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未来三年的发展趋势怎么样

汽车行业未来展望: 智能网联新能源兴起, 行业变革大浪潮1、新能源由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产品综合能力是核心。
2、优质车型供给有望打开市场化需求。
双积分政策助力供给端加速改善。
双积分政策压力下,主流车企均在加快投放新能源车型,供给端改善有望加速,双积分政策压力下,各大车企均加大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布局。
3、竞争格局分析:部分车企具备先发优势,但市场地位尚不稳定。
新兴车企市场份额在逐步扩大,新能源乘用车行业竞争格局尚不稳定。
(二)、汽车行业的未来: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将逐步提升智能网联汽车的出现将带来汽车行业革命性的变化,汽车的安全性、行驶效率等将大幅提升。
目前智能网联汽车已得到各国政府以及企业高度重视。
无人驾驶商业化并行发展,特殊场景应用将率先落地。
全的无人驾驶汽车可能在景区和园区等特殊场景下率先实现商业化。

参考:
大家好,
由于近两年国家大力整治污染,保护环境。
汽车行业也积极配合淘汰高排放,高污染,不符合环保车辆。
所以汽车行业未来三年的发展趋势是以研发生产电动汽车为主,延长续航里程,真正做到零排放,零污染。

参考:
我觉得有四个方面:一是、电动汽车逐步打开销量,以特斯拉为代表的外资和比亚迪为代表的国内企业,蚕食老牌燃油车的市场。
先是从中端开始,比亚迪向中下蚕食,特斯拉向中上。
传统汽车之中应该不会超过三家向电动车转型能成功,就算转型成功,也会失去原有的品牌优势。
二是、东北和西北这些,一年中寒冷天气较多的地方,可能会发展部分氢动力燃料电池车。
这个虽然国内没怎么推,但迫于低温下电池性能的影响,可能会引进日本等氢燃料方面的先进技术。
当然这要看政策方面要不要推动了。
三是、传统燃油车品牌中转型不太成功的企业,实力小、产量低的国产企业被重组或者倒闭;
合资的外资会退出一些。
行业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四是、传统燃油车会继续在低端和高端发挥作用,而且低端方面的优势可能随着新能源车成本的降低而更感受到压力。
而高端品牌可能会长期存在,满足追求传统驾驶感觉的细分客户,但留下的可能只有一线豪华品牌。
这跟发达国家的摩托车市场差不多。

参考:
2021-2027全球与中国互联汽车技术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本文研究全球及中国市场互联汽车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侧重分析全球及中国市场的主要企业,同时对比北美、欧洲、日本、中国、东南亚、印度等地区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2019年全球互联汽车技术市场规模达到了xx亿元,预计2026年将达到xx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xx%。
本文重点分析在全球及中国有重要角色的企业,分析这些企业互联汽车技术产品的市场规模、市场份额、市场定位、产品类型以及发展规划等。
主要企业包括:Continental AGQualcommNXPBoschHuaweiKapschAskeyFicosaSavariLACROIX CityCohda WirelessAutotalksLear (Arada)CommsigniaHARMANDanlaw按照不同产品类型,包括如下几个类别:V2VV2IV2P按照不同应用,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乘用车商用车重点
正文目录1 互联汽车技术市场概述1.1 互联汽车技术市场概述1.2 不同产品类型互联汽车技术分析1.2.1 V2V1.2.2 V2I1.2.3 V2P1.3 全球市场不同产品类型互联汽车技术规模对比(2016 VS 2021 VS 2027)1.4 全球不同产品类型互联汽车技术规模及预测(2016-2027)1.4.1 全球不同产品类型互联汽车技术规模及市场份额(2016-2021)1.4.2 全球不同产品类型互联汽车技术规模预测(2021-2027)1.5 中国不同产品类型互联汽车技术规模及预测(2016-2027)1.5.1 中国不同产品类型互联汽车技术规模及市场份额(2016-2021)1.5.2 中国不同产品类型互联汽车技术规模预测(2021-2027)2 互联汽车技术不同应用分析2.1 从不同应用,互联汽车技术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2.1.1 乘用车2.1.2 商用车2.2 全球市场不同应用互联汽车技术规模对比(2016 VS 2021 VS 2027)2.3 全球不同应用互联汽车技术规模及预测(2016-2027)2.3.1 全球不同应用互联汽车技术规模及市场份额(2016-2021)2.3.2 全球不同应用互联汽车技术规模预测(2021-2027)2.4 中国不同应用互联汽车技术规模及预测(2016-2027)2.4.1 