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乾隆皇帝宠臣和珅的第一条死罪是私藏吉林东珠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要想把这事整明白,咱还得从东珠的历史来吧嗒,不然这味吧嗒不出来。
东珠的历史咋说呢?
珍珠这玩意,其实在汉朝的时候,就开始成规模的获取了,您自己算算到现在多少年了。
汉朝采集的时候,他就分成了两地,南边这块一般都是打北部湾这块出的海水珠,所以叫南珠,那么北边这块集中在东北,牡丹江,镜泊湖出来的淡水珠,原来叫北珠,后来又叫东珠,都是一个东西。
本来这俩都是珍珠,也没啥高下之分,就是色泽不一样而已。
那么他是什么时候给捧起来的呢?
和宋对峙的金朝开始,经历元朝,明朝,这家伙就被捧了起来,最明显的特点这三个王朝京师都在北边。
在这里必须提醒一点,这金朝是女真人建立的,后来的清朝前身叫后金,同样是女真人建立,只不过后来改了叫满人而已。
所以东珠的价值这坑基本上是女真人自己挖的,毕竟东珠这东西出产地就在女真人的地盘上。
这里边还有一个原因,当年辽国末年的时候,辽天祚帝也是作,生活那叫个奢侈,所以就特别的贪婪,什么珍贵他要什么?
那么东珠在那个时候,也算是个好东西,毕竟是珍珠吗?
这就天天的逼着女真人去捞,你说寒冬腊月的,穿着皮袄他都冷,这辽天祚帝还逼着女真人凿开冰窟窿去捞,弄的女真人搁江里头死了好多。
后来金灭了辽,这东珠就被金国人看的很珍贵。
一个是他们在这上头死的人也多,二一个是这开采的历史也太长了,也就是说东珠的出产量不高,物以稀为贵吗?
三一个算是自己家的东西,当然就珍贵了。
所以东珠的价值在金朝这里头就被炒了起来,后来蒙古灭金的时候,他们还拿出很多绝世东珠给成吉思汗赔礼道歉。
那么到元朝时期,蒙古人也就喜欢上了,接着明朝感觉也不错,当年努尔哈赤麻痹明朝的时候,献的依然是这东珠。
从这里咱就能看出来,女真人是真把东珠当一回事,看的很贵重。
那么到了清朝时期,这就更加当做一回事了。
所以东珠就成为了皇室宗亲,王公贵族才能使用的装饰品,而且这珍珠也划分了等级,你这位置不够好一点的东珠都不够格用的。
结果就是清朝对于东珠的开采把控的相当严格。
多严格就为这事专门设立了乌拉总管,这个官职压根就不归朝堂管辖,直接听命于内务府,你没有皇帝的命令,开采东珠这都是要掉脑袋的大罪。
而且还有专门捞取部门,叫珠轩,有六十五个这样的单位,每个单位三十
甚至于在山海关一代设置关卡,这守关卡的人员一旦发现了有人走私东珠,按照分量和色泽会直接给予相关人员奖励,升官都不再话下。
那么清朝管控的这么严格,是爱护这些东珠,让他们能恢复恢复?
毕竟这都采了多少年了,都快空了。
不,您想多了,清朝开采的时候,更狠,一旦开采,几百艘船一块开到江里头捞,而专业下水捞河蚌的有近两千人,监督的官员就有数十人。
所以这东珠是越捞越少。
也就是说有些个东珠你要是用了,这就叫僭越,这事说大可大了,这就看皇帝怎么看这事了。
您也知道,这个世界上越是紧俏的东西,他就越是有人想要。
和珅这是个外在表现,俺很贪婪,但俺很忠心的样子,乾隆看了呵呵一笑就过去了,要的就是你的忠心。
可到了嘉庆就不一样,你不是很能捞吗?
他嘉庆缺的就是钱,一棒子来个横扫,和珅就被抄家了。
僭越的事当然是大罪了,于是就列在了第一条上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
为什么清朝乾隆皇帝宠臣和珅的第一条死罪是私藏吉林东珠?
小编以为原因可以这样理解。
既然皇帝都能以东珠作为和珅的犯罪证据并昭告天下,说明清王朝对东珠真的看的很重要,以至于连和珅这种顶级满族大臣都不能使用,那么东珠在清廷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所谓东珠,实际上就是在今天的东北松花江、黑龙江流域所产的淡水珍珠,又被叫做北珠。
名贵的东珠,一直是历代皇族的喜爱之物,据现有史料推算,至少远在辽代,东珠即为皇室贡品。
到了清朝,由于满族人的老家就在东北,东珠备受满清皇帝重视。
甚至于清廷专门设置了“珠子柜”机构,每年拨出银子以供东珠的采集。
东珠的多少甚至能影响相应官员的升迁。
当然,若仅仅是由于东珠珍贵,嘉庆帝也不会以此为和珅的第一罪状,实际上,东珠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其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
实际上,和珅最辉煌的时候--一人身兼6个还是9个重要大臣职务,这个就说明了他还是有点本事的。
毕竟一人担当那么多的职务,还能不出差错,小编自认为做不到。
乾隆帝也是由于其能力才容忍和珅,和珅也一直表现的很听话,一副“我很贪,但是我很忠心”的样子,可是和珅私藏皇帝才能使用的东珠,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嘉庆帝以此为理由说和珅不忠,无人可以再为和珅说情,或许这才是这个问题真正的答案,嘉庆想杀鸡给猴看啊。
