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自董仲舒之后再没有“儒家思想”对此你怎么看

孔庙里有不同庙宇,是不同的时代的皇帝建造的。
可见,自汉朝以后,历代统治者还都是尊孔的,孔孟的儒家思想一直是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不过,历代统治者不是独尊儒术罢了,对于诸子百家的思想,无论是哪家言论,都是治国道理,他们也都一直在采用,道家思想也好、儒家思想也好、法家思想也好、墨家思想也好……甚至到宋朝的程朱理学,都是封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在不同时代,根据不同作用、不同需要而不同使用,为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而各取所需,不是泛泛而用,需要它,拿过来,不需要,就搁置。
如儒家的仁义道德,三纲五常就一直在使用,几千年来在人们的大脑里甚至达到了根深蒂固的程度;
真龙天子,现在人是不信了,封建时代人们是信的……可以说,自汉朝以后儒家思想还是存在的,诸子百家的思想都是存在的,一直为封建统治服务。

参考:
我以为不对,儒家思想仍根深蒂固,直至现在。
特别是中庸之道往往很多,明哲保身,往往皆是!不敢说真话,为数不少!伪善君子每每有人!若能摆脱这些思想,社会一定朝气蓬勃,社会进步一定会快一点!
参考:

董仲舒为其政治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也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董仲舒主张的阴阳平衡之说,强调了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与自然存在着类似相通的东西,从哲学上空前的突出了人与自然的相互渗透。
这一思想揉合了孔孟之道,为董钟舒之道,后人难以企及。

参考:
我就是孟子亚圣的72代孙。
我们孟姓家族到现在仍拿三纲五常作为家规。
三纲五常难道不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吗?
圣人的六艺仍都有继承。
虽然四书五径已被不用教课书,但我们孩子学说话仍从三字经背起。
儒家文化虽冷遇,但,儒家思想,特別是儒家做人原则已深入到国人的骨子里,再崇洋媚外也不致于把骨头都卖了。
卖了骨头就没有中华民族了?
可是,不是瞧不起那些化外之小人国,尽管有人整天叫卖,它谁也买不起!!!压死它!!!
参考:
这是形而上学的说法,未被发现的非主流人物的儒家思想也是儒家思想哦。

参考:
假的。
你们现在不是用着呢?
普遍上都是儒家学问,。
应该这讲,道有道讲,佛有佛讲,儒有儒讲,西方也有儒家,如上帝学问圣经,中国也有儒家,很普扁,包括你们现在写的,讲的,信仰来立定自己。
喜欢加爱好。

参考:
儒教从汉朝初开始就是统治阶级的愚民工具,一直延续到清未,严重祸害了人民群众的独立思考能力,古之精华都是诗词,科学算法,中医,儒家根本就是教条主义,挂在嘴上,自己又做不到,而且高高在上,一副仁义嘴脸最为恶劣。

参考:
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发展的快与慢、甚而转个迂回、到原点、是不可能的、因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产力向前进一步、儒家思想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华亊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为历代封建王朝提供了统治的思想基础、为历朝统治阶级所尊祟、然社会历史是发展的、用一成不变的思维在特定的阶段显然是有碍于发展的、于是、出現法家代表改革创新也是必然的、这就是儒、法相对立的根本之处、这方面的本因也是三言五语说不清的、简而论之、历史的东西、应根椐适时的实际、对民族国家人民有好处的、对人类的发展有推动作用的、付合历史发展的、发杨光大是矣、任何时侯都是一样的,
参考:
有人出于什么目的,说一些极端之言?
我们无从问起。
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
自从儒家思想诞生那天起,便成了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地位的理论基础。
只是不同阶段,不同意识时,需要不同手段而已。
儒、释、道並行,也是分层面的不同分而行之。
儒家仍占主流层面,何谈自董仲舒之后没有儒家思想?

参考:
儒家思想从一千多年前至今都存在,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基因,很难改变。
儒家思想会阻碍社会改革,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参考:
董仲舒之后再无儒家思想,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先秦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到汉代被改造,而失去本来面貌,不复存在了。
此言对否?
也对也不对。
为什么呢?
以孔孟之儒家为儒家,则此言正确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是披着儒家外衣,为帝王霸道做修饰。
外儒内法而已。
孔孟之道,从来不提倡专制,他们的理想就是恢复周礼,君是君,臣是臣,大家各守本分。
诸侯王老老实实做诸侯王,周天子则应有天子该有的地位。
秦皇汉武这种专制集权的出现,恰恰是法家想要看到的,而正是儒家所厌恶的。
但秦因为法家而亡,汉人有前车之鉴,必然要寻求改变。
最初的改变是,以黄老之学为治国之道,无为而治,不搞花里胡哨的,让百姓安安稳稳过日子,休养生息。
汉初无为而治,颇有成效。
但不过是权宜之计。
专制的本质是要集权,是要控制,因此,有皇帝,必然需要法家,法家是封建社会的内核。
皇帝需要法家?
但又不能明目张胆地用,怎么办呢?
董仲舒便采用折中的办法,吸收儒家仁政那一套,把法家的严苛改得温和一些。
而儒家强调的尊卑礼法,又是法家缺少的,正好拿过来用,并且发扬光大地用。
至于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这一套来源于阴阳家,跟孔孟儒学没有半点关系。
综合来看,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学,跟孔孟儒学大不相同,它杂糅了儒家,法家和阴阳家,是一个混合体。
因此,董仲舒之后,孔孟儒学不存矣。
若以广义的儒家来说,则此言又不对广义的儒家,指的是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出现的儒家思想,包括程朱理学,王阳明心学等等。
如果以发展的角度看待儒家,则孔孟不过是创始人,后世所有的儒家,都是一脉相承,同气连枝的,只不过是儒家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
如宋明理学,不但结合了儒法道,更融合了佛家思想,可谓集大成也。
从这个角度来看,则董仲舒之后,儒家不但没有消亡,反而蓬勃发展。
董仲舒更是为儒家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
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儒家一种思想或学派,当然应该是不断变化的。
因为它的变化发展,变得与最初的时候不同了,我们就否定它,这是不合理,不可取的。
我们判断的标准是:它是否变得更好,更完善?
是否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以这个为判断标准,董仲舒的儒学,以至于宋明理学,都是符合时代需要的,是对儒家的完善和发展,它们当然算儒家的一部分。
而明清以后,儒家思想则不合时宜,不利于时代发展了。
它变得越来越保守,越来越为专制集权服务,这种变化,我们应当批判,否定。
这些,我们称之为儒家的糟粕,当摒弃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