋是在八月时,才得知:原来,四月时高丽曾举兵来讨伐,但最后事败了。
朱元璋当然不知道,因为大明还没出手,高丽人自己解决了自己。
但是,这件事情,对高丽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领兵出战的曹敏修、李成桂抵达鸭绿江中的威化岛后,正值梅雨季节,河水泛滥,粮运困难。
因此,李成桂等将领请求班师。
崔莹不许。
崔莹也算是名将出身,当然有军事常识。
之所以如此,大约是因被政治立场蒙蔽了双眼吧!让人家带5万人来征大明就算了,粮路不济还不让暂退,这摆明了是要李成桂们去送死呀!李成桂遂说服曹敏修等其他将领,回师“兵谏”。
此次回师后,李成桂逐渐控制了高丽王朝的实权,并在几年后废王自立。
传国数百年的高丽王朝,由此亡国。
李成桂上位后,向朱元璋通好,请赐国名。
朱元璋仍以古号朝鲜为其国名。
由此,朝鲜半岛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朱元璋以朝鲜为“不征之国”,推行睦邻友好的政策。
高丽与大明也确实具备长久和平的基础,后来大明与朝鲜的良好关系就是最佳佐证。
可是,高丽王朝在一部分军功人物的推动下,对明强硬,杀明使,使明丽关系恶化,后来又不自量力,举兵讨伐!最终,大明毫发无伤,高丽亡国!
参考:

这个事件很复杂,却造就了今天的朝鲜和韩国的直接祖先,朝鲜李氏王朝。
朝鲜高丽王朝建立于918年,开国国王王建定都开城,由此持续了34代君主,历史长达500年。
元代蒙古人多次攻打高丽王朝,最终将其彻底打垮。
高丽王朝向蒙古称臣,自称为藩属国。
朱元璋北伐打垮元朝以后,很快建立明朝,逐步控制东北。
1382年,明朝命故元降将胡拔都招募女真人,开始控制朝鲜国境的领土。
高丽命令其大将李成桂率兵出击,双方一番激战后,女真人撤退。
然而,1388年明朝派来使者,告诉高丽王朝自己会设置铁岭卫。
而铁岭卫并不是今天的辽宁铁岭,而是今天朝鲜江原道的高山郡和淮阳郡一带,当时也叫作铁岭。
这里在高丽王朝时代,一直是朝鲜人控制,已经有几百年。
后来蒙古人武力控制了这里,朝鲜人才被迫退让。
但此次元朝覆灭以后,高丽王朝派兵驱赶蒙古人,夺回了铁岭地区。
此举引起了朝鲜国王王禑的愤怒,在权臣崔莹的建议下,朝鲜竟然决定不但不承认铁岭,还要派兵进入辽东和明军为敌,占领辽东领土。
因为当时明军在东北的实力有限,主要精力在于对付北元,高丽王朝赶到有机可乘。
然而,负责统兵的大将李成桂认为这是荒谬的命令,形同送死,多次上书反对出兵。
李成桂被迫带兵北上,在鸭绿江边遭遇了洪水,士兵不能渡江只能傻等。
当时情况就像李成桂后来奏折的四点一样:第一,明军既然可以打垮蒙古人,就有强大时实力,朝鲜自保尚且困难,何谈进攻。
以弱攻强,还要长驱远征,形同自我毁灭:第二,夏天发兵,气候炎热,是战争的大忌;
第三,精锐进出,国内空虚,倭寇如果趁机袭击,朝鲜无法对抗,会亡国灭种;
第四,天气酷暑,连弓箭上的胶水都融化,士兵死亡很多。
其实,李成桂还有一点没说。
高丽士兵自古以来都是防御家乡,几乎没有远征的先例。
此次听说要进入远征辽东,同强大明军作战,士兵们大多反对,厌战情绪很高,很多人开小差逃亡。
但是高丽国王不顾李成桂的要求,命令他必须北上,还出言斥责。
李成桂认为自己带兵北上后,十有八九会战败,到时候肯定背黑锅倒霉。
退一步说,就算打赢了明军,李成桂已经触怒国王和权臣崔莹,绝对不会有好下场。
而当时高丽王朝的主要军队全部都在李成桂控制下,他干脆直接篡位。
李成桂发动威化岛回军,逮捕崔莹,废黜国王,扶持了新的傀儡国王,最后干脆篡位。
而李成桂也很有头脑,派使臣去明朝反复恳求,并且以承认大明为宗主国作为交换条件。
朱元璋认为如果强行控制朝鲜北部,肯定就要开战。
为了区区这点地盘去打仗,得不偿失,同意了李成桂的恳求。
于是朱元璋将铁岭卫改设在东的奉集堡(今辽宁省沈阳市东南奉集堡),后又迁移至银州(今辽宁省铁岭市)。
于是,辽宁又多了一个大城市,铁岭。

参考:
首先,高丽国出兵讨伐明朝选择的并不是“明朝建立后比较脆弱”的时机,而是在洪武二十一年。
二十一年的时间,朱元璋早已把明朝经营得铁桶一样了,北元也几乎等于烟销灰灭了。
小小的高丽国悍然出兵去侵犯大明,确实是很不自量力。
这是为什么呢?
所有的外交政策都是内政的延续,高丽国也不例外。
当时的高丽国高层内斗已经白热化了,上一届国王恭愍王王颛就是被皇宫内侍乱剑砍死的,只有九岁的王禑继位。
朝鲜历史上有一个怀疑,说这个王禑其实不是王颛的儿子,而是王颛权臣辛旽的儿子。
因为王颛不喜女色爱男色,为了后继有人,抢了辛旽的儿子杀了辛旽。
而之所以侍卫们又乱刀砍死王颛,并不是为辛旽复仇,只是因为侍卫们都是王颛的男宠,其中一个男宠导致了后宫一个皇妃怀孕,王颛准备杀人灭口要孩子,知道此秘密的内侍们为了活命先动手杀了王颛。
这个时期,高丽王国赖以运转的“田柴科制”也早已有名无实,国民经济一塌糊涂。
总而言之,就是一个字!“乱”!本来,按照“田柴科制”,高丽王国的绝大多数土地和山林都应该是国有的“公田”,由国家直接租佃给农民耕种,租税都归国家。
另有一小部分的土地和山林被按照等级地位分配给了文武百官和将军士兵,但是不得世袭,死后必须归还国家。
只有特别的功臣和外国归顺来的豪族才拥有世袭的权力,称为“功荫田柴”。
“田柴科制”既为高丽王国确立了国家对土地的最高支配权,也防止了官僚贵族对土地的兼并,等于确保了国家的税源,为国家机器良好运转保证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可是,九岁的王污继位,年龄太小,自然不能亲政。
辅佐王禑的大臣叫李仁任,李仁任最爱干的就是以权谋私,夺人田民。
高丽王国上下恨透了他。
后来,王禑长大成人,算是一个好皇帝,也是一个试
李仁任虽然已经退休,王禑还是对他进行了大清算,清算之后再接再厉,又杀了李仁任的后继者林坚味等人。
设立了“田民辨正都监”的衙门,准备把全国土地再进行一次大清查,准备把李仁任和林坚味抢夺的土地都归还原主,或者收归国有。
高丽王国全国一下子人心大快,纷纷称赞王禑“吾君名矣!”眼看着高丽王国就要被团结在王禑周围中兴了。
这是洪武二十一年一月份的事情。
到了二月份,朱元璋就去捣乱了。
朱元璋派了使臣带了圣旨,声明朝鲜半岛上江原道以北的地区应该是明朝的领地。
朱元璋口中的江原道在哪里呢?
如今的“三八线”就在江原道正中,三八线以南韩国方面的一半现今被称为“江原南道”,三八线以北朝鲜的一半现今被称为“江原北道”。
朱元璋的要求合理不合理呢?
应该说是合理的。
因为江原道之北之前属于元朝的“双城总管府”管辖,锁元朝的领土,明朝消灭了元朝,元朝的领土自然是明朝的。
可是,王禑可不敢痛快答应朱元璋的领土要求。
因为朱元璋口中的领土也是高丽人从元朝人手里打回来的,再往前,这块领土是元朝早先抢的高丽的。
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王禑刚刚收获了民望,现在让他在他手中丢失大片领土,他既不愿意也不敢。
于是开战!开战当然失败了。
王禑国灭身亡,被一个叫李成桂的人捡了便宜。
这个李成桂即是后来经历了明清两朝的李氏朝鲜王国的开创者。
而大明和高丽所争夺的领土也是这个李成桂从元朝手中夺去献给高丽的,他本来算是元朝的一个军阀的,他是元朝的斡东千户所千户兼达鲁花赤李子春的嫡长子,父子二人看元朝大势已去,带领土地和人民归顺了高丽。
正如中国历史上的秦赵上党之战一样,吞不动的不要瞎吃。
赵国以为未动一兵一卒得了上党之地是占了便宜,岂不知引来了白起战赵括,打了一场惨烈的“长平之战”。

