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出师表》里提到的名将为什么不是赵云魏延而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向宠

首先说两点。
其一,《出师表》有前后两份,实际上在《后出师表》是有提到赵云的,《前出师表》则没有。
其二,诸葛亮在《前出师表》只提到将军向宠,并非他有多么出色,而是因为他是留守人员,其他出色的将领都随诸葛亮出征了。

第一,《前出师表》提到的名将为什么没有赵云、魏延,只有向宠?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是这样写的: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这份《出师表》的目的,除了解释为什么要兴兵北伐之外,就是对刘禅的敦敦教诲,告诫他在自己北伐期间应该要怎么做?
这里说的是“宫中府中”之事,而非军旅之事。
诸葛亮的意思是说,刘禅对军事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问向宠。
而当时其他名将如赵云、魏延等,都在诸葛亮军中,你叫刘禅怎么问呢?
为什么要问向宠呢?
在刘禅即位后,向宠被封为都亭侯,被推举为中部督,负责管理宫廷宿卫军。
向宠就是宫廷禁卫军的总首领,是刘禅身边的人,有疑问问他,是最合适不过的。
第二,向宠有什么本事?
向宠在三国史上,其实知名度不高。
但是在缺乏军事人才的蜀国,他还是一定地位的。
向宠曾担任牙门将,在夷陵之战中,刘备遭到惨败。
陆逊火烧连营,蜀军各营损失惨重,独向宠的部队保持完整的建制。
因此,刘备对向宠颇为赞赏,称赞他有才干。
后来,向宠受封都亭侯,在诸葛北伐时,出任中领军。
中领军是相当高的职位,这个官职最早是在公元207年曹操设置,典禁军之事,也就是禁军的最高统领。
后来蜀国也依魏制,设立中领军。
中领军属于高级军事长官,我们看看魏国哪些人曾担任过中领军,就可略窥一二,比如夏侯渊、曹真、曹休等都曾担任中领军,足以见此职之重要性。
我们总是记得在战场上大展身手的名将,但对皇帝来说,身边的禁军首领更重要,不仅要有才干,也要忠诚,也要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倘若宫廷有变乱,皇帝依靠只能是身边的禁军了。
第三,在《后出师表》中,诸葛亮提到的将领,赵云是排在第一《出师表》有前后两份,前出师表没提到赵云,因为赵云不是留守将领;
后出师表则有提到一长串的将领,都是过世的将领。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
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
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
诸葛亮提到一点是随着能征惯战的宿将的去世,高级将领已是青黄不接。
在列举去世的将领中,赵云是排在第一位的。
当然,文中没有提到魏延、王平等其他将领,因为他们还健在。
因此,在两份《出师表》中罗列的将领名单,其实是针对不同情况所说的,不代表诸葛亮对所有将领的评判,这一点是要注意的。

参考:
这个问题其实没那么复杂,我们也不用过度解读诸葛亮的意思,其实我们只要仔细分析诸葛亮的立场,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相比于赵云魏延,向宠的确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么
在建安十三年向朗就跟着刘备打天下了,算是诸葛亮的得力助手,当年马谡街亭失守,北伐失利。
向朗犯了包庇马谡逃亡,知情不报的大罪,诸葛亮也没舍得杀了向朗,只是贬职惩罚。
所以有向朗这个关系在,向宠和诸葛亮的接触自然没有太大阻力。
再说这向宠的确也有两把刷子,章武元年蜀吴爆发著名的夷陵之战,经过双方长期的对峙,最终吴国儒将陆逊巧用火攻,大破蜀汉军。
蜀汉各个营地损失惨重,唯有向宠所带领的部队完好无损,得到了刘备的肯定。
刘备死后,诸葛亮权倾朝野,向宠虽然并无功绩,但是关系硬加上有先帝刘备的称赞,得到了诸葛亮的赏识。
先封都亭侯,后升中部督,负责管理宫廷的宿卫军,宿卫军在当时不会去前线打仗,就是专门保护帝王的军种,等同我们常说的禁卫军、御林军。
那么我们回到问题,为什么诸葛亮把这样一个保安头头写进了《出师表》里却没有提及魏延和赵云这样的大将呢?