而和珅私藏的一串东珠,只是他巨额赃款的冰山一角。
东珠,满语为“塔娜”,产自东北三江流域,产量稀少,努尔哈赤曾说:“鸭绿江自山南西流入辽东之南海,混同江(松花江支流)自山北流入北海,爱滹江东流入东海,三江孕奇毓异,所产珠玑为世宝重。
”东珠不但经济价值高,而且象征意义更大,清朝统治者将其镶嵌在表示权利和尊荣的冠服饰物上。
朝廷对东珠的开采相当重视,从开采到使用等环节都作出明确规定。
在清朝,东珠制成的朝珠特别尊贵,皇帝、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可用,一品大臣只准用一颗,其余人包括宗室成员皆不可用。
很明显,和珅位虽居一品大员,如果只有一颗东珠,那是名正言顺;
如果有一串,那是出格,触犯了大清律例。
当然,和珅被打倒可不仅仅是因为一串东珠。
和珅是乾隆晚年社会风气的产物,他凭借卓越的
可惜这
人在辉煌的时候,身边会聚集一大批人;
人在落魄时,立刻树倒猢狲散,甚至有人落井下石。
和珅也不例外,身居高位时,家里门庭若市,门生故吏抢着为其送银子,外人争破头皮的往里面挤;
等到他身陷囹圄,曾经的门人跑地比谁都快,参他的也大有人在。
和珅在位时,说的话就是金科玉律,甚至约等于“圣旨”;
落难时,曾经的言论就是和珅的罪证。
没落难时,和珅如同练习过吸金大法,家里就是金库;
被拿下后,财富立刻易主。
在封建社会,官场上的世态炎凉就是转瞬之间,官位的稳固很大程度也是看帝王的脸色。
和珅倒台的本质,并不全是他贪得无厌,而是“君要臣死”。
一般人私藏东珠,那是大罪。
换做和珅,处理起来其实可大可小,关键看皇帝的态度。
年羹尧得宠时,各种大逆不道的行为,雍正也能容忍,但他遭殃时,连儿子穿了一次黄马褂这样的事也成了罪状。
嘉庆是先抓其人,再定其罪。
也就是说嘉庆是刀俎,和珅已经是鱼肉,和珅所犯罪行的最终解释权都在嘉庆手里。
所谓和珅的罪状,无非就是嘉庆为出师有名而找的借口而已。
皇帝以言代法,以喜好定前途,这也是整个封建帝制的弊端。
嘉庆将和珅的东珠定义为罪证,可嘉庆的东珠以及其他金银珠宝又何尝不是盘剥百姓罪证,以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和珅辛苦经营一生,家里金山、银山无数,到头来还是做了嘉庆的陪嫁。
有时候在想,如果和珅在乾隆去世当天就见先帝,会不会是忠诚的大清巴
这让不少史学家看到后都惊讶不已,为啥和珅私藏吉林东珠的罪过会那么大呢?
今天就给大家好好讲解下原因。
其实东珠就是一种珍珠。
一种产于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鸭绿江及其流域的淡水珍珠。
产量稀少。
清朝把产于东北地区的淡水野生珍珠称之为东珠,满语称之为“塔娜”。
根据史料记载,每一颗东珠都来之不易。
更有“易数河不得一蚌,聚蚌盈舟不得一珠。
”的说法,也就是说众多河流都难以找到一只珠蚌,但即使珠蚌多到要从小船中溢出时,却也难以挖到一颗东珠。
在清朝,东珠制成的朝珠极为尊贵。
只有皇帝,皇后,皇太后才能佩戴。
即使是皇子,亲王都不能使用。
其本身的珍贵性加上尊贵至极的历史地位。
而和珅私藏的东珠就是产自吉林的珍罕珍珠,用通俗的话来讲,在清朝,私藏东珠便是违背圣意了,有谋逆的嫌疑。
因此罪上加罪,和珅自然是逃脱不了一死的命运。
最后问下大家,你知道东珠吗?
参考:
NONONO,和大人的第一条罪名是提前递爪子,私藏东珠是第十五条罪状。
很多朋友即便不看文章也能知道原因,但大多忽略了这样一条细节。
东珠只是象征意义巨大,实际价值和品质和南珠是没法比的,比如装饰作用方面,南珠要比东珠漂亮得多,尤其到清中后期(自嘉庆朝始),贵族们对东珠是不大重视的,一是资源有限,东珠经过N多年的采拮造成资源匮乏,上品珠子不多也不大;
二是论漂亮程度,还是南珠占优。
这就可以摈弃诸多主观猜测,厘清这样一个事实,以东珠论罪主要还是因为僭越,也可以说是欺君,和硕亲王帽子上的东珠才多大,和大人竟敢私藏一大堆二两一枚的东珠,太遭恨了。
至于其他的猜测都不大靠谱,也不需要以此哗众取宠引人眼球,比如说私藏东珠就是造反?
这帽子估计连早想弄死和珅的嘉庆都不好意思扣。
和珅每天早晨食用的珍珠粉也是南珠研磨,这都是有史料记载的,不会错。
“易数河不得一蚌,聚蚌盈舟不得一珠。
”这种说法靠谱么?
恐怕只有卖东珠的人才会如此表述,说白了就是炒作商品推动价格,也可能是以讹传讹,东珠得来不易,但还不至于如此夸张。
东珠的传统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或说价值。
东珠珍贵在啥地方呢?
首先是采拮不易,现在的年轻人过惯了暖冬,对于严冬这个词的理解恐怕也仅限于纸面意义了。
尤其明清时期辽西、辽东地区的严寒是一般人所无法承受的,更何况当时还处于众所周知的小冰期,南方兵到北方打仗,战力大减,当然,辽西兵别说到南方,就是在辽东地区到夏天都感觉热得受不了。
涉及东珠采拮呢?