参考:
主张讨伐明朝的高丽君主叫王禑,是高丽王朝倒数第三任国王。

与吕不韦、赵姬、秦庄襄王、秦始皇的人物关系类似。
他的母亲是当时高丽权臣辛旽的侍婢。
有一天,被高丽倒数第四代国王恭愍王意外看上,临幸后,才生下的他。
但古代的侍婢,你懂的。
主人的玩物。
谁知道恭愍王临幸前后,辛旽有没有睡过这个侍婢?
而且,从王禑出生开始,直到七岁,他们母女都是一直生活在辛旽的家里。
在这种情况下,王禑到底是谁的儿子?
谁又说得清楚?
因此,尽管恭愍王承认王禑是自己儿子,并大大方方的把王禑当作继承人培养。
可一直到现在,王禑的出身都是个迷。
假如,你是王禑,当你知道别人整天嚼你的舌根子,说你不是先王亲生儿子。
有些权臣甚至还借此想把你搞下台。
你应该怎么办?
大概率,你会先改革政治,加强王权,然后把嚼你舌根子的人都杀掉。
杀到没人再敢叽叽歪歪为止。
当时的王禑就是做的。
可是,王禑在改革政治的过程中,遭到了权臣抵制。
王权始终未能得到加强。
假如,你是王禑,面对这种情况,你又该怎么办呢?
既然对内加强王权的路走不通。
那显然,只能是通过对外战争,先加强
当时的王禑也是打算这么做的。
所以当他与明朝闹掰后。
他的第一反应就不是高丽国小势微,惹不起大明。
如果自己出兵与大明交战,恐怕会被大明捶死的下场。
而是觉得自己这回如果不能硬气一把,恐怕以后嚼舌根子的人会更多。
到时候会有更多的人说自己来路不正,想着把自己搞下台。
既然反正都是要下台或被弄死,那还不如和朱元璋搏一把。
其实,不止是王禑,他老爸恭愍王刚刚继位的时候,也面临过类似的情况。
恭愍王刚继位初,外有元朝干涉,内有权门势族跋扈,整个高丽王国土地兼并严重,国王的威望扫地。
为了重振王权,恭愍王想到了改革。
如废除政房、设立田民辨正都监等。
可改革才刚刚开始,高丽的豪强就派人到元朝打小报告。
后来在元朝和豪强干预下,恭愍王的改革无果而终。
因而,自这次失败的改革后,恭愍王就把目光瞄到了外部。
他意识到,自己的改革在元朝干涉下是无法实现的。
要想改革成功,自己就得先取得对元朝的胜利。
只不过,元朝强大,他一直不敢动手。
1356年,恭愍王认为时机已到,便趁着元朝与红巾军激战之际,铲除了高丽国内以奇辙为首的亲元派。
并且,还攻陷了元朝设在朝鲜半岛的双城总管府和合兰府。
事后,由于元朝忙于内斗,无力报复。
因此便默认了恭愍王的所作所为。
也是从这时候开始,高丽王朝算是摆脱了元朝的控制,重新成为一个自主的国家。
仅仅只是在形式上还保留与元朝的宗藩关系。
既然,恭愍王可以通过对元朝的斗争,强化自己的王权。
那在王禑看来,自己当然也可以仿效了。
另外,王禑在位时的宰相崔莹,也是个著名的对外强硬派。
现在韩国的一艘忠武公李舜臣级驱逐舰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前段时间韩国和伊朗起冲突时,韩国海军派到波斯湾示威的军舰就是这艘崔莹号。
韩国人为啥这么崇拜这个崔莹呢?
因为他早年曾带着两千高丽军,配合元廷在六合、淮安、泗州、和州等地,镇压过红巾军起义。
有确切资料表明,他与张士诚交过手。
由于南京六合是朱元璋的地盘,因此也有人怀疑崔莹很可能与朱元璋也交过手。
那么,他与红巾军交手的战果如何呢?
按照韩国人的说法,“全师而回”。
也就是说,他没吃过大亏。
在中原打了大小几十仗,最后还能把部队再带回高丽。
回到高丽后,崔莹又接连打过几仗。
先是击败了东征高丽的红巾军,接着又击败了元朝对高丽的入侵。
凭这份战绩,他在韩国历史上也算是一代名将了。
正因为有这段经历。
所以当明朝派人到高丽施压,要求王禑向明朝缴纳巨额岁贡,同时还要求王禑承认明朝对铁岭的统治权时。
(不是现在辽宁的铁岭,而是今天朝鲜江原道的高山郡和淮阳郡一带)崔莹怒火中烧,强硬表示,大明皇帝“征求无厌”,一定要反击!(崔莹纪念邮票)前面说了,王禑急着加强王权,本就有意对外发动战争。
现在宰相崔莹也是个对外强硬派,极力主张对明朝开战。
朝廷的一二号统治者,一拍即可。
那高丽对于明朝对朝鲜半岛北部的领土要求的回应,自然就是武力反击了。
关于明朝对高丽的巨额岁贡要求和领土要求,这里插一嘴。
高丽向明朝臣服之初,朱元璋对高丽没什么要求,甚至就连高丽一边与北元打交道,一边与明朝打交道,这种两面三刀的行为,朱元璋都不生气。
关键是恭愍王遇刺,王禑继位前后,高丽因为国内局势动荡,杀了明朝使臣。
而高丽方面在杀了人后,也没有第一时间赔礼道歉。
可能在高丽方面看来,自己也杀过元朝的使节团,元朝不计价。
既然元朝不计较,那明朝估计也不会跟自己计较。
等时间过去,再派人去解释原因,这事就能糊弄过去。
但他们不知道,朱元璋可不是元顺帝。
居然敢杀自己使者,这怕不是作死哦!于是,朱元璋就派人斥责高丽国王,并要求高丽每年上贡,且巨额巨大(以高丽的财力而言)。
如果不从,自己“必讨无赦”。
当时高丽与北元的关系不好,同时惹不起北元和明朝,便只好向明朝认怂纳贡。
可时间长了,以高丽国小民穷的情况,承担不起进贡压力,是必然的。
于是,高丽人也就产生了对明朝的不满之情。
后来,明军收复辽东。
由于元朝在朝鲜半岛上曾设立过管理机构,就是前面提到被恭愍王攻陷的双城总管府和合兰府。
朱元璋就派人跟王禑打招呼:你高丽的地盘,我不要。
我只要元朝的地盘。
“铁岭北,东西之地,旧属开元者,辽东统之。
铁岭之南,旧属高丽者,本国统之。
各争疆境,毋侵越”。
在朱元璋看来,自己的要求合情合理。
但高丽方面不这么认为。
他们觉朱元璋现在要求的地盘,是高丽故地,只不过当年被元朝占去了。
现在高丽收复了,岂有被明朝再夺回去的道理?
便不接受明朝的领土要求。
其实这种领土争端问题,就是典型的你说你有理,我说我有理。
以明朝的立场,整个朝鲜半岛北部还都是中华故土呢。
唐朝时的半岛南部也大唐领土呢。
你三韩土著进入北部地区才多久?
所以说白了,这个事本就不是讲理的事。
而是谁有实力谁占。
朱元璋认为自己有实力,所以提出了高丽人滚蛋,老子打算在这里设立铁岭卫,并且还让自己儿子辽王朱植来驻守的指令。
高丽方面认为自己也有实力,认为明朝不足为惧,于是便拒不同意,同时还决定对明朝进行反击。
1388年,王禑杀死明朝使臣21人,并扣押下了5人,下令停用明朝洪武年号,废汉服行胡服。
向元朝靠拢。
同时,征兵八道,共征军共38830人,加上5万多随军杂役,对外号称十万,任命李成桂为负责人,正式对明朝开战。
在国君王禑,宰相崔莹看来,高丽又不是没打过强敌。
红巾军,元军,倭寇,高丽男人都打过,没输过。
明军算个球啊?
不过,带队的李成桂可不这么认为。
恭愍王当年杀高丽国内的亲元派,还夺了元朝设在朝鲜半岛的双城总管府和合兰府,元朝是没有报复。
可那是啥背景?
元朝内忧外患,因为需要高丽帮忙才懒得报复。
现在明朝新立国,蒸蒸日上,敢去招惹,不怕被捶死?
崔莹是打败过元军,与红巾军屡次交战也不落下风。
可元军入侵时,崔莹面对的不过是一万元军残兵。
那时的红巾军与今时今日的明军也是两码事。
元军和红巾军,李成桂也打过。
他对双方的实力差距是比较了解的。
崔莹老糊涂了,竟然以老眼光看明朝,怕不是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所以率军出征不久后,李成桂就给王禑和崔莹打报告,提了“四不可”,要求回军。
但王禑和崔莹不批准。
加上高丽军队知道此次远征是九死一生,大量士兵逃亡,导致这仗根本没法打了。
于是,李成桂干脆造反,带兵杀回开城,流放了王禑和崔莹。
之后,李成桂在高丽大权独揽,陆续废掉两任国王。
并与明朝交好,取得明朝信任,在明朝承认下,建立了李氏朝鲜。
明朝方面,由于顾虑到东北地区还有残留的元朝势力,为避免朝鲜倒向蒙古,便也做出一定让步,把预备设在朝鲜半岛的铁岭卫,迁到了今天沈阳市的奉集堡,之后又迁到现在的铁岭。
双方的领土争端看似是暂时解决了。
但是,李成桂这
表面上看起来老老实实,实际上一肚子阴招。
他知道朱元璋虽然下旨迁走了铁岭卫,但明朝仍没有正式放弃,以后干掉北元,肯定还会再来。
于是,他便一面跟明朝谈判、示好。
一面偷偷在边界搞事,阻止明朝在鸭绿江东岸重设铁岭卫。
如1393年,李成桂派人招募女真人,偷偷潜过鸭绿江,打算在辽东劫掠。
朱元璋得到情报后,一面下令禁止朝鲜贡使来明朝,一面指示辽东都指挥使司加强边境的防卫,同时还下令左军都督府派人前往辽东来回巡视。
从1393~1402年,朝鲜在边境与明朝暗斗了数年。
朝鲜方面不敢与明朝正面叫板,但屡屡在边境搞事。
明朝因为辽东明军缺乏粮食供应,也没有出兵惩治。
趁着这个机会,朝鲜在争议地区逐渐站稳了脚跟。
1402年后,由于朱棣修改了朱元璋开拓东北的政策,改变了扩张方向,彻底放弃了对鸭绿江东岸的领土要求。
因此,也是至这开始,本打算设在朝鲜半岛的铁岭卫,无论是实际上,还是名义上,便都被明朝放弃了。
而朝鲜无论是实际上,还是名义上,都把国境线推到了今天的位置。

