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历为何要在乾隆四十三年替八叔胤禩翻案
公元1735年,清雍正帝驾崩,大臣鄂尔泰和张廷玉等人从“正大光明”的匾额后面取下雍正帝立储的诏书,向诸皇子宣读。
于是,宝亲王弘历在众大臣的簇拥下,登上了皇位,第二年改元乾隆。
这位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开启了他长达60年的统治生涯。
相对于自己的父辈,乾隆帝的登基算是比较顺利的,25岁继位的年纪,不早不晚,非常适宜。
不得不说,这位乾隆帝的命,还是不错的。
无论野史和影视剧如何渲染他的生母是何人,但乾隆帝的顺利继位,也离不开他正史中记载的母亲孝圣宪皇后——满洲镶黄旗人钮祜禄氏,尊贵的家族背景。
因为雍正在驾崩之前,存活下来的儿子仅仅有弘历、弘昼、弘曕三个儿子。
弘历虽然是雍正的第四个儿子,但年长的几个儿子不是夭折就是被废,所以到雍正驾崩的时候,弘历就成了长子。
曾经,在弘历之前,雍正还有个李妃齐氏的儿子,三阿哥弘时。
但是,史料上记载,弘时因为年少放纵,行事不谨慎,在雍正五年被削除宗籍,二十四岁抑郁而终。
弘昼是纯悫皇贵妃耿氏所生,但比起钮祜禄氏的满洲血统,耿氏的汉族血统没有优势。
而弘曕和弘历一母同胞,按照长幼秩序,也是哥哥弘历先有继承权。
更重要的原因是,弘历是康熙和雍正都很喜欢的皇子。
他从小聪明好学,很有祖上遗风,康熙特别看重对他的培养,将他接到宫中,自己的身边抚养教导。
明眼人都能看出,康熙虽然和雍正的感情一般,但是对这个孙子还是寄予厚望的,希望他将来继承大统。
这么以来,自身优质,又没什么竞争对手,弘历继位自然很是顺利,整个过程,没有出现康熙死后“九王夺嫡”的混乱残酷的历史事件。
但是,年轻的弘历对于顺利得到的皇权从来都是非常珍惜,而且居安思危的。
25岁的他,面对庞大的国家,有着强烈的使命感。
细想来,弘历的曾祖父顺治帝六岁登基,他的祖父康熙帝八岁登基,而他的父亲雍正帝四十四岁才登基。
先辈们不是少时继位有人辅佐教导,就是中年继位富有治国的成熟城府。
只有乾隆,年纪轻轻一登基就要开始治国的实战运作,虽说年轻人踌躇满志,但是肩膀上也扛着巨大的压力。
而且,他也不是全然无对手,时政也不是天下太平,万事无忧。
在此背景下,我们可以通过
采取“恩威并施,刚柔相济”和“亲亲睦族” 政策。
由于对于顺利得到的皇位十分珍惜,不敢掉以轻心,且重担在肩。
所以乾隆十分勤政,也在巩固政权方面,十分肯动脑筋。
他从小深受祖父康熙喜爱,养在身边,亲自为他教书授课,练习骑射。
所以乾隆亲历了祖父的治国方针,也曾旁听了不少的朝政决策,他深知祖父的弊政就在于“仁慈与宽济”。
而轮到他父亲执政时,他又深深感受到其执政过于严苛冷酷,尤其是对于自己兄弟亲族的惩处,太过于无情。
太宽和太严,都不利于皇权的稳固,尤其是江山交于他手中之后,他更得慎重过渡。
所以,乾隆帝吸取经验,采取了刚柔并济的策略。
将强硬的手段用于内阁的治理,削弱内阁权力,加强军机处权力,并加强对宦官的控制,严惩结党营私,打击党派纷争等。
而“仁政”的一面,他体现在“亲亲睦族”政策。
康熙末年,皇子们为争储位斗的是不可开交,皇族矛盾空前尖锐。
到了雍正即位,如履薄冰,便加快收拾这个烂摊子,对兄弟们监禁、流放、甚至残酷杀戮,却不料造成了皇室内部斗争的空前激烈,严重削弱了皇权统治。
乾隆即位后,他首先将皇族中被圈禁的成员统统释放,表示不再追究,并善待他们。
有爵位的恢复爵位,有职位的恢复职位。
此举措得到赞誉一片。
支持他的人多了,权力也得到巩固。
原因二:来自康熙朝被废太子胤礽后代的势力不容小觑。
康熙朝的储位之争,始于太子胤礽被两立和两废。
曾经,康熙对太子胤礽充满希望,胤礽的儿子弘皙也子因父贵,自幼深得康熙疼爱。
在父亲没有被废的时候,弘皙的人生绝对是幸福的,父亲是将来继承大统的人,自己也是聪明过人,将来也会是天子。
可谁料到,父亲被卷入残酷的储位之争,因醉被废,自己的未来也幻灭了。
胤礽的全家族老小从此被圈禁在紫禁城外,北京城郊,失去了自由。
但是,即便如此,胤礽的后代还是得到了锦衣玉食的照顾,除了自由之外,物质供给一切如常。
大概因为康熙念旧,曾经对这个儿子基于很多情感上的寄托。
胤礽一家在紫禁城外开枝散叶,延续香火,后代延绵。
胤礽一家虽然被废,但是,胤礽被废前的势力还是很庞大的,当太子时间久了,积累的支持力量不会小。
以至于“太子派”的党羽一直还对废太子一家的“重新崛起”抱着不灭的希望。
毕竟,康熙曾经因为弘皙在众皇孙中出众的才华,而恢复过胤礽的太子之位。
弘皙,这位青年才俊有很大的竞争储位的优势。
到乾隆顺利继位时,42岁的弘皙眼睁睁看着曾经会稳稳属于自己的储位,传到了同辈之中的他人手中,看着这位年轻的天子,弘皙内心的滋味可想而知。
此生,他心中那点小小的希望再也不可能实现了。
除了弘皙之外,“太子派”党羽依然活跃,遍布在朝里朝外。
这股势力,让年轻的乾隆帝不得不重视起来,他深知“攘外必先安内”,皇位获得得太合理,有时候并不是一件好事,得到得容易,有时也失去得容易。
在皇族中培养自己的支持势力,势在必行。
所以,他必须不能和皇族中人再“反目”,他必须要获得“人心”,以安抚为主。
原因三:允禩曾让康熙心痛,让雍正痛恨,为减少舆论压力,必须在合适的时间才能予以方案。
乾隆之所以没有立马替八叔允禩方案,而是到暮年才做这件事,是因为允禩曾经是祖父和父亲都恨的人,而且做的事,犯得错,并不是没有罪证的: 过错一:曾经,这个“八阿哥”曾经因为绝对的支持力量让康熙一度废立太子中十分被动,甚至被气得老泪纵横。
在两度废立太子时,八阿哥甚至以绝对优势得到了广泛支持,甚至是一边倒的局面,包括康熙的舅舅兼国丈佟国维和康熙最欣赏的大臣马齐都倒向八阿哥,这让康熙非常震惊,他觉得八阿哥如此受到众人推崇,一定是有政治阴谋的,为此他决定将废太子再度复位。
过错二:在储位之争时,八阿哥大搞封建迷信,找术士相面有“天子相”的舆论大造声势,这让康熙非常反感。
过错三:献鹰事件。
最让康熙发怒的一件事,是“八阿哥献鹰”事件。
康熙这
康熙认为这两只将死之鹰大有深意,也不吉利,有点诅咒的意味,大为震怒,从此与八阿哥决裂。
而康熙对允禩这位弟弟的痛恨就更加不用说了。
储位的竞争对手,彼此都没有了兄弟情分。
人生结局只有胜者与败者之分。
所以雍正即位后,巴不得他立刻下大狱,立马列出允禩的十几条罪状,还给他起了个侮辱性的名字叫“阿其那”。
可见恨到何种地步。
八阿哥向来坏名声在外,舆论也没有偏袒他的,且自己的祖父,尤其是自己的父亲,对八叔都这么痛恨,在当时刚刚即位的情况下,乾隆爷不好立即为允禩翻案,如果立即这么做,等于是站在和先祖的对立面上,否定了父辈们的判断,指出了他们的错处。