中国不同应用互联汽车技术规模及市场份额(2016-2021)2.4.2 中国不同应用互联汽车技术规模预测(2021-2027)3 全球互联汽车技术主要地区分析3.1 全球主要地区互联汽车技术市场规模分析:2016 VS 2021 VS 20273.1.1 全球主要地区互联汽车技术规模及份额(2016-2021年)3.1.2 全球主要地区互联汽车技术规模及份额预测(2021-2027)3.2 北美互联汽车技术市场规模及预测(2016-2027)3.3 欧洲互联汽车技术市场规模及预测(2016-2027)3.4 中国互联汽车技术市场规模及预测(2016-2027)3.5 亚太互联汽车技术市场规模及预测(2016-2027)3.6 南美互联汽车技术市场规模及预测(2016-2027)4 全球互联汽车技术主要企业分析4.1 全球主要企业互联汽车技术规模及市场份额4.2 全球主要企业总部、主要市场区域、进入互联汽车技术市场日期、提供的产品及服务4.3 全球互联汽车技术主要企业竞争态势及未来趋势4.3.1 全球互联汽车技术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和第三梯队企业及市场份额(2019 VS 2020)4.3.2 2020年全球排名前五和前十互联汽车技术企业市场份额4.4 新增投资及市场并购4.5 互联汽车技术全球领先企业SWOT分析5 中国互联汽车技术主要企业分析5.1 中国互联汽车技术规模及市场份额(2016-2021)5.2 中国互联汽车技术Top 3与Top 5企业市场份额6 互联汽车技术主要企业概况分析6.1 Continental AG6.1.1 Continental AG公司信息、总部、互联汽车技术市场地位以及主要的竞争对手6.1.2 Continental AG互联汽车技术产品及服务介绍6.1.3 Continental AG互联汽车技术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万美元)6.1.4 Continental AG公司简介及主要业务6.2 Qualcomm6.2.1 Qualcomm公司信息、总部、互联汽车技术市场地位以及主要的竞争对手6.2.2 Qualcomm互联汽车技术产品及服务介绍6.2.3 Qualcomm互联汽车技术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万美元)6.2.4 Qualcomm公司简介及主要业务6.3 NXP6.3.1 NXP公司信息、总部、互联汽车技术市场地位以及主要的竞争对手6.3.2 NXP互联汽车技术产品及服务介绍6.3.3 NXP互联汽车技术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万美元)6.3.4 NXP公司简介及主要业务6.4 Bosch6.4.1 Bosch公司信息、总部、互联汽车技术市场地位以及主要的竞争对手6.4.2 Bosch互联汽车技术产品及服务介绍6.4.3 Bosch互联汽车技术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万美元)6.4.4 Bosch公司简介及主要业务6.5 Huawei6.5.1 Huawei公司信息、总部、互联汽车技术市场地位以及主要的竞争对手6.5.2 Huawei互联汽车技术产品及服务介绍6.5.3 Huawei互联汽车技术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万美元)6.5.4 Huawei公司简介及主要业务6.6 Kapsch6.6.1 Kapsch公司信息、总部、互联汽车技术市场地位以及主要的竞争对手6.6.2 Kapsch互联汽车技术产品及服务介绍6.6.3 Kapsch互联汽车技术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万美元)6.6.4 Kapsch公司简介及主要业务6.7 Askey6.7.1 Askey公司信息、总部、互联汽车技术市场地位以及主要的竞争对手6.7.2 Askey互联汽车技术产品及服务介绍6.7.3 Askey互联汽车技术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万美元)6.7.4 Askey公司简介及主要业务6.8 Ficosa6.8.1 Ficosa公司信息、总部、互联汽车技术市场地位以及主要的竞争对手6.8.2 Ficosa互联汽车技术产品及服务介绍6.8.3 Ficosa互联汽车技术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万美元)6.8.4 Ficosa公司简介及主要业务6.9 Savari6.9.1 Savari公司信息、总部、互联汽车技术市场地位以及主要的竞争对手6.9.2 Savari互联汽车技术产品及服务介绍6.9.3 Savari互联汽车技术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万美元)6.9.4 Savari公司简介及主要业务6.10 LACROIX City6.10.1 LACROIX City公司信息、总部、互联汽车技术市场地位以及主要的竞争对手6.10.2 LACROIX City互联汽车技术产品及服务介绍6.10.3 