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曹操这个人雄才大略的兵力也很强盛怎么在汉中之战中打不过刘备呢

曹操大意了,刘备其实赢得很险。
公元215年,曹操灭掉汉中张鲁后,由于年纪大了的关系(61岁),他对统一天下的信心产生了动摇,认为自己已经不可能灭掉刘备和孙权了。
因而自此之后,他本人就不再亲自挂帅出征,而是把工作重点主要放在了内政,即为篡汉称帝做准备。
至于军事方面,曹操将自己地盘的南部划为三个防区,对刘备和孙权以防守为主,不再奢望能消灭他们。
当时曹操具体的部署是这样的。
东线由夏侯惇坐镇,张辽、乐进、李典辅助配属(张辽、乐进为五子良将),防孙权;
中线由曹仁坐镇,防关羽;
西线由夏侯渊坐镇,徐晃、张郃、曹洪、曹真、曹休和郭淮辅助配属(徐晃、张郃为五子良将),防刘备;
至于曹操,他只留曹彰和于禁在身边,作为机动部队使用。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曹操手下有五子良将,都是当时的猛将。
曹操分别把两个五子良将部署在淮南和汉中,这就足以可见他对淮南和汉中的重视程度了。
曹操在部署期间,孙权来攻合肥,此一役即历史上的“逍遥津之战”,孙权被张辽打的惨败。
而他的惨败让曹操志得意满,认为自己的部署没有任何毛病。
刘备、孙权都是鼠辈,对自己构不成威胁。
结果他这一得意,就大意了。
合肥之战两年后,刘备发动汉中之战,企
起先,曹操很是重视,多次提醒夏侯渊要注意刘备的动向。
刘备见夏侯渊有防备,就没敢轻举妄动,只是让张飞、马超、雷铜和吴兰沿着阳平关向西,攻打武都郡,借此绕过曹军防守严密的阳平关。
夏侯渊得知后,也派遣曹洪、曹休、曹真等人前去迎战。
战至218年三月,刘备军将领雷铜和吴兰被斩,张飞、马超跑路。
张飞失利后,刘备又派遣将领陈式去攻打马鸣阁道,打算断绝汉中与武都的联系,顺便绕过阳平关,但这一部署也被徐晃拦截,陈式所部被徐晃打的死伤惨重。
西线两战皆胜,让曹操非常高兴。
据史料记载,曹操“甚喜”。
备遣陈式等十馀营绝马鸣阁道,晃别征破之,贼自投山谷,多死者。
太祖闻,甚喜。
——《三国志·徐晃传》刘备连输梁场,非常恼火,于是,就有了汉中之战的第三次战役。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七月,刘备亲自率军抵达阳平关下,与曹军进行决战。
曹操得知消息后,心里又是一紧张,他也在邺城整军,准备救援汉中。
并在九月,也率军抵达长安,为夏侯渊助威。
秋七月,治兵,遂西征刘备,九月,至长安。
——《三国志·魏武帝本纪》在接下来的半年里面,刘备被夏侯渊堵在了阳平关下,一步都不能前,战争陷入了尴尬的僵持局面,而这种局面对刘备很不利。
因为刘备从成都攻汉中,补给线长达一千五百多里,而曹军可以直接在汉中就地补给。
双方的战争消耗是不对等的。
为了尽管解决汉中的僵持局面,刘备于是便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二月,做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亲自率一支部队沿狭窄的金牛道,向南渡过汉水,再冒险的翻越米仓山西北段,绕到阳平关的背后,找夏侯渊决战。
夏侯渊听说刘备绕到了自己身后,并在定军山设下大营,做出与自己决战的态势后,感到莫名的紧张。
他有点坐不住了。
于是他紧急把张郃从广石前线调回,与自己一起出阳平关,跟刘备在定军山下决战。
刘备听说夏侯渊亲自来了,很是谨慎,他没敢立即下山迎战,而是依山固守,跟夏侯渊相持起来。
按照刘备的设想,他在定军山上,夏侯渊只能仰攻,他居高临下,握有主动权。
夏侯渊拿不下定军山。
事后的发展果然如刘备所料,夏侯渊拿不下定军山,就在山下修鹿角作围(鹿角就是一种带刺的防御栅栏),以防刘备军居高临下攻他。
不过战争打到这里,刘备仍然是被动的。
因为前面已经说过了,刘备从成都到汉中,补给线一千多里。
并且阳平关也掌握在曹军手上,刘备的大军被挡在关下。
刘备他是带了一支偏师在定军山与夏侯渊决战,这个举动是非常冒险的行为。
如果这一战败了,他的大军就崩了。
远在长安的曹操知道前线的这一情况,并且根据前两战取胜的经验,曹操产生了一种错觉判断,他认为刘备跟孙权一样,都是个鼠辈。
并且曹操还认为,刘备从成都攻汉中的后勤补给线太长,以刘备的实力来说,打汉中是得不偿失。
基于这两点判断,曹操对刘备的行动也就没太当回事。
认为刘备此次进攻汉中也就是挠痒痒之举,用不了多久就会自己撤退。
他也没往汉中派增援。
然而曹操没有想到(刘备也没想到),夏侯渊这个棒槌在关键时刻做出一个错误决定。
什么决定呢?
刘备见夏侯渊和张郃在山下修围栏,就派人去烧围栏。
夏侯渊见围栏着火,就命人挑水去灭火。
刘备见魏军大乱,就派人去袭击张郃,打的张郃军心大乱。
夏侯渊见张郃军心大乱,害怕张郃被打垮了,自己就被蜀军包圆,于是他就分出一半的兵力去救张郃,结果他这一分兵,就完蛋了。
当时刘备军的头号智囊法正在山上发现魏军居然分兵了,便瞅准机会,建议刘备派出一支精兵奇袭魏军(按三国志的记载,这支精兵的统帅是黄忠)。
当这支精兵下到山下后,居然意外发现身为统帅的夏侯渊正带着士兵救火。
然后这支刘备军也不客气,直接冲进曹营,把正在忙于救火的夏侯渊砍死了。
备夜烧围鹿角。
渊使张郃护东围,自将轻兵护南围。
备挑郃战,郃军不利。
渊分所将兵半助郃,为备所袭,渊遂战死。
——《三国志·夏侯渊传》当曹操听说夏侯渊被斩后,整
他是千算万算,就是没有算到夏侯渊会如此愚蠢。
遂即,他亲点大军进入汉中与刘备决战,准备夺回汉中。
然而,曹操是老糊涂,他亲自出马,居然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与刘备对峙时,把自己的补给线暴露在了刘备眼皮子底下。
由于汉中供养不起曹操大军的粮草,所以曹军的后勤要从关中运来。
而时间紧,曹军的粮草只能从褒水走河道,然后再从褒水转汉江,最后再运到前线的。
这样的运粮路线,刘备把汉水河道切断,曹操就断粮了。
后来事态的发展果然如此,刘备自己在定军山上吸引曹操,另派黄忠、赵云袭扰曹操在汉水上的补给船。
耗了一个多月,曹军的军心士气大大降低。
曹操为了尽快拿下定军山,及早班师,便令人强攻。
结果曹军强攻不克,死伤惨重。
军心士气跌入谷底。
军心问题是会传染的,并且关羽在荆州,孙权在淮南,都有相当多的机动兵力。
如果曹操久在汉中对峙,其它战场的不可控因素太大。
若因汉中而丢襄阳或淮南,这就得不偿失了。
于是,曹操赶紧下令撤军,十多万百姓和十多万魏军如同丧家犬一般,赶在刘备主力进入阳平关前,火速撤离了汉中。

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曹军全程占据主动权,即便刘备斩了夏侯渊,反客为主进入汉中,曹操也依然有主动权。
但是曹操仇人多,提前又没有做好准备。
他在汉中根本耗不起!当刘备稳坐定军山,切断他粮道后,他就打不下去了。

参考:
要搞清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一下汉中之战前后的情况,就会一目了然。
赤壁战败之后,曹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经过几年的努力,稳定了北方。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以讨伐汉中张鲁的名义,开始对关中用兵。
关中马超、韩遂、杨秋等十部心生疑惧,纷纷造反。
经过两年的时间,曹操平定了凉州,但没有继续对汉中张鲁进攻。
此时的张鲁与益州刘璋却时常出现摩擦。
刘璋为了对付张鲁,听从张松的建议,在211年,派遣法正
这正是曹操开始平凉州的时候,刘璋此举常常被看作是引狼入室。
经过几年的时间,曹操平定了凉州,刘备也在214年,彻底战败了刘璋,占据了益州,从人力、财力、兵力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大量补充。