参考:
前言:明朝建立以后,高丽名义上臣服了明朝,但是,高丽依旧与北元势力藕断丝连。
因此,高丽与明朝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当明军打败北元,占领辽东地区之后,一直认为辽东是自己领土的高丽再也忍受不了了,高丽国王辛隅断然下令对明朝开战,集结了4万大军,准备讨伐明朝,夺回辽东地区。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十三世纪初期,蒙古崛起了,开始征伐四方,野蛮扩张。
近在咫尺的朝鲜自然也不可能例外。
1231年,蒙古军队借口自己的使者被杀害,发兵攻打高丽。
当时的高丽政权腐朽不堪,军队毫无战斗力,根本无法阻挡蒙古军队的进军步伐,高丽统治者被迫与蒙古人签订和约,向蒙古称臣纳贡。
而蒙古则派官员到高丽去监督高丽的军政事务。
后来,高丽人不满蒙古人的欺凌掠夺,就纷纷起来反抗。
可是,高丽的官僚集团却惧怕蒙古的强大,他们勾结蒙古,不断破坏人民的抵抗运动,最终,高丽人民的反抗被镇压下去了。
1271年,蒙古正式定国号为元。
元朝对高丽进行了更加严密的监督制度,元朝更深入地介入到高丽的政治、军事、经济生活之中,把高丽变成了元朝的附庸国。
在百余年的时间里,元朝在高丽统治阶层中培养了大批的亲元势力,甚至高丽国王的婚事也被元朝控制了。
历代高丽国王必须迎娶元朝贵族女子为高丽王后。
这个在韩剧《霜花店》中,我们就可以看到,那个王后就是元朝的公主。
韩剧《霜花店》中的王后就是从元朝嫁过来的元朝对高丽所采取的措施,最后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直到朱元璋推翻元朝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高丽的亲元势力仍然不愿割断与北元的关系。
而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秉承着睦邻友好的意愿,把高丽视为友好邻邦。
高丽国家弱小,它只能向大明王朝臣服,向明朝纳贡。
但是,元朝的残余势力盘踞辽东及漠北,实力依然很强,高丽也不敢与北元翻脸,何况高丽内部亲元势力非常强大。
因此,在一段时间里,高丽就奉行着向明朝和北元同时称臣纳贡的政策。
1374年,也就是洪武7年,高丽国王辛隅继位,派遣使者到明朝进贡,请求明朝册封。
按照惯例,附庸国的国王继位,是需要宗主国的册封的。
狂妄自大的高丽国王辛隅但是,高丽方面却错把给北元的贡品呈给了明朝,这就惹恼了朱元璋。
朱元璋气愤之下,就没有对高丽国王辛隅进行册封,还宣布撤销高丽国王的封号。
辛隅一听使者的汇报,也大为恼怒。
好吧,你不册封我,我就去请北元对我进行册封。
高丽与明朝的关系就此恶化了。
恰逢此时,朱元璋派遣大将冯胜和蓝玉去扫荡北元残余势力,大获全胜,把北元的势力彻底赶出了辽东地区。
于是,明朝就在辽东设立了铁岭卫都指挥使司,将辽东地区纳入明朝版
辽东在魏晋南北朝战乱时期被高句丽王朝占领,后来唐朝政府三征高句丽,将此地纳入了唐朝的版
明朝初期的形势
所以,高丽国王辛隅就派人去向明朝索要辽东。
结果自然是碰了一鼻子灰。
高丽国王辛隅恼羞成怒,本来就因为朱元璋不对他进行册封、还撤销他的封号这件事,他已经想对明朝出兵报复了;
现在,明朝又占据了辽东这块他自以为是他的领土,这实在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气昏了头的高丽国王辛隅调集全国的精锐军队,组织起一支4万人的远征军;
他下达命令:远征明朝,夺回辽东,好好教训一下朱元璋!虽然国王已经下达了死命令,可是,带兵的将领们却都懵了。
将领们可不是傻瓜!自己军队的战斗力还是很清楚的。
要知道,高丽军队连残余的北元都打不过,何况是狂扫北元的大明军队呢!战力强劲、吊打蒙古骑兵的大明劲旅并且,高丽国王辛隅自以为4万高丽大军就很了不起了,一定可以夺取辽东的;
但是,此时驻守在辽东的明军,恰恰是刚刚打败北元20万军队的胜利之师,兵强马壮,军力强大。
将领们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咱这位国王陛下脑子里到底是咋想的啊,也不知道他是从哪里来的勇气,觉得我们这4万人就能够打败这实力雄厚、天下无敌的大明雄狮?
思来想去,最后,高丽远征军的将领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国王疯了。
我们必须回去推翻他,另立新国王。
高丽远征军回师杀进高丽王宫于是,在大将李成桂的率领下,4万高丽大军转过头去,浩浩荡荡地杀向高丽王宫,推翻了高丽王朝。
李成桂登基当了皇帝,向明朝称臣,还恭敬地请朱元璋给赐个国号。
朱元璋自然是非常高兴,欣然给李成桂赐了一个国号:朝鲜,寓意是:朝日鲜明。
并且,朱元璋颁旨宣布:朝鲜列为永不征讨之国。
从此,朝鲜就跟中国成为了友好邻邦。
朝鲜李氏王朝的开国者——李成桂结语:高丽自不量力,出兵讨伐明朝,主要是高丽统治集团内部的亲元势力跟元朝关系亲密,一时间转换不了思想,不甘心臣服大明王朝,所以,他们竟然异想天开地想出兵讨伐强大的明朝。
结果,事与愿违,他们都被李成桂清洗掉了。
而李成桂建立了与明朝世代友好的国家——朝鲜。

