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赵国有没有统一天下的可能性

这个
战国时期,三家分晋之后曾经一度默默无闻,而赵武灵王时期的胡服骑射,让赵国一跃成为战国后期的强国,是战国后期唯一可以和秦国在军事上单独相抗衡的国家。
那么赵国有取代秦国统一天下的可能性吗?
从当时赵国强大后的情形来看,不具备这种可能性。
为什么呢?
主要有三点原因:其一,赵国变法有限,国力军力不对称。
赵国在四面强敌环伺的情况下,有雄心的赵武灵王进行了军事上的改革——胡服骑射,但是,胡服骑射并没有像秦国商鞅变法那样全面和彻底。
赵国在胡服骑射后,军力大大增强,其实力不亚于秦军锐士,甚至比锐士更胜一筹,尤其在运动战中更占有优势。
但是赵国在经济上的改革较少,国力不稳定,难以支持长久的消耗战,长平之战失败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赵国撑不下去了,想尽早结束战争,于是才冒险任用赵括,结果造成元气大伤。
政治上的改革也少,受“人制”影响更大,国君大臣能力不强时更容易显现,这也是秦国能两次离间计成功的重要原因。
其二,赵国地理位置不好,没有稳固的后方。
赵国北依匈奴,但是并没有坚固屏障,侧后的燕国更是喜欢趁火打劫、落井下石,时不时侵扰赵国侧后方。
中原地区虽然赵国最强,但其他诸侯国也有一定实力,西部秦国虎视眈眈,绝不会让赵国放心的扩张,而打败秦国却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非长年累月数代君臣不能完成。
其三,赵国没有大一统的雄心壮志,尤其赵国国君赵武灵王后一代不如一代。
赵国从建国以及进行的胡服骑射,其目的都是为了强国,但没有一统八荒的气魄。
而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就基本确定了以后一统天下的格调。
赵国自从赵武灵王以后的国君,更是一代不如一代,可谓是一代创业、二代守业、三代毁业、四代亡业,并不能像秦国那样奋六世之余烈,经过代代人的持续努力不断积累。
所以,赵国称霸强国尚且可以,但几乎不具备一统天下的可能性。
而赵国能统一天下的唯一可能性,就是赵武灵王时期能实现绕道攻秦的计划,成功消灭秦国,获得稳固大后方并失去最强大的阻碍。
到那时,赵国统一天下也未尝可知。
知历史,明兴替,懂得失,本文由津城沐雨原创,

参考:
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不要退位,联合五国伐秦,楚军沿长江而上,直取巴蜀。
燕、齐、韩、魏四国联军攻打函谷关。
赵军骑兵倾巢出动,出九原,直扑咸阳,咸阳必破,秦国必亡。
赵国得关中之地,楚国得巴蜀,另外四国尚未攻破函谷关,寸土未得。
四国不服,赵楚联盟,赵国灭魏国与燕国,楚国吞并韩国并攻入齐国,齐国向赵国求援,赵国联齐灭楚,尽得楚地,逼齐国投降,一统天下,赵武灵王称帝,为赵始皇,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平百越,并占领朝鲜半岛,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发展生产,鼓励生育,轻徭薄赋,取消人头税,与民休息,建立密折制度、军机处与秘密立储制度,赵朝因此国祚绵长,华夏民族从此姓赵……
参考:
应该是没有的,本文试从地缘政治、国家制度、军事实力、经济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1.地缘政治:三家分晋后,赵国基本占据的是晋国北部区域。
战国七雄有四国与其接壤。
战国初期的霸主魏国、战国中期的霸主齐国、战国末期的霸主秦国均与其有接壤。
而且赵国的北部、东北部、西北部与匈奴、东胡等少数民族接壤。
而且匈奴在战国末期经过冒顿单于的整合,达到了控弦之士数十万。
赵国在北部边境常年保持着数十万常备军。
可以说,赵国处于四战之地,强敌环伺,使的赵国需要在军事上投入非常大的资源与精力。
2.国家制度:赵国的国家体制基本是延续周朝的分封制度。
赵国国君分封公卿士大夫,士大夫在自己的封地内管理资源与人口。
士大夫的封地是世袭制,对赵国国君是朝贡制度,而非集权制。
这种制度使的各士大夫都会有自己的利益考虑,赵国国君无法充分的整合赵国的国家力量,在与秦国这种重量级的对手较量的时候,这种缺点就暴露无遗。
3.军事实力:赵国的军事实力经过胡服骑射改革之后,有了质的飞跃,整体实力在短期内基本与秦国有了对抗的可能性。
但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赵国的后勤补给明显不如秦国,河东地区粮食产量明显不如成都平原和关中平原。
4.经济结构:赵国的经济结构相比秦国有更多的商业成分,农业占比明显不如秦国。
在古代,国家实力的体现主要是通过人口与粮食产量体现,赵国在硬性指标上不如秦国。
综上所述,赵国无法统一天下,是其本身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参考:
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天下是经历了几代明君的不懈努力实现的,而其他六国或有明君强主出现,但终归是昙花一现,缺少一个延续性。
说回赵国,赵国没有经历过深彻的变法,期间也出现了几代明君,但是缺少能够制定长远国策的强相,虽然赵国名将辈出,征战是个好手,但是统一天下的重担始终没有落在这个国家。