215年,曹操得知刘备已经取得益州。
于是,抢先一步,率领数十万大军亲征张鲁。
张鲁投降,汉中遂为曹操所有,尽得张鲁府库珍宝无数。
随军谋士刘晔建议曹操趁机进军西川,消灭刘备。
但曹操犹豫不决,失去了时机,最终放弃进攻刘备的打算。
曹操留下夏侯渊镇守汉中,将张鲁等一干人及汉中百姓大量迁徙到中原地区。
张鲁利用诸侯混战的间隙,在汉中建立了独立王国,经营近三十年,是名副其实的一大财主。
当时,张鲁曾经逃亡巴中,刘备接受黄权的建议,命黄权为护军率部迎接张鲁。
但张鲁愤怒地说:“我宁愿做曹公的附属,也不做刘备的座上宾”。
于是,张鲁投降曹操,曹操占据了汉中,发了一笔大财。
这让刘备很不爽。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趁着曹操主力退出汉中之后,向汉中发起了进攻。
刘备亲率大军到达阳平关,与夏侯渊夹关对峙。
七月,曹操亲率大军赶往关中,坐镇长安,指挥汉中战局。
此时,北部边塞又硝烟再起,曹操同时命令曹彰、田豫北征,大破乌桓鲜卑联军,解除了后防隐患。
219年,在定军山,夏侯渊被刘备部将黄忠斩杀,曹军大败。
于是,曹操亲率大军来争夺汉中。
刘备坚壁不出,与曹操对峙数月。
曹操见无利可
当时人口急剧减少,人口成为最大的战略资源。
曹操将大量人口带入中原,开展屯田,保障曹魏势力的强盛。
尽管刘备取得了汉中,但缺乏人口,也一直没有大的作为。
在后期,诸葛亮北伐,也屡屡因为粮草供给不足而退兵。
由此也看出,曹操的战略眼光之长远。
汉中撤军并非因为曹操战败,但长期对峙,对曹操来说,也无利可
都清楚当时的“鸡肋事件”,杨修为此而被杀。
曹操撤军还有一个原因,恐怕就是身体出现状况,半年后曹操就病逝。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不仅仅是诗人的夸张。
进攻蜀汉,的确不是轻而易举之事。
汉中之战,尽管曹操势力远远强于刘备,但还不足以消灭刘备。
主动撤军,也算是明智之举。

参考:
汉中之战,曹操固然很强,刘备也不弱!汉中之战,是三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战场范围最广,双方参战兵力最多,参战名将最多的一场战略决战。
整个汉中之战,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发起,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结束,持续近两年之久。
刘备方参战将领主要有张飞、马超、赵云、黄忠、法正、黄权等,诸葛亮坐镇成都。
曹操方参战将领主要有夏侯渊、曹休、曹真、曹洪、张郃、徐晃、郭淮等。
双方投入的兵力难以考证,诸葛亮集中只是笼统说到,曹操带了“数十万众”。
及至孟德,以其谲胜之力,举数十万之师,救张郃於阳平,势穷虑悔,仅能自脱,辱其锋锐之众,遂丧汉中之地。
按照三国志的表述习惯,数十万,至少是三十万。
刘备有多少人呢?
没有明确记载,我们只好推测。
当时刘备集团,除了荆州的关羽四五万人,其他兵力全部投入汉中战场。
估计有8万人左右。
在汉中之战前两年,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偷袭荆州。
刘备勃然大怒,亲自统兵五万增援荆州,命关羽带兵3万,要与孙权决一死战。
可见当时除了荆州兵,刘备至少还有5万的机动兵力。
加上留守益州的军队,最少也应该有六七万人。
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
此后两年,刘备厉兵秣马积极准备攻打汉中、凉州,兵力肯定有所增加。
后来汉中之战爆发,刘备又给留守成都的诸葛亮写信,要求增派援兵。
诸葛亮竭尽全力,把益州所有的人员都动员起来了。
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刘备经过这次增援,兵力应该在十万人左右。
所以说,曹操虽强,刘备也不弱。
刘备的战术选择极为高明。
虽然刘备也很强大,但是比曹操还是差一点。
为什么刘备最后获胜呢?
就是因为刘备的战略战术非常高明。
汉中之战,刘备用了三个高招,取得胜利。
第一是反客为主之计。
公元218年7月,刘备亲自领兵攻打汉中南大门阳平关,想要从这里打开通路进入汉中。
但是阳平关易守难攻,夏侯渊张郃领兵死守,相持一年,刘备难以攻克。
此时,刘备兵锋一转,留下部分人马继续围攻阳平关,自己率主力南渡沔水,抄小路翻过米仓山进入汉中,占领定军山。
占领了定军山以后,刘备就控制了汉中南部的广大地区,威胁阳平关魏军的侧后方和粮道。
夏侯渊不得不立即带领张郃等人围攻定军山。
双方攻守之势彻底改变。
夏侯渊一方反而成了进攻一方,攻打汉中的刘备,反而成了防守的一方。
这就是反客为主之计。
把夏侯渊张郃从易守难攻的阳平关调了出来。
第二是围点打援之计。
夏侯渊张郃分兵攻打定军山。
刘备派一万人轮番攻打张郃。
夏侯渊带兵增援张郃,半路上却被埋伏的黄忠斩杀。
张郃孤木难支,逃回了阳平关。
至此,刘备基本打败了曹魏驻守汉中的人马。
曹操不得不亲自出马了。
刘备这一招“围点打援”实在高明。
第三是避敌锋芒之计。
为了保住汉中,消灭刘备。
曹操决定亲征汉中。
为此做了精心准备,时间长达半年。
从公元218年7月开始准备,9月达到长安,219年3月终于到了汉中。
准备不可谓不充足。
面对曹操的数十万大军,刘备明志的选择了“避敌锋芒”,坚守不战。
及曹公至,先主敛众拒险,终不交锋,积月不拔,亡者日多。
《先主传》刘备占领定军山等高山,固守营垒,绝不野战。
曹军多骑兵,山地战难以发挥优势。
一个多月两个月,也攻不下刘备的营垒。
曹操军中逃亡的人越来越多。
形势十分不利,为了避免更大的失败,曹操只好率军撤退。
曹操有数十万人,也没有重大损失,为什么只打了两个月就撤退了呢?
因为曹操的后勤补给压力太大。
几十万人,人吃马喂,一天要消耗多少粮草!这些粮草都得从关中运多来,途中要翻越秦岭。
同志们,走过秦岭的都知道,那路是真的太难走了。
而且,刘备手下黄忠、赵云不断袭扰曹军后方,切断曹军粮道。
使曹军的后勤供应更加恶化。
刘备紧紧抓住了曹操后勤困难这个病根,明智的选择了大军坚守不战,小部队不断骚扰的战术,活活拖垮了曹军。
曹操最终支撑不住,无奈撤军。
汉中之战的胜利,关键是刘备指挥高明。

参考:
刘备之所以能打赢汉中之战,不是因为刘备的整体实力强于曹操,而是因为曹操这汉中之战根本就没有认真打过,甚至主动放弃汉中。
刘备在汉中之战投入的资源,很像田忌赛马,刘备把自已最好的资源投入战争,相当于上等马,来对抗曹操的关中军团,相当于中等马,在局部军事实力上,刘备实力远强于曹操。
刘备动用了整个益州的资源,投入军队约十万人,后勤支援约数十万人,基本上整个益州除了老弱病残,基本上都干了与战争相关的工作,要么运输粮草,要么制造军械,要么生产粮食等等。
刘备在发动汉中之战后近两年时间,曹操根本就不在汉中前线,与刘备对峙的是曹魏的关中军团,主帅是夏侯渊,手下将领有张郃、郭淮、曹真、曹休、曹洪、徐晃等人。
刘备方参战将领是除了关羽之外所有身在益州的将领基本上都参战了,有张飞、马超、赵云、魏延、黄忠、吴懿等人,刘备还有谋士法正,就从参战成员的组成来看,刘备又是一个田忌赛马,刘备用最好的团队,对阵曹操的中等团队,并且曹操还没有参战。
单纯的比较在汉中之战投入的资源和实力并不能有力说明刘备的胜利就是实力原因,如果实力强就一定会赢的话,那么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就不用打了,除了局部实力刘备强于曹操外,刘备在汉中之战斩杀了曹魏关中军团主帅夏侯渊是曹操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汉中之战发生前后,乃至正在进行中时,曹操对汉中百姓的迁移就没有停过,除了汉中郡,曹操还迁移了武都郡的百姓到关中,据史书记载的迁移百姓人数就达到40万人。
曹操为什么要迁移百姓呢?