参考:
“左右军共三万八千八百三十人,傔一万一千六百三十四人,马二万一千六百八十二匹”据说,这就是当时高丽想要攻打大明的主要兵力,这4万多人确实声势浩大。
不过,当时在辽东刚刚平灭北元势力的大明军队大约有20万,还不包括女真的军队。
我只能说当时的高丽政府是疯了!当时的王氏高丽到底有什么底气向新兴的大明王朝叫板?
其实也是一种无奈,因为他们也有自己的诉求。
1、 对外——辽东之地辽东在魏晋南北朝时,一直是高句丽的势力范围,后来到了唐朝这片地区被唐军征服,然后又被契丹人和女真人统治,直到蒙古人的崛起。
虽然那时已经是王氏高丽时代,他们和高句丽也没啥太多关联了,但他们一直对辽东非常向往,可惜高丽一直是元帝国的属国,两国互相通婚。
元末,高丽人发现自己的机会来了!客观地说,此时元帝国虽然丢失了富饶的中原大部,但名义上依旧能够对漠北、辽东等地实施有效的统治,所以有人说明朝其实一直处于南北朝的状态,当然我不同意。
当时控制辽东地区的是北元太尉纳哈出以及其他的北元势力,纳哈出是成吉思汗麾下四杰之一木华黎的后裔,不过水平有限,据说曾经还被朱元璋俘虏过,后被释放。
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冯胜为右副将军,发兵15万,兵分三路远征辽东,但效果不佳。
后来到了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朝命冯胜为大将军,傅友德、蓝玉为左右副将军,统兵20万征讨纳哈出,这次纳哈出兵败投降。
大明开始了对辽东地区的控制。
此时,高丽政府却看到了机会,他们认为此时的明军刚刚大胜,紧张的情绪得以释放,必然会放松懈怠,趁明军立足未稳之际,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当时刚到盛夏,只要能挺到冬天,明军不战自败,到时候收复辽东、恢复往日荣光指日可待。
高丽的统治者疯了吗?
当然不是,其实其内部这那些年夜发生了巨变、2、 对内——首鼠两端元明交替之际,主政朝鲜半岛的是第31代高丽君主王颛。
王颛曾是蒙古王室的驸马,取名伯颜帖木儿,长期入侍元廷,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军攻克大都之后,大明帝国与高丽之间即分别主动遣使聘问。
第二年五月,高丽对明称臣,从此“遣使朝贺,岁以为常”。
从此高丽在两个大国之间摇摆不定。
王颛其实算是亲明的国王,他早年依靠大族奇氏和权氏的势力,但即位后由于目睹了元朝势力日衰,就果断地出兵侵元,并坚决肃清了奇氏和权氏两族的势力,结果得罪了大族集团,被权臣李仁任所指使的宦官和内侍崔万生等弑杀。
其养子辛禑成为高丽的新一代君主。
辛禑一改王颛时期的亲明政策,在北元势力及朝中亲元派的影响下,恢复了与北元的宗藩关系。
但高丽也没有放弃与大明的关系,但朱元璋并不承认这个辛禑政权,最后明朝与高丽双方断绝交往,这使得高丽外交倒向北元。
纳哈出兵败之时,辛禑正与亲信崔莹开始秘密讨论攻打明朝定辽一事。
因为纳哈出虽然兵败,但北元还存在,如果他们一击成功,北元也会施予援手,到时候高丽将重新控制辽东。
结果呢?
这场战争根本就没打成,前线主帅李成桂可没疯。
“除君侧之恶,以安生灵”,李成桂将矛头指向崔莹等人,随即得到诸将赞同,于是回军退渡鸭绿江,以清君侧。
从此高丽大权落入李成桂之手,高丽也不得不与明帝国重修旧好。
“复行洪武年号,袭大明衣冠,禁胡服”,此时是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
这次未打的战争,也开启了新的时代。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李成桂自立为王,朱元璋赐国名“朝鲜”,从此李氏朝鲜走上历史舞台。