参考:
虽然赵国在胡服骑射后,成为了仅此于秦国的军事强国,但是很可惜的是他仍然不具备统一六国的条件。
首先,地理劣势。
从地理上说,赵国有着天然的劣势,赵国是四战之地,北面匈奴部落时常侵扰,不得不筑起长城;
南面是魏国,在战国初期就有围魏救赵的故事,也是纷争不断;
东面是齐、燕,曾经的五国伐齐让齐国耿耿于怀,最终在长平之战袖手旁观;
还有不明白唇亡齿寒,只知道落井下石的燕国,在长平之战后,屡次侵扰赵国,虽然多次被击败,但严重阻碍了赵国的修养生息。
西面是强大的秦国。
这就决定了赵国没有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不像秦国势力强大,就兵出函谷关,势力弱小,就躲到关后,安心生产。
这样导致赵国无法把力量集中于一点,或远交,或近攻,有序蚕食其他六国。
其次,政治腐败。
战国后期,赵国可以说是人才济济,丝毫不逊于秦国,像廉颇、李牧与秦国白起、王翦相比也毫不逊色。
但是,两人先后毁于小人郭开之手。
长平之战后,赵孝成王重新任用廉颇,廉颇不负重任,屡次击败挑衅的燕国。
但后来,孝成王去世后,悼襄王继位,不信任廉颇,于是让乐乘代替廉颇。
廉颇一气之下打跑乐乘,自己也不得不逃到魏国。
后来,悼襄王后悔了想要重新任用廉颇。
廉颇仇人郭开提前贿赂使者,让使者回报赵王,廉颇已经年纪老迈,不堪重用;
廉颇之后,李牧担任赵国大将军,屡次击败秦国。
最终,秦国通过反间计贿赂郭开,经过郭开谗言,赵王迁冤杀李牧,导致赵国三个月亡国。
有名将而毁之不用,赵国又怎么能统一天下。
第三,昏君庸主。
赵国一共十三位国君,真正能够称得上雄主的只有赵武灵王一人,但赵武灵王前明后暗,没有做到善始善终,一手导致赵国内乱,让自己饿死沙丘。
而后来的惠文王也只是守成之君。
到了孝成王的时候,因为决策的失误,用人不当,丧失了赵国四十万精锐,让赵国一蹶不振。
到了悼襄王、赵王迁开始自毁长城。
这样的君主有怎么能够带领赵国铁骑统一六国。