LACROIX City互联汽车技术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万美元)6.10.4 LACROIX City公司简介及主要业务6.11 Cohda Wireless6.11.1 Cohda Wireless基本信息、互联汽车技术生产基地、总部、竞争对手及市场地位6.11.2 Cohda Wireless互联汽车技术产品及服务介绍6.11.3 Cohda Wireless互联汽车技术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万美元)6.11.4 Cohda Wireless公司简介及主要业务6.12 Autotalks6.12.1 Autotalks基本信息、互联汽车技术生产基地、总部、竞争对手及市场地位6.12.2 Autotalks互联汽车技术产品及服务介绍6.12.3 Autotalks互联汽车技术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万美元)6.12.4 Autotalks公司简介及主要业务6.13 Lear (Arada)6.13.1 Lear (Arada)基本信息、互联汽车技术生产基地、总部、竞争对手及市场地位6.13.2 Lear (Arada)互联汽车技术产品及服务介绍6.13.3 Lear (Arada)互联汽车技术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万美元)6.13.4 Lear (Arada)公司简介及主要业务6.14 Commsignia6.14.1 Commsignia基本信息、互联汽车技术生产基地、总部、竞争对手及市场地位6.14.2 Commsignia互联汽车技术产品及服务介绍6.14.3 Commsignia互联汽车技术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万美元)6.14.4 Commsignia公司简介及主要业务6.15 HARMAN6.15.1 HARMAN基本信息、互联汽车技术生产基地、总部、竞争对手及市场地位6.15.2 HARMAN互联汽车技术产品及服务介绍6.15.3 HARMAN互联汽车技术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万美元)6.15.4 HARMAN公司简介及主要业务6.16 Danlaw6.16.1 Danlaw基本信息、互联汽车技术生产基地、总部、竞争对手及市场地位6.16.2 Danlaw互联汽车技术产品及服务介绍6.16.3 Danlaw互联汽车技术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万美元)6.16.4 Danlaw公司简介及主要业务7 互联汽车技术行业动态分析7.1 互联汽车技术行业背景、发展历史、现状及趋势7.1.1 发展历程、重要时间节点及重要事件7.1.2 行业目前现状分析7.1.3 未来潜力及发展方向7.2 互联汽车技术发展机遇、挑战及潜在风险7.2.1 互联汽车技术当前及未来发展机遇7.2.2 互联汽车技术发展的推动因素、有利条件7.2.3 互联汽车技术市场不利因素、风险及挑战分析8 研究结果9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9.1 研究方法9.2 数据来源9.2.1 二手信息来源9.2.2 一手信息来源9.3 数据交互验证9.4 免责声明表格目录表1 V2V主要企业列表表2 V2I主要企业列表表3 V2P主要企业列表表4 全球市场不同产品类型互联汽车技术规模及增长率对比(2016 VS 2021 VS 2027)&(百万美元)表5 全球不同产品类型互联汽车技术规模列表(2016-2021)&(百万美元)表6 2016-2021年全球不同产品类型互联汽车技术规模市场份额列表(2016-2021)表7 全球不同产品类型互联汽车技术规模预测(2021-2027)&(百万美元)表8 2021-2027全球不同产品类型互联汽车技术规模市场份额预测表9 中国不同产品类型互联汽车技术规模(百万美元)&(2016-2027)表10 2016-2021年中国不同产品类型互联汽车技术规模市场份额列表(2016-2021)表11 中国不同产品类型互联汽车技术规模预测(2021-2027)&(百万美元)表12 2021-2027中国不同产品类型互联汽车技术规模市场份额预测表13 全球市场不同应用互联汽车技术规模及增长率对比(2016 VS 2021 VS 2027)&(百万美元)表14 全球不同应用互联汽车技术规模(百万美元)&(2016-2021)表15 全球不同应用互联汽车技术规模市场份额(2021-2027)表16 全球不同应用互联汽车技术规模预测(2021-2027)&(百万美元)表17 全球不同应用互联汽车技术规模市场份额预测(2021-2027)表18 中国不同应用互联汽车技术规模(2016-2021)&(百万美元)表19 中国不同应用互联汽车技术规模市场份额(2021-2027)表20 中国不同应用互联汽车技术规模预测(2016-2021)&(百万美元)表21 中国不同应用互联汽车技术规模市场份额预测(2021-2027)表22 全球主要地区互联汽车技术规模:(2016 VS 2021 VS 