因为冷兵器时代,人口才是第一生产力,没有人什么也做不到,曹操担心战争失败后,这些人口会落入刘备手中,那样就壮大了刘备的实力,这是曹操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曹操就想提前把人口迁移走。
迁移人口这种事,在当时绝对是大工程,基本上所有的当时百姓都是不愿意离开故乡的,那种难度如同今天的不给钱拆迁一样的难度,就是说服当地人迁移就得花相当长的时间。
如果百姓不愿意,曹军还得来硬的,就会发生各种叛乱,逃亡。
当初曹操因为与孙权开战,担心淮南的数十万百姓受到孙权攻击,因此想迁移这些百姓到北方,结果这数十万百姓一听到风声,结果全跑到孙权那边去,由此可见迁移的难度有多大。
除了难度大,迁移数十万百姓的花费也是非常大,比数十万军队花销还要大,军队听从命令整齐划一,百姓不会,百姓都是托家带口的,还得自已负责食宿,同时曹军要提供一切便利,想想东汉末年董卓的迁移洛阳百姓到长安,路上死了多少人,完全是人道主义灾难。
从武都郡和汉中郡迁移到关中或者河北地区,要翻越八百里秦川,路途难走,当初刘备从樊城带领数十万百姓南下逃亡,一天才能走10里路,如果从武都和汉中迁到关中,路更难走,光是路上的时间至少要三个月时间,这还是正常情况,如果遇到大雨,走也没法走。
百姓迁移,至少需要相当数量的曹军看着,不能偏离路线,不能随意逃亡,迁移百姓将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务,还容易激起民变,并且此举让曹军军心大失。
汉中之战从公元217年开始,一直打到公元219年5月为止结束,曹操直到219年三月才赶到汉中,而在刘备用计杀了夏侯渊之后,要不是曹军训练有素,众将领导有方,汉中的曹军早就崩溃了,主帅都死了,这仗怎么打?
就算是曹操亲自出马,到汉中也不过与刘备对峙了两个月而已,由于需要迁移百姓,曹操背负沉重的负担,无论是粮草、资源,还是军心、士气都受到了影响,这也是曹操最终选择撤军放弃汉中的根本原因。
总结起来,曹操之所以在汉中之战失败,输给刘备主要有几个原因:1、曹操未足够重视,汉中之战曹操亲临战场的时候不过两个月,其他时间不是在路上,就是坐镇长安,事实上曹操早在218年9月就到达长安,并没有立即到达汉中,而是坐镇长安
4、曹操面临来自四方八方的压力,除了汉中之战,孙权在东线也不安稳,事实上曹操正是平定了东线才赶往汉中的,另外有关羽在荆州和襄樊的压力,鲜卑人轲比能在西北的叛乱,最主要还是曹魏内部由于战争,加大赋税征收,导致此起彼伏的民变或兵变,也让曹操穷于应付,而不敢在汉中投入过多的资源和时间。

参考:
《三国志》记载,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因刘备已袭夺益州(四川),担心他乘势进兵汉中继而威逼关中,就乘机调集大军征讨盘踞汉中的张鲁。
同年十一月,张鲁被曹军击败,被迫放弃南郑(今陕西南郑),逃往巴中(今四川境内、嘉陵江上游地区),汉中遂为曹操占领。
得汉中后,曹军继续向三巴地区挺进,三巴土著部落賨族豪酋朴胡、任约、杜濩纷纷率众降附,曹操任朴胡为巴东太守、任约为巴郡太守、杜濩为巴西(巴东郡以西,治所在阆中)太守,曹魏势力已经深入到三巴地区,如一把楔子插入西川腹心,对刚被刘备集团平定、百废待兴的益州威胁甚大。
彼时刘备已率军顺江东下,与孙权相持于公安,双方正准备为全取荆州大打出手,听说曹操已挥军夺占汉中,其军队已进抵嘉陵江上游一带,顿时惊慌失措,而且传闻曹军正向成都进发,一时间“成都震恐,蜀中一日数十惊,守将虽斩之,而不能定(弹压不住)也”。
刘备惟恐后方有失,急忙向孙权妥协,经磋商双方达成共识:以湘水为界中分荆州(荆州长江以北地区属曹魏)。
与东吴重新修复关系后 ,刘备立即率军溯江西上,抵达江州(今重庆),派将军黄权率军出击三巴,击败曹操任命的巴东、巴郡、巴西太守朴胡、任约、杜濩后,重新恢复了蜀汉对三巴地区的统治,经一段时间的整饬,惶惶不安的人心渐趋稳定。
黄权随后向刘备建议不如乘势夺取汉中,只有占领汉中这一咽喉要地,才能保障全蜀的安全。
《三国志》记载,黄权对刘备说:“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是割蜀之股臂也”。
但刘备认为时机还未成熟,于是没有采纳黄权意见,刘想采取守势,静待情况出现变化后再行进止。
曹操听说三巴复为刘备所夺,立刻派大将张郃率军再入巴中,曹军很快开至宕渠、蒙头、荡石(均在今四川渠县境内)一带,与刘备派去守御的悍将张飞对峙。
双方在宕渠相持了50余日,谁也不敢率先发起进攻。
张飞苦思对策,突然想出一招出奇制胜的奇策。
张飞命偏将率军继续与张郃对峙,自己挑选一万精锐翻山越岭走小路去截击曹军,出其不意就把张郃军截成两段。
巴中山势险峻,道路崎岖逼仄,曹军首尾难以相顾,各自为战,被蜀军打的七零八落、死伤狼藉。
张郃虽是名将,此刻也端的是狼狈不堪,他丢下战马,和十多个亲兵爬上陡崖,拽藤攀援,经险道得以逃生,然后收拾溃卒退回南郑。
经宕渠恶战,曹魏势力彻底退出了三巴,全部缩回汉中。
曹操虽然占据了汉中,却无意对蜀中大举用兵,他在三巴地区只是做了些试探性的军事行动,稍有不利,便立即罢兵,谋士刘晔、丞相主簿司马懿都劝他出兵灭蜀,曹操却叹息道:“人若无足,既得陇,复望蜀耶” !拒绝了部下劝其征伐西蜀的建议。
其实曹操雄才大略,素怀大志,麾下兵多将广,人才济济,实力雄厚,他何尝不想出汉中攻取西蜀,只是感到时机未到,灭蜀并不容易,且自己后方并不稳定,孙权在东线虎视眈眈,威胁淮南,关羽在中线(荆州)窥视襄樊,如果自己在西线与刘备展开决战,势必引爆与孙刘两家的全面战争,后果不见得有利于自己。
因此,他决定采取守势,将驻守长安的心腹爱将夏侯渊调来与张郃、徐晃同守汉中,并派长史杜袭“绥怀开导”汉中之民, 还将八万余汉中百姓迁往洛阳、邺城,曹操自己也回到中原洛阳。
汉中对于曹操并非攸关生死之地,对刘备则是必取之战略要地,汉中在曹操手上,对巴蜀就如芒刺在背,蜀汉政权就无法巩固,攻取汉中,稳定巴蜀,已是刻不容缓之事。
诸葛亮、法正等人对夺取汉中的紧迫感也很有感触,尤其是法正,为刘备剖析了进取汉中的上、中、下三策,很有见地,深得刘备赞许。
诸葛亮对法正过人的“智术”啧啧称奇。
法正提出的攻取汉中并以它作为攻伐中原基地的上、中、下三种策略,可以说与诸葛亮不谋而合,真乃英雄所见略同。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刘备亲率赵云、黄忠、魏延等大将进军汉中,法正为参谋,随军出征,派张飞、马超、吴兰进兵武都,驻扎下辨(今甘肃成县),以牵制陇西、关中曹军进援汉中,配合主力夺取汉中。