既是有违背先帝的旨意,不尊不孝,也为自己找麻烦,至少带来了舆论上的压力。
原因四:暮年留美名。
乾隆暮年之际,晚年顺意,长寿安康,更加宽厚大度,此时再议为皇族成员翻案之事,再不存在任何说辞,且能为自己的晚年多积福报,多誉美名,百年之后,功劳簿上也会被加上“仁厚”的一笔。
参考:
是的,乾隆就是觉得雍正错了。
这一点他在给胤禩翻案时,说的很清楚了。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乾隆帝发布诏令,正式为多尔衮翻案,不仅下令为他修复坟茔,而且还恢复其封号,补入玉牒。
同一天,乾隆也为多铎平反,不仅恢复了多铎亲王封号,并且还将其配享太庙。
(后来还入祀盛京贤王祠)如此一来,顺治时期定下的铁案,就被乾隆这么再度给翻了过来。
乾隆敢翻老祖宗定下的铁案,文武两班大臣肯定有意见了。
面对大臣们的质疑,乾隆说了一句心里话:“朕若不言,后世子孙,亦无敢言者”。
这话一说,其实就表明了乾隆的意思:我就是觉得太爷爷做错了,要是连我这个文治武功的千古一帝都不敢给他们翻案,怕是后世子孙更不敢了。
(当时乾隆刚刚平定了第二次大小金川之乱,人气值很高)两天后,乾隆再度翻案。
这一次被他平反的对象是他的八叔,已革廉亲王胤禩。
估计是怕别人非议,说他连老爹定下的铁案都敢翻,所以乾隆给胤禩翻案时,直接就表示了自己的观点:“胤禩无悖逆之实”(悖逆是雍正给胤禩安的罪名。
乾隆说胤禩无悖逆之实,就等于说雍正斥责胤禩悖逆是毫无道理的)。
乾隆是雍正儿子,是当朝皇帝,既然他觉得老爹错了,要给铁案翻案,大臣们自然也不好说什么了。
于是,胤禩的铁案被翻,其子嗣后裔恢复宗室身份,并录入玉牒。
综上所述,乾隆给胤禩翻案,其实就是多尔衮翻案事件的添头。
乾隆当时认为,反正自己已经翻案了,他翻一个是翻,翻两个也是翻。
不在乎多翻一个。
至于他翻案的初衷,也很简单——他就是觉得顺治和雍正做的不对。
他是个自视甚高又自信满满的人,在对多尔衮和胤禩的问题上有自己的看法。
既然他有不同的看法,同时又是个极为自信的人,他当然是即便推翻父祖辈的定谳,也要贯彻自己的意志了。
当然了,乾隆不是一个无聊的人。
他选择给多尔衮、多铎、胤禩翻案,也是有其政治目的性的。
首先,这么干可以名留青史。
历史上的后世皇帝给前朝铁案翻案,一般都会得到赞誉。
比如明英宗杀于谦,他儿子宪宗就为于谦平反,为了把话说的好听点,宪宗就说这是英宗遗诏要他平反的。
后来清朝史官对英宗和宪宗的评价都还凑合。
乾隆仿效明宪宗之举,给胤禩平反,一方面可以给雍正留个好名声,另一方面也可以给自己留给好名声。
(乾隆也说雍正晚年经常懊恼对不起胤禩,让他给八叔平反)其次,这么干可以收买人心。
在某种意义上,多尔衮、胤禩其实也没犯过什么对不起大清的事,而且他们是皇族,他们的死后殊荣必然是后世之人讨论的热点话题。
乾隆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给前朝的功臣和冤屈的人平反,这不仅顺从了民意,而且彰显他的能力。
总的来说,乾隆给胤禩平反时,他已经快七十岁了。
他是一个很在乎名声的人,他同时又是一个很有自己主见的人。
既然给胤禩平反可以给他的人生评价留下“光辉”一笔,同时又可以贯彻他的主见,把憋了很久的心理想法吐露出来,他这么干,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参考:
雍正四年 (1726年)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被雍正削宗夺爵,圈禁致死。
雍正登基后,对于当年参与“九子夺嫡”的阿哥们进行残酷的迫害,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受到了最为严厉的处罚,不仅在雍正四年(1726年)被雍正削宗夺爵,圈禁致死,就连原来的名字也被剥夺,八阿哥胤禩被改名为“阿其那”,其子弘旺被改名为“菩萨宝”,九阿哥胤禟被改名为“塞思黑”。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为八阿哥、九阿哥平反,恢复身份。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以八阿哥无悖逆之实,下旨复原名胤禩(允禩),恢复宗室,并录入玉牒,九阿哥胤禟(允禟)也被恢复了原名和宗籍。
此时距离他们被雍正学宗夺爵、圈禁致死已经过去了整整53年。
这一年,乾隆还为多尔衮、多铎、豪格翻案,并且正式颁行“铁帽子王”制度。
其实,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为自己的两位叔叔翻案只不过是顺带办的事情,乾隆这一年所作的最为主要的事情,就是为满清夺取天下立下汗马功劳,但是却被残酷对待的多尔衮、多铎和豪格等人进行翻案,恢复名誉、恢复身份、恢复封号,安排其后人继承爵位,同时将爵位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制度正式明确颁行。
对于乾隆为多尔衮等人翻案,为的是在盛世下评价前朝功过是非、粉刷盛世祥和,同时体现的是自己的帝王胸怀,为的就是稳定政局,安抚宗室,也能提升自己的声望,因而这也是为了强化皇权的怀柔之策。
而之后几年,乾隆为袁崇焕平反昭雪,也是为了缓和民族矛盾,拉拢汉族阶层的重要举措。
乾隆为八阿哥、九阿哥平反,还有
首先,乾隆好大喜功,自认为自己不去处理,未来便无人处理。
乾隆在对胤禩和胤禟翻案时曾说:“朕今临御四十三年矣,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后世子孙无敢言者。
胤禩、胤禟仍复原名,收入玉牒,子孙一并叙入。
”意思是说自己已经亲政四十三年,这件事情非常重大,我要是再不提,后世的人就更不敢提了,索性就由自己为两位叔叔翻案,恢复他们的宗籍和原名。
作为雍正皇帝亲自下的决定,在历来看中祖制和传统的清朝,如果没有足够的果敢和魄力,是不会贸然打破传统的,这是乾隆对于自己的绝对自信,也是他自己希望将此作为自己功德流传后世的体现。
其次,这也是为了维护政治稳定、提升皇权威严的需要。
在为胤禩和胤禟翻案时,乾隆还提到了雍正皇帝:“特未有显然悖逆之迹,皇考晚年意颇悔之。
”按照乾隆的说法,雍正晚年对于残忍迫害兄弟一事是非常后悔的,至于真假,不好辨别,毕竟,三阿哥也已经在幽禁中去世,被圈禁的十阿哥、十四阿哥也没有被放出来。