首先,对于诸葛亮排挤赵云、魏延的说法,我
诸葛亮和魏延的确有点矛盾,但是两
只是魏延对诸葛亮领兵作战的方式方法有很大的不满,这才是两者闹别扭的源点。
回过头来说,提拔向宠也不等于排挤赵魏,难不成不用有能力的人了?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再看诸葛亮的立场,诸葛亮《出师表》所表的对象是刘禅,《出师表》就是写给他看的。
而当时诸葛亮的任务是举国北伐,像赵云、邓芝、马谡、吴懿这种有名有号的全都跟着诸葛亮到前线去了,魏延就更别说了,人家当的就是汉中的守门员。
所以腹地剩下近乎都是负责后勤,行政管理的文臣,向宠身为皇帝贴身保安大队长几乎是唯一一个有领兵作战经验的武将。
诸葛亮想要刘禅汲取经验、虚心学习的对象除了向宠也没有别的选择。
因为别人都去前线了,十万八千里的,就是刘禅想取经问道也没有那个条件。
所以,诸葛亮提到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原因就是刘禅身边,没有其他的大将,只有向宠还像个样子,除了他,没有咨询其他人的选择。
其次,向宠虽然有点本事,但是并无功勋,倍受提拔做到中部督的位置上已经破格了。
诸葛亮想要再次提拔这个亲信,培养成自己的左膀右臂,自己再出面就不太合适。
毕竟这蜀汉不是姓诸葛的,《出师表》上提一嘴,也是拉了向宠一把。
但凡向宠会来事,能够和刘禅相处融洽,凭借自己的才能收到刘禅的赏识,再升几级也不是不可能。
最好能当个皇帝的老师,这样再加上费祎、董允,更有利于以诸葛亮为核心的集团主持内部矛盾错综复杂的蜀汉。
当然,诸葛亮也是为了稳定后方,有自己人把持,也就是朝廷有人,诸葛亮外出打仗也才放心嘛。
向宠倒也做得不错,但可惜的是后来向宠死于平定汉嘉地区的叛乱的过程中,不过那个时候诸葛亮也已经死了。
所以向宠作为诸葛亮集团的一分子,为蜀汉的稳定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最后捐躯为国,的确是一个可敬可用的将领。
三国鼎立的时代,培养国家的新鲜血液的任务,在我看来蜀汉比魏吴都要严峻得多。
所以无论是现实条件还是政治目还是国情需要,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名向宠都是合情合理的。
至于赵云和魏延,跟向宠都不是一个辈分的,也不在蜀汉的权力中心,提他俩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毕竟《出师表》是给刘禅看的,目的是让刘禅亲贤臣远小人,宫里面贤臣不多,小人横行,向宠显然是靠得住的贤臣,提他也就顺理成章了。
向宠最终与蛮夷作战身亡,清代学者端木埰曾写了这么一句评价向宠早逝的话:“诸贤早逝,宿将只一赵云,内治只一蒋琬,向宠、董允
”想来,也是惋惜了……
参考:
首先得明白诸葛亮为什么要做《出师表》,《出师表》的目的是什么?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前向皇帝刘禅上的一份表文,相当于呈现给皇帝的正规文书,主要目的是向刘禅说明北伐的重要性,并勉励刘禅在治理国家上采取积极向上的态度,尤其是“重贤臣、远小人”的用人态度。
名字出现在《出师表》中的人并不一定是名将,但一定是贤臣!这些人是诸葛亮留在成都用以辅佐刘禅治理国家的人才,《出师表》中一共出现了四
其中的费祎和董允是蜀汉四相中的两
比较分析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的四
费祎是荆州江夏郡(今河南信阳市罗山县)人,董允是荆州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人,郭攸之是荆州南阳郡人(今河南南阳),向宠是荆州襄阳郡宜城县(今湖北宜城)人。
为什么四
任用荆州人掌权,是刘备和诸葛亮共同制定的国策,不容更改。
2、四人都是道德高尚的人。
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四人,你看史书上对四人的描述,其道德都不会差。
为什么跟道德有关?
因为这是诸葛亮选拔人才的标准之二。
东汉选拔人才就有一项是选孝廉,什么是孝廉?