诸葛亮留守成都,负责为前线输送兵员和粮草器械等作战物资。
次年春,曹操听说刘备率军开至陇右,急调曹洪、曹休领军攻取下辨。
曹洪是曹操的从弟,曹休是曹操的族侄。
曹休文武双全,足智多谋 ,深得曹操宠爱,夸其为“吾家千里驹”。
此次率军出击陇右,曹休为骑都尉,为曹洪参赞军事,但曹操却特意嘱咐他道:“汝虽参军,其实帅也”。
因此,资历更老的曹洪虽为主帅,但出谋划策全仗曹休,基本由曹休说了算。
彼时,驻守下辨的是蜀将吴兰,当曹军准备发起进攻时,突然发现大军身后的固山上人喊马嘶,出现了张飞的旗号,看样子是欲截断曹军的后路。
曹军顿时有些慌乱,曹休对众将士说:“张飞若真的打算断我后路,就应该偃旗息鼓、伏兵潜行,不让我等知道,如今他这样大张旗鼓,虚张声势,说明他不能断我后路。
我们应该乘他们还未来得及集中,迅速击垮吴兰,下辨一破,张飞必退走”。
曹洪觉得有理,大手一挥,下令曹军大举进攻吴兰。
吴兰部将任夔被杀,吴兰溃败逃走,被曹洪部下的氐族将领强瑞追上斩杀。
张飞、马超见下辨失守,只好挥军后退。
刘备率主力猛攻汉中,曹军据守阳平关与其对峙,为了保障道路通畅,刘备派部将陈式领十余营兵卒驻扎马鸣阁道。
马明阁道是秦汉时修筑的蜀中古栈道,大体在今四川广元以北朝天镇附近,一面是湍急的嘉陵江,一面是险峻的高谷深豁。
刘备派重兵驻守于此,一方面保护粮道,一方面防止被曹军截断退路。
魏将夏侯渊遣悍将徐晃率军越险道偷袭陈式,陈式疏于防范,蜀军猝不及防,大败亏输,溃散的士卒无路可逃,纷纷跳入幽深的山谷,伤亡惨重。
曹、刘两家第一轮交手过后,刘备吃了亏,只能与曹军相持于巴、汉之间。
在此期间,刘备“急书发益州兵”,意思是请诸葛亮尽快发兵来援 ,诸葛亮接信后立刻与从事杨洪商议对策。
杨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
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诸葛亮很看重杨洪的意见,当即增兵驰援汉中前线。
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刘备出兵汉中到二十三年(218),曹刘双方在汉中一带僵持了一年多。
建安二十四年(219)开春,刘备统大军从阳平关西南渡过沔水,依山(定军山)势结寨布阵。
夏侯渊深恐汉中西南屏障定军山有失,于是亲自率军前来争夺。
夏侯渊人多势众,所部素称精锐,来势汹汹,刘备采纳法正以逸待劳之计,据险坚守,不轻易出战。
夏侯渊日日耀兵阵前,却求战不得,曹军将士锐气渐挫,人马都有些倦怠,法正瞅准时机,说:“可击矣”!刘备立刻命宿将黄忠“乘高鼓噪”而下,黄忠虽已须发皆白,但仍一马当先,好比老鹰搏兔,虎入羊群,直奔敌军主将夏侯渊而去,夏侯渊措手不及,被其一刀斩于马下。
夏侯渊是曹军主将 ,又是曹操的同族兄弟,是被他誉为“虎步关右,所向无前”的百战骁将,却被老将黄忠一刀给剁了,而且还把曹操任命的汉中刺史赵颙也斩杀掉了。
曹操既惊又怒,决定亲自前往汉中前线督战。
建安二十四年(219)三月,曹操率大军出长安经褒斜道赶赴汉中。
刘备闻讯,并不慌乱,信心满满地说:“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
曹操亲自到汉中,准备反击刘备,以保住汉中。
然而刘备故技重施,敛众据险,不与曹操硬拼。
曹军远来,随军携带了数千万囊(麻袋)军粮,储藏于北山下。
老将黄忠认为可以袭夺曹军粮草,粮草不济,曹军必不战自退。
赵云赞同黄忠的建议,并愿意从自己的部兵中拨出一部分人随黄忠去北山劫粮。
黄忠率军前往北山后,在约定的时间内却不见回归,赵云放心不下,领数十骑兵前往接应。
不料没见到黄忠,却遭遇曹军先锋,一场恶战随即展开。
赵云寡不敌众,只能率众且战且走,一直退到自己的大营。
副将张翼主张闭门坚守,赵云却让他大开营门,士兵们全部埋伏起来,偃旗息鼓。
曹军大举追至,见寨门大开,不见一兵一卒,怀疑蜀军早有埋伏,便主动后撤。
赵云见曹军退却,下令擂响战鼓,并命士卒用强弓硬弩猛射曹军,箭矢如雨点般落下,曹军将士很是惊骇,纷纷抱头鼠窜,乱了队形,自相践踏,很多士卒被挤入汉水溺毙。
次日,刘备来到赵云军营,见他昨日与曹军激战处尸横遍野,水中伏尸如麻,且大都是敌方将士,大喜称赞道:“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赵云从此得了个“虎威将军”的称号。
到这年四月,曹军在汉中仍无任何进展,而且军粮被劫被烧,军中粮食渐渐紧张起来,士卒普遍厌战,有些人还乘乱开小差逃亡,魏将王平也在这段时间内投降了刘备。
曹操看出再相持下去对己方不利,于是想放弃汉中却又心有不甘,有些舍不得。
某日,他规定军中口令为“鸡肋(鸡翅膀)”,众将不解其意,而料事如神的主簿杨修却开始整理行装,人问其故,杨修解释道:“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以此比喻汉中,所以知道魏王要还军了”。
曹操对汉中还是相当看重的,但不如刘备那样志在必得,由此可见一斑。
汉中对曹操来说,虽可做进攻巴蜀的跳板,但在战略守势的情况下,与后方关中隔着一道巍峨险峻的秦岭,补给异常不便,不利于长期坚守,而且,当时他主要用兵方向是东部和南部战场,这年五月,他忍痛放弃汉中,率军返回长安,自此,刘备终于如愿以偿,彻底占据了朝思夜想的战略要地汉中。
汉中之战持续了三年,以刘备全胜而告终。
从此,益州北部的防务大为稳固。
不久,他又派孟达、刘封袭夺房陵、上庸,与关羽镇守的江陵遥相呼应,对曹魏据守的襄樊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这段时期的刘备,各方面均达于极盛,称帝建国的条件已经成熟......【插
即便是在战争第一线的刘备,也没有想到黄忠会斩杀曹操在汉中的总大将夏侯渊,由于曹操在汉中的主将意外战死,汉中的局势瞬间扭转,导致原本对曹军有利的局面一下子变成了对刘备有利的局面。
只能说,汉中大战的转折太意外。
汉中之战前的三国态势汉中大战之前,曹操其实已经无意于在有生之年一统三国了,对于他来说统一最好的时机在赤壁之战时期,可惜的是赤壁之战曹操惨败,失去了统一的时机。
▲三国形势
曹操自己坐镇许昌,手上的部队用于全国机动,留在身边的大将有曹彰、于禁、许褚。
从这个安排来看,夏侯渊军团的实力是最强的,毕竟当时势头正盛的是刘备。