首先东珠这东西产于河蚌(也可说是江蚌,比如鸭绿江也有东珠产出),有个词叫老蚌含珠嘛,就是这么来的,那时候的极北之地无论冬夏,河水都不暖和,人要潜入江底河底捞取蚌类,然后才有东珠的产出,这很辛苦也很困难。
而困难并不只限于采拮,其中还包括所谓“成品率”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东珠都能用,品质较差的东珠只能用于化妆品,如果不嫌弃的话也可以参到粥饭里吃,以求物尽其用,充分利用其药用价值。
可“利用率”大概多少呢?
上品东珠接近1%,至于加大版的东珠,那就得几千分之一了,加上满洲贵族入关后承平日久子孙众多,需求量过盛,比如皇帝的一串朝珠108颗东珠,颗颗精品,后宫嫔妃人人有份,再分到皇亲国戚手里,基本就是歪瓜裂枣的货色了,内务府不得不加大征稽量,原本为保护资源制定得挺好的量产控制制度形同虚设。
过度产出的结果就是皇家还勉强有的用,包括高级贵族在内,很多上层势力人士都看不到上品东珠了,所以他们的注意力逐渐被南珠所吸引。
南珠的优势是什么呢?
漂亮,关键是还不犯忌讳,只要有钱,寻常有钱人也可以买,不过价格真心不便宜,一颗小破珠子也要七八千两,成色一级棒的要二十万上下,就这,购买的人还趋之若鹜,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官员的购买目的就是孝敬和中堂,因为和大人有早饭参食珍珠粉的习惯。
和珅私藏东珠,实际上是一种虎口夺食的行为,别说和硕亲王了,就是皇帝私库的东珠也未必比和大人的好,更可况那么多二两一颗的东珠了。
怀璧其罪倒在其次,主要是来路他还不正,那是进贡给皇帝用的,中途被和珅截留了,而且负责进贡的官员还主动给和珅“进贡”,这意味着即便是到皇帝手里,也不过都是些二流货色罢了,包括皇帝脑袋上天天顶着的那几颗相对来说都不咋地,说僭越都是轻的,这不是欺君是什么。
参考:
文/搞哥读史和珅私藏东珠为何是一项大罪,其他答案已经解释得比较清楚了。
因为东珠在清朝非常珍贵,是“乘舆服用珍物”,是“君”才能使用的。
而和珅私藏东珠朝珠,往重了说就是谋反,是一条死罪。
不过,在这里也纠正其他答案的一个误区:虽然私藏东珠是死罪,但在嘉庆皇帝所列举的和珅罪名中,第一条并非私藏东珠。
根据《清实录》和《清史稿》等史料的记载,嘉庆为处死和珅所以列举的二十大罪状,其中第一条是:“朕于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册封为皇太子,尚未宣布谕旨,而和珅于初二日在朕前先递如意,泄漏机密,居然以拥戴为功。
”可见,嘉庆认为和珅最严重的一条罪名,是泄露乾隆的传位圣旨。
在后面的十九条罪名中,包括和珅对乾隆不敬、揽权、贪污等等,但并没有指控和珅私藏东珠这条罪状。
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
和珅在嘉庆四年的正月初八下狱,正月十八赐自尽身亡,而和珅家宅中私藏的东珠朝珠,是在和珅死后,才被查抄和府的定亲王绵恩抄出来的。
得知和珅竟然私藏东珠,嘉庆皇帝也很惊讶,在谕旨中直言“朕视之殊为骇异。
”不过,和珅此时已经自尽了,嘉庆也不是暴君,总不至于把和珅再开棺戮尸。
所以嘉庆最后说:“若此事败露于正月十八日以前,即不照叛逆凌迟处死,亦当予以大辟。
今已赐令自尽,幸逃显戮,姑免磔尸。
”所以,和珅因为自尽得早,反而躲过了一劫,不过这件事还是连累到了和珅家人。
虽然经绵恩查明,和珅之子丰绅殷德并不知其私藏东珠一事,但最后还是被嘉庆革去了伯爵的爵位,并且取消了爵位世袭的资格。
参考:
自称“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骄傲自信了一辈子,但在自己究竟能活多少岁这事上,却不够骄傲自信,做了一个错误了估计。
他没有料到自己竟然差点活过了90岁。
嘉庆四年正月十三,89岁的乾隆顶着“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和“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两大殊荣,心满意足死去。
正月十八,嘉庆就一顿操作猛如虎,公布还在给办乾隆办丧事的和珅共二十大罪状,迅速将其革职下狱并抄了家。
但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嘉庆最终给“史上第一贪官”和珅定的二十条罪状里面,却又几乎没有十恶不赦的死罪。
并且“私藏东珠”的罪名也不在第一条,而是出现在第十五条!并且罪状中还说“私藏东珠”的不止和珅,还有他的管家刘全!仅仅五天后,嘉庆便在廷议时决定将和珅凌迟处死,但公主固伦和大臣刘墉等人反对,认为处分过重,建议赐死。
最终和珅这位主掌大清枢机大权近二十年的帝国首席大臣,在家里用一段白绫结束了自己一生,终年49岁。
一、名实其副的内禅刚刚亲政才几天的嘉庆,为何如此迫不及待地对位高权重的和珅痛下杀手?
真的是因为和珅贪污无度还“私藏吉林东珠”吗?