就是孝顺和廉洁,这是对于人才道德水平的判定,东汉以孝治国,在当时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这
3、四人都是有才能的人。
东汉选拔人才,道德是排在才能前面的,诸葛亮也是这样,这是诸葛亮选拔人才的标准之三。
正因为道德是排在才能前面,所以就会有些人才能力差点,但是道德很好,道德虽然排在才能前面,但并不表示只看道德或者只看才能,而是两者都要看,所以就叫“德才兼备”。
当时曹操曾提出“唯才是举”的人才选拔口号,可以说是相当另类了,虽然在今天看来,很不可思议,但在当时,道德确实是排在才能前面的,所以就有很多你刘表、刘璋、刘虞这样道德很好,但能力不强的人出来做官。
那么向宠这
向朗是司马徽的弟子,司马徽是荆州名士,还曾向刘备推荐过诸葛亮,对诸葛亮有知遇之恩,而向朗当时又是刘表任下的临沮县长,后来随刘备入蜀,任步军校尉,诸葛亮时代任丞相长史。
向宠出来作官肯定有向朗的原因,但向宠被诸葛亮重用却是因为自已的表现,在夷陵之战中,刘备全军溃败,向蜀汉方向溃逃,基本上是溃不成军,唯有牙门将军向宠带领的部队成建制回到蜀汉,没有受到损失。
向宠是怎么做到的?
不得而知,但肯定不是逃走避战才保留整支完整军队,刘备又不傻,况且还有那么多蜀军都看着,正是因为这次向宠的遭遇,因此向宠回到蜀汉后,得到刘备的夸奖。
刘备去世后,刘禅即位,诸葛亮掌权,向宠被封为中部督,负责管理宫廷宿卫军。
也就是禁军将领,负责保卫成都皇宫的安全,这个职位除非是得到特别信任,才能担任此职,因此向宠肯定是得到了诸葛亮的信任。
作为留守成都的禁军将领,向宠一直负责成都宫廷保卫工作,直到诸葛亮去世后仍是如此,最后在平定汉嘉郡蛮夷叛乱时战死。
因此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供的这四

参考:
山野老人解读三国,让您明白两百个为什么?
诸葛亮的《出师表》里提到的名将为什么不是赵云、魏延而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向宠?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自古以来,读《出师表》,没有不让人感动的!人们读《出师表》,似乎看到了诸葛亮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限忠诚。
不过,这是《出师表》表现出来的文学力量。
当你熟悉了《出师表》中所写的人和事以后,就不一定会感激涕零。
为什么呢?
这就是“诸葛亮的《出师表》里提到的名将为什么不是赵云、魏延而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向宠”带给我们的思考!下面山野老人从三个方面简单回答这个问题:一,《出师表》为什么提到将军向宠?
向宠是谁?
向宠是将军向朗的侄子。
向朗是谁?
向朗曾经担任诸葛亮丞相府的长史,跟随诸葛亮北伐。
马谡失街亭后逃跑,向朗因与马谡、马良兄弟关系很好,知情不报,被诸葛亮免职。
诸葛亮此处推荐向宠,多少有点裙带关系的缘故。
至于“先主曰能”,有些夸大其词。
当年刘备东征,遭遇夷陵惨败,向宠所带领的军队没有多大损失,诸葛亮称向宠为“先主曰能”就是指这样一件事情。
这样一件事情,比起刘备让魏延防守汉中差远了;
比起赵云长坂坡救刘禅表现出的忠诚差远了。
可以说,在军事上让“先主曰能”的应该是魏延,是被先主称赞为“浑身都是胆”的赵云。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不提赵云与魏延是什么意思呢?
二,《出师表》中还提到哪些人?
《出师表》还提到“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郭攸之、费祎等是侍中,董允是侍郎。
郭攸之是谁,恐怕没有人知道。
就是熟读《三国演义》的读者,也不会知道郭攸之这
就是熟读《三国志》的读者也不一定知道这样一
对于郭攸之,廖立评价说,是一个唯命是从的人,不值得和他一起做大事。
对于把郭攸之放在三人之前,史书评价说是“备员而已”。
“备员而已”就是为了凑数的意思。
费祎是诸葛亮的亲信。
董允是董和的儿子。
董和是诸葛亮的亲信,曾一起在刘备的左将军府里共事,关系亲密,史书称赞说“共为欢交”。
《出师表》提到的人还有“尚书、长史、参军”等,称其为“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尚书指陈震,陈震是什么样的人物呢?