曹操和刘备都没有意识到形势的变化一开始曹操认为自己的战略部署是天衣无缝的。
孙权在汉中之战之前曾经发动过对合肥的进攻,被张辽击败。
而刘备也在2年后发动了针对汉中的战役,他首先派出了张飞、马超为主将带兵攻打武都郡,在汉中的夏侯渊得知情况后派出了曹洪等人前去援救,双方经过数次交战,张飞、马超战败,还损失了雷铜、吴兰等将领。
张飞、马超战败后,刘备发动了对汉中的第二次进攻,既然武都郡拿不下,他便派出了陈式攻打马鸣阁道,企
但是这一次陈式被徐晃拦截,部队损失惨重。
刘备连着输了两场,手下最为强悍的大将张飞、马超也接连战败,十分恼火,便于公元218年7月亲率大军夺取汉中。
曹操得知消息后也不敢怠慢,亲自来到了长安,以便随时出动大军增援夏侯渊。
由于阳平关十分险要,易守难攻,刘备在阳平关耗了半年也没有攻下阳平关,始终与曹军在阳平关对峙。
对于刘备来说,最为不利的就是补给线,从成都的补给运抵汉中前线有大约500公里左右,且出了成都平原还有很多的山路,运输极为不便。
而阳平关前线的曹军可以从汉中直接得到补给,后勤方面完全没有问题。
为了打破僵局,刘备决定绕过阳平关直取汉中,便在公元219年2月亲自带领一支部队直接往南渡过了汉水,绕过了阳平关来到了定军山,准备在阳平关背后发动攻击。
在得知刘备绕过阳平关,来到定军山后,夏侯渊也不敢怠慢,与张郃一起带兵来到了定军山下阻挡刘备。
刘备军此时带的兵力虽然不多,但是居高临下,一时间夏侯渊和张郃也没能攻下定军山。
既然攻不下夏侯渊便在山下扎寨,在修建防御围栏的时候被刘备发现了,刘备想破坏曹军修建围栏。
当时围栏由夏侯渊负责一部分,张郃负责一部分,刘备在张郃那边放起了火,还派兵去攻打张郃,把张郃部队打乱了。
夏侯渊见张郃那边告急,就把自己这边的部队分了一半过去救援张郃。
这个情况被刘备的军事法正发现了,他认为机不可失,应该派遣一员大将袭击夏侯渊,而袭击夏侯渊的正是刘备的大将黄忠。
黄忠带兵下山后发现夏侯渊还在那儿救火,他也不客气直接上去就干了起来,把夏侯渊给斩了。
▲黄忠定军山一战斩杀夏侯渊其实定军山斩夏侯渊的战绩,是在一次意外中突然出现的,也就是这一下,汉中的曹军失去了主将,曹操不得不从长安出发援救汉中。
曹操这一来情况就发生了改变,曹军迅速增多,曹操大军的军粮也不是汉中能够支持的,只能从长安沿褒水走河道过来,然后再从褒水走汉水。
刘备此时扭转了局面后打的也顺了起来,他亲自在定军山吸引了曹操的主力,派赵云和黄忠绕过了定军山,在汉水烧毁了曹军的军粮。
如此一来主动权就到了刘备手上。
经过一个多月的对峙,曹操不得不对定军山发动了大规模进攻,结果曹军死伤惨重,也没有拿下定军山。
此时的曹操已经是进退维谷,有一天他的侍从给他送来了一碗鸡肋,他便随口说了当晚的暗号,鸡肋。
根据《演义》记载此时曹操其实已经有了退兵的打算。
其实当时的曹操确实也只能退兵了,继续打下去没有前途,如果还在汉中耗着,那么荆州和合肥方向必然出现变动,他不能在汉中就留。
▲老曹说出鸡肋的时候,就说明他要离开汉中了于是曹操便把驻守在汉中的10万军队带着10多万百姓撤回了关中。
这就是汉中之战的大概过程,其实一开始刘备是没有多少胜算的,转折出现在一次意外,就是夏侯渊被斩杀于定军山,这是曹操和刘备事先都没想到的。
好了,这就是汉中之战的大概过程。

参考:
汉中之战是刘备最辉煌的时刻,在这场战役中,刘备第一次在战场上战胜曹操。
在这场战役中,双方精锐尽出,上演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人间活剧。
曹操本身的军事能力要超过刘备,可是在这场战役中表现却不尽人意,最终认输撤出汉中。
那么,刘备为什么能够打败曹操呢?
一、刘备占据了天时。
建安二十年四月,曹操率军进攻汉中的张鲁。
七月,曹操攻克汉中,十一月,张鲁投降。
而几乎与此同时,刘备于建安十九年夏占领益州,建安二十年五、六月间与孙权发生湘水之争。
正是因为曹操攻打汉中,刘备才匆匆忙忙和孙权议和,率领主力返回益州。
但是曹操并没有继续攻打益州,而是留下夏侯渊防守汉中,自己率领主力返回关东。
曹操没有继续攻打益州,并不是他的失策。
这是因为北方的叛乱势力并没有消除,而孙权的威胁更是迫在眉睫。
在建安二十年八月,孙权与刘备议和后,马上调集十万大军攻打合肥。
多亏张辽等人奋力抵抗,才保证了合肥不失。
曹操如果不把主力带回关东,会对他的统治区的根本重地带来更多的隐患。
驻守汉中的夏侯渊与益州的刘备由于统治区犬牙交错,互相交战不断。
刘备曾经派出多股蜀军进攻汉中,都被夏侯渊击败,损失很大。
建安二十二年十月,法正向刘备建议夺取汉中。
他向刘备分析了双方的优劣,认为夺取汉中势在必行。
刘备采纳了法正的建议,亲自率军发动了对汉中的进攻。
法正在向刘备建议的时候,分析曹操当年夺取汉中后,不顺势对益州发动攻击,而是留下夏侯渊、张郃防守,自己率领主力马上撤回。
这不是曹操兵力、智谋不足,而是在他的核心地域发生了重大的变故,需要他马上回去处理。
如今汉中的夏侯渊和张郃采取守势,而且他们的能力比不上刘备阵营的将帅。
如果去攻打他们,一定能够夺取汉中。
法正对刘备的分析是十分正确的。
曹操没有攻打益州,正是由于他的统治区十分不稳造成的。
就在他返回关东的时候,孙权就对合肥发动了强攻。
如果不是曹操尽快将主力带回关东,孙权是不会轻易收兵的。
如果孙权突破了淮南防线,曹操的腹心地区就凶多吉少了。
但是,经过了近两年的时间,曹操和孙权在经过多年交锋,形势已经渐趋稳定。
在建安二十二年的濡须口之战中,孙权向曹操请降。
自此,曹操暂时压制住孙权,将会把矛头转向刘备。
如果刘备不趁曹操主力还在关东的机会夺取汉中,将会对益州带来严重不利的影响。
因此,刘备抢先发动汉中之战,正是抓住了天时的良机。
二、刘备占据了地利。
由于刘备抢先发动了汉中之战,在战略上抢占了先机,这使得汉中的曹军陷入十分不利的态势。
在刘备亲自率领下,曹军步步败退。
由于曹操不能亲自到汉中指挥,于是他向夏侯渊指示,采取防御为主的战略。
并且告诫夏侯渊不可专意恃勇,要不惜示弱防守。
但是,夏侯渊并没有完全听从曹操的劝告,他虽然采取了防御的战术,却依然对刘备采取了多次反击,给刘备造成了可乘之机。
建安二十四年一月,刘备听从法正的谋划,率领军队南渡沔水,缘山稍前,在定军山扎营。
夏侯渊率领军队前来争夺,被黄忠在战斗中斩杀。
曹军由于失去主帅,因而大败,再也无力和刘备争夺。
虽然曹军推举了张郃代替夏侯渊指挥军队,暂时稳定了阵脚。
但是此时的曹军已经落入下风,战场的主动权操纵在刘备的手中。
曹操在闻讯后,率领关东的主力前来救援。