参考:
赵国与秦国同源共祖,都属于伯益之后,春秋时期,秦国先赵国一步成为了周朝的诸侯,而赵国的前身是晋国的六卿之一,春秋末期,晋国出现了韩、赵、魏、智、中行、范氏六家专权的局面,六卿互相兼并,智氏最为强大,联合韩赵魏三家灭掉了范氏与中行氏,后来韩赵魏又联合起来瓜分了智氏的领地,最终韩赵魏在周天子的被动分封下成为了周王朝名副其实的诸侯,并瓜分了晋公室最后的那块领地,史称三家分晋,其中三家当中赵国的实力最为强大,这就是赵国的由来。
赵国在赵襄子的大力改革下,实力一步步增强,到了赵武灵王时期,武灵王胡服骑射,学习胡人的军事与生活习惯,逐渐让赵国适应了边疆的战乱形势,赵国军事实力足以跟周边的任何一个边藩国对抗,在赵武灵王的励精
此时的赵国国力几乎达到了顶峰,后来的赵惠文王又参与五国伐齐,在乐毅的率领下,连下七十二座城池,几乎要瓜分齐国,虽然齐国后来复国,但从此就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大国雄风。
齐国被五国联兵重创之后,赵国就成为了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诸侯国了,如果赵国与秦国在长平之战当中,不被秦国彻底打败,赵国外交政策处理得当,不贪上党郡,联合其它五国对抗强秦,一定有可能削弱秦国,成为最后的大赢家一统天下的。
可是赵国面对韩国拱手相让的上党郡,抵御不住诱惑,最终因为贪吃,中了韩国的移祸之计,引发了与强秦的军事冲突,最终在长平之战的惨败中,被坑杀四十五万丁壮,从此赵国一蹶不振,丧失了统一天下的可能,秦国正式成为超级大国,再也没有任何一国敢与秦国单挑的了。

参考:
如果说战国七雄里面真要让我找一个能够统一天下的国家的话,除了秦国以外我选择赵国。
这里面的门道主要就是一个民族融合的问题。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更多的是如何将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融合在一起,组建起一支强大的步骑混编兵团,这一支强大的兵团,也正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最大的成果,也是赵国在这之后纵横天下的真正的王牌。
夺取天下最大的问题不是说去如何夺取更多的土地,土地多了,天下的地盘儿也大了,去了可以有些地盘儿,拿了之后也没用啊,你比如说那些深山老林,你拿了之后,圈了那么大一块地,你有什么用?
根本一点儿用都没有,你只有拿下那些人口多,生产力大,将这些地方拿到手之后,你才能够算得上是拿到一块儿有用的复数的地盘,但是这块地盘可以为你所用吗?
这个里面可能你也得仔细想想,对于天下的战国七雄的其他六个国家,除了秦国以外,他们是真的没有实力去夺取更多的土地吗?
他们是真的没有这种心思去把别人的国家吞并成自己的国家吗?
并不是他们是没有办法消化拿走的那些土地,他们需要时间更加需要的是手段。
你比如说齐国,齐国都已经率领军队打到燕国的首都了,结果人家还是忽悠的撤并了,为什么燕国的老百姓不
另外一个就是照顾赵国的胡服骑射是将两个原本互相难以相容的民族枕边成为一个强大的军队,这一点可以说类似于秦国的军功制度,可这个东西的局限性太大……胡服骑射能够将它稍微转化一下,也是一个能够夺取天下的神兵利器,可惜自赵武灵王死了之后,赵国难以再出英明之主,唯一一个有点儿气数的赵惠文王爷只是一个守成之主,对于赵国的老百姓来讲,赵武灵王死了之后整个赵国就失去了一种侵略性,打仗完全就成了一个没头苍蝇四处乱打,而且还动不动的把自家的城池送给其他的国家做礼物,这一点你说不要命那是假的。
所以说对于赵国来讲,他想要统一天下,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你比如说秦国,秦国能够夺取天下纯粹是多种因素,综合干扰之下才有这样的结果,这并不是说秦国天命所归随便乱打就能够拿下天下秦国,这是需要努力的凤六世之余烈,并且加上商鞅变法这样的重大举措,才让秦国有了统一天下的资本,记住这是资本,不是说它能够夺取天下!相比较于天下其他六个国家,秦国的资本是最大的也是筹码最多的,所以秦国最后一举压垮了其他六个国家,夺取了天下赵国的资本,相较于秦国的资本来讲少的可怜!你到长平之战,赵括把40万赵军拱手相让的时候,赵国已经没有任何资本跟秦国再次争雄天下,唯一的资本全在长平之战里面死的再也不能再死了。

