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战和萨尔浒之战同样的大败为什么对大明王朝的影响截然不同
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回答。
其一,时代不同。
土木堡战役发生在1449年,当时大明尚且没有衰败,实力还是很强。
而萨尔浒战役是1619年,差不多100多年后了。
当时大明已经遭遇了严重的小冰河时期,国家出现严重的粮食危机和财政危机。
地方由于维持数十年的自然灾害,粮食严重歉收。
而当时还没有国际粮食贸易一说,中国人口又很多,一旦粮食总量减少了,大明政府是无法赈灾的,因为粮食不可能凭空变出来。
所以地方饥民已经开始不断起事,到了几年后成为燎原之势,遍及全国,仅仅陕西省起事饥民就超过百万人。
所以,即便没有萨尔浒战役,大明也是肯定亡国了。
不存在什么野猪皮努尔哈齐给大明敲响了丧钟一说。
敲响丧钟的是小冰河时期。
其二,史料有所偏差。
满清夺取政权以后,对大明历史进行了彻底的篡改,以体现异族占领中原的正确性。
对于土木堡战役,为了突出大明包括皇帝本人的腐败无能,满清将明军说成三四十万。
似乎全国的明军,都被带到土木堡来了,被也先一二万人击败。
实际上,经过今天考证,大明皇帝御驾亲征的部队只有10万左右,而也先的实力有9万人,在土木堡战役参战的有6万人。
双方实力相差不大,毕竟也先的起兵战斗力很强。
由于明军指挥出现一些失误,这才出现战役失败。
但区区10万军队,相比大明1亿人口来说,根本没什么了不起,随时可以补充。
而也先自己也明白,依靠区区几万鞑靼骑兵想要占领关内花花世界,是无稽之谈。
所以也先也是见好就收,甚至把被俘皇帝送回。
其三,鞑靼人也没有占领中原的野心。
其实也先一伙还是懂的历史的,作为游牧民族随便进入中原汉人农耕地区,未必是好事。
之前蒙元例子在前,强悍的蒙古人统治中原不到百年就被推翻,除了少数逃到草原继续以之前生活过日子以外,在关内的绝大部分蒙古人都被同化。
很多蒙古人在大明建立初期,则自称为汉人,不承认自己是蒙古人。
其实他们当时已经严重汉化,同汉人并没有什么不同。
这主要是野蛮民族缺乏强势文化,被农耕民族同化是必然。
而如果不是还有一部分蒙古人逃回大漠,那么在中国的蒙古人甚至可能被彻底同化到族灭。
这是软刀子杀人,比硬刀子打仗更厉害。
鞑靼人认为自己是少数民族,人口才百万而已。
就算能够入住中原,假以时日自己民族都消亡了。
实际上,满清耀武扬威的捡便宜入住中原,其实民族也等同于消亡。
在辛亥革命成功后,很长时间登记在册的满族仅有几十万人甚至8万。
其实当时全国满族还有一些,但能说满语的已经凤毛麟角。
语言是民族的载体,语言消亡可以看为民族的消亡。
这个民族在当年就等于不存在了,被汉族融合掉了。
如果不是建国后搞什么少数民族优待政策,加上80年代莫名其妙给少数民族高考加分等各种优惠政策,哪里还有今天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的1000万满族。
参考:
因为对手等级不一样,总体上说,满洲才是明朝的“强敌”。
北元解体之后,由于政治上的分裂以及经济生产拉胯,蒙古人也发生了退化,毫不客气的说,当时蒙古人已经退化到马贼的层次,跟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铁骑相比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所以明朝时期,蒙古顶多就是把明朝当提款机用,很少跟明军硬碰硬,毕竟大家出来是为了抢劫,硬碰硬的话还怎么回去分享战利品。
少数几次硬仗,蒙古人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为了通过战争逼迫明朝开放互市或者是让明朝交保护费,也就是岁币。
当然以明朝死鸭子嘴硬的德行当然不承认交岁币,而是写为岁赏。
也先太师也是出于这个目的,就是迫使明朝开放互市,或者拿钱。