但是当曹操赶到时已经为时已晚,刘备已经占据了有利地势与曹操对峙。
刘备在得知曹操到来的消息曾经说过,“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
”这是因为刘备已经对曹操占据了先机,他依托有利的地势,对曹操坚守不战。
曹操一直找不到和刘备决战的机会,自己的后勤又多次遭到刘备军队的袭击。
在无法打破僵局的情况下,曹操最终决定放弃汉中,将主力撤回关东。
在事后,曹操在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曾经把汉中之战失败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地形不利。
他说南郑如同一座天狱,而从关中到汉中的中斜谷道就是五百里的石穴。
正是地形的不利,严重限制了曹操的军事行动,使得他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军事才能,来打败刘备。
三、刘备占据了人和。
刘备打败曹操的最后一个原因就是占据了人和。
刘备占领益州之后,就开始对益州进行了治理。
他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镇守成都。
在诸葛亮的治理下,益州很快摆脱了刘璋时期的混乱局面,为刘备继续作战奠定了基础。
史书记载,诸葛亮镇守成都期间,足食足兵,为刘备解除了后顾之忧。
刘备在夺取成都后,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团结起来。
一时间,刘备阵营中人才济济,囊括了各方面的人才。
这些人中,有刘备从北方带来的老部下,有荆州的人员,有益州的人员。
在刘备的领导下,这些人才团结一致,共同为刘备的事业效力。
在刘备争夺汉中的时候,多次向诸葛亮写信求援。
诸葛亮接到信件后犹豫不定,当他询问杨洪的时候,杨洪回答说,汉中与益州唇亡齿寒,这是家门之祸。
应当男子当战,女子当运,有什么可疑问的。
诸葛亮听从了杨洪的建议,动员益州的人力、财力,保证了刘备的军事行动。
益州的百姓之所以为刘备效力,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曹军对当地百姓的残暴对待。
曹军在关东的征战中,就进行过无数次的屠城暴行。
在进攻汉中和关中时,这些暴行依然没有减少。
对于那些胆敢不顺从曹军意志的百姓,曹军不是屠杀就是迁移。
这不但激起了当地百姓的反抗,还让曹军的暴行声名远播。
为了让自己不落入曹军的手中,益州上下团结一致,给予了刘备最大的支持。
反观曹军方面,不但面临着后勤的困难,还面临着此起彼伏的叛乱。
在夏侯渊与刘备决战的关键时刻,曹操还在关东指挥部下平叛。
正是刘备得到了人和之利,才增加了战胜曹操的筹码。
结语:刘备在汉中之战中打败曹操,主要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在天时上,刘备抓住曹操身陷关东,无法顾及汉中之机,再加上汉中的曹军将帅能力不敌刘备君臣。
刘备果断发动汉中之战,使得曹军陷入被动挨打的不利态势,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在地利上,刘备听从法正的献策,在定军山打败曹军,阵斩曹军主帅夏侯渊。
这样刘备就占据了战场的主动权,对随后赶来的曹操有了先机之利。
虽然曹操的军事能力、兵力都超过刘备,可是受到地形的限制,无法打败依托地利坚守不战的刘备,最终只能认输撤退。
最关键的一个原因,是刘备占据了人和。
由于曹军对百姓的残暴统治,使得百姓逃亡,恶名昭彰。
益州的百姓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家园,对刘备进行了全力支援。
这使得刘备在作战中足食足兵,占据了优势。
而曹军本身背靠秦岭天险,后勤供应困难,再加上百姓的逃亡,更加重了后勤的负担。
在长期对峙中,曹军不堪重负,只有认输。

这一个点代表了刘备诸葛亮这一对黄金组合事业的最高顶点。
而对于曹操这位雄才大略的枭雄来说,却是末路丧钟。
正是因为汉中之战的失利,让曹操灰心丧气。
遭受的挫折远超当年的赤壁之战。
历史上对汉中之战一直是低估了。
正统的史学家都认为汉中之战是一场小战争,不是划时代的。
因为曹操没怎么输,自己撤走了。
而刘备得到了汉中,表面上说汉中如何如何重要,其实也不过如此,汉中之战三年后刘备去世,兴复汉室成了一句空话。
因此汉中之战被很多人低估了。
虽然汉中之战后,刘备没有能趁势夺去关中平原。
但汉中之战对曹操却是打击非常大,只是刘备没有抓住战略时机而已。
因此我们下面仔细分析一下这场被低估的战争,看雄才大略的曹操,怎么一步步走下神坛。
1)战争的时机非常重要。
公元215年,汉中的五斗米教教主张鲁,虔诚的投降了曹操,为什么要用虔诚,因为张鲁投降之前,把东西都清点好,标上标签,然后告诉手下人,这些现在已经是曹公的东西了,你们要看好。
这才去投降曹操。
因此曹操对张鲁非常满意,把张鲁的孩子全部封为列侯。
汉中已经顺利拿下,按司马懿的建议,趁刘备在西川立足未稳,马上从汉中直插西川。
这样四川可一举而定。
因为蜀地的人心对曹操的敬仰要超过刘备。
这一点看张鲁就知道了。
汉献帝在曹操那里!这就是挟天子令诸侯的好处。
但曹操却否定了司马懿的建议,还说一句闻名天下的话:“得其陇而望蜀,人心何其不足也!”从而否定了司马懿的建议。
但从后来看,司马懿的建议无疑是最正确的。
如果曹操当时下西川,刘备极有可能逃窜。
就是最坏的结果,也是和刘备共有西川,那么刘备的实力大打折扣。
根本没有天险可守。
曹操为什么这么做?
放着大好的机会不去抓,而是放弃了。
很多人对此的看法是曹操后方不稳。
曹操回去稳定后方去了。
其实曹操不是后方不稳,而是赤壁之战的后遗症太大。
曹操在求稳。
赤壁之战的当时就因为拿下荆州太容易,曹操滋生了骄傲之心,因此顺手想把孙权给解决了,但由于对江东不熟,导致最后在赤壁之战被人家一把火烧的精光,几十万精锐损失殆尽。
曹操花了好多年才恢复过来。
现在同样的历史又在重演,曹操大军一到,张鲁投降。
出兵攻打四川,四面环山的盆地。
道路狭窄,地方不熟。
如果再一次出兵攻打西川,和荆州一样,又是完成战略目标后,再进行的额外任务。
如果再一次遭遇赤壁一样的大败,曹操能不能缓过来。
因此,曹操此时求稳,不犯错误,而不是开拓疆土。
汉中已经拿下,战略意
但曹操这一次判断确实失误了,因为刘备也是远到而来,并且兵力远不如曹操。