参考:
赵国绝无可能统一天下,这是由当时的局势决定的。
有个著名的“螃蟹理论”:渔夫打到了一堆螃蟹,随手就把它们扔进了渔篓,既不用捆绑也不用盖盖子,保证一只螃蟹也跑不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螃蟹的嫉妒心太强,每当有一只螃蟹即将爬出渔篓,马上就会被另一只螃蟹扯下来。
结果,闹腾了老半天一只螃蟹也没能逃出去。
战国时代的“国际”环境与此差不多!三家分晋之初,原本魏国的实力最强。
魏国甚至能够打败秦国夺取河西地区,实力强大的令韩国和赵国相形见绌。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螃蟹理论”发挥作用了。
周边各国无法容忍魏国一家独大,于是变着法儿给魏国添恶心。
先是,齐国在“马陵之战”和\"桂陵之战″中两次击败魏国。
后来,秦国的商鞅又用诈谋诱捕了公子卬,夺取了魏国的战略要地——吴城。
结果,魏国很快就从巅峰期坠落了。
再看齐国。
齐国地广人众物产丰富,兵力强大而又财力雄厚。
最初齐国还没有张露獠牙时倒也与列国相安无事。
但当齐愍王吞并宋国,并西败三晋,北侵燕国,南败楚国之后,便激起了列国的愤恨。
于是以燕国为始作俑者,几个国家联起手来狠狠地揍了齐愍王一顿,堂堂齐国险遭亡国之祸。
魏国和齐国血的教训充分说明,山东六国是绝对不会允许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国家做大做强的。
那会造成“国际”形势失衡。
因为,无论是魏国还是齐国一旦强大起来,必将致力于拓土开疆,这样他们的邻国将首当其祸!魏国和齐国如此,赵国也同样如此。
不要说由于赵国直面强秦,周边又有胡人的侵扰和其他国家的压力,一点喘息的机会也没有,就是赵国的国力强大到足以碾压山东六国的程度,也是列国所不能允许的。
因此,别看“胡服骑射”后的赵国似乎已经强大了,但却依然不敢贸然挑战周边国家,除非是逼不得已,否则绝不出手!这和秦国拥有的有利形势截然不同。
如果可以把山东六国视为一个区域力量的话,那么拥有武关和函谷关之险的秦国则可被视为另一个区域力量。
秦国的有利地形使他进可攻退可守,处于攻守自如的有利位置。
这也是秦国能够从容发展的先决条件。
赵国既不具备秦国的区位优势,也不具备秦国依靠“商鞅变法”得来的政治和经济与军事优势,怎么可能取代秦国统一天下呢?

参考:
赵国是完全没有可能统一其他六国的。
其一,三家分晋之后,战国时代便开始了,七雄最先崛起的是魏国,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一时之间实力剧增,绝对是七雄最强的,说打谁就打谁,赵国与韩国就跟在后面趋炎附势。
其后商鞅在秦国变法,通过与魏国数次大战接过了魏国霸权,成为了七雄最强的,而赵国只是经历了胡服骑射,并没在本质上进行改革,所以实力不允许。
其二,地理位置的劣势,赵国堪称七雄中面对匈奴最多的国家,在与中原争霸的同事还要忙着跟匈奴作战,腹背受敌,难当大用。
其三,雄主太少,秦奋六世才统一天下,赵国哪怕出现连续两代雄主都还有机会,可惜没有如果。
赵武灵王后的操作有多骚有多惨十分具有参考性。