然后朱祁镇这个昏君出动五十万大军(实际上也就二十多万人)要和也先太师决一雌雄,结果在朱祁镇的瞎指挥下,二十多万人被五六万瓦剌骑兵消灭在土木堡,朱祁镇也乖乖当了也先太师的俘虏。
也就是也先太师拿朱祁镇作为要挟明朝的筹码,才没把这头肥猪宰了过年不过也先太师终归还是矮子里拔大个,他并没有扭转蒙古人退化这一趋势,因此也先太师指挥的蒙古骑兵没有能力攻克设防坚固的城市,因此在抢了一圈之后只能退兵,没有实现利益最大化,但是留下了天子叫国门的千古美谈。
所以,虽然土木堡之役明军被重创,明朝的军功集团也被摧毁,但是由于蒙古的退化对明朝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相比之下萨尔浒之战就又不一样,因为对手不是蒙古人,而是满洲人。
满洲属于农耕——渔猎民族,经济生产以农耕为主,辅以渔猎采集,因为东北地区当时恶劣的自然气候,单纯的农业生产不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因此必须辅以采集和渔猎作为补充。
当然,这也铸造了17世纪满洲人的质朴、坚韧、尚武的特质,用内藤湖南的话说,17世纪满洲人是具有朴素主义精神的民族。
再加上努尔哈齐通过八旗制度将满洲人有效的组织起来,因此这也推动了满洲人在经济生产、政治建设、军事建设等方面的进步。
说句不好听的,清朝入关前的八旗制度很符合现代管理学的部分主张,即管理层级低、办事流程简单、凝聚力强,因此可以提高办事效率,加强组织成员对组织和领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强化所有人的使命感,能够激发所有成员为组织和领袖创造价值。
(写一半手残发出去了,还得审核通过后重新编辑)17世纪八旗制度符合现代管理学的部分主张,你可以理解为瞎猫碰死耗子,也可以理解为努尔哈齐制度设计上高屋建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制度优势是满洲取得一系列军事胜利的根本保障。
所以,满洲可以以小博大。
努尔哈齐和明朝分庭抗礼的时候,治下的女真、蒙古、高丽、汉人总人口再加上奴隶一共也就十七、八万人,壮丁不超过四万,但是满洲可以发挥出全部的战斗力。
萨尔浒大战的结果就是明朝彻底辽东的战略主动权,将战略主动权拱手让给满洲。
之后就是满洲席卷辽东,辽东易手,奠定了清朝的基础。
由于明朝丧师失地,让明朝很没面子,但是明朝外强中干,为了筹集对抗满洲的军费屡次加税,这和竭泽而渔一样,最后就是社会矛盾激化,老百姓揭竿而起。
毫不客气的说,满洲把明朝的内乱打出来了。
或者说的更直白点,努尔哈齐给明朝敲响了丧钟。
全文完
参考:
这个问题问得不错。
土木堡之战和萨尔浒之战是明朝历史上两场著名的败仗。
表面上看,貌似土木堡之战明军的损失更大,但实际上这两场败仗对大明王朝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萨尔浒之战对大明王朝的恶劣影响要比土木之战来得严重。
理由有三:一、明朝的承受能力发生变化。
土木之惨败发生在明朝的前期,距离朱元璋开国也不过八十余年。
它承接的是明初励精
土木之变虽然让明朝元气大伤,但由于之前积累了一定的国力,所以明朝还承担得起,至少还不至于和亡国联想到一起。
而萨尔浒之战发生在明朝的晚期。
明朝自中期后,政治黑暗、财政入不敷出、兵备废弛、宦官势力膨胀等一系列弊端日积月累,到了万历晚期,已经是千疮百孔的程度了。
这时候,明朝已经无力承受萨尔浒这种规模的败仗。
二、两场败仗后,明朝的应对方式有很大不同。
土木惨败后,明朝好歹迅速做出反应。
于谦与景泰帝共同力挽狂澜,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没有让事态再恶化下去。
而萨尔浒惨败过后,万历皇帝依旧相当麻木。
群臣跪请他出来商讨御敌方案,万历依旧不出来,奏疏上去直接留中不发。
万历的不作为导致同年努尔哈赤又相继攻陷开原和铁岭!三、敌人实力不同毫无疑问,后金的实力要远强于瓦剌。
后金政权在组织架构、兵种、凝聚力、将领素质等等,都要远远甩开瓦剌一大截。