用司马懿的话来说,益州人心未定。
这里又没有长江天险。
如果是郭嘉这样判断,曹操肯定相信了,曹操对司马懿的信任度不是很高。
就这样曹操白白错过了最好的时机。
让刘备经营西川两年。
直到公元217年,曹操才反应过来,让张郃去攻打巴西,也就是阆中。
2)人的雄心是随着年岁逐渐磨灭的。
我们都知道曹操是公元220年去世的。
公元217年距离曹操去世也只有三年。
曹操的头疼病已经到了一个很严重的地步,华佗都要给他开颅手术,可见已经极度疼痛难忍了。
曹操年纪又大,又病痛缠身,所以可想而知内心的痛苦。
人的雄心壮志是建立在无病无灾身体健康的基础上的。
如果满身都是病痛,恐怕再大的志向也会被病痛淹没。
因此在公元217年,曹操真不想再努力了,让夏侯渊带着张郃、徐晃、郭淮等这些名将出征。
曹操想靠着这些部下,能打下这个天下。
张郃也的确非常争气,从汉中率领一万精兵直接干到了巴西,也就是今天的四川阆中。
迎面对上张飞。
结果是张飞以逸待劳,击败了张郃。
这一次张郃的突袭虽然没有带来多大的伤害,但让刘备提高了警惕,认识到汉中的重要性。
因此刘备决定夺下汉中。
刘备为此作了周密的部署: 第一路,刘备派张飞、马超、雷铜、吴兰等人攻打下辩。
这一路很显然是马超在领军,因为打西凉是马超的强项,杀回自己的老家。
可惜的是,张飞不会听从马超的调遣。
因此,本来这一路是为了调动曹魏大军,好执行声东击西的战略,但曹操派曹洪、曹休、曹真就把马超和张飞拦住,并击败了两人。
很丢人! 第二路,刘备亲率大军攻打汉中的入口,阳平关。
汉中和关中平原有几条小道相连,这几条小路穿过秦岭,负担起汉中和关中平原的交通。
其中马鸣阁可以从关中平原直接到汉中的阴平。
诸葛亮五次经过马鸣阁。
刘备派陈式攻打马鸣阁,曹操派徐晃镇守,因此陈式被徐晃所杀。
刘备计划阻断夏侯渊和关中平原的交通失败。
剩下的刘备只能在阳平关硬干夏侯渊。
夏侯渊不出兵,就在阳平关里呆着,看着刘备在狭窄的金牛道无可奈何。
双方尽出精锐,几乎刘备和曹操的手下名将都云集阳平关。
应该来说,汉中之战的规模还是非常大的。
刘备带着张飞,马超,赵云,黄忠,魏延等猛攻阳平关。
夏侯渊带着曹洪、曹休、曹真,张郃、徐晃等拼命固守。
就这样春去秋来,打了一年,刘备毫无进展。
狭窄的金牛道根本就不好大兵团的展开。
这时候刘备有多少人,没有史书记载,但夏侯渊守汉中时,史书提了一笔,征西将军夏侯渊帅五万劲卒,除此之外,还有少数民族的兵,例如羌兵。
所以夏侯渊至少要有六万人。
夏侯渊守城的六万,刘备只会只多不少。
并且刘备让诸葛亮派兵,诸葛亮几乎召集了所有的适龄青年征兵,达到了男子上前线,女子转运粮草的地步。
所以汉中之战的规模非常大,并且相当激烈。
战争时间长。
3)夏侯渊战死,曹操的无奈! 正在刘备一筹莫展的时候,刘备的谋士法正终于看出了战场的形势。
发现了一个汉中防守的重大漏洞,定军山。
因此刘备听从法正的建议,留一部分人在阳平关继续攻打,另一部分人则南渡沔水,也就是今天的汉水,在汉中的一段。
然后穿过大巴山的峡谷,从后面绕道定军山。
行军一定是很辛苦,但一旦占据定军山,就可以把阳平关和汉中平原从中间截开,分开各个消灭,最重要的是断了阳平关的后路。
刘备占据定军山之后,前面就是一马平川的汉中盆地。
夏侯渊非常难受,他必须把刘备堵在山上。
一旦进入汉中盆地,就非常危险了。
因此夏侯渊把兵分成两部分,一路他率领着,正面堵着刘备,一路是张郃率领着,堵着东面,以防刘备从东面下来,抄后路。
当时刘备命令一万多精兵,分成十队,不分昼夜的冲击张郃的营寨,并且放火烧张郃防守器具鹿寨。
把张郃打的鬼哭狼嚎。
于是撑不住的张郃就向夏侯渊求救。
夏侯渊无奈就把自己的兵分一半帮助张郃,也就是是夏侯渊分兵的时候,遭到老将黄忠的偷袭。
这情形非常像现在经常用的一招“围点打援”。
因此没有注意的夏侯渊被老将黄忠袭杀。
夏侯渊一死,问题就大了。
主帅死了,蜀军士气高昂,魏军心惊胆战。
眼看刘备要趁势攻击。
这时候郭淮站出来,把部队撤回来,撤到沔水的后面,距离沔水有二里地,等刘备渡河追击。
然后半渡的时候猛攻刘备的军队。
刘备一看这阵势,就没有动。
双方僵持。
这时候曹操再不想动也不信了,必须要出动了。
曹操这时候要想和刘备打一仗,必须比刘备的人多。
据史书记载,曹操带了几十万人到汉中。
到汉中后救了张郃。
现在是曹操和刘备的对决。

但这一次刘备充满信心,他对部下讲,形势已定,曹操来了也无可奈何。
刘备为什么会这么笃定,原因有三: 第一,主帅夏侯渊的死亡对曹操阵营影响非常大,影响了士气。
第二,阳平关的位置在定军山的前面。
曹操必须要守住阳平关,因为马鸣道在那里。
但这样很容易被刘备切段。
第三,曹操的后方补给暴露在刘备的面前。
因为定军山是一个非常好的战略高地,视野开阔,非常容易看到曹军的部署。
占据着战略主动权。
黄忠就是看到了曹操的屯粮所在地北山。
因此跟赵云约定,黄忠去烧曹操的粮草。
到时间不回赵云去接应。
黄忠去了,到时间果然没有回。
赵云就带着亲兵去接应。
路上遇到曹操的大部队。
赵云艺高人胆大,一边冲击曹操的阵营,一边后退。
最后把曹操大军引到自己的大营前。
赵云营门大开,看的曹操阵营里非常疑惑,生怕中了埋伏。
就后退准备撤走。
但这时候赵云突然擂鼓呐喊,然后弓弩手瞬间万箭齐发。
曹操阵营大乱,四散溃逃。
赵云掩杀,大败曹操。
这一仗之后,曹操大军更是士气低落。
打刘备吧,打不动。
不打吧被骚扰。
是进退两难。
再加上曹操此时身体本来就不好,撑不下去。
因此就退兵了。
刘备得到整个汉中! 综上所述:《孙子兵法》讲,打仗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曹操在张鲁投降之后,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但当时曹操迟疑不定,丧失了机会。
因此给了刘备几年时间,让诸葛亮在蜀国施展政治才华,收复了西川的人心。
刘备这才没有后顾之忧的攻打汉中。
曹操把汉中交给夏侯渊后,还派了徐晃、张郃等辅助,自以为万无一失。
但刘备倾全国之兵攻打汉中,并在法正的计谋下,占去了战略要地定军山,让夏侯渊非常被动。
刘备采取“围点打援”,出其不意的让黄忠斩杀了夏侯渊,曹操方寸都乱,没有什么好办法对付刘备。
因此几十万大军在汉中白白耗了三个月,不得不退去。
曹操在汉中之战中打不赢刘备,是因为刘备和诸葛亮这对黄金组合正是配合默契的时候,而他却没有听司马懿的话,错过了最好的时机。
因此不得不接受失败的结局。
因此曹操虽然是败了,但他及早收手,也是英雄的表现!