2027)&(百万美元)表23 全球主要地区互联汽车技术规模份额(2016-2021年)表24 全球主要地区互联汽车技术规模及份额(2016-2021年)表25 全球主要地区互联汽车技术规模列表预测(2021-2027)表26 全球主要地区互联汽车技术规模及份额列表预测(2021-2027)表27 全球主要企业互联汽车技术规模(2016-2027)&(百万美元)表28 全球主要企业互联汽车技术规模份额对比(2016-2027)表29 全球主要企业总部及地区分布、主要市场区域表30 全球主要企业进入互联汽车技术市场日期,及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表31 全球互联汽车技术市场投资、并购等现状分析表32 中国主要企业互联汽车技术规模(百万美元)列表(2016-2021)表33 2016-2021中国主要企业互联汽车技术规模份额对比表34 Continental AG公司信息、总部、互联汽车技术市场地位以及主要的竞争对手表35 Continental AG互联汽车技术产品及服务介绍表36 Continental AG互联汽车技术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万美元)表37 Continental AG公司简介及主要业务表38 Qualcomm公司信息、总部、互联汽车技术市场地位以及主要的竞争对手表39 Qualcomm互联汽车技术产品及服务介绍表40 Qualcomm互联汽车技术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万美元)表41 Qualcomm公司简介及主要业务表42 NXP公司信息、总部、互联汽车技术市场地位以及主要的竞争对手表43 NXP互联汽车技术产品及服务介绍表44 NXP互联汽车技术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万美元)表45 NXP公司简介及主要业务表46 Bosch公司信息、总部、互联汽车技术市场地位以及主要的竞争对手表47 Bosch互联汽车技术产品及服务介绍表48 Bosch互联汽车技术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万美元)表49 Bosch公司简介及主要业务表50 Huawei公司信息、总部、互联汽车技术市场地位以及主要的竞争对手表51 Huawei互联汽车技术产品及服务介绍表52 Huawei互联汽车技术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万美元)表53 Huawei公司简介及主要业务表54 Kapsch公司信息、总部、互联汽车技术市场地位以及主要的竞争对手表55 Kapsch互联汽车技术产品及服务介绍表56 Kapsch互联汽车技术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万美元)表57 Kapsch公司简介及主要业务表58 Askey公司信息、总部、互联汽车技术市场地位以及主要的竞争对手表59 Askey互联汽车技术产品及服务介绍表60 Askey互联汽车技术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万美元)表61 Askey公司简介及主要业务表62 Ficosa公司信息、总部、互联汽车技术市场地位以及主要的竞争对手表63 Ficosa互联汽车技术产品及服务介绍表64 Ficosa互联汽车技术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万美元)表65 Ficosa公司简介及主要业务表66 Savari公司信息、总部、互联汽车技术市场地位以及主要的竞争对手表67 Savari互联汽车技术产品及服务介绍表68 Savari互联汽车技术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万美元)表69 Savari公司简介及主要业务表70 LACROIX City公司信息、总部、互联汽车技术市场地位以及主要的竞争对手表71 LACROIX City互联汽车技术产品及服务介绍表72 LACROIX City互联汽车技术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万美元)表73 LACROIX City公司简介及主要业务表74 Cohda Wireless公司信息、总部、互联汽车技术市场地位以及主要的竞争对手表75 Cohda Wireless互联汽车技术产品及服务介绍表76 Cohda Wireless互联汽车技术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万美元)表77 Cohda Wireless公司简介及主要业务表78 Autotalks公司信息、总部、互联汽车技术市场地位以及主要的竞争对手表79 Autotalks互联汽车技术产品及服务介绍表80 Autotalks互联汽车技术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万美元)表81 Autotalks公司简介及主要业务表82 Lear (Arada)公司信息、总部、互联汽车技术市场地位以及主要的竞争对手表83 Lear (Arada)互联汽车技术产品及服务介绍表84 Lear (Arada)互联汽车技术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万美元)表85 Lear (Arada)公司简介及主要业务表86 Commsignia公司信息、总部、互联汽车技术市场地位以及主要的竞争对手表87 Commsignia互联汽车技术产品及服务介绍表88 Commsignia互联汽车技术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万美元)表89 Commsignia公司简介及主要业务表90 HARMAN公司信息、总部、互联汽车技术市场地位以及主要的竞争对手表91 HARMAN互联汽车技术产品及服务介绍表92 HARMAN互联汽车技术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万美元)表93 HARMAN公司简介及主要业务表94 Danlaw公司信息、总部、互联汽车技术市场地位以及主要的竞争对手表95 Danlaw互联汽车技术产品及服务介绍表96 Danlaw互联汽车技术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万美元)表97 Danlaw公司简介及主要业务表98 互联汽车技术行业目前发展现状表99 互联汽车技术当前及未来发展机遇表100 互联汽车技术发展的推动因素、有利条件表101 互联汽车技术市场不利因素、风险及挑战分析表102 互联汽车技术行业政策分析表103 研究范围表104 分析师列表
2 我国将逐步由汽车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近年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内知名汽车企业逐渐涌现,汽车生产核心技术和新技术逐渐为国内企业所掌握,出口规模逐年扩大,我国已经具备了向汽车制造国转变的基础。
3 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成为我国汽车发展方向近年来,我国汽车保有量大幅上升,对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同时造成的空气污染也日益严重。
受益于节能环保政策的推出,未来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及相关零部件行业将是新的投资增长点,也是未来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

参考:
本人在国内某知名主机厂工作,可以对这个问题发表一些看法;
未来三年,国内汽车行业还将保持稳定增速,燃油车依然是主力产品,但新能源汽车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今天各大汽车厂商陆续公布了9月份汽车销量,对这一行业来说有“金九银十”的说法,尽管今年疫情严重影响了上半年汽车销量,但是下半年汽车销量都迎来了大爆发,从9月份已公布数据看,吉利汽车9月份销量达12.64万辆,同比增长了11%,长安汽车9月份销量20.55万辆,同比增长了28.65%,长城汽车销量近12万辆,同比增长28%,其它车企销量也有大幅增长;
疫情后的报复性消费也助推着汽车行业的崛起,作为存在几十年的老工业,现在依然保持着稳定增长,并没有步入夕阳产业行列。
我们现在是第一汽车大国,当前国内的汽车保有量大概在3.6亿,虽说保有量逐年增长,但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其中每千人大概137辆,排名在全球第17位,而美国每千人保有量达到837辆,所以我们的汽车产业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尤其是未来3年,国内汽车保有量将逐步达到5亿。
目前汽车的主流产品依然是燃油车,新能源汽车不足500万辆,但目前依旧保持大幅增长的趋势,未来3年会有更多的新能源汽车进入市场,不管是纯电动还是插电式混动或者轻混,现在都已经开始陆续进入市场,而且市场表现很好,而且国家现在对新能源汽车大力支持,2025年后会逐步禁售部分燃油车,这是国家政策也是未来汽车发展方向;
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的成熟会有效解决电动汽车行驶里程和安全性问题,电动车的三大技术电机,电池,电控正在逐步完善,所以新能源汽车未来可期,而且这3年内会陆续推出氢能源汽车,不仅能解决行驶里程问题,还能更加节省能源并保护环境,所以我对汽车行业近几年保持乐观。
最近两个月很多汽车上市公司的股价得到大幅增长,新能源车更是涨幅巨大,而股市是行业经济的提前反应,目前国内的汽车企业正在逐步优化,那些没有实力没有口碑的车企逐步淘汰,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共同发展的企业会更加优秀,现在还有很多造车新势力如雨后春笋,不管是阿里还是华为或是腾讯都有相应的新能源汽车部门,这些大佬级企业都看好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我们还有什么可怀疑呢?