事实上并非如此。
嘉庆下旨宣布和珅的二十条大罪,内容几乎都是控诉“和珅日常种种违背君臣礼制的举动”,甚至连和珅“私娶宫女”、“出入宫坐抬椅和说说笑笑”这样的细节也提到了。
直到第十五条罪状以后,才开始说和珅的种种贪敛行为,包括“私藏大珠(吉林东珠)”。
由是可见,和珅让嘉庆最不爽的,是他日常的行为,往深了说,就是对他嘉庆皇帝“不够尊敬”——嘉庆痛恨和珅依仗乾隆帝的宠信,自以为是把持朝政,不把嘉庆放在眼里。
造成这一切的,有和珅自己的“考虑不周”,但更多的结果是长寿皇帝乾隆一手造成的。
嘉庆皇帝对和珅的极力忍耐,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对父亲乾隆的隐忍。
嘉庆对和珅的切齿痛恨,也是始于四年前乾隆搞的那场“内禅”。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日,乾隆帝举行禅位大典,下诏宣布颙琰即帝位。
但这次被乾隆自诩为“堪比尧舜”的禅位,实在有点名实其副。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十九日,太上皇在圆明园召见属国使臣,告诉他们:“朕虽然归政于皇帝,大事还是我办。
” 乾隆仍住在养心殿训政,嘉庆帝只能住皇子所居的毓庆宫。
嗣皇帝年号嘉庆,只对外使用,宫中继续用乾隆年号,批阅奏折、任免官员等重要政务权力仍掌握于乾隆帝手中。
嘉庆元年正月戊申朔,举行授受大典,立皇太子为皇帝。
尊上为太上皇帝,军国重务仍奏闻,秉训裁决,大事降旨敕。
宫中时宪书用乾隆年号。
——《清史稿·卷十五·高宗本纪六》二、贪恋皇位的乾隆乾隆之所以要这么玩,是因为早年他自己打错了如意算盘。
1765年,乾隆在第四次南巡途中,和皇后那拉氏发生了激烈的口角争执,最后皇后崩溃失措,冲动地剪了自己的长发。
在满清的风俗中,这一举动有“咒皇帝命不长久”的说法。
乾隆大怒,直接将那拉氏废黜并打入冷宫,皇长子也因此失宠。
之后持续近十年,清朝既无皇后亦无嫡皇子,而乾隆帝年事渐高,朝野上下不免人心浮动,立后立储的呼声前赴后继,乾隆一概压制。
乾隆三十八年,已经63岁高龄的乾隆皇帝不得不面对皇位传承问题。
综合比较之下,乾隆皇帝将各方面还算说得过去的皇十五子顒琰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秘密立为皇储。
然而乾隆自己都没想到的是,活的时间也太长了。
到了乾隆四十三年,这个已经68岁高龄的老人依然稳居皇位,统领大清王朝。
这年乾隆帝去清朝龙兴之地盛京祭祖时,秀才金从善冒死上书请立皇后和太子,被乾隆怒斩,一时朝野沸腾。
骄傲的“十全老人”终于意识到自己年近七十,杀一秀才易,而稳天下人心难。
当时距离秘密立储已经整整五年,乾隆皇帝不得不颁布了一份谕旨,部分内容如下:“不知朕践作之初,曾焚香告天云,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
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寿八十有五,即当传位太子,归政退闲。
\"乾隆帝在这份心不甘情不愿的诏书里,用他祖父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为理由,说自己绝不敢超越祖父,再过十七年,乾隆六十年时一定退位,传位储君。
按乾隆帝的如意算盘,康熙帝八岁登基,在位六十一年,也不过到是自己现在这个年岁就死了。
真的还能活个十七年,自己可就是85岁高龄了,够本了,让位就让位吧。
可他没有想到,85岁了,他竟然没有在意料之中老死,还大有“真的好想再活500年”的跃跃欲试。
始料未及的乾隆,不得不再次盘算起来。
这时如果让位放权,万一皇子不孝,太上皇的日子一定不好过,这种事情前朝之鉴枚不胜举。
但赖着不走,毕竟金口玉言,说了不做到不就自己打脸吗?
于是,就想了一出“内禅”,让位不放权,得名又得利,“十全老人”的算盘打得溜溜溜溜。
三、忍无可忍的嘉庆乾隆帝一开始甚至连皇帝玉玺都不舍得交给嘉庆帝,还是在群臣催促下不得不交。
然后但凡军国大事和人事大权,乾隆帝一概自己处置,坚持上朝。
乾隆的算盘重新打响了,可“储君”嘉庆就不开心了,老爹翻云覆雨,自己宛如一傀儡。
夹在这对父子之间的和珅,该何去何从?