陈震确实有才能,外交才能尤为突出,受到诸葛亮的重视。
长史指张裔,张裔是什么样的人物呢?
张裔有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是去益州担任太守,刚到益州,就被益州豪强雍凯抓住流放到东吴,后被邓芝利用出使东吴的机会营救回国。
回国后受到诸葛亮重用的张裔,却与同事关系十分糟糕。
参军指蒋琬,蒋琬是什么样的人物呢?
蒋琬初随刘备入蜀,被任命为广都长,后因不理政事激怒刘备,刘备要以渎职罪处死蒋琬。
在诸葛亮的劝说下,蒋琬免于一死,后重新被启用,诸葛亮将其悉心培养,并密表刘禅可以作为诸葛亮的接班人。

其一,并不是被“先主曰能”的人物。
其二,与诸葛亮多少有点“沾亲带故”。
三,刘备重视的人物都有怎样的结局?
真正让“先主曰能”的是
李严,是刘备的托孤大臣,地位仅次于诸葛亮。
廖立,刘备一向赏识、优待的人物。
刘备驾崩后,魏延明升暗降,被诸葛亮调离汉中,放在身边看管起来了。
李严与廖立被诸葛亮流放到了偏远山区。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诸葛亮的《出师表》里提到的名将为什么不是赵云、魏延而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向宠了!说轻一点就是诸葛亮对“先主曰能”的人物并不重视;
说重一点就是诸葛亮有自己的如意算盘。
诸葛亮的如意算盘就是培植自己的亲信。
例如马谡,刘备临终托孤的时候,叮嘱诸葛亮说马谡不可重用。
刘备死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重用马谡,让马谡守街亭。
结果导致全盘皆输的局面。

参考:
对于不太熟悉三国这段历史的人,向宠估计也就是个路人甲的角色。
但就是这样一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 意义就是说,向宠性格好,知晓军事,先帝刘备曾认为他很有才能,众大臣也对他的评价非常高,所以宫中宿卫之事,可以全部交给他来负责,他必然能够做得让大家都满意。
这里,不少人就很是疑惑,按理说不管是赵云还是魏延,才干能力都比向宠强上好几倍,诸葛亮为什么不提他们呢?
其实呢,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在他准备第一次北伐时上奏给刘禅的,目的是推荐一些人来协助刘禅处理宫中各项事情,以保证都城的稳定和太平,这样也好让诸葛亮不用担心后方出乱子。
当时的魏延、赵云、马谡、王平、杨仪等人,都即将跟随诸葛亮一同北伐,诸葛亮自然没办法把他们推荐给刘禅,因为推荐也没用,刘禅如果在后方遇到问题,也找不到魏延和赵云的人影。
反观向宠,还有费祎、董允这些人,都是留守在成都大本营,所以诸葛亮在临走之前,就把他们推荐给了刘禅,让刘禅把宫中的事情交给他们来处理。
而这些人基本都是丞相府的人,诸葛亮对他们比较知根知底,相当而言会比较放心。
对于费祎、董允两人,因为知名度比较高,在蜀汉后期又是位高权重,所以很少有人对他俩产生怀疑,但是向宠呢,诸葛亮为什么觉得他是保卫宫廷安全的不二人选呢?
这其中的原因,就如诸葛亮自己说的,向宠首先是刘备看上的人,当年夷陵惨败时,刘备的大军都狼狈往回逃,各营都损失惨重,唯独向宠所领完好无损,刘备称其能干。
这层意义上来,诸葛亮给向宠推荐的保卫皇宫的人选,并不是诸葛亮的嫡系,而是刘备看上的人,这样对刘禅来说,相对而言比较容易接受,不会引起他内心的反感。
其次,向宠做事稳重,军纪严明,但性格却有很好,和大家的关系都处的比较好。
我们都知道,京城里都住着高官、皇亲国戚。
当城防司令的,如果做事很慌乱,纪律又不好,遇到危险,怎么保卫京城的安全呢?