即便真的是雍正有此想法,乾隆为什么在登基的时候放出了十阿哥、十四阿哥,却绝口不提八阿哥和九阿哥的事情,又要如何去解释。
其实,乾隆这样做还是为了政局的稳定。
乾隆从雍正手上接过来的是一个好摊子,不仅国库充盈,同时官场清廉、国泰民安,但是雍正当年的一些做法在民间和皇室中还是广为诟病的,因而,乾隆这样做既是为了缓解与宗室之间的关系,让宗室更加支持自己,同时也是进一步提升皇权的威严与自己的地位,保证皇位的稳固。
再次,就是乾隆一直是以康熙为自己的榜样,而不是雍正。
众所周知,乾隆对于自己的爷爷康熙是极度的崇拜,所以乾隆在位60年后执意退位,就是因为他不愿在位时间超过康熙的61年。
因而对于康熙的“仁”的思想对于乾隆也是影响非常深刻的。
所以对于他父亲雍正的一些铁腕手段和做法,乾隆并不完全认同,因而乾隆一朝并不是完全按照雍正时期推行的政策去执行的。
但是处理八阿哥、九阿哥既是国事、也是家事,乾隆贸然处理,不免会被扣上不孝的骂名,只能暂时放下,乾隆四十三年,当年参与“九子夺嫡”的阿哥们都已经离开人世,就连他们的子嗣也纷纷过世,经过时间的洗刷,两代人的矛盾正在逐步的缓和与缓解,这个时候翻案,不仅能够体现乾隆的仁政与胸怀,同时也不会招致太多内部的反对,反而可以为自己落下一个好名声。
参考:
乾隆替八叔翻案,不仅仅是觉得雍正错了,更多的出于他自己的私心。
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这一年刚过完春节,乾隆皇帝就开始了一番大动作,他接下来颁布的几条诏令,让满朝文武惊愕万分。
首先是在当年正月,乾隆帝下诏,为当年被顺治帝“掘墓鞭尸”的多尔衮平反,并为其修复坟茔,复其封号,同时,又将其“追谥曰忠,补入玉牒”。
此诏令一下,满朝皆惊,但还没等大臣们回过神儿来,紧接着乾隆帝又下了一道诏令,更让大臣们惊讶的嘴都合不拢。
第二道诏令同样也是平反,平反的对象是乾隆的八叔,曾经在康熙朝晚期的“九子夺嫡”中,与雍正帝争夺嫡位的皇八子胤禩,胤禩在当年夺嫡失败后,被最终胜出的雍正帝终生圈禁,并被迫改名为“阿其那”,最终不明不白的死在宗人府之中。
而今,距离胤禩死去已然有四十余年,当年“九子夺嫡”的硝烟也早已烟消云散,为什么乾隆帝在这个时候不仅要旧事重提,还对当年父亲雍正帝定下的铁案进行平反呢?
说起来,乾隆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因为他向来就喜欢反对父亲雍正,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自己的稳定统治。
胤禩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他会被平反。
作为康熙皇帝的第八个儿子,胤禩虽说也是皇子,但与其他皇子比起来,他所拥有的地位和资源在最开始的时候并不占优势。
比如,太子胤礽的生母是康熙帝的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生母地位高贵,自然生下来的孩子也是同样尊贵,还有皇九子胤禟,其生母是康熙的四大妃子之一的宜妃郭络罗氏,另外皇十子胤䄉的外公,则是清朝开国功臣额必隆。
这些皇子,因为母亲的地位尊崇,让他们在出生后,就拥有了比一般皇子更具优势的资源,而这一切,皇八子胤禩统统没有。
据史料记载,胤禩的生母在没有被康熙临幸之前,只不过是一个地位低下的包衣奴才,虽说得了圣宠,但在她被晋封为妃子时,已经是十几年之后的事情。
没有的来自母亲方面的助力,就注定了胤禩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会被父亲康熙注意。
幸运的是,胤禩从小就十分聪慧,又得益于康熙的对皇子们教育的重视,让胤禩在学识方面,有了极大的进步,在他六岁时,就能熟练地背诵名家文章,除此之外,他在弓马骑射方面,也颇有小成。
他的聪慧和努力,也换来很好的结果,在康熙三十七年,康熙帝第一次分封皇子时,十七岁的胤禩就在分封之列,这也让他成为了当时分封的皇子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由此可以看出,在早年间,皇八子胤禩还是比较受到康熙帝喜爱的,并且,根据史料记载,在胤禩被分封后,康熙帝曾多次委派他外出办差,大有栽培锻炼之意。
如果不是后来发生的变故,皇八子胤禩可能会安心做一个臣子,并靠着他的
但命运就是这么奇怪,奇怪到令人不知所措。
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由于太子胤礽接连犯错,致使康熙帝对其愈加厌恶,最终在当年九月,康熙帝宣布废除太子,并将其圈禁。
而太子的被废,在康熙帝的其他皇子之中,犹如响起了一声炸雷,这就意味着,每一个皇子都有了成为新太子的机会。
康熙晚年最大的政治斗争“九子夺嫡”,便从这个时候展开。
既然是人人都有机会,自然皇八子胤禩也不例外,尤其是在太子被废之初,康熙帝亲自委任胤禩为内务府总管,这就更让胤禩看到了几分希望。
但胤禩一生的悲剧,也同样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在此之后,胤禩积极表现,极力钻营,试
尤其是在皇长子胤禔争储失败后,开始不遗余力的支持老八胤禩,为了帮助老八上位,胤禔极为荒唐的找来一个看相人,对外宣称老八日后必有大贵,这种无脑的举止,让康熙帝更加肯定的认为老八有希冀大统之心,因此就开始对他更加的防范。
弄成了这种局面,其实并不能完全怪老八胤禩,当时康熙帝废除太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在冷静之后,他就有了复立胤礽的心思,但此时老八的积极表现,以及旁人的推波助澜,恰恰与康熙帝的心思不符,因此这才让老八招致康熙的猜忌。
不过,这个时候,康熙还并没有完全放弃老八,但在当年十一月的一次朝会上发生的事情,彻底断送了老八的前途。
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十四日,康熙帝召开朝会,令大臣们对新太子人选一事进行再议,其实在这次朝会之前,康熙帝就有意无意的多次流露出复立胤礽的心思,原本他以为,几个心腹大臣都知晓他的心思,但不曾想,这几个大臣在朝会上,差一点让康熙下不来台。
在当天,以议政大臣佟国维为首的多名朝廷重臣,一起推举皇八子胤禩为新太子,这几
这些人异口同声的联名推举,不仅大出康熙帝的意料,也让康熙不由得警觉起来。
为什么康熙要警觉呢?