参考:
简而言之,就是当时的高丽王觉得自己和大明有一拼。
公元1388年四月,高丽王朝的第32任君主王禑,下令“废洪武年号,国人复胡服”,并纠集大军十万,自平壤出发,开始进攻辽东。
战争发生时,明洪武帝朱元璋登基已有二十年,众所周知,此时明朝正处于国力强盛之际,并且,北元也在大明的打击下苟延残喘。
在这种情况下,是谁给高丽王朝的勇气,居然让他们敢出兵讨伐明朝?
事实上,高丽王朝之所以敢和朱元璋叫板,所依仗的正是他们无以伦比的自信,和膨胀到天际的信心。
高丽王朝的信心,来源于元朝的逐渐衰弱。
元朝建立初期,对高丽的态度十分强硬,在接连打击之下,高丽迫于压力,不得不与蒙元议和,并结为“甥舅之国”。
什么意思呢?
就是高丽认元朝为“舅舅”,而元朝则从高丽撤兵,以保证高丽“国体”的完整。
并且,为了加强”甥舅“关系的紧密度,从公元1270年开始,高丽王主动遣派使者,前往元大都请求”赐婚“,得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的应允。
因此,从公元1274年,忽必烈将自己的女儿嫁给高丽世子开始,高丽王朝的连续七代的王后,均为元朝公主。
在这种持续不断的赐婚下,高丽王朝的七代国王,有四人是元朝的驸马,剩余三人则是元朝公主所生。
换而言之,高丽王朝发展到后来,也就成了元朝的“子婿国”。
有了这层特殊的关系,高丽王朝向来是对元朝唯命是从,元朝也在不断地“赐婚”中,对高丽的控制不断在加强。
比如,元朝曾插手高丽的行政设置,废除了原高丽的三师、三公,成立佥议府,同时下调高丽各级官职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元朝在高丽的影响力越来越深,以至于到了元朝被赶出中原后,也就是苟延残喘的北元时代时,其影响力依然存在。
高丽的这种委屈求全,确实让其和元朝两国站在了不对等的位置上,但同时也为高丽换来了将近百年的和平与稳定。
而这近百年的和平稳定,让高丽有了充足的发展时间。
有了这近百年的发展,到了元朝末年时,高丽国的实力已今非昔比,等到了高丽第31任君主王颛登基后,“反元改革”就成了顺势而为的事情。
坦白来讲,王颛能大力推行“反元改革”,和当时的时代背景也有很大关系。
王颛登基时,已经是公元1330年,此时的中原,各种起义风起云涌,而元朝的统治却岌岌可危,因此也就对高丽的控制大不如前。
王颛正是借助这个时机,开启了他改革积弊、振兴高丽的道路。
他先是铲除了国内一部分“亲元”势力,之后向北开疆拓土,将元朝控制的高丽故土逐一收回,期间,元朝对此虽说不满,也曾扬言要发兵攻打高丽,但还是因为自顾不暇,最终不了了之。
如此一来,高丽君臣的信心得到了大大增强,在他们看来,原来曾经不可一世的元朝,也不是坚不可摧嘛。
而正当高丽蒸蒸日上之际,他的“老丈人”元朝的处境却愈发艰难起来,到了公元1368年,也就是朱元璋登基的那一年,元顺帝在明军的打击下,不得不带着后妃与皇子等皇室成员从元大都撤出,如丧家之犬一般逃往北方。
元顺帝的逃亡,标志着元朝在中原的统治落下帷幕,由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成为中原之主。
但有句老话叫做贼心不死,北逃的元顺帝一直希望能够东山再起,重新入主中原,因此,就开始想方设法去完成这个目标。
但元顺帝环顾四周,才发现能够用得上的力量,只剩下“女婿”高丽了。
因此,在元顺帝“搬家”的同时,他就诏令高丽国君王颛,要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征兵,以配合元朝进攻大明的计划。
并且,为了保证征兵工作的顺利,元顺帝还安排了不少官员前往高丽,以督促征兵顺利进行。
那么,时任高丽国君的王颛,对于元顺帝的诏令又是作何反应呢?
平心而论,当时的王颛,心情十分复杂。
从亲属关系上来讲,王颛算是元顺帝的侄女婿。
王颛的妃子鲁妃,是魏王孛罗帖木儿之女,正是因为迎娶了鲁妃,才让王颛成为了高丽的国君,因此,至少在名义上,高丽依旧是元朝的藩属之国。
但前文也提到,王颛极力推行“反元改革”,对待元朝的态度,也不像之前那么谦卑,不然也不会趁着元朝衰弱,大肆夺回被元朝占据的故土。
更重要的是,当时找上高丽的不止北元,还有刚刚立国不久的大明。
公元1368年,朱元璋遣派使者前往高丽,向王颛表达了重新建立宗藩关系的愿望,面对强大的明朝,王颛十分理智的做出了正确反应。
当年,王颛就派出使臣前往南京面见朱元璋,“奉贺即位,请封爵贡”。
王颛的做法,无疑是公开撕裂了与元朝的关系,高丽与明朝的宗藩关系也自此建立,只不过,这个宗藩关系不久后,就遭到了破坏。
事情的起因,还得从王颛遇刺身亡说起。
归顺大明之后,王颛执行的基本政策是“以臣事大明,欲击东宁(今平壤),以绝北元”,但由于国内“亲元”势力的制衡,使当时的高丽,与北元尚且不能完全撇清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王颛与“亲元”势力逐渐站到了对立面,双方的矛盾日益加深,最终,在公元1374年,王颛被“亲元”的武臣集团秘密杀害。
王颛死后,权臣李仁任扶持王禑登基,王禑即高丽王朝的第32任君主。
王禑继位时,刚满十岁,因此朝政大权基本上都交给了权臣李仁任,而在李仁任的带领下,高丽国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变化最大的地方,就是对待元朝和明朝的态度。
李仁任一面继续当着明朝的藩属国,另一面则暗中与北元取得联系,经过主动示好,还让北元册封王禑为“征东行省左丞相高丽国王”。
在接受北元册封的同时,高丽又在公元1377年,停止使用“洪武”年号,改为北元的“宣光”年号。
也就是说,高丽在当时属于脚踏两只船,既不与明朝的断交,继续朝贡请封,同时也与北元保持来往,将“二皮脸”玩的是明明白白。
高丽想当一个“墙头草”,但朱元璋怎么会给他这种机会?
本身对于王颛遇刺和王禑继位,朱元璋就十分不满,认定是高丽内部发生了奸臣夺权事件,加上当时有明朝使臣在高丽被杀事件,让朱元璋决定给高丽一点颜色看看。
当然,朱元璋并没有发兵去打,而是对高丽提出了一个十分“苛刻”的条件。
这个条件是,要高丽“岁贡马千匹,金百斤,银万两,细布万”,只要按照要求纳贡,才能使“朕(朱元璋)无惑已,否则弑君之贼,必讨无赦“。
这个要求,对于当时的高丽来说,无疑是压力巨大,国内反对明朝的势力更是十分“踊跃”地提出要联合北元打击大明。
只不过,当时的北元连强弩之末都不如,因此,最终王禑经过权衡利弊,在次年四月,“复命谊来贡”。
在此之后,朱元璋为了以示惩戒,再次增加了高丽的纳贡数目,最高峰时,曾要求高丽“贡马五千匹,金五百斤,银五万两,布五万匹”,且要求一次贡齐。
虽说数量增加,让高丽国压力更大,但为了表示诚意,王禑还是基本满足了明朝的要求。
不过,满足归满足,此时的高丽,国内对于明朝可谓是“怨声载道”,尤其是一些主战的强硬派,天天吵吵着要反抗大明,这就为日后的高丽发兵攻打辽东埋下了伏笔。
而最终促使王禑起兵的,是因为一份来自朱元璋的诏书。
公元1388年,大明派遣使臣来到高丽,向王禑传达朱元璋的最新旨意,同时也带来了一个让王禑十分头疼的消息。
朱元璋在圣旨中说,要在原元朝双城都护府那里,设置新的铁岭卫,以便统辖当地的女真人。
而这个消息之所以会让王禑头疼,是因为在很早之前,这里已经是高丽的疆土,并且还是元朝与高丽疆域的分界线。
并且,在王颛执政期间,他还曾多次发兵,费尽千辛万苦把疆域扩大,除了上述地方之外,还占据了元朝不少土地。
也就是说,这里早已是高丽的疆土范围,如今明朝的这道诏令,相当于不仅要高丽把吃到嘴里的肉吐出来,还要割下来一块。
明朝的要求,显然让王禑不能接受,他在一边派人前往南京申辩的同时,又召集群臣开始对此事进行商议。
王禑的想法,是直接抗旨,做战争的准备。
在他看到,如今明朝的举动实在是太欺负人了,因此必须做出反抗,他的这种激进思想,虽说遭到了一些愿意和谈的官员反对,但却得到了那些主战派的强烈支持。
其中,以铁原府院君崔莹表现得更为积极。
崔莹是高丽王朝晚期的名将,他在王颛在位期间,曾大败进犯高丽的倭人,又多次击败元末东征高丽的红巾军,为保卫高丽疆土,立下了不少功劳。
包括在王颛最终遇刺之前,曾经有次针对王颛的暗害,就是崔莹舍命救了王颛。
并且,明朝建立后,高丽的济州岛被“牧胡”控制,也是崔莹率两万兵力,血战数日,最终收回了济州岛。
只可惜的是,由于当时崔莹领兵在外,才让那些刺杀王颛的刺客得逞。
而在王禑登基之后,对崔莹礼遇有加,先后任命其为守侍中(副相)、门下侍中等重要职位,因此,崔莹的地位在当时的高丽更是炙手可热。
但崔莹却是一个十分强硬的主战派,尤其是涉及到对外的问题上时。
因此,在知道宗主国大明要设置铁岭卫时,崔莹第一时间面见了王禑,并提出了出兵入侵明朝,从而定辽卫的计划。
崔莹的支持,大大加强了王禑的信心,再加上当时的高丽虽说经过了“易权”风波,但积蓄下来的力量也不容小觑,这些都是王禑信心的来源。
因此,王禑觉得,高丽有与大明一战的实力。
所以,在王禑的积极号召与崔莹的鼓动之下,高丽在公元1388年四月,召集士兵及杂役近十万人,开始发兵攻打辽东。
与此同时,为了增加胜算,王禑又遣派大臣裴厚去联络北元,企
但看上去这么声势浩大的一场“大战”,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最终草草收场,并且,也让高丽王朝因此灭亡。
在高丽大军开拔之后,虽说高层对此战信心满满,但中层军官和下层士兵却并不这么认为,他们知道此去攻打大明,无疑是以卵击石。
因此,大军在渡过鸭绿江后,士气极为低落,时任统帅的李成桂和曹敏修多次请求班师。
不过,班师的请求并没有被坐镇后方的王禑和崔莹批准,他们依旧坚持让大军继续前进,对此,部队上下是怨声载道。
而在这种氛围中,李成桂更是不满,他十分不愿意去送死,因此,干脆心一横,在威化岛哗变,并带着兵回城进行“兵谏”,史称“威化岛回军”。
面对李成桂的突然回兵,王禑和崔莹顿时惊慌无措,不得不开始逃亡,但李成桂怎会放过他们,最终,在当年六月,李成桂攻陷他们据守的开京,崔莹被捕,而王禑则被废黜。
这件发生在高丽内部的事情,直到当年八月,朱元璋才得知,原来高丽曾经想攻打大明,结果还没开始,就被自己人给打败了。
在此之后,李成桂铲除国内反对势力,在公元1392年自立为王,继位后,他主动向明太祖朱元璋俯首称臣,并于次年二月,遵朱元璋圣旨,“除高丽国名,遵用”朝鲜“之号”。
自此,高丽王朝宣告灭亡,“朝鲜”这一名称,经过明太祖朱元璋的批准,正式成为新王朝的国号。