瓦剌骚扰明朝,目的无非就想捞点油水,发点小财;
而后金,随着对明胜仗的不断积累,他要的是明朝的命!基于
因为站在当时土木堡之变的局势上来看,明庭可以说是非常绝望的,一线部队全军覆没、皇帝被俘、敌军兵临城下、勤王部队远在天边。
虽说瓦剌的部队还不足以像蒙元的大军那样有吞并中原的实力,但是凭借人数优势啃下个北京城还是绰绰有余的。
然而就是这么危机的时刻,大明却能凭借于谦一人之力力挽狂澜,足以说明一个英明的领袖再一个非常的历史时期往往能决定是否可以拨乱反正,带领群众走向胜利。
当初朝堂之上已经是乱作一团,百官中想迁都者大有人在。
于谦却可以有条不紊的“安抚”群臣、速立新君确保国本、筹备军备以迎大敌,把明朝从开国以来最致命的一次危机中挽救了回来。
正是在于谦的领导下,文官集团和武将世勋团结在了一起,做到了在短时间内充分发挥明帝国体量大的优势,击退了气势汹汹的蒙古军。
相比之下,后来的萨尔浒之战对明廷的负面影响实则要弱许多。
虽说明军可调动的边关精锐尽数被灭,但是努尔哈赤的军队要想威胁到北京那还差了十万八千里。
事实上萨尔浒的惨败只是让万历皇帝震怒,然后从各地陆陆续续的调遣了更多的兵赶赴辽东边关。
可以说,在后金早期,只要明帝国方法得当,灭了他们轻而易举,毕竟双方的综合国力不在一条水平线上。
可偏巧万历本身就不是个好领导,压根做不到统御群臣。
从争国本到庭击案,明朝的党争愈演愈烈,已经严重影响了边关政策的落实。
打个比方,因为熊廷弼是楚党,跟浙党昆党不是一条心,甭管你能不能击退女真,我都给你拿下。
再就是身为东林党的孙承宗,处处受阉党挤兑,一怒之下不干了。
再看看熊廷弼、王化贞、孙承宗,其实都有希望干倒努尔哈赤,奈何朝堂之上根本做不到上下一心,却是给边关拖了后腿,为后世留下了些许遗憾。
参考:
一个是王朝初期,一个是王朝末期,一个是战术失败,一个是战略失败。
对于土木堡之变,我们应该探讨的是怎样才能赢,而对于萨尔浒之战应该总结的是怎样才能不输。
对于明朝而言,土木堡之变以后,明朝在对瓦剌的军事战略上,彻底由战略主动变为战略守势。
而萨尔浒之败以后,明朝完全丧失了辽东之地。
军事和政治上已经是彻底地失败了。
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率数十万大军出征瓦剌,惨败于土木堡。
这是明开国以来从未有过之大败。
实际上土木堡之变的军事损失并不大,关键在于心理上的,在于皇帝被抓了,这是最恶劣的,名声臭了,满朝名臣勋贵,武将皇亲被杀被俘,瓦剌本身的实力并没有因此而增强,这实际也是于谦取得北京保卫战胜利的主要原因,而通过实战得知瓦剌的的战斗力也没有那么强大,明英宗只要派遣一员武将大概就可以取得胜利,即便大败了,瓦剌也不至于兵临北京。
土木堡之败是指挥失误。
明英宗不知兵事擅自亲征,太监王振专权、行军路线错误和没有据城坚守。
土木堡之战的真正罪魁祸首,应当是皇帝朱祁镇无疑,王振不过是个背锅侠。
大明天子被俘,对朝廷上下造成的震撼是不言而喻的。
而瓦剌对于骤然获取的胜利也是十分意外。
这才兵临北京。
土木堡之变的时候,明朝还是处于“仁宣之治”的末期,国家体魄健康,政治架构完备,大明境内外安定。
有足够的精力,物资,军队来抵御外敌入侵,需要的只是三军主帅,稳定局势即可。
于谦需要的是时间,从八月十五土木之变到十月初八瓦剌占领紫荆关,于谦利用这段时间完成了军事部署,到也先兵临北京城下时,北京已经集结了二十二万军队,瓦剌此时已经没有胜算。
可以说,明朝完备的国家体系确保北京保卫战的胜利,而于谦的存在,使得南明晚到了一百多年。
而萨尔浒之战是战败,但算不上“大败”,就和土木堡之变不是大败一样,二者性质都是一样的。
但区别之在于一个损兵折将但没失地,一个是损兵又失地,更多地是明朝在辽东地区丧失战略主动权,失去了对后金的进攻能力。
万历四十七年二月二十五日(1619年),杨镐正式出征兵分三路出辽东,努尔哈赤以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军事战略意
此次战役明军12万,努尔哈赤6万大军。
