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导总队和日甲级师团谁厉害

如果抗日战争相关军事知识足够的话,当知这又是一个“关公战秦琼”的问题,国民政府唯一一支真正的德械部队“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在南京保卫战之后的1938年,番号已经不复存在,余部编入了陆军第46师。
而在这个时间点上,侵华日军还没有什么“甲级师团”的编制概念,那么两者之间怎么可能发生碰撞?
又如何去评价哪一方厉害呢?
(这是88师的画像)所谓的教导总队,就是中德开始军事合作后,国民政府用比较有限的资金,率先组建起来的一支“样板部队”,以利其他调整师和整理师的编组和装备。
它的雏型出现在中原大战结束后的1931年1月,军政部从原有的教导第2师中,抽出特务营、炮兵团、工兵团、骑兵团的各一部、加上一些军校毕业生和军校卫兵队共同组编起来的,既然是百般遴选出来的,当然堪称精锐。
教导总队初建时仅为加强团级规模,下辖步兵第1营和步兵第2营,另有迫击炮连、炮兵连、骑兵连、工兵连、通信排、特务排等总队部直属部队,全总队合计有2500余人,这个兵力数字究竟是什么级别的部队一目了然。
第二年年初,在张治中第5军的编成内,教导总队参加了淞沪抗战,表现得比较可以,但是毕竟兵力有限,战场上还属于配角。
淞沪抗战和长城抗战之后,中日全面战争爆发的危险迫在眉睫,南京政府加快了准备编组60个调整师和整理师的步伐,遂把教导总队升格为师级单位,以作为军队编制调整的“样板”。
期间教导总队优先得到了所需人员和采购来的德械装备,1933年6月,从德国军校留学归来的黄埔一期生桂永清调任总队长,经过几年的扩充和加强,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教导总队已经成为最标准的“调整师”。
比如1937年7月23日,教导总队副总队长周振强提交了《关于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教育防务人事军械方面的报告》。
报告中提到:教导总队现有军官617员,军佐118员、军属99员,总共834员;
士兵共计12291名,缺额1181名。
可以发现,教导总队在投入淞沪战场之前,总兵力跟第87师、第88师和第36师相差无几,满编兵力在14000人左右,因为那三个师正是以教总为样板后来组建起来的。
不过在武器装备上,教导总队的平均水平确实要高于另外三个师,因为它大部分接收的还真是原装德械,1932年南京政府在德国毛瑟军工厂订购的10000支1924年式步枪,也就是98K的前身,基本都装备了教导总队,而第36师、第87是、第88师装备的都是仿制的中正式。
教导总队同时装备马克伈重机枪和捷克式轻机枪,基层军官使用M1932型驳壳枪,这确实是纯正进口货。
按照额定编制,教导总队当时下属三个步兵团和直属部队,其中每个步兵营官兵合计755人,共装备有2门82毫米迫击炮、8挺重机枪、27挺轻机枪、161支驳壳枪、12支信号枪和368支步枪。
每个团兵力超过3000人,还装备有PaK-35/36型战防炮一连(6门)、小炮一连(6门),总队直属山炮一营。
所以教导总队的轻重武器、反坦克火力在当时的中国军队中是首屈一指的,得以在淞沪战场上给日军以迎头痛击。
实际上,抛开日军拥有的海空优势和军属、师团属炮兵火力,教导总队的一个步兵营对战日军常设或者特设师团的一个步兵大队,一点都不打怵。
日军一个满编大队也就是一个机枪中队的8挺九二重机、一个炮小队的两门九二步炮,而三八大盖肯定不如二四式步枪,歪把子也远逊于捷克式,至于战斗兵员对比,大概是800对1000,教导总队的轻武器性能占优,日军的单兵素质占优,半斤对八两。
但是战争不是简单的数人头和步枪对射,在日军立体的火力优势下,教导总队肯定不是一个满编师团的对手,这个差距是必须承认的。
所以淞沪会战第一阶段,教导总队伤亡惨重,第二阶段不得不撤下来整补,也是在这一期间,军政部将教导总队升格为两旅六团的“甲种师”,打算作为中期抗战的主力部队,可惜的是,还没有完成整补,淞沪会战最终失利,教导总队又被匆匆投入了南京保卫战。
升格为甲种师的教导总队,理论上应有兵力为六个步兵团、一个补充团、一个炮兵团以及总队其他直属单位,定额可达29000余人,但实际只有三个团随总队部留在南京参战,因为新建的第七、第八和第九团尚还湖南和江西地区招兵待建,所以南京保卫战期间的教总兵力应在20000人冒头的样子。
并且由于淞沪会战的损失较大(伤亡5000),这20000余人充斥着新兵,炮兵团只有12门山炮,德械装备也被大大稀释,战斗力反而下降了。
本来按老蒋的意思,教导总队作为精华所在,应该直接撤往湖南地区整补以利再战,不过唐生智担心守城兵力不足,亲自找老蒋打擂台留下了这支部队,结果在悲催的南京保卫战中,教导总队只撤出来4000余人,残部被编入第46师,也就是说,到了1938年1月教导总队已经不复存在。
而这一期间,日军在战场上主要投放的是四单位的常设师团和特设师团,还没有所谓甲级师团“”的编制类别。
(被俘的这不过是卫戍司令部的士兵)结论很清晰了吧?