其实这还是古代封建社会中,皇权与储权平衡的问题,古代的皇帝都是终身制的,而储君一般都要等老皇帝死后方才能继位,因此,在老皇帝活着的时候,储君与皇帝之间的相处,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同样的道理,作为皇帝本身而言,肯定是不希望自己的权力被瓜分,哪怕对方是自己的亲儿子也不行,而如今,康熙看到朝中大臣们一致推举老八为太子,就让他下意识的认为,这些人绝对是结党营私,如果任由其发展,那么肯定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
出于这种心理,康熙帝当时在内心,就直接宣判了老八的“死刑”,但鉴于情势复杂,并未对其过多追究,只是将几个大臣训斥一番后,复立了胤礽为太子。
按理说,这争储风波应该到此结束了,其他皇子也该各司其职为大清效力,但在四年后,太子胤礽的再次被废,让争储风波又拉开了序幕。
有了上一次的教训,康熙帝在这次胤礽被废后,迟迟不提立储一事,虽说朝臣对此屡有进言,但康熙帝统统置之不理。
但康熙帝的沉默,并不代表皇子们就安分,他们也在暗中你争我斗,相互角逐,希望能从其中胜出,大到军国朝政,小到康熙交办的差事,皇子们无一部尽心竭力,目的就是能够在康熙面前多多表现。
而此时的皇八子胤禩,同样也是兢兢业业,但在康熙五十三年,一次意外的事件,彻底将其打入了深渊。
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康熙帝前往热河巡视,原本老八应该随驾,但由于其生母病逝,因此老八就未曾同行。
为了给父皇请安,老八还专门派了太监前去送去了一份礼物,以表示自己未能随驾的惶恐,而正是这份礼物,出了大问题。
根据史料记载,在太监带着礼物送到康熙帝面前后,康熙打开一看,里面居然是两只奄奄一息、濒临死亡的海东青,这就让康熙顿时龙颜大怒,认为老八送死鹰是对他的诅咒,当场就召集部分皇子说了一句十分绝情的话。
“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
“---康熙帝这便是十分著名的”毙鹰事件“,该事件的前前后后都充满了各种疑点,真实的情况到底是什么样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在这件事之后,老八的储君梦算是彻底破灭了。
自此之后,老八在康熙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甚至康熙在后来提到这件事时,不无愤恨地骂老八为“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由此可见,康熙是如何的厌恶老八。
没有了竞争资格,老八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老四胤禛在最后胜出,成为了雍正皇帝,而自己则成为了雍正的重点打击对象。
先是身边亲近的人被雍正全部遣散,使老八成了一个“孤家寡人”,之后,因为修建太庙时出现纰漏一事,被雍正责罚,被迫跪在太庙前一天一夜,紧接着,又被雍正多番以不同的理由斥责,总之要多难堪有多难堪。
实际上到了这个时候,老八已经知道雍正不会放过他,但没等他想好退路时,雍正对他的最终裁决就落了下来。
雍正四年正月,已经被革去王爵的老八,再次被雍正革去了黄带子,并被宗人府除名,也就是说,他此时连皇亲都算不上了,但雍正对他的打击仍未停止,在当年二月,雍正下诏将老八圈禁,又在当年三月,逼其改名为“阿其那”,到了五月,雍正又召集群臣,议定老八罪状四十款,并颁布全国,以儆效尤。
一连串的打击,让老八彻底沉沦,在当年九月,老八因“呕病”卒于监所,享年45岁。
雍正对待老八的手段有多狠暂且不论,但通过雍正的诏书,让大清的满朝文武都知道了老八已经被雍正钉死在耻辱柱上,换句话说,这已经是铁案一件。
但在四十多年后,雍正帝的儿子乾隆,却将这个铁案给翻了,不仅下诏复原名胤禩,还将其恢复宗室,录入了玉牒。
儿子反对父亲,这在古代的皇室中并不常见,尤其是类似于这种已经成为铁案的事情,很少有继任的皇帝大费周章地进行翻案,毕竟一个翻不好,那就是“违背祖制”的骂名。
但为何乾隆会如此操作呢?
难道他不怕被人说他是违背祖制吗?
答案是他不怕,反对父亲雍正,一向是他的行事风格。
乾隆这
比方说雍正朝的重臣,不管是张廷玉也好,还是李卫也罢,以及田文镜,这几人在雍正活着的时候,可以说是雍正的左膀右臂,帮助雍正开创了新局面,用国之栋梁形容他们也不为过。
但就是这么几个国之栋梁,到了乾隆登基后,却变得一文不值,其中除了田文镜死在乾隆登基之前外,剩余的两
张廷玉,这位三朝老臣,因为配享太庙一事,被乾隆百般刁难羞辱,以至于最终郁郁而终;
李卫,雍正帝的得力干将,却在死后被乾隆帝捣毁百姓为他立的塑像,还被乾隆说成“任性骄纵“。
类似的例子有很多,这些事情有一个共同点,即凡是雍正曾经支持的,那便是如今乾隆反对的。
因此,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乾隆帝对曾经被雍正定为铁案的皇八子胤禩进行翻案和平反,也就不足为奇了。
除了这个因素之外,乾隆帝这样做,也是为了自己。
乾隆对胤禩等人翻案的时间,是在他登基四十三年时发生的,在此之前,乾隆帝先后平定了大小金川,稳定了边疆局势,同时内部又因为社会稳定,不管是经济和民生,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整个大清,呈现出一派“盛世”之像。
而看到自己治下的国都如此昌盛,让乾隆顿觉志得意满,认为自己的政绩几乎能名垂千古了,为什么说是几乎呢?
是因为乾隆认为,自己离千古明君还差一点东西,而这个东西,名字叫做仁政所谓仁政,顾名思义就是仁慈的政策,但如今天下太平,该减的赋税也都减了,能释放的犯人也都释放了,再做点什么才能让自己在仁政上有所突破呢?
思来想去,没有比翻案平反来得更直接和更有效果了。
所以,乾隆帝翻开了尘封已久的卷宗,从里面找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对他们进行翻案平反,以此来向天下昭示自己是一个“仁君”。
不费多大力气,还没有什么危险,却能让自己“十全老人”的功劳簿上添上一笔的事,乾隆自然是愿意干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局势需要。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多尔衮也好,胤禩也好,他们之所以被定罪,更多的是出于当时的皇帝
因此,他们的被定罪,会让不少满清的宗室感到不服,但由于皇权的压力,他们也只能把这种不服埋在心里。
同时,这几个被定罪的人,虽说他们自己和直系亲属因此遭了殃,但他们的旁门别系,也就是亲戚们,依然还是满清贵族,甚至还有他们的部分后人在朝中当着大官。
而在几十年后,很多事情和局势都发生的改变,这个时候,难免会有人因为这些旧事而对朝廷不满,毕竟雍正帝都死了四十多年了。
一旦不满,那就是不稳定因素,而这种不稳定,显然不是乾隆愿意看到的,为了抚慰这些人,同时也为了稳定朝局,对曾经的铁案进行平反,就成了势在必行的事情。
当然,平反这些铁案也是有一定风险的,如果在乾隆登基之初,他还没有完全掌控朝局的情况下,他是万万不敢这样做的,但如今他已经登基四十余年,整个朝堂上下,至少在他看来,完全是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因此,这才会做出了平反翻案的举动。
况且,给前人翻案,令后人享福,那些被翻案之人的后辈儿孙们,看到乾隆帝此举,哪一个不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这一感动,肯定会对乾隆感恩戴德,也会更加死心塌地的去效忠大清朝。
综上所述,乾隆之所以要在登基四十三年后为他的八叔胤禩翻案,是出于几个原因,一来是反对雍正是他的习惯,二来是能让自己落一个“仁君”的好名声,三来则是出于局势需要,安抚那些满清贵族的情绪,最后就是为了收买人心,因此,乾隆才会做出翻案之举。
参考:
弘历为何要在乾隆四十三年替八叔胤禩翻案?