同时,因为京城高官比较多,而且宿卫皇宫的将士很多都是权贵子弟,如果负责人做人做事太严肃,很容易遭到大家的反感和排斥,而向宠做事稳重的同时,性格又非常好,大家都比较佩服他。
所以,等到诸葛亮北伐时,向宠就被升迁为中领军,负责管理宫廷宿卫军。
而在宠负责保卫京城后,京城就基本上没出过大事,更没发生过什么乱子,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向宠确实是宿卫皇宫的不二人选。
后来,等到诸葛亮去世后,朝廷调遣向宠南下平定蛮夷之乱,结果他在混战中被蛮夷所杀,这其实也再一次证明,向宠毕竟适合京城保卫,而不适合带兵野战。
诸葛亮当年把他留在成都,而没有带去北伐,就是知人善任的表现。

参考:

向宠是留守后方的将领,负责后方的军事,所以诸葛亮说“将军向宠,性行淑君,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为督。
余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且特别专门用先帝的话引起后主的注意,用以防止后方出事。
赵云、魏延是跟随诸葛亮出征的,这是属于诸葛亮的事,无需作为向后主刘禅提出的谏言,所以诸葛亮没有提到赵云、魏延等将领。
然而在《后出事表》中提到赵云等将领,是让后主刘禅放心的,以此来表达诸葛亮收复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参考: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这就是诸葛亮《前出师表》中对向宠的评价,认为通晓军事,连先帝刘备都认为其很有才能,让后主刘禅军营中事情,可以全部咨询向宠。
一、向宠何许人也向宠是向朗兄长之子。
刘备时历任牙门将,在陆逊火烧连营,蜀军大败之际,唯独向宠所率队伍完好无损,被刘备称赞能干。
刘禅即位后,向宠被封为都亭侯。
因为向宠在军队中深得人心,被大家共同推举为中部督,负责管理宫廷宿卫军。
所以,诸葛亮在北伐时,向后主刘禅推荐向宠,一是向宠有军事才能;
二是向宠深得军心;
三是向宠的职位就是负责宫廷安全。
还有一个事例就证明向宠深得部下军心,在汉嘉地区蛮夷发生叛乱,向宠率军前往平定,在混战中身亡。
当向宠的属下得知向宠被害后,返兵奋力冲杀,把向宠的遗体夺回,然后送回成都安葬。
二、赵云、魏延都去哪了这篇《前出师表》写于建兴五年(227年)决定北上伐魏之际,此次出征诸葛亮拟夺取魏的长安,然后一举
而此时赵云、魏延随诸葛亮转驻汉中,魏延还被升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按理赵云一直被刘备委托负责家眷及后方安全事务,因此,才有赵云两次在长坂坡从魏军中、拦江从孙夫人手中救下刘禅的功绩。
但自刘备入蜀以来,赵云由后方转为前方跟随出征,多次参与征战,也在没有参与刘备宫廷安全工作。
此时赵云身为镇东将军、永昌亭侯,在此次北伐过程中,赵云、邓芝为疑军兵出斜谷道,占据箕谷,吸引魏大将军曹真率领主力大军阻挡;
而诸葛亮率蜀军主力兵出祁山,最后由于马谡失街亭,致使祁山战场主力北伐失败。
此战之后第二年,赵云就病故。
而魏延一直跟随诸葛亮出征,一直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而且授予假节,封南郑侯。
建兴十二年(234年),在第五次北伐中诸葛亮病逝五丈原,魏延与长史杨仪素有嫌隙,此次由杨仪主持军务,魏延拒不从命,最后被马岱斩杀。

参考:
向宠在三国历史上的确算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不过这并不代表向宠是个没有才华的人。
诸葛亮在《出师表》上写道:“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於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
”由此见向宠这
向宠曾以牙门将的身份随刘备伐吴。
夷陵之战,刘备损兵折将诸将各部几乎都遭受了损失。
而向宠统率的军队却能完好无损的撤离,刘备认为向宠治军有方于是便提拔他为中部督统率禁军。
朗兄子宠,先主时为牙门将。
秭归之败,宠营特完。
建兴元年封都亭侯,后为中部督,典宿卫兵。
《三国志 蜀书 向朗传》诸葛亮在《出师表》里为何不提赵云、魏延而专门提向宠?