《清史稿》对和珅的才能概括大致有“政务娴熟,博学多知,思维敏捷,才智过人,记忆力出众,通晓汉、满、蒙、藏多门语言”等等,放眼朝堂,必须承认他是第一流人才。
也正因如此,和珅成为了乾隆皇帝在“内禅”退位为太上皇后,用来把持朝政、钳制新君嘉庆帝的主要工具,乾隆通过和珅这个最信任的宠臣操控朝政,让嘉庆皇帝真正做到了形同傀儡。
嘉庆三年,镇压白莲教起义有功的和珅被晋封一等公爵,权势达到顶点。
他同时还身兼三部(吏部、户部、刑部)一院(理藩院)尚书,另外还兼着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篆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领侍卫、殿试读卷官、教习庶吉士兼管太医院、御药房、镶黄旗满洲都统等数十个要职。
可以说整个大清帝国的官僚体系,都在他一
嘉庆元年,已经86岁高龄的乾隆皇帝已经进入垂暮之年,说话口齿不清。
嘉庆和大臣们经常看到他喃喃自语,却什么也听不清。
但和珅每次却对乾隆的意
乾隆上朝时和珅必须站在他和嘉庆的旁边,在满朝文武三跪九叩后,和珅就等同摄政,满朝文武上奏什么,他就“听取”乾隆说话,自己下判断,把持朝政。
当时的朝臣甚至外国使者都称呼和珅为“二皇帝”。
在已经昏聩的乾隆太上皇的支持下,和珅对朝臣拥有绝对的生杀大权。
就连嘉庆皇帝在他面前也要谨慎小心,甚至恩赐其除公共场合外,不必再行三拜九叩大礼的恩典。
和珅在整顿财政,敛财积蓄方面,也称得上是百年一出的天才。
他不仅将偌大一个大清帝国的财政打理得井井有条,还通过创办议罪银制度,把钱从贪官墨吏的手中,不经过户部国库,而直接搜刮到了乾隆帝自己的小金库里,有效供应了乾隆的奢靡生活和享乐。
乾隆在位后期,自诩“十全武功”志得意满,整天沉溺于
正因为和珅理财方面的才华,更让乾隆对他的信任和重用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四、骑虎难下的和珅从这个意义上分析,与其说是和珅权力欲望过大,不如说是他是被太上皇乾隆选中的代理人。
能者多劳,不得不为之。
看似权倾天下,实则是骑虎难下。
除了俯首听命于乾隆帝,按老主子的意
对着贪恋皇位的父亲低声下气,还得对权臣和珅言听计从。
皇帝不像皇帝,大臣不像大臣。
这样的日子竟然持续了四年,也让嘉庆对和珅的忍耐达到了极限。
和珅这个机敏聪明的人,不知为何对此却不以为然。
也许是肩上责任太多忙碌无暇,也许是沉醉于权势过于忘我,也许对乾隆长寿健康状态估计过于乐观了,和珅自始至终似乎都没有去给自己铺垫好后路,等到乾隆帝一死,自然也难逃嘉庆的报复。
太上皇乾隆刚死去,尸骨未寒,嘉庆就迫不及待,对正在葬礼上忙前忙后的和珅痛下杀手。
从1769年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到1795年成为权倾朝野的“二皇帝”,和珅整整走了25年;
从位极人臣到获罪身死,却不过短短5天。
嘉庆皇帝虽然对和珅厌恶痛恨之极,但理智上他亦明白,和珅总揽朝权,却只是太上皇的代理人,并非真正的心怀异志的“忤逆之徒”,所以自然不会真正用谋逆之罪去株连其九族。
可以这样说,和珅这个传说中所谓的“中国古代第一大巨贪\",一大半是被乾隆沽名钓誉的“内禅”之举给坑死的。
而所谓的“私藏东珠”,多少有点欲加之罪的意味。
虽然原产于东北三江流域的东珠“极其难得且稀少”而十分尊贵,上等东珠为皇室专用,但下等的东珠也经常被皇帝用来赏赐大臣。
这也是为什么,嘉庆在给和珅定的二十大罪状第十五条,关于“私藏东珠”这点,专门补充了一句:较之大内多至数倍,并有大珠,较御用冠顶尤大,其大罪十五。
私藏不算死罪,数量多且藏大的,就“其心可诛”了。
参考:
嘉庆在处死和珅的时候,给他列了二十条大罪。
这二十条大罪中,很显然,第一条大罪是最重要的,后面的那些,可能就是充数。
但恰恰是这第一条大罪,让人不太理解。
这条大罪说的是,乾隆确定册封嘉庆为皇太子的时候,和珅在乾隆皇帝颁旨之前,第一时间把好消息告诉嘉庆。
照理说,嘉庆应该感到高兴才是。
但是,嘉庆不但不高兴,反而非常不高兴。
嘉庆把这个列为和珅二十大罪状的第一条,而不是把大家耳熟能详的“贪污受贿”列为第一条,由此可见,嘉庆对这件事生气到什么程度!(嘉庆剧照)那么,和珅给嘉庆带来好消息,嘉庆为什么还如此不高兴呢?
一般认为,嘉庆不高兴,有两个原因。
一是和珅表功。
嘉庆把理由说得很清楚:“居然以拥戴为功,其大罪一。
”意思就是说,和珅这样做,是表露他对嘉庆有“拥戴之功”。
嘉庆认为,和珅这是在向自己暗示,你能够获得皇太子之位,都是我和珅在乾隆皇帝面前推荐的结果,你应该感激我。
我们知道,古代王朝社会,都只能说皇帝对大臣有恩,大臣的功劳,都是皇帝赐予的。
绝对不能反过来,说大臣对皇帝有恩。
绝对不能说,大臣的功劳是自己建立的。
尤其是“皇太子位”“皇位”这些东西,那只能是先皇赐予的。
甚至也不是先皇赐予的,而是上天赐予的,是命中注定。
否则,一旦承认大臣在“皇太子位”“皇位”等问题上有发言权,便意味着,大臣可以废立皇帝,把持朝政,甚至对皇位取而代之。
因此,皇帝是绝对不允许的。
(和珅剧照)二是和珅泄密。
嘉庆在给和珅列的第一条大罪中,同样说得很清楚:“而和珅于初二日即在朕前先递如意,漏泄机密。
”嘉庆认为,关于皇位问题,是国家机密,绝对不能泄露。
不仅如此,清朝的皇位,机密性尤其高。
因为从雍正皇帝开始,就订立了秘密建储制,皇位的机密性,又往上提升了一步。
而和珅明知道储位的机密性那么高,他依然要提前把这件事告诉嘉庆。
和珅既然能把储位这种高度机密的事情,都能够提前泄露,他还有什么不能泄露的呢?
古代都会把“谋大逆”作为第一大罪。
和珅虽然没有“谋大逆”,但是他泄露储位机密,认为储位与他有关这件事,其意义与“谋大逆”是很相近的。
因此,嘉庆是绝对不会饶恕他的。
不过,话说回来,嘉庆虽然把和珅提前告诉他喜讯一事,如此上纲上线,但实在地说,有些夸张了。
为什么说夸张了呢?