在淞沪会战以及之前的教导总队,是没办法跟日军的常设师团来比较的,因为它不过是个加强团、以及“调整师”的级别,满编兵力从不足3000扩充到14000余人。
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常设师团的战时满编兵力多达25000人
那么对比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侵华日军作战序列内出现的“甲级师团”呢?
这些所谓的甲级师团其实有三种,一种是老牌常设师团调整为“三单位”以后的状态,每师团平均兵力在20000到21000人左右,比如第3师团、第6师团、第13师团等等,兵力详细数字之前的文章中多有介绍。
另外一种是在特设师团中选出来的,调整为“三单位”以后也有20000余人,比如第116师团。
最后一种是从原“三单位”警备师团中选出来的(保留炮兵联队),比如第22师团和第47师团,兵力不过14000余人。
(塞克特将军)所以如果硬要隔空比较一下的话,扩编为甲种师的教导总队,当对付前两类日军的“甲级师团”时,尽管兵力占有一定优势,但是在武器装备和人员素质上存在差距,建制单挑肯定不是鬼子的对手,
如果是对付最后一类的甲级师团,由于总兵力和轻武器大大占优,
只不过这都是理论上的分析,一方面,是教导总队升格为甲种师不到三个月就基本覆灭了,不存在跟日寇甲级师团单掐的机会,无从考证“谁厉害”;
另一方面,战场上也不可能是简单的步兵对决,空中力量、炮火强度、装甲兵配属乃至于部队协同和指挥官水平,都决定着战场的胜负手,所以讨论这些问题只能是“纸上谈兵”,只需了解番号、兵力和装备的历史细节就可以了,其他都是仁者见仁的事情。
就教导总队长桂永清的那个指挥水平和战斗意志,一点都不看好,即便是教总番号仍在,在他手底下也难有什么好的发挥,兰封会战就是最好例子,他还是去混海军吧。

参考:
教导总队正式名称为“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是隶属于中央军校的教导部队,计划用来培养军队干部。
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成立于1931年,是一个师级作战单位。
该部理论编制是 :总队部一、步兵团三、军士营一、骑兵队一、炮兵营一、工兵连一、通信兵连一、辎重兵连一、自动车连一、卫生队一、特务连一、军官教育队一、军乐排一、修械所一,人员编制为13517人。
装备步枪9533支,重机枪80挺、轻机枪278挺、迫击炮42门、山炮12门、75毫米步兵炮20门、37毫米战防炮20门、20毫米高炮20门。
到抗战前,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已基本训练改编完成,只2缺编1个卫生队。
日军甲级师团,是日本陆军中的精锐。
主要为二战前日军的17个常备师团。
这些师团历经国日俄战争以及一战,成军时间久且历经大战爆发前在中国发生的大小战事,战斗经验以及训练上相对扎实。
对日军来说,甲种师团是其组成中列于首位之作战主力。
卢沟桥事前,日本陆军甲级师团总人数在28000人左右,采用四四制编制,师团下辖二个旅团,旅团下辖二个步兵联队,一个炮兵联队、一个辎重联队、一个工兵联队、一个骑兵联队(四个骑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以及其他部队。
主要装备拥有步骑枪15000枝、掷弹筒144个、轻机枪288挺、重机枪54挺、山炮16门、野炮36门等武器装备。
到卢沟桥事后,抗战全面爆发时。
日军根据战争经验教训,对所有甲级师团的编制进行调整。
师团由 4 个步兵联队制改为 3 个步兵联队制。
增加各中队的轻机枪和掷弹筒数量,以提升部队机动能力和增强步兵火力。
主要装备包括,轻机枪300挺、掷弹筒300个、重机枪98挺、曲射步兵炮24门、速射炮/平射步兵炮16门、75毫米山炮16门、75毫米野炮36门、105毫米榴弹炮12门。