这是因为诸葛亮北伐时赵云、魏延作为大将是随军出征的。
而《出师表》的主要目的是让后主刘禅在诸葛亮走后能管理好蜀国的后方。
向宠作为留守的禁军统领(中部督)理所当然是诸葛亮给刘禅嘱咐的对象。

参考:

文中以感人肺腑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刘备的遗志,广开言路,奖罚分明,亲贤远佞,要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而励精
也流露了诸葛亮要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实情感,表达了自己北定中原的坚强决心。
诸葛亮的《出师表》里提到的名将为什么不是赵云魏延?
不提赵云是因为赵云的能力与品格大家都知道了,常山赵子龙有常胜将军的称号,其英名当时已如雷贯耳。
他两扶幼主、扫荡西川、在汉水之战中屡建功勋。
先帝与诸葛亮都重用了他,并且也是先帝的托孤之臣之一。
而且,自己北伐还要用上他,再提赵云,显然有啰嗦之嫌。
魏延能力 出众,依正史说话,魏延自带兵马跟随先帝,他作战勇敢,战功赫赫,先帝曾力排众议、亲自提拔他为汉中太守。
他镇守汉中十年,硬 是没有让强大的曹魏军事集团得到一寸土地,实践已经证明了他的忠诚与能力,也不用再宣传了。
诸葛亮和魏延在三国演义中看似有间隙,其实,两
只是魏延对诸葛亮谨慎的领兵作战方式有点意见。
但,终没红过脸!诸葛亮从没打压魏延的意思,否则,刘备死后,大权独揽的诸葛亮随便找个理由就能灭了魏延。
向宠在当时,算是小人物,名不见经传。
但小人物并非没有可取之处,刘备以前织席贩履,也是小人物,后来做了大事,就让人眼睛一亮!诸葛亮三顾茅庐之前也不是大人物,有名气但无实践验证,出山以后,凭隆中对三分天下,叫人刮目相看。
当时的向宠比贩草鞋的刘备牛逼多了。
向宠家族当时出了
向朗在荆州一带很有名望,与当时著名的谋士徐庶、庞统是好友。
向朗后来也跟着刘备闹革命。
诸葛亮是很看重他的:马谡街亭失守,导致了第一次北伐前功尽弃。
向朗犯了包庇马谡、让其逃亡的重罪!诸葛亮思虑再三都没舍得杀了向朗,足见其在蜀汉军事集团中是有点份量的。
向宠令先帝称之曰“能”,也并非空穴来风啊,他自有过人之处, 蜀吴著名的夷陵之战时,吴国儒将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把个先帝烧到白帝城后一病一起,后来就挂了。
当时,蜀汉名将战死沙场的比比皆是,各个军营士兵均损失惨重,而这个向宠所带领的部队能全身而退,这或多或少体现了能力 。
这事,刘备肯定没齿难忘。
因为 祸是他自己惹的!向宠还颇得军心,延熙三年(240年),向宠带兵前往汉嘉地区平叛,在战斗中身亡。
向宠部下知道他光荣后,不顾一切,返身奋力冲向敌军,硬是抢回了向将军的遗体!出师表提到向宠,这样说:“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向宠性格、品质都好,又通晓军事!包括您爸就夸赞过他!以后,凡涉及军队的事,你多多问他,让他拿主意!这不是引荐,这是委婉地劝说刘禅:您没管过部队,无作战经验。
我走后,留守的部队交给向宠管,您少插手。
诸葛亮对阿斗是不放心的,为了稳定后方,他在教刘禅如何做个好皇帝!
参考:
这个问题有点难度。
诸葛亮在出师表里,只向后主刘禅推荐了一个将领,那就是将军向宠。
这个向宠,籍籍无名,在将星灿烂的三国时代,实在太不出众。
那么为什么诸葛亮在北伐之前的重要时刻,要向刘禅推荐一个这样平庸的将领呢?
又为什么不推荐其他名将呢?