(乾隆剧照)我们知道,虽然乾隆与和珅的关系非同一般,但从乾隆这
他既不会征求和珅的意见,也不会听和珅的建议。
也就是说,如果和珅向他提关于“储位”的建议,他不但不会同意,而且很可能会怀疑和珅与这个皇太子有勾结,对这个大臣给予严厉处罚。
当年很多大臣就已经吃过康熙皇帝的亏了,乾隆皇帝比康熙皇帝更过分,当然不会有人再提这一点。
而且,要说在当时,对乾隆的性格摸得最透的,要说最了解乾隆的,莫过于和珅了。
他既然如此了解,怎么还会给乾隆提什么建议呢?
大家都知道给乾隆提建议是自讨苦吃,和珅提前把喜讯告诉嘉庆,显然就没有想“表功”的意思。
再说了,储位已经确定,只是没有宣旨,和珅提前告诉嘉庆,让他有所准备,其实也是说得过去的。
宣旨只是一个仪式,事实上很多事情事前都知道了。
为了把这个仪式做好,让嘉庆做个准备也是应该的。
怎么会成为和珅的一条大罪呢?
所以说,嘉庆把这条放在第一,显然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味道。
嘉庆向来就讨厌和珅,因为他太巴结乾隆了,从来不把自己放在眼里。
就算自己已经当了皇帝,和珅也是一门心思都在乾隆身上,这是让嘉庆心里很不是滋味的。
再一点,众所周知,嘉庆也垂涎和珅的家产。
这才是嘉庆要扳倒和珅最重要的原因。
但是,这个话是不能拿出来说的,尤其和珅只巴结乾隆不把自己放眼里的话,不可能说给大臣们听。
因此,嘉庆才把“和珅讨好自己”这一条放在第一位。
意思是说,他想讨好老子,老子还不让他讨好呢!(参考资料:《清史稿》)
参考:
和珅是清朝乾隆皇帝的第一宠臣,同时,和珅也是清朝第一大贪官。
1799年,乾隆皇帝驾崩,嘉庆皇帝立刻判处和珅死罪,就在抄和府的时候,发现和珅家私藏了大量的吉林东珠,嘉庆皇帝知道后直接在谕旨中说到:“我真的十分惊讶,如果我早知道这件事,我就应该判他凌迟死刑,现在我赐他自杀,已经是他的幸运了!” 那为何私藏几个珠子就会被判死罪呢?
这几颗珠子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接下来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吉林东珠。
东珠其实就是一种珍珠, 一般生产于东北的黑龙江,松花江等淡水河内,产量十分稀少,据记载“易数河不得一蚌,聚蚌盈舟不得一珠。
”也就是说众多河流都难以找到一只珠蚌,但即使珠蚌多到要从小船中溢出时,却也难以挖到一颗东珠。
清廷对东珠的采捕管得非常的严格,还特别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确保每一颗东珠都能为清廷专属。
清朝统治者把这些东珠做成各种朝珠,只有重大场合时才用来佩戴,这些东珠代表着清朝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利与尊严。
这些东珠只有皇帝,皇后,皇太后才能佩戴,即使是皇子,亲王都不能佩戴,更别说像和珅这样的一个普通的官员了。
据记载,和珅家藏的东珠手串就有两百多,比皇宫里的还多几倍,有的还比御用冠顶上的还大。
要知道,皇帝的朝冠上才可以镶十五颗东珠加上一颗大珠。
在清朝,私藏东珠就如同私穿龙袍一样,属于谋反,所以说幸好和珅自尽的早,不然下场将会更加惨烈。
参考:
东珠本非常用之物,更何况和珅私藏的东珠比御用的东珠规格还要硕大圆润,明显就是在僭越规制,不过当时和珅二十条大罪加身,多一条少一条也没差。
嘉庆四年,随着乾隆帝的驾崩,整个朝堂发生了极大的逆变,嘉庆帝颙琰立刻出手击倒了乾隆时代的权臣和珅,并将其置诸死地。
乾隆帝初三驾崩,和珅初四就被革职,初五群臣弹劾,初八将其下狱刑讯,十五日,嘉庆帝命人公布了和珅的二十条罪状。
二十条大罪中第十五条就是:家内所藏珍宝,内珍珠手串,竟有二百余串,较之大内多至数倍并有大珠,较御用冠顶尤大。
清朝时期,东珠其实是等级最高的珍珠。
在满语之中,东珠被称作“塔娜”,指的是产自于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与鸭绿江等东北地区河流之中的一种淡水珍珠,区别于南方所产的南珠。
与寻常珍珠相比,东珠更加晶莹剔透而且圆润硕大,因此满洲将东珠作为珍宝,通常用来装饰在衣服冠冕等之上,作为权利与尊荣的象征。
按照史料的记载,当年辽朝的天祚帝就曾不断向女真诸部索取东珠、貂皮、人参与海东青等名贵物产,严冬时节强迫女真人凿冰入水采珠,使得大量女真人罹难,最终激其仇恨。
后金与清朝时期,东珠仍旧是满洲所珍视的宝物。
顺治十四年,清朝专门设立布特哈拉乌拉总管,也就是著名的“打牲乌拉”,专门负责在松花江等地区进行东珠、紫貂皮、人参、鲟鳇鱼、蜂蜜、松子等土产的采捕工作。
在打牲乌拉之中,专设了“珠轩”负责采珠,按其所属,满洲上三旗的珠轩,贡赋上交宫廷,由内务府都虞司考核验准定赏罚,下五旗贡赋交诸王,由内务府代管。