参考:
这个问题问的不错,高丽国国王辛隅确实在洪武二十一年向明朝挑衅,形同失智的以弱击强,也正是因为这种不理智的的行动加速了王氏高丽的灭亡。
至于为何会如此的不自量力无非就是两个原因:第一、高丽在明朝和北元政权之间左右跳梁,导致明丽关系的恶化。
第二、明朝对辽东的统治逐渐稳固,导致了高丽自元末以来北进拓土政策的破产。
就是这两个原因,让高丽“狗急跳墙”,给了与明朝大战三百回合的勇气。
‬逐渐恶化的明丽关系据史书记载明与高丽首次发生官方交往是在应该是在洪武元年,即1368年。
高丽在得知明军明军攻破元大都后,恭愍王王颛紧急召开会议,决定通使明朝,“元帝与皇后奔上都。
太子战败,又奔上都。
丁巳,令百官议通使大明”。
而在洪武元年十二月,明太祖派符宝郎契斯颁发即位诏于高丽。
高丽国王率领百官出迎于崇仁门之外。
自此之后,高丽停用元“至正”年号,于洪武三年正式使用“洪武”年号,就这样算是确定了两国的宗藩关系。
两国在建交之初着实有一些蜜月期,为了深化两国的宗藩关系,明太祖朱元璋积极主动的展示了对高丽的友好态度,在洪武二年四月,派遣宦官金丽渊将流亡中国的高丽人送还。
当年十二月,又听说王颛有侄女陷没于乱军之中,“令中使访得之,至是赐以衣资廪饩,令其使者护归本国”。

而从表面上看,高丽对明朝的态度也是毕恭毕敬,从洪武二年到洪武七年,高丽共向明朝派遣使者达十六次之多。
看上去两国的关系真是向好发展。
但是高丽毕竟被元朝控制了将近百年,根本无法摆脱蒙古势力的影响,这就要说到高丽面对元朝的矛盾心态。
第一、高丽这个小国确实有摆脱蒙古势力控制的愿望,毕竟被元朝欺负的实在太惨了,旁边那个大元实在是过于强势,元朝在干预高丽内部事务的同时,经常趁高丽有事侵吞高丽的土地,就比如说在元世祖至元六年,高丽爆发林衍之乱,高丽都统领崔坦以西京(平壤)等五十城降元,忽必烈大手一挥,将这些土地顺势改为东宁府,归辽阳行省管辖,高丽举朝瞪眼,毫无办法。
又在至元十年,以剿灭林衍余党为名,占领耽罗,设立招讨司,直到元成宗时期在王昛的哀求下方才归还,面对元朝的强权,高丽有敢怒不敢言的心理,元末元大都一被攻破,高丽就急忙和明朝建交,很难说没有这个心态在驱使。

总而言之,高丽既有摆脱元朝控制的愿望,也不可能与元朝完全断交,实在是比较矛盾。
而且高丽自古以来每当中国内乱,就玩“自保”政策,即根据实际需要和我国各个势力交往来为本国捞取实际利益,这回游走于北元和明之间就是这个政策的集中体现。
在所谓“自保”原则的影响下,高丽与明朝交往的同时,也频频与北元勾肩搭背,首鼠两端之意极其明显,经常性的和北元在辽东的势力眉来眼去。
就在高丽与明朝建立宗藩关系不久,洪武三年,北元在辽东的残余势力纳哈出“遣使来献方物,仍求官,且以黄金八两求妇人腰带”。
高丽授其“三重大匡司徒,赐细布两匹,妇人金带一腰,还其金”。