参考:
三年对汽车行业来说太短了,一款车型的迭代都是五年起,三年内不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因为是汽车从业人员,有些感受,浅谈几句:中国市场:18年下半年起开始出现负增长,18年全年同比-4%,19年同比-10%,20年疫情影响更不必说。
这一切都透露出一点,中国市场已经从增量市场逐步进入存量市场。
存量市场就意味着:售后凸显、保有客户比重加大。
(码字好累,点到为止,估计也没啥人看到,有兴趣可以私聊哈哈哈哈)新能源车市场:逆势中的希望,
政府政策引导、资金流入,16年起开始涌现闻所未闻的各种电动车品牌。
经过这几年的筛选淘汰,已经死掉了一批。
再倒腾三年,差不多能否看出来谁是骡子谁是马了。
全新品牌看好特斯拉、蔚来、小鹏。
传统品牌分支看好比亚迪、广汽新能源、吉利。
传统行业从业者,本人,即将哭死在厕所。
T.T
参考:
产销量近两年呈下滑态势,降幅有所扩大2011-2017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处于不断增长态势。
2018年,我国汽车产量为2780.9万辆,汽车销售为2808.1万辆,同比分别下降4.16%和2.76%。
2019年,我国汽车产业面临的压力进一步加大,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572.1万辆和2576.9万辆,产销量同比分别下降7.5%和8.2%,产销量降幅比上年分别扩大3.3和5.4个百分点。
2020年1-8月,受到年初疫情影响,汽车产销量继续下滑。
2020年1-8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443.2万辆和1455.1万辆,同比分别下降9.6%和9.7%,降幅较1-7月分别继续收窄2.2和3个百分点。
乘用车持续走弱,商用车占比上升2010-2016年,我国乘用车占汽车产销量的比重呈上升趋势,2016年分别达到86.85%和86.97%;而2017年以来,乘用车持续走弱,商用车从增速上看好于乘用车。
2019年,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136万辆和2144.4万辆,产销量同比分别下降9.2%和9.6%。
占汽车产销比重分别达到83.05%和83.22%,分别低于上年产销量比重的1.5和1.2个百分点。
从2020年1-8月累计数据来看,2020年1-8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117.6万辆和1128.8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5.5%和15.4%,降幅较1-7月收窄2.3和3个百分点。
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325.6万辆和326.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9.3%和17.3%,增幅较1-7月继续扩大2.9和3个百分点。
行业集中度不断上升2019年1-12月,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集团销量合计为2329.4万辆,同比下降6.7%,高于行业增速1.5个百分点;前十名企业汽车销售量占汽车销售总量的90.4%,高于上年同期1.2个百分点。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19年乘用车销量排名前十家的生产企业分别是: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吉利控股、东风有限(本部)、上汽通用五菱、长城汽车、长安汽车、东风本田和广汽本田,分别销售204.6万辆、200.2万辆、160万辆、136.2万辆、127.7万辆、124.2万辆、91.1万辆、81.5万辆、80万辆和77.1万辆,与上年相比,东风本田销量呈较快增长,广汽本田和一汽大众增速略低,其他七家企业呈不同程度下降,其中上汽通用五菱和上汽通用降幅更为明显。
2019年,上述十家企业共销售1282.5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9.8%。