清朝入关后,虽然将东北作为龙兴之地进行了封禁,但是东北地区的土特产还是让满洲人非常看重,其中东珠就是最主要的珍宝之一,对其需求量非常大。
东北地区的河流,每年开江之后,采珠的季节就开始了,由打牲乌拉总管、协领等率各珠轩兵丁起航,按照预定路线,在东北各地进行采珠活动。
根据记载,“每得一珠,实非易事”,“易数河不得一蚌,聚蚌盈舟不得一珠”,东珠开采非常艰难,可大规模采珠还是使得东北东珠资源剧减,品质大幅下降。
雍正后,东珠“偶有所获,颗粒甚小,多不堪用”,由于采到好东珠越来越困难,清朝开始竭泽而渔,进一步扩大珠轩规模,乾隆三十三年,打牲乌拉已有65珠轩,每珠轩30兵丁。
和珅可以用东珠,但是他藏的东珠太多太好过分了按清朝内务府的相关记档,当时宫廷之中的皇太后、皇后的冬天朝冠,顶上三层贯东珠各有一颗,饰东珠各三,上衔大东珠各一,整个冠服之上,要用到大量东珠,不下于两三百颗。
除了皇家,朝臣是无法拥有东珠朝珠的,清朝皇帝与臣子穿着礼服、吉服与常服的时候,会佩戴朝珠,而东珠的朝珠只有帝、后才能用,其他即便亲王、皇子也不行,更别说臣子。
《大清会典》:皇太后、皇后左右各三,每具金龙饰衔一等东珠各二,皇贵妃、贵妃耳饰,用二等东珠,妃用三等东珠,嫔用四等东珠,再下不得使用。
清朝时期,一品大员的顶戴之上,会装饰东珠一颗,当时认为“岭南、北海所产,皆不如东珠之色若淡金者贵”,因此将东珠作为皇室勋贵专用饰品。
和珅权倾朝野,爵位是一等忠襄公,按照他的地位与身份,和珅他是可以合法拥有东珠的,所以他“私藏东珠”只是个错误的说法。
只不过,和珅有东珠并不是问题,关键和珅藏的东珠太多了,而且比皇家御用的还大还好,这就是个最大的问题,乃是僭越。
当时嘉庆帝已经想要将和珅彻底铲除,藏了太多东珠也只是诸多罪状之一,类似于此的僭越之罪还有不少,而和珅藏没藏东珠,其实都影响不到他最终的结局。
参考:
和珅被定之罪行,第一条死罪可不是什么私藏东珠。
嘉庆在清算和珅时,给他定有二十条罪状:第一条、“朕于乾隆60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册封皇太子,尚未宣布谕旨,而和珅于初二日即在朕前先递如意,漏泄机密,居然以拥戴为功,其大罪一”。
嘉庆给和珅定的首条大罪,就是和珅私自向他泄露储君的人选,并自恃有拥戴之功,对他没有丝毫的敬心。
第二条、“上年正月,皇考在圆明园召见和珅,伊竟骑马直进左门,过正大光明殿,至寿山口,无父无君,莫此为甚,其大罪二”,大意就是去年正月,乾隆在圆明园召见和珅,而和珅居然直接骑马进园,过正大光明殿,直至寿山口才下马,这实在是无君无父。
第三条、“又因腿疾,乘坐椅轿抬入大内,肩舆出入神武门,众目共睹,毫无忌惮,其大罪三”。
大意就是和珅行事太没有法度,把乾隆的恩典当做应得的东西。
曾经乾隆是因和珅有腿疾,才给予他可以乘轿入神武门的恩典,可和珅却肆无忌惮的将其视为自己的权力。
第四条、“并将出宫女子娶为次妻,罔顾廉耻,其大罪四”,大意就是和珅私自纳被送出宫的宫女为妾,是目无尊长,丝毫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第五条、“自剿办教匪以来,皇考盼望军书,刻萦宵旰,乃和珅于各路军营递到奏报,任意延搁,有心欺瞒,以至军务日久未竣,其大罪五”,大意就是和珅有意瞒报剿匪的军报,借此蒙蔽乾隆。
第六条、“皇考圣躬不豫时,和珅毫无忧戚,每进见后,出向外廷人员叙说,谈笑如常,其大罪六”,大意就是当乾隆病重时,和珅不但不伤心,反而是与旁人谈笑风生,对乾隆是大不敬。
第七条、“昨冬皇考力疾披章,批谕字画,闲有未真之处,和珅胆敢称不如撕去,另行拟旨,其大罪七”,大意就是乾隆晚年因眼神不好,在批阅奏折的时候,经常写错字。
此时和珅却建议,让乾隆将奏折撕去重拟。
第八条、“前奉皇考谕旨,令伊管吏部、刑部事务,嗣因军需销算,伊系熟手,是以又谕令兼理户部题奏报销事件,伊竟将户部事务一手把持,变更成例,不许部臣参议一字,其大罪八”,大意就是和珅把持户部事务,不让其他人参与户部的决策,有把控朝政之嫌。
第九条、“上年十二月,奎舒奏报循化、贵德二厅,贼番聚众千余,抢夺达赖喇嘛商人牛只,杀伤二命,在青海肆劫一案,和珅竟将原奏驳回,隐匿不办,全不以边务为事,其大罪九”,大意就是去年十二月,循化、贵德有贼作乱,和珅隐瞒不报,致使贼乱更加猖獗。
第十条、“皇考升遐后,朕谕令蒙古王公未出痘者,不必来京。
和珅不遵谕旨,令已未出痘者俱不必来京,全不顾国家抚绥外藩之意,其居心实不可问,其大罪十”,大意就是和珅擅自更改乾隆的旨意,乾隆驾崩后,嘉庆曾下令,蒙古王公没出过天花的,可不来京祭拜。
但和珅却擅自更改旨意,令蒙古王公皆无需来京。
第十一条、“大学士苏凌阿,两耳重听,衰迈难堪,因系伊弟和琳姻亲,竟隐匿不奏,侍郎吴省兰、李潢,太仆卿李光云,皆曾在伊家教读,并保列卿阶,兼任学政,其大罪十一”,大意就是和珅任人唯亲,不讲规矩,擅自提拔了吴省兰、李潢、李光云等亲信。
第十二条、“军机处记名人员,和珅任意撤去,种种专擅,不可枚举,其大罪十二”,就是和珅经常有逾越之举,行使着本不属于他的皇权,擅自更换军机处官员。