是觉得雍正错了吗?
(了解更多古代史,请
在九子夺嫡中,出现了两股大的势力,便是八爷党与四爷党。
除了这两股势力之外,还其余三股势力,因此,夺嫡之争非常激烈。
从九王夺嫡中,八爷党的势力最大,也最会笼络人心的。
四爷党的势力比八爷党的势力弱点,从表面上看,康熙要把皇位传给八爷了,可是,后来出人意料,康熙把皇位传给了四爷。
被称为雍正皇帝。
四爷当了皇帝之后,八爷依然没有放弃与雍正的斗争,因为八爷胤禩不服输。
他认为雍正能当上皇帝根本不是靠能力,而是康熙指定的。
八爷自己受到那么多大臣的认可,为何会没有得到康熙的认可。
其实,八爷把宽仁做的太过火了,为了得到人心,拿金钱去收买,这违背了康熙的出发点。
康熙未去世时,大爷被康熙永远圈禁,太子爷被康熙所废除两次,后来又永远圈禁。
等雍正登基后,为了安定大局,雍正便封八爷为廉亲王和总理王大臣。
其目的是为了安抚八爷,不让八爷有大的动向。
八爷安抚好,相应的九爷,十爷,十四爷都不会出现大问题。
对于三爷来讲,雍正对他也削弱了势力,如李绂因犯事,要被雍正所处斩,后来,经过众人说情,便让李绂辞官归隐。
尽管这样,雍正依然不放心八爷,因为八爷的势力确实很大,比如,当年帮助雍正登基的隆科多,也被八爷所收买;
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也被八爷所收买,其实,这些雍正都知道,为了安抚八爷,没有直接明说而已。
后来经过八王议政,雍正把八爷一家及其门人所流放,对于八爷家人的贬为庶人,诸宗室家族中除去。
那么乾隆替八叔胤禩翻案又是怎么回事?
长城君便一一道来。
其一,乾隆认为雍正这样做是有些不对,因为八叔做的不对,八叔的后人没有错,不能削去八叔的宗室之位,如这样的话,八叔的后人就会跟着受连累。
乾隆是明智之君,知道自己这样做,也是为雍正皇帝减轻过错,让世人对他也有一个好的名誉。
上一代的恩怨与下一代没有关系,这样也是乾隆这样想的,因此,他会替八叔翻案,恢复八叔的宗室身份,恢复之前的爵位。
乾隆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八叔的后人以及所流放门人,与大清朝少一点仇恨,让自己的皇位更长久一些。
其二,为了给自己增加明君的分值。
古往今来,都有皇帝为了给自己增加分值,给之前的人平冤昭雪。
当年孝庄皇太后,为了安抚鳌拜,就处决了苏克萨哈,那时,康熙不明白为何要这样做。
后来,孝庄皇太后对他说,我知道苏克萨哈是忠臣,可是,没事有办法,只能拿他的人头换两个月的太平。
等制服鳌拜之后,你在为苏克萨哈平冤昭雪,给他的后代加官晋爵,从而增加你的名誉。
对于乾隆为自己八叔平冤昭雪,也有此意,与孝庄皇太后处决苏克萨哈一样的道理。
这样也是乾隆皇帝的高明之处,也是雍正为了不给儿子留下,像八爷的这样的对手,才做了这样的事情。
长城君曰:乾隆为自己的八叔翻案,明着是为了给自己加分,其实,主要是给自己的父亲雍正弥补过失。
因为雍正在位时,为了给乾隆留下一片好的家业,不停地工作,不停的铲除异己,就连自己的亲生儿子也被处决了。
可见,雍正为了大清朝江山有多狠,为了大清朝能够长期稳定的发展,他不惜得罪清流书生,以及不顾世人对他的评说。
乾隆知道自己在位时,能有如此之好的经济,老百姓能安居乐业,与其父雍正是分不开的。
因此,他才会给自己的父亲弥补过失。
【文:长城说历史,
这是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应该了解一下平反的意思是什么:平反即是对过去的冤假错案以及不准确的认识、评价所做出的正确修改。
乾隆的确在四十三年,曾为他的一些先祖平过反,包括多尔衮、阿济格等人,至于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则只是顺势沾了光,乾隆皇帝对他们予以开恩,而并非为其平反。
乾隆四十三年,当时国史馆编修史书到了一个阶段,需要对宗室进行定位;
乾隆皇帝在这一年阅读《清实录》这一祖训的时候,萌生出了为他的祖上多尔衮等人平反的想法。
而这一时期, 随之获恩的人还有很多,其中就包括八阿哥胤禩和九阿哥胤禟。
表面上看,乾隆为多尔衮平反和对胤禩等人开恩这两个事件是一样的,实则不然。
乾隆的确为多尔衮平反了,但并未给与胤禩等人平反。
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有原因的:一是,乾隆皇帝认为胤禩等人的罪名属实。
乾隆在四十三年的上谕中指出:“皇祖第八子允禩、第九子允禟,居心险诈,结党妄行,罪皆自取。
皇考尚不忍重治其罪,仅令削除谱牒,更改其名,以示愧辱。
就两人心术而论,其潜蓄觊觎窥窃之谋,诚所不免。
及皇考绍登大宝,伊等怨尤诽谤,亦属情事所有。
盖伊两人未尝无隐然悖逆之心,特未有显然悖逆之迹,是以皇考虽明暴其罪状,犹为曲示矜全。
”——《清高宗实录》这句话直接点明了允祀、允禟二人是罪有应得的,而且直接指出了他们的罪过便是结党谋逆。
臣子谋逆之事,对于所有的皇帝而言,皆是大逆不道的,但凡这一罪名成立,那么乾隆便不会为其平反。
谋权篡位的行为,直接危及皇位的稳固。
若是明知他们谋逆,还对其加以恩赦,那便是鼓励自己的皇位为他人所篡夺,就这一点而言,乾隆是不可能为他们平反的。
二是,乾隆开恩是为了昭示乾隆父子的友爱之心。
乾隆在说明胤禩等人谋权篡位的同时,也指出了胤禩等人并非完全表露出篡位的迹象:所谓“未尝无隐然悖逆之心,特未有显然悖逆之迹”,就是说他们虽然有心谋逆,但被雍正杜绝在了未发之际,所以没有惹出大祸来。
这句话一是为了说明,他们的罪名还有可以挽回的余地,另一方面更是为了说明雍正的睿智,能够将事情控制住。
当然事实是否如此,另当别论。
而乾隆之所以对他们开恩,主要为了说明雍正也是念及兄弟之情的。
他在上谕中直接指出雍正在处理胤禩等人之后,十分悔恨,而乾隆为了了却乃父的遗愿,所以一直想着减轻他们的罪名。
按照孔子的说法,三年无改之言,所以乾隆初期没有为他的叔叔们开恩,如今已过去了很多年,已经是时机了。
他不仅说明了雍正的慈爱之心,也进而说明了自己的仁慈:“朕若不言,后世子孙,亦无敢言者。
”直接昭示了他对于扭转这件事的重要性。
既成全了自己父亲的遗愿,也在世人面前展示了一番仁慈之心,可谓一箭双雕了。
三是,从乾隆对胤禩等人的处理可见未给其平反。
最初,雍正对胤禩、胤禟二人的处理是削除宗籍,更改姓名。
而乾隆所谓的对胤禩等人开恩,实际上只是将他们的名字予以恢复,并收入宗室玉牒之中,但并未有恢复其爵位。
单就这一点,直接说明了乾隆并未给胤禩等人平反。
乾隆如此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昭示自己,甚至是雍正注重亲情,这当然不排除他自身因为年老而变得仁慈。
除此之外,一方面有为给自己的皇子们做兄友弟恭的榜样之可能。
另一方面也是他自己的性格所致,当时的乾隆对于自己执政的业绩已经十分满意了,而对胤禩等人的开恩,免除其被削宗籍的处罚,更展示了自己的仁爱,为他在位期间赢得好名声而锦上添花。
他处处仿效康熙,这一行为,自然不排除慰藉康熙在天之灵的可能。
参考资料:《清实录》《清史稿》等
参考:
雍正确实错了,他将“九子夺嫡”再来的政治恐慌延续到了治国理政治上,允禩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被雍正火速削宗籍、圈禁至死。
说起弘历来,那的确是一个“翻案达人”,他上任之后,接连的为很多“历史罪人”进行了翻案,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为被顺治皇帝刨坟掘尸、挫骨扬灰的多尔衮翻案。
睿亲王多尔衮扫荡贼氛肃清宫禁。
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边疆。
创制规模皆所经画。
奉世祖车驾入都,成一统之大业,厥功最著。
——《清史稿》弘历直接肯定了多尔衮的功绩,将其恢复睿亲王爵位,录入玉牒,并且亲自评价多尔衮:“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弘历送给了多尔衮迟到了一百年的评价,多尔衮终于可以含笑九泉。
同样的,弘历上台之后,也为自己的八叔允禩翻案了!作为先帝爷雍正的头号政敌,允禩死的是十分离奇。
从雍正四年开始被剥夺“黄带子”、议罪圈禁,一气呵成,当年就惨死狱中。
52年之后的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以“胤禩无悖逆之实”为由,恢复宗籍,恢复原名,录入玉牒。
乾隆如此做,等于是昭告天下,雍正帝错了。
想当年,雍正火急火燎的将允禩削除宗籍,圈禁宗人府,后来又联合大臣们议出四十款大罪,颁布全国。
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那么允禩都有哪些罪名呢?