2019年商用车销量排名前十家企业依次为:东风公司、北汽福田、上汽通用五菱、中国一汽、中国重汽、江淮股份、江铃股份、长安汽车、陕汽集团和长城汽车,分别销售57.1万辆、52.7万辆、41.8万辆、35.1万辆、29.6万辆、25.3万辆、23.7万辆、22.3万辆、18.7万辆和14.9万辆。
与上年相比,江铃股份销量呈较快下降,中国重汽、长安汽车和江淮股份降幅略低,其他六家企业均呈小幅增长。
2019年,上述十家企业共销售321.2万辆,占商用车销售总量的74.3%。
汽车保有量近十年年复合增长率接近12%2012-2019年,我国汽车保有量逐年增长,年复合增长率接近12%。
2019年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26150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762万辆),比上年末增加2122万辆,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22635万辆,增加1905万辆。
民用轿车保有量14644万辆,增加1193万辆,其中私人轿车保有量13701万辆,增加1112万辆。
2020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保有量达到2.7亿辆,同比增长8%。
—— 更多数据及分析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智能汽车行业发展研究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参考:

售后市场部分:维修保养、二手车部分会继续走高。

智能化/网联化、电气化就是时下
我们简单聊聊网联化中的V2V技术。
据美国交通部预测,排除酒精和毒品这类直接影响驾驶员神智的交通事故,V2V技术预计最高可降低约八成事故率,这意味着每年将有成千上万的人免于车祸。
如此神奇的V2V究竟有何魔力?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V2V(Vehicle to Vehicle)俗称车对车通信,是基于专用短程通信技术建立起来的一种通讯模式。
它要比某些车型正在使用的偏向娱乐性质的车载朋友圈功能更强大,特别是在安全驾驶方面。
简单说,V2V可以将行驶车辆的位置、速度、行驶方向、制动状态等一系列关键数据共享,让周围车辆提前预知风险。
这就好比给汽车装上了广播喇叭,周边汽车可以听懂你的警报,并提前做出准备。
关于汽车驾驶方面的技术,我们听到最多的是自动驾驶,但汽车想要实现更高更可靠的安全,单打独斗很难办到。
看看今年以来发生的自动驾驶安全事故,最强的几家都没幸免。
有人会说了,高科技技术一天一个样,虽然看起来都很高级很安全,但很多都是玩概念的东西。
但要告诉大家的是,V2V通信并不是这类。
事实上它离我们并不遥远。
比如就在今年五月,一向对安全十分重视的沃尔沃就提出,将于今年开始在其90、60和40系列新车,以及部分沃尔沃Trcuks重卡上搭载V2V技术(现在仅限于瑞典和挪威地区)。
简单说,他们的V2V功能将采用车辆警示灯信号与云端系统连接的设定。
以车辆爆胎为例,一旦前方有司机打开应急灯,会立刻将警示信息传递给后方沃尔沃车辆,仪表盘上会亮起「△」符号来提醒驾驶者注意。
通常来说,V2V有效的通讯范围为300米,而传统的警示标牌一般不过放置在车后150米,可见采用此功能的车辆有效预警距离会增加一倍。
而且如果是在能见度很低的夜间,这项功能的价值还会更大。
不过沃尔沃的V2V功能还并没有发挥这项技术的全貌。
很显然,他们现在并没有共享关键的驾驶数据,而且也没有达到实时共享的高度。
这更像是一种基于灾害预警的机制。
事实上一向严谨的沃尔沃也并没有夸大它的作用,他们将这套系统命名为灾害预警系统。
不过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比如其配套的危险警示灯系统就是业内首创。
据沃尔沃称,将来会加入路况采集提醒。
比如,前方车辆ESP等驾驶辅助配备采集到的信息将传递给后方车辆,以保证后方车辆的ESP介入更及时准确。
如果要找出比沃尔沃在量产车上做得更好的,答案是通用汽车。
比如2017款凯迪拉克CTS(美国)就已经在部分车型上搭载了V2V技术,将来还会进一步扩大成标配。
在CTS上,车辆之间不仅可以实现车速与所在位置共享,还可以共享实时路况信息、紧急事故甚至恶劣天气等。