此役成为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明军主帅杨镐是个庸才,
不能说杨镐的指挥有失误,洪承畴没有分兵但粮道被掐断。
在松锦大败。
当时明朝军队战斗力太弱到处都是窟窿。
在这种情况下,再高明的战术也白塔,从根子上已经烂了。
从政治层面来说,明朝已经是王朝末期,经济,政治和体系已经完全糜烂,朝廷本身在辽东地区已经是人心丧尽,朝廷中枢失控,魏忠贤当政,党争已经出现。
而此时距明朝覆灭不到是三十年,明朝是日益衰竭,而努尔哈赤是蒸蒸日上。
除去政治和军事问题之外,武器装备也是一个主要问题,明军所用的武器三眼铳,热兵器对上后金的弓箭,看似热兵器更厉害,实际上不对。
三眼铳射程近、精度差,装填费事,发射还是手动点火。
激战之时也就发三枪完事,火枪对后金的厚甲来说穿甲能力很弱,不论是射程、精度还是杀伤力都不及鸟铳。
发完几枪之后的三眼铳,也就废了。
相比后金射方便快捷的强弓,用三眼铳就是个错误。
总之,土木堡之变和萨尔浒之战都对明朝的政治和军事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土木堡之变使得明朝由盛转衰,而萨尔浒之战使得明朝彻底覆灭。
萨尔浒之战,明神宗朱翊钧命令杨镐带领11万大军,兵分四路,向后金努尔哈赤发起进攻,结果明军惨败,努尔哈赤斩杀对方4万多人。
这两场大战,都是明朝和异族之间的战争,可以说都是伤亡惨重。
但是导致的结果却截然不同。
土木堡之变结束以后,明朝反倒是有了一个中兴的过程,而萨尔浒之战过后,明朝彻底走向了没落。
一、土木堡之变后,于谦指挥得当,朱祁钰治理有方。
朱祁镇万万没想到,自己的20万大军,居然中了瓦剌人的埋伏,对方仅仅两三万人马,就把自己给打得落花流水。
最要命的是,连自己都被俘虏了。
皇帝被俘虏,这还是明朝头一次发生的事情。
瓦剌人拎着朱祁镇跑到了北京城下,索要各种好处。
一边是猛攻京城,一边是勒索,明朝内部果真是岌岌可危了。
速传令台营南行就水,行未三四里,寇复围,四面击之,竟无一人与斗,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营中,积叠如山。
幸而胡人贪得利,不专于杀,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满载而还。
自古胡人得中国之利未有盛于此举者,胡人亦自谓出于望外,况乘舆为其所获,其偶然哉?
---《顺天目录》不少大臣打算迁都,如果迁都,那么明朝的北方可就彻底没了,没有了北方,那大明王朝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所以兵部尚书于谦拒绝了这一方案,他和太后合计了一下,决定将郕王朱祁钰立为皇帝,并且誓死保卫北京城。
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使得瓦剌人不得不选择退兵。
改立朱祁钰的策略,也使得瓦剌人手里的朱祁镇失去了作用。
一年以后,朱祁镇被瓦剌人送还,白吃干粮还不干活,不如送回明朝去给朱祁钰捣乱。
朱祁钰登基以后,励精
因为他是庶出,所以原本是没有资格登基的。
既然登基了,那他当然想要用行动证明,自己虽然是庶出,一样可以把皇帝这份工作干好了。
再说了有明英宗朱祁镇这个失败的例子在前面,朱祁钰怎么干都比他强,只要不做一些类似土木堡的事情,那么朱祁钰就能做好这个皇帝。
事实也是如此,朱祁钰在位期间,明朝稳定发展。
他任用贤能,也能够听取臣子们的意见,明朝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小盛世。
二、萨尔浒之战后,万历驾崩,天启、崇祯都没什么能力。
当时已经到了万历47年,年迈的万历皇帝,万万没想到,自己会在这么大年纪的时候,还要跟别人打一仗。
努尔哈赤当时野心勃勃,已经有了一统女真的想法。
在诛灭叶赫女真的时候,严重触怒了明朝,所以明朝和努尔哈赤彻底决裂。
太祖天锡智勇,神武绝伦。
蒙难艰贞,明夷用晦。
迨归附日众,阻贰潜消。
自摧九部之师,境宇日拓。
用兵三十馀年,建国践祚。
萨尔浒一役,翦商业定。