四十款大罪:欲谋杀胤礽,希
从这些罪名之中我们只能感受到胤禛的心理。
他急了,他急于想要让允禩名声扫地,急于想要置其于死地。
正如弘历所言,雍正给允禩定的罪名大都空穴来风。
诸如谋杀胤礽、
这些罪名既没有铁证,也没有记录,只是单凭皇帝一面之词就给定了罪,这不是欲加之罪又是什么?
这些罪名之中唯一能够坐实的是结党营私,但是这由得允禩说了算吗?
早在夺嫡之前,允禩就名声在外,被文武大臣称之为“八贤王”。
夺嫡失败之后的他继续出任军机要职,而且有廉亲王的爵位,肯定会有相互往来的官员。
再者说,结党并不意味着是灾祸,真正的亡国之道的朋党之争。
就好像公司里各部门一样,会上畅所欲言,相互批判,但是并不影响他们为公司更好更快发展而努力的方向,这样的结党又有什么坏处呢?
如果真的这样上纲上线,雍正可谓是结党营私第一人。
从夺嫡开始就培植自己的势力,夺嫡成功之后还重要了一批本无才学但是对自己很忠心的人,这才是正儿八经的结党营私。
如果是这样,雍正是不是要把自己也要议罪?
千言万语还是一句话——允禩给雍正留下的恐慌从来没有消失过,除掉他只需要皇帝点头,任何理由都能够作为罪名!允禩给雍正造成的恐慌是空前的,因为允禩是“九龙夺嫡”之中唯一一位有能力和雍正一较高下的人物,他们同样优秀,同样杰出,有同样的有地位。
要不是“毙鹰事件”让康熙产生厌烦心理,花落谁家还尚未可知!最让雍正感到烦心的是允禩为人仁厚,与很多大臣都有交往,自己反而是孤臣一个。
在雍正登基之后,原以为大家会以皇上为重,结果还是有大批大臣更加贴近于廉亲王,此时的雍正活脱脱想一个“寡人”。
越是孤立,就越是猜忌,越是不安。
所以,对于能力出众的允禩,雍正不能留他,原本可以作为雍正新政好帮手的允禩,就这样在新政开始时被拉响了丧钟。
乾隆为八叔翻案之时,自己已经是做了四十五年天子的皇帝。
对于帝王情怀有了足够的认知,弘历清楚先帝急于圈禁允禩的根本原因,自然也就为八叔允禩抱不平,翻案自然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参考:
乾隆皇帝执政后,不仅仅为他八叔胤禩翻案,所有获罪的皇子皇孙都被平反了。
主要原因不是因为父皇雍正错了,而是他的执政理念和父亲截然不同,当然也是为了统治的需要。
众所周知,康熙施政仁慈,而雍正严猛,在乾隆11岁对,祖父康熙看上他的聪明伶俐,就带进宫中抚养,所以他的一言一行都受到祖父的影响非常深。
乾隆皇帝二十五岁登基,处处以皇祖康熙为楷模,理刑处政都以康熙圣训为金科,甚至一言一行都效仿他的祖父。
雍正继承皇位,不管是在宫里还是在民间都有很多的传闻,无非就是说他皇位来路不正,要么是改诏篡位,要么是毒死康熙谋位,其他的皇子对他也表示不满,纷纷利用爪牙四处散播对他不利的言论。
早在雍正还是皇四子胤禛的时候,康熙就给他下了一个“喜怒无常”的考语,尽管后来在雍正的要求下,这条考语从起居注中被去掉了,然而雍正即位以后的施政风格却证明了康熙大帝精准而深邃的看人眼光。
雍正施政风格严峻苛刻,为人又刻薄寡恩,让整个雍正一朝都生活在紧张的政治气氛中。
特别在对待骨肉同胞上,他的凉薄是出了名的。
康熙驾崩后留下的十几个成年皇子在雍正统治下动辄得罪,特别是曾经参与皇位争夺的几位阿哥更是不得好死,几乎都被雍正囚禁致死。
比如雍正对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以及自己的同母弟皇十四子胤禵十分残酷,留下残害手足的恶名也并非冤枉。
雍正帝对胤禩、胤禟罗织重重罪名,不仅圈禁,又分别逼他们改叫“阿其那”(满语是狗的意思)和“塞思黑”(满语是猪的意思)的侮辱性名字。
雍正把亲弟弟禵打发去守陵,与他一同去的还有胤禵的儿子,这一去就在那里守了十年。
而乾隆与父亲并不相同,他自小受到康熙皇帝的影响,对父皇雍正那种“以褊急为念,以刻薄为务”的做事原则他并不完全赞同。
还在宝亲王时,乾隆曾经写过一篇《宽则得众论》,流露了他从康熙那里继承下来的“尚宽”的思想:“宽以待物,包荒纳垢,宥人细过,成己大德,则人亦感其恩而心悦诚服矣……宽为仁之用……治天下之道,必以仁为本。
”也正因为如此,在乾隆登基以后,他的施政是从全面变更雍正朝的政策开始的。
而全面为雍正朝罪臣翻案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
在康熙末年的皇位争夺中,以皇八子胤禩为首的八爷党一度对雍正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雍正即位以后,胤禩、胤禟、胤褆、胤禵等人都被雍正以各种理由和借口处理,并未与雍正发生直接冲突的胤祉也获罪被囚,甚至雍正的皇三子弘时也被卷入这场风波。
雍正对骨肉兄弟的心狠手辣、凉薄无情,让满族勋贵产生了疑虑和抵制之情,这对于以满族为统治核心的清政权并不是一件好事。
乾隆即位以后,为了重新团结满族勋贵,实行了“亲亲睦族”的政策。
乾隆即位仅两个月,就颁发上谕,要求文武百官公开“讨论”是否应将胤禩、胤禟子孙从玉牒中除名。
在上谕中乾隆的语气极其微妙:“当初办理此事,乃诸王大臣再三固请,实非我皇考本意。
其作如何办理之处,著诸王大臣、满汉大臣、翰詹科道各抒己见,确议具奏。
”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他是维护父皇雍正的,把罪责都赖到大臣头上,早已明白乾隆心意的文武大臣又怎么会违逆皇帝的心意?