洪武六年,纳哈出入寇辽东牛庄,抢夺军粮十万石,杀死明军三千人。
高丽扮演了极其龌龊的角色,在纳哈出入犯前,就是高丽协助纳哈出的奸细来刺探明军情况的,朱元璋对此事极其愤怒,骂高丽“来临了做这般勾当小见识”,还顺便谴责了高丽贸易不诚之事。
至此,朱元璋对高丽不再信任,令辽东边将提防高丽。

至此,明与高丽关系完全恶化,但是明太祖朱元璋此时并无攻打高丽的想法,双方在后来也试着修补一下关系,但恶感已成,完全不能和好如初,高丽国内亲元仇明势力仍然有很大影响力,高丽国王辛隅本人也是如此,亲元势力占据主流,这就让明丽关系的破裂埋下伏笔。

但是这一野心因为元朝的暴起而受挫,在同样具有嗜土性的蒙元强势的笼罩下,热衷于向北扩张的高丽不仅没有前进一步,反而被元朝掠走了大量土地,连原来的西京都成了元朝的东宁府。
然而在元末明初,元朝境内的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元廷自顾不暇,给了高丽继续北进的好机会。
从1356年开始向鸭绿江以南的元廷势力进攻,在1370年,基本控制鸭绿江以东,以南的大部分区域。
所以,高丽在元末的时候真是狠狠的赚了一波。
当然,高丽的野心不仅于此,所谓得陇望蜀,还想再捞一波。
就在洪武三年(1370),高丽军队跨越鸭绿江,攻陷辽阳府,但是因为后勤不济,只能撤军。

但是随着明朝的建立并且统治逐渐稳固,高丽的红利算是到头了。
洪武二十年(1387),明朝派冯胜率领20万大军从大宁出发攻打盘踞在辽东的纳哈出,并同时进行招抚,纳哈出迫于明军的压力投降。
同年朱元璋设置铁岭卫,试
“以铁岭北、东、西之地旧属开元,其土著军民女直、鞑靼、高丽人等,辽东统之。
铁岭之南,旧属高丽人民,悉听本国管属,疆境既正,各安其守,不得复有所侵越”。

洪武二十一年二月,高丽派人申辩,表示“切照铁岭迤北,历文、高、和、定、咸等诸州以至公崄镇,自来系是本国之地”。
这个要求被朱元璋断然拒绝,于同年四月做出批复,“铁岭迤北,元属元朝,并令归之辽东”,警告高丽“俾各安分,毋生衅端”。

随后便让李成桂率军近5万人,马2万余匹攻击明朝,李成桂也曾多次劝谏辛隅不能攻打明朝,并列出出师四不可,所谓“今者出师有四不可:以小逆大,一不可;
夏月发兵,二不可;
举国转正,倭乘其虚,三不可;
时方暑雨,弓弩胶解,大军疾疫,四不可”,但辛隅等一意孤行,强逼李成桂出兵。
李成桂兵至威化岛,“军多饿死,水深难以行军”,要求撤兵又被拒绝,心一横,干脆回师发动兵变,逼迫辛隅退位,至此,高丽一步步由李氏朝鲜所取代。

引用文献:《明太祖实录》、《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元史新编》、《高丽史》参考文献:《中国历史地
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的时候,明朝击溃盘踞辽东地区的元朝残军之后,想着将双城总管府之下的铁岭卫收回管理,但却引起了高丽的不满。
原来趁着元末天下大乱,高丽一早侵占了铁岭卫,对于明朝的决定自然气急败坏,那时掌握高丽大权的权臣亲近元朝,因此不自量力,竟然发兵想要进攻明朝。
高丽王朝是古代朝鲜半岛上的一个国家,在公元918年的时候正式建立。
十三世纪的时候,草原上的蒙古崛起,在攻伐金朝之后,蒙古人又对高丽下了手,经过多次的战争,实力微弱的高丽被迫屈服,成为蒙古的藩臣。
而在此之前,高丽内部出现了武将掌权的问题,诸多权臣轮番登台,而笑到最后的是一个叫做崔忠献的武将,他重新建立了高丽王朝的秩序。
崔氏掌权时代,王室几乎被架空,高丽的精兵基本都成为了崔氏的私兵。
高丽对蒙古称臣之后,又多次侵入,而崔氏家族也在连绵的战争中垮掉,但新的武臣又相继出现掌权,蒙古也不断强化对于高丽的控制程度。
元朝建立之后,在高丽设立征东行省,但并没有将高丽王室废黜,高丽国王担任达鲁花赤,但实际权责由元朝派去的丞相所有。
另外,高丽国王必须迎娶元朝公主为王后,而继承人也必须是王后所生,世子从幼年时期就要送去大都抚养教育,长大之后回到高丽继承王位。
连续七代高丽国王都成为了元朝驸马,且不得拥有庙号。
高丽对于蒙元展现出了极大的忠诚,其国王的谥号也都带着“忠”字。
受到了蒙元文化长期的影响,高丽出现了很多亲近蒙元的群体,尤其是不少的世家大族倚仗蒙元的势力,在高丽不断壮大,高丽王室仍旧十分软弱。
直到高丽恭愍王时代,他凭借元朝的扶持强化了王权,而趁着元末农民起义,元朝自顾不暇的机会,恭愍王直接铲除了国内亲近元朝的势力。
不久,他直接废黜征东行省的理问所,还将元朝双城总管府之下的合兰府纳入高丽。
这时候的高丽,已基本肃清了与元朝之间的关系,但尴尬的是,元朝的控制没了,倭寇与红巾军的问题又来了,1359年,中原的红巾军直接侵入高丽,甚至攻破了开京。
明朝取代元朝以后,恭愍王很识时务地接受明朝册封,使用洪武年号。
但是恭愍王遇刺去世后,明朝与高丽之间的关系,因为高丽权臣绑架明朝使臣恶化,而新的高丽国王王禑受制于权臣,转向蒙元称臣,却又与明朝纠缠不清。
刚好,没多久以后,明朝继续北伐,攻破了辽东一带的残留元军,通知高丽,辽东双城总管府之下的土地,比如铁岭卫明朝要收回接管。
这下子高丽不愿意了,因为当年趁着元朝兵乱,高丽直接占了铁岭卫的地盘。
吃进嘴的肉要再吐出来当然不可能,高丽王王禑与权臣崔莹决定直接出兵,非但不肯交还铁岭卫,还想着要整个辽东,于是高丽派出了大将李成桂。
而这个李成桂,是在平乱与抗倭战争当中,立下军功能力极强的人物。
李成桂与崔莹、王禑向来不合,他更亲近明朝,反对向元朝称臣,他手握重兵之后,拔营到威化岛的时候忽然杀了个回马枪,倒戈除掉王禑与崔莹,称“威化岛回军”。
李成桂迫使王禑禅让,将崔莹流放,所有的实权完全被李成桂掌握。
只不过当时的高丽王室仍旧不少的支持,所以李成桂并没有即刻取而代之,但他还是不断聚拢大权,将反对者一一清除,直到完全把持朝堂。
公元1392年,高丽恭让王被害,重臣郑梦周被杀,李成桂登基为王。
第二年,李成桂派遣使臣前往应天府朝见明太祖请求册封,正式废除高丽国号,而改用朝鲜这个名字,从此开始了五百年的李氏王朝,李成桂就是朝鲜太祖。
说白了,高丽不自量力与明朝对战,就是不想归还铁岭卫的土地,没想到却直接把自己给玩儿没了,而明朝并未强索,而是将铁岭卫内迁到辽东,土地让给了李朝。