迁都沈阳,规模远矣。
比於岐、丰,无多让焉。
---《清史稿》此后努尔哈赤翻出了父亲、爷爷被杀的老账,发布了告天七大恨,决定起兵讨伐明朝。
这可真是让人大开眼界,毕竟努尔哈赤的实力完全不能跟明朝相比。
不管是物资还是人口,努尔哈赤完全进不了万历皇帝的法眼。
过去有李成梁在辽东管着努尔哈赤,所以努尔哈赤不敢怎么样。
可是当时李成梁已经退休了,努尔哈赤终于可以肆无忌惮地创业了。
万历派去的11万大军,被努尔哈赤彻底击溃,斩杀了足有4万多人,可见这一战的惨烈程度。
这一战过后不久,万历皇帝就驾崩了。
万历死后,他儿子朱常洛上位,可惜这家伙命不好,在后宫把身体弄透支了以后,仅仅做了29天皇帝就去世了。
朱常洛去世以后,他的儿子天启皇帝朱由校和崇祯皇帝朱由检先后上位,虽然魏忠贤在位期间,尚且能够做到制衡天下,可是这两位皇帝都没什么能力。
前者对国家大事不管不顾,后者用人必疑,结果自然是不言而喻了。
万历的能力本身就一般,后面三个皇帝又没有中兴的本事,结局自然是走向灭亡了。
三、张居正的中兴,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张居正是个牛人,可以说放眼整个明朝,乃至整个历史,他都是排的上次序的人物。
当时万历皇帝还小,张居正便将高拱给挤走了,自己独揽大权。
10年掌权期间,张居正在明朝实行变法,将改革进行到底。
在很大程度上,为万历朝的财政做出了巨大贡献。
后来万历的三大征,花费巨大,国库里哪来那么多钱?
其实都是张居正的功劳。
所以说张居正的确延续大明王朝长达60年之久。
可惜的是,这哥们因为劳累过度,长期坐在板凳上办公,活活把自己给累死了。
他只掌权10年,就延续了大明60年的寿命。
如果再让他掌权10年的话,那就没有努尔哈赤什么事儿了。
四、明朝灭亡的原因很复杂,跟萨尔浒之战关系不大。
明朝走向灭亡,其实是必然原因。
当时关外的努尔哈赤十分猖獗,明朝每年都需要花费巨资在辽东,可是明朝的收入本身就那么点,都花在了辽东,其他地方不就没钱用了么?
为此崇祯皇帝一边裁撤公务员,一边加重税收。
当时恰好又是小冰河时期,老百姓本来就收成不好,到处都是难民。
这个时候崇祯皇帝还想着加重赋税,老百姓们活不下去了,自然就揭竿而起了。
以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一帮起义军,开始打起了推翻明朝的旗帜。
越没钱,就越加重赋税,加重赋税以后,就逼着老百姓造反。
老百姓造反了,又要花钱去镇压,所以崇祯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之中。
总结:两次大战,不足以灭亡明朝。
明朝的灭亡,绝不是一两次大战就能决定的,努尔哈赤、皇太极打击了明朝多年,都没能灭了明朝。
可见战争不是亡国的重要因素,内部的矛盾才可能导致灭亡。
参考资料:《明史》《清史稿》《顺天目录》
参考:
土木堡之战和萨尔浒之战的历史大背景是不同的!从结果来讲,土木堡之战的损失并确实要比萨尔浒之战的损失大,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其中包含了明朝最为精锐的京师三大营,而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左柱国张辅等一众朝廷骨干全部战死,连皇帝都被俘虏了,可以说是奇耻大辱。
而在萨尔浒之战,明朝十余万大军却被努尔哈赤以少胜多,四万多人魂归辽东。
虽然说都是输了,但土木堡之战显然输得更惨。
而且就战争的影响而言,土木堡之战的影响也要更大。
往近了讲,土木堡之战后,明朝风声鹤唳,连京城都岌岌可危,随时可能上演又一次的靖康之耻。
往远了讲,明朝丧失了对北方游牧民族的优势,转攻为守,每年大批的军力耗费在长城。
而萨尔浒之战,虽然也是令明朝丧失了在辽东的优势,转攻为守。
但是,其对于明朝的统治威胁并不大,至少当年若是没有吴三桂,女真人也过不了山海关。
所以土木堡之变对于明朝伤害,远比萨尔浒之战来得严重不。
那么土木堡之变之后明朝依然兴盛,而萨尔浒之后明朝就一年不如一年?