参考:
有机会统一天下。
但前提是,赵国必须统合魏国和韩国,再次复兴晋国才行,单靠赵国一国之力不行。
在春秋时期,因为晋国的存在,多次打败秦国,如崤之战,迫使秦国放弃了向山东地区的扩张,转而去征服西戎。
由此可见,晋国的强悍实力,连秦国都怕三分。
但三家分晋之后,形势巨变,在面对秦国之时,赵魏韩三国任何一国都无法单独与秦国对抗,所以秦国东出函谷关,再无阻力。
所以说,赵国要想统一天下,必须先要统合魏国和韩国,集合三国之力,组成三晋联盟,让秦国不敢直接在黄河流域与三国作战,那么祸水南引,让秦国与楚国作战也行。
如此一来,赵魏韩三国就可以整合内部对外扩张。
首先是燕国赵国可以从两个方向进攻,一是从山西北部内蒙古南部一带的代地一带,依靠当地的骑兵快速进攻,而是从河北中部派出大量的步兵部队和战车部队吸引燕军主力,最终灭掉燕国。
灭掉燕国之后,三晋联盟的北方在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就可以放开手脚进攻齐国。
其次是齐国三晋军从燕国故地,即河北北部、北京天津一带南下(后世秦军就是从沿着这条路线进攻齐国的),而魏国则从河南东部向齐国进攻。
与此同时,派出剩余兵力聚集在韩国一带,监视函谷关内的秦军。
如果秦军出关,则坚守不出,坚决不与之决战,以拖待变。
等消灭了齐国之后,三晋联盟基本上统一了中国北方的黄河中下游流域。
在当时的中国,这里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稠密,良田万顷,文化发达,人才众多。
而此时,三晋势力基本上在面对秦国和楚国时已经占据了优势,除非秦国和楚国联手,否则基本上就是被三晋各个击破。
再次是楚国而此时三晋主要的战略是,击中大部分兵力进攻楚国。
因为楚国实力相对于秦国来说较弱,比较好打。
第一步,先占领楚国在长江以北的所有土地,饮马长江。
夺去了江淮一带的土地之后,楚国基本上元气大伤。
因为长江以南的在但是基本上开发程度很低,人口稀少。
与此同时,在对秦国的战略时,应该从内蒙不断派出大队小队骑兵,不断袭扰侵袭秦国的河套地区,是这里变成战争区,同时不断探索道路和逼近关中这个秦国的统治核心地区。
而在函谷关外的韩国(河南西部一带)仍然采取坚守战略,吸引秦国大量军队与之对峙是主要任务。
第二步:彻底消灭楚国三晋军队整合了江淮地区,就可以开始渡江作战了。
而此时的楚国丧失了江北的土地,早已元气大伤,很快就会被渡江的三晋军队消灭。
最后是秦国楚国灭亡之后,只剩下了了秦国了。
而此时,三晋就可以从北中南三个方向进攻秦国。
北:就是河套地区,若派出大队骑兵,可以直击无险可守的关中地区,逼近咸阳等秦国核心地区。
中:河南西部靠近函谷关一带。
这里秦国不得不派出大量军队驻守,无法调动。
而三晋军队则虚张声势,发动对函谷关的佯攻。
南:这里才是主力所在。
三晋军队灭亡楚国之后,整合楚国军队,从南方北伐,进攻秦国。
这条路线就是后世刘邦绕开函谷关灭秦的路线。
三晋军队从武关进兵,同时发动三路总攻。
如此一来,秦国必灭,很可能秦宗室会逃到西戎去,当个酋长之类。
三晋统一天下,建立晋朝。

参考: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国家的综合实力明显高出其他六国。
此外,从秦孝公以后,历代秦王励精
而赵国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后,内部权力纷争,此后的赵王一代不如一代,昏招不断,并且战国后期赵国尽管军事实力十分出众,但综合国力明显的不如秦国。
也可以说赵武灵王只是赵国的灵光一现,此后,赵国的光芒就逐渐的暗淡,绝没有统一中国的可能性。
而秦国呢?
国家具有长期的规划,又有持续的奋斗,拥有综合实力的支持,有秦国这样的对手,赵国也不可能统一天下,最后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统一华夏,赵国只能被统一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