据官方所说每一辆CTS都能够在一秒内接收高达1000条路况信息。
是不是这么高级还不得而知,但开过车的朋友都知道,如此海量的信息涌入,反倒有可能干扰驾驶员。
据通用所说,这些收集到的信息可以通过CUE系统进行选择,过滤到非关键信息,驾驶员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定义预警信号,呈现在中控屏幕或是HUD上。
这种设定还是很贴心的。
l V2V还能做到更多
比如知道了相互之间的驾驶数据,车辆之间将更和谐,这会利于缓解交通,甚至还能帮助汽车降低油耗(很多时候踩油门是被迫的)。
缓解交通这项不言而喻,我们重点讲讲降低油耗。
以初创公司Peloton为例,在早前他们推出了一个V2V套件,据称能够帮助货运车队节约至少10%的油耗。
他们的的V2V概念并不复杂,像是一种升级版ACC技术。
车队中的司机仅需要控制转向,车速则由巡航控制系统控制(ACC有助于降低油耗)。
具体实现方式上,车队中的每辆卡车都会安装一个车载终端,这些终端通过专用短程通信(DSRC)信号将本车位置信息传递给其他车辆。
当系统开始运行时,后车追上前车并自动保持约10~15米的安全距离。
目前,包括通用、奔驰、大众、沃尔沃之外,像本田、丰田等企业也开始
相信在未来,V2V技术还有更多有趣、实用的功能出现。
l V2V并不完美,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其实V2V技术并不是这两年才爆发的技术,早在2012年美国交通部就正式建立了V2V技术研究中心,并在2016年底宣布将颁布新法规强制新生产的车辆安装V2V通信装置。
附:美国交通部还提出了明确要求:V2V装置通信距离达到300米,能提供车辆雷达和摄像机感知范围外的通信能力,同时该通信能力不能因其他车辆或障碍物的阻挡而受到影响。
不过这项技术在唐纳德·特朗普上台后就搁浅了。
排出一些政策倾向性原因外,V2V本身也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仅为同品牌车型之间的交流可以发现,不论是沃尔沃还是凯迪拉克,他们的V2V技术都是针对各自旗下品牌的,不同品牌之间的通信不能实现。
沃尔沃甚至直接把他们的V2V称为Volvo to Volvo,而不是Vehicle to Vehicle(车)。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原因有很多。
简单说一下我的理解。
1)V2V技术还很先锋,现在仅有少数厂家有实力量产;
2)汽车互联必然需要制定行业标准。
比如有可能出现因为危险识别机制不同而导致安全事故,到时候会很难人责。
但标准的制定者往往是最早的受益者,谁都不服谁的情况下将很难实现;
3)这项技术不可避免地会将海量的车辆信息传递给对手车型,这是厂家们不愿意看到的。
2. 通讯网络紧张现在的V2V都是依托于5.9GHz无线网络,但频段争夺战一直没有消停过。
因为频段短缺,美国电缆和科技公司还一度寻求政府帮助以允许他们使用5.9 GHz频段,但汽车厂家给出的回复是——“我们自己都不够用”。
现在看来,只能等到5G技术的成熟才能有所缓解。
除了这个问题外,V2V技术所发射信号的频率和无线通信技术,如wifi、3G和4G等技术的频率有所重叠,还将会造成网络拥堵。
3. 如何和自动驾驶作出区分可以看到,V2V技术是一种小范围内(300米)的交通信息共享技术。
但相比现在的自主式自动驾驶模式,它还是有一些重叠的。
比如V2V做到的防碰撞预警,自动驾驶的AEB功能(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同样可以做到差不多的程度。
另外,在自动驾驶+AI的概念下,汽车之间依然能实现和谐共处,减缓交通和降低油耗。
事实上,V2V的强项在于两点:1. 能跳过遮挡物,实现关键数据共享(现在的自动驾驶技术对遮挡物还没有办法);
2. 能够将前方车辆的采集到的最真实的道路信息反馈给后车。
如何将这两个优点放大,将决定它能不能生存下去。
总之,V2V将何去何从我们还不得而知,但显然这个技术将会是对自动驾驶(自主式)的一个很好补充。

参考:
汽车行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看经济形势和政策的脸色。
电动车毫无疑问是政策的大势所趋,第一,消费升级,第二,更新迭代、第三,汽车智能化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