第十三条、“昨将和珅家产查抄,所盖楠木房屋,僭侈逾制,其多宝阁,及隔段式样,皆仿照宁寿宫制度,其园寓点缀,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不知是何肺肠,其大罪十三”,大意就是和珅的居所多有违制之举,所盖之房屋擅自采取只有皇族才能使用的样式。
第十四条、“蓟州坟茔,设立享殿,开置隧道,附近居民有摵土堙之称,其大罪十四”,就是和珅为自己建造的百年之后的陵寝逾制 ,违制采用与帝陵一样的制式。
第十五条、“家内所藏珍宝,内珍珠手串,竟有二百余串,较之大内多至数倍,并有大珠,较御用冠顶尤大,其大罪十五”,大意就是和珅所珍藏的珍珠,比宫里收藏的还多数倍,还大数倍,其最大的那一颗,比皇帝御用冠顶上的珍珠还要大。
第十六条、“又宝石顶并非伊应戴之物,所藏真宝石顶有数十余个,而整块大宝石不计其数,且有内府所无者,其大罪十六”,大意就是和珅所收藏的宝石多数都不是他所能拥有的,有些甚至还是皇宫中所没有的。
第十七条、“家内银两及衣服等件,数逾千万,其大罪十七”,大意就是和珅太过腐败。
第十八条、“且有夹墙藏金二万六千余两,库藏金六千余两,地窖内并有埋藏银两百余万,其大罪十八”,与第十七条一样,这条罪行就是说和珅太过腐败。
第十九条、“附近通州、蓟州地方,均有当铺钱店,查计资本,又不下十余万,以首辅大臣,下与小民争利,其大罪十九”,同十七、十八条一样,和珅太腐败。
第二十条、“伊家人刘全,不过下贱家奴,而查抄赀产,竟至二十余万,并有大珠及珍珠手串,若非纵令需索,何得如此丰饶?
”,大意就是和珅连身边的奴才都管不好,还纵容他跟自己一样的腐败。
综上所述,嘉庆给和珅所定的罪状,主要集中在
其二把持朝政,任人唯亲。
其三违制使用许多本不属于自己能使用的东西,比如房屋、陵寝等。
其四贪污腐败。
在讲了嘉庆给和珅定的罪状后,我们再回过头来,说说吉林东珠与和珅的二三事。
首先,如上所说,私藏东珠一事并非是嘉庆给和珅所定的第一条大罪。
嘉庆给和珅定的首条大罪是和珅私自向他泄露储君的人选,并且在他登基之后,自恃有拥戴之功,对他是没有丝毫的敬心,不将他放在眼里。
当然,私藏东珠虽非和珅的第一大罪,但也是二十条大罪之一。
到这里,很多人就不明白,为何私藏东珠会成为和珅被杀的一条罪行呢?
所谓“东珠”,就是产于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鸭绿江及其流域的珍珠,其质地圆润硕大,色泽晶莹透澈,是为稀世珍品。
因其产自北方,为了与产自南方的珍珠相区,故称其为“东珠”。
因东珠的采捕十分困难,且十分稀有,彼时,采珠人需要在乍暖还寒的四月跳入冰冷的江河中采捕珠蚌,然后从珠蚌的身上获得东珠。
当然不是所有的珠蚌都能产出东珠,有时在盛满船只的成百上千的珠蚌中才能得到一颗上好的东珠,由此可见其获取的难度,正如乾隆帝在御制诗《采珠行》中发出的感慨:“百难获一称奇珍”。
因此,正因东珠获取的难度,及其稀有度。
清朝自立国后,其皇族就将东珠视为珍宝,严格禁止非宫廷中人采捕,“非奉旨不准许人取”。
为了防止东珠流入民间,清廷还在山海关设置关卡,禁止东珠在未经朝廷的允许下流入中原。
此时,清廷皇族会将东珠镶嵌在表示权利和尊荣的冠服饰物上,如皇后、皇太后的冬朝冠,会缀饰的东珠百颗,冠顶会缀饰东珠13颗。
余如耳饰、朝珠等,也会用东珠镶嵌,以此来显现皇家的权威。
当然,东珠并非是清廷皇族专用的珍宝,此时清廷的超品、一品官员也可在冠服饰物缀饰东珠。
《清史稿?舆服志》载:“民公朝冠,冬用薰貂,十一月朔至上元用青狐。
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四,上衔红宝石,夏顶制同......侯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三,上衔红宝石。
朝带镂金衔玉圆版四,每具饰绿松石一。
馀皆如公。
伯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二,上衔红宝石。
朝带镂金衔玉圆版四,每具饰红宝石一。
馀皆如侯”。
从舆服志的记载可以看出,身为公爵的和珅,他却是有资格,也是可以合法的拥有东珠的。
但是,和珅所能合法拥有的东珠只能是四颗,一旦超出那就是违法的。
而据史所载,当时的和珅拥有着一串由一百零百颗东珠串成的朝珠,要知道,一百零八颗的朝珠可是只由皇帝才能使用的,《清史稿》载:“朝珠,用东珠一百有八,佛头、记念、背云、大小坠杂饰,各惟其宜,大典礼御之”。
由此,试想,和珅私藏原本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东珠朝珠,这不就是谋逆吗?
这就跟你私藏龙袍是一样的道理,被发现,这绝对是必死无疑的事情。
如此,这也就不难想象,为何嘉庆会将和珅私藏东珠列为其二十条大罪之一的罪行,因为这就与谋逆无疑。