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军队中的信使是危险职业吗

大家好,
我认为古代军队中的信使是危险职业,但是不算高危。
军队中最危险的兵种应该是在前线战场上冲杀的,这帮人随时都有课可能没了命,这是高危的。
其他配合兵种例如做饭的、喂牲口的、修理兵器或者攻城器械的、生产火药的、负责运粮的等相对危险没有那么大,但是也是危险职业。
我认为只要上了战场,不论什么兵种都是危险职业。
哪怕你是伙夫,就没有危险了吗?
己方战败了伙夫很可能做了俘虏,一样有可能被杀头;
如果对方用火攻,或者用水淹这种大面积的攻击方式,伙夫一样会没了命。
相对于冲锋陷阵的士兵来说,信使的危险程度没有那么高。
虽然古代有“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说法,但是遇到对方主帅比较残暴的话,经常会用杀了对方信使来祭棋作为一种提升士气的手段。
信使被杀也分几种不同情况,有去到地方阵营送信,遇到不那么讲理的主帅,就会杀了来祭棋的,例如春秋末期,吴越大战时,勾践杀了吴国的信使;
东汉末年,赤壁大战时的曹操,斩杀了吴国的信使;
还有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打南京之前,杀了朱允文派来的信使。
也有回到自己阵营中送信的,有送给主帅,或者送给皇帝的,恰巧前方战败,主帅或者皇帝一听就生了气,拉出去斩了。
综合历史上有记载的大大小小的战争来看,斩杀信使的事例毕竟为数不多,相对前线冲杀士兵的高危职业,信使相对还是要安全一点。
所以我认为古代军队中的信使是危险职业,但是不算高危职业。
你是怎么认为的?

参考:
答案肯定不是,先分析下为什么?
古代打仗,为什么不杀信使杀了的后果是什么,原来是这个原因古代两军在交战过程中,双方要有互相协商的代表传达信息。
这是历代战争的规则。
“使”即“使者”。
不斩“使者”是从古至今的战争法规。
任何交战方都得遵守。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孙子兵法》中说“言不相闻,故为金鼓。
视不相见,故为旌旗。
”由于古代战争中没有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古人便用鼓声和旌旗来控制军队的前进和后退。
鼓手和旗兵也成为军中的标配。
在战场上,鼓手时刻与主帅保持联系,主帅的每道命令都由鼓手通过鼓点的变化传达给每一位士兵。
由于鼓手在将帅指挥军队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鼓手也成为战场上最容易受到打击的对象,鼓手一旦在战争中发出声响,就率先成为对方弓箭手射击的重点,死亡率比主帅还高。

参考:
这个危险是相对来说的,因为信使也是一种职业,古代军队中和今天有一点相似,那就是不杀信使! “不杀信使”是双方交战的基本准则,因为信使就是为了传输信息、是双方协商之结果的代表者。
如果信使都杀了,那直接影响到交战过程和结果,所以不杀信使是从古至今的基本战争准则。
就连强盗劫匪之类的也明白这个道理,杀了信使,仗还怎么打! 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军队作战的目的是什么?
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肯定是要达到自己的目的。
而达到目的,需要通过战争来解决,而战争是要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的,不能一味的傻打,所以其中的信使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作战方法,是和战争一体的,没有信使,怎么谈?
是打还是不打?
信使是军队作战的方法、策略。
这是一个整体,从这个角度看,信使不能杀。
上面两点提到的是准则问题。
不能杀就是不能杀,统一约定的,就像今天的国际法则一样。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不杀无武器的人员。
这是一种胸怀的体现,当然个别军队是没有这种境界的。
大多数都可以体现到军人的尊严,对没有携带武器、没有进攻意
下面说说信使的被杀!准则归准则,战场上,肯定会出现破坏准则的人!东汉末年,赤壁大战中,曹操杀了吴国的信使、越王勾践也曾杀过吴国信使。
明朝燕王朱棣直接杀了侄子派来的信使。
当然,这是特殊情况,比如朱棣之所以杀信使,那是因为建文帝朱允炆的动机不纯,表面上是派信使前来谈判,实际上就是个幌子,是来打探燕王府的,准备直接灭掉燕王,所以这是不正经的信使! 还有就是自己的命!信使遇到蛮不讲理、性格粗暴的将领了,这种人不讲规则,易怒,稍微谈不拢,就杀! 最后说说信使的技能!用今天话说,如果你嘴皮子溜,那会为自己所代表国争得很大优势,甚至不需要动刀动枪的就能达到一国目的。
关键靠嘴是能救自己命的!也就是本文的重点,作为信使不被敌国杀害!比如战国的张仪,某种程度上讲,他也是信使,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有关于他的详细描述。
所以作为信使,出入敌国,从职业上讲是危险的。
而具体到行为上,是没有危险性的。

参考:
1小时前那肯定危险,虽然有句话叫: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但打仗的时候,人家一生气就拿信使祭旗,壮军心。
古代打仗,为什么不杀信使杀了的后果是什么,原来是这个原因古代两军在交战过程中,双方要有互相协商的代表传达信息。
这是历代战争的规则。
“使”即“使者”。
不斩“使者”是从古至今的战争法规。
任何交战方都得遵守。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像东汉末年,赤壁大战时的曹操,斩杀了吴国的信使;
东周春秋末年,吴越大战时,勾践杀了吴国的信使;
还有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打南京之前,杀了朱允文派来的信使。

参考:
是的,也不是
参考:
那肯定危险,说说我的看法。
虽然有句话叫: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但打仗的时候,人家一生气就拿信使祭旗,壮军心。
古代打仗,为什么有时不杀信使,杀了的后果是什么,是因为古代两军在交战过程中,双方要有互相协商的代表传达信息。
这是历代战争的规则。
“使”即“使者”。
不斩“使者”是从古至今的战争法规。
任何交战方都得遵守。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但战打红眼的时候,人家可不管你啥信使,杀了信使还可以表决心,表示战斗到底的决心,以壮军威。
像东汉末年,赤壁大战时的曹操,一生气就斩杀了吴国的信使;
东周春秋末年,吴越大战时,勾践杀了吴国的信使;
还有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打南京之前,杀了朱允文派来的信使。
由此可见,信使还是比较危险的,不过比直接上阵厮杀的普通士兵可能好点。

参考:
不怎么危险吧!一 表示自己有胸怀,有气度 二 自认为是文明的军队,不会无故杀戮不携带武器的人员。
三 军人、武士的尊严:对不携带武器的敌人不会主动进行攻击。
四 只有疯狂且仇恨到极点才会对敌军使者下手。
五 虽然双方在进行战争,但是必要时敌对双方还是需要进行交流、协作和谈判的,杀掉敌军使者,就是断绝了敌我双方的联系。
五 自己也会派遣使者送消息或者礼物给对方,如果斩杀敌人使者,自己方面的使者肯定也会遭敌人斩杀。

参考: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