首先,我们来回答为什么不推荐其他将领的问题很简单,因为蜀汉的名将都跟随诸葛亮北伐去了。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五虎上将已去其四。
关羽张飞黄忠马超,都追随先主去了。
只剩下赵云一个。
他奉命与邓芝做疑兵声东击西去了。
剩下的将领,原荆州方面的,有魏延、马谡、向朗,原蜀中的将领有吴壹、张休、李盛、黄袭,汉中投降的王平等等,凡是能打的,诸葛亮都带走了。
只好矬子里面拔将军,把向宠推荐给刘禅了。
其次,向宠自身素质过硬。
向宠是荆州人,他的哥哥向朗,是诸葛亮的好朋友。
这样的人,绝对可靠。
会全心全意维护刘禅的蜀汉政权。
而且向宠确实很能干,“畅晓军事”,曾经受到过刘备的表扬,刘备很认可他的才干。
向宠还有一个最大的有点,就是性格平和,善于团结人。
这是诸葛亮最看重的。
“性行淑均”“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诸葛亮出征在外,最怕的就是后院起火。
向宠性格平和,统管后方人马,能够使队伍和睦。
这是最大的贡献了。

参考:
在《三国演义》里面,向宠的名字只出现过一次,就是在诸葛亮的出师表里,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举荐向宠: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於昔,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论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
首先,我们要知道这段话的背景是什么。
这是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发动北伐的前夕,给后主刘禅写的信。
诸葛亮是蜀国的顶梁柱,他一走,蜀国必定会生乱,诸葛亮自然也清楚,所以,提前进行人事安排,给刘禅推荐一个合适的班底,能在北伐期间,稳定蜀国。
所以,诸葛亮举荐向宠的目的,就是相信向宠能稳定蜀国的留守军队,不会出什么乱子。
这段话中,诸葛亮给了向宠很高的评价,不止是诸葛亮,连先主刘备也十分看好他。
但就是这么个厉害的人物,为什么存在感这么低,以至于给人“名不见经传”的感觉呢?
其实,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向宠主要活跃在后三国时代,第二是向宠很少参加对外征战,主要是掌管蜀国后方,稳定蛮夷部落。
我们所熟知的三国名将,大都是来自于《三国演义》,问题是,《三国演义》主要描写的是三国时代前期的纷争权谋,里面的很多名将都是活跃在三国前期,比如蜀国的五虎上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魏国的五子良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还有吴国的“江表十二虎臣”,包括程普、周泰、甘宁、凌统、徐盛等,当然,相比起来,吴国的江表十二虎臣还有有很大的水分的。
诸葛亮出师北伐时,这些人要不早已战死沙场,要不老迈体弱,已经不能再胜任军营事物了。
像蜀国五虎上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已经去世,剩下赵云,也已经垂垂老矣,诸葛亮写北伐写出师表是在建兴五年(227年),两年后,即229年,赵云就去世。
至于魏延,刘备打下汉中时,魏延被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
之后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保持了汉中的稳定。
诸葛亮北伐后,魏延都会随行,充当先锋。
在后期蜀国人才凋零的情况下,魏延是难得的一员猛将,诸葛亮自然也不会把他放在后方。
向宠初次崭露头角是在刘备讨伐东吴期间,这时候向宠的官职是牙门将,大概相当于主将账下的偏将。
担任牙门将的人一定要有勇有谋,蜀国的大将魏延、王平都曾担任过牙门将。
由于刘备轻敌冒进,被陆逊用火攻打败,一时间,刘备大军兵败如山倒,各自逃窜。
各部均损失惨重,唯独向宠一部保持完好,从而被刘备称赞。
建兴元年(223年),刘禅即位,向宠被封为都亭侯,后来被推举为中部督,负责管理宫廷宿卫军,大概是禁军统领。
延熙三年(240年),汉嘉地区蛮夷发生叛乱,向宠率军前往平定,在混战中身亡。
由于向宠平时深得部下军心,所以在向宠的属下得知向宠被害后,返兵奋力冲杀,把向宠的遗体夺回,送回成都安葬。
向宠爱兵如子,作战身先士卒,诸葛亮对他的评价“性行淑均”,也是恰如其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