这主要是因为两次战争后,明朝的表现是不同的。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确实是岌岌可危,眼见就要重蹈当年北宋灭亡之覆辙。
但是于谦和新继位的明代宗,君臣合力,挡住了瓦剌大军,挽救了大明王朝。
而后,步入中期的明朝并没有因为这场战争就衰败下去,而是进入到了一个稳定的发展期,国力虽然不像永乐时代那般强大,但是国家相对安定,土木堡之变所带来的影响也被时间逐渐消磨。
当然,这也得益于北方蒙古人的衰败,瓦剌在兵败京城之后,逐渐走向衰落,草原又开始陷入内斗,无暇估计明朝,这给了明朝一个相对安宁的发展环境。
而萨尔浒之战则不一样,当时明朝已经步入暮年,万历三大征耗空了张居正积累下来的家底,国家处于一个衰退期。
而在萨尔浒之战后,明朝不得不拿出更多的人力物力去投入到辽东防御作战。
当然了,如果是明朝以一国之力,抵御辽东,那也没多大问题。
关键是此后的大明朝,天灾人或不断,根本就没有机会去弥补萨尔浒战败是损失。
朝堂之上,东林党和阉党的党争不断;
而小冰河时期的天灾,又让明朝饥民遍地。
这导致土木堡之变的明朝与萨尔浒之战的明朝,根本就不是在同一起跑线上,手中的底牌差了太多。
雪上加霜的是,打牌的人还换了。
土木堡之变后尚有于谦、张居正、明孝宗、嘉靖等人前赴后继;
萨尔浒之战后则是天启、魏忠贤、崇祯等人越打越臭,最终将明朝推入深渊。
参考:
当然不同,土木堡之战,社会还存在,有了社会才可以建立任何体制,没有社会,制度白费。
而萨尔浒之战,东林党煽动三大仇恨,煽动仇恨使得国内人人对立,合作能力为零,甚至负数,社会基础已坏。
东林党不是亡国,而是亡天下。
参考:
丢脸与丢命。
土木堡之战和萨尔浒之战是明朝历史上非常丢人的两次败仗。
土木堡之战,明英宗率五十万之众,御驾亲征瓦剌,结果大败被俘,太监王振和随行的文武官员都被打死。
但明朝在于谦的主持下,拥立了新帝明代宗朱祁钰,守住了北京,度过了难关,成功止损。
我觉得瓦剌就是明朝边境上的一股巨匪,坑蒙拐骗、打家劫舍,骚扰边境。
土木堡之战是他们偶然做成的一个超级大买卖,绑票绑了个皇帝,捡了个大的便宜。
明朝在土木堡之战中吃了个暴亏,在军队、人员、物资等方面损失惨重,大伤元气。
但并不影响生死,而且此时的明朝正在壮年,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生息是可以补回来十之七八的。
只是这次丢脸丢大发了,让后人羞于启齿。
但王振的死却属于瓦剌替明朝除掉了一大祸害。
此战以后,时间不太长,瓦剌也起了内哄,也先也死于内战,所以对明朝也没有太大的影响。
而萨尔浒之战却不一样。
此战努尔哈赤以少胜多,分别击败了明朝四路大军中的三路。
明朝在此战中的损失要比土木堡之战的损失小的多,但此战对明朝的影响却是非常深远的。
此战之后,努尔哈赤很快就占领了辽阳、沈阳,并统一了女真各部。
努尔哈赤的后金政权(清朝的前身)在东北占据了主动,风雨飘摇的明朝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如果明朝赢得了此战,不敢说就此就扼杀了清朝,起码会扼制住清朝的崛起,也不会在二十多年以后出现多尔衮入主中原情况。
只是此时的明朝气数已尽,前有万历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的奇闻,后又有宦官魏忠贤专权。
到了崇祯时期,天灾频发。
就算萨尔浒之战取胜,明朝也是一步一步走向衰败。
但终究是努尔哈赤赢得了萨尔浒之战,清朝的崛起无法阻挡。
大明王朝的小命已经攥在了清朝的手中。
这两场战争失败的原因都是自大、轻敌,拿战争当儿戏。
王振是土木堡之战的发起者和实际指挥者,但他只是个太监,不懂军事。
他先是忽悠明英宗御驾亲征,后在战场上又瞎指挥,导致明军失败。
此战的失败是明朝当时宦官专权,政治腐败的必然结果。
萨尔浒之战,明军在人数上占优,作战方针和布署也没错。
但明军的作战方针和布署早早被努尔哈赤知晓,明军没有统一号令,军纪不严明,对敌情了解不清楚,各自为政,步调不一致,擅自出战,结果被努尔哈赤各个击破。
第一要重视战事,不轻言战事,战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二要重视对手。
要对明面或潜在的对手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和评估。
针对不同的对手,制定不同的预案,制定不同的战术,平时加强有针对性的训练。
第三随时随地了解对手的动态,做到“秋风未动蝉先知”。
参考:
明史上有两次大规模的军事失败,一次是土木堡之败,而另一次便是萨尔浒之败,单就损失而言土木堡之战较萨尔浒之役更为惨烈,这一战大明不仅损失了近十万京军精锐,还有包括国公、辅臣在内的数十位军政大臣,在明军野战部队损失惨重的同时,大明朝堂精英也被屠戮大半。
而萨尔浒之战中,明军损失不过五万人左右,明军在辽东地区的防御便濒于崩溃,再也无力压制后金的崛起,直至满清入关,天下易主!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要知道土木堡之变后,蒙古骑兵可是一路打到北京城下,甚至爆发了北京保卫战。
而萨尔浒之败后,明朝在辽东的防御体系仍然坚持了很长一段时间。
然而,两者带给这个伟大王朝的影响确是天壤之别的,今天我就来聊聊为何会出现这样天差地别的不同。
首先,土木堡之变时的明朝虽然已不复开国时的朝气和勇武,但尚处于王朝的上升期,朝堂上的大臣虽然爱钱,但还不至于没有气节;
战场上的武将虽然怕死,但临阵之时,还不缺乏为国家牺牲的勇气,明朝军队在后勤保障和武器装备等方面还可以维持一定水准,部队的战斗力也足以应付各种危局,地方军队也服从朝廷的调遣。
这就是为何尽管在土木堡遭受了惨重的失败,但明朝中枢仍可调集地方的军队 和物资保卫北京,而事实也证明这些后备部队也足以在战场上正面对抗蒙古骑兵!萨尔浒之战时,明朝已积重难返,呈现一种整体上的衰败,此时的明朝军队已经出现了军阀化的倾向,尽管明军仍在竭力战斗,但却没有一位具有足够权威的将领可以统御他们,将所有力量整合在一起。
而此时明军的后勤保障也做的比较糟糕,明军之所以分兵,固然有轻敌冒进的原因,但却受在复杂地形条件下,明朝地方政府无法为大兵团作战提供足够的后勤供给的限制。
而在萨尔虎兵败的之时,大明朝堂却未能做出有效应对,在那个时代大明朝堂已经深陷党争,武夫和大头兵的死活不过是个数字而已。
其次,两个时代的明军战斗力也存在着本质的不同。
土木堡之战时,尽管明军战力较开国之始已有所下降,但整体上明军的兵员仍然主要来自于朴实的农民,在组织性、纪律性和服从性等方面仍然过硬,之所以战败,与其说是明朝军队战斗力的问题,不如说是奖惩制度不合理、偏听偏信 ,以及过度透支信用等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
而萨尔浒之战时,明朝军队在整体上已经出现了军队流氓化的倾向,部队的成员多来自于刑徒罪犯,流氓无赖,以及被迫服役的倒霉蛋儿,这些人对于军队和国家没有归属感和荣誉感,这些因素迫使明朝的将军们在作战时不得不愈发依赖依附于自己的家丁亲卫,但少量精锐部队的存在 只能保护主将的安全,却无法在情况复杂、地域广大的战场上发挥真正的主导作用 !再次,萨尔浒之战中明军的作战对象是脱胎于北元军队的蒙古骑兵,彼时蒙古人还没有退化到明末时那种散兵游勇,只能作为仆从军存在的状态,他们仍然是一支组织严密且行动力极高的武装力量。
明朝在对蒙古人的作战中,也不得不集中兵力进行大兵团作战,这使得明朝边防部队和京军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战备水平,因为对手和隐患的存在,战斗力也未严重崩坏!而萨尔浒之战时的明军对手则不同,在此战前,后金仍然是零散的部落,明朝之前在辽东地区所进行的作战也多是类似于现今治安战那样的任务,规模小、烈度低。
李成梁和同时代的戚继光相比,他并不是真正的将才,其统御的部队在纪律性和组织性方面也烂的一塌糊涂,而其光芒之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与戚继光媲美,就在于他在辽东地区取得的一系列胜利。
但这些胜利并不能代表李成良本人和当地明军有多厉害,就如同现今美军顾问用治安战的经验指导乌克兰军队对抗俄罗斯军队,结果被胖揍一样,和臭棋篓子下棋的结果只能是拉低自己的水准,而萨尔浒之战时的明军就是这样! 最后,就是时空和人的不同,土木堡之败时大明的社会和经济基础仍然稳固,朝堂之上既能主战,也有战下去的底气。
而萨尔浒之战后的明朝这进入了恐怖的小冰河时代,社会和经济基础逐渐崩溃,积重难返,朝臣们忙于争权夺利,却鲜有人为国忧心。
可此时,他们所面对的是有志于天下的李闯叛贼和新近崛起伺机而动的后金 ,他们是争夺江山的对手,而不像蒙古人那样只是抢一把的盗匪!总之,无论我们现在分析的多么全面,大明朝终究是亡了,满清窃国,华夏游文明逐渐从衣饰华美、文采风流的文明人退化到了半野蛮人的状态,没有了活力和文明 ,有的只是麻木和求生。
所以我一直不认为有明粉这个概念,因为憎恶清廷是一种正确的史观,我们之所以爱明朝,固然是因为他的伟大,同样也是因为之后太过黑暗!