参考:
曹操汉中之战战败,原因是多方面的。

刘备是贫寒出身,他可是全靠自己打出的一片江山。
黄巾军起义时,刘备靠军功出仕,后来协助公孙瓒和袁绍作战,屡建战功,做到了平原相。
此后助孔融解北海之围,助陶谦守徐州对抗曹操。
陶谦死后,刘备接管了徐州,和袁术在盱眙、淮阴对峙1个多月,最后因为吕布偷袭徐州才败。
刘备在和曹军的对战中也有不少战绩,徐州击败刘岱、王忠,汝南斩杀蔡阳,博望击败夏侯惇、于禁。
可以看到败在刘备手下的不乏名将。
徐州之战、汝南之战最后都是曹操亲自率军前来才击败刘备,特别是徐州之战,当时曹操正和袁绍在官渡对峙,然而曹操却放下袁绍亲自率军攻打徐州,可见他对刘备的忌惮。
能让曹操如此重视的人,怎么可能只是一个爱哭鬼。
和之前相比,汉中之战时刘备手下的阵容非常强大此时刘备手下有法正参谋军事,法正是三国时期最好的谋士之一。
武将有张飞、马超、黄忠、赵云、魏延等人,这几
后方则有诸葛亮负责后勤补给,在整个三国时期,诸葛亮的政治能力那也是排前三的,有他在,刘备可以不用担心后勤会出问题。
应该说刘备此时的这个阵容,放在三国任何一个时期都可以用华丽来形容,足以和曹操一战。
而且刘备对汉中是志在必得,而曹操则还需要提防内部可能的隐患,还有荆州、扬州两个方向的外敌,不可能全力投入汉中是益州的门户,曹操控制汉中以后,益州一日数十惊,产生了很大的恐慌。
杨洪也曾经对诸葛亮说: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
对于刘备来说,汉中是必争之地,因此是全力以赴,和曹操争夺汉中。
而对于曹操来说,他控制的地方太大,需要兼顾的方面太多,而汉中并非必争之地,不利的情况下可以放弃。
曹操的内部并不稳固,就在汉中之战前,许昌爆发了太医令吉本、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人的叛乱,丞相长史王必死于此次叛乱。
宛城守将侯音也发动叛乱,打乱了曹仁的军事计划。
而对外在荆州、扬州,他还需要面对关羽和孙权的威胁。
特别是荆州方向,曹仁和关羽激战正酣,曹仁的局势并不乐观。
在这种情况下,曹操不可能长期屯兵汉中,和刘备对峙。
因此在战局不能快速解决的情况下,曹操选择了主动撤退。
从后来襄樊战役的结果来看,曹操这个选择还是正确的。
如果他没有及时撤军,那么关羽包围樊城时,曹操就真的很被动了。
所以曹操在汉中战败并非偶尔,是多种因素下的必然结果。

参考:
《厚黑学》中将刘备列为脸厚的典型,将曹操列为腹黑的典型,而厚字在黑字之前,可见刘备的能力完全不在曹操之下。
当年曹孟德与刘玄德煮酒论英雄时,刘备列举了一系列的诸侯和名将,曹操却视他们为草芥,唯有刘备是曹操一生最强大的劲敌。
由此可见刘备的实力是不容小视的,在战争指挥艺术方面,刘备与曹操是旗鼓相当。
汉中之战曹操败退的原因有
公元217年前后,刘备攻占益州(四川、重庆),曹操击溃占据关中的马超、韩遂,取得长安。
刘备要北上,曹操要南下,张鲁的汉中成了双方争夺的焦点。
张鲁直接降曹,而张鲁部下马超率部降刘。
公元217年刘备发起汉中之战,目的是先夺汉中,再取长安。
汉中的曹军统帅是夏侯渊、郭淮、徐晃、张郃四将,四将起兵拒刘,且给刘备沉重打击。
公元2018年固山之战,曹洪先发致人攻击蜀军,蜀军大将吴兰战死,张飞、马超败退。
蜀军大将陈式攻打马鸣阁道,被徐晃击溃,蜀军伤亡惨重。
公元219年,曹军大将夏侯渊率军来抢定军山,被蜀国大将黄忠斩于马下;
同年三月,曹操率领大军抵达汉中地界,进驻阳平关。
四月蜀国大将赵云在汉水之战中击溃曹军。
五月曹操携汉中军民退回长安,七月蜀军夺取东三郡,汉中之战结束。
曹操的整体军力是强于刘备的,但是曹操四方皆有战事,不仅仅是要对付刘备一方。
刘备发动益州全体军民参与汉中之战,达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
也就是刘备集中了除荆州之外的所有力量夺汉中,而曹操只动用了关中军团对抗刘备。
在汉中之战中,刘备动用的资源远远大于曹操,不胜何待?
值得注意的是,曹操撤退时将汉中的百姓绝大部分迁到了关中,可以说曹操一开始就打算放弃汉中,迁走汉中百姓是一开始就在进行的。
曹军跟蜀军攻防两年,只是给曹操迁走百姓提供时间与空间。
当时荆州的关羽正在发动襄樊之战,孙权也对曹魏虎视眈眈,如果曹操长期在汉中作战,那么中原危矣!相比较而言,中原对曹操更为重要。
曹操认为只要有人,取汉中只是时间问题,没有必要跟刘备一争长短,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故迁走了百姓,把地留给了刘备。

参考:
曹老板军事生涯的风水岭是赤壁之战。
在赤壁之战之前,曹老板顺风顺水,赤壁之战之后,其军事生涯迎来了瓶颈期。
不论是在战术指挥还是战略统筹上,赤壁之战后的曹老板就像是换了一
今天我要说的汉中之战,便是曹老板伐张鲁的后续。
汉中之战汉中之战爆发前,孙权与刘备闹得很不愉快。
原因是刘备分荆夺益,势力不断壮大,孙权眼看着昔日的马仔如今已经做了大哥,心中很不服气,于是就荆州问题与刘备展开会谈。
刘备也不是等闲之辈,你孙权当年借我一个郡,现在要我还一个荆州,还真是把自己当作原始股了啊,就是原始股利润也没有你这么爆炸的吧,你这直接高利贷啊。
所以刘备义正言辞的拒绝了孙权所要荆州的要求。
还将自己“万人敌”的二弟放在荆州做“门神”。
孙权忍无可忍,即刻派遣吕蒙为大都督,集结兵马,压迫荆州,刘备也亲自统领十万之中,东进公安,双方剑拔弩张,气氛十分焦灼。
就在这时候,曹老板帮了孙权一个大忙!此时的曹老板觉得没什么事儿,想去汉中将张鲁小儿收拾了。
张鲁哪里能经得起曹操的“光顾”,曹兵还没来,张鲁就投降曹操。
汉中直通巴蜀,相当于蜀地门户。
东汉时期的益州包含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刘璋的辖区蜀地,另一部分则是张鲁的汉中,汉中与蜀地本来就是益州的一部分,只不过是分而治之。
汉中没了,曹操的大军直接到了刘备家门口。
刘备赶紧与孙权签订合约,约定划湘水而治,给了孙权三个郡,这件事情因此暂时作罢。
不过,刘备满足了孙权一时,却满足不了孙权一世。
后来孙权联合曹操左右夹击,吕蒙“白衣渡江”干掉关羽,这都是孙权的不满体现,当然这都是后话!刘备自解了荆州之危,连忙挥师北上,在阳平关外叫板曹操。
此时的曹操占领了汉中全境,采取守势。
初到汉中的刘备连番进攻,几乎全部失败。
汉中之战有名有姓的战役也就两次,一次是定军山之战,一次是汉水之战。
定军山之战是刘备军队胜利的先声,定军山黄忠斩夏侯渊,曹军大为汗颜。
但是,慌张的氛围并没有持续多久,郭淮、杜袭等推举张郃暂时统领汉中诸军,以安众心。
张郃率军驻守阳平关。
汉水之战是赵云诱敌深入的战术胜利,这一战不仅打劫了曹军粮草,还将曹军引入埋伏之中,死伤甚大。
此时的刘备已经兵至阳平关,派刘封前去关前叫阵,曹操认为自己的儿子曹彰一定能够摆平刘封,于是下令将曹彰调往前线。
曹彰日夜兼程,到达长安之时却收到了曹操从前线撤军的消息。
没错,曹操不打了,不是被打跑了,而是自己主动撤军了!为什么曹操要主动放弃汉中之地?
前面已经说过,曹操伐张鲁本身就是半途而废。
得到汉中之地后,有人进曾进言曹操乘胜追击,直取蜀地,曹操只是诺诺的说了句不能够太贪心。
这绝对不像是曹操的风格,至少不像以前曹操的风格!其实,从赤壁之战结束之后,曹操的心气就已经打没了。
我们可以看曹老板在赤壁之战后的军事行动。
破马韩是用贾诩的反间计,韩遂投降,马超不仅逃了,最后还跑到了自己的老对手那边;
征孙权也是黏黏糊糊,不知道是在过家家还是在打仗;
伐张鲁更是如此,曹操选择退兵,实际上是断送了自己最后一次能够入主蜀地的权力。
曹老板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血气方刚、运筹帷幄的少年了,他已经消耗了自己所有心气!这是曹老板方面爆出的问题。
根本原因是:刘备占据了战场主动,在战略战术上完胜曹操,攻守易形之后,曹操的撤退成为降低损失的最好办法。
汉中之战中定军山之战、汉水之战是刘备战术上的重大成功。
前面说过,刘备大军刚刚抵达之时,曹操采取守势,初次接连的交锋刘备军都以失败告终。
就在此时,刘备采取了十分大胆的战术手段。
刘备军翻越米仓山西北段、绕过阳平关、登上定军山,神兵天降出现在曹军身后,随后避实就虚攻击夏侯渊,威逼汉水。
此时,曹操大军暴露的最大问题是后勤支援问题,庞大的军队长龙暴露出大量危险因素。
刘备在防卫粮草成功之后,迅速作出反击,给曹军粮草致命一击。
此时的曹老板已经陷入绝对的被动,后勤难以补给,损失日益增大,此时只有退兵才能够及时止损。
综上,曹操的败退有年龄原因,更多的原因是刘备在战略战术上的双重胜利。
曹操被迫撤军,虽然满心不舍,但此时在历史舞台上的他已经逐渐边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