迅速做出了将二人子孙收入玉牒,并授予象征着宗室子弟身份的红带子。
这样一来,既没有彻底推翻雍正对这二人的惩罚,又重新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权力和地位。
随即,乾隆又发下上谕,释放了在囚禁中的老十胤䄉和老十四胤禵。
在上谕中,乾隆非常得体的处理了他与雍正在政策上的分歧。
他指出胤禩、胤禵等人“狂肆乖张,不知大义,罪戾种种,皆获罪皇祖之人。
我皇考悉皆宽免。
因恐其在外生事,复罹重谴,不得已加以拘禁,乃委屈保全之大恩也。
今朕即位,念及其收禁已经数年,定知感皇考曲全之恩,悔己身从前之过,意欲酌量宽宥,予以自新……著总理事务王大臣、宗人府、九卿会议具奏。
”皇上既然已经拍板,廷议也就不过是走走形式的事儿了。
胤䄉、胤禵很快被释放,后来胤禵还担任了闲散职务,20年之后,他离开了人世。
死后被谥为恂勤郡王。
乾隆二年(1737年),已经逝世的胤祉也被恢复王爵,并赐谥号。
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胤禩、胤禟、弘皙……所有这些在雍正看来是大逆不道的人,都被恢复原名,并收入玉牒。
据《清高宗实录》乾隆四十三年记载:軍機大臣等遵旨覆奏:查允禩、允禟子孫現在圈禁者,惟允禟長子弘晸,其餘兩家子孫俱係正藍旗官兵看守,不准出外行走,應將弘晸釋放,並徹看守官兵,至所有女、孫女、年長者已嫁未嫁者俱幼。
...对于雍正年间获罪的文武百官,乾隆也一概加以赦免,或者干脆平反昭雪。
比如雍正九年(1731年),清军在与准噶尔部的和通泊之战中大败,暴怒的雍正将清军主将傅尔丹,岳钟琪下狱定为死罪。
乾隆二年(1737年),两人被赦免出狱,后来岳钟琪更是被重新重用,在金川战争中立下大功。
此外,雍正在处理年羹尧、隆科多两案中株连不少地方基层官员,并因此大兴文字狱,乾隆即位后也将由于二人坏事的文武官员纷纷起复录用,并将查嗣庭、汪景祺等人被流放的子孙后代赦免放回原籍。
乾隆的这些举措,稳定了政治局势,对巩固他的统治帮助很大,让他迅速获得美名,同时也削减了满清勋贵对雍正的不满与愤恨,又维护了父亲的形象。
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乾隆皇帝给其八叔胤禩平反是乾隆四十三年的事,此时距胤禩去世已过去五十多年,当初雍正朝跟随胤禩闹事的几个兄弟和一干大臣,己是死的死老的老,八爷党势力早已是灰飞烟灭,已构不成对当今朝政的任何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给八叔胤禩平反,既能显示出自已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气度来,又能让朝野上下看出来自已是一个多么富有仁心的皇帝来。
仁政最利于凝聚人心,成就大业,江山社稷长久稳固最需要的就是举国上下号令统一,万众一心!第二是亲情的抚慰。
不管当初八叔胤禩与自已老爸雍正皇帝怎么斗,怎么争,毕竞都是爱新觉罗一家,皇室血脉一系,且已都是上一辈子的恩怨不是?
乾隆这样做,既能告慰先祖,又能示恩后人,对自己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事情,为何不做呢?
!相信换了一般人大都会这样做的。
就是雍正在执政晚期的时候,也对当初的做有点后悔,觉得对皇兄皇弟们用力过猛,出手过狠,杀伐过甚。
三是本性的使然。
有人对康熙,雍正,乾隆爷孙三位皇帝的人物性格和执政风格评价道:康熙是学习型皇帝,雍正是改革型皇帝,乾隆是文化型皇帝,这个还是比较客观公正的。
文化型皇帝执政必然会使整个乾隆朝的主流行政风格呈现出浓浓的文化和仁政风情。
史书记载,乾隆一朝仅皇帝本人主张和主导编箸的就有《四库全书》、《满文大藏经》、《满文老档》、《八旗通志》等不下十来套(系列)文献巨箸,是中华文明史上很重要的篇章。
同时,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先后于乾隆十年、三十五年、四十三年、五十五年和嘉庆元年五次普免全国一年银粮,仅此就足见乾隆恩泽施于百姓之仁政。
乾隆为胤禩平反,是不是觉得他老爸雍正做错了?
这个并不重要,关键是要记住“胜者为王败者寇”,胜利者说什么就是什么,好吧!
不足之处诚请批评、指正、补充。
参考:
乾隆初年,为了调整皇室内部关系失调的局面,收揽人心,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乾隆一道谕旨便将自己的十四叔允禵放了出来,不久,乾隆又把在雍正朝期间因贻误战机治罪的岳钟琪等全部放出来,除此之外,年羹尧,隆科多,允禟等一批被雍正关押致死的老臣,也全部重新进行了妥善处理,还给九阿哥允禟赐了爵位!在一系列的动作下,乾隆初期,局势稳定,朝政清明,也为乾隆统治六十年,奠定了基础!话说,十四阿哥允禵,九阿哥允禟皆为前朝八爷党的重要成员,他们在乾隆登基初期,就能获的乾隆特赦,那作为八爷党的党首八阿哥胤祀,为什么没有被特赦,而是到了乾隆四十三年才被恢复名誉?
雍正尸骨未寒,提早翻案有失孝道!我们都知道,八阿哥和四阿哥都是储君的有利竞争者,俗话说,成者为王败者贼!雍正登基以后不久,八阿哥就被当成贼给抓了起来,还起了个外号叫阿其那(满语狗的意思)。
其实在康熙五十年以前,他们之间的关系还是不错的,四阿哥胤禛一直以闲人自居,从不问储君之事,过的也是闲云野鹤的日子,而八阿哥呢,靠着自己的人品和友善的性格,在朝中拉拢了不少人,地位也开始变得越来越高,仅此于太子胤礽,本来四阿哥就没有什么威胁,所以他们之间也没有什么矛盾。
唯一不好的就是八阿哥和太子。
太子胤礽是做了三十多年的储君,当时由于其母的身份尊贵,才获得了这得天独厚的优势,八阿哥的母亲卫氏,身份低微,就连小时候的八阿哥也被人瞧不起!俗话说,风水轮流转,八阿哥胤祀靠着自己的人品,把自己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高,自然就看不上一直以优越身份自居的太子了,总有取而代之意,但趋于一直没有机会,只能暗自发力,等待着这天到来,康熙四十七年,储君的另一个竞争者大阿哥向康熙告密,以诋毁太子的声誉,结果康熙一时糊涂,于当年第一次废了太子,太子被废以后,八阿哥瞅准机会,以大臣联名推举的方式向康熙发难,这个时候,大阿哥也在为储君之位做着努力,可康熙挺奇怪,晚上做了个梦,就把太子胤礽名位给恢复了,而八阿哥,大阿哥呢,因为有弑君夺嫡之意,被治了罪,你说康熙老了是不是有点喜怒无常!八阿哥失去了竞争机会之后,就开始把重心放在了自己的党内成员十四阿哥这里,不管怎么样,储君不能让别人抢了了去!说时急,那时快,就在太子复位仅仅两年多,胤礽就被康熙二次废了!太子废了,储君就成了阿哥们争论最多的话题,就连一直以闲人自居的四阿哥,也开始宠宠欲动,四阿哥为什么会动呢?
要不说四阿哥能当皇帝呢!他自康熙四十七年第一次废太子开始就已经着手准备抢夺储君之位了,他不但在自己的王府成立了粘杆处(特务组织),还积极拉拢九门提督隆科多,以及远在四川的年羹尧来帮助自己!俗话说,成功是给有准备的人创造的,四阿哥在等待,准备了十年以后,最终成功超越其他阿哥成为了康熙的接班人。
继位那天,八爷党,胤礽等全部傻眼了,原来四阿哥胤禛才是他们最大的敌人!他们全部被四阿哥给耍了!看清现实,悔之晚矣,可哪有后悔药呢?
只能乖乖的给雍正当臣子,这时一向不服输的八阿哥又站了出来,他认为,不管是德还是才都要比雍正强,加上自己笼络的那些人,如果计划得当,也可架空雍正,成为无名有实的真皇帝,自此开始,在八阿哥的主导下,雍正初期,朝政治理停滞不前,科举,吏治舞弊严重,新政推行也出现了困难,尤其在军事上,更是处处掣肘,后来,好在年羹尧给力,张廷玉给力,十三阿哥给力,最终平定了西北,也因此重新获得了朝廷的主动权!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八阿哥一切行动,均在雍正所率领的粘杆处的掌握之中!雍正五年,以八阿哥为首的八爷党全军覆没,为了惩其人诛其心,雍正特意给八阿哥胤祀起了外号叫阿其那,给九阿哥起了个塞思黑,一个狗,一个猪,足见雍正对其有多恨。
在这些事情发生的那几日,作为雍正的儿子弘历,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时时处处以雍正的圣意马首是瞻,虽然他的偶像是自己的爷爷康熙皇帝,也暗中不太支持雍正这么做,可出于对雍正的孝心,以及对父亲的体谅,他在没继位之前,一直都全心全意支持雍正的工作,从不敢有一点违背,这种忍耐直到雍正去世!乾隆继位后,为了缓解雍正朝严苛的吏治氛围,他从当时罪过较轻的叔叔开始,一个一个往出放,一个一个的翻案,并恢复了他们该有的待遇!虽然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可乾隆现时唯一不敢翻的就是八阿哥胤祀,因为,乾隆还想留有一丝余地,既在为国家,为自己的同时,也要给自己父亲留一点脸面,否则,乾隆就是不孝!提早给八阿哥胤祀翻案,不利于乾隆稳固朝局!前面我说过,八阿哥是笼络人心,培养势力的高手,不管是在京的,还是外放的,都有八阿哥的影子存在,这也是为什么雍正继位初期,工作很难顺利展开的重要原因!虽然从雍正五年,八爷党就被消灭的差不多,可大部分都是京官,以及有势力大人物,像中等的人物,以及一些小喽喽可能还一时消灭不完,所以,暗中还在支持八阿哥的人,也大有人在!此时乾隆继位,根基未稳,一些大佬级别的人,万一以此与其他中等人物,遥相辉映,加上小喽喽们再一起哄,那乾隆的统治就有可能出现很大的危机!这种危机,可能不是针对乾隆的,而是有可能针对雍正的!雍正继位十三年,从雍正五年开始,官员就一直活在严厉的统治之下,现在好不容易雍正驾崩了,忍耐了八年的官员们就想着能有一个发泄的地方,来满足自己这八年所受的委屈!怎么能发泄呢!只能找雍正的儿子乾隆!此时的乾隆过得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带来危机,如何化险为夷,就是向官员放出自己是以仁治国,和自己的父亲是有区别的风来,让自己不至于那么快,陷入危机,风放出去了,做也是最关键的,如果只放小喽喽,自然是不够折服众人,所以,乾隆大胆的放出了十四阿哥,岳钟琪等,然后又象征性的给九阿哥,年羹尧恢复了名誉,在一系列的操作下,官员慢慢放松了警惕,乾隆这才有惊无险的化解了危机!其实这个时候,大家更关心的是对于八阿哥名誉的处置,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于曾经受过八阿哥小恩小惠的官员,自然是认为恢复八阿哥的名誉更为重要,可乾隆认为,八阿哥在当时犹如精神领袖一样,如果此时恢复名誉,首先于雍正不利,二来是自己不利,那些八爷党的余孽,会以此为契机,再干出危害朝廷的事!所以,乾隆内心觉得,我放了十四阿哥,岳钟琪,又恢复了九阿哥等一些人的名誉,就可以代表我的诚意,如果再给八阿哥胤祀恢复,就有点得寸敬尺!其实这也是一个折中的办法,我相信大部分官员为了自己的前途也不愿意再冒这个险,事实证明,乾隆的做法是对的,即安抚了大臣,又不至于陷自己与不利的境地,真乃明君也!乾隆四十三年,时机成熟,水到渠成!乾隆初年,出于对雍正的敬畏,以及自己统治的稳固,乾隆只放出了八爷党的其他成员,及给他们恢复了名誉,并没有给八爷党的核心胤祀恢复名誉!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特意下旨,向外公布,给自己的八叔翻案,恢复名誉!为什么说这个时候给胤祀翻案是水到渠成呢?
乾隆自称十全老人乾隆四十三年,处于乾隆朝最鼎盛时期,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四库全书,乾隆也自称为十全老人!十全老人也拥有十全武功,是对于一
雍正也是清正仁慈之人,从小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从他继位开始并没有为难八爷党,相反给了他们很大权力,可是八爷党仍然不依不饶变本加厉。
最后雍正为了稳定朝局,推行新行政,不得已才对八爷党下手。
从国家层面,雍正不得不痛下杀手,从心里层面他也是愧疚在心,雍正之所以早逝除了励精
而乾隆继位的时候,雍正为他扫清了所有障碍,平稳接手。
乾隆直接从皇子变成皇帝,没有经历过任何血腥风雨,他的心里自然是不一样的。
而清朝经过雍正的改革治理,国力也非常强盛了,此时乾隆的位置又非常稳,从小在温室长大又是一帆风顺,他怎么可能理解父亲那时的血腥风雨?
所以多多少少他会认为父亲做的不够好,这成为他为八叔翻案的一方面。
另外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乾隆当时虽然朝局稳定,但仍然存在一些内部矛盾,由于雍正时的手段太过厉害,皇族内部之间不是特别信任,甚至存在一些隐形的矛盾,这些矛盾存在激化的可能性,乾隆为了缓和这种矛盾,公开挑战雍正为八爷翻案,显示了他仁慈的一面,取信于皇亲,缓和矛盾,也是和平年代治国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