从纸面实力来看,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无论是兵力还是轻重武器的数量都不如日军甲级师团。
而在实际作战中,能得到大量支援日军甲级师团也不是中央军校教导总队能比的。
淞沪会战,双方次陷入生死苦战。
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也被派往上海战场。
11月6日,刚刚来到上海的教导总队,就和36师一起,与日军展开攻守战,日军在飞机的掩护下,用几十门火炮轰击教导总队和36师坚守的阵地,中国军队死战不退,击溃了日军一次次冲锋。
第二天,守卫张港的67师被日军偷袭成功,伤亡惨重,不堪再战,教导总队奉命接替67师阵地,继续与日军苦战。
随后,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又参加了南京保卫战,并最终断送在了南京保卫一役。
南京保卫战后,教导总队番号取消。
到这里,各位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
或者你们还有哪些补充,一起来探讨。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个“赞”,还有“

首先,从承担的作战任务来讲,教导总队可以算是国军中师一级的野战单位,但并不配属于哪个军,属于总部直属部队性质;
日军的师团,尤其是常备的甲种师团相比较于国军,至少是属于军级战术单位,配属其他部队后,是可以独立承担战役任务的一个军事单位,师团长的军衔是中将。
在抗日战争初期由于两军军事素质的巨大差距,日军一个师团都敢远离基地长驱直入。
日军的师团是常设单位,再往上就没有固定的建制配属了。
比如日第五师团,在37年7月属于北支那派遣军,38年1月又转隶第二军,38年9月转隶21军,39年9月调入关东军。
而“军”在日军中至少是属于兵团级单位(关东军等特殊军除外)。
而国军中能够与之对应的,只有“军”这个单位了。
人员编成和装备编制上也有相当的不同。
教导总队一开始是属于示范性质的实验部队,从桂永清上任后才大力将其扩编为一支野战部队,开始执行一些重大的战斗任务。
教导总队编制有12000余人(有缺额,但总数绝不会超过14000人)下辖第1团、第2团、第3团、军士营、炮兵营、骑兵营、工兵连、通讯连、特务连、37高炮连、自动车队、卫生队、军官教育总队、军乐排、修械所等。
总队编有IG18-75轻步兵炮,三排六门,射程5400m;
47奥造平射炮;
步兵营辖步兵三连、重机枪连、82炮排及通信排。
其火力、训练水平在国军中属于佼佼者。
对比同时期的日军师团(此处纠正下,甲、乙、丙、丁种师团的设立是在抗战中期,日军为适应不同战斗规模需要而设立的分级,抗战初期,只有常备师团、特设师团),其兵力、火力上都要大大优于国军的师。
根据日本陆军的战斗编成,一个齐装满员的师团大概有28000人左右,师团下辖2个旅团,旅团下辖2个3000人的步兵联队,另外有独立的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各1个联队。
其中,炮兵联队辖有4个大队,配备有48门75毫米步兵炮;
在每个步兵联队中,都辖有1个炮兵中队,配备4门75毫米步兵炮或4门50毫米步兵炮。
单从炮兵火力上来看,教导总队就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
更不要说,辎重、工兵等都是联队建制,具备极强的遂行战斗任务能力。
号称“皇军之花”的板垣师团,全师团22000名士兵,步枪兵只有5000多人,其他大部分都是“机枪手”“掷弹手”“坦克手”等技术和后勤兵种。
可以说,这是完全两个不同作战用途、作战规模的部队,简单地进行对比其实是没有意义的。

参考:
甲级师团27000人到30000人左右,坦克轻重火炮骑兵各个兵种齐全,教导总队师一级编制,没有坦克,没有直属炮兵,步枪衣服是德国的,小编认为哪个厉害?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