参考:
1352年,王祺在元朝的扶植下继承高丽王位,是为高丽恭愍王。
1356年,高丽恭愍王利用元末农民起义爆发之机,攻陷了元朝的双城总管府及合兰府,这标志着高丽摆脱了元朝的干涉,重新成为自主的国家,仅在形式上保留同元朝的宗藩关系。
恭愍王在1369年弃元归明,次年接受明朝册封,使用洪武年号,高丽遂成为明朝的属国。
1374年,恭愍王遇弑,明朝派到高丽索取马匹的使者蔡斌和林密也在不久后分别被杀害和绑架,明丽关系恶化。
1388年,明朝与高丽发生铁岭卫争端,王禑及其重臣崔莹决定出兵北伐明朝辽东,李成桂作为主帅,行军至鸭绿江中威化岛时抗命回师,攻入开京,流放崔莹,逼退王禑,史称威化岛回军。

参考:
高丽自古以来,都是中原王朝的马仔。
早在元朝的时候,高丽就跟着元朝混了。
到了元朝末年,高丽甚至还派兵进入中原,帮助元朝一起平定农民军起义。
当然了,这只是象征性的一种支持,毕竟高丽自身实力也不咋地。
他们来一趟倒是不要紧,却让他们发现了一个惊天秘密:元朝不行了!元朝当时的确不行了,刘福通、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等农民起义军领袖,此起彼伏,元顺帝忙得焦头烂额,却无计可施,只能坐看江南沦为这帮人的地盘。
既然元朝连农民起义军都搞不定,难道还能搞得定高丽正规军?
当时高丽国君恭愍王意识到这一点以后,果断开始了摆脱元朝控制的计划。
一、恭愍王和元朝,早就不对付了。
高丽恭愍王原名王祺,他在元朝当了足足10年的人质。
虽说在这里吃得好睡得好,待遇也不错,可毕竟是人质,人家看你的眼光都不对。
因此王祺很早就恨上了元朝。
可他们之间的仇恨还没有结束,本来高丽忠穆王去世以后,王祺作为他的叔叔,成为了众望所归的继承人。
可元顺帝却钦点忠穆王的庶弟王㫝为王,把王祺晾在了一边。
这下王祺和元顺帝算是彻底杠上了,他在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就是因为王㫝的母家和元廷贵族勾结,这才让众望所归的王祺,失去了王位,因此他更加痛恨元朝了。
不过王祺可不是个赳赳武夫,他学了10年的儒家文化,深知智谋比武力重要得多。
因此王祺用了1年时间,迎娶了元魏王孛罗帖木儿之女承懿公主,因此得到了元廷的重视。
等到高丽那边的亲元派和王㫝母族发生权力争斗后,元顺帝看不下去了,这才将王㫝给废了,改立王祺为高丽国王。
就这样,王祺只花了1年时间,就完成了自己的计划。
但是他始终都没有忘记,当年元顺帝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所以反元计划依旧在进行着。
首先,王祺开始进行国内改革,打算恢复高丽昔日的风采,同时任用德高望重的老臣李齐贤为首相,将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其次,王祺表面上依旧依附于元朝,甚至派遣2000多名士兵前往元朝,帮助元顺帝攻打割据高邮的张士诚。
再者,得知元朝外强中干以后,王祺立刻开始捕杀国内的亲元派。
此后更是废除了元朝所设立的行政机构以及各种制度,恢复了高丽的旧制度。
最后,王祺觉得时机成熟了,派遣印珰、姜仲卿等人带兵进入东北,攻占了辽东的大片土地,可谓是野心勃勃。
那时候元顺帝被南方的农民起义军搞得焦头烂额,谁也没想到高丽此时也出来闹事了!他勃然大怒,扬言要派80万大军征讨高丽。
王祺得知以后,立刻就怂了,果断斩杀印珰来向元顺帝谢罪。
元顺帝压根就没工夫征讨高丽,只好匆忙接受了这一谢罪。
而王祺这一招,实际上是缓兵之计,他对侵吞辽东领土,一点儿也没有放弃过。
二、攻打明朝?
高丽真的是吃饱了撑的。
王祺算是混得不错了,与元朝斡旋了多年,终于是稳住了自己的地位。
可惜高丽接下来却迎来了一系列不顺利的事情:首先,红巾军多次北伐,把高丽国打得七零八落,虽说在李成桂、李芳实、金得培、崔莹等人的努力之下,城池基本都被收复了,可期间却葬送了数万百姓,同时摧毁了不少生产力。
其次,倭寇连续登陆扫略高丽,多达24次,直接导致本就不富裕的高丽雪上加霜。
再者,旱灾连年,漕运不通。
不仅生产力急速下降,就连运输粮草都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
最后,王祺的王后鲁国公主,传出了怀孕的消息,结果仅仅1个月以后,公主就得了重病去世了,这对王祺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
这一连串的打击,对高丽国王王祺来说,实在是太残忍了。
自此这哥们就不管事儿了,让权臣辛旽管理朝政。
结果辛旽这家伙飘了,居然打算废了王祺。
王祺大怒,将辛旽全家问斩,同时从贵族中选拔美少年作为自己的护卫,以此削弱武将集团的势力。
结果这帮美少年居然跑去跟王祺的妃嫔们勾搭在了一起,甚至有的妃嫔还给这帮美少年生了孩子。
这还得了?
王祺从宦官崔万生那儿得到了这个消息,勃然大怒,打算杀掉一批少年,至于崔万生,那也是逃不过去的。
崔万生知道自己要挂了,便索性联合一堆美少年,将王祺给宰了。
王祺的部下们为其报仇,顺便将他的儿子王禑,扶上了王位。
而此时中原王朝已经从元朝,换成了明朝。
朱元璋也顺便遣使交好高丽,最初高丽是比较听话的,不仅接受了明朝的册封,而且还主动交保护费给朱元璋。
双方关系其乐融融。
可伴随着王禑逐渐长大,事情发生了转变。
原来明朝和高丽,为了铁岭的归属权吵了一架。
王禑大怒,打算讨伐辽东。
大家都表示反对,唯独大将崔莹表示支持。
在崔莹的怂恿下,王禑诛杀了朱元璋派来的使臣,同时派遣10万大军进攻辽东。
老规矩,他们又废除了大明的旧制和年号。
这纯粹是吃饱了撑着没事干,大明朝又那么好惹吗?
你是人比人家多,还是地比人家多呢?
哪怕你战斗力比人家强得多也好啊!结果你啥也不是!三、一败涂地,王禑只能黯然退位。
这一仗,最有信心的就是王禑和崔莹,其他人都不看好这一仗。
就连亲自上了战场的士兵们,其实都很散漫,压根就不想出征辽东。
甚至连带队的李成桂和曹敏修等将领,都多次要求班师回朝,可惜都被王禑给拒绝了。
这可把李成桂等人给惹毛了,往前走肯定是个死,返回去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因此李成桂打出了清君侧旗号,攻入开京,抓获崔莹,迫使王禑退位,这便是大名鼎鼎的威化岛回军事件。
也就是说,出兵辽东的高丽大军还没开打,就跑回去抢班夺权了。
结局:李成桂灭掉了高丽王国。
提到李成桂,大家其实应该很熟悉,他废了王禑以后,手握高丽实权。
没多久以后,他便自立为王,改高丽国号为朝鲜,建立了朝鲜王朝。
与此同时,李成桂积极恢复自己与明朝的关系,开始长期向明朝称臣。
所以说王祺和王禑父子俩(王禑可能是辛旽)的儿子,一个和元朝动武,一个和明朝动武,结果都没落得个好下场。
参考资料:《高丽史》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