参考:
很高兴回答条友这个问题,希望我的见解对你有点作用。
二者虽都是被北方少数民族打败,但本质上却又很大区别,着手从
二者虽战败,但对明朝根基触动不一样 土木堡之变 北方瓦剌经朱棣五次北征,元气大伤到朱祁镇在位时,经也先率领已渐渐恢复元气,偶尔骚扰下明境劫掠一些财物。
后也先率大军侵略明境,朱祁镇年轻气盛想像祖辈一样横扫草原,经宦官王振谗言遂决定亲征瓦剌,带领京师精锐三大营及许多靖难功臣奔赴边境,地方军队暂时未动。
因朱祁镇不懂军事又听信王振之言最终在土木堡兵败被俘。
2.萨尔浒大战 建州女真经努尔哈赤的征伐最终统一成为明朝在东北地区一个威胁所在,辽东地区不少城镇被后金占领。
明神宗深感事态严重,遂委任杨镐为辽东经略使统筹辽东军务又从川、甘、浙、闽等省抽调兵力,增援辽东,又通知朝鲜、叶赫出兵策应。
除此以外还加派军费200万两用于对后金的征伐。
由于明朝朝廷财政紧张,无力长期供养辽东集结明军作战部队,明神宗一再催促杨镐发起进攻。
于是杨镐坐镇沈阳,命兵分四路围剿后金,努尔哈赤见此情景,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在萨尔浒大败明军主力。
前者是出动京师精锐虽战败全军覆没,皇帝被俘但明朝根基未被撼动,后者是举全国之力,战败后军力财力均遭严重破坏,明朝根基出现松动。
统治集团内部对战败反应不一样土木堡之变后,于谦主持北京保卫战土木堡之变后,也先率大军兵临北京城下,于谦力排众议否定南迁,劝谏孙太后立监国朱祁钰为皇帝主持北京保卫战,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各府的运粮军驰援,人心渐定,军民一心打赢了此战。
2.萨尔浒大败后统治集团内部争吵不断萨尔浒大败后,朝廷官员分成了两个部分,一派是认为明朝军队应该再次向后金发起进攻,而另一派则认为明朝军队应该以防守为主,不能主动进攻。
两派因为存在不同的意见而互相进行争辩,在争辩的过程中,双方的矛盾冲突逐渐变得激烈起来,使得当时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十分严重。
没有切实梳理好战败应解决的问题反而使国内矛盾加剧。
前者,大败后统治集团内部统一有效解决了危机,后者统治集团内部相互推诿没有切实解决好战败遗留下的问题。
二者战争背景不一样土木堡之变是发生在明朝强盛时 土木堡之变发生前,明朝经三代人的努力,刚刚经历了“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国力空前强大,虽有少不更事的皇帝,但实力摆在那。
2.萨尔浒大战时,明朝已成垂暮之势万历年间,经三大征,张居正为朝廷挣得大量税钱已然花空。
此外,吏治腐败贪腐盛行,增加百姓的苛捐杂税,社会矛盾加剧。
二者,前者处于盛世之下,民富国强,虽经大败,但依然能支持明朝生存下去。
后者,国家机器已然出现多处漏洞,已然支持不了明朝继续走下去了。
(万历年间明朝疆域)综合
正如史学家